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

○释家类

梁阮孝绪作《七录》,以二氏之文别录於末。《隋书》遵用其例,亦附於志末,有部数、卷数而无书名。《旧唐书》以古无释家,遂并佛书於道家,颇乖名实。然惟录诸家之书为二氏作者,而不录二氏之经典,则其义可从。今录二氏於子部未,用阮孝绪例;不录经典,用刘昫例也。诸志皆道先於释,然《魏书》已称释老志,《七录》旧目载於释道宣《广弘明集》者,亦以释先於道。故今所叙录,以释家居前焉。

△《弘明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梁释僧祐编。僧祐姓俞氏,彭城下邳人。初出家扬都建初寺,武帝时居锺山定林寺。《唐书·艺文志》载僧祐《弘明集》十四卷,此本卷数相符,盖犹释藏之旧。末有僧祐后序,而首无前序,疑传写佚之。所辑皆东汉以下至於梁代阐明佛法之文。其学主於戒律,其说主於因果,其大旨则主於抑周、孔,排黄、老,而独伸释氏之法。夫天不言而自尊,圣人之道不言而自信,不待夸、不待辨也。恐人不尊不信而嚣张其外以弥缝之,是亦不足於中之明证矣。然六代遗编,流传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无专集行世者,颇赖以存,终胜庸俗缁流所撰述。就释言释,犹彼教中雅驯之言也。

△《广弘明集》·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唐释道宣撰。道宣姓钱氏,丹徒人。隋末居终南白泉寺,又迁丰德寺净业寺,至唐高宗时乃卒。持戒精苦,释家谓之宣律师。《唐志》载《广弘明集》三十卷,与此本合,然二十七卷以后每卷各分上下,实三十四卷也。其书续梁僧祐《弘明集》而体例小殊,分为十篇:一曰归正,二曰辨惑,三曰佛德,四曰法义,五曰僧行,六曰慈济,七曰戒功,八曰启福,九曰悔罪,十曰统归。每篇各为小序,大旨排斥道教,与僧祐书相同。其中如《魏书·释老志》本於二氏,神异各有纪录,虽同为粉饰,而无所抑扬。道宣乃於叙释氏者具载其全文,叙道家者潜删其灵迹,然则冤亲无等,犹为最初之佛法。迨其后世味渐深,胜负互轧,虽以丛林古德,人天瞻礼如道宣者,亦不免於门户之见矣。其书采摭浩博,卷帙倍於僧祐,如梁简文帝被幽述志诗及连珠三首之类,颇为泛滥。然道宣生隋、唐之间,古书多未散佚,故坠简遗文,往往而在。如阮孝绪《七录》序文及其门目部分,儒家久已失传,《隋志》仅存其说,而此书第三卷内乃载其大纲,尚可推寻崖略。是亦礼失求野之一端,不可谓无裨考证也。《神僧传》称僧祐前身为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道宣前身即为僧祐。殆因道宣续僧祐之书,故附会是说。又称道宣卒於乾封二年,而书末有游大慈恩寺诗,乃题高宗之谥,殊不可解。又注曰一作唐太宗,盖知其牴牾,为之迁就。考《雍录》载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宫时为文德皇后立,则太宗犹及见之。然大慈恩之名可以出高宗之口,不可以出太宗之口。殆原本题为御制,后人误改欤?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唐释道世撰。道世字元惲,上都西明寺僧。是书成於高宗总章元年,朝散大夫兰台侍郎陇西李俨为之序,称事总百篇,勒成十帙。此本乃一百二十卷。盖百篇乃其总纲,书中则约略篇页而分卷帙,如千佛篇、十恶篇则一篇分七八卷,善友篇、恶友篇、择交篇则两三篇共一卷。故书凡一百一十八卷,而目录二卷,亦入卷数,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例同,合之共为百二十也。每篇各有述意,如史传之序。子目之首则或有述意,或无述意,为例不一。大旨以佛经故实分类编排纂,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盖佛法初兴,惟明因果,暨达摩东迈,始启禅宗。譬以《六经》之传,则因果如汉儒之训诂。虽专门授受,株守师承,而名物典故,悉求依据,其学核实而难诬。禅宗如宋儒之义理,虽覃思冥会,妙悟多方,而拟议揣摩,可以臆测,其说凭虚而易骋。故心印之教既行,天下咸避难趋易,辨才无碍,语录日增,而腹笥三藏之学在释家亦几乎绝响矣。此书作於唐初,去古未远,在彼法之中,犹为引经据典。虽其间荒唐悠谬之说,与儒理牴牾,而要与儒不相乱,存之可考释氏之掌故。较后来侈谈心性,弥近理,大乱真者,固尚有间矣。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唐释智昇撰。智昇开元中居长安西崇福寺。是编以三藏经论编为目录,不分门目,但以译人时代为先后。起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开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经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为二录。一曰总括群经录。皆先列译人名氏,次列所译经名、卷数及或存、或佚,末列小传,各详其人之始末,凡九卷。其第十卷则载历代佛经目录,凡古目录二十五家,仅存其名;新目录十六家,具列其数。首为古经录一卷,谓为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赍,其说恍惚无徵。次为旧经录一卷,称为刘向校书天禄阁所见,盖依据向《列仙传》序称七十二人已见佛经之文,至称为孔壁所藏,则无庸置辨矣。馀自汉时佛经目录以后,则固皆有实徵者也。一曰别分乘藏录。凡为七类,一曰有译有本,二曰有译无本,三曰支派别行,四曰删略繁重,五曰拾遗补阙,六曰疑惑再译,七曰伪邪乱真。则各以经论类从,州列部分,与总录一经一纬,凡八卷。其第十九卷则大乘经律论入藏目录,第二十卷则小乘经律论圣贤集传入藏目录也。佛氏旧文,兹为大备,亦兹为最古。所列诸传,尤足为考证之资。朱彝尊作《经义考》,号为善本,而核其体例,多与此符。或为规仿,或为闇合,均未可定,然足见其为缁流之中娴於著作者矣。考《隋书》载王俭《七志》,以道佛附见,合为七门。阮孝绪《七录》则以佛录第六,道录第七,共为七门。《隋志》则於四部之末附载道经、佛经之总数,而不列其目。《唐志》以下颇载经目,而挂漏实多。今於二氏之书皆择体裁犹近儒书者略存数家,以备参考,至经典叙目则惟录此书及《白云霁道藏目录》以存梗概,亦犹《隋志》但列总数之意云尔。

