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

○杂家类存目二

△《识仁编》·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罗汝芳撰。其门人杨起元编。名以识仁者,盖取程子为学须先识仁之语也。然是书皆提唱禅宗,恣为幻杳之论,特假借程子以为名耳。

△《古言》·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晓撰。晓有《禹贡图说》,已著录。晓清直端谅,号为名臣,其人足以自传。此编则随笔成文,议论时有偏僻,引据亦不免疏舛。如谓公孙弘胜司马光,谓王安石远过韩、范、富、欧,谓王通胜董仲舒,谓柳宗元胜韩愈,谓张子胜程子,甚至谓尧、舜非生知安行,皆务为高论而不近理。又谓佛言空,道家言虚,儒言太极,只一个空圈,为学只要还此本体。谓吾儒格致诚正工夫与佛、老无甚异,但二家不归於修身,谓老佛、莫可系绊,天理完固。又欲以老子、周子、文中子别为三子,其他如前劫、后劫无不毁之天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不死之身云云。提唱二氏之说,不一而足,尤不可为训。至於以《竹书》纪伊尹事误为《逸周书》,以《大禹谟》为《今文尚书》之类,小小笔误,又不足言矣。

△《浑然子》·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张翀撰。案《明史》有两张翀,一在列传第八十者,字习之,潼川人。正德辛未进士,官户科给事中。以疏争大礼谪戍。此张翀在列传九十八,字子仪,柳州卫籍,马平人。嘉靖癸丑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疏劾严嵩下诏狱,谪戍都匀。隆庆初起为吏部主事,官至刑部右侍郎。是书凡十八篇,曰神游论,曰田说,曰樵问,曰将,曰明心,曰士贵,曰体用论,曰兴废,曰祸福,曰忠孝,曰变化,曰穷理,曰求知,曰弭盗,曰用材,曰强弱,曰臣道,曰高洁。皆设为主客问答,旁引曲证,以推明事物之理。大抵规仿刘基《郁离子》也。

△《经子臆解》·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传》,已著录。是编凡解《易》二条,解《论语》二条,解《孟子》三条,解《老子》一条。大抵自以己意推衍,无所考证发明,不脱明人语录之习。

(案:陆德明《经典释文》兼及《老子》、《庄子》而古来著录皆入经解,以其考订音训,始末兼该,汉以来诸儒旧学,藉是以传。二子附录其中,存而不论可也。世懋是编,虽亦解《周易》、四书,然不过偶拈数则,特笔记之流,不足以言经义。又参以道家之言,是有德明之过而无其功,不能与之并论矣。今入之《杂家类》中,从其实也。)

△《望崖录》·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是书内篇一卷,皆谈佛理。自称以三教归一,与林兆恩、屠隆所见相同。盖明中叶以后士大夫之所见,大抵如斯。外篇一卷,记师事昙阳子事,尤为怪谬。

△《澹思子》·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是编乃其讲学之书,多浸淫於二氏。盖万历以后,士大夫操此论者十之九也。至谓孟子所以不及孔子者为性善二字,则益横矣。

△《内外篇》·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周宏祖撰。宏祖字少鲁,麻城人。嘉靖己未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内篇所论皆性命道德事,多剽窃老、庄之旨。外篇则自天文、地理、钱穀、甲兵皆各有论,然皆略涉藩篱,不能得其精要也。

△《文雅社约》·一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沈鲤撰。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端。事迹具《明史》本传。鲤里中有文雅台,相传即矍相之圃,鲤与里人修举社饮之礼,以礼法相约。凡书札、宴会、称呼、揖让、交际、冠服、闲家、御下、田宅、器用、劝义、明微、冠婚、丧祭、身检、心检十六条,附录社仓约、义学约、族田约、劝施迂谈、垂涕衷言、乡射约、笃亲会、墓享仪、沈氏祠堂生忌单、女训约言十篇。刻本题为社约下卷。然沈氏祠堂生忌之类,非可约之一社者。前有鲤自序,称总十六类,百六十三款,则十篇显为附录,为其后人所误合明矣。《明史》称鲤念时侈,因稽典制,自冠婚丧祭以及酬酢往来,率定为中制,颁示天下。盖救奢崇朴,鲤之本志,此书犹是意也。中多失於太略太俭,不合古礼者。盖事取易行,义主救弊,不无矫枉过直耳。

△《脉望》·八卷(内府藏本)

明赵台鼎撰。台鼎字长元,自号丹华洞主,内江人,大学士贞吉之子也。其书杂论三教,於道藏尤为详悉。故名以《脉望》,自比於书内蠹鱼三食神仙之字。然陈因相袭,未能独抽奇秘也。

△《庭帏杂录》·二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嘉善袁衷等录其父母之训,而钱晓所订定者也。衷父参坡生五子,长即衷,次曰襄,曰裳,曰表,曰衮。表尝举於乡,衮游文徵明之门,能以文学世其家。晓婚於袁氏,故删定而为之跋云。

△《甘露园长书》·六卷、《短书》·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陈汝锜撰。汝锜字伯容,高安人。嘉靖中由贡生官建阳县训导。是编前有自序云,文之有首尾,稍纡徐曲折者,为长书。其边幅稍狭,辞不加纯缘,若语录、说家之类者,为短书。题曰甘露园,从所居也。长书於经史及古今人物各为论一篇,大约多纵横之辞,持论亦多纰缪。如论宋和议,谓李通归附,韩常、王镇、崔庆辈乞降,皆乌珠阴指使之,而岳飞不悟,偶以班师,故不舆尸返耳。又斥胡铨封事为欲使其君为无父无母之人。又论张巡遮蔽江淮,食人以守,死不为功。至力为王安石辨冤作史谤一十九条,其中如辨安石排滕甫、贬吕公著皆引《东轩笔录》以证之。考魏泰为曾布妇弟,倾险无行,所作《东轩笔录》与《碧云騢》,皆党邪丑正,颠倒是非,可据以为公论乎?《短书》尤议论多而考证少,亦间记时事,大致失之佻巧,已开屠隆、陈继儒等小品风气。其论入定苦行诸条,则全入於外道。更笃信轮回之说,历引古事以证,且谓刘基为北斗六星,王守仁为南安上座,殊属荒渺不经。至谓尝至法云寺见阿罗汉像,一一如旧相识,一僧在旁知其意,谓尔原此会中人,遂悟平生因缘云云,尤恍惚不足诘。初,其从子兵部侍郎邦瞻取短书汰其十一刊行,后其同里刘愿人以邦瞻所删过甚,又据原本增刊之。愿人刻书凡例曰:司马公刻短书,删有十之一。余细细求之,大都司马公胆较小耳。其胆之小,以官之大也云云。可谓悍然无忌矣。

△《海蠡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袁士瑜撰。士瑜号七泽,公安人。即宗道、宏道、中道之父也。其书大旨以儒、释二家同源异派,或援释疏孔,或证孔於释。谓濂、洛诸儒於圣人书诠释妙畅,如樽注海,是篇如蠡注海,故名《海蠡编》。开卷释明德,谓明德即是良知,德即是明,不可以明更求於明,朱子注为虚灵不昧最妙。又谓善何以曰至,住於恶固非至善,住於善亦非至善,善恶两边俱不倚,是何境界,所谓至善也。但起心动念,便不是止。起心动念,不属善边,便属恶边,便不是至善。息机忘见,便是止於至善。皆本释氏之虚寂,与无善无恶之说而曼衍之,盖沿姚江末流而变本加厉者耳。

