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道家类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於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於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於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阴符经解》·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崇文总目》云,《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盖即此书而佚其传也。晁公武《读书志》引黄庭坚跋,称《阴符》糅杂兵家语,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则是书之注,以此本为最古矣。案《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周书阴符》九卷,皆不云黄帝。《集仙传》始称唐李筌於嵩山虎口岩石室得此书,题曰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已糜烂,筌钞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於骊山逢老母,乃传授微旨,为之作注。其说怪诞不足信。胡应麟《笔丛》乃谓苏秦所读即此书,故书非伪,而托於黄帝则李筌之伪。考《战国策》载苏秦发箧得《太公阴符》,具有明文。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亦足为判然两书之证。应麟假借牵合,殊为未确。至所云唐永徽初褚遂良尝写一百本者,考文徵明《停云馆帖》所刻遂良小字《阴符经》,卷末实有此文。然遂良此帖,自米芾《书史》、宝章《待访录》、宣和《书谱》即不著录;诸家鉴藏,亦从不及其名;明之中叶,忽出於徵明家。石刻之真伪尚不可定,又乌可据以定书之真伪乎?特以书虽晚出,而深有理致,故文士多为注释,今亦录而存之耳。注中别有称尹者曰:不知何人。卷首有序一篇,不著名氏,亦不著年月,中有泄天机者沉三劫语,盖粗野道流之鄙谈,无足深诘。惟晁公武《读书志》中所引筌注,今不见於此本。或传写有所窜乱,又非筌之原本欤?

△《阴符经考异》·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朱子撰。《阴符经》出於唐李筌。晁公武《读书志》引黄庭坚跋,定为筌所伪托,《朱子语录》亦以为然。然以其时有精语,非深於道者不能作,故为考定其文。其定人以愚虞圣而下一百十四字,皆为经文,盖用褚氏、张氏二注本也。语录载闾邱次孟论《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数语,虽六经之言无以加。朱子谓闾邱此等见处侭得,而杨道夫以为《阴符经》无此语。盖道夫所见乃骊山老母注本,以我以时物文理哲为书之末句,故疑其语不见於本经也。书中有黄瑞节附录,徵引亦颇赅备。考《吉安府志》,瑞节字观乐,安福人。举乡试,授泰和州学正。元季弃官隐居。尝辑《太极图》、《通书》、《西铭》、《易学启蒙》、《家礼》、《律吕精义》、《皇极经世》诸书,并加释注,名曰《诸子成书》。此及《参同契》,盖亦其中之二种。志盖以其学涉道家,故讳而不载云。

△《阴符经讲义》·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夏元鼎撰。元鼎字宗禹,自号云峰散人,永嘉人。是编以丹法释《阴符》之旨。卷末附内外三关图、日月圣功图、奇器万象图、三教归一图、先天后天图、上下鹊桥图、七十二候图、五行生成图,各系以说。案《汉志》道家、神仙家截然两派,《阴符》三百八十四字,本李筌自撰而自注之。筌注不言炉火,则为道家之言而非神仙家言可知。后人注筌之书,乃不用筌之自注,郢书燕说,殆类凿空。然《参同契》不言《易》,陈抟引以言《易》,遂自为一家。《阴符经》不言丹,此书引以言丹,亦遂自为一家,递相传授而不能废。故今於《阴符》一书,录六家之注以存其初义,复录此书以备其旁支,所谓从同同也。其馀衍此两派者则不更录焉。二氏之书,姑存崖略而已,不必一一穷其说也。是书前有宝庆二年楼昉序,称元鼎少从永嘉诸老游,好观《阴符》,未尽解。后遇至人於祝融峰顶,若有所授者。后取《阴符》读之,章断句析,援笔立成,若有神物阴来相助云云。盖方术家务神其说,往往如是也。又有宝庆丙戌留元刚云峰入药镜笺序一篇,及元鼎自记、自序二篇,宝庆丁亥王九万后序一篇,俞琰《席上腐谈》称元鼎注《阴符》、《药镜》、《悟真》三书,真西山为之序,与诸序所言悉合。今未见其入《药镜》、《悟真篇》二注,而此本已无德秀序,殆传写佚之。然德秀《西山文集》亦不载其文,则莫喻何故矣。

△《老子注》·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明朱东光刻是书,题曰秦人,盖未详考。惟是文帝驾临河上,亲受其书,无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刘向《七略》载注《老子》者三家,独不列其名?且孔颖达《礼记正义》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何以是书作於西汉,注已散入各句下?《唐书·刘子玄传》,称《老子》无河上公注,欲废之而立王弼。前此陆德明作《经典释文》,虽叙录之中亦采葛洪《神仙传》之说,颇失辨正,而所释之本则不用此注而用王弼注。二人皆一代通儒,必非无据。详其词旨,不类汉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欤?相传已久,所言亦颇有发明,姑存以备一家可耳。

