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家将

作者:佚名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或《金鞭记》,是一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描绘了北宋名将呼延赞后人呼延得模的英勇事迹。故事设定在宋仁宗时期,围绕呼家与庞氏的权力斗争展开。呼延得模因事遭冤屈,家族被满门抄斩,唯有儿子呼延守勇逃脱,之后踏上复仇之路。小说中通过包拯、王贵的帮助,呼家人力图洗冤,最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敌倒庞家,恢复名声。尽管与《杨家将》有相似的忠义主题,但《呼家将》被认为情节较为单薄,行文平易,流传度不及其他热门作品。

目录

第一回 呼家将游春戏猎 庞黑虎思美丧命第二回 庞丞相忍气吞声 宋仁宗嘱托访美第三回 庞丞相请驾游园 多花女花园献媚第四回 庞贵妃欺僭正宫 呼得模遭奸设计第五回 庞丞相父女弄权 呼家将一门受戮第六回 王金莲奇缘巧遇 包文正力救呼郎第七回 包文正计退庞兵 呼守勇病倒王园第八回 王员外巧选东床婿 牛夫人劝嫂联姻眷第九回 钦天监观占星象 庞贵妃计触龙情第十回 庞丞相乘机进剿 包文正奉旨入觐第十一回 牛夫人怒打庞奸 赵凤奴山前大战第十二回 赵大郎与妹完婚 庞丞相高山大败第十三回 庞总兵钦召进京 赵大郎演习兵法第十四回 庞四虎四路追赶 杨令公显圣惊庞第十五回 五霸山大郎遇寇 王金莲喜产麟儿第十六回 太行山守信拜别 杨家将保送甥儿第十七回 齐国宝大演阵法 老夫人擂台选婿第十八回 石头陀打下擂台 呼守信访兄别丈第十九回 桃花潭守信收妖 新唐国公主招亲第二十回 花公主许配东床 呼延庆书房讲武第二十一回 骑石虎延庆逍遥 庞贵妃奸谋渐露第二十二回 万花谷呼郎受法 飞石关王环相遇第二十三回 呼延庆辞师归里 王金莲新唐访夫第二十四回 齐月娥出猎遇美 忠孝王显圣嘱儿第二十五回 呼延庆擒妖得偶 守信偷祭铁丘坟第二十六回 牛夫人计救呼郎 包文正法场放绑第二十七回 呼家将兄妹相遇 铁丘坟兄妹盗祭第二十八回 呼延庆力救太子 赵文姬梦仙指引第二十九回 仙岩洞延龙遇美 庞飞虎割耳逃回第三十回 庞四虎火烧祝家庄 祝素娟飞马往西凉第三十一回 花瑞莲雄关计放 四虎将兵遭迷雾第三十二回 庞东海领兵助虐 天定山金莲剖诉第三十三回 呼延庆新唐见父 仙山洞公主成亲第三十四回 天定山庞琦大战 小道童大作妖法第三十五回 岳鸣皋逞术大战 天定山国宝受困第三十六回 呼家将大破五行阵 金牛岗杀死庞东海第三十七回 老八王硬指奏妃 呼家将奉旨除奸第三十八回 三家村女将交兵 呼延庆出关提兵第三十九回 庞牛虎戏美亡身 呼家将领兵过关第四十回 呼家将力歼庞奸 宋仁宗封赠团圆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小尔雅
佚名
《小尔雅》是汉代孔鲋编著的训诂学著作,旨在解释古书中的词语,仿照《尔雅》的形式。原书失传,现存版本则摘录自《孔丛子》,共分为十章,涵盖了广泛的词汇和用法。在《小尔雅》中,孔鲋将古代的度量衡与现实相结合,发现诸多值得考证的内容。尽管汉代对经典的解释尚显不足,但该书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训诂资料。其文虽非旧本,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六韬
佚名
《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成书于战国时代,传统上认为由姜尚所著,采用问答形式探讨军政议题。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它在军事和政治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包含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兵器和编制等。其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兵家权谋思想的开创之作,广泛传播至日本和欧洲等地,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日本的传说显示,它在《虎韬》中被视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进一步证明了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佚名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是佛教经典,讲述了阿弥陀佛及其清净乐土的神秘法门。经文中提到,信众若能诚心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精勤修行,定能在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并往生极乐世界。经中详细阐释了持咒的重要性与种种修法,强调正念与道德修行的重要性。此外,安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与诸菩萨的陪伴,给信众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激励。此经引导众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激励人们心向往生的美好愿景。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阿弥陀佛说咒
佚名
《阿弥陀佛说咒》是一部经典的佛教咒语,旨在帮助信众念诵与修行,获得心灵的平和与智慧。咒文通过恳求阿弥陀佛的加持与庇佑,将信众的愿望寄托于菩萨之上,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敬仰。持诵此咒能消除恶业,祈求往生极乐世界,带来内心的宁静与解脱。适合所有寻求灵性成长与救赎的信士,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深刻思想与精髓。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毛诗正义
孔颖达
《毛诗》是汉代鲁国人毛亨学派的《诗经》,是《诗经》四大流派之一,独传至今。曾被孔子删定为三百篇,成为儒家经典。经过战国时期的焚书,汉朝复兴后,《诗经》被列为学官教材。唐代学者孔颖达主编的《毛诗正义》,融合了古代学者对《诗经》的解释,成为重要的研究著作。该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虽有疏解多谋赘语的不足,但仍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分别善恶报应经
天息灾
《分别善恶报应经》是一本探讨因果法则与道德伦理的经典佛教经文。它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揭示了善恶行为所引发的果报,让人们对人生的选择有更深刻的思考。经文强调,善行积德,终将得到善报;恶行作恶,必遭恶果。书中诸多生动的故事与寓言,旨在启发信众修行向善,戒恶自省。无论是信仰佛教的修行者,还是追求心灵成长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与启迪,领悟生活中的因果关系,提高道德修养,共建和谐社会。
公孙龙子
公孙龙
《公孙龙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公孙龙的哲学著作,现存六篇。书中探讨了名与实、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等核心问题,其中以《白马论》和《坚白论》最具影响力,提出了“白马非马”的重要命题。其余篇幅包括《指物论》、《通变论》和《名实论》,揭示了事物名称与本质的关系、运动的变化等哲学思辨。这部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多位学者如谢希深和陈澧对其进行了注释,有助于理解公孙龙的思想精髓。
大方广宝箧经
求那跋陀罗
《大方广宝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文献。该经主要讲述了佛陀通过比喻和教义,阐述了菩萨行和智慧的重要性。经文中,佛陀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众生的慈悲,鼓励修行者发愿利益他人,追求解脱与觉悟。其内容丰富,涵盖了信仰、修行和智慧等多方面,是研究佛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典籍。通过诵读和理解《大方广宝箧经》,信众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及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进而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礼记正义
郑元,孔颖达
《礼记正义》是儒家经典《礼记》的权威解释,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汉代郑玄和唐代孔颖达的注释版本为今人提供了深入理解的基础,尤其是唐代的官方解释标准,对科举考试及唐代社会文化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在儒学的《十三经》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现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复刻了宋代刻本,并融入相关音义注释,方便读者深入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