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阳神咒经

作者:法护
《八阳神咒经》是由西晋三藏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鸟山的讲法。这部经文主要围绕着八位如来佛名及其国土,强调持诵这一神咒的功德。持咒者若能虔诚修行,不仅可免于三恶道和各种灾难,还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和护佑。同时,遵循这些教诲可助于化解疾病、消除恐惧,提升灵性,转世为男子,并在生后常遇佛陀的合一光明与喜悦。这部经文强调了诸佛的清净、无欲与慈悲,是信众冥思苦想、追求解脱的宝贵指南。

正文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中。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千人俱。皆如弥勒菩萨等。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一恒沙有佛刹。佛号快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不可胜。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二恒沙有佛刹。佛号月英幢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欢乐。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三恒沙有佛刹。佛号等遍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喜爱。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四恒沙有佛刹。佛号分别过出清净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内哙。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五恒沙有佛刹。佛号等功德明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无狐疑。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六恒沙有佛刹。佛号本草树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无毒螫。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七恒沙有佛刹。佛号过宝莲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莲华香。

舍利弗。东方去是过八恒沙有佛刹。佛号宝乐莲华快住树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甘音声称说。

复次舍利弗。诸佛如来清净国土。彼方无五浊无爱欲无女人无意垢无咒诅无相择复次舍利弗。诸佛如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八佛名者,受持讽诵读奉行者,终不堕三恶道。除五不中止罪。

复次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持是八佛名及国土名者,受持讽读奉行之者,以是功德若发菩萨心。所生处常遇陀邻尼。常遇相好常遇相音。常遇右转福。是善男子善女人。奉行是八佛教令如其正行者,女人所生处转为男子。

复次舍利弗。诸佛如来。是善男子善女人。以平旦净澡漱正衣服。昼夜各三时奉读是经。得功德无量。第一四天王常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在县官中当读是经。若在怨家中当读是经。若在盗贼中当读是经。若在水火中当读是经。若在海水中逢风浪恐怖当读是经。若在军兵对斗中当读是经。若为蛊毒所中当读是经。若闻恶鸟鸣若恶梦当读是经。若为龙神所中当读是经。若为诸魔所中恐怖毛起者当读是经。若有急恐病疫疾痛者,持是八阳咒经咒之立得除愈。是时佛说要偈。

是土无如来,持是国土名。一切众恶除,疾得登正道。所生常遇佛,见觉大欢喜。照是世上尊,等心供事之。

百劫以无数,著常当离之。疾逮泥洹道,奉是诸佛名。今现诸如来,奉行明教名。为人朴直软,在在见所生。

端正相好具,巨亿万家生。勇猛好布施,为人不慳贪。女人闻是要,踊跃大欢喜。去离女人身,所生为男子。

诸兵不敢害,蛊道亦不幸。县官及盗贼,终不害是人。五魔不能尧,将帅及官属。奉行是经者,不能中得便。

尔时第一四天王弥勒菩萨等白佛言:我曹当共拥护持是八阳咒经一切学者,我曹当并力拥护病者令愈。佛说如是,第一四天王,弥勒菩萨等比丘众。及诸天龙鬼神人民阿须伦。闻经欢喜为佛作礼而去八菩萨名。

第一名颰陀和菩萨。第二名罗那邻竭菩萨。第三名憍日兜菩萨。第四名那罗达菩萨。第五名须深菩萨。第六名因抵达菩萨。第七名摩诃须和萨和菩萨。第八名和轮调菩萨。是八人求道以来其劫无数。今未取佛。是八人本俱学道时。俱愿八方上下人民皆共使得佛。若有急者当使呼我八人名字。即自得解除。若寿欲尽时。我八人便当飞行往迎之。愿持此一字之功德。愿一切人皆如八菩萨快也。