△《宋高僧传》·三十卷(内府藏本)

宋释赞宁撰。赞宁有《筍谱》,已著录。是书乃太平兴国七年奉太宗敕旨编撰。至端拱元年十月书成,遣天寿寺僧显忠等於乾明节奉表上进。有敕奖谕,赐绢三十匹,仍令僧录司编入大藏。而《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史志於外教之书粗存梗概,不必求全,於例当然,亦於理当然也。高僧传之名起於梁释惠敏,分译经、义解两门。释慧皎复加推扩,分立十科。至唐释道宣《续高僧传》,蒐辑弥博,於是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诵读、兴福、杂科十门,所载迄唐贞观而止。赞宁此书,盖又以续道宣之后,故所录始於唐高宗时,门目亦一仍其旧。凡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传后附以论断,於传授源流,最为赅备。中间如武后时人皆系之周朝,殊乖史法。又所载既托始於唐,而杂科篇中乃有刘宋、元魏二人,亦为未明限断。然其於诔铭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文格亦颇雅赡。考释门之典故者,固於兹有取焉。

△《法藏碎金录》·十卷(内府藏本)

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编》,已著录。迥受学於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性耽禅悦,喜究心於内典。是编乃天圣五年退居昭德里所作。皆融会佛理,随笔记载,盖亦宗门语录之类。其曰碎金,取《世说新语》安石碎金义也。孙觌谓其宗向佛乘,以庄、老、儒书汇而为一。盖嘉祐治平以前,濂、洛之说未盛,儒者沿唐代馀风,大抵归心释教。以范仲淹之贤而手制疏文,请道古开坛说法,其他可知。迥作是书,盖不足异。南宋初年,迥五世孙公武作《郡斋读书志》,乃附载迥《道院集》后,列之别集门中,殊为不类。殆二程以后,诸儒之辨渐明,公武既不敢削其祖宗之书,不著於录,又不肯列之释氏,贻论者口实,进退维谷,故姑以附载回护之。观其条下所列,仅叙迥仕履始末,行谊文章,而无一字及本书,其微意盖可见矣。然自阮孝绪《七录》以后,释氏之书久已自为一类,历朝史志,著录并同,不必曲为推崇,亦不必巧为隐讳。今从陈振孙《书录解题》入之释氏类中,存其实也。其书传本颇稀,明嘉靖乙巳迥裔孙翰林院检讨瑮始从内阁录出,鋟版以行。改其名曰《迦谈》,殊为无谓。今仍从迥原名著於录焉。

