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义枢
上一章

理教義第二十六

義曰:理教者,明教之為教,示言則無言,忘荃者入其虛源,得環者歸其妙旨,此其致也。道經云:行不言之教也。

釋曰:理是旨趣為義,教是化導為義。又理是四忘,教是言辯。今明非離言教有四忘,即悟言教無言教為四忘耳。若了言教無言教,亦識四忘非四忘也。今示理教,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者究竟。開方便門,令得悟入。其方便理教者,如戒詮戒理,施詮施理。究竟理教者,即總六度,諸教七部等經,以教為法,秪悟戒非戒,文非文,文字性空為究竟,經捨於言教,得無言之理。今明秪了言教,即無言教,名為得理非離言外,別有無言之理。《昇玄經》云:仙道無不無有,不有,此即其義。又理教機緣,漸頓義者,隨機作教,略有五種:一者漸頓。自淺之深為漸,一時具說為頓。如初示太清,次至太平,此為漸教也。如尹生即說道德,此頓教也。鈍機須漸,利根須頓。二詳略者,說廣文繁為詳,麤舉要徑為略。略如八字之音,詳如七部之說。三淺深者,談極理為深,說近事為淺。淺如丹符小術,深如空玄妙理。四權實者,因修舊理為實,反常合道為權。亦由緣有難易,易者示之以實,難者化之以權。五廢興者,除彼邪法為廢,隆此正教為興。興如三天隆於盛漢,廢如六天息於諸夏。

道教义枢
孟安排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第一卷
道德義第一法身義第二三寶義第三位業義第四
第二卷
三洞義第五七部義第六十二部義第七
第三卷
兩半義第八道意義第九十善義第十因果義第十一
第四卷
五廕義第十二六情義第十三三業義第十四十惡義第十五
第五卷
三一義第十六二觀義十七三乘義第十八(原缺)
第六卷
六通義第十九(缺)四達義第二十(缺)六度義第二十一(缺)四等義第二十二(缺)
第七卷
三界義第二十三五道義二十四混元義第二十五
第八卷
理教義第二十六境智義第二十七自然義第二十八道性義第二十九
第九卷
福田義第三十淨土義第三十一三世義第三十二五濁義第三十三
第十卷
動寂義第三十四感應義第三十五有無義第三十六假實義第三十七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