△《槐亭漫录》·(无卷数,湖北巡抚采进本)

明严尧黻撰。尧黻字汝仪,号槐亭,朝邑人。官房县主簿。是书凡十一篇,曰明玄,曰太极,曰天文,曰地理,曰时令,曰人物,曰性命,曰鬼神,曰文史,曰杂著,曰拒邪。前有嘉靖甲辰自序,谓是录皆经传格言,师友绪论。然钞撮旧文,参以肤谈,不足称穷理格物之功。

△《东水质疑》·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胡衮撰。衮字补之,自号味菜山人,鄱阳人。嘉靖中官台州教授。东水者,其所居也。前四卷皆史论,起周讫宋。后二卷皆读书题记,自《左传》、《国语》以暨诸子、诸集,起周讫明。前有小引,自谓於诸生讲论之暇,笔之以备考订。然持论疏浅,不免为饾飣之学也。

△《宵练匣》·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得之撰。得之自号参玄子,乌程人,一云靖江人。是书凡分三编。曰稽山承语,纪其闻於师者也。曰烹芹漫语,纪其闻於友者也。曰印古心语,纪其验於经典而有得於心者也。皆提唱心学,阳儒阴释。其曰《宵练匣》者,案《列子》,宵练,剑名,昼则见影不见光,夜则见光不见形,触物而不觉,喻其析理之入微,不在名象间也。曰匣者,理寓於书,如剑藏於匣也。即其名之不衷,而书可想见矣。

△《意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于陛撰。案明嘉隆时有两陈于陛,一为曲周人,嘉靖己未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一为南充人,大学士以勤之子,隆庆戊辰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此书自署曰玉垒,玉垒在蜀,则南充陈于陛也。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乃其劄记,每段各立标题。其立教、立物诸条,极驳王守仁之说,盖以笃实为本者。而出处一条,天意一条,造物所福一条,天道一条,则纯为黄、老之谈。至於老、庄一条,更直露出本旨矣。用人一条,颇涉於植党树援。元史一条,尤偏驳。孝宗世庙一条,称成化之浊乱,武宗之放纵,非当时臣子所宜言。且宪宗谓之浊乱,似亦稍过当也。

△《艺圃琳琅》·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蒋以忠撰。以忠字孝甫,常熟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广平府知府。此书因何景明大复论门目太狭,推而广之,自从化至殖业,凡八十二篇。以忠为长乐令时尝刊行之,诸生林大桂为之集注。及守广平时,复令训导何锦删订前注,而属永平令张可久重刻。所论皆类集古人成语,而以己意联络之。词多排偶,大旨与类书相似,但稍变其体例耳。

△《笔麈》·十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于慎行撰。慎行有《读史漫录》,已著录。此编乃其退居穀城山中时所著。凡分三十五类,所纪多明代故典,亦颇及杂记。

△《问辨牍》·四卷、《续问辨牍》·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管志道撰。志道有《孟义订测》,已著录。是书萃其平日与人讲学之书,合为一编,曰《问辨牍》,取问以辨之之义也。志道之学,出於罗汝芳。原本先乖,末流弥甚。放荡恣肆,显唱禅宗,较泰州、龙谿为尤甚。其答王塘南书,谓孔、颜真是即心是佛,即经世是出世,与文殊之智,普贤之行,两不相违。其宗旨可见矣。虽为儒言,实则佛教,今附之杂家类焉。

△《从先维俗议》·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管志道撰。是书多论往来交接之礼。其四、五卷皆讲学之语,理杂二氏,且明立三教主宾之说。并谓敦化通於性海,川流通於行海,经世之中有出世,是孔子与佛同道。又云,达摩安心,了不可得之宗。孔门七十二贤,靡不得其大意,至遵此实际,则惟颜子一人,而曾子启手足时曾及之。其附会尤甚。盖心学盛行,而儒、墨混而为一,是亦明季之通病矣。

△《无甚高论》·七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赵鸿赐撰。鸿赐字承元,桐城人,嘉靖中副都御史釴之子也。此书杂引佛经及释子语录,而以圣贤之经传互相辨证,大旨以援墨入儒为主。

△《何之子》·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周宏禴撰。宏禴字元孚,麻城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事迹附见《明史·李沂传》。是编乃其初谪代州州判时所作。汝南吴同春序,称其语似《关尹子》。然九流竞起,虽多以怪谲为宗,要无不可寻文索解。宏禴此书,乃以常词故为涩体。其命名之义,似取《礼记》伥伥何之之语,已为好异。至如书中太虚奚无,无以无无无,无无无则无无,无无则虚,虚虚则实,实实则极,极极则易,易易则始诸语,殆至不可句读,则尤为无取矣。

△《鸿苞》·四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屠隆撰。隆字长卿,鄞县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主事。《明史·文苑传》附载《徐渭传》中。此书乃隆晚年所著,其言放诞而驳杂,又并所为杂文案牍同编入之,体例尤为饾飣。大旨耽於二氏之学,引而加於儒者之上。谓周公、孔子大而化之之谓圣,老子、释迦圣不可知之谓神。儒者言道之当然,佛氏言道之所以然。盖李贽之流亚也。

△《证学编》·四卷、附《证学论策》·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杨起元撰。起元字贞复,广东归善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谥文懿。《明史·儒林传》附载《王畿传》末。称其清修姱节,而其学不讳禅。是编载尺牍语录及杂文,附论策数首,大抵讲学之语,故以证学为名。观其论佛仙云,秦、汉以远,不复知道为何物,而佛之教能守其心性之法。及至达摩西来,单传直指,儒生学士从此悟入,然后稍接孔脉云云。其授儒入墨,诬诞实甚。艾南英尝作文待序曰:盖自摘取良知之说,而士稍异学矣。然予观其书不过师友讲论,立教明宗而已,未尝以入制举业也。其徒龙谿、绪山阐明其师之说,而又过焉,亦未尝以入制举业也。然则谁为之始欤?吾姑为隐其姓名,而又详乙注其文,使学者知以宗门之糟粕为举业之俑者,自斯人始云云。顾炎武《日知录》尝考南英所乙注者,即起元文也。然则起元变乱先儒,其流毒且及於经义矣。

△《因明子》·(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恒撰。恒字伯常,嘉定人。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是书於儒、释之辨言之甚力。屡提幽明二义,以佛法为幽教,圣道为明教。书名因明,当取於此书中多借古人之言为作转语。笔墨间有轻隽自喜之意,故其理多参语录,其格则颇近清谈。

△《进修录》·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冯渠撰。渠字谦川,江西新城人。万历癸未进士。是书全规仿《论语》之文,复仿《论语》分为二十篇。盖又王通《中说》之重佁也。

△《三一子》·(无卷数,检讨萧芝家藏本)