△《道院集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旧本题为《道院集》,宋晁迥撰。《宋史·艺文志》载《道院集要》三卷,注曰不知作者。考晁公武《读书志》载《道院别集》十五卷,称五世祖文元公撰。文元即迥谥也。又别载《道院集要》三卷,称元祐中侍从王古编。并载古序曰,文元晁公博观内书,复勤於著述。其书曰《道院别集》,曰自择《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随因纪述》,曰《髦智馀书》。余尝遍阅之,以为名理之妙,虽白乐天不逮也。辄删去重复,总集精粹以便观览。则此书乃王古选录迥书,故名集要。旧本以为即《道院集》者,误也。《文献通考》列之别集门中,今检其书,乃语录之流,实非文集。改隶释家,庶不失其旨焉。

△《僧宝传》·三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释惠洪撰。惠洪有《冷斋夜话》,已著录。禅宗自六祖以后,分而为二。一曰青原,其下为曹洞、云门、法眼;一曰南岳,其下为临济、沩仰。是为五宗。嘉祐中,达观昙颖尝为之传,载其机缘语句,而略其终始行事。惠洪因缀辑旧闻,各为之传,而系以赞,凡八十一人。前有宝庆丁亥临川张宏敬序,称旧本藏在庐阜,后失於回禄。钱塘风篁山僧广遇虑其湮没,因校雠鋟梓。然卷末题明州府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住持比邱宝定刊版,又似刻於四明者,疑为重鋟之本也。陈氏《书录解题》作三十卷,《文献通考》作三十二卷,盖原书本三十卷,后有《补禅林僧宝传》一卷,又有《临济宗旨》一卷,共为三十二卷。《临济宗旨》亦惠洪所撰,《补禅林僧宝传》题舟峰菴僧庆老,盖亦北宋人也。

△《林间录》·二卷、《后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释惠洪撰。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论,发明禅理,不尽叙录旧事也。前有大观元年谢逸序,称惠洪与林间胜士抵掌清谈,每得一事,随即录之。本明上人以其所录析为上、下二帙,刻之於版。是其书乃惠洪劄记,而本明为之编次者。《文献通考》作四卷,以原序上下二帙之语证之,殆《通考》字误欤。《后集》一卷,载惠洪所作赞偈铭三十一首,渔父词六首。逸序未言及之,不知何人所附入也。惠洪颇有诗名,其所著作,多援引黄庭坚诸人为重。然喜游公卿间,初以医术交结张商英,复往来郭天信之门。政和元年,张、郭得罪,遂连坐决配朱厓。又吴曾《能改斋漫录》记其作上元宿岳麓寺诗有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乡心未到家句,为蔡卞之妻所讥,有浪子和尚之目。则既役志於繁华,又溺情於绮语,於释门戒律,实未精严,在彼教中未必据为法器。又书中载杜衍、张咏同居睢阳事,晁公武《读书志》尝辨其疏,胡应麟《笔丛》亦称其载杜衍呼张咏为安道,安道乃张方平字,非咏之字,益证其所记之诬。盖与所作《冷斋夜话》同一喜作妄语。然所作石门文字禅,释家收入大藏,又普济《五灯会元》亦多采此书,盖惠洪虽僧律多疏,而聪明特绝,故於禅宗微义,能得悟门。又素擅词华,工於润色,所述释门典故,皆斐然可观,亦殊胜粗鄙之语录。在佛氏书中,固犹为有益文章者矣。

△《五灯会元》·二十卷(内府藏本)

宋释普济撰。普济字大川,灵隐寺僧也。其书取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驸马都尉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道明《联灯会要》、释正受《嘉泰普灯录》,撮其要旨汇为一书,故曰《五灯会元》。以七佛为首,次四祖、五祖、六祖,南岳、青原以下,各按传法世数载入焉。盖禅宗自慧能而后,分派滋多。有良价号洞下宗,文偃号云门宗,文益号法眼宗,灵祐、慧寂号沩仰宗,义元号临济宗。学徒传授,几遍海内,宗门撰述,亦日以纷繁,名为以不立语言文字为不二法门,实则轇轕纷纭,愈生障碍。盖唐以前各尊师说,儒与释争,宋以后机巧日增,儒自与儒争,释亦自与释争;人我分而胜负起,议论所以多也。是书删掇精英,去其冗杂,叙录较为简要。其考论宗系,分篇胪列,於释氏之源流本末,亦指掌了然。固可与僧宝诸传同资释门之典故,非诸方语录掉弄口舌者比也。

