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

○小说家类三

△《山海经》·十八卷(内府藏本)

晋郭璞注。卷首有刘秀校上奏,称为伯益所作。案《山海经》之名始见《史记·大宛传》,司马迁但云《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而未言为何人所作。《列子》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似乎即指此书而不言其名《山海经》。王充《论衡·别通篇》曰,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赵煜《吴越春秋》所说亦同。惟《隋书·经籍志》云,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夏禹所记。其文稍异,然似皆因《列子》之说推而衍之。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馀暨、下巂诸地名,断不作於三代以上,殆周、泰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观《楚词·天问》,多与相符,使古无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词辨证》谓其反因天问而作,似乎不然。至王应麟《王会补传》引朱子之言,谓《山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曰东首,疑本因图画而述之。古有此学,如《九歌》、《天问》皆其类云云。则得其实矣。郭璞注是书,见於《晋书·本传》。隋、唐二志皆云二十三卷,今本乃少五卷,疑后人并其卷帙,以就刘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数,非阙佚也。隋、唐志又有郭璞《山海经图赞》二卷,今其赞犹载璞集中,其图则《宋志》已不著录,知久佚矣。旧本所载刘秀奏中,称其书凡十八篇,与《汉志》称十三篇者不合。《七略》即秀所定,不应自相牴牾,疑其赝托。然璞序已引其文,相传既久,今仍并录焉。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竞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山海经广注》·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任臣撰。任臣有《十国春秋》,已著录。是书因郭璞《山海经注》而补之,故曰广注。於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所订正。虽嗜奇爱博,引据稍繁,如堂庭山之黄金,青邱山之鸳鸯,虽贩妇佣奴,皆识其物,而旁徵典籍,未免赘疣,卷首冠杂述一篇,亦涉冗蔓。然掎摭宏富,多足为考证之资。所列逸文三十四条,自杨慎《丹铅录》以下十八条,皆明代之书,所见实无别本,其为稗贩误记,无可致疑。至应劭《汉书注》以下十四条,则或古本有异,亦颇足以广见闻也。旧本载图五卷,分为五类。曰灵祇,曰异域,曰兽族,曰羽禽,曰鳞介,云本宋咸平《舒雅旧稿》,雅本之张僧繇,其说影响依稀,未之敢据。其图亦以意为之,无论不真出雅与僧繇,即说果确实,二人亦何由见而图之?故今惟录其注,图则从删。又前列引用书目五百三十馀种,多采自类书,虚陈名目,亦不琐录焉。

△《穆天子传》·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晋郭璞注,前有荀勖序。案《束晳传》云,太康二年,汲县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穆天子传》五篇,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姫事。按今盛姫事载《穆天子传》第六卷,盖即《束晳传》所谓杂书之一篇也。寻其文义,应归此传。《束晳传》别出之,非也。此书所纪,虽多夸言寡实,然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所谓县圃者,不过飞鸟百兽之所饮食,为大荒之圃泽,无所谓神仙怪异之事。所谓河宗氏者,亦仅国名,无所谓鱼龙变见之说,较《山海经》、《淮南子》犹为近实。郭璞注《尔雅》,於西至西王母句,不过曰西方昏荒之国;於河出昆仑墟句,虽引《大荒西经》而不言其灵异。其注此书,乃颇引志怪之谈。盖释经不敢不谨严,而笺释杂书则务矜博洽故也。

(案:《穆天子传》旧皆入《起居注类》,徒以编年纪月,叙述西游之事,体近乎起居注耳,实则恍惚无徵,又非逸周书之比。以为古书而存之可也,以为信史而录之,则史体杂,史例破矣。今退置於《小说家》,义求其当,无庸以变古为嫌也。)

△《神异经》·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所载皆荒外之言,怪诞不经。共四十七条。陈振孙《书录解题》已极斥此书,称东方朔撰、张茂先传之伪。今考《汉书·朔本传》,历叙朔所撰述,言凡刘向所录朔书俱是,世所传他事皆非。其赞又言后世好事者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云云。则朔书多出附会,在班固时已然。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晋书·张华本传》,亦无注《神异经》之文,则并华注亦属假借,振孙所疑,诚为有见。然《隋志》载此书,已称东方朔撰,张华注。则其伪在隋以前矣。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故其中西北荒金阙银盘明月珠事,陆倕《石阙铭》引用之。其中玉女投壶事,徐陵《玉台新咏序》引用之。流传既久,固不妨过而存之,以广异闻。又考《广韵》去声四十一漾收犭恙字,《说文》、《玉篇》皆所不载。注称兽似狮子,实本此经北方有兽焉,其状如狮子,名曰犭恙之文。则小学家已相援据,不但文人词藻,转相采摭已也。《隋志》列之史部地理类,《唐志》又列之子部神仙类。今核所言,多世外恍惚之事,既有异於舆图,亦无关於修炼,其分隶均属未安。今从《文献通考》列《小说类》中,庶得其实焉。

△《海内十洲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十洲者,祖洲、瀛洲、悬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也。又后附以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邱、昆仑五条。其言或称臣朔,似对君之词;或称武帝,又似追记之文。又盛称武帝不能尽朔之术,故不得长生,则似道家夸大之语。大抵恍惚支离,不可究诘。考刘向所录朔书无此名。书中载武帝幸华林园射虎事,案《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李善注,引《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武帝时安有是号?盖六朝词人所依托。观其引卫叔卿事,知出《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内传》后也。然自《隋志》已著於录,李善注张衡《南都赋》、宋玉《风赋》、鲍照《舞鹤赋》、张衡《思玄赋》、曹植《洛神赋》、郭璞《游仙诗》第一首、第七首、江淹《拟郭璞游仙诗》、夏侯玄《东方朔画赞》、陆倕《新刻漏铭》并引其文为证,足见其词条丰蔚,有助文章。陆德明《经典释文》亦於《庄子·北冥》条下引此书曰:水黑色谓之冥海,无风洪波百丈。则通儒训诂,且据其文矣。唐人词赋,引用尤多,固录异者所不能废也。诸家著录,或入地理,循名责实,未见其然。今与《山海经》同退置小说家焉。