明程德良撰。德良字凝之,号云连,云梦人。万历癸未进士,官崇信县知县。《云梦县志》载所著有《不波馆正续集》、《白莲沜代豆日抄》、《明文览》诸书,今皆不传,传者惟此书。前有自序,谓是书作於宰崇信时。若三才一人焉,则吾岂敢?若三不朽而居一焉,则亦不敢。第次三篇,而名曰《三一子》。三篇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序,其大旨亦欲合儒、释而一之。

△《微言》·四卷、附《说书随笔》·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詹在泮编。在泮字定斋,衢州人。万历癸未进士。是编采辑明代讲学语录,王守仁、王畿、罗汝芳三家合为一卷,良知家之宗主也。又杂录诸儒之言为一卷,良知家之支派也。其非良知家言而亦割裂剿缀者,援儒入墨之术也。末为《说书随笔》一卷,则在泮所自著。要其宗旨,总借儒言以阐禅理耳。

△《宗一圣论》·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吴应宾撰。应宾字尚之,桐城人。万历丙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以目眚告归。《江南通志》称其著《宗一圣论》十篇。今考上卷为性善篇、致知上篇、致知下篇、养气篇、孝慈篇,下卷为知人篇、乐善篇、述志篇,凡八篇,则《通志》之言误也。其书阐发性命,多入禅宗。

△《祈嗣真诠》·(无卷数,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袁黄撰。黄有《皇都水利》,已著录。黄持功过格甚谨,乡里称为愿人。是书分改过、积善、聚精、养气、存神、和室、知时、成胎、治病、祈祷十门。杂引常言俚语及医方果报之事,颇为芜杂。

△《支谈》·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录。是书主於三教归一,而并欲阴驾佛、老於孔子之上。此姚江末流之极弊,并其本旨失之者。虽亦讲学之言,不复以儒家论之,亦不复以儒理责之矣。

△《焦弱侯问答》·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焦竑撰,潘曾纮编。竑师耿定向而友李贽。於贽之习气沾染尤深,二人相率而为狂禅。贽至於诋孔子,而竑亦至尊崇杨、墨,与孟子为难。虽天地之大无所不有,然不应妄诞至此也。曾纮乃缀拾刻之,以教新郑之士子,可以见明季风气矣。

△《丛语》·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炯撰。炯字晋明,华亭人。万历己丑进士,官杭州府推官。是书成於万历癸巳,初无门目,故李时英序但称上编、下编。此本乃其门人孙汝学重为排次,刻於南京。始分为十七类,其学亦出於姚江,而不甚取其末流之狂肆。至於论处世之道,谓相安於无事为上。又云为善亦须顾虑。虽激於时事而言,然已参入黄、老矣。

△《环碧斋小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祝世禄撰。世禄字无功,江西德兴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尚宝司卿。是书纯以禅门之说附合儒理。如云中本无物,执亦非我。又云圣人空空,鄙夫亦空空,故虚而能受。又云贤者之学从意立根,圣人之学从无意立根。又云许行、白圭、陈仲子、杨朱、墨翟皆有意於圣人之学而不悟几希。又云有善之善与恶对,无善之善善不足以名之。又云或问所存者神,曰神识不生,如空如水。问所过者化,曰雁过长空,影落寒水。又云禅那才下一语,便恐下语为尘,连忙下一语扫之。又恐扫尘一语复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扫尘语。宗门尤为陡绝。弩之机,剑之锋,无容拟议。六经原自无尘,而自为扫尘语亦不少。既已曰识曰知,又曰不识不知;既已曰再思,曰九思,曰千虑,曰百忧,又曰何思何虑,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应口即扫,何其迅速。自训诂之学兴,引葫芦之缠,凿混沌之穷,起人种种见解,而圣人当下指趣反为晦蚀,快句以钝,空句以填,於是高明者为之攒眉扼腕,不难叛孔氏而皈依佛氏矣云云。观其所言,盖姚江、龙溪之末流也。

△《时习新知》·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郝敬撰。敬有《周易正解》,已著录。是书旧名《知言》,敬於万历壬辰官永嘉时自为之序。后改今名,复於万历己未及崇祯戊辰为自序二首。几初篇三卷,中篇二卷,后篇一卷,阅三十年而成。自序谓早岁出入佛、老,中年依傍理学,垂老途穷,乃输心大道。书中於周子《太极图说》、张子《正蒙》、邵子《皇极经世》及二程子、朱子无不肆言诋斥。谓宋儒设许多教门,主静持敬,操存省察,致知穷理,专内疏外,举体遗用,为浮屠之学。又谓世儒先知后行,以格物为穷理,以闻见为致知,皆非。是即王守仁知行合一,致知格物之说。然既借姚江之学以攻宋儒,而又斥良知为空虚,以攻姚江,亦可谓工於变幻者矣。

△《西行草》·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曾伟芳撰。伟芳字君彦,号沧岩,惠安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谪宾州州判,天启中赠布政使司参议。是书皆其杂著笔记之文,即谪宾州时舟中所作。凡论学二十二章,论君道五章,论臣道七章,论治九章,杂论四十五章,而杂文十二首附焉。大旨以王守仁之学为主。

△《传家迂言》·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应保撰。应保字宏任,号正予,永新人。是编凡十四篇皆其家训。多参引古事以示劝戒,然颇谈果报之说。

△《迂议》·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应保撰。是编多评论古事,盖随笔劄记之文。持论颇笃实,而别无新意。

△《迂亿》·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应保撰。是编与所作《迂议》体例相近,盖随得一编,即各立一名,实则正续集尔。第一卷皆解四书,其说以心学为主,故多与朱子龃龉。馀三卷多考证史事及经史文句,如《五代史》韩通无传,《孟浩然集》有送孟郊诗之类,颇袭旧说。亦有失於详检者,如论大事不须卜一条曰,又如卜郊,苟三卜不吉,可不郊耶?不知《春秋》固有三卜郊不从,犹三望也。又谓宇文虚中偶迕金人被杀,不知虚中以谋劫金主而死,元好问《中州集》载之甚详,非偶迕也。

△《其发编》·四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曹于汴撰。于汴字自梁,安邑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为淮安推官时讲学安定祠内,与门人问答之语。其持论多涉玄妙。如谭大礼问无我相之语,儒与禅宗将无同。于汴答云,若天地万物一一联属於我,斯无我相矣。然天地万物亦无相也。以相观天地,则如彼其大矣。以相观万物,则如彼其众矣。安能联属於我?故幻相非真,真相亦非真,而无相者为真。夫堕禅者非也,避禅者亦非也。无真而未尝无真,无幻而未尝无幻,无天地万物而未尝无天地万物。裁成辅相,种种现成,乌在其禅与不禅云云。是坐儒者之皋比,而演释迦之经咒,则何不披缁而开方丈也。