△《道德指归论》·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汉严遵撰。《隋志》著录十一卷。晁公武《读书志》曰:《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今考新、旧唐书均载严遵《老子指归》十四卷,冯廓《老子指归》十三卷,无严遵书四十卷之说。疑公武所记为传写误倒其文也。此本为胡震亨《秘册汇函》所刻,后以版归毛晋,编入《津逮秘书》,止存六卷。钱曾《读书敏求记》云,曾得钱叔宝钞本,自七卷至十三卷,前有总序。后有人之饥也至信言不实四章,今皆失去。又引《谷神子》序云,《道德指归论》,陈、隋之间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论德篇》。近代嘉兴刻本,列卷一之卷六,与序文大相迳庭云云。此本亦题卷一之卷六。然则震亨所刻,即据嘉兴本也。曹学佺作《玄羽外编》序,称近刻严君平《道德指归论》,乃吴中所伪作。今案《通考》引晁氏之言,(案:此条《通考》所引与今本《读书志》不同。)称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次章首之类,则是书原有经文。《陆游集》有是书跋,称为《道德经指归》古文,亦以经文为言。此本乃不载经文,体例互异。又《谷神子》注本晁氏尚著录十三卷,不云佚阙,此本载《谷神子》序乃云陈、隋之间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论德篇》,因猎其讹舛,定为六卷。与晁氏所录亦显相背触。且既云佚其上经,何以说目一篇独存?至於所引《庄子》,今本无者十六七,不应遵之所取皆向、郭之所弃。此必遵书散佚,好事者摭吴澄《道德经》注跋中庄君平所传章七十有二之语,造为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之说。目又因《汉志·庄子》五十二篇,今本惟三十三篇,遂多造《庄子》之语,以影附於逸篇,而偶未见晁公武说,故《谷神子》伪序之中牴牾毕露也。以是推求,则学佺之说不为无据,钱曾所辨殊逐末而遗其本矣。以其言不悖於理,犹能文之士所赝托,故仍著於录,备道家之一说焉。

△《老子注》·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魏王弼撰。案《隋书·经籍志》载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玄言新记道德》二卷,亦称弼注,名已不同。《新唐书·艺文志》又以《玄言新记道德》为王肃撰,而弼所注者别名《新记玄言道德》,益为舛互。疑一书而误分为二,又颠错其文也。惟《宋史·艺文志》作王弼《老子注》,与此本同。今从之。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弼注《老子》已不传,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证以《经典释文》及《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列子·天瑞篇》引谷神不死六句,张湛皆引弼注以释之,虽增损数字,而文亦无异。知非依托,曾盖偶未见也。此本即从张氏《三经晋注》中录出,亦不免於脱讹,而大致尚可辨别。后有政和乙未晁说之跋,称文字多谬误。又有乾道庚寅熊克重刊跋,称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则书在宋时,已希逢善本矣。然二跋皆称不分道经、德经,而今本《经典释文》实上卷题《道经音义》,下卷题《德经音义》,与此本及跋皆不合,岂传刻释文者反据俗本增入欤?考陈振孙《书录解题》尚称不分道经、德经。而《陆游集》有此书跋曰:晁以道谓王辅嗣《老子》题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乎古,此本乃已析矣,安知其他无妄加窜定者乎?其跋作於庆元戊午,已非晁熊所见本,则《经典释文》之遭妄改,固已久矣。

△《道德经解》·二卷(内府藏本)

宋苏辙撰。辙有《诗传》,已著录。苏氏之学本出入於二氏之间,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而其发挥二氏者亦足以自畅其说。是书大旨主於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说以相比附。苏轼跋之曰: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朱子谓其援儒入墨,作《杂学辨》以箴之。然二氏之书,往往阴取儒理而变其说。儒者说经明道,不可不辨别毫厘,剖析疑似,以杜学者之岐趋。若为二氏之学,而注二氏之书,则为二氏立言,不为儒者立言矣。其书本不免援儒以入墨,注其书者又安能背其本旨哉?故自儒家言之,则辙书为兼涉两歧,自道家言之,则辙书犹为各明一义。《杂学辨》所攻四家,攻其解《易》,解《中庸》,解《大学》者可也;攻及此书,则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不如径攻《老子》矣。

△《道德宝章》·一卷(内府藏本)

宋葛长庚撰。长庚字白叟,闽清人。为道士,居武夷山。旧本题紫清真人白玉蟾。白玉蟾其别号,紫清真人则嘉定间徵赴阙下所封也。其书随文标识,不训诂字句,亦不旁为推阐,所注乃少於本经,语意多近於禅偈,盖佛、老同源故也。此本为元赵孟頫手书,钩摹雕版,字画绝为精楷。明陈继儒亦尝刻之《汇秘笈》中,改题曰《蟾仙解老》,非其本目。又前有万历癸未适园居士跋二则,其前一则称董逌《藏书志》述张道相集古今注《老子》四十馀家,不载是编。案晁氏《读书志》,张道相乃唐天宝后人,安能以南宋宁宗时书著之於录?且道相所集凡二十九家,并其自注为三十家,亦无所谓四十馀家者。跋所云云,殆於道听途说矣。长庚世传其神仙,而《刘克庄集》有王隐居《六学九书》序,称所见丹家四人,邹子益不登七十,曾景建、黄天谷仅六十,白玉蟾夭死。又陈振孙《书录解题·群仙珠玉集》条下云,白玉蟾葛其姓,福之闽清人,尝得罪亡命,盖奸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称其人云,近尝过此,曾相识否?余言此辈何可使及吾门云云。二人与长庚同时,其说当确,流俗所传,殆出附会。然道家自尊其教,往往如此。其书既颇有可取,则其人亦不足深诘矣。

△《道德真经注》·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据澄年谱,称大德十一年澄辞疾归。自京南下,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玄》等书,因为正厥讹伪而著其说。澄学出象山,以尊德性为本,故此注所言,与苏辙指意略同。虽不免援儒入墨,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邃多矣。篇末有澄跋云,庄君平所传章七十二,诸家所传章八十一,然有不当分而分者,定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二千三百六十六字;下篇三十六章,二千九百六十二字;凡五千二百九十二字。然大抵以意为之,不必於古有所考。盖澄好窜改古经,故於是书亦多所更定,殆习惯成自然云。

