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上一章

陶庵梦忆

张岱 台静农序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人,其先世为蜀之剑州人,故《自为墓志铭》称“蜀人张岱”。宗子的家世,颇为显贵的。高祖天复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卿;曾祖元汴,隆庆五年状元,官至左谕德侍经筵;祖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视学黔中时,得士最多,杨文笾梅豸俱出他的门下,当时黔人谓“三百年来无此提学”;父耀芳,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鲁王好神仙,他却精导引术,君臣之间,甚是契合。(以上俱见《琅环文集》卷四家传)宗子之能享受那样豪华的生活,如《梦忆》中所写的,正因其生长于这样家庭的关系。

宗子《自为墓志铭》说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一五九九),崇祯甲申明亡时,他已四十八岁了。他的死年有两说:邵廷采的《逸民传》,说活到七十多岁,而徐鼐的《小腆记传》补遗说活到八十八岁(一六八四)。大概後说是可靠的,因《蝶庵题象》有“八十一年,穷愁桌荦”之语,(《文集》卷五)这显然不止于七十馀了。又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开明史馆,毛奇龄以翰林院检讨充史馆纂修官,当时寄信给他,要他的明史著作,以作修史的蓝本(《西河全集》书四)。开明史馆这年,他已八十三了,记龄的信可能就写在这一年,也可能在这一年以後。足见说他活到八十八岁,一定有所根据的。

据此知宗子国亡以後,在满清统治下,还作了四十年的逸民。那么,他的生平可以甲申为限,划作两个阶段。在前一段他的生活是极为豪侈,而态度是极为放纵的。《自为墓志铭》云:“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这是他真实的自白,而《梦忆》一书中所记的又是更加具体的事实。

国亡後的生活,则大大不同了。《墓志》云:“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虽然,这样的贫乏在他是甘心的。《遗民传》云:“丙戌後,屏居卧龙山之仙室,短檐危壁,沉淫于明一代纪传,名曰《石匮藏书》,以拟郑思肖之铁函心史也”。《梦忆》自序亦云:“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间。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一向生活于华贵的家庭,而又沉溺于声色狗马之好,一旦国亡,不乞求保全,如钱谦益阮大铖一类人的行为;只将旧有的一切一切,当作昨夜的一场好梦,独守着一部未完成的明代纪传,宁让人们将他当作毒药,当作猛兽,却没有甚么怨悔。大概一个人能将寂寞与繁华看做没有两样,才能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刘越石文文山便是这等人,张宗子又何尝不是这等人?钱谦益阮大铖享受的生活,张宗子享受过,而张宗子的情操,钱阮辈却没有。

一场热闹的梦,醒过来时,总想将虚幻变为实有。于是而有《梦忆》之作。也许明朝不亡,他不会为珍惜眼前生活而着笔;即使着笔,也许不免铺张豪华,点缀承平,而不会有《梦忆》中的种种境界。至于《梦忆》文章的高处,是无从说出的,如看雪个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滃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余澹心的《板桥杂记》,也有同样的手法,但清丽有馀,而冷隽沉重不足。

宗子的诗文,是受徐文长的影响,而宗子来得深刻,这因为他是亡国的逸民的关系。文长是宗子曾祖的朋友,家传云:“徐文长以杀後妻下狱,曾祖百计出之,在文长有不能知之者。”当时他的祖父还是小孩子,曾去狱中看文长,“见囊盛所卓械悬壁,戏曰:‘此先生无弦琴耶?’文长摩大父顶曰:‘齿牙何利!’”这样恶谑,大概对徐文长是合适的,在别人我想可受不了,但于此可以看出他们张家不是道学的家庭。宗子年少时,曾从事搜集过文长的佚文,以所收颇多草率之作,再求王谑庵为之删削。(见《文集·与王谑庵书》)但四库总目著录《徐文长逸稿二十四卷》,云“为其乡人张汝霖王思任所同选”,何以不署己名而署其祖名,也许藉以表彰其先德罢。此书末卷所载优人谑、吃酸梨偈、放鹞图、对联、灯谜诸作,《提要》谓“鄙俚猥杂,岂可入之集中?”(《提要》三十五卷别集类存目五)然宗子却云:“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者,传之自文长始;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而刻之文集者,刻之自余刻文长之逸稿始”(《文集》卷一柱铭抄自序)。足见宗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与提要作者的头脑不是同一的范畴。徐文长文章的风格,传统的文学观念者,批评为鄙俗纤巧,蹈入魔趣,可是文长唾弃七子,自成风格;袁宏道谓其:“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徐文长传》),不是无见之言。以张宗子的天才学力,而犹追逐于文长的,固由文长在当时文学上造成的清明风气足以影响他,而同是不羁的性格也是原因之一,再者文长是他先世的朋友也不能无所薰染罢?