△《汉武故事》·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汉班固撰,然史不云固有此书,《隋志》著录传记类中,亦不云固作。晁公武《读书志》引张柬之《洞冥记跋》,谓出於王俭。唐初去齐、梁未远,当有所考也。所言亦多与《史记》、《汉书》相出入,而杂以妖妄之语。然如《艺文类聚》、《三辅黄图》、《太平御览》诸书所引甲帐珠帘、王母青雀、茂陵玉碗诸事称出《汉武故事》者,乃皆无之。又李善注《文选·西征赋》,引《汉武故事》二条,其一为柏谷亭事,此本亦无之;其一为卫子夫事,此本虽有之而文反略於善注。考《隋志》载此书二卷,诸家著录并同。钱曾《读书敏求记》亦尚作二卷,称所藏凡二本,一是锡山秦汝操绣石书堂本,一是陈文烛晦伯家本。又与秦本互异,今两存之云云。两本今皆未见,此本为明吴琯《古今逸史》所刻,并为一卷,仅寥寥七八页。盖已经刊削,又非两家之本,以其六朝旧帙,姑存备古书之一种云尔。

△《汉武帝内传》·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汉班固撰。《隋志》著录二卷,不注撰人,《宋志》亦注曰不知作者,此本题曰班固,不知何据。殆后人因《汉武故事》伪题班固,遂并此书归之欤?《汉书·东方朔传赞》,称好事者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此书乃载朔乘龙上昇,与传赞自相矛盾,其不出於固,灼然无疑。其文排偶华丽,与王嘉《拾遗记》、陶宏景《真诰体格》相同。考徐陵《玉台新咏序》有灵飞六甲高擅玉函之句,实用此传六甲灵飞十二事封以白玉函语,则其伪在齐、梁以前。又考郭璞《游仙诗》,有汉武非仙才句,与传中王母所云殆恐非仙才语相合。葛洪《神仙传》所载孔元方告冯遇语,与传中称受之者四十年传一人,无其人,八十年可顿授二人,非其人谓之泄天道,得其人不传是谓蔽天宝云云相合。张华《博物志》载汉武帝好道,西王母七月七日漏七刻乘紫云车来云云,与此传亦合。今本《博物志》虽真伪相参,不足为证。而李善注《文选·洛神赋》已引《博物志》此语,足信为张华之旧文,其殆魏、晋间文士所为乎?陆德明《庄子释文》注大宗师篇西王母,亦引《汉武内传》云,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事与今本所载同,而文句迥异。或德明隐括其词欤?钱曾《读书敏求记》曰:《汉武内传》一卷,孱守居士空居阁校本。(案:孱守居士,常熟冯舒之别号也。)《广记》删去元灵二曲及十二事篇目,又脱朱鸟窗一段,对过始知此本为完书。案李商隐诗曰: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又曰: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前觑阿环。皆用朱鸟窗事,知古本当有此一段,李善注《文选·郭璞游仙诗》,引《汉武内传》西王母侍女歌曰:遂乘万龙輴,驰骋眄九野二句,正元灵曲中语。知古本当有此二曲,钱曾所云良是。今检此本,亦无元灵二曲及朱鸟窗一段,而有十二事之篇目,与曾所说又不同。又《玉海》引《中兴书目》曰:《汉武帝内传》二卷,载西王母事。后有淮南王公孙卿、稷邱君八事,乃唐终南玄都道士游岩所附,今亦无此八事。盖明人删窜之本,非完书矣。

△《汉武洞冥记》·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后汉郭宪撰。宪字子横,汝南宋人。官至光禄勋。事迹具《后汉书·方术传》。是书《隋志》止一卷,《唐志》始作四卷,《文献通考》有《拾遗》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引宪自序,谓汉武明隽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於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故曰洞冥。陈振孙《书录解题》云,其《别录》又於御览中抄出。则四卷亦非全书,《别录》当即《拾遗》也。今宪序与《拾遗》俱已佚,惟存此四卷。核以诸书所引,皆相符合,盖犹旧本。考《范史》载,宪初以不臣王莽,至焚其所赐之衣,逃匿海滨。后以直谏忤光武帝,时有关东觥觥郭子横之语,盖亦刚正忠直之士。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遂抑之方术之中,其事之有无,已不可定。至於此书所载,皆怪诞不根之谈,未必真出宪手。又词句缛艳,亦迥异东京,或六朝人依托为之。然所言影娥池事,唐上官仪用以入诗,时称博洽,后代文人词赋,引用尤多。盖以字句妍华,足供采摭,至今不废,良以是耳。若其中伏生受《尚书》於李克一条,悠谬支离,全乖事实。朱彝尊乃采以入《经义考》,则嗜博贪奇,有失别择,非著书之体例矣。

△《拾遗记》·十卷(内府藏本)

秦王嘉撰。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事迹具《晋书·艺术传》。故旧本系之晋代。然嘉实苻秦方士,是时关中云扰,与典午隔绝久矣。称晋人者,非也。其书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后经乱亡残阙,梁萧绮搜罗补缀,定为十卷,并附著所论,命之曰录,即此本也。绮序称文起羲、炎以来,事迄西晋之末。然第九卷记石虎燋龙至石氏破灭,则事在穆帝永和六年之后,入东晋久矣。绮亦约略言之也。嘉书盖仿郭宪《洞冥记》而作。其言荒诞,证以史传皆不合。如皇娥宴歌之事,赵高登仙之说,或上诬古圣,或下奖贼臣,尤为乖迕。绮录亦附会其词,无所纠正。然历代词人,取材不竭,亦刘勰所谓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者欤?《虞初》九百,汉人备录。六朝旧笈,今亦存备采掇焉。

