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作者:
孔子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的古代著作,内容从汉代早期逐步编纂而成,共二十七卷,现存十卷。该书在学术界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尤其是王肃的整理形成了重要质疑。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其价值与《论语》相当。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与《家语》相关的汉代文献,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地位。尽管存在争议,《孔子家语》仍被视为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目录
卷一
相鲁第一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卷二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卷三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辩政第十四
卷四
六本第十五
辩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卷五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卷六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辩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记解第四十
正论解第四十一
卷十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孔子的其他作品
论语
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政治。《论语》涵盖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共20篇、492章,内容丰富。虽然南宋朱熹将其与其他经典合称为“四书”,但其编纂历史复杂,历经多次校订和解读,现代版本与孔子时代相比已无据可考,依然是研究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孝经
孔子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孝道的核心思想。全书共18章,由孔子为曾子讲述,传承了孝的理念。该书认为“孝”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根本,也是治国安家的重要准则,强调了忠君与孝顺的联系。不同阶层的人在孝行上应有不同的规范,涵盖了从天子到普通百姓的孝道要求。其影响深远,自西汉以来备受推崇,是《十三经》中唯一获得皇帝注解的书籍。《孝经》的教诲至今仍对社会伦理有重要影响。
孔子集语
孔子
《孔子集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智慧的结晶,汇集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及教育的深刻见解。这部经典著作通过简练的言辞,表达了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仪和中庸等核心思想。书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强调了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集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倫理的重要资料。它的智慧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理和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北游记
余象斗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是由余象斗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全书共四卷二十四则,生动描绘了真武大帝下凡收妖的传奇故事。该书于道光十年(1830年)整合而成,汇集了丰富的道教文化与神话元素,展现了英雄壮举和哲理思考,是研究道教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人物和情节的塑造,读者得以领略到真武大帝的神秘与威严。
禅真逸史
清溪道人
《禅真逸史》是明代作家方汝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亦称《残梁外史》或《妙相寺全传》。小说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政治、战争与社会生活,通过理想化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安定与民众幸福的追求。全书分为八卷四十回,尽管在内容上与史实有一定出入,但其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因内容被视为不当,《禅真逸史》于1868年被禁毁,成为经典文学中的禁书之一。
般泥洹经
不载译人
《般泥洹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佛陀临近涅槃时的教导与智慧。经中探讨了生命的无常、法的空性,以及众生的解脱之道。通过佛陀与弟子的对话,强调无我、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修行者超越世俗烦恼,领悟真实的自我。该经不仅是信仰的指南,也是哲学和伦理思考的重要文本,深刻影响了后世佛教思想的发展。对于寻求内心宁静与真理的修行者而言,《般泥洹经》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启示。
飞龙全传
吴璿
《飞龙全传》是清朝作家吴璿创作的一部小说,共六十回,主要描绘了赵匡胤在成为皇帝之前的青年奋斗经历。书中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市井豪侠形象,具备了大胆粗豪、敢作敢当、行侠仗义等品格,充分体现了市民阶层的理想。这一形象不仅深受读者喜爱,还与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展现出浓厚的民间文艺气息。
三国志
陈寿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所著的重要历史著作,系统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全书由《魏志》、《蜀志》和《吴志》组成,最初分别流传,后合为一书。陈寿曾在蜀汉任职,之后参与西晋的官方记录,因此在著作中体现了对政治立场的尊重,特别是对曹魏的正统地位。书中采用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录历史,内容精简而严谨。后世的裴松之注及多位学者的补充,使其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三国演义》也基于此书创作,反映了其在文化上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