宗子不仅长于文学,且长于史学,重要的著作,便是上面提到过生命相依的《石匮书》。是书写了几五十年才脱稿(《文集》卷一《石匮书自序》),脱稿後犹时加删改,故与李砚翁书有“弟《石匮》一书,泚笔四十馀载”之语。(《文集》卷四)顺治年间浙江学使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想以五百金购买《石匮书》,宗子慨然予之。(思复堂《逸民传》)至于毛奇龄寄书要他的明史著述,那已是二十多年以後的事了。按《逸民传·谈迁传》云:“名季廒史虽多,而心思陋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俱有本末,谷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 ”。于此可知《石匮书》与《明史纪事本末》的关系。虽然,《石匮书》稿本并未因曾与谷应泰而未刻,昔年在北平时,闻朱逖先先生藏有此书,为海内孤本云。

关于《梦忆》的版本,有砚云甲编本一卷,王文诰本八卷,皆乾隆年中刻。王本始刻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一七九四),後因雕板失去,重刻为巾箱本,有王文诰见大道光二年任午(一八二二)序,《谭复堂日记》卷三称之为王见大本。咸丰五年乙卯(一八五五)南海伍崇曜刻入《粤雅堂丛书》者,即据王本。顷开明书店经理刘甫琴先生来信,二十年前店中印行此书,爱好者甚多,今取粤雅堂本标点重印,属为一序,俾读者略知作者的生平,因拉杂写此。

台静农序于台北龙坡里之歇脚庵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卷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子鱼论战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
卷二 周文
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子产论政宽猛
卷三 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襄王不许请隧敬姜论劳逸勾践复国宋人及楚人平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杜蒉扬觯愚公移山
卷四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颜鐲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鲁共公择言谏逐客书卜居渔父宋玉对楚王问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卷五 汉文
五帝本纪第一屈原列传史记·李广列传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史记·伯夷列传游侠列传孔子世家赞管晏列传货殖列传序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传报任少卿书归田赋
卷六 汉魏文
洛神赋过秦论上论贵粟疏长门赋苏武传戒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篇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与杨德祖书登楼赋
卷七 六朝唐文
桃花源记闲情赋并序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晋书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九秋兴赋并序陈情表酒德颂与山巨源绝交书兰亭集序思旧赋并序别赋恨赋水经注·江水答谢中书书与宋元思书采莲赋月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陋室铭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原道杂说一杂说四
卷八 唐文
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张中丞传后叙谏太宗十思疏吊古战场文春夜宴桃李园序自撰墓志铭五斗先生传无心子传并序送董生邵南序小石潭记敌戒孔子庙碑
卷九 唐宋文
桐叶封弟辨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与元微之书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训俭示康鲁仲连义不帝秦义田记纵囚论醉翁亭记
卷十 宋文
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五代史记一行传叙送徐无党南归序辨奸论送石昌言使北引读《孟尝君传》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留侯论
卷十一 宋元文
放鹤亭记潮州韩文公庙碑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教战守策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赠黎安二生序战国策目录序游褒禅山记白鹿洞书院学规正气歌并序送秦中诸人引尚志斋说
卷十二 明文
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尚节亭记深虑论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报刘一丈书寒花葬志沧浪亭记先妣事略项脊轩志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西湖杂记凶人杂说童心说高洁说养兰说与袁石浦借竹楼记答岳石帆与岳石梁答屠纬真叙陈正甫会心集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柳敬亭说书《西湖梦寻》自序自为墓志铭明圣二湖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