△《搜神记》·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晋干宝撰。宝字令升,新蔡人。元帝时以著作郎领国史,迁散骑常侍。事迹具《晋书·本传》。史称宝感父婢再生事,遂撰集古今灵异神祇,人物变化为此书。其自序一篇,亦载於传内。《隋志》、新、旧唐志俱著录三十卷。《宋志》作《搜神总记》十卷,亦云宝撰,《崇文总目》则云《搜神总记》十卷,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干宝撰,非也。(案:此条见《玉海》。)此本为胡震亨《秘册汇函》所刻,后以其版归毛晋,编入《津逮秘书》者。考《太平广记》所引,一一与此本相同。以古书所引证之,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志明帝纪引其柳谷石一条,齐王芳纪引其火浣布一条,《蜀志·糜竺传》引其妇人寄载一条,《吴志·孙策传》引其于吉一条,吴夫人传引其梦月一条,朱夫人传引其朱主一条,皆具在此本中。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其卢充金碗一条,刘昭《续汉志》注《五行志·荆州童谣》条下引其华容女子一条,建安四年武陵充县女子重生条下引其李娥一条,桓帝延熹七年条下引其大蛇见德阳殿一条,《郡国志》马邑条下引其秦人筑城一条,故道条下引其旄头骑一条,李善注王粲赠文叔良诗引其文颖字叔良一条,注《思玄赋》引其张车子一条,注鲍照《拟古诗》引其太康帕头一条,刘知几《史通》引其王乔飞舄一条,亦皆具在此本中,似乎此本即宝原书。惟《太平寰宇记》青陵台条下引其韩凭化蛱蝶一条,此本乃作化鸳鸯;郭忠恕《佩觿》上篇称干宝《搜神记》以琵琶为频婆,此本吴赤乌三年豫章民杨度一条凡三见琵琶字,安阳城南亭一条亦有琵琶字,均不作频婆;又《续汉志》注《地理志》缑氏条下引其延寿亭一条,巴郡条下引其泽中有龙鸣鼓则雨一条,《五行志》建安七年醴陵山鸣条下引其论山鸣一条,李善《蜀都赋注》引其澹台子羽一条,陆机《皇太子宴元圃诗》引其程猗说石图一条,此本亦皆无之。至於六卷、七卷全录《两汉书·五行志》,司马彪虽在宝前,《续汉书》宝应及见,似决无连篇钞录,一字不更之理,殊为可疑。然其书叙事多古雅,而书中诸论亦非六朝人不能作,与他伪书不同。疑其即诸书所引,缀合残文,傅以他说,亦与《博物志》、《述异记》等。但辑二书者耳目隘陋,故罅漏百出。辑此书者则多见古籍,颇明体例,故其文斐然可观,非细核之,不能辨耳。观书中谢尚无子一条,《太平广记》三百二十二卷引之,注曰出《志怪录》,是则捃拾之明证。胡震亨跋但称谢尚为镇西将军,在穆帝永和中,宝此书尝示刘惔,惔卒於明帝大宁中,则书在尚加镇西将军之前二十馀年,疑为后人所附益,犹未考此条之非本书也。胡应麟《甲乙剩言》曰,姚叔祥见余家藏书目中有干宝《搜神记》,大骇。曰果有是书乎?余应之曰,此不过从《法苑》、《御览》、《艺文》、《初学》、《书钞》诸书中录出耳,岂从金函石匮幽岩土窟掘得耶?大抵后出异书,皆此类也。斯言允矣。

△《搜神后记》·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晋陶潜撰。中记桃花源事一条,全录本集所载诗序,惟增注渔人姓黄名道真七字。又载干宝父婢事,亦全录《晋书》。剽掇之迹,显然可见。明沈士龙跋,谓潜卒於元嘉四年,而此有十四十六年两事。陶集多不称年号,以干支代之,而此书题永初、元嘉,其为伪托,固不待辨。然其书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隋书·经籍志》著录,已称陶潜,则赝撰嫁名,其来已久。又陆羽《茶经》引其中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采茗一条,与此本所载相合,《封演见闻记》引其中有人因病能饮一斛二斗,后吐一物一条,与此书桓宣武督将一条,仅文有详略;及牛肺字作土肚,茗瘕字作斛二瘕,其事亦与此本所载相合;知今所传刻犹古本矣。其中丁令威化鹤阿香雷车,唐、宋词人并递相援引,承用至今。题陶潜撰者固妄,要不可谓非六代遗书也。

△《异苑》·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刘敬叔撰。敬叔,《宋书》、《南史》俱无传。明胡震亨始采诸书补作之。称敬叔,彭城人。起家中兵参军,元嘉三年为给事黄门郎,太始中卒。又称尝为刘毅郎中令,以事忤毅,为所奏免官。今案书中称毅镇江州,褊躁愈剧。又载毅妻为桓玄所得,擅宠有身。多蓄憾诋毁之词,则震亨之言当为可信。惟书中自称义熙十三年,余为长沙景王骠骑参军,以《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考之,时方以骠骑将军领荆州刺史,与敬叔所记相合,而震亨传中未之及,则偶疏也。其书皆言神怪之事,卷数与《隋书·经籍志》所载相合。刘知几《史通》谓《晋书》载武库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飞去,乃据此书载入,亦复相合,惟中间《太平御览》所引傅承亡饿一条,此本失载。又称宋高祖为宋武帝裕、直举其国号名讳,亦不似当时臣子之词,疑已不免有所佚脱窜乱。然核其大致,尚为完整,与《博物志》、《述异记》全出后人补缀者不同。且其词旨简澹,无小说家猥琐之习,断非六朝以后所能作,故唐人多所引用。如杜甫诗中陶侃胡奴事,据《世说新语》但知为侃子小名,勘验是书,乃知别有一事,甫之援引为精切。则有裨於考证亦不少矣。

△《续齐谐记》·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梁吴均撰。均事迹具《梁书》本传。《唐·艺文志》作吴筠。案唐有道士吴筠,乃大历时人。是书《隋志》著录,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已先引其文,非筠明甚。《唐志》盖传写之讹。吴琯刊本有元陆友跋曰:《齐谐》志怪,盖庄生寓言。今均所续,特取义云尔,前无其书也。案《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均书之前有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齐谐记》七卷,《唐志》小说家亦并载之,然则均书实续无疑。友谓前无其书,亦为失考。所记皆神怪之说。然李善注《文选》,於陆机豫章行,引其田氏三荆树一条,於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引其成武丁一条,韦绚刘禹锡《嘉话》引其霍光金凤辖一条,蒋潜通天犀导一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其徐邈画鲻鱼一条,是在唐时已援为典据,亦小说之表表者矣。惟刘阮天台一事,徐子光注李瀚《蒙求》引《续齐谐记》之文,述其始末甚备,而今本无此条。岂原书久佚,后人於《太平广记》诸书内抄合成编,故偶有遗漏欤。

△《还冤志》·三卷(内府藏本)

隋颜之推撰。之推有《家训》,已著录。此书《隋志》不载,《唐书·艺文志》作《冤魂志》三卷,《文献通考》作《北齐还冤志》二卷。考《宋史·艺文志》作颜之推《还冤志》,《太平广记》所引亦皆称《还冤志》,与今本合,则《唐志》为传写之证。至书中所记,上始周宣王杜伯之事,不得目以北齐。即之推亦始本梁人,后终隋代,观陆法言《切韵》序,则开皇之初,尚与刘臻等八人同时定韵,更不得目以北齐。殆因旧本之首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遂误以冠於书名上欤?观《宋史》又载释庭藻《续北齐还冤志》一卷,则误称北齐,亦已久矣。自梁武以后,佛教弥昌,士大夫率皈礼能仁,盛谈因果。之推家训有《归心篇》,於罪福尤为笃信,故此书所述,皆释家报应之说。然齐有彭生,晋有申生,郑有伯有,卫有浑良夫,其事并载《春秋传》。赵氏之大厉,赵王如意之苍犬,以及魏其、武安之事,亦未尝不载於正史。强魂毅魄,凭厉气而为变,理固有之,尚非天堂地狱,幻杳不可稽者比也。其文词亦颇古雅,殊异小说之冗滥,存为鉴戒,固亦无害於义矣。陈继儒尝刻入《秘笈》中,刊削不完,仅存一卷。此本乃何钅堂《汉魏丛书》所刻,犹为原帙,今据以著录焉。