法护的其他作品

德光太子经
法护
《德光太子经》由西晋三藏竺法护翻译,讲述了德光太子与佛陀的对话与教诲。在王舍城灵鸟顶山,太子向佛询问菩萨应当如何修行,以获得智慧与解脱。佛陀指示了菩萨应遵循的四个核心法则,强调无放逸行与清净心的重要性。整部经文探讨了生死、放逸以及菩萨道的实践,并通过太子的修行故事,展现了寻求真知与慈悲的永恒主题。这部经典不仅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修习者提供了深刻的灵性指引。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法护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三昧(冥想深境)与菩萨道的内涵。经文通过一位菩萨对释迦牟尼佛的提问,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心性修炼及智慧觉悟等重要主题。它不仅揭示了修行者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也强调了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在菩萨道中的重要性。此经文对信仰者的修行具有指导意义,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觉醒与对众生的救助,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
佛说胞胎经
法护
《佛说胞胎经》由西晋三藏竺法护翻译,探讨了人类受胎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因果法则。佛陀向贤者难陀及比丘们揭示,人之母胎受精与父母的身心状态、福德因缘密切相关。本经中详细阐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阶段及各种风的变化对胎儿成长的影响,强调了命运、苦难与宿世因果的关系。通过比喻与冥想,佛陀引导众生反思生死之苦,断除无明,最终实现解脱,引导信徒体悟生命的真义和价值。
持心梵天所问经
法护
《持心梵天所问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记录了梵天与佛陀之间的对话。这部经文探讨了心的本质、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解脱。书中深入剖析了人们内心的烦恼与执着,提供了实践智慧的指引,强调正念与慈悲的重要性。通过梵天的提问与佛陀的解答,读者能够获得对人生真谛的启示,发展内在的智慧与觉悟。《持心梵天所问经》不仅是修行者的必读之作,也为广泛的读者提供了心灵指引与启迪。
宝女所问经
法护
《宝女所问经》是一部古代佛教经典,旨在回答信士对修行及生命真谛的疑惑。书中通过女众的视角,结合生动的问答形式,探讨了智慧、慈悲和解脱的主题,展现了女性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见解。经文深刻而通俗,既适合初学者,也能启发有经验的修行者。其实用价值和哲学思考,促使读者深入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佛教典籍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无论信仰何方,这部经文都能引发心灵的共鸣与启迪。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法印经
施护
《法印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讲述圣法的场景。佛陀强调空性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法皆无常、无我、苦,讲述了三解脱门的智慧,强调应在寂静之地观察内心,理解色、受、想、行、识的空性,以此脱离烦恼。经文提及保持平等见、离我见的观念,达到解脱的境界。听闻法音后,众人欢喜,心怀敬仰,展现出对佛法的珍视与追求。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
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是关于佛教缘起法则的重要经典。书中通过慧命舍利子与慈氏菩萨的对话,深入探讨缘生的含义及其与法和佛之间的关系。佛教义强调,无明、行与识的互依关系,以及内外因缘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众生如何受到因果法则的影响。世间一切法则都源自众缘和合,而理解这些,则能帮助信众明白无我、无常、苦、空的智慧,从而得以解脱,这一过程被称作见法、见佛。
法观经
法护
《法观经》由西晋月氏国的三藏竺法护翻译,内容探讨了坐禅与修行的重要性。佛教中提到“数息”是修行的基础,通过调息来减轻对身体的执着,培养内心的宁静。经文中提出“三定”理念,引导修行者在身、口、意三方面达成定境,并强调持戒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自我与他人的身体,修行者应意识到这个身体现象的虚无与无常。最终,故以身心的空观达到解脱和更深的领悟,明了人生苦空无常的真理,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宁静与智慧的道路。
佛说宝网经
法护
《佛说宝网经》由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译,描述了无量力童子宝网在梦中得见佛陀的光辉与神通,寓意着学习佛法的深远意义。经文中,佛陀通过童子的恭敬与奉献,阐述了信仰与供养的重要性,强调那些恭敬佛法、学习菩萨道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超越生死轮回。经文提到,通过供养与宣扬经典,众生可获得智慧和自在。通篇以佛陀的教导引导信徒向善,教授修行与觉悟之道,传达佛教的慈悲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