△《老子翼》·三卷、《老子考异》·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录。是编辑韩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而附以竑之《笔乘》,共成六十五家,各采其精语,裒为一书。其首尾完具,自成章段者,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各标举姓名,列本章之后;其音义训诂但取一字一句者,则仿裴骃《史记集解》之例,联贯其文,缀本章末句之下。上下篇各为一卷,附录及考异共为一卷。不立道经、德经之名,亦不妄署篇名,体例特为近古。所采诸说,大抵取诸道藏,多非世所常行之本。竑之去取,亦特精审。大旨主於阐发玄言,务明清净自然之理。如葛长庚等之参以道家炉火,禅学机锋者,虽列其名,率屏不录,於诸家注中为博赡而有理致。盖竑於二氏之学本深於儒学,故其说儒理者多涉悠谬,说二氏之理者转具有别裁云。

△《御注道德经》·二卷

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老子》载《汉书·艺文志》,而不载其有注。《隋书·经籍志》以下,注其书者著录日繁,焦竑《老子翼》作於明万历中,所采尚六十四家。竑所未见者不知凡几,竑以后之所注又未知凡几也。盖儒书如培补荣卫之药,其性中和,可以常饵;《老子》如清解烦热之剂,其性偏胜,当其对证,亦复有功,与他子书之偏驳悠谬者异,故论述者不绝焉。然诸家旧注,多各以私见揣摩,或参以神怪之谈,或传以虚无之理,或岐而解以丹法,或引而参诸兵谋,群言淆乱,转无所折衷。惟我世祖章皇帝此注,皆即寻常日用,亲切阐明,使读者销争竞而还淳朴,为独超於诸解之上。盖圣人之道大,兼收并蓄,凡一家之书,皆不没所长。圣人之化神,因事制宜,凡一言之善,必旁资其用。固非拘墟之士所能仰窥涯涘矣。

△《老子说略》·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张尔岐撰。尔岐有《仪礼郑注句读》,已著录。《道德经解》者甚多,往往缴绕穿凿,自生障碍。尔岐是编,独屏除一切,略为疏通大意。其自序谓流览本文,读有未通,辄以己意占度,稍加一二言於句读隙间,觉大义犁然。回视诸注,勿计不能读,亦已不欲读云云。又有自跋,称人问朱子道可道如何解,应之曰:道而可道则非常道,名而可名则非常名。朱子生平未尝解《老》,使其解《老》,此即其解《老》之法,亦即可谓解一切诸书之法。要在不执解求解,反之是书,以解是书而已云云。盖其大旨在於涵泳本文,自得理趣。故不及纵横权谲之谈,亦不涉金丹黄白之术,明白简当,颇可以备参览焉。

△《道德经注》·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洗马刘权之家藏本)

国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已著录。是编以《老子》旧注人人异说,而本旨反晦,乃寻绎经文,疏通其义。仍分上下二篇,而削其道经、德经之目。仍分八十一章,而削其章名,但以每章第一句标题。其字句参考诸本,取其词意通达者。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融贯者。其所诠释,主於言简理该,大旨与张尔岐《老子说略》相同,而研索较深,发挥较显,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附载《阴符经注》一卷,诂以易理,义亦可通。惟其凡例诋呵古人,王弼注谓之肤近,河上公注谓之文理不通,未免过当。又谓老氏之学与六经旨趣各有不同,六经为中古以后文物极盛之书,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故其教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汉时循吏,师其一二,已称极治云云。亦未免务为高论。夫老子生乎乱世,立清净之说以救之,特权宜拯弊之一术,犹曰不药得中医耳。盖公以是术教曹参,亦适当秦虐之后,人思休息,犹适当静摄可愈之病耳。必谓老氏欲以此术治万世,非老氏之本意。至於黄帝以七十战定天下,一切礼乐刑政无一非其所制作,古书具在,班班可考,必谓黄帝以无为治天下,尤非黄帝之实事。大椿此书,於《老子》之学不为无见,而跻《老子》於六经上,则不可以训。故录存其书,而附辨其说如右。

△《关尹子》·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周尹喜撰。案《经典释文》载喜字公度,未详何本。然陆德明非杜撰者,当有所传。李道谦《终南祖庭仙真内传》称,终南楼观为尹喜故居,则秦人也。考《汉志》有《关尹子》九篇,刘向《列仙传》作《关令子》,而《隋志》、《唐志》皆不著录,则其佚久矣。南宋时徐蒇子礼始得本於永嘉孙定家,前有刘向校定序,后有葛洪序。向序称盖公授曹参,参薨,书葬。孝武帝时有方士来上,淮南王秘而不出。向父德,治淮南王事得之。其说颇诞。与《汉书》所载得《淮南鸿宝秘书》言作黄金事者不同,疑即假借此事以附会之。故宋濂《诸子辨》以为文既与向不类,事亦无据,疑即定之所为。然定为南宋人,而《墨庄漫录》载黄庭坚诗寻师访道鱼千里句,已称用《关尹子》语,则其书未必出於定,或唐、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也。至濂谓其书多法释氏及神仙方技家,如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之类,老聃时皆无是言。又谓其文峻洁,而颇流於巧刻,则所论皆当。要之,其书虽出於依托,而核其词旨,固远出《天隐》、《无能》诸子上,不可废也。此本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与濂所记合。俞琬《席上腐谈》称旧有陈抱一注,又元大德中有杜道坚注,名曰《阐玄》。今皆未见云。