△《罗湖野录》·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释晓莹撰。晓莹字仲温,江西人。颇解吟咏。其南昌道中一律,载《宋高僧诗选》中。绍定间释绍嵩作《江浙纪行诗》,广集唐、宋名句,晓莹亦与焉。则在当时亦能以词翰著也。是书卷首有绍兴乙亥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四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盖亦《林间录》之流。而缁徒故实,纪述颇详,所载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尤伙。遗闻逸事,多藉流传,亦颇有资於谈柄。末有绍兴庚辰后跋一首,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称曰妙总,则亦僧作也。近厉鹗撰《宋诗纪事》,多采此书。然如普首座诗,取其别众绝句,而山居一绝,反不见录。则鹗所捃摭,尚未尽其菁华矣。

△《释氏稽古略》·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释觉岸撰。觉岸字宝洲,乌程人。其书皆叙述释氏事实,用编年之体。以历代统系为纲,而以有佛以来释家世次行业为纬,始於太昊庖犠氏,终於南宋瀛国公德祐二年。初名《稽古手鉴》,既以所载尚未赅备,复因旧辑而广之,始改今名。书成於至正初,中山李恒为之序。觉岸记诵该博,故所录自内典以外,旁及杂家传记、文集、志乘、碑碣之类,多能搜采源流派别,详赡可观。惟於列朝兴废盛衰绝无关於释氏者,亦复分条摘列,参杂成文,未免伤於枝赘。且据藏经所记佛生於周昭王九年,既欲甄叙宗门,自当断以是岁为始。顾乃侈谈邃古,远引洪荒,於体例亦为泛滥。又唐代纪年於昭宣帝后别有少帝濮王紃一代,谓为朱全忠所立,年号天焘,旋复被鸩。求之正史,全无事实,尤不知其何所依据。然其援据既富,亦颇有出自僻书,足资考证者。其於丛林古德记莂流传,亦多考核详明,备徵典故。录存其说,未始非缁林道古之一助也。

△《佛祖通载》·二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释念常撰。念常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祐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念常於至治癸亥尝驿召至京师,缮写金字佛经,因受法於帝师帕克巴是以卷首七佛偈后,即继以帕克巴所撰《彰所知论》。又所谓庄严劫、贤劫不知当中国何年,不能编次,故盘古以至周康王但略存帝王统系,自周昭王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诞生以后,始据内典编年。每条之后,多附论断。大旨主於侈神异,陈罪福,起人敬畏之心,以自尊其教。然知儒者之礼、乐、刑、政必不可废,故但援儒入墨,与辟佛者力争,而仍尊孔子。又知道家清净与佛同源,故但攻击斋醮、章咒、服饵、修炼之术,而仍尊老子。其论唐宪宗、懿宗之迎佛为崇奉太过,论王缙、杜鸿渐但言福业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为泥佛太过,亦时能自弥其罅漏。其立言颇巧。至韩愈为一代伟人,乃引西蜀龙氏之书,诋其言行悖戾;紥木杨喇勒智穷凶极恶,乃没其事迹,但详述其谈禅之语。竟俨然古德宗风。尤不免颠倒是非,不足为据。然念常颇涉儒书,在缁流之中较为赅洽,於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言之颇悉。於唐以来碑碣、志传之类,采掇尤详,亦足以资考订。其党同伐异,负气嚣争,乃释、道二氏之通例。心知其意,置而不论可也。

──右“释家类”十三部,三百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释家类存目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编》,已著录。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明代久无传本。嘉靖乙巳,其裔孙瑮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於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前载迥逸事数条,及瑮所为跋。跋称十卷,与《宋志》合。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僧志磐撰。志磐咸淳中住四明东湖。是书详载天台一宗源流。其凡例称,政和中僧元颖作《宗元录》,庆元中吴克己作《释门正统》,嘉定间僧景迁因克己之书作《宗源录》,嘉熙初僧宗鉴又取《释门正统》重修之。志磐以其皆未尽善,乃参取诸书,撰为此编。以诸佛诸祖为本纪八卷,以诸祖旁出为世家二卷,以诸师作列传十三卷,又作表二卷,志三十卷,全仿正史之例。大旨以教门为正脉,而莲社净土及达摩、贤首、慈恩、灌顶、南山诸宗仅附见於志。龂龂然分门别户,不减儒家朱、陆之争。至所称上稽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通为本纪,以系正统,如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如谓已超方外,则不宜袭国史之名;如谓仍在寰中,则不宜拟帝王之号。虽自尊其教,然僣已甚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僧元敬、元复同撰。初,西湖僧了性采自晋至宋高僧卓锡钱塘者二十四人,建阁祀之,功未竟而去。元敬嗣蒇其事,因属东嘉僧元复摭二十四人行实为此书。后又续得六人,元敬补为传赞。宝祐丙辰,吴郡莫子文为之序。

