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上一章

卷五百八十三

△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五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颇有初心胜後心不。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深义。汝应谛听。当为汝说亦有初心胜後心义。谓阿罗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於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谓初心胜後心义。复有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於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谓初心胜後心义。又舍利子,菩萨所发大菩提心。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具引发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疾能证得一切智智。由斯化度无量有情。令得声闻独觉乘果。或证无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胜善业。得人天乐舍恶趣苦。声闻独觉诸无漏心。虽令自身证涅槃乐。而不能引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亦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化度无量有情令得声闻独觉乘果。或证无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胜善业。得人天乐舍恶趣苦。是谓初心胜後心义。又舍利子,菩萨所发大菩提心。威力殊胜若善修习。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能授有情无颠倒记。谓记如是如是有情。於当来世经尔所劫。流转生死修菩萨行。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与诸有情作大饶益。或记如是如是有情。於当来世经尔所劫。流转生死修独觉行。於人天中遇缘证得独觉菩提。具六神通自在安乐。或记如是如是有情。於当来世经尔所劫流转生死。修声闻行於人天中得声闻果。或记如是如是有情。於当来世作善恶业经尔所时生人天趣。或堕恶趣生死流转。非诸独觉能授有情无颠倒记。谓不能记诸菩萨言:汝於未来经尔所劫。当得作佛号某名等。亦不能记如是有情。於当来世经尔所劫。决定当得独觉菩提。或声闻果或善恶趣受诸苦乐。亦非声闻能授他记。设有能记皆从佛闻。是谓初心胜後心义。又舍利子,菩萨既发大菩提心。欲尽未来饶益一切。尔时大地诸山大海六返变动。魔王惊怖诸天龙神皆大欢喜。咸言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我等生死大苦令得安乐。声闻独觉安住最後无漏心时无如是事。是谓初心胜後心义。又舍利子,假使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独觉阿罗汉果。不能摄受波罗蜜多及一切智。若有教授教诫菩萨。令发无上正等觉心。即能摄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一切智。所以者何。声闻独觉不能成办无上菩提。以所发心极羸劣故。要诸菩萨乃能成办无上菩提。是谓初心胜後心义。是故欲证无上菩提。皆应发心求一切智。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云何应知诸菩萨相。修何等行得菩萨名。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若有能发大菩提心。精进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心无厌倦。虽遇种种恶友退缘而不退屈。是菩萨相。具此相者名为菩萨。又舍利子,若诸有情修诸善法。心无厌倦。受持净戒终不毁犯。常乐利乐一切有情。虽遇苦缘而无怯弱。随所修学愿与有情同证菩提毕竟安乐。是为菩萨摩诃萨相。具此相者名为菩萨。