△《尽心编》·一卷、《证语》二卷、《海鸥居日识》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陈伯友撰。伯友字中怡,济宁州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是书取《孟子》尽心之义,其说为心统性仁,其要在悟。悟由於耻与愤,加以操存涵养扩充,则心无不尽矣。故前列为总图、分图,后各为之论。大抵沿良知之学而参入禅机。其《证语》二卷则牵引宋儒之言,以附会其说。《海鸥居日识》上卷多论世事,反稍切实。然谓佛生尧、舜之时,则所就不在孔子下。佛生孔子之时,则所就不在颜、曾下。又谓吾儒心性透悟,则肢节皆灵。又谓一贯如水迸荷叶,散为万珠。盖即晦堂和尚以闻木樨香证圣人无隐之义。下卷或为骈句,或如偈语,或如诗话,在彼法颇具聪明,而於圣贤本旨,则愈失愈远矣。

△《寅阳十二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叶秉敬撰。秉敬有《字孪》,已著录。是编分十二篇,曰太极,曰仁孝,曰性善,曰工夫,曰勉强,曰学问,曰资质,曰知行,曰理欲,曰好恶,曰零总,曰独并。其说喜为新奇,而理多不惬。

△《剩言》·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戴君恩撰。君恩字忠甫,澧州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四川兵备副使。是编凡内篇十一卷,外篇三卷,乃君恩家居时所著,其学出於姚江。至外篇谓孔子近禅,孟子近道,真可谓援儒入墨矣。

△《宏山集》·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张后觉撰。后觉字志人,号宏山,茌平人。官华阴县训导。尝受业於尤时熙。《明史·儒林传》附载《时熙传》末。其学源出姚江,推阐弥深,而弥堕禅趣。是集凡教言一卷,语录一卷,皆其门人赵维新所编。第三卷为后觉所作志铭一篇,诗三篇,书五篇。第四卷附录传志之类,教言语录皆窅冥恍惚之谈,动称颜山农,其宗旨可见。诗文皆不入格,尤不谙体例。如为其父作志,题曰明故先考府君墓志铭。夫明者当时帝王国号也,明故先考是谁之先考乎?

△《感述录》·六卷、《续录》·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赵维新撰。维新字素衷,茌平人。官长山县教谕。《明史·儒林传》附载《尤时熙传》末。以维新师张后觉,源出时熙故也。此二录即维新感其师之言而述之,故曰《感述》。前录皆记后觉讲授四书之义,《续录》前二卷皆自述讲学之旨,第三卷为诗文,第四卷则附录维新行略及张元忭、孙鑛诸人评语也。师弟所述,无非禅机,而转相神圣,以为不传之秘。盖姚江立说之初,亦不料其末流至此矣。

△《治平言》·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曾大奇撰。大奇字端甫,泰和人,明神宗之末,万事丛脞,门户之祸大起。大奇是书分经世、主术、辅臣、明法、责成、富国、赋役、兵制、养兵、庙算、马政、言路、资格、核举、听讼、宦竖十六议,而辅臣议分为二篇,凡十七篇。其体例指陈时弊,略仿贾谊《新书》,而文格则多近苏氏《策论》。然论弊则明,而论所以救弊之道则往往参以书生之见。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云。

△《论学绪言》·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邹士元撰。士元字志尹,吉水人。是书首载邹元标序,万历时人也。其论学大抵以陈献章、王守仁为宗,而立论多堕於虚无。如与欧南野书云,未发已发分不得先后,时时用吾灵明照察,则私欲客气纤毫容他住脚不得。又与刘一斋书云,吾性之灵乃先天太极未生之时无始之真也,吾气之灵乃后天阴阳交合有生之初赋畀之精也。又与邹东廓书云,真机不息,莫非物也;人情物理,莫非虚也。其大旨略可见矣。

△《林全子集》·四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林兆恩撰。兆恩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又称三教先生,莆田人。生平立说,欲合三教为一,悠谬殆不足与辨。至称梦中见孔子,授以鲁论微旨,尤为诞妄。是编乃其门人涂元辅汇刻。分元、亨、利、贞四集,每集十册,皆猖狂无忌之谈。谢肇淛《文海披沙》曰:吾闽莆阳林兆恩,亦自博学能文,能以艮背之法治病。其门人传之者不得其学,徒以上章降魔捉鬼为事,俨然巫矣。纵日捉百鬼何益?况从其教者日盛,奸伪诈盗,无所不有,恐他日一方之患,不下黄巾、白莲也。肇淛为兆恩乡人,其言如此。而顾大韶《炳烛斋集》有《林三教集序》,乃盛推之,谬矣。

△《韦弦佩》·(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屠本畯撰。本畯有《闽中海错疏》,已著录。是书凡四篇,一曰处方,二曰艾观,三曰药镜,四曰郤病。大旨以情性嗜欲之偏为疾病,以清净忍耐之法为医药。后视履一篇,亦谨身寡过之意。然语多近鄙。

△《纪闻类编》·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窦文照撰。文照字子明,秀水人。万历中官光禄寺典簿。其书每卷分六类,亦格言之流。朱国祚跋甚称其孝行。盖以其人重之,其言则未能免俗也。

△《虞精集》·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周伯耕撰。伯耕字更生,莆田人。是书盖杂家者流。其曰虞精,盖取虞人猎百禽之精意也。前有李维祯序,称原书正续共百馀篇,莆田知县郭如闇为刻其四十七篇。此本实五十三篇,殆刻版时续入四篇,序则未改也。其书篇各立名,镕铸故事以成文,欲以博丽见长,而襞积之痕不化。盖借文以隶事,而非用事以成文,故往往堆砌拥肿,不能运掉。维祯序称其文格与陆贾《新语》、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徐幹《中论》、刘劭《人物志》相似。今考其文,实与数书不类。晋、宋以后,以俪偶为子书者,惟葛洪《抱朴子》外篇,刘昼《新论》有是体裁。伯耕此书,盖规橅二家而不成耳。

△《听心斋客问》·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题庐山山人万尚父撰,不详其履贯。书中大旨皆宗尚二氏之学,谓一切声色,弗以耳听而以心听。设为客问,亦弗以言答而以心答也。大抵近俞琬《席上腐谈》,而所言荒渺,尤多纰缪之词。

△《王氏二书选要》·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王贞善撰。贞善字如性,泰和人。是编为邹元标所选定。凡静谈五卷。前四卷皆其语录,分十篇,各摘篇首二字为名。第五卷附杂文五篇。其《象山学辨辨》,则为霍韬《象山学辨》而作。盖贞善为陆九渊乡人,故持论以陆氏为宗也。又读史法戒六卷,前三卷为法言,后三卷为戒言,皆纪古人言行之有关劝惩者。前有元标序,其名为《王氏二书选要》,亦元标所题也。

△《文园漫语》·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旧本题程希尧撰。不著时代,亦不详其始末。书中诗韵更定一条,称我朝洪武正韵,则明人也。其大旨合儒、禅而一之,谓佛法皆从儒出,较明末尊佛抑儒者其说更巧。然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同一变幻伎俩也。所考论天文诸条,纯以臆断,如谓地形之大去天不远,其谬可知。至於龟鸨诸解,更为鄙俚矣。

△《辨学遗牍》·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利玛窦撰。利玛窦有《乾坤体义》,已著录。是编乃其与虞淳熙论释氏书,及辨莲池和尚《竹窗三笔》攻击天主之说也。利玛窦力排释氏,故学佛者起而相争,利玛窦又反唇相诘,各持一悠谬荒唐之说,以较胜负於不可究诘之地,不知佛教可辟,非天主教所可辟;天主教可辟,又非佛教所可辟。均所谓同浴而讥裸裎耳。