△《集异记》·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薛用弱撰。案《唐书·艺文志》载用弱字中胜,长庆光州刺史。其里籍则未言。此本卷首题曰河东。然唐代士族,率题郡望。刘必彭城,李必陇西,其确生何地则未之知。《三水小牍》(案:此书今佚,此条见《太平广记》三百十二卷所引)载其大和中自仪曹郎出守弋阳,为政严而不残。盖在当时称良吏,其事迹亦无考也。是书所记凡十六条。晁公武《读书志》称其首载徐佐卿化鹤事,此本正以此条为首,与晁氏所记合,盖犹旧本。其叙述颇有文采,胜他小说之凡鄙。世所传狄仁杰《集翠裘》、王维《郁轮袍》、王积薪《妇姑围棋》、王之涣《旗亭画壁》诸事,皆出此书。其良《常山新宫铭》,洪迈《容斋随笔》推为奇作。苏轼与子过诗所谓尔应奴隶蔡少霞,我亦伯仲山元卿者,即用其事。卷帙虽狭,而历代词人恒所引据,亦小说家之表表者。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是书一名《古异记》,然诸家著录,俱无此名,不知振孙何本。又唐比部郎中陆勋亦有《集异记》二卷,与用弱此本名同。故《文献通考》题勋书曰陆氏《集异记》,以别於用弱书焉。

△《博异记》·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谷神子还古撰,不著姓氏。考晁公武《读书志》载《老子指归》十三卷,亦题谷神子注,不著姓氏。而《唐书·艺文志》有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与公武所言书名卷数皆合,则谷神子其冯廓欤?胡应麟《二酉缀遗》则曰:唐有诗人郑还古,尝为殷七七作传。其人正晚唐,而殷传文与事皆类,是书盖其作也。其说亦似有依据。然古无明文,阙所不知可矣。其书载敬元颖、许汉阳、王昌龄、张竭忠、崔元微、阴隐客、岑文本、沈亚之、刘方元、马燧十人。《太平广记》三百四十八卷载李全质一条,称会昌壬戌济阴大水,谷神子与全质同舟云云,此本无之。盖亦钞合而成,非完帙也。所记皆神怪之事,叙述雅赡。而所录诗歌颇工致,视他小说为胜。惟师旷镜铭一条,不似三代语尔。陈振孙《书录解题》谓语触时忌,故隐其名。前有自序,亦称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词,稍获周身之戒。今观所载,殊不见触忌之语。而证以《太平广记》所引,又确为本书,非出依托。未审其寓言之旨何在也。

△《杜阳杂编》·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唐苏鹗撰。鹗有《演义》,已著录。此编所记,上起代宗广德元年,下尽懿宗咸通十四年,凡十朝之事,皆以三字为标目。其中述奇技宝物,类涉不经。大抵祖述王嘉之《拾遗》、郭子横之《洞冥》,虽必举所闻之人以实之,殆亦俗语之为丹青也。所称某物为某年某国所贡者,如日林、大林、文单、吴明、拘弭、大轸、南昌、淛东、条支、鬼谷、河陵、兜离,《唐书·外国传》皆无此名,诸帝本纪亦无其事。即如夫馀国久并於渤海大氏,而云武宗会昌元年夫馀来贡;罽宾地接葱岭,《汉书》、《唐书》均有明文,而云在西海;尤舛迕之显然者矣。然铺陈缛艳,词赋恒所取材,固小说家之以文采胜者。读者挹其葩藻,遂亦忘其夸饰,至今沿用,殆以是欤。其曰《杜阳杂编》者,晁公武《读书志》谓鹗居武功之杜阳,盖因地以名其书云。

△《前定录》·一卷、《续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锺辂撰。辂,大和中人。官崇文馆校书郎。《唐书·艺文志》作锺簵。未详孰是也。是书所录前定之事,凡二十三则,与《书录解题》所言合。前有自序,称庶达识之士知其不诬,奔竞之徒亦足以自警,校他小说为有劝戒。高彦休《唐阙史》曰:世传《前定录》,所载事类实繁,其间亦有邻委曲以成其验者,盖即指此书。然小说多不免附会,亦不能独为此书责也。《续录》一卷,不题撰人名氏,《书录解题》亦载之。观其以唐明皇与唐玄宗析为两条,知为杂采类书而成,失於删并。又柳宗元一条,乃全引《龙城录》语。《龙城录》为宋王铚伪撰,则非唐以前书明矣。

△《桂苑丛谈》·一卷(内府藏本)

案《新唐书·艺文志》载《桂苑丛谈》一卷,注曰冯翊子子休撰,不著姓名。晁公武引李淑《邯郸书目》云,姓严,疑冯翊子其号,而子休其字也。陈继儒刻入《秘笈》,乃题为唐子休冯翊著,颠倒其文,误之甚矣。其书前十条皆载咸通以后鬼神怪异及琐细之事,后为史遗十八条。其十二条亦纪唐代杂事,馀六条则兼及南北朝。然如高浟捕贼,高延宗纵恣,崔宏度酷虐诸事,齐、隋本史皆已载之,又似摘钞卷中未及刊削者。疑已经后人窜乱,非原书也。其甘露亭一条,称吴王收复浙右之岁者,当为昭宗天复二年,时始封杨行密为吴王,故子休以此称之。然则作是书者,其江南人欤?