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云何解佛所说深义。谓菩萨心胜诸独觉及阿罗汉无漏之心。惟愿世尊为解斯义。令我等解无倒受持。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谓菩萨心尚有贪有瞋有痴及有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谓菩萨心尚有贪有瞋有痴及有慢等诸随烦恼。世尊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心已离贪离瞋离痴及离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谓独觉及阿罗汉心已离贪离瞋离痴及离慢等诸随烦恼。世尊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诸漏永荆有时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无边有情。欲令得乐及离众苦。彼颇能令诸有情类真实得乐及离苦不。舍利子言:不尔世尊,不尔善逝。彼诸独觉及阿罗汉。其心都无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无边有情。实令有情得乐离苦。唯暂假想作如是观。诸菩萨众发菩提心。决定趣求一切智智。为欲利乐一切有情。穷未来际常无间断。是故菩萨入慈悲定。欲令无量无边有情皆得安乐及离众苦。无重障者即此刹那。实皆得乐及离众苦。况得无上正等觉时。而不能令诸有情类实皆得乐及离众苦。由此因缘若言菩萨实能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斯有是处。若言独觉及阿罗汉。满赡部洲具八解脱。同时现入慈无量定。欲令无量无边有情皆得安乐。於中有一实得乐者无有是处。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由此缘故诸菩萨心。於诸独觉及阿罗汉无漏之心。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又舍利子,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尽诸漏成阿罗汉。具六神通八解脱等种种功德。一一化作百亿魔军。此诸魔军宁为多不。舍利子曰: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诸阿罗汉其数尚多。况彼一一复能化作百亿魔军。是诸魔军宁可知量。世尊复告舍利子言:如是无边诸阿罗汉所化无量无数魔军颇有力。能暂时令一不退菩萨心转变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无量无数魔军。不能令一不退菩萨心有转变。世尊复告舍利子言:於意云何。如是一切永尽诸漏阿罗汉心。与一不退菩萨之心威神势力何者为胜。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退菩萨心力为胜。非无数量阿罗汉心。佛言如是,如汝所说,汝今应观如是无量永离贪欲瞋恚愚痴及憍慢等诸阿罗汉无漏之心。一一复能化作百亿勇健魔军。此诸魔军尽其神力。不能令一有贪瞋痴慢等烦恼菩萨心变。由此应知菩萨心力。胜诸漏尽阿罗汉心。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谁於如是离贪瞋痴慢等烦恼阿罗汉心。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舍利子言:诸不退转菩萨之心。虽有贪欲瞋恚愚痴慢等烦恼。而於无漏阿罗汉心。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所以者何。如是无漏无量无边阿罗汉心及所化者尽其神力。不能令一具贪瞋痴慢等烦恼不退菩萨心转变故。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於意云何。若有积聚迦遮末尼。其中置一吠琉璃宝。迦遮末尼光彩价直。颇能映夺吠琉璃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一吠琉璃光彩价直。普能映夺大迦遮聚。所以者何。吠琉璃宝内外明净。迦遮末尼则不如是,吠琉璃宝光彩润泽。迦遮末尼则不如是,吠琉璃宝本色绀青。迦遮末尼则不如是,吠琉璃宝族类殊胜。迦遮末尼则不如是,吠琉璃宝威德广大。迦遮末尼则不如是,吠琉璃宝价直无量。迦遮末尼则不如是,吠琉璃宝尊贵有情业增上力生大海渚。迦遮末尼若贵若贱同所受用工业所造故。吠琉璃光彩价直映夺一切迦遮末尼。尔时世尊告舍利子,不退菩萨摩诃萨心亦复如是,普能映夺一切独觉声闻之心。如吠琉璃映迦遮聚。我观此义作如是说。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於诸声闻及诸独觉永离烦恼无漏之心。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不退菩萨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乐离苦。声闻独觉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无实用。又舍利子,有阿罗汉永尽诸漏。具六神通八解脱等种种功德。能以神力掷此世界置於馀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又舍利子有阿罗汉永尽诸漏。具六神通八解脱等种种功德。能以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又舍利子,有阿罗汉永尽诸漏。具六神通八解脱等种种功德。