△《二十五言》·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利玛窦撰。西洋人之入中国自利玛窦始,西洋教法传中国亦自此二十五条始。大旨多剽窃释氏,而文词尤拙。盖西方之教惟有佛书,欧罗巴人取其意而变幻之,犹未能甚离其本。厥后既入中国,习见儒书,则因缘假借以文其说,乃渐至蔓衍支离,不可究诘,自以为超出三教上矣。附存其目,庶可知彼教之初,所见不过如是也。

△《天主实义》·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利玛窦撰。是书成於万历癸卯,凡八篇。首篇论天主始制天地万物而主宰安养之。二篇解释世人错认天主。三篇论人魂不灭,大异禽兽。四篇辨释鬼神及人魂异,论天下万物不可谓之一体。五篇排辨轮回六道戒杀生之谬,而明斋素之意在於正志。六篇解释意不可灭,并论死后必有天堂地狱之赏罚。七篇论人性本善,并述天主门士之学。八篇总举泰西俗尚,而论其传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并释天主降生西土来由。大旨主於使人尊信天主,以行其教。知儒教之不可攻,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於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然天堂、地狱之说与轮回之说相去无几,特小变释氏之说,而本原则一耳。

△《畸人十篇》·二卷、附《西琴曲意》·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利玛窦撰。是书成於万历戊申。凡十篇,皆设为问答以申彼教之说。一谓人寿既过,误犹为有。二谓人於今世惟侨寓耳。三谓常念死候,利行为祥。四谓常念死候,备死后审。五谓君子希言而欲无言。六谓斋素正旨非由戒杀。七谓自省自责,无为为尤。八谓善恶之报在身之后。九谓妄询未来,自速身凶。十谓富而贪吝,苦於贫窭。其言宏肆博辨,颇足动听。大抵掇释氏生死无常、罪福不爽之说,而不取其轮回、戒杀不娶之说,以附会於儒理,使人猝不可攻。较所作《天主实义》纯涉支离荒诞者,立说较巧。以佛书比之,《天主实义》犹其礼忏,此则犹其谈禅也。末附《西琴曲义》八章,乃万历庚子利玛窦觐京师所献,皆译以华言,非其本旨。惟曲意仅存。以其旨与《十论》相发明,故附录书末焉。

△《交友论》·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利玛窦撰。万历己亥利玛窦游南昌,与建安王论友道,因著是编以献。其言不甚荒悖,然多为利害而言,醇驳参半。如云友者过誉之害,大於雠者过訾之害,此中理者也。又云多有密友,便无密友,此洞悉物情者也。至云视其人之友如林,则知其德之盛;视其人之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德之薄;是导天下以滥交矣。又云二人为友,不应一富一贫,是止知有通财之义,而不知古礼惟小功同财,不概诸朋友,一相友而即同财,是使富者爱无差等,而贫者且以利合,又岂中庸之道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曰:利君遗余《交友论》一编,有味哉其言之也。使其素熟於中土语言文字,当不止是。乃稍删润著於篇,则此书为肯堂所点窜矣。

△《七克》·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西洋人庞迪我撰。书成於万历甲辰。其说以天主所禁,罪宗凡七,一谓骄傲,二谓嫉妒,三谓慳吝,四谓忿怒,五谓迷饮食,六谓迷色,七谓懈惰於善。迪我因作此书,发明其义,一曰伏傲,二曰平妒,三曰解贪,四曰熄忿,五曰塞饕,六曰坊淫,七曰策怠。其言出於儒、墨之间,就所论之一事言之,不为无理;而皆归本敬事天主以求福,则其谬在宗旨,不在词说也。其论保守童身一条,载或人难以人俱守贞不婚,人类将灭,乃答以傥世人俱守贞,人类将灭,天主必有以处之,何烦过虑。其词已遁。又谓生人之类有生必有灭,亦始终成毁之常,若得以此终,以此毁,幸甚大愿。则又词穷理屈,不觉遁於释氏矣,尚何辟佛之云乎?

△《西学凡》·一卷、附录《唐大秦寺碑》·一篇(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西洋人艾儒略撰。儒略有《职方外纪》,已著录。是书成於天启癸亥,《天学初函》之第一种也。所述皆其国建学育才之法,凡分六科。所谓勒铎理加者,文科也。斐录所费亚者,理科也。默第济纳者,医科也。勒义斯者,法科也。加诺搦斯者,教科也。陡禄日亚者,道科也。其教授各有次第,大抵从文入理,而理为之纲。文科如中国之小学,理科则如中国之大学,医科、法科、教科者,皆其事业,道科则在彼法中所谓尽性致命之极也。其致力亦以格物穷理为本,以明体达用为功,与儒学次序略似。特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耳。末附唐碑一篇,明其教之久入中国。碑称贞观十二年大秦国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即於义宁坊敕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云云。考《西溪丛语》,载唐贞观五年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祅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祅寺,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至天宝四年七月,敕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以示人,必循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并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州郡有者准此。《册府元龟》载,开元七年吐火罗国王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阇,智慧幽深,问无不知。伏乞天恩唤取,问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艺能,请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养。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孝亿国界三千馀里,举俗事祅,不识佛法,有祅祠三千馀所。又载德建国乌浒河中有火祅祠,相传其神本自波斯国乘神通来,因立祅祠。祠内无像,於大屋下置小庐舍,向西。人向东礼神,有一铜马,国人言自天而下。据此数说,则西洋人即所谓波斯,天主即所谓祅神。中国具有纪载,不但有此碑可证。又杜预注《左传》次睢之社曰:睢受汴,东经陈留、梁、谯、彭城入泗,此水次有祅神,皆社祠之。顾野王《玉篇》亦有祅字,音呵怜切,注为祅神。徐铉据以增入《说文》。宋敏求《东京记》载,宁远坊有祅神庙。注曰:四夷朝贡图云,康国有神名祅,毕国有火祅祠,或曰石勒时立此。是祅教其来已久,亦不始於唐。岳珂《桯史》记番禺海獠,其最豪者蒲姓,号白番人,本占城之贵人。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屋室侈靡逾制,性尚鬼而好洁,平居终日相与膜拜祈福,有堂焉以祀。如中国之佛,而实无像设。称谓聱牙,亦莫能晓,竟不知为何神。有碑高袤数丈,上皆刻异书如篆籀。是为像主,拜者皆向之。是祅教至宋之末年,尚由贾舶达广州。而利玛窦之初来,乃诧为亘古未睹。艾儒略作此书,既援唐碑以自证,则其为祅教更无疑义。乃无一人援古事以抉其源流,遂使蔓延於海内。盖万历以来,士大夫大抵讲心学,刻语录,即尽一生之能事,故不能徵实考古,以遏邪说之流行也。

△《灵言蠡勺》·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西洋人毕方济撰,而徐光启编录之。书成於天启甲子,皆论亚尼玛之学。亚尼玛者,华言灵性也,凡四篇。一论亚尼玛之体,二论亚尼玛之能,三论亚尼玛之尊,四论亚尼玛所同美好之情,而总归於敬事天主以求福。其实即释氏觉性之说,而巧为敷衍耳。明之季年,心学盛行,西士慧黠,因摭佛经而变幻之,以投时好。其说骤行,盖由於此。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非尽持论之巧也。

