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

一、是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然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睿鉴高深,迥非诸臣管蠡之所及。随时训示,旷若发蒙,八载以来不能一一殚记。谨录厯次恭奉圣谕为一卷,载诸简端,俾共知我皇上,稽古右文功嫓删述,悬诸日月,昭示方来。与厯代官修之本,泛称御定者迥不相同。

一、是书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或流别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条理分明,所录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其厯代帝王著作从《隋书经籍志》例,冠各代之首。至于列朝圣制,皇上御撰,揆以古例,当弁冕全书。而我皇上道秉大公,义求至当,以四库所录,包括古今义在衡鉴千秋,非徒取尊崇昭代。特命各从门目,弁于国朝著述之前。此尤圣裁独断,义惬理精,非馆臣所能仰赞一词者矣。

一、前代藏书率无简择,萧兰并撷,珉玉杂陈,殊未协别裁之义。今诏求古籍,特创新规,一一辨厥妍媸,严为去取。其上者悉登编录,罔致遗珠。其次者亦长短兼胪,见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训义或违经,则附载其名兼匡厥缪。至于寻常著述,未越群流,虽咎誉之,咸无究流传之已久,准诸家著录之例,亦并存其目以备考核。等差有辨旌别兼施,自有典籍以来无如斯之博且精矣。

一、自《隋志》以下,门目大同小异,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择善而从。如诏令奏议《文献通考》入集部,今以其事关国政,诏令从《唐志》例入史部,奏议从《汉志》例亦入史部,《东都事略》之属不可入正史而亦不可入杂史者,从宋史例立别史一门。《香谱》《筍谱》之属,旧志无所附丽,强入农家,今从尤袤《遂初堂书目》例立谱录一门。名家、墨家、纵横家厯代著录各不过一二种,难以成帙,今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例并入杂家为一门。又别集之有诗无文者,《文献通考》别立诗集一门,然则有文无诗者,何不别立文集一门?多事区分,徒滋繁碎,今仍从诸史之例,并为别集一门。又兼诂群经者,《唐志》题曰经解,则不见其为群经。朱彝尊《经义考题》曰群经,又不见其为经解,徐干学通志堂所刻改名曰总经解,何焯又讥其杜撰。今取《隋志》之文名之曰五经总义。凡斯之类,皆务求典据,非事更张。

一、焦竑《国史经籍志》多分子目,颇以饾饤为嫌。今酌乎其中,惟经部之小学类,史部之地理、传记、政书三类,子部之术数、艺术、谱录、杂家四类,集部之词曲类,流派至为繁伙,端绪易至茫如。谨约分小学为三子目,,地理为九子目传记为五子目,政书为六子目,术数为七子目,艺术谱录各为四子目,杂家为五子目,词曲为四子目,使条理秩然。又经部之礼类,史部之诏令奏议类、目录类,子部之天文算法类、小说家类,亦各约分子目,以便检寻,其余琐节槩为删并。

一、古来诸家著录,往往循名失实,配隶乖宜。不但《崇文总目》以树萱录入之种植,为郑樵所讥。今并考校原书,详为厘定。如笔阵图之属,旧入小学类,今惟以论六书者入小学,其论八法者不过笔札之工,则改隶艺术。羯鼓录之属,旧入乐类,今惟以论律吕者入乐。其论管弦工尺者,不过世俗之音,亦改隶艺术。左传类对赋之属,旧入春秋类,今以其但取俪词,无关经义,改隶类书。《孝经集灵》旧入孝经类,《穆天子传》旧入起居注类,《山海经》《十洲记》旧入地理类,《汉武帝内传》《飞燕外传》旧入传记类,今以其或涉荒诞或涉鄙猥,均改隶小说。他如扬雄《太元经》,旧入儒家类,今改隶术数。俞琰《易外别传》,旧入易类,今改隶道家。又如倪石陵书名似子书,而实文集,陈埴《木钟集》名似文集,而实语录。凡斯之流,不可殚述,并一一考核,务使不失其真。

