绣球缘

作者:不题撰人
《绣球缘》是清代一部经典的才子佳人小说,讲述了万历间朱能与黄素娟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围绕着黄素娟投水自尽被张居正救起的发展,以及两人经历的重重磨难,最终获得团圆结局。小说结构虽略显简单,情节上也不乏俗套,但依然展现了阴谋与斗争中的正义与爱情。在奸臣专权与志士落难的背景下,朱能借助贤良淑德的黄素娟及其义父张居正的帮助,成功平反冤屈,最终两家报仇雪恨,成就美满姻缘。小说尽管文字平淡,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人情世故。

目录

第一回 镇国公回乡祝寿 玉龙子遇舅陈情第二回 黄员外狭路施恩 铁国良危途遇救第三回 见美色云福行凶 遇强梁秀霞全节第四回 触赃官张玉毙命 抗县令百容寄监第五回 李抚院受嘱沉冤 何知府谕民控部第六回 念世交千金助费 笃师谊众徒解囊第七回 朱教头病途被劫 铁太岁黄府酬恩第八回 爱财奴贪财害主 好色子图色忘恩第九回 困铁宅冤逢土霸 俏烈女殉节投溪第十回 贵保穷途逢侠士 小子窗下层奇术第十一回 巧相逢中途遇友 传消息旅店衔仇第十二回 小书生觞余遇主 圣天子有意怜才第十三回 大恩人报说彩楼 奇女子运筹帷幄第十四回 获王孙众询首相 平倭寇女赛千军第十五回 哪咭回国换奸臣 素娟让功拜义父第十六回 张太师彩楼择婿 李建良劝友招婚第十七回 黄贵保金殿对策 神宗皇御案考才第十八回 施厚泽敕赐状元 雪深冤本奏叛逆第十九回 都察院暗地传书 镇国公襄阳造反第二十回 闻叛逆教场兴师 逆良言后堂拒谏第二十一回 兽畜臣弒母囚妻 犁牛子忠君逆父第二十二回 檄五路兵助胡豹 斩骁将先锋逞能第二十三回 唐帅征南风倒纛 胡兵败北夜劫营第二十四回 显神灵飞砂走石 落魂阵折将损兵第二十五回 请救兵赛全自荐 破恶阵贵保立功第二十六回 阵前把云福擒缚 说大义玉龙投降第二十七回 赚城门胡豹被捉 敲金镫将士凯还第二十八回 论军功众将封赠 诛奸佞皇姑回朝第二十九回 赐荣归恩仇两尽 封诰赠义烈满门

不题撰人的其他作品

乾隆南巡记
不题撰人
《乾隆南巡记》是一部充满传奇和侠义色彩的小说,通过乾隆帝化名高天赐微服私访的故事,展现了其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英雄形象。小说在紧凑的情节中融入激烈的打斗场面和神秘的护佑,深受百姓爱戴。书中描绘的反派角色和邪恶势力,既突显了乾隆的伟大,也揭示了盛世下的社会阴暗面。虽然存在一些叙述上的瑕疵,但整体结构紧凑、语言流畅,使其成为经典的旧时说唱艺人底本,兼具娱乐性与社会意义。
木兰奇女传
不题撰人
《木兰奇女传》全名《忠孝勇烈木兰传》,是一部清代小说,包含四卷三十二回,以北朝民歌《木兰辞》及相关史书为基础,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书中描绘了木兰从军十二载的艰辛旅程,她为国家屡建奇功,最终却因卷入武则天的乱政而遭受冤屈,选择剖心自杀以示忠诚,悲剧的结局令人心痛。同时,该书还考证了木兰的姓氏与家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法天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典籍,属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该经文深刻阐述了持咒的重要性及其对修行者的菩提心、智慧和慈悲的提升作用。通过诵读和修持此经,信众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光明,消除烦恼和障碍,增进智慧与德行。其教义强调了众生平等和广泛利益,激励修行者以慈悲心普度众生。此经在华严宗、天台宗等流派中具有广泛影响,为信仰者提供了深厚的灵性支持与指导。
老残游记续
刘鹗
《老残游记续》是一部深刻反映清末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故事设定在丁已年的冬月,主要场景在北京前门外的蝶圆。主要人物东阁子与西圆公讨论朝廷新政,描绘了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与街头巡逻士兵的紧迫感。通过老残的视角,作品剖析官僚主义腐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不满。它不仅见证历史,更探讨人性与权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武王伐纣平话
佚名
《武王伐纣平话》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西周开国之君武王克殷纣的传奇故事。故事以周武王的英雄事迹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他带领部落联合反抗暴虐的商朝皇帝纣王,推进正义与道德的斗争。书中描述了各路英豪的勇猛与智慧,展现了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斗争的复杂情感。作品不仅富含历史背景,还蕴含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古人对王道仁政的追求。其洗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使其在古典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苏洵集
苏洵
《苏洵集》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作品总集,汇集了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几策》《权书》等,反映出其在散文和政论领域的卓越成就。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出生于今四川眉山,是与孙子苏轼和苏辙共同被称为“三苏”的著名文学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以其清晰明快的论述风格和雄厚的笔力著称。
佛说阿阇世王经
支娄迦谶
《佛说阿阇世王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内容主要围绕古代印度国王阿阇世的故事展开。经文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佛陀以智慧和慈悲引导阿阇世王认识因果法则,启发他对生命和轮回的深刻理解。文本中不仅探讨了法治、德行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还揭示了普遍的心理困扰与解脱之道。该经不仅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参考,也是对人性与伦理的深刻洞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