△《空际格致》·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西洋人高一志撰。西法以火、气、水、土为四大元行,而以中国五行兼用金、木为非,一志因作此书以畅其说。然其窥测天文,不能废五星也。天地自然之气,而欲以强词夺之,乌可得乎?适成其妄而已矣。

△《寰有铨》·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西洋人浦汛际撰。书亦成於天启中。其论皆宗天主。又有圜满纯体不坏等十五篇,总以阐明彼法。

(案: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其书本不足登《册府》之编,然如《寰有诠》之类,《明史·艺文志》中已列其名,削而不论,转虑惑诬,故著於录而辟斥之。又《明史》载其书於道家,今考所言兼剽三教之理,而又举三教全排之,变幻支离,莫可究诘,真杂学也,故存其目於杂家焉。)

△《苍崖子》·(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健撰。健字子强,进贤人。天启辛酉举人。是书凡十篇,曰大气,曰广化,曰达命,曰质情,曰裁理,曰挈真,曰善学,曰习境,曰简制,曰镜治,皆题曰内篇。前有其弟徽序,云外篇专於商订今古,杂考物类。而内篇则自天地造化性命之精微,阴阳律历之广博,间及於古今成败,人事得丧,盖略以备矣。然则尚有外篇也。其文滉漾自恣,而时时参以排偶,仅仿佛伪《子华子》。明鲁重民辑《子史类语》,收入是书,乃称其文沉郁古奥,绝似魏、晋。未免标榜之词矣。

△《爨下语》·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复撰。复字子远,休宁人。其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作四卷。此本止分上下二卷,每条俱以偶语联比成文,颇似格言而多杂以委巷之语。前有天启壬戌陈继儒序,知为继儒一流人矣。

△《尚絅小语》·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姚张斌撰。张斌号尚絅,亦号絅生,金谿人。天启乙丑进士。是编皆其杂著笔记,多论人情世事,所见颇粗。而自序乃上援孔子,亦云妄矣。

△《垂训朴语》·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其德撰。其德字太华,桐乡人。据卷中灾荒纪事,称生於万历初年,而作记於崇祯十四、十五年,则明末之人。自序称苜蓿多年,则尝为学官也。是书皆劝善格言,附以遗诗十首。卷首题同里后学编校,而劖去其名,末喻何故。

△《狂夫之言》·三卷、《续狂夫之言》·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继儒有《邵康节外纪》,已著录。此书曰《狂夫之言》者,用汉晁错传语也。书中杂论古今得失,才辨亦颇纵横,而见地多失之偏矫。如谓佛家能养鳏寡孤独,殊不免故为异论。至於指颜子端居不动为以身讽孔子,左邱明《春秋内传》非有意於发明孔子,则尤为臆见矣。

△《安得长者言》·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安得长者之言句,本《汉书·龚遂传》语,继儒取以名其书。自序云,少从四方名贤游,有闻辄录,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盖亦语录之类。然圣贤以言立训,本出自然,有意雕镌,便非心得。张昞跋谓其於热闹中下一冷语,冷淡中下一热语。宗尚如此,宜其於布帛菽粟之旨去之益远也。

△《睿养图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杨观光撰。观光,招远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少詹事。是书乃其为赞善时所进。以唐六典载东宫官制,赞善掌侍从翼养之事,故以睿养之道,演为三图,一曰养性图,二曰养气图,三曰养体图,每图各系一说。末附凡例数条,以明奇耦方圆不同之故。其说养性,则首重良知,养气则专言夜气,养体则推阐太极。反复演说,皆舍实践而谈微妙,非启迪引翼之道也。

△《寻乐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毛元淳撰。元淳字还朴,一字婴中,松阳人。崇祯癸酉岁贡生。是编乃其所撰语录。序称慕周茂叔寻孔、颜乐处,遇会心辄便记录,故以寻乐名编。然意旨颇为浅近,自称素性读陈眉公书则跃然喜,读李卓吾书则怫然不悦,非有意爱憎,乃气味自有同异。盖所见与继儒相近,故著作亦复似之云。

△《补计然子》·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董汉策撰。汉策字帷儒,乌程人。是书成於崇祯壬午。杂取《左》、《国》、《吴越春秋》诸书为之,凡四十篇,又叙略一篇。大旨以句践之复伯,起衰激怠,事在人自为之,盖借以为晏安之戒。自云是书为寓言,又云释愤之作,是也。考《文献通考》载范子《计然》十五卷,今其书不传,故《汉策》补之。然不伪托於古书,贤於姚士粦《於陵子》、王逢年《天禄阁外史》以赝售欺者多矣。

△《蔬斋厞语》·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沈大洽撰。大洽号愚公,又号雪樵,杭州人。是书卷首吴之鲸序,称武林高士坊有梅花屋,明圣湖有读书舫,表忠观右有蔬斋,法华山有万竹庐,愚公随意偃息云云。盖亦赵宧光、陈继儒之类。前一卷皆随笔小品,不儒不释,强作清言,不出明季山人之窠臼。后二卷为诗。末为自作小传,亦当时纤佻之体。其曰厞语者,厞训为隐,盖故取僻字以窃附《书》、《极书》之例耳。

△《激书》·(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贻孙撰。贻孙有《诗触》,已著录。是书凡三十三篇。以《激书》名者,自云深感夫激我者成我之德,故记而述之。所述皆愤世嫉俗之谈,多证以近事。或举古事,易其姓名,借以立议,若《太平广记》贵公子炼炭之类;或因古语而推阐之,如苏轼书孟德事之类。其文称心而谈,有纵横曼衍之意,而句或伤於冗赘,字或伤於纤丽,盖学《庄子》而不成者,其大旨则黄、老家言也。

△《真如子醒言》·九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化隆撰。化隆自号真如子,广汉人。由贡生官主簿。其书分天道、地道、人道、懋修、订学、钩玄、彝典、齐治、均平九篇,篇各分章,皆设为问答。其文颇博丽宏肆,规仿《淮南》、《鹖冠》诸子。然理不足而轧茁,其辞又多用奇字,如《亢仓子》之例,则亦金玉其外而已。

△《养生弗佛二论》·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魏大成撰。大成字时夫,柏乡人。其养生论以平情为祛病之本,而深明医之不足恃。其弗佛论则明儒理以辟释也,持论颇不诡於正。然养生论称圣有心而无为,无为则能平情,情平总归无情,所以长生久视,则辟佛而转入黄、老矣。故退而列之杂家类焉。

△《枕流日劄》·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观其中引明薛瑄、蔡清、吴与弼事,则明中叶以后人矣。前有自题,称偶有会心,即述诸楮,不伦不次,或佛或儒。今观所录诸条,大抵格言之类。至於说志字之义,以为从士从心,不知志字上本从,知为不学人矣。

