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
《旧五代史》是北宋时期由薛居正及其他学者撰写的历史著作,最初名为《梁唐晋汉周书》,后因欧阳脩的《新五代史》而被称为“旧”。全书记载了907年至960年间五代时期的历史,内容涵盖梁、唐、晋、汉、周等王朝,共150卷,包括本纪、列传和志等部分。尽管其原本已经散佚,但《旧五代史》在明清时期通过《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等文献得以辑录。现今该书被认为比《新五代史》更具史料价值,是研究五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目录

梁书
太祖纪一太祖纪二太祖纪三太祖纪四太祖纪五太祖纪六太祖纪七末帝纪上末帝纪中末帝纪下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宗室列传三列传四列传五列传六列传七列传八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
唐书
武皇纪上武皇纪下庄宗纪一庄宗纪二庄宗纪三庄宗纪四庄宗纪五庄宗纪六庄宗纪七庄宗纪八明宗纪一明宗纪二明宗纪三明宗纪四明宗纪五明宗纪六明宗纪七明宗纪八明宗纪九明宗纪十闵帝纪末帝纪上末帝纪中末帝纪下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宗室列传三 宗室列传四列传五列传六列传七列传八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
晋书
高祖纪一高祖纪二高祖纪三高祖纪四高祖纪五高祖纪六少帝纪一少帝纪二少帝纪三少帝纪四少帝纪五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宗室列传三列传四列传五列传六列传七列传八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
汉书
高祖纪上高祖纪下隐帝纪上隐帝纪中隐帝纪下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宗室列传三列传四列传五列传六
周书
太祖纪一太祖纪二太祖纪三太祖纪四世宗纪一世宗纪二世宗纪三世宗纪四世宗纪五世宗纪六恭帝纪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宗室列传三列传四列传五列传六列传七列传八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
列传
世袭列传一世袭列传二僭伪列传一僭伪列传二僭伪列传三外国列传一外国列传二
志一 天文志志二 历志志三 五行志志四 礼志上志五 礼志下志六 乐志上志七 乐志下志八 食货志志九 刑法志志十 选举志志十一 职官志志十二 郡县志(案:《郡县志序》,原本阙佚。)

薛居正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中庸集注
朱熹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一文的权威注释,其源出于《小戴礼记》,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朱熹的《四书集注》则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奠定了四书的经典地位。在学术上,朱熹曾对《大学》进行改编,提供了对“格物致知”的独特见解。朱熹生活于南宋,虽任职时间短暂,却在福建讲学终身,他的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后期儒学的主流。其重要著作广泛流传,后人对其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抱朴子
葛洪
《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所著的重要道教经典,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探讨仙药制作、养生延年等道家思想,详细阐述了宇宙本体、金丹与方术的多元应用。外篇则反映了葛洪的儒家思想,批判社会现象,论述治国理政之道,强调修身齐家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该书不仅奠定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也强调善行与功德的重要性,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精神解脱与长生,体现了其“立时济世”的思想精髓。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
法护等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深刻阐述了菩萨如何通过智慧与慈悲,逐步进入诸佛的境界。经文强调修行者应以清净心体悟法界真相,超越自我,融入佛性。书中传达了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的重要性,鼓励信众通过禅修和善行,培养内在的光明与觉悟。此经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探讨,更是指引修行者实现自我解脱与利益众生的宝贵指南,是理解佛教智慧的重要文献。
佛本行经
宝云
《佛本行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言行及其教义传承。这部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轮回以及自我解脱的智慧,展现了佛陀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关怀。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寓言,阐释了慈悲、智慧与修行的重要性,是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重要参考。无论是信仰佛教还是对哲学有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思考,帮助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