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寿
《北史》是由唐朝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写的重要历史著作,共100卷,涵盖了北魏至隋的历史,记录了233年的重大事件。这部书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进行了删改和编纂,文字精练且风格优美,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李延寿致力于追溯历史,传承父亲未竟的事业,使《北史》成为继《南史》之后的重要史书,受到后世广泛重视。尽管存在不足之处,如对部分历史事件的删削和对迷信现象的描写,但其在认识北朝历史和人物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

目录

本纪
魏本纪第一魏本纪第二魏本纪第三魏本纪第四魏本纪第五齐本纪上第六齐本纪中第七齐本纪下第八周本纪上第九周本纪下第十隋本纪上第十一隋本纪下第十二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列传第七 文成五王 献文六王 孝文六王列传第八列传第九 燕凤 许谦 崔宏 子浩 张衮 弟恂 邓彦海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 齐宗室诸王上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列传第四十六 周室诸王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 隋宗室诸王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 外戚列传第六十九 儒林上列传第七十 儒林下列传第七十一 文苑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列传第七十四 循吏列传第七十五 酷吏列传第七十六 隐逸列传第七十七 艺术上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列传第八十 恩幸列传第八十一 僭伪附庸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 西域列传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车列传第八十七 突厥 铁勒序传第八十八

李延寿的其他作品

南史
李延寿
《南史》是唐朝史学家李延寿撰写的历史著作,共八十卷,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国自420年至589年的历史。该书以纪传体形式记录,分为十卷本纪和七十卷列传,旨在继承李延寿父亲未竟的事业,修正当时南北朝历史中的失实和偏见。《南史》与《北史》交相辉映,成为后世重要的史料,并在学术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它突出门阀士族地位,尽管有部分重复现象,仍被视为重要的历史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初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作家凌濛初于162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受到冯梦龙“三言”的影响。全书原有四十卷,现在日本内阁文库保存的版本为三十九卷,缺失第二十三卷。故事背景涵盖中唐、宋、元及明多个时代,反映了社会婚姻自主及因果法则等主题,生动描绘了明朝的社会生活。凌濛初自述受冯梦龙影响,旨在纠正社会陋习,传播正义。该作品与《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二拍”,是了解明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宋史
脱脱
《宋史》是元代修撰的二十四史之一,编纂周期为1343年至1345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负责。该书共496卷,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史书之一,详细记载了北宋和南宋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列传和志,整书反映了宋代的道德与理学思想,同时也批评了当时的变法派。虽存在着资料失误与文体不统一,但《宋史》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评价在后世仍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风流和尚
无名氏
《风流和尚》是一部充满幽默与智慧的现代小说,讲述了一位和尚在尘世间的奇妙经历。故事围绕主人公在寺庙与红尘之间的穿梭,展现他对世俗人情的独特理解与风趣解读。通过一系列搞笑而感人的事件,书中不仅探讨了爱情、友情和人生的意义,还呈现了对传统观念的温暖反思。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描绘了和尚的另类人生,让人在欢笑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无论是对宗教文化的思考,还是对人性的剖析,这部作品都给予读者新的启发,值得一读。
阿差末菩萨经
法护
《阿差末菩萨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阿差末菩萨的信仰与修行。从菩萨的视角出发,强调慈悲、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经文详细描述了菩萨如何帮助众生解脱苦痛,传递出深刻的生命哲理和道德教诲。在这部经文中,阿差末菩萨不仅是理想的修行者,更是世俗生活中的榜样,鼓励信徒在复杂的人生中保持正念,积极行善。通过对菩萨精神的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慈悲心的重要性,并激励自我修持,迈向心灵的觉悟与升华。
荀子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有《荀子》。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和社会秩序,认为礼的重要性,并主张“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他反对迷信,倡导人定胜天的重要性。此外,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著名弟子包括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荀子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