△《剧谈录》·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唐康骈撰。王定保《摭言》作唐軿,盖传写之讹。《唐书·艺文志》作康軿,以其字驾言证之,二字义皆相合,未详孰是。诸书引之,皆作骈,疑亦《唐志》误也。骈,池阳人。乾符四年登进士第,官至崇文馆校书郎。是书成於乾宁二年,皆记天宝以来琐事,亦间以议论附之,凡四十条。今以《太平广记》勘之,一一相合。非当时全部收入,即后人从《广记》抄合也。此本末有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字,盖犹影抄宋本。如潘将军一条,注中疑为潘鹘硉字。今本《剑侠传》从《广记》剽掇,此条讹为潘鹤碎,遂不可解,知此本为善矣。其中载元微之年老擢第,执贽谒李贺一条,《古夫于亭杂录》辨之曰,案元擢第,既非迟暮,於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小说之不根如此。其论最当。然稗官所述,半出传闻。真伪互陈,其风自古。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在读者考证其得失耳。不以是废此一家也。

△《宣室志》·十卷、《补遗》·一卷(内府藏本)

唐张读撰。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读字圣朋。《唐书·艺文志》载读建中《西狩录》十卷,注曰读字圣用。朋用字形相近,义亦两通,未详孰是也。深州陆泽人。《旧唐书》附见其祖张荐传中。称其登进士第,有俊材。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典贡举,时称得士。位终尚书左丞。《新唐书·艺文志》则称为僖宗时吏部侍郎。高彦休《唐阙史》亦称张侍郎读为员外郎张休复之子,(案:《旧唐书》作希复。)牛僧孺之外孙。年十九,登进士第。不言其为吏部礼部。以典贡举之文证之,盖《新唐志》为误矣。是书所记,皆鬼神灵异之事。岂以其外祖牛僧孺尝作《玄怪录》,读少而习见,故沿其流波欤?《补遗》一卷,旧本并题读撰。然诸家书目皆无之。疑刊刻者摭他书所引,载於后也。宣室之义,盖取汉文帝宣室受釐,召贾谊问鬼神事。然鬼神之对,虽在宣室,而宣室之名,实不因鬼神而立。取以题志怪之书,於义未当,特久相沿习不觉耳。今特附订其失,庶读者有考,无相沿用焉。

△《唐阙史》·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唐高彦休撰。彦休始末未详。书中郑少尹及第一条,有开成二年愚江夏伯祖再司文柄语。考《旧唐书·高锴传》,锴於大和三年以吏部员外郎奉诏审定敕试《别头进士明经》,开成元年以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寻为礼部侍郎。掌贡部者三年,出为鄂岳观察使而卒。鄂岳正江夏之地,所言官品事迹俱合,则彦休当为锴之从孙。惟新旧书皆失锴之里籍,遂不知彦休为何地人耳。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彦休自号参寥子,《唐·艺文志》注亦同。《宋史·艺文志》载《阙史》一卷,注曰参寥子述。又载高彦休《阙史》三卷,分为两书两人,殊为舛误。又黄伯思《东观馀论》有此书跋云,叙称甲辰岁编次,盖僖宗中和四年,而其间有已书僖号者,或后人追改之。今考序中自言乾符甲子生,乾符无甲子,当为甲午之讹。下距中和四年仅十年,不应即能著书。由是以后,惟晋开运元年为甲辰,上推乾符元年甲午生,年当七十一岁,尚有著书之理。然则彦休盖五代人也。是书诸家著录皆三卷。今止上、下二卷,似从他书抄撮而成,非其原本。张耒《宛邱集》称贾长卿尝辨此书所载白居易母堕井事,此本无之,是亦不完之一证。然自序言共五十一篇,分为上、下二卷,又似非有脱遗者,或后人并追改其序欤?王士祯《居易录》讥其首载李师道之党丁约献俘阙下,临刑幻化仙去事,以为导逆。其说甚当。然所载如周墀之对文宗,崔阃之对宣宗,郑薰判宦官之荫子,卢携之议镇州,皆足与史传相参订。李可及戏论三教一条,谓伶人不当授官,持论尤正。他如皇甫湜作福先寺碑,刘蜕辨齐桓公器单长鸣非姓单诸事,亦足以资考证,不尽小说荒怪之谈也。

△《甘泽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唐袁郊撰。晁公武《读书志》云,载谲异事九章,咸通中久雨卧疾所著。陈振孙《书录解题》述其自序云,以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此本为毛晋所刊,云得之华阴杨仪。篇数与《读书志》合,然但有仪序而无郊自序。仪序称郊为唐祠部郎中。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郊字子乾,官至虢州刺史,不知仪何所据也。《书影》曰,甘泽谣别自有书。今杨梦羽所传,皆从他书抄撮而成,伪本也。或曰梦羽本未出时,已有抄《太平广记》二十馀条为《甘泽谣》以行者,则梦羽本又赝书中之重佁矣。今考《书影》所称梦羽,即仪之字。其所称先出之一本,今未之见。钱希言《犭会园薄明经》为鱼一条,称尝见唐人小说有《甘泽谣》,载《鱼服记》甚详。今此本无《鱼服记》,岂希言所见乃先出一本耶?然据此本所载,与《太平广记》所引者一一相符。则两本皆出《广记》,不得独指仪本为重佁。又裒辑散佚,重编成帙,亦不得谓之赝书。所论殊为未允。其书虽小说家流,而琐事轶闻,往往而在。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叶梦得《避暑录话》谓惟焦遂不见於书传,今考此书陶岘条中,实有布衣焦遂,而绝无口吃之说,足以证师古伪注之谬。是亦足资考证,不尽为无益之谈矣。

△《开天传信记》·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郑綮撰。綮字蕴武,荥阳人。登进士第,累官右散骑常侍。好以诗谣托讽昭宗,意其有所蕴蓄。擢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者,即其人也。《旧唐书》本传称綮尝历监察,殿中、仓户二员外,金、刑、右司三郎,而是书原本首署其官为吏部员外郎,本传顾未之及。或史文有所脱漏欤?书中皆记开元、天宝故事,凡三十二条。自序称簿领之暇,搜求遗逸,期於必信,故以传信为名。其纪明皇戏游城南,王琚延过其家,谋诛韦氏一条,据《唐书》琚传,乃琚选补主簿过谢太子乘机进说,以除太平公主,并无先过琚家之事。司马光作《通鉴》,亦不从是书,惟《新唐书》兼采之。然韦氏称制时,琚方以王同皎党亡命江都,安得复卜居韦杜?綮所记恐非事实,宜为《通鉴》所不取。又如华阴见岳神、梦游月宫,罗公远隐形、叶法善符录诸事,亦语涉神怪,未能尽出雅驯。然行世既久,诸书言唐事者多沿用之,故录以备小说之一种焉。

△《稽神录》·六卷(内府藏本)