能以神力吹坏克伽沙数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又舍利子,有阿罗汉永尽诸漏。具六神通八解脱等种种功德。以神通力能吹克伽沙数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炽然皆令顿灭。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由此缘故我作是说。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於诸声闻及诸独觉永离烦恼无漏之心。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时舍利子便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不退菩萨摩诃萨心具足如是大威神力。声闻独觉不能转变。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舍利子,诸佛世尊其言无二。佛所说义皆实不虚。汝应受持广为他说。

又舍利子,十方世界诸有情类无量无边。假使十方无量无数克伽沙等诸世界中。诸克伽沙一一皆变。复为尔所诸有情类。假使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地水火风碎为极微。一一皆变复为尔所诸有情类。是诸有情宁为多不。舍利子曰: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如是一切有情。假使一时成阿罗汉。永尽诸漏具六神通八解脱等种种功德。成就广大自在神通一切皆如大采菽氏。如是一一大阿罗汉。皆能化作尔所恶魔。一一恶魔复能化作尔所勇健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如是诸军可知数不。舍利子曰: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能知其数。以神通力破诸魔军皆令退散。於意云何。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为广大不。舍利子曰:广大世尊,广大善逝。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不可当敌不可思议。佛言:假使如是所说男子女人。如前所说诸有情数。如是一一男子女人。各如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克伽沙等大劫而住念念。化作如前所说无量恶魔。一一恶魔各复化作如前所说无量勇健象马军等。亦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又舍利子,於意云何。尔所有情成阿罗汉。一一化作尔所恶魔。一一恶魔具大神力。如是神力与不退转一菩萨心所有神力何者为胜。舍利子言: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於彼为胜。所以者何。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可宣说。世尊复告舍利子言:於意云何。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说无量无边具大神通诸阿罗汉所有神力。谁能说彼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唯佛世尊乃能说彼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说无量无边具大神通诸阿罗汉所有神力。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所以者何。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相应之心所有神力无能及者,由此因缘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说。於馀神力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舍利子,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无馀有情能令转变。亦无如实知者说者,唯有如来应正等觉。知彼菩萨不退转心。为诸有情如实宣说。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不退菩萨摩诃萨心不可转变。舍利子言:如诸菩萨行布施时。无不皆缘一切智智。其心坚固不可倾动。如是证得不退转时。心不随缘而有转变。又满慈子。譬如有人善解断事。曾於无量长者居士商贾众中。数数断事有匮乏故。频於长者居士等所借便财物。恐他来索无力酬还。遂依附王冀免拘絷。时诸债主怖畏王故。不敢牵掣挫辱彼人。所以者何。彼所依附王力甚大难可当敌。如是菩萨若初发心若不退转。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力。一切独觉及阿罗汉。皆不能令心有变动。又满慈子。如人依王虽极贫匮而不被辱。如是菩萨依一切智智。