△《列子》·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周列御寇撰。前有刘向校上奏,以御寇为郑穆公时人。唐《柳宗元集》有《辨列子》一篇,曰穆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子》书言郑国,皆言子产、邓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史记》郑繻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围郑,杀其相驷子阳。子阳正与列子同时,是岁鲁穆公十年。不知向言鲁穆公时遂误为郑耶?其后张湛徒知怪《列子》书言穆公后事,每不能推知其时,然其书亦多增窜非其实,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后,不可信云云。其后高似孙《纬略》遂疑列子为鸿濛云将之流,并无其人。今考第五卷汤问篇中并有邹衍吹律事,不止魏牟、孔穿。其不出御寇之手,更无疑义。然考《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曰: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於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宏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馀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云云。是当时实有列子,非庄周之寓名。又《穆天子传》出於晋太康中,为汉、魏人之所未睹。而此书第三卷周穆王篇所叙驾八骏,造父为御,至巨搜,登昆仑,见西王母於瑶池事,一一与传相合。此非刘向之时所能伪造,可信确为秦以前书。考《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子沈子曰,何休注曰,子沈子后师沈子,称子冠氏上,著其为师也。然则凡称子某子者,乃弟子之称师,非所自称。此书皆称子列子,则决为传其学者所追记,非御寇自著。其杂记列子后事,正如《庄子》记庄子死,《管子》称吴王、西施、商子称秦孝公耳,不足为怪。晋光禄勋张湛作是书注,於天瑞篇首所称子列子字知为追记师言,而他篇复以载及后事为疑,未免不充其类矣。书凡八篇,与《汉志》所载相合。赵希弁《读书附志》载,政和中宜春彭瑜为积石军倅,闻高丽国《列子》十卷,得其第九篇曰元瑞於青唐卜者云云。今所行本皆无此卷,殆宋人知其妄而不传欤?其注自张湛以外,又有唐当涂丞殷敬顺释文二卷,此本亦散附各句下。然音注颇为淆乱,有灼然知为殷说者,亦有不辨孰张孰殷者。明人刊本往往如是,不足讶也。据湛自序,其母为王弼从姊妹,湛往来外家,故亦善谈名理,其注亦弼注《老子》之亚。叶梦得《避暑录话》乃议其虽知《列子》近佛经,而逐事为解,反多迷失。是以唐后五宗之禅绳晋人,失其旨矣。

△《冲虚至德真经解》·八卷(内府藏本)

宋江遹撰。遹自署杭州州学内舍生。始末未详。是书乃所注《列子》。据旧刻标题,盖经进之本。其称《冲虚至德真经》者,案《唐书·艺文志》,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亢仓子》为《洞灵真经》,故有是名。其兼称至德,据晁公武《读书志》,宋景德中所加也。《老》、《庄》二子自王弼、郭象作注后,著录者不下百家。《列子》今尚仅存注本之行於世者,张湛、殷敬顺以外,惟林希逸《口义》及遹此书而已。此书焦竑《国史经籍志》作二十卷,与今本不符。然今本首尾完具,不似阙佚。竑所著录,大抵杂抄史志书目,舛漏相仍,伪妄百出,所记卷数,不足凭也。张湛注,词旨简远,不尚繁词。遹此注则仿郭象注《庄》之体,摆落训诂,自抒会心,领要标新,往往得言外之旨。其间如周穆王篇注云,穆王亦丹台之旧侣也,谪降人间,尘俗之气尚未深染,故能安栖圣境。此虽下乘之所居,岂胎生肉人所能到哉?殆似杜光庭、林灵素辈语,未免自秽其书。考诸《宋史》,徽宗时始立三舍法。遹自称曰内舍生,其当道君上号之日,作此以附和方士之局乎?又如杨朱篇谓《列子》以御寇为名,盖以闲先圣之道为己任。汤问篇解魏黑卵邱邴章来丹之名曰,黑者阴之色,卵者阴之类,魏者高显之所,魏黑卵者老阴之象也。邴者明之盛,章者文之成,邱者中高之地,邱邴章者老阳之象也。丹含阳,来丹则少阳之方浸而长也云云。亦未免於穿鉴。然大致文词都雅,思致玄远,迥在林希逸书之上也。

△《庄子注》·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晋郭象撰。象字子玄,河南人。辟司徒掾,稍迁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事迹具《晋书》本传。刘义庆《世说新语》曰: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於旧注外别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於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馀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晋书》象本传亦采是文,绝无异语。钱曾《读书敏求记》独谓世代辽远,传闻异词。《晋书》云云,恐未必信。案向秀之注,陈振孙称宋代已不传,但时见陆氏《释文》。今以《释文》所载校之,如逍遥游有蓬之心句,《释文》郭、向并引,绝不相同。《胠箧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句,《释文》引向注二十八字,又为之斗斛以量之句,《释文》引向注十六字,郭本皆无。然其馀皆互相出入。又张湛《列子注》中凡文与《庄子》相同者,亦兼引向、郭二注。所载《达生篇》痀偻丈人承蜩一条,向注与郭一字不异。应帝王篇神巫季咸一章皆弃而走句,向、郭相同。列子见之而心醉句,向注曰:迷惑其道也;而又奚卵焉句,向注六十二字,郭注皆无之。故使人得而相汝句,郭注多七字。示之以地支句,向注块然如土也,郭注无之。是殆见吾杜德机句,乡吾示之以天壤句,名实不入句,向、郭并同。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句,向注多九字。子之先生坐不斋句,向注二十二字,郭注无之。乡吾示之以太冲莫胜句,郭改其末句。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句,郭增其首十六字,尾五十一字。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句,故逃也句,食豨如食人句,向、郭并同。於事无与亲以下,则并大同小异。是所谓窃据向书,点定文句者,殆非无证。又《秋水篇》与道大蹇句,《释文》云,蹇,向纪辇反。则此篇向亦有注。并《世说》所云象自注《秋水》、《至乐》二篇者,尚未必实录矣。钱曾乃曲为之解,何哉?考刘孝标《世说注》,引《逍遥游》向、郭义各一条,今本无之。《让王篇》惟注三条,《渔父篇》惟注一条,《盗跖篇》惟注三十八字,《说剑篇》惟注七字,似不应简略至此,疑有所脱佚。又《列子》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二句,张湛注曰,《庄子》亦有此文,并引向秀注一条,而今本《庄子》皆无之。是并正文亦有所遗漏。盖其亡已久,今不可复考矣。