宋徐铉撰。铉字鼎臣,广陵人。仕南唐为翰林学士。随李煜归宋,官至直学士院,给事中,散骑常侍。淳化初,坐累谪静难军司马,卒於官。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皆记神怪之事。晁公武《读书志》载其自序,称自乙未岁至乙卯,凡二十年。则始於后唐废帝清泰二年,迄於周世宗显德二年,犹未入宋时所作。书中惟乾宁、天复、天祐、开成、同光书其年号,自后唐明宗以后则但书甲子。考马永卿《懒真子》,称南唐自显德五年用中原正朔,士大夫以为耻,碑文但书甲子。此书犹在李璟去帝号前三年,殆必原用南唐年号,入宋以后追改之。其称杨行密曰伪吴,称南唐曰江南,其官亦称伪某官,亦入宋以后所追改欤?《读书志》云所载一百五十事。陈振孙《书录解题》云,元本十卷,此无卷第,当是他书中录出者。案今本止六卷,而反有一百七十四事,末又有拾遗十三事。与晁氏、陈氏所云卷数,条数俱不合。案《枫窗小牍》云,太宗命儒臣修《太平广记》,时徐铉实与编纂。《稽神录》,铉所著也。每欲采撷,不敢自专,辄示宋白,使问李昉。昉曰:讵有徐率更言无稽者。於是此录遂得见收。疑是录全载《太平广记》中,后人录出成帙。而三大书徵引浩博,门目丛杂,所列诸事,凡一名叠见者,《太平御览》皆作又字,《文苑英华》皆作前名字,《广记》皆作同上字。其间前后相连,以甲蒙乙者,往往而是。或缘此多录数十条,亦未可知也。《读书志》又云,杨大年云,江东布衣蒯亮好大言夸诞,铉喜之,馆於门下,《稽神录》中事,多亮所言。考铉《骑省集》中有送蒯参军亮诗,前四句云:昔年闻有蒯先生,二十年来道不行。抵掌曾谈天下事,折腰犹忤俗人情。则铉客实有蒯亮,然不言及说鬼事。又书中载破瘤得棋子得针二章云,闻之於亮。则不题亮名者,似非亮谏。赵与旹《宾退录》备载洪迈《夷坚志》诸序,称其三志庚集序,考徐铉《稽神录》,辨杨文公《谈苑》所载蒯亮之事非是。其说必有所考,今不得而见之矣。

△《江淮异人录》·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淑撰。淑有《事类赋》,已著录。是编所纪,多道流侠客术士之事,凡唐代二人,南唐二十三人。徐铉尝积二十年之力,成《稽神录》一书。淑为铉壻,殆耳濡目染,挹其流波,故亦喜语怪欤。铉书说鬼,率诞漫不经。淑书所记,则周礼所谓怪民,《史记》所谓方士,前史往往见之,尚为事之所有。其中如耿先生之类,马令、陆游二《南唐书》皆采取之,则亦未尽凿空也。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此书,作《江淮异人传》,疑传写之讹。又《宋史》淑本传载是书三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作二卷,《宋·艺文志》亦同,则列传以二为三,由字误矣。其书久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中掇拾编次,适得二十五人之数,首尾全备,仍为完书。谨依《宋志》,仍分为上、下二卷,以复其旧焉。

△《太平广记》·五百卷(内府藏本)

宋李昉奉敕监修,同修者扈蒙、李穆、汤悦、徐铉、宋白、王克贞、张洎、董淳、赵邻几、陈鄂、吕文仲、吴淑十二人也。以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奉诏,三年八月表进(此据《宋会要》之文。《玉海》则作二年三月戊寅所集,八年十二月庚子书成。未详孰是),六年正月敕雕版印行。凡分五十五部,所采书三百四十五种,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焉。卷帙轻者往往全部收入,盖小说家之渊海也。《玉海》称《广记》镂本颁天下,后以言者谓非后学所急,收版贮之太清楼,故北宋人多未及睹。郑樵号为博洽,而《通志校雠略》中乃谓《太平广记》为《太平御览》中别出《广记》一书,专记异事,误合两书而一之,是樵亦未尝见矣。其书虽多谈神怪,而采摭繁富。名物典故,错出其间,词章家恒所采用,考证家亦多所取资。又唐以前书,世所不传者,断简残编,尚间存其什一,尤足贵也。此本为明嘉靖中右都御史谈恺所刊,卷页间有阙佚。胡应麟《二酉缀遗》曰,谈於此书颇肆力校雠,第中阙嗤鄙类二卷,无赖类二卷,轻薄类一卷,而酷暴类阙胡淛等五事,妇人类阙李诞等七事。谈谓遍阅诸藏书家悉然,疑宋世已亡。又曰,轻薄类刘祥、许敬宗等皆见六朝诸史及唐书杂说,谈已考补。馀目中有名姓者,尚多互见诸书。惟出小说中而其书今亡者,难悉究矣云云。则书在当时已非完帙,今亦姑仍旧本录之焉。

△《茆亭客话》·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黄休复撰。休复有《益州名画录》,已著录。是编乃杂录其所见闻。始王、孟二氏,终於宋真宗时,皆蜀中轶事,无一条旁涉他郡。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所记多蜀事,似未遍检其书,但约略言之也。李畋作《益州名画录》序,称其通春秋学,又称其鬻丹养亲。书中李处士一条,极论杜预以《左传》合经之误,足徵其深於《春秋》。其他论烧炼服饵导引之术,胪列道家灵迹者,居全书之大半,足徵其娴於丹法。馀虽多及神怪,而往往借以劝戒,在小说之中最为近理。其记吴王客省使高弼以王羲之石本兰亭一轴献伪蜀太子,当时识者谓是羲之撰序之后,刻石兰亭之本。其说为自古录金石者所未闻。(案:《宾退录》引蔡绦之言曰,定武本乃江左所传晋会稽石也,其说殆即因此事而附会。)又记唐德宗疑韦{白本}有异志,阴遣僧行勤诱之饵丹,至贞元二十年,丹毒发而死,亦《唐史》所不载。又记雷琴所以为异者,岳虽高而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铉,吟振之,则有馀韵。皆足以广异闻。其驳《北梦琐言》所记高骈镇蜀时术士王剑换福感寺塔金相轮事,谓淳化五年相轮坠地,实铜铁所铸,证孙光宪为诬。亦足订小说之讹也。

△《分门古今类事》·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亦未著录。卷首题蜀本二字。第八卷内载有先大夫龙泉梦记一篇。记中称崇宁乙酉拔漕解,次年叨第。末署政和七年三月宋如璋记,是作此书者即如璋之子。特前后无序跋,其名已不可考矣。书分十二类,凡帝王运兆门二卷,异兆门三卷,梦兆门三卷,相兆门二卷,卜兆门二卷,谶兆门二卷,祥兆门一卷,婚兆门一卷,墓兆杂志门一卷,为善而增门一卷,为恶而损门一卷。大旨在徵引故事,以明事有定数,无容妄觊,而又推及於天人迪吉从逆之所以然。虽采摭丛琐,不无涉於诞幻,而警发世俗,意颇切至,盖亦《前定录》、《乐善录》之类。且其书成於南渡之初,中间所引,如《成都广记》、《该闻录》、《广德神异录》、《唐宋遗史》、《宾仙传》、《蜀异记》、《搢绅脞说》、《灵验记》、《灵应集》诸书,皆后世所不传,亦可以资博识之助也。