△《息斋藏书》·十二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裴希度撰。希度字晋卿,号中菴,阳曲人。崇祯甲戌进士,官监察御史。入国朝官至太常寺少卿。是书第一卷曰儒经撮要,第二卷曰道统中一经,第三、四、五卷曰四子丹元,第六卷曰学镜约,第七卷曰心圣直指,第八、九、十卷曰嘉言存略,第十一卷曰公馀证可,第十二卷曰麈谭摘,皆讲学之言,中间多与蔚州魏象枢书问辨论。卷首凡例,谓自一卷至十卷皆古先圣贤之前言往行,间出臆见,以发摅其底蕴。十一卷之证可,十二卷之麈谭摘,则同人之书札往来,与夫坐谭有涉名教者。今核是编,其中四子丹元,举濂溪、明道、象山、阳明而不及朱子,其生平宗主,已可概见。至道统中一经,多以二氏之言互证,亦未免於杂也。

△《衡书》·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唐大陶撰。大陶字铸采,夔州人。书中自称官长子时事。盖尝为长子县知县也。是书凡核儒、仁师、五行、审知、利才、释孟、受任、抑尊、权实、贱隶、贞隐、明悌、富国十三篇,大抵学庄、列之寓言。如核儒篇称冉有为鲁将,与齐兵战败,季孙欲诛之,惧而奔楚。子贡游说吴越,反为鲁召兵,国几亡。朱子进正心诚意之说,金人闻风而遁,遂恢复中原,并削平西夏。皆故缪其事实,以资嘲戏。盖大陶生於明末,故其书多有激之谈也。

△《新妇谱》·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圻撰。圻字丽京,号讲山,钱塘人。顺治中贡生。其书皆详论为妇承顺之道,凡五十九条。乃其嫁女之时,作以授之者,故多通俗之语。自序谓傅氏有《理县谱》,今世无其书。所见惟《时人治谱》一帙,京邸授官者,率不可阙。故仿其例,亦名之为谱云。

△《格物问答》·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先舒撰。先舒有《声韵丛说》,已著录。此书为《思古堂全集》十四种之一。大旨主王守仁之说,以格物为格去物欲,力斥朱子穷理之非。然王守仁初为是说,特高明之过,流入释氏耳。先舒乃毅然谓三教本一,二氏为儒之根本。且称此论既确,决定无疑,恪欲专一守此以为自修自证之学。盖明季心学之流弊,深中乎人心如此,此固非守仁所及料者矣。

△《螺峰说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先舒撰。大旨调停於儒、禅之间。谓圣人之学深入於无生死,故其说曰格物欲者完性命,完性命者了生死。曰尽伦常者完性命,完性命者了生死。格物欲语与考亭异,尽伦常语与佛氏异云云。盖欲以佛立教,而恐儒者以蔑伦攻之,故巧立是说以弥缝其阙也。

△《圣学真语》·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国朝毛先舒撰。先舒既著《匡林问答》诸书,复约其指归以为是编。其学虽出刘宗周,然宗周传良知之说而主於慎独,故持论笃实。先舒传良知之说乃流於幻窅支离,无语非禅,而又自以为非禅。所谓姚江末流,愈失愈远,弥巧而弥离其宗者也。

△《潜斋处语》·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庆撰。庆有《古韵叶音》,已著录。是书分二十四门。大旨欲仿宋儒语录而所见颇浅。其驳陈淳论鬼神一条,以曾於梦中亲见《抱朴子》葛洪,具有灵验为证。夫淳以为必无鬼神,固宋儒主持过甚之论。然庆所云祈祷感应之说,亦非知鬼神之理者也。

△《蒙训》·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庆撰。是编凡十九门,皆采摭古人之言,而大旨出袁黄《功过格》,杂以二氏福田之说。动辄称引鬼神,所谓有为而为,非儒者之本旨也。

△《理学就正言》·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祝文彦撰。文彦字方文,海宁人。自称受学於刘宗周。然所论主於儒道同源,合孔、老而一之,似非宗周慎独之旨也。

△《圣学大成》·(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国朝孙锺瑞编。锺瑞字子麟,嘉兴人。是编杂抄明人语录,始自曹端,终於金铉,共八十五人。大旨以朱、陆、罗、王各分党与,酿为门户之争,欲以调停之说解两派之纷,其意本善。然两派判如水火,言人人殊,诟争固为私心,竟合而一之,莫明谁是,后学将何所适从?此所谓子莫执中者也。所引皆讲学之语,当列於儒家。以其中杨起元辈俨然自号比邱者亦厕简牍,则其流不一矣。故改录之於杂家,从其实焉。

△《拳拳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衷灿撰。衷灿号梅村,含山人。官荆门州知州。其学出鹿善继孙奇逢。是书分内、外二篇。内篇讲学,以见性为宗。外篇以阴符为卫道、卫仁之书,谓朱子晚岁自悔早年训诂章句之非。皆沿袭姚江宗旨,去其师说犹不甚远。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光明藏中,孰非游戏,淫坊酒肆,遍历道场,丝竹管弦,皆谈般若。则定兴、容城之学均无此论矣。

△《颜巷录》·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衷灿撰。是书多记前言往行,其大旨归於淡泊。盖成於衷灿罢官之后,故以颜巷名编,然往往杂於二氏之学。如载九宫隐咒寝魂之法,又云真儒始能彻佛之巅,真禅始能窥儒之岸,其宗旨可见矣。

△《晚闻篇》·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衷灿撰。是书摘录宋周、程五子以下至国朝孙奇逢、魏裔介、成性诸人之语,大旨在抑朱而尊陆。末附祖乩二条。南华十二条,更显然入二氏之谈矣。

△《柏乡魏氏传家录》·二卷、附《家约》·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魏裔介撰。裔介有《孝经注义》,已著录。是编皆训导子孙之词,多讲举业。后附《家约》一卷,凡十事。大旨主於谨身守法,保全富贵。盖其为大学士时作也。

△《劝世恒言》·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题曰时人近本,昆林删订。昆林者,魏裔介之别号也。凡四十八条,意主化导下愚,是以多陈因果,然皆杂用骈偶之词。以文论则不工,以示俚俗又不能解,未免两无所取矣。

△《万世太平书》·十卷(内府藏本)

国朝劳大舆撰。大舆有《瓯江逸志》,已著录。是书皆杂缀先儒绪论。其曰《万世太平书》者,考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载,道学诸儒,自称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绝学。命名之义,当取是语云。

△《龙岩子集》·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李丕则撰。丕则自号龙岩山人,曲沃人。顺治乙未进士,官金谿县知县。是书乃其自编语录。首列天地万物一体图,为其讲学宗旨。书中议论,务为奇创。如云鹅湖之会,紫阳毫未有悟,直诋朱子为强项。又云余每不乐与天地合其德等语,加一与字,是天地与己为二,遂欲窜改经文。可谓果於自用。乃亟称明《一统志》、《月令广义》为无所不备,尤不可解也。

△《唾居随录》·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贞生撰。贞生有《玉山遗响》,已著录。是编乃其家居之时,於玉山下葺颓垣为唾居,随意会所至,或披阅有得,陆续笔记成帙,故名曰《随录》。凡九百八十三则,皆讲学之语,持论颇为平正,多切近人情,而失之太繁,遂枝叶多於根柢。又多为对偶长联,犹沿明季陈继儒等小品之习。