△《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王雱撰。字元泽,临川人,王安石子也。未冠登进士,累官龙图阁直学士。事迹附见《宋史·安石传》。是书体例略仿郭象之注,而更约其词。标举大意,不屑屑诠释文句。大旨谓内七篇皆有次序纶贯,其十五外篇。十一杂篇,不过蒇内篇之宏绰幽广,故所说内篇为详。后附拾遗杂说一卷,以发挥馀义,疑其书成后所补缀也。史称雱睥睨一世,无所顾忌,其狠愎本不足道。顾率其傲然自恣之意,与庄周之滉漾肆论,破规矩而任自然者,反若相近,故往往能得其微旨。孙应鼇序谓取言不以人废,谅矣。是书《宋志》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作十卷,此本倍之,疑《读书志》误脱二字。或明人重刊,每卷分为二欤?王宏撰《山志》曰:注《道德》、《南华》者无虑百家,而吕惠卿、王雱所作颇称善,雱之才尤异。使当时从学於程子之门,所就当不可量。又曰:窃又疑惠卿之奸谄,雱之恣戾,岂宜有此。小人攫名,或倩门客为之,亦未可知。案小人凶狡,其依凭道学,不过假借声名。邢恕何尝不及程子之门,(见《伊洛渊源录》。)章惇何尝不及邵子之门,(见《闻见录》。)而一旦决裂,不可收拾。安见雱一从程子,必有所就?至於雱之材学,原自出群,王安石所作《新经义》,惟《周礼》是其手稿,其馀皆雱所助成。蔡绦《铁围山丛谈》言之甚详,又何有於《庄子注》,而必需假手乎?宏撰所言,不过好为议论,均未详考其实也。

△《庄子口义》·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林希逸撰。希逸有《考工记解》,已著录。是编为其《三子口义》之一。前有自序,大意谓读《庄子》有五难,必精於《语》、《孟》、《学》、《庸》等书,见理素定;又必知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而后知其言意。少尝闻於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颇知梗概。又尝涉猎佛书,而后悟其纵横变化之机,於此书稍有所得,实前人所未尽究者云云。盖希逸之学本於陈藻,藻之学得於林光朝。所谓乐轩者,藻之别号。艾轩者,光朝之别号。凡书中所称先师,皆指藻也。序又谓郭象之注,未能分章析句;王雱、吕惠卿之说,大旨不明,愈使人有疑於《庄子》云云。今案郭象之注,标意旨於町畦之外,希逸乃以章句求之,所见颇陋。即王、吕二注,亦非希逸之所及。遽相诋斥,殊不自量。以其循文衍义,不务为艰深之语,剖析尚为明畅,差胜后来林云铭辈以八比法诂《庄子》者,故姑录存之,备一解焉。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褚伯秀撰。伯秀,杭州道士。是书成於咸淳庚午,前有刘震孙、文及翁、汤汉三序。下距宋亡仅六年。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载,至元丁亥九月,与伯秀及王磐隐游阅古泉,则入元尚在也。其书纂郭象、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雱、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元应十三家之说,而断以己意,谓之管见。中多引陆德明《经典释文》,而不列於十三家中,以是书主义理,不主音训也。成玄英疏、文如海《正义》、张潜夫《补注》皆间引之,亦不列於十三家,以从陈景元书采用也。范元应乃蜀中道士,本未注《庄子》,以其为伯秀之师,故多述其绪论焉。盖宋以前解《庄子》者,梗概略具於是。其间如吴俦、赵以夫、王旦诸家,今皆罕见,实赖是书以传。则伯秀编纂之功,亦不可没矣。

△《庄子翼》·八卷、《庄子阙误》·一卷、《附录》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焦竑撰。是编成於万历戊子,体例与《老子翼》同。前列所载书目,自郭象注以下凡二十二家。旁引他说互相发明者,自支遁以下凡十六家。又章句音义自郭象以下凡十一家。今核其所引,惟郭象、吕惠卿、褚伯秀、罗勉学、陆西星五家之说为多,其馀特间出数条,略备家数而已。又称褚氏《义海》引王雱注内篇,刘概注外篇,道藏更有雱《新传》十四卷,岂其先后所注不同,故并列之欤?今采其合者著於编,仍以《新传》别之云云。今考书中所引,自雱《新传》以外,别无所谓雱注。而养生主注引刘概一条,则概注亦有内篇,其说殆不可解。盖明人著书,好夸博奥,一核其实,多属子虚。万历以后,风气类然,固不足深诘也。至於支遁注庄,前史未载。其逍遥游义本载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乃没其所出,竟标支道林注,亦明人改头换面之伎俩,不足为凭。然明代自杨慎以后,博洽者无过於竑,其所引据,究多古书,固较流俗注本为有根柢矣。末附《庄子阙误》一卷,乃全录宋陈景元《南华经解》之文,亦足以资考证。又附刻一卷,列《史记·庄子列传》、阮籍《王安石庄子论》、苏轼《庄子祠堂记》、潘佑《赠别王雱杂说》、李士表《庄子九论》。考南唐潘佑以直谏见杀,而此列苏轼、王雱之间,未审即其人否?李士表自陈振孙《书录解题》已不知为何许人,《宋史·艺文志》载其《庄子》十论一卷,此惟存其九,亦未喻何故。又此九论书中已采其解牛、壶子、濠梁三篇,而仍全录之於末,亦为例不纯。殆随手编纂,未及删并之故欤?