二乘恶魔不能倾动。而能降伏一切恶魔。於彼二乘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是故菩萨欲不退转。常应依止一切智智。修菩萨行勿乐馀乘。满慈子言:何等菩萨为诸独觉声闻所胜。舍利子言:若诸菩萨闻说独觉声闻胜事。心生欣慕作是念言:我当云何得如是法。亦深乐著赞二乘教。是诸菩萨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为一切独觉声闻之所胜伏。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何缘说此菩萨作意名非理耶。舍利子言此能障碍一切智智。令能引发一切智心渐微渐远故。名菩萨非理作意。如瑜伽师欲证实际。欣乐趣入正性离生。若贪瞋痴遇缘现起。令能引发阿罗汉心。有障有碍渐微渐远。是故说为非理作意。如是菩萨求大菩提。若起二乘相应作意。障一切智损菩提心。是故名为非理作意。若诸菩萨有此作意。便为二乘之所胜伏。

时满慈子便白具寿舍利子言:若诸菩萨发起二乘相应作意。便为二乘之所胜伏。当知不入诸菩萨数。何以故?舍利子,夫为菩萨唯求无上正等菩提。若起二乘相应作意。违本所欲不能证得一切智故。如预流者烦恼现行。便违所求若智若断勤求智断故名预流。非烦恼行有勤求义。何以故?舍利子,夫预流者求二遍知。一智遍知。二断遍知。烦恼现行二求俱坏故。预流者常应精勤求智遍知灭诸烦恼。如是菩萨若起二乘相应作意。便违菩萨本所希求一切智智。若诸菩萨远离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则不名为真实菩萨。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萨者要常希求一切智智心无间断。若诸菩萨住菩萨心。二乘恶魔不能胜伏。而能胜伏二乘恶魔。如善射夫住所习处。不为一切怨敌所伏。能伏怨敌离诸怖畏。如是菩萨住菩萨心。一切恶缘所不能坏。能坏一切众魔事业。若闻宣说二乘法教。便作是念。我当证得无上菩提。为诸有情亦当宣说如是法教。如今世尊能寂如来应正等觉。为诸独觉声闻种性补特伽罗。宣说二乘相应法教。我未来世得作佛时。亦为如是诸有情类。说如是教令获利乐。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住菩萨心。虽闻二乘相应法教而无所损。谓虽闻彼相应法教而於二乘无所贪染。如是菩萨住菩萨心。不为二乘恶魔胜伏而能胜伏二乘恶魔。如瑜伽师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胜伏。所以者何。心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如是菩萨住菩萨心。二乘恶魔不能胜伏。所以者何。是诸菩萨於菩萨心常不离故。

尔时舍利子问满慈子言:一切菩萨若初发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皆不可胜伏耶。满慈子言:一切菩萨若初发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当知一切不可胜伏。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一切恶缘。不能令舍本誓愿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於诸有情欲常饶益。如是二事誓愿坚牢。一切恶缘不能倾动。若诸菩萨安住此心。二乘恶魔不能胜伏。又舍利子,如诸如来若初成佛。若已成佛住百千岁。俱不舍离一切智心。於一切时成一切智。如是菩萨若初发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於一切时缘一切智。求证作意未尝暂舍。舍利子言:若如是者菩萨诸位有何差别。满慈子言:菩萨诸位心无差别。但有成佛迟速不同。谓菩萨心初中後位。皆求引发无上菩提。安住此心常无退转。又舍利子,如阿罗汉终不退失阿罗汉心。谓无漏心必无退转。菩萨亦尔终不退失大菩提心。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若阿罗汉心有退失。彼是真实阿罗汉不。舍利子言:不也具寿。若阿罗汉心有退失。当知彼为增上慢者,决定未得阿罗汉果。满慈子言:菩萨亦尔若有菩萨退菩提心。当知彼先自称菩萨非真菩萨。是增上慢污菩萨众。如秽螺蜗污澄清水不堪饮用。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当知彼类无知蔽心自称菩萨。实未得入真菩萨数但有虚名。譬如丈夫男根成就有根缺者自称丈夫。彼有虚言而无实义。菩萨亦尔退菩提心。但有虚名非真菩萨。如缺根者名半择迦。退菩提心名伪菩萨。是故菩萨初中後位决定不退大菩提心。若退此心便非菩萨。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当起何等相应作意。舍利子言:若诸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正发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一切菩萨法应安住如是作意。若诸菩萨住此作意修行布施。