一、诸书刊写之本不一,谨择其善本录之,增删之本亦不一,谨择其足本录之。每书名之下,钦遵谕旨,各注某家藏本,以不没所自。其坊刻之书,不可专题一家者,则注曰通行本。至其编次先后,《汉书艺文志》以高帝、文帝所撰杂置诸臣之中,殊为非体。《隋书经籍志》以帝王各冠其本代,于义为允,今从其例。其余槩以登第之年、生卒之岁为之排比,或据所往来倡和之人为次,无可考者则附本代之末。释道闺阁亦各从时代,不复区分宦寺之作,虽不宜厕士大夫间,然汉志小学家尝收赵高之爰厯,史游之急就。今从其例,亦间存一二外国之作,前史罕载,然旣归王化,即属外臣,不必分疆绝界,故木增郑麟趾徐敬德之属,亦随时代编入焉。

一、诸书次序虽从其时代,至于笺释旧文,则仍从所注之书,而不论作注之人,如儒家类明曹端《太极图述解》,以注周子之书则列于张子全书前。国朝李光地注解正蒙,以注张子之书,则列于二程遗书前是也。他如史记疑问,附史记后,班马异同附汉书后之类,亦同此例,以便参考。至于汪晫所辑之《曾子》《子思子》,则仍列于朱吕楠所辑之周子,钞释诸书则仍列于明,盖虽裒辑旧文,而实自为著述,与因原书而考辨者事理固不同也。

一、刘向校理秘文,每书具奏,曾巩刊定官本,亦各制序文。然巩好借题抒议,往往冗长,而本书之始末源流转从疎略。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稍具崖略,亦未详明。马端临《经籍考》荟稡群言,较为赅博,而兼收并列,未能贯串折衷。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每书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着劝惩其体例,悉承圣断,亦古来之所未有也。

一、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

一、厯代敕撰官书如《周易正义》之类,承诏纂修不出一手,一一详其爵里则末大于本,转病繁冗,故今但记其成书年月,任事姓名,而不缕陈其爵里。又如汉之贾、董,唐之李、杜、韩、柳,宋之欧、苏、曾、王以及韩、范、司马诸名臣,周、程、张、朱诸道学,其书并家弦户诵,虽村塾童豎皆能知其为人,其爵里亦不复赘。至一人而著数书,分见于各部中者,其爵里惟见于第一部,后但云某人有某书巳著录,以省重复。如二书在一卷之中,或数页之内,易于省记者,则第二部但著其名。(如明戴原礼巳见所校补朱震亨金匮钩元条下,其推求师意二卷,仅隔五条之类。) 

一、刘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词,征实而难巧儒者,说经论史其理亦然。故说经主于明义理,然不得其文字之训诂,则义理何自而推。论史主于示褒贬,然不得其事迹之本末,则褒贬何据而定。如成风为鲁僖公之母,明载左传,而赵鹏飞《春秋经筌》谓不知为庄公之妾?为僖公之妾?是不知其人之名分,可定其礼之得失乎?刘子翼入唐为著作郎宏文馆直学士,明载《唐书刘祎之传》,而朱子通鉴纲目书贞观元年,征隋秘书刘子翼不至,尹起莘发明称特书隋官以美之,与陶潜称晋一例,是未知其人之始终,可定其品之贤否乎?今所录者率以考证精核论辨明确为主,庶几可谢彼虚谈,敦兹实学。

一、文章流别,厯代增新,古来有是一家,即应立是一类作者,有是一体,即应备是一格,斯协于全书之名。故释道外教词曲末技,咸登简牍,不废搜罗。然二氏之书,必择其可资考证者,其经忏章咒,并凛遵谕旨,一字不收。宋人朱表青词亦槩从删削,其倚声填调之作,如石孝友之金谷遗音,张可久之小山小令,臣等初以相传旧本,姑为录存,并蒙皇上指示,命从屏斥。仰见大圣人敦崇风教,厘正典籍之至意,是以编辑虽富,而谨持绳墨,去取不敢不严。