△《文子》·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案《汉志·道家·文子》九篇。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案:此班固之原注,《读书志》以为颜师古注,误也。)《隋志》载《文子》十二篇,注曰: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十卷亡。二志所载,不过篇数有多寡耳,无异说也。因《史记·货殖传》有范蠡师计然语,又因裴驷《集解》有计然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公子语,北魏李暹作《文子注》,遂以计然,文子合为一人。文子乃有姓有名,谓之辛钘(案:暹注今已不传,此据《读书志》所引。)案马总《意林》列《文子》十二卷,注曰,周平王时人,师老君。又列《范子》十三卷,注曰:并是阴阳历数也。又曰: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名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其书皆范蠡问而计然答,是截然两人两书,更无疑义。暹移甲为乙,谬之甚矣。《柳宗元集》有辨文子一篇,称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词,又互相牴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刊去谬恶滥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於家。是其书不出一手,唐人固已言之。然宗元所刊之本,高似孙《子略》已称不可见,今所行者仍十二篇之本。别本或题曰《通玄真经》,盖唐天宝中尝加是号,事见《唐·艺文志》云。

△《文子缵义》·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杜道坚撰。道坚字南谷,当涂人。武康计筹山昇玄观道士也。其始末无考。是书诸家书目亦罕著於录,惟考牟巘《陵阳集》有为道坚所作序。又别有计筹峰真率录序,称洞微先生常主昇玄观席,德寿宫锡之宝翰,至今岁某甲道坚实来。上距祖君十二化,然才百年云云。案自高宗内禅居德寿宫时,下至景定壬戌,正一百年,则道坚当为理宗时人,而李道纯《久和集》序乃道坚所作,题大德丙午,则入元久矣。《文子》一书,自北魏以来,有李暹、徐灵府、朱元三家注,惟灵府注仅存,亦大半阙佚。道坚因所居计筹山有文子故迹,因注其书。凡自为说者题曰缵义,其馀裒辑众解,但总标曰旧说,不著姓名,颇嫌掠美。然杜预《左传集解》先有此例,朱子注四书已用之,亦无责於道坚也。自元以来,传本颇稀,独《永乐大典》尚载其文。其精诚、符言、上德、下德、微明、自然、上义七篇,首尾完备,惟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原本失载。或修《永乐大典》之时已散佚不完欤?今检校原目次第,排录成帙,所阙之五篇,亦仍载其原文。厘为十有二卷,仍符隋、唐志《文子》旧数。书中字句与世传明代道潜堂刊本多所同异,其间文义两通者不可胜举。其显然讹脱者,如符言篇求为而宁,求为而治句,明刊本作无为,与上下文义全反;又知言不知上也,不知言知病也四句,明刊本无言字,於义难通;又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句,明刊本追字作足;又内在己者得句,明刊本内字作则;又夫气者可以道而制也句,明刊本夫字作二;又微明篇圣人见福於重关之内句,明刊本见字作先;又微言篇奇伎逃亡句,明刊本逃亡作天长;均讹误不可解。当以此本为正。又符言篇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惟圣者能之二句,明刊本脱下一句;又能成王者必德胜者也句,明刊本脱德字;又上义篇故天下可一也句,明刊本一字下衍人字;此类甚多,皆可以证传刻之误。盖道坚生当宋季,犹见诸家善本,故所载原文,皆可正后来讹误,不但注文明畅,足以宣通疑滞也。

△《列仙传》·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汉刘向撰。纪古来仙人自赤松子至元俗凡七十一人,人系以赞,篇末又为总赞一首。其体全仿《列女传》。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馀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润,疑东京人作。今考是书,《隋志》著录则出於梁前,又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其本。然《汉志》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之名;又《汉志》所录,皆因《七略》,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为《汉志》所不载;涓子传称其琴心三篇,有条理,与《汉志·蜎子》十三篇不合;《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与《汉志》但称《老子》亦不合;均不应自相违异。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於向耶?振孙又云,《馆阁书目》作二卷,七十二人。李石《续博物志》亦云刘向《传列仙》七十二人,皆与此本小异。惟葛洪《神仙传》序称七十一人,此本上卷四十人,下卷三十人,内江婓二女应作二人,与洪所记适合。检李善《文选注》及唐初《艺文类聚》诸书所引,文亦相符,当为旧本。其篇末之赞,今概以为向作。《隋志》载《列仙传》赞三卷,刘向撰,鬷续,孙绰赞。(案:鬷续上似脱一字,盖有续传一卷,故为三卷也。今无从校补,姑仍旧文。)又《列仙传赞》二卷,刘向撰,晋郭元祖赞。此本二卷,较孙绰所赞少一卷。又刘义庆《世说新语》载孙绰作《商邱子胥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倘遇风云,为我龙摅。此本《商邱子胥赞》亦无此语。然则此本之赞,其郭元祖所撰欤?以旧刻未列郭名,疑以传疑,今亦姑阙焉。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后蜀彭晓撰。晓字秀川,永康人。自号真一子。仕孟昶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其事迹未详。杨慎序古本《参同契》,则以晓为道士。考王建之时,杜光庭尝以道士授官。晓为道士,亦事理所有,但未知其据何书也。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云云。今案其书多借纳甲之法,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要,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候,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旧唐书·经籍志》始有《周易参同契》二卷,《周易五相类》一卷,而入之五行家,殊非其本旨。晓序谓伯阳先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桓帝时,复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而传其诀者颇鲜。其或然欤?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始别立《参同契》一门,载注本一十九部,三十一卷。今亦多佚亡,独晓此本尚传。共分九十章,以应阳九之数。又以鼎器歌一篇字句零碎,难以分章,独存於后,以应水一之数。又撰明镜图诀一篇,附下卷之末。晓自作前后序,阐发其义甚详。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至明嘉靖中,杨慎称南方有发地中石函者,得古文《参同契》,以为伯阳真本,反谓晓此本淆乱经注。好异者往往信之。然朱子作《参同契考异》,其章次并从此本。《永乐大典》所载《参同契》本,亦全用晓书,而以俞琬诸家之注分隶其下。则此本为唐末之书,授受远有端绪。慎所传本,殆丰坊古《大学》之流,殊荒诞不足为信。故今录《参同契》之注,仍以此本为冠焉。