是诸菩萨即能回向一切智智。若诸菩萨如是回向一切智智。是诸菩萨摄受布施波罗蜜多。若诸菩萨不能回向一切智智。是诸菩萨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罗蜜多。又满慈子。若诸菩萨行布施时作是思惟。我舍少分不舍少分。我施此物不舍此物。我施彼类不施彼类。是诸菩萨由此思惟障一切智。经久乃能得一切智。多时布施波罗蜜多乃得圆满。是故菩萨欲不障碍一切智智。欲疾证得一切智智。欲令布施波罗蜜多疾得圆满。应离如是分别思惟。应舍一切分。应施一切物。於一切类应平等施。又满慈子。若诸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住布施波罗蜜多。应於布施波罗蜜多如是而祝若诸菩萨於日初分。能以种种上妙饮食。供养克伽沙数有情。既供养已复施上妙黄金色衣。於日中分亦以种种上妙饮食。供养克伽沙数有情。既供养已复施上妙黄金色衣。於日後分亦以种种上妙饮食。供养克伽沙数有情。既供养已复施上妙黄金色衣。於夜三分亦复如是,如是布施经於克伽沙数大劫常无间断。是诸菩萨如是施已,若不回求一切智智。虽名布施而非布施波罗蜜多。若能回求一切智智。乃名布施波罗蜜多。谓布施时不作分限。随多随少发广大心。普缘有情总施一切。如是菩萨行布施时。虽不舍多布施一切而成布施波罗蜜多。所以者何。为欲证得无量佛法而行布施波罗蜜多。若布施时心有限量。定不能证无量佛法。若诸菩萨心有限量而行布施。是诸菩萨定不能证一切智智。定於布施波罗蜜多不能圆满。是故菩萨欲证无量一切智智。应当发起无限量心而行布施。若诸菩萨有限量心而行布施。是诸菩萨摄受慳吝不能永舍。不能摄受一切智智。与此相违乃能证得一切智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诸菩萨众欲行布施应起是心。我当修行无限量施。乃至未证无上菩提。於诸有情且行财施。若证无上正等菩提。於诸有情当行法施。谓若未证无上菩提。且於有情以财摄受。令离贫苦得世间乐。若证无上正等菩提。当於有情以法摄受。令离烦恼得出世乐。如人事王。先得衣食养活妻子。後得王意多获珍财。自身妻子俱受富贵安隐快乐。如是菩萨求证无上正等菩提。修多百千难行苦行。先以财施摄受有情令离世间诸贫穷苦。後证无上正等觉时以无染法教诫教授诸有情类。令其解脱生死众苦。又满慈子。如多百千诸有情类。奉事王子昼夜精勤。王子尔时随分资给衣服饮食卧具等事。後登王位随昔勤劳。量所堪任重赐爵禄。或主事业或主川原。或主大城或主关防。或主村邑或主军戎。如是菩萨求一切智。未证无上正等觉时。先以资财摄有情类。後证无上正等觉时。随诸有情觉慧差别。以无上法教诫教授。令其安住阿罗汉果或不还果或一来果或预流果或十善业道或菩萨胜位。又满慈子。是诸菩萨求大菩提行菩萨行。未证无上正等觉时。於诸有情作大饶益。若证无上正等觉时。亦於有情作大饶益。般涅槃後亦於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譬如王子未绍王位。与诸有情作大饶益。若绍王位亦与有情作大饶益。若命终後亦与有情作大饶益。又满慈子。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经时渐久。如是如是爵禄渐增。如是菩萨求一切智。如如精勤经时渐久。如是如是功德渐增。又满慈子。是诸菩萨未证无上正等觉时。於诸有情以财摄受。谓以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馀资财。方便善巧摄受饶益。若证无上正等觉时。於诸有情以法摄受。谓以种种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摄受饶益。或以种种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摄受饶益。或以种种施福业事戒福业事修福业事及馀无量世间善法摄受饶益。般涅槃後亦於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供养佛设利罗故。或於如来无上正法。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皆得无边广大饶益。谓人天乐或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乐。

尔时满慈子谓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诚如所说,仁者所说无不如义。是故如来应正等觉。常说仁者声闻众中智慧辩才最为第一。又舍利子,譬如真金。常与有情作大饶益。谓未出矿若出矿时若转变成诸庄严具。若复出卖转买。馀物皆与无量无边有情。随其所应作大饶益。如是菩萨修菩萨行。未证无上正等觉时。与诸有情作大饶益。谓以财法随其所应方便善巧摄受饶益。若证无上正等觉时。转妙法轮作大饶益。