△《图书秘典一隅解》·一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沐撰,其子煓注。《秘典》者,沐之书。一隅解者,煓之注也。沐有《周易疏略》,已著录。煓仕履未详。是书前无序文,而列汤斌、毛甡(案:毛甡即毛奇龄之原名)书二首。其说以天下事物之数起於一,而其要在集神明。如云闻见之知,月也。神明之知,日也。毛发寒变之知,星也。肌肤痛痒之知,辰也。其知皆神明也,而不可谓即神明。其说实本姚江之良知,而变化其语。至煓之注,则守其父说而玄虚弥甚。如云一旦跃起,正容端坐,息心以集神明。又云圣人在上,蔽目塞耳,敛手并足,端居深宫,而家国天下治,神明而已。尧、舜、周、孔以来,有是枯寂之学乎?至典之为训,说文谓从册在几上,尊阁之也。五帝之书,乃有是称,沐以自名,不免於僣。至《灵兰秘典》,乃《黄帝·素问篇》名,方技家依托之文,更不应以名儒书矣。

△《潜书》·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唐甄撰。甄字铸万,达州人,侨寓苏州。顺治庚子举人。官长子县知县。宋李覯先有《潜书》,今见《盱江集》中。甄此书偶同其名,凡分上、下二篇,而上篇下篇又各析为二,凡九十七目。大略仿《论衡》之体,自心性、治术,以至处世淑身之理,无不具列。甄与魏禧友善,故其文格颇相类。然所载多据当时见闻,及友朋酬对之语。其尊孟篇颇诋伊川。法王、虚受、知行三篇,又力崇良知之学,皆未为醇粹。

△《五伦懿范》·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旧本题曰天台鹿门子撰,不著名氏。前有康熙五年自序一篇,又有康熙十年四明山人鹤控子序一篇,亦不知何许人。其书以五伦为纲,而各分子目。一目为论一篇,反复申劝戒之旨。词多浅易,盖意求通俗也。

△《天方典礼择要解》·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刘智撰。智字介濂,江宁人,回回裔也。尝搜取彼国经典七十种,译为《天方礼经》。后以卷帙浩繁,复撮其要为此书。首为原教、真宰、识认、谛言四卷,次为五功四卷。五功者,念真、礼真、斋戒、捐课、朝觐也。次为禋祀一卷,次为五典四卷,言五伦之事,次为民常四卷,次为娶礼、婚礼、丧礼,而附以归正仪。每事详为解释,以自尊其教。回回教本僻谬,而智颇习儒书,乃杂援经义以文其说,其文亦颇雅赡。然根柢先非,巧为文饰无益也。

△《进善集》·(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天柱撰。天柱字孟高,号擎菴,秀水人。康熙丙申,天柱寄迹南京,见风俗奢汰,因为是书。共三十篇,总题为持身要则。惟编末略览古昔、近观天地二篇别署进善宝书,其中如保身禁忌、功过格之类皆附入焉。大意在箴砭世俗侈靡之失,而归之於三教清净。谓清净者儒之髓,佛之原,道之宗。又谓佛继三王、周、孔,有功於后世。三王、周、孔为盛世之佛。其立意未始不善,而立言则悖谬甚矣。

△《懿言日录》·一卷、《二录》·一卷、《续录》·一卷、《别录》·一卷、附《礼闱分校日记》·一卷、《七规》·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喆生撰。喆生字素岩,昆山人。康熙壬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编年成帙。《日录》始康熙庚申,终丁丑。《二录》始戊寅,终壬寅。《续录》始雍正癸卯终丁未。多讲学之语,亦兼及杂事。大旨尊程、朱,攻陆、王。谓孙奇逢初守程、朱甚笃,自鹿善继诱以文成,讲习遂复异趣,所遇非人,固其不幸云云。案鹿善继之在明季,力赴杨、左之难,触珰焰而不辞,洎大兵攻定兴,死守孤城,力竭授命。为人如是,亦可无愧於圣贤。而喆生不论人品之醇疵,但论学术之同异,至以非人诋之,程、朱所传,恐不如是。至《别录》一卷,纯言修炼之术,称为真仙所传。又称佛言应生无所住心,是无上妙义,能见得无住之心,便可超凡云云,纯为二氏之学。其《礼闱分校日记》一卷,乃康熙乙丑为同考官时所作。《七规》一卷,则其邀讲学诸人结会,每一会静坐七昼夜,以验心学者也。

△《方斋补庄》·(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正瑗撰。正瑗字引除,号方斋,桐城人。康熙庚子举人,官至陕西潼商道。是书以《庄子》背驰圣道,故即其内篇之目而补其所未及论者。盖欲明孔之全,正庄之偏,反庄之肆,以归学庄者於醇也。然庄子之书,汪洋恣肆,本不附托圣人以立言,此乃一一与之辨难,殊为赘设。至反《南华经》之名而别名《西华经》,尤为不必矣。

△《公馀笔记》·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文炳撰。文炳有《易象数钩深图》,已著录。此书乃其讲学之语。凡八十一篇,各立篇名。其大意欲仿《通书》,故其自序谓官浙江安吉州州判时,尝奉檄校刊。钦定《朱子全书》,御纂《周易折中》,得益窥圣学之始终,全体大用,多所发明。然其学以无为宗,已全流於佛氏。又多杂以丹经之语,亦为不醇。

△《容膝居集杂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葛芝撰。芝字龙仙,昆山人。是书所载,类多格言,若所云心本无欲,欲者非心之类。其学盖颇杂於禅。卷首有芝自序,不著年月。而中引魏禧、徐枋语,知为近时人作矣。

△《苕西问答》·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学孔录其师罗为赓讲学语也。为赓号西溪,南充人。康熙中官乌程县知县。尝颜其书室曰古小学,与门人讲论其中。学孔录其问答而附以与人论学之书。其大旨出於陆、王,而体例则全如禅宗机锋。

△《续笺山房集略》·十八卷(兵部员外郎丁田树家藏本)

国朝郑道明撰。道明字希濂,号松冈,怀宁人。乾隆丙辰副榜贡生。是编皆其读书劄记之文。卷一曰理气解略,卷二至卷四曰四书解略,卷五曰四书徵略,卷六至卷八曰四书疏略,卷九曰洪范解略,卷十曰春秋解略,卷十一至十四曰经史解略,卷十五曰明史论略,卷十六十七曰明史纲目述略,卷十八曰葬仪记略、节烈记略。其学尺尺寸寸,摹仿宋儒,惟恐有一毫不似。在乡塾老儒之中,亦可谓笃志者矣。

△《颐菴心言》·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乔大凯撰。大凯有《周易观澜》,已著录。是编乃其笔记之文,多所论辨,而颇近拘迂。

△《圣学逢源录》·十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金维嘉撰。维嘉号潜川,休宁人。是书每卷为一类,每类以六字标题。既以逢源录为名,而每卷之首又别题深造篇第几字,未喻其例。其书为讲学而作,然大旨参杂以佛、老。

──右“杂家类”杂学之属,一百八十四部,七百五十卷,内十三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