△《陶朱新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马纯撰。纯字子约,自号朴翁。单州武城人。绍兴中为江西漕使。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搜辑见闻,著是书,因名曰《陶朱新录》。纯事迹不概见。惟《会稽志》载其题能仁寺壁一诗,以讥僧宗昂有黄纸除书犹到汝,定知清世不遗贤之句,为当时传诵。是书自宋以来,史志及各家书目亦皆不著录。然周煇《清波杂志》引其中韩南一条,称为朴翁陶朱集,又称朴翁单父人,尝宦於宣、政间,盖即此书。知实出宋人,非后来依托也。所载皆宋时杂事。大抵涉於怪异者十之七八,亦洪迈《夷坚志》之流。末附元祐党籍一碑,与全书体例颇为不类。考录中所记马默思、郭真人诗,纯盖默之诸孙。默在神宗朝,以户部侍郎宝文阁待制致仕奉祠,后人党籍。南渡以后,力反宣和之政,以收人心,凡党人子孙皆从优叙。故张纲《华阳集》中有论其除授太滥一疏,然士大夫终以为劳。纯载是碑,盖以其祖之故,亦陆游自称元祐党家之意云。

△《睽车志》·六卷(内府藏本)

宋郭彖撰。彖字伯象,和州人。由进士历官知兴国军。是书皆纪鬼怪神异之事,为当时耳目所见闻者。其名《睽车志》,盖取易睽卦,上六,载鬼一车之语也。张端义《贵耳集》曰:宪圣在南内,爱鬼怪幻诞等书,郭彖《睽车志》始出,洪景卢《夷坚志》继之。似此书尝经进御矣。《宋史·艺文志》小说家类载有是书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作五卷,而明商维濬刻人《碑海》者又作六卷,参错不一。考《夷坚志》载赵三翁得道事,有张俦朋父为作传,郭彖伯象得其文,载於《睽车志》末云云。今勘检此本,惟张俦作张寿,传写异文,其在卷末,则与洪说相应,知犹旧本。特后人屡有分析,故卷目多寡互异耳。书中所载,多建炎、绍兴、乾道、淳熙间事,而《汴京旧闻》亦间为录入。各条之末,悉分注某人所说,盖用《杜阳杂编》之例。其大旨亦主於阐明因果,以资劝戒。特摭拾既广,亦往往缘饰附会,有乖事实。如米芾本北宋名流,而疑为蟒精。程迥亦南渡宿儒,多所著述,而以为其家奉玉真娘子,由此致富。张觷能斥奸平乱,志操甚正,身后尚庙食邵武,而以为挟嫌杀人,白昼见鬼而卒。皆灼然可知其妄。其他亦多涉荒诞。然小说家言,自古如是,不能尽绳以史传,取其勉人为善之大旨可矣。

△《夷坚支志》·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洪迈撰。迈所著《容斋随笔》,已著录。是书所记,皆神怪之说,故以《列子》夷坚事为名。考《列子》谓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正谓珍禽异兽,如《山海经》之类。迈杂录仙鬼诸事,而名取於斯,非其本义。然唐华原尉张慎素已有《夷坚录》之名,则迈亦有所本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夷坚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共四百二十卷。赵与旹《宾退录》亦载《夷坚志》三十二编,凡三十一序,不相重复。各节录其序之大略,颇为详备。此本仅存自甲至戊五十卷,标题但曰《夷坚志》。以其序文校与旹之所载,乃支甲至支戊非其正集。惟与旹记支丙作支景,谓避其曾祖之嫌名,而此仍作丙,殆传写者所改欤?胡应麟《笔丛》谓所藏之本有百卷。核其卷目次第,乃支甲至三甲共十一帙。此殆胡氏之本,又佚其半也。朱国桢《涌幢小品》不知为志中之一集,乃云《夷坚志》本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盖病其烦芜删之,则误之甚矣。陈振孙讥迈为谬用其心,其说颇正。陈栎《勤有堂随录》则谓迈欲修国史,借此练习其笔,似乎曲为之词。然其中诗词之类,往往可资采录,而遗闻琐事,亦多足为劝戒,非尽无益於人心者。小说一家,历来著录,亦何必拘於方隅,独为迈书责欤?

──右“小说家类”异闻之属,三十二部,七百二十四卷,皆文渊阁著录。

△《博物志》·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晋张华撰。考王嘉《拾遗记》,称华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於武帝。帝诏诘问,卿才综万代,博识无伦,然记事采言,亦多浮妄,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云云。是其书作於武帝时。今第四卷物性类中称武帝泰始中武库火,则武帝以后语矣。《书影》有谓《艺文类聚》引《博物志》子贡说社树一条,今本不载者。案此条实在第八卷中,《书影》盖偶然未检。然考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志》太祖纪、文帝纪、濊传,《吴志·孙贲传》引《博物志》四条,今本惟有太祖纪所引一条,而佚其前半,馀三条皆无之。又江淹《古铜剑赞》引张华《博物志》曰:铸铜之工,不可复得,惟蜀地羌中时有解者。今本无此语,足证非宋、齐、梁时所见之本。又《唐会要》载显庆三年太常丞吕才奏,案张华《博物志》曰,白雪是泰帝使素女鼓五铉曲名,以其调高,人遂和寡,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张华《博物志》曰,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今本皆无此语。李善注《文选》引张华《博物志》十二条,见今本者九条。其《西京赋》注引王孙公子皆古人相推敬之词一条,《闲居赋注》引张骞使大夏得石榴、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大宛得蒲陶一条,七命注引橙似橘而非、若柚而有芬香一条,则今本皆无此语。段公路《北户录》引《博物志》五条,见今本者三条。其鸺鹠一名鸡鸺一条,金鱼脑中有麸金出邛婆塞江一条,则今本皆无此语,足证亦非唐人所见之本,《太平广记》引《博物志》郑宏沉酿川一条,赵彦卫《云麓漫钞》引《博物志》黄蓝张骞得自西域一条,今本皆无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卷首有理略,后有赞文,今本卷首第一条为地理,称地理略。自魏氏曰以前云云,无所谓理略,赞文惟地理有之,亦不在卷后。又赵与旹《宾退录》称张华《博物志》卷末载湘夫人事,亦误以为尧女,今本此条乃在八卷之首,不在卷末。皆相矛盾,则并非宋人所见之本。或原书散佚,好事者掇取诸书所引《博物志》,而杂采他小说以足之。故证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亦往往相符。其馀为他书所未引者,则大抵剽剟《大戴礼》、《春秋繁露》、《孔子家语》、《本草经》、《山海经》、《拾遗记》、《搜神记》、《异苑》、《西京杂记》、《汉武内传》、《列子》诸书,饾飣成帙,不尽华之原文也。又刘昭《续汉志注·律历志》引《博物记》一条,《舆服志》引《博物记》一条,《五行志》引《博物记》二条,《郡国志》引《博物记》二十九条。《齐东野语》引其中日南野女一条,谓《博物记》当是秦、汉间古书,张华取其名而为志,杨慎《丹铅录》亦称据《后汉书注》,《博物记》乃唐蒙所作。今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博物记》四条,又於《魏志·凉茂传》中引《博物记》一条,灼然二书,更无疑义。此本惟载江河水赤一条,又载汉末关中女子及范明友奴发冢重生,一条而分为两条,又载日南野女一条,讹群行不见夫句为群行见丈夫,讹其状皛且白句为状晶目。其馀三十一条,则悉遗漏。岂非偶於他书见此三条,以博物二字相同,不辨为两书而贸贸采入乎?至於杂说下所载豫章衣冠人有数妇一条,乃《隋书·地理志》之文。唐人所撰,华何自见之?尤杂合成编之明证矣。书中间有附注,或称卢氏,或称周日用。案《文献通考》载周卢注《博物志》十卷,又卢氏注《博物志》六卷,此所载寥寥数条,殆非完本,或亦后人偶为摘附欤?