(案:《唐志》列《参同契》於五行类,固为失当;朱彝尊《经义考》列《周易》之中,则又不伦;惟葛洪所云得魏伯阳作书本旨,若预睹陈抟以后牵异学以乱圣经者。是此书本末源流,道家原了了,儒者反愦愦也。今仍列之於道家,庶可知丹经自丹经,易象自易象,不以方士之说淆羲、文、周、孔之大训焉。)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朱子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因合诸本,更相雠正,朱子自跋亦称,凡诸同异,悉存之以备考证,故以考异为名。今案书中注明同异者,惟天下然后治之治字,云或作理;威光鼎乃熺之熺字,云本作喜,一作熺;参证他本者不过二处。又如修字疑作循,六五疑作廿六,铅字疑作饴,与字疑作为之类,朱子所自校者,亦只六七处。其馀每节之下随文诠释,实皆笺注之体,不尽订正文字。乃以考异为名,未喻其旨。跋末自署空同道士邹?。盖以邹本邾国,其后去邑而为朱,故以寓姓。《礼记》郑氏注,谓?当作熹。又《集韵》熹虚其切,?亦虚其切,故以寓名。殆以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欤?考《朱子语录》,论《参同契》诸条颇为详尽。《年谱》亦载有庆元三年蔡元定将编管道州,与朱子会宿寒泉精舍,夜论《参同契》一事。文集又有与《蔡季通书》曰,《参同契》更无缝隙,亦无心思量,但望他日为刘安之鸡犬耳云云。盖遭逢世难,不得已而托诸神仙,殆与韩愈谪潮州时邀大颠同游之意相类。故黄瑞节《附录》谓其师弟子有脱屣世外之意。深得其情。黄震《日抄》乃曰《参同契》者上虞人魏伯阳作,其说出神仙不足凭。近世蔡季通,学博而不免於杂,尝留意此书。而晦菴与之游,因为校正。其书颇行於世,而求其义则绝无之云云。其持论固正,然未喻有托而逃之意也。

△《周易参同契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人。嘉定、端平间临安佑圣观道士也。是书乃端平元年其弟子王夷所刊,显微自为序。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於卷末。惟分上、中、下三篇而不分章,则从葛洪《神仙传》之说。象彼仲冬节以下七十字,彭本、陈致虚本俱在枝茎华叶之下,而是本移在太阳流珠一节之下,则显微据经中别亭四象之语,更其旧次也。盖其时错简之说盛行,王柏诸人递相煽动,流波所汨,并及於方以外矣。以其诠释详明,在《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者之一家,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说》,已著录。是书以一身之水火阴阳发挥丹道,虽不及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三注为道家专门之学,然取材甚博。其《释疑》三篇,考核异同,较朱子本尤详备。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谓二书共十四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十二卷,毛晋《津逮秘书》以琬注与晓等三家注合为一编,已非其旧,又并其释疑佚之。此本每卷俱有图,乃至大三年嗣天师张与封所刻,实只三卷,附以《释疑》一卷。考琬《易外别传》自序,亦称丹道之口诀,细微具载於《参同契》发挥三篇,白云霁所记或并其他书数之。焦竑所记,悉辗转贩鬻於他书,沿讹袭谬,益不足据矣。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致虚撰。致虚字观吾,自号上阳子。年四十,始从赵友钦学道,讲神仙炼养之术。其说以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又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所作醒眼诗有云;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盖於伯阳之书尤所研讨也。此乃所作《参同契注》,凡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注本分九十章者不同。又谓晓以鼎器歌一篇移置於后为非,仍依原本置之法象成功章之后。其所疏解,亦皆明白显畅。近时李光地注《参同契》,谓诸本之中惟《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今以朱本相勘,惟首篇乾坤者易之门户云云,不立章名。故自乾坤设位以下只分为三十四章,视此较少一章,其馀章次,悉与此本相同。盖朱本即钞此本而去其注,光地未考其渊源也。

△《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内府藏本)