谓宣说色蕴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受想行识蕴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眼处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耳鼻舌身意处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色处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声香味触法处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眼界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耳鼻舌身意界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色界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声香味触法界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眼识界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耳鼻舌身意识界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眼触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耳鼻舌身意触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地界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水火风空识界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因缘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无明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我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宣说欲界常无常等不可得。宣说色无色界常无常等亦不可得。如是宣说种种法门。与诸有情作大饶益。般涅槃後正法像法及设利罗。与诸有情作大饶益。声闻独觉无如是事。是故菩萨摩诃萨众修菩萨行。常与有情作大饶益。由斯故说诸菩萨众於彼二乘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

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舍利子等所说,菩萨摩诃萨众被大愿铠趣大菩提具胜善巧增上意乐。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舍法舍财无染无著。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舍利子具寿满慈子具寿阿难陀及馀声闻。诸菩萨众并馀世间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第十二会戒波罗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夫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居其选也。特有戒焉。所以复指名区。更申玄集。切身口而流训。则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动静以研机。则举足下足。斯道场矣。诚崄道之夷蹬。闇室之凝釭。度疫之仙丸。出苦之神驭。鉴德者之明镜。严心者之宝鬘。涉象季之大师。处尘俗之善友。虽目之无朕。抟之不触。而芬郁布写。类迷迭之盈空。洁映澄华。比醍醐之洞色。含灵所以埏埴。法界所以弥纶。善逝法王。抗之以为明足。具寿尊者,养之而为净命。但简以行处。或非处而难遵。格以正乘。或他乘而致爽。十七群之喧裕尚动王讥。五百生之掉影。仍贻佛诫。矧复臭莲馥而为盗。分钏响以成淫。涅槃为求。保专精而尚犯。菩提入愿。受欲乐而犹持。轻嫌与重性同科。意防与身遮共品。谛故住故。能行所行。导以随喜。融以法性。岂止草系情殷。木叉义远。毒龙卷毒。怖鸽忘怖。将被之黎蠢。栖之常乐。使八寒流煦。五热浮凉。薜荔失其炎河。轮围发其闇渚。行门允备。种智克圆。其五轴单译。一如施分。凡息心之士。岂不诹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玄奘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三十九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三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七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九卷二百卷二百一卷二百二卷二百三卷二百四卷二百五卷二百六卷二百七卷二百八卷二百九卷二百一十卷二百一十一卷二百一十二卷二百一十三卷二百一十四卷二百一十五卷二百一十六卷二百一十七卷二百一十八卷二百一十九卷二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