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经

作者:支娄迦谶
《道行般若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文本,属于般若类经书,深奥而智慧无穷。经文探讨了般若(智慧)的本质,揭示了空性和中道的深刻哲理,强调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书中阐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应当如何看待自我与世界,达到觉悟与解脱。通过智慧的修行,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无常和苦恼,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此经适合所有渴望探索内心世界与真理的修行者,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

目录

序(释道安撰)
卷一
道行品第一难问品第二
卷二
功德品第三
卷三
沤和拘舍罗劝助品第四道行经泥犁品第五道行经清净品第六
卷四
叹品第七道行经持品第八道行经觉品第九
卷五
照明品第十道行经不可计品第十一道行经譬喻品第十二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道行经本无品第十四
卷六
阿惟越致品第十五品第十六
卷七
守空品第十七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道行经善知识品第十九
卷八
释提桓因品第二十道行经贡高品第二十一道行经学品第二十二道行经守行品第二十三道行经强弱品第二十四
卷九
累教品第二十五道行经不可尽品第二十六道行经随品第二十七道行经萨陀波伦菩萨品第二十八
卷十
昙无竭菩萨品第二十九道行经嘱累品第三十

支娄迦谶的其他作品

阿閦佛国经
支娄迦谶
《阿閦佛国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阿閦佛的净土及其信仰。阿閦佛被视为光明与智慧的象征,信徒相信修持此经可以引导灵魂往生至阿閦佛国。经典中描述了阿閦佛国的美好景象以及修行者如何通过念佛来获得往生的机会。同时,它也强调了慈悲、智慧和愿力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全经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温暖的信仰,成为众多佛教徒修行与学习的重要依据。
般舟三昧经
支娄迦谶
《般舟三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祥和的教义著称。经文主要讲述了一种通过坐禅和念佛达到内心宁静与觉悟的修行方法。它强调“般舟三昧”的重要性,即在修行过程中,心灵如舟,乘风破浪,最终抵达彼岸。经中描述了菩萨与信徒之间的交流,传达了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帮助修行者在迷雾中找到修行的方向。《般舟三昧经》不仅是信仰的指南,更是修行者心灵的慰藉,启迪我们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佛说阿阇世王经
支娄迦谶
《佛说阿阇世王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内容主要围绕古代印度国王阿阇世的故事展开。经文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佛陀以智慧和慈悲引导阿阇世王认识因果法则,启发他对生命和轮回的深刻理解。文本中不仅探讨了法治、德行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还揭示了普遍的心理困扰与解脱之道。该经不仅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参考,也是对人性与伦理的深刻洞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反思。
兜沙经
支娄迦谶
《兜沙经》由後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翻译,记录了诸佛的威神恩德以及菩萨的修行与成就。经文详细描绘了佛法清净的境界,展示了佛陀和菩萨们在十方佛刹的庄严仪式和法会盛况。众多菩萨从不同国土汇聚一堂,向诸佛禀报心念,展现出无数纷繁复杂的众生境况。文中提到的诸佛名号、菩萨法门,以及其无所不在的智慧光明,深刻表达了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博大,是了解佛法与冥想的重要经典作品。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关尹子
尹喜
尹喜,亦称关尹,字公度,天水人,周昭王时期担任函谷关令。作为道教的文始真人,他因受到老子的影响而成为了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播者。老子在即将隐居时,受到尹喜的请求,写下《道德经》五千字,传授给他。尹喜潜心修道,著书九篇,名为《关尹子》,在道教中受到崇敬,成为文始派和楼观派的宗祖。其思想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文言散文选本,由吴楚材和吴调侯于1694年编选。书中收录了近八百首古代散文作品,重点选取了先秦至明代的222篇,涵盖史传、游记、书信等多种题材,语言简洁优美,适合初学者。名中“观止”意指其所收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教材。该书反映了古文运动的理念,至今仍在大中华地区的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广泛使用。
公孙龙子
公孙龙
《公孙龙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公孙龙的哲学著作,现存六篇。书中探讨了名与实、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等核心问题,其中以《白马论》和《坚白论》最具影响力,提出了“白马非马”的重要命题。其余篇幅包括《指物论》、《通变论》和《名实论》,揭示了事物名称与本质的关系、运动的变化等哲学思辨。这部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多位学者如谢希深和陈澧对其进行了注释,有助于理解公孙龙的思想精髓。
续小五义
石玉昆
《续小五义》是《三侠五义》的续作,情节精彩,包含众英雄大破铜网阵、盗贼白菊花与襄阳王的对抗等。书中众侠勇闯险境,智破阴谋,经历激烈战斗,曲折动人,展现了他们的侠义精神和忠诚。此书首次刊于1891年,虽文学成就略逊于原著,但语言生动、口语化,深受读者喜爱。鲁迅评价其“绘声状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连接了侠义故事的各个精彩环节,构成完整叙事。
大乘同性经
阇那耶舍
《大乘同性经》是一部充满哲理与智慧的佛教经典,旨在探讨爱与接受的重要性,强调无条件的包容与平等。在这部经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教义,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真诚、慈悲和理解,倡导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它不仅关乎性别与性取向的平等,更深层次地传达了超越外在形式的内心觉醒与灵性成长。通过阅读此经,信士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并学习如何与人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