△《神僧传》·九卷(通行本)

不著撰人名氏。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此书,卷帙相符,亦不云谁作。所载始于汉明帝时摩腾法兰,终於元世祖时国师帕克巴,凡二百八人。盖元人所撰。帕克巴传称大德七年卒,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帝师,则书成於仁宗以后也。二百八人中,宋僧仅十六人;十六人中北宋十三人,南宋仅三人,似为北僧所著。然辽、金竟无一人,又不知其何意矣。大旨自神其教,必有灵怪之迹者乃载,故以神僧为名。而诸方古德谈禅持律者,则概不录焉。

△《大藏一览》·十卷(内府藏本)

明陈实原编。实原,宁德人。始末未详。是编以藏经浩繁,难於寻览,因录其大要,括为一书。分八门六十品,系以因缘一千一百八十一则。

△《览迷蠡测》·三卷、《剩言》·一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管志道撰。志道有《孟义订测》,已著录。是编皆阐发佛理。前有自序,称江阳段侯幻然子传来一劄,询大觉起迷之生相及老、释差殊之教相,俱是儒书率性修道以上事。不容不答,亦不忍不答,乃草勒数款而命之曰《觉迷蠡测》。末有瞿汝稷题语。其《剩言》一卷,皆阐发此书馀义。《附录》一卷,则与诸人往返论禅书也。

△《法喜志》·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夏树芳撰。树芳有《栖真志》,已著录。是编取历代知名之人,摭其一事一语近乎佛理者,皆谓得力於禅学,凡二百馀人,至於韩愈、程子、周子、朱子亦罗织入之。姚江末派,至明季而横流,士大夫无不以心学为宗,故有此援儒入墨之书,以文饰其谬,可谓附会不经。前有万历六年顾宪成序。宪成所见必不如是,殆亦树芳嫁名耳。

△《长松茹退》·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释可真撰。可真字达观,吴江人。世号紫柏大师。始居苏州楞严寺。既而游大房石经,进隋僧净琬所藏佛舍利。慈圣太后迎入宫中,特赐紫伽黎。俄以狱词牵连论死。著有《茹退集》。是书乃其别撰语录,间及物理,不尽为释氏之言。惟其以茹退为名,殊不可解。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称佛经以牛粪为茹退,其名甚新,其自谦之词欤?然谦亦不应至此,或别有取义也。

△《吴都法乘》·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周永年撰。永年有《邓尉圣恩寺志》,已著录。是书皆辑吴中释氏典故,分十二篇。

△《正宏集》·一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释本果撰。本果字旷圜,潮州灵山寺僧。是编皆述唐僧大颠事迹。而大旨主於诬韩愈归依佛法,以伸彼教。首列寺图,次为元大德辛丑僧了性所作大颠本传,次为韩愈与大颠三书,次为欧阳修别传跋,次为虞集别传赞,次为诸家诗文,而终以本果自跋。据朱子《韩文考异》,以与大颠书为真。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力辨其伪,且言其因仍方崧卿所编外集之误。然崧卿所刻《韩集举正》,今尚有淳熙旧刻,考其外集所列二十五篇之目,实无此三书。疑不能明也。愈与大颠往返事,见与孟简书中,而所传《大颠别传》即称简作,其为依托,灼然可见。《韩文考异》亦引之,不知何所证验。考陈善《扪虱新话》引《宗门统要》所载宪宗诘愈佛光,及愈皈依大颠屡参不悟事,一一与此书相合。《宋史·艺文志》载《宗门统要》十卷,僧宗永所撰。盖缁徒造作言语以复辟佛之雠,不足为怪;至儒者亦采其说,则未免可讶矣。

△《南宋元明僧宝传》·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释自融撰,其门人性磊补辑。始自宋建炎丁未至国朝顺治丁亥,凡五百二十一年,采录共九十七人。不载禅门宗系,人自为传,并系之以赞。盖续宋僧惠洪所撰《僧宝传》也。

△《现果随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僧戒显撰。戒显字悔堂,顺治间居杭州灵隐寺。是编凡九十一则,每则附以论断。皆陈善恶之报,而大旨归於持戒奉佛,忏除恶业。仍彼教之说而已。

──右“释家类”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皆附《存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