一、圣贤之学主于明体以达用,凡不可见诸实事者,皆属卮言。儒生著书务为高论,阴阳太极累牍连篇,斯巳不切人事矣。至于论九河则欲修禹迹,考六典则欲复周官,封建井田,动称三代,而不揆时势之不可行。至黄谏之流,欲使天下笔札皆改篆体,顾炎武之流,欲使天下言语皆作古音,迂谬抑更甚焉。又如明之曲士人喜言兵。二麓正议欲掘坑藏锥以刺敌,武备新书欲雕木为虎以临阵,陈禹谟至欲使九边将士人人皆读左传,凡斯之类,并辟其异说,黜彼空言,庶读者知致远经方,务求为有用之学

一、汉唐儒者谨守师说而巳,自南宋至明,凡说经讲学论文,皆各立门户,大抵数名人为之主,而依草附木者嚣然助之。朋党一分,千秋吴越,渐流渐远,并其本师之宗旨亦失其传。而仇隙相寻,操戈不巳,名为争是非,实则争胜负也。人心世道之害,莫甚于斯。伏读御题朱弁《曲洧旧闻》,致遗憾于洛党,又御题顾宪成《泾皋藏稿》,示炯戒于东林,诚洞鉴情伪之至论也。我国家文教昌明,崇真黜伪,翔阳赫耀,阴翳潜消,巳尽涤前朝之敝俗。然防微杜渐,不能不虑远思深,故甄别遗编,皆一准至公。铲除畛蜮以预消芽檗之萌,至诗社之标榜声名,地志之矜夸人物,浮辞涂饰不尽可凭,亦并详为考订,务核其真,庶几公道大彰,俾尚论者知所劝戒。

一、文章德行自孔门旣已分科,两擅厥长,代不一二,今所录者如龚诩杨继盛之文集,周宗建黄道周之经解,则论人而不论其书。耿南仲之说易,吴幵之评诗,则论书而不论其人。凡兹之类,略示变通,一则表章之公,一则节取之义也。至于姚广孝之《逃虚子集》,严嵩之《钤山堂诗》,虽词华之美足以方轨文坛,而广孝则助逆兴兵,嵩则怙权蠹国,绳以名义非止微瑕。凡兹之流,并著其见斥之由,附存其目用见圣朝彰善瘅恶,悉准千秋之公论焉。

一、儒者著书,往往各明一义,或相反而适相成,或相攻而实相救,所谓言岂一端,各有当也。考古者无所别裁,则多岐而太杂,有所专主又胶执而过偏,左右佩剑均未协中,今所采录惟离经畔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至于阐明学术,各撷所长,品骘文章,不名一格,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庶不乖于全书之目。

一、七略所著古书即多依托,班固汉书艺文志注可覆按也。迁流洎于明季,讹妄弥增,鱼目混珠,猝难究诘。今一一详核并斥而存目,兼辨证其非,其有本属伪书,流传已久,或掇拾残剩,真赝相参,厯代词人已引为故实,未可槩为捐弃,则姑录存而辨别之。大抵灼为原帙者,则题曰某代某人撰,灼为赝造者,则题曰旧本题某代某人撰,其踵误传讹,如吕本中春秋传,旧本称吕祖谦之类,其例亦同。至于其书虽厯代著录而实一无可取,如燕丹子陶潜圣贤群辅录之类,经圣鉴洞烛其妄者,则亦斥而存目,不使滥登。

一、九流自七略以来即已著录,然方技家递相增益,篇帙日繁,往往伪妄荒唐不可究诘。抑或卑琐,微末不足编摩。今但就四库所储,择其稍古而近理者,各存数种,以见彼法之梗槩,其所未备,不复搜求。盖圣朝编录遗文,以阐圣学明王道者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也。

一、是书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故辨驳之文为多,然大抵于众说互殊者,权其去取,幽光未耀者,加以表章。至于马班之史,李杜之诗,韩柳欧苏之文章,濂洛关闽之道学,定论久孚,无庸更赘一语者,则但论其刊刻传写之异同,编次增删之始末,著是本之善否而巳,盖不可不辨者,不敢因袭旧文,无可复议者,亦不敢横生别解,凡以求归至当以昭去取之至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