七卷二百二十八卷二百二十九卷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七卷二百三十八卷二百三十九卷二百四十卷二百四十一卷二百四十二卷二百四十三卷二百四十四卷二百四十五卷二百四十六卷二百四十七卷二百四十八卷二百四十九卷二百五十卷二百五十一卷二百五十二卷二百五十三卷二百五十四卷二百五十五卷二百五十六卷二百五十七卷二百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九卷二百六十卷二百六十一卷二百六十二卷二百六十三卷二百六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卷二百六十六卷二百六十七卷二百六十八卷二百六十九卷二百七十卷二百七十一卷二百七十二卷二百七十三卷二百七十四卷二百七十五卷二百七十六卷二百七十七卷二百七十八卷二百七十九卷二百八十卷二百八十一卷二百八十二卷二百八十三卷二百八十四卷二百八十五卷二百八十六卷二百八十七卷二百八十八卷二百八十九卷二百九十卷二百九十一卷二百九十二卷二百九十三卷二百九十四卷二百九十五卷二百九十六卷二百九十七卷二百九十八卷二百九十九卷三百卷三百一卷三百二卷三百三卷三百四卷三百五卷三百六卷三百七卷三百八卷三百九卷三百一十卷三百一十一卷三百一十二卷三百一十三卷三百一十四卷三百一十五卷三百一十六卷三百一十七卷三百一十八卷三百一十九卷三百二十卷三百二十一卷三百二十二卷三百二十三卷三百二十四卷三百二十五卷三百二十六卷三百二十七卷三百二十八卷三百二十九卷三百三十卷三百三十一卷三百三十二卷三百三十三卷三百三十四卷三百三十五卷三百三十六卷三百三十七卷三百三十八卷三百三十九卷三百四十卷三百四十一卷三百四十二卷三百四十三卷三百四十四卷三百四十五卷三百四十六卷三百四十七卷三百四十八卷三百四十九卷三百五十卷三百五十一卷三百五十二卷三百五十三卷三百五十四卷三百五十五卷三百五十六卷三百五十七卷三百五十八卷三百五十九卷三百六十卷三百六十一卷三百六十二卷三百六十三卷三百六十四卷三百六十五卷三百六十六卷三百六十七卷三百六十八卷三百六十九卷三百七十卷三百七十一卷三百七十二卷三百七十三卷三百七十四卷三百七十五卷三百七十六卷三百七十七卷三百七十八卷三百七十九卷三百八十卷三百八十一卷三百八十二卷三百八十三卷三百八十四卷三百八十五卷三百八十六卷三百八十七卷三百八十八卷三百八十九卷三百九十卷三百九十一卷三百九十二卷三百九十三卷三百九十四卷三百九十五卷三百九十六卷三百九十七卷三百九十八卷三百九十九卷四百卷四百一卷四百二卷四百三卷四百四卷四百五卷四百六卷四百七卷四百八卷四百九卷四百一十卷四百一十一卷四百一十二卷四百一十三卷四百一十四卷四百一十五卷四百一十六卷四百一十七卷四百一十八卷四百一十九卷四百二十卷四百二十一卷四百二十二卷四百二十三卷四百二十四卷四百二十五卷四百二十六卷四百二十七卷四百二十八卷四百二十九卷四百三十卷四百三十一卷四百三十二卷四百三十三卷四百三十四卷四百三十五卷四百三十六卷四百三十七卷四百三十八卷四百三十九卷四百四十卷四百四十一卷四百四十二卷四百四十三卷四百四十四卷四百四十五卷四百四十六卷四百四十七卷四百四十八卷四百四十九卷四百五十卷四百五十一卷四百五十二卷四百五十三卷四百五十四卷四百五十五卷四百五十六卷四百五十七卷四百五十八卷四百五十九卷四百六十卷四百六十一卷四百六十二卷四百六十三卷四百六十四卷四百六十五卷四百六十六卷四百六十七卷四百六十八卷四百六十九卷四百七十卷四百七十一卷四百七十二卷四百七十三卷四百七十四卷四百七十五卷四百七十六卷四百七十七卷四百七十八卷四百七十九卷四百八十卷四百八十一卷四百八十二卷四百八十三卷四百八十四卷四百八十五卷四百八十六卷四百八十七卷四百八十八卷四百八十九卷四百九十卷四百九十一卷四百九十二卷四百九十三卷四百九十四卷四百九十五卷四百九十六卷四百九十七卷四百九十八卷四百九十九卷五百卷五百一卷五百二卷五百三卷五百四卷五百五卷五百六卷五百七卷五百八卷五百九卷五百一十卷五百一十一卷五百一十二卷五百一十三卷五百一十四卷五百一十五卷五百一十六卷五百一十七卷五百一十八卷五百一十九卷五百二十卷五百二十一卷五百二十二卷五百二十三卷五百二十四卷五百二十五卷五百二十六卷五百二十七卷五百二十八卷五百二十九卷五百三十卷五百三十一卷五百三十二卷五百三十三卷五百三十四卷五百三十五卷五百三十六卷五百三十七卷五百三十八卷五百三十九卷五百四十卷五百四十一卷五百四十二卷五百四十三卷五百四十四卷五百四十五卷五百四十六卷五百四十七卷五百四十八卷五百四十九卷五百五十卷五百五十一卷五百五十二卷五百五十三卷五百五十四卷五百五十五卷五百五十六卷五百五十七卷五百五十八卷五百五十九卷五百六十卷五百六十一卷五百六十二卷五百六十三卷五百六十四卷五百六十五卷五百六十六卷五百六十七卷五百六十八卷五百六十九卷五百七十卷五百七十一卷五百七十二卷五百七十三卷五百七十四卷五百七十五卷五百七十六卷五百七十七卷五百七十八卷五百七十九卷五百八十卷五百八十一卷五百八十二卷五百八十三卷五百八十四卷五百八十五卷五百八十六卷五百八十七卷五百八十八卷五百八十九卷五百九十卷五百九十一卷五百九十二卷五百九十三卷五百九十四卷五百九十五卷五百九十六卷五百九十七卷五百九十八卷五百九十九卷六百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