△《述异记》·二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梁任昉撰。昉字彦升,乐安人。官至新安太守。事迹具《梁书·本传》。此书《宋志》始著录,卷数与今本相符。晁公武《读书志》曰:昉家藏书三万卷。天监中采辑先世之事,纂新述异,皆时所未闻,将以资后来属文之用,亦《博物志》之意。《唐志》以为祖冲之所作,误也。案《隋志》先有祖冲之《述异记》十卷,《唐志》盖沿其旧文,以为别自一书,则可;以为误题祖冲之,则史不误而公武反误矣。其书文颇冗杂,大抵剽剟诸小说而成。如开卷盘古氏一条,即采徐整《三五历记》。其馀精卫诸条,则采《山海经》。图客诸条,则采《列仙传》。龟历诸条,则采《拾遗记》。老桑诸条,则采《异苑》。以及防风氏、蚩尤、夜郎王之类,皆非僻事,不得云世所未闻。其武陵源一条,则袭陶潜所记,而於桃外增李,移其地於吴中。周礼孤竹之管、空桑之琴瑟二条,则附会竹生东海,空桑生大野山,尤为拙文陋识。考昉本传,称著《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志》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不及此书。且昉卒於梁武帝时,而下卷地生毛一条云,北齐武成河清年中。案河清元年壬午,当陈天嘉三年,周保定二年,后梁萧岿天保元年,距昉之卒久矣,昉安得而记之?其为后人依托,盖无疑义。姚宽《西溪丛语》,谓潘岳《闲居赋》房陵朱仲之李句,李善注朱仲未详。此书中乃有其事,抚以补善注之逸。今考李善《闲居赋注》,此句下引《荆州记》曰:房陵县有朱仲者,家有缥李,代所希有,并无未详之语。宽偶读误本,不知此书之剽《文选注》,反谓选注未见此书,舛误甚矣。考《太平广记》所引《述异记》,皆与此本相同,则其伪在宋以前。其中桃都天鸡事,温庭筠鸡鸣埭歌用之;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事,白居易《六帖》引之;则其书似出中唐前。蛇珠龙珠之谚乃剽窃《灌畦暇语》,则其书又似出中唐后。或后人杂采类书所引《述异记》,益以他书杂记,足成卷帙,亦如世所传张华《博物志》欤?

△《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内府藏本)

唐段成式撰。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宰相文昌之子。官至太常卿。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二酉,藏书之义也。其子目有曰诺皋记者,吴曾《能改斋漫录》以为诺皋太阴神名,语本《抱朴子》,未知确否。至其贝编、玉格、天咫、壶史诸名,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盖莫得而深考矣。

△《清异录》·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陶穀撰。穀字秀实,邠州新平人。本唐彦谦之孙,避晋讳,改陶氏。仕晋为知制诰,仓部郎中。仕汉为给事中。仕周为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入宋仍原官,加户部尚书。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皆采摭唐及五代新颖之语,分三十七门,各为标题,而注事实缘起於其下。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不类宋初人语,胡应麟《笔丛》尝辨之。今案穀虽入宋,实五代旧人,当时文格不过如是,应麟所云良是。惟穀本北人,仅一使南唐,而花九品九命一条云,张翊者世本长安,因乱南来,先主擢置上列。乃似江南人语,是则稍不可解耳。岂亦杂录旧文,删除未尽耶?所记诸事,如出一手。大抵即穀所造,亦《云仙散录》之流,而独不伪造书名,故后人颇引为词藻之用。楼钥《攻媿集》有白醉轩诗,据其自序,亦引此书。则宋代名流即已用为故实。相沿既久,遂亦不可废焉。

△《续博物志》·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晋李石撰。然第二卷称今上於前朝作镇睢阳,洎开国,号大宋,是宋太祖时人矣。而又称曾公亮得龙之脊,王安石得龙之睛,全摭陆佃《埤雅》之说。又引《子华子》、陈正敏《遯斋闲览》、曾慥《集仙传》,均南北宋间之书,则并非北宋初人。别本末有其门人迪功郎眉山簿黄宗泰跋,称为方舟先生。方舟为宋李石之号,所作《诗如例》,已著录经部中。则称晋李石误也。然石为绍兴、乾道间人,亦不应称太祖为今上,殆亦剽掇说部以为之,仍其旧文,未及削改欤。其书以补张华所未备。惟华书首地理此首天象,体例小异。其馀虽不分门目,然大致略同。故自序谓次第仿华说,一事续一事。然龟巢莲叶一条,与华说复出,竟不及检。又王士祯《香祖笔记》摘其既云刘亮合仙丹,得白蝙蝠,服之立死。又云陈子真得蝙蝠,大如鸦,食之,一夕大泄而死。乃更云丹水石穴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自相矛盾。又摘其以文帝使掌故欧阳生受伏生尚书,以伏生墓为在漯水,以磻溪为在汲郡,皆附会舛误。特以宋人旧笈,轶闻琐语,间有存焉。姑录以备参考云尔。

──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五部,五十四卷,皆文渊阁著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