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

作者:菩提流志
《大宝积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属于华严宗的根本法典。经文内容丰富,主要探讨了菩萨道及其修行的智慧,强调众生平等和普渡众生的理念。此经通过层层叙述,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引导信众理解因果法则及三世的相互联系。书中描绘了众多菩萨的事迹,激励修行者发菩提心,追求解脱与觉悟。其深邃的哲理和美妙的文辞,影响了佛教思想的发展,至今仍是学习和修行的重要参考。

目录

序(大唐太上皇制)述(唐朝议郎行河南府告成县主簿徐锷撰)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卷九(竺法护译)卷十(竺法护译)卷十一(竺法护译)卷十二(竺法护译)卷十三(竺法护译)卷十四(竺法护译)卷十五(竺法护译)卷十六(竺法护译)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梁三藏法师曼陀罗译)卷二十七(曼陀罗译)卷二十八(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卷三十六(玄奘译)卷三十七(玄奘译)卷三十八(玄奘译)卷三十九(玄奘译)卷四十(玄奘译)卷四十一(玄奘译)卷四十二(玄奘译)卷四十三(玄奘译)卷四十四(玄奘译)卷四十五(玄奘译)卷四十六(玄奘译)卷四十七(玄奘译)卷四十八(玄奘译)卷四十九(玄奘译)卷五十(玄奘译)卷五十一(玄奘译)卷五十二(玄奘译)卷五十三(玄奘译)卷五十四(玄奘译)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大唐三藏义净译)卷五十七(义净译)卷五十八(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卷五十九(实叉难陀译)卷六十(实叉难陀译)卷六十一(北齐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二(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三(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四(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五(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六(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七(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八(那连提耶舍译)卷六十九(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一(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二(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三(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四(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五(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六(那连提耶舍译)卷七十七(後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卷七十八(鸠摩罗什译)卷七十九(鸠摩罗什译)卷八十(隋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卷八十一(阇那崛多译)卷八十二(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卷八十九(月婆首那译)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後秦三藏法师罗什译)卷九十四(罗什译)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卷一百(西晋居士聂道真译)卷一百一卷一百二(隋三藏三藏达摩笈多译)卷一百三(达摩笈多译)卷一百四(达摩笈多译)卷一百五(达摩笈多译)卷一百六卷一百七(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卷一百八(竺难提译)卷一百九(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卷一百一十(阇那崛多译)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失译附秦录勘同编入)卷一百一十三(北梁沙门释道龚译)卷一百一十四(释道龚译)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梁三藏曼陀罗仙译)卷一百一十七(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卷一百一十八(竺法护译)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

菩提流志的其他作品

大乘伽耶山顶经
菩提流志
《大乘伽耶山顶经》由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伽耶城山顶与大比丘及菩萨的对话,探讨菩提心的本质及修行之道。经中强调,菩提超越三界,虽名相纷纭,但实际无形无相。众菩萨应发心于无所趣,即能接近菩提。进一步解读菩萨的行、智、观以及调伏,明确了修行的路径和目标。同时,佛陀赞证文殊菩萨的教导,显示出其深邃的智慧和慈悲。全经旨在引导修行者认识真理,通过实践获得解脱,最终实现菩提。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周易集解》是对《周易》经典的深刻阐释与解析,融合了历代儒家、道家及其他学派的智慧,提供了对经典智慧的多维度解读。书中不仅回顾了《周易》的基本理念与哲学思想,还结合历史背景与实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变化的规律与人生态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周易集解》不仅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提升个人修养与智慧的重要读物。无论是哲学爱好者还是实践者,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化书
谭峭
《化书》是五代南唐谭峭所作,全书分为六卷,共109篇,探讨了万物变化的道理,涉及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和俭化等主题。书中强调世界的无常与变化,论述了修道成仙的思想,并分析了当时社会动乱的成因与治理方法,主张通过“均食”实现社会太平。尽管为道教经典,但也融入了政治经济的见解,显示了哲学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不同版本的《化书》流传至今,体现了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
庄周
庄子,名周,生于战国时代,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南华真人”。其主要著作《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容涉及哲学和文学,强调“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追求精神自由,倡导淡泊名利,反对对“圣人”的崇拜,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他以寓言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常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生存观与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浮生六记
沈复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通过讲述与妻子陈芸的平凡生活和游历经历,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和简单生活的追求。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桎梏和贫困的现实,这对夫妇的理想最终破灭。作品分为四卷,后虽有缺失,但仍通过专家考证和不同版本的发行,使得其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1936年,作家林语堂翻译了该作品,赋予其新的生命与广泛传播。整体而言,《浮生六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画卷,寓意深远。
法苑珠林
释道世
《法苑珠林》是唐代佛教经典,共100卷,由唐道世于668年完成。道世在659年根据《经律异相》撰写《诸经要集》,后发展为《法苑珠林》。书中引用了超过400种典籍,涵盖佛教、儒家、道教等,包含已遗失原著的引文,对印度中世纪历史及地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全书从《劫量篇》开篇,到《传记篇》收尾,以骈文形式简介各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该书在宋代被收入《大藏经》,在《嘉兴藏》中存有120卷的重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