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义枢
上一章

感應義第三十五

義曰:感應者,出彼機緣,起乎凡聖,善惡之理,既若形聲,羽果不差,還如影響,此其致也。《洞神經》云:明智聖師,顯文以赴機用,用以應感,感以文通,通則成聖也。

釋曰;感是動求為稱,應是赴與為名。又云:感者,凡情發動之稱;應者,聖道赴接之名。又感應體義者,舊義有六感六應。六感者,一正感,二附感,三普感,四偏感,五顯感,六隱感。正感者,動求之理,正由乎心。附感者,土木無知,不能致形生,用顯必附有知。普感者,劫初既淳,同感太平之主。《真文序》云:建國祚以應圖書,導五氣以育萬民,此普感也。偏感者,時稍澆漓,人不淳善,如關尹獨感周年,葛玄獨應昊世,此偏感也。顯感者,四海同聞,萬民咸睹,如漢文之招河上,軒轅之會鼎湖,此顯感也。隱感者,或獨處幽巖,如楊羲入漢乍,單居靖室,若許掾凌霄,此隱感也。六應者,一炁應,二形應,三文應,四聖應,五賢應,六襲應。氣應者,元氣布化,開生萬物。形應者,上古之日,下知之時,未用文字,以形率物。文應者,物情稍澆,化須言教。徐法師云:飛玄之炁,結空成文。聖應者,眾生轉澆,須聖出世,為其作棟宇,垂衣裳,令其了識理源,正名百物。賢應者,聖人既作於前,賢人理述於後。襲應者,襲,傳襲也,賢聖濳輝,凡夫傳述,雖曰兩愚,亦開緣會,此言為襲應也。又無情有情感應有四句:一者有情感無情,二者無情感有情,三者無情感無情,四者有情感有情。有情感無情者,如哭笋抽莖,射石飲羽。無情感有情者,如福地招賢,名山集聖。無情感無情者,如銅山既崩,雄鍾便響。有情感有情者,此義可知也。

道教义枢
孟安排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第一卷
道德義第一法身義第二三寶義第三位業義第四
第二卷
三洞義第五七部義第六十二部義第七
第三卷
兩半義第八道意義第九十善義第十因果義第十一
第四卷
五廕義第十二六情義第十三三業義第十四十惡義第十五
第五卷
三一義第十六二觀義十七三乘義第十八(原缺)
第六卷
六通義第十九(缺)四達義第二十(缺)六度義第二十一(缺)四等義第二十二(缺)
第七卷
三界義第二十三五道義二十四混元義第二十五
第八卷
理教義第二十六境智義第二十七自然義第二十八道性義第二十九
第九卷
福田義第三十淨土義第三十一三世義第三十二五濁義第三十三
第十卷
動寂義第三十四感應義第三十五有無義第三十六假實義第三十七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