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苦官市也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馀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赏析

这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诗前有序说:“苦宫市也。”意思是有感于宫市而作。所谓宫市,就是皇帝派太监到宫外集市上公开掠夺民间资财的一种形式。德宗之前,宫中用物都由专门官吏采办。但自贞元末年起,改为由宦官直接从民间采购。

太监及其爪牙往往多至数百人,经常在市场上寻找物色,看到合意的东西,就叫嚷着“宫市”,强买甚而硬夺,以致卖主空手而归。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种不合理现象。

诗歌首先叙述卖炭翁的生活和外表形象,说他在终南山砍柴烧炭为生。因为每天烟熏火燎,使得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见这是一个多年以砍柴烧炭谋生的卖炭老人了。诗人通过对主人公面孔、鬓发和手指的描写,既表现了主人公的职业特点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又揭示出老人生活是多么地艰难、辛苦。他之所以卖炭不过是为了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口中所需的一点食粮,以求温饱。正因为如此,一旦卖炭翁再遇到什么其他灾难,读者自然会加倍地同情他,为他的不幸而叹惜,对灾难的制造者的谴责也因此而更加。

然而,灾难往往会降临到这些忠厚老实、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身上。在一个冰冷刺骨的冬天,“可怜身上衣正单”,寒风正无情地吹着他那单薄的衣裳,侵入他的肌肤,可是他却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这颇有些使人奇怪,“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道出了其中原因。本来卖炭翁衣裳单薄,天气寒冷,理应盼望天气暖和一些,但他因为担心炭价低而宁愿天气更寒冷一些,天气冷,他的炭才能卖出去,价钱才能卖得高一些,从而他才可能有钱添置冬天的衣服。

这句话表现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极为生动传神。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水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诗的另一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运用抑扬缓急的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老人忧炭贱,愿天寒,接着就下了一场大雪,好象天从人愿,燃亮了老人心头的希望之光,使同情老人的读者也为之高兴,感情得到了暂时舒缓。这是诗人故意制造的希望的假象,为以后的彻底破灭作了铺垫。接着老人晓驾炭车奔城,一路虽然很艰难,由于心中充满了希望,也就有了力量,好象劳苦饥寒也被驱散了一大半,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不急于一下子把炭卖掉,要歇下来喘一口气,或许准备等会儿去打探一下价钱。这段描写很富有戏剧性,象高潮到来之前的短暂平静,让读者随着主人翁的休歇再来一次心情的舒缓。接着笔锋急转直下,掠夺的宫使翩翩而来,把悲剧推向高潮,使人触目惊心。总之,故事情节这种跌宕起伏的波浪推进性,不仅符合事物本身的然发展逻辑,也体现了卖炭老人内心的律动,增强了诗歌感情洪流的回旋冲击力量。

白居易的其他作品

别苏州
白居易
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稍隔烟树色,尚闻丝竹声。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
见于给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因以戏赠
白居易
倚作天仙弄地仙,夸张一日抵千年。黄麻敕胜长生箓,白纻词嫌内景篇。云彩误居青琐地,风流合在紫微天。东曹渐去西垣近,鹤驾无妨更著鞭。
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
白居易
水南水北雪纷纷,雪里欢游莫厌频。日日暗来唯老病,年年少去是交亲。碧毡帐暖梅花湿,红燎炉香竹叶春。今日邹枚俱在洛,梁园置酒召何人。
春老
白居易
欲随年少强游春,自觉风光不属身。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
读谢灵运诗
白居易
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中秋夜玩月
唐彦谦
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只留皎月当层汉,并送浮云出四维。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惟恐夏虫疑。坐来离思忧将晓,争得嫦娥仔细知。
燕蓊花
李郢
十二街中何限草,燕蓊尽欲占残春。黄花扑地无穷极,愁杀江南去住人。
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许浑
几日卧南亭,卷帘秋月清。河关初罢梦,池阁更含情。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前年共游客,刀笔事戎旌。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杨巨源
文物京华盛,讴歌国步康。瑶池供寿酒,银汉丽宸章。灵雨含双阙,雷霆肃万方。代推仙祚远,春共圣恩长。凤扆临花暖,龙垆旁日香。遥知千万岁,天意奉君王。鸳鹭彤庭际,轩车绮陌前。九城多好色,万井半祥烟。人醉逢尧酒,莺歌答舜弦。花明御沟水,香暖禁城天。赐宴文逾盛,徵歌物更妍。无穷艳阳月,长照太平年。云陛临黄道,天门在碧虚。大明含睿藻,元气抱宸居。戈偃征苗后,诗传宴镐初。年华富仙苑,时哲满公车。化入絪缊大,恩垂涣汗馀。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玉漏飘青琐,金铺丽紫宸。云山九门曙,天地一家春。瑞霭方呈赏,暄风本配仁。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文雅逢明代,欢娱及贱臣。年年未央阙,恩共物华新。垂拱乾坤正,欢心品类同。紫烟含北极,玄泽付东风。珠缀留晴景,金茎直晓空。发生资盛德,交泰让全功。间气登三事,祥光启四聪。遐荒似川水,天外亦朝宗。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汉典方宽律,周官正采诗。碧宵传凤吹,红旭在龙旗。造化膺神契,阳和沃圣思。无因随百兽,率舞奉丹墀。睿德符玄化,芳情翊太和。日轮皇鉴远,天仗圣朝多。曙色含金榜,晴光转玉珂。中宫陈广乐,元老进赓歌。莲叶看龟上,桐花识凤过。小臣空击壤,沧海是恩波。物象朝高殿,簪裾溢上京。春当九衢好,天向万方明。乐报箫韶发,杯看沆瀣生。芙蓉丹阙暖,杨柳玉楼晴。阊阖开中禁,衣裳俨太清。南山同圣寿,长对凤凰城。日上苍龙阙,香含紫禁林。晴光五云叠,春色九重深。赏叶元和德,文垂雅颂音。景云随御辇,颢气在宸襟。永保无疆寿,长怀不战心。圣朝多庆赐,琼树粉墙阴。化洽生成遂,功宣动植知。瑞凝三秀草,春入万年枝。凤掖嘉言进,鸳行喜气随。仗临丹地近,衣对碧山垂。渥泽方柔远,聪明本听卑。愿同东观士,长对汉威仪。
水调歌头
华岳
英荚才开六,宝历已当千。人间收尽繁溽,凉意入虞弦。尽道荐衡交剡,更值生申佳节,喜色动闾阎。终夜望银汉,文宿贯台躔。定燕秦,封晋魏,信当然。处处红莲开幕,曹掾岂能淹。见说玉堂飞诏,已许金闺通籍,蓬岛伴神仙。来岁寿卮酒,应醉御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