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

作者: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赏析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极有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双重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束。到此,“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使人产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太上隐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敕和元相公家园即事寄王相公
韩雄
共列中台贵,能齐物外心。回车青阁晚,解带碧芳深。夜水随畦入,晴花度竹寻。题诗更相应,一字重千金。
寄绛州李使君
姚合
独施清静化,千里管横汾。黎庶应深感,朝廷亦细闻。心期在黄老,家事是功勋。物外须仙侣,人间要使君。花多匀地落,山近满厅云。戎客无因去,西看白日曛。
寄义兴小女子
孟郊
江南庄宅浅,所固唯疏篱。小女未解行,酒弟老更痴。家中多吴语,教尔遥可知。山怪夜动门,水妖时弄池。所忧痴酒肠,不解委曲辞。渔妾性崛强,耕童手皴厘。想兹为襁褓,如鸟拾柴枝。我咏元鲁山,胸臆流甘滋。终当学自乳,起坐常相随。
长亭
司空图
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殷勤华表鹤,羡尔亦曾归。
杏花
郑谷
不学梅欺雪,轻红照碧池。小桃新谢后,双燕却来时。香属登龙客,烟笼宿蝶枝。临轩须貌取,风雨易离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