明蒋一彪撰。一彪自号复阳子,馀姚人。魏伯阳作《参同契》,原本三篇。自彭晓分章作解,后来注家虽递有并析,而上、中、下篇之次序俱仍旧目。至明杨慎,始别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自谓得见朱子所未见。一彪此注即据慎本而作,故谓之古文。其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琬四家之注,悉割裂其文,缀於各段之下,故谓之集解。今考其书,於旧文多所颠倒。以原本所有赞一篇,则指为景休后序。原本补塞遗脱一章,亦析出为叔通后序。案《参同契》一书,自虞翻注《易》引其日月为易一语外,(见李鼎祚《周易集解》。)他家罕所称引。其授受源流,诸书亦不具载,所可据者,惟彭晓之序为古。晓序但称魏君示青州徐从事,徐隐名而注之。郑樵《通志·艺文略》有徐从事注《阴阳统略参同契》三卷,亦不言为徐景休。何以越二千年至慎,而其名忽显?其赞序一首,朱子尝谓其文意是注之后序,恐是徐君注而注不复存。今此本乃适与相合,岂非因朱子之语而附会其说欤?若淳于叔通不过传授此书,旧时道家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各序一篇之语,彭晓已据唐时刘知古《日月玄枢论》极辨其误,慎乃复以《三相类篇》为出叔通,是又借晓所驳之说,证成其为唐以前本也。不知《参同契》本末,汉、魏遗书虽无文可证,若晋以来书,则葛洪《神仙传》固云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唐以来书,则《旧唐书·经籍志》(案:《旧唐书》著录之书,并据开元内外经录)固云《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矣。慎所谓古本,何代之古本乎?一彪此本,於诸注原称魏君者,辄改作徐君,以就其说,尤非阙疑之义。然自慎以后,世遂别有此本,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灭。今姑依其篇第,各分子卷,与彭晓诸本并著於录。以著作伪变乱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著录。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自序谓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隋志》载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杂家。外篇下注曰梁有,五十一卷。《旧唐志》亦载内篇二十卷,入道家;外篇五十一卷,入杂家。卷数已小不同。《新唐志·道家》载内篇十卷,杂家载外篇二十卷。乃多寡迥殊。《宋志》则均入杂家,内篇作二十卷,与《旧唐书》同;外篇作五十卷,较《旧唐书》又少一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内篇二十卷,外篇十卷,内外篇之卷数与《新唐书》互异。陈振孙《书录解题》但载内篇二十卷,而云《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未见。其纷纭错互,有若乱丝。此本为明乌程卢舜治以宋本及王府道藏二本参校,视他本较为完整。所列篇数,与洪自序卷数相符。知洪当时盖以一篇为一卷。以《永乐大典》所载互校,尚多丹砂法以下八篇,知为足本矣。其书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而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故今并入之道家,不复区分焉。

△《神仙传》·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晋葛洪撰。是书据洪自序,盖於《抱朴子·内篇》既成之后,因其弟子滕升问仙人有无而作。所录凡八十四人。序称秦大夫阮仓所记凡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一人。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於仙经服食方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又称刘向所述,殊甚简略,而自谓此传有愈於向。今考其书,惟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馀皆补向所未载。其中如黄帝之见广成子,卢敖之遇若士,皆庄周之寓言,不过鸿鸿云将之类,未尝实有其人。淮南王刘安谋反自杀,李少君病死,具载《史记》、《汉书》,亦实无登仙之事,洪一概登载,未免附会。至谓许由、巢父服箕山石流黄丹,今在中岳中山,若二人晋时尚存,洪目睹而记之者,尤为虚诞。然后《汉书·方术传》载壶公、蓟子训、刘根、左慈、甘始、封君达诸人,已多与此书相符。疑其亦据旧文,不尽伪撰,又流传既久,遂为故实。历代词人,转相沿用,固不必一一核其真伪也。诸家著录皆作十卷,与今本合,惟《隋书·经籍志》称为葛洪《列仙传》,其名独异。考新、旧唐书并作葛洪《神仙传》,知今本《隋志》殆承上《列仙传》赞之文,偶然误刊,非书有二名也。此本为毛晋所刊。考裴松之《蜀志·先主传注》,引李意其一条,《吴志·士燮传注》引董奉一条,《吴范·刘惇赵达传注》引介象一条,并称葛洪所记,近为惑众,其书文颇行世,故撮举数事,载之篇末。是徵引此书,以《三国志》注为最古。然悉与此本相合,知为原帙。《汉魏丛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钞合而成。《广记》标题,间有舛误,亦有与他书复见,即不引《神仙传》者,故其本颇有讹漏。即如卢敖若士一条,李善注《文选》江淹《别赋》鲍照升天行,凡两引之,俱称葛洪《神仙传》,与此本合。因《太平广记》未引此条,《汉魏丛书》本遂不载之,足以证其非完本矣。

△《真诰》·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梁陶弘景撰。弘景有《刀剑录》,已著录。是书凡运象篇、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等七篇。其运象篇书末弘景叙录又作运题象。前后必有一讹,然未详孰是也。《文献通考》作十卷,此本乃二十卷,盖后人所分析也。所言皆仙真授受真诀之事。《朱子语录》云,《真诰·甄命篇》,却是窃佛家《四十二章经》为之。至如地狱托生妄诞之说,皆是窃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黄伯思《东观馀论》则云,《真诰》众灵教戒条,后方圆诸条,皆与佛《四十二章经》同,后人所附。然二氏之书,亦存此一家於天地间耳。固不必一一别是非,亦无庸一一辨真伪也。伯思又云,小宋太乙宫诗瑞木千寻耸,仙图几吊开,注云《真诰》谓一卷为一吊。殊不知《真诰》所云,即卷字,盖从省文。《真诰》音亦尔,非吊字也。然则此书诸卷,皆原作字,陶宗仪《说郛》盖本於此。今皆作卷几,亦非弘景之旧矣。

△《亢仓子》·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庚桑楚撰,唐柳宗元尝辨其伪。晁公武《读书志》曰:案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今此书乃士元补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诋之,可见其锐於讥议也。今考《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所注与公武所言同,则公武之说有据。又考《孟浩然集》首有宜城王士元序,自称修《亢仓子》九篇。又有天宝九载韦滔序,亦称宣城王士元藻思清远,深鉴文理,常游山水,不在人间,著《亢仓子》数篇,传之於代云云,与《新唐书》所言合。则《新唐书》之说亦为有据。宋濂作《诸子辨》,乃仍摘其以人易民,以代易世,断为唐人所伪,亦未之考矣。惟是庚桑楚居於畏垒,仅见《庄子》,而《史记·庄周列传》则云周为书如畏垒《亢仓子》,皆空言无事实。则其人亦鸿濛云将之流,有无盖未可定。其书《汉志》、《隋志》皆不著录。至於唐代,何以无所依据,凭虚漫求?毋亦士元先有此本,而出入禁中之方士如叶法善、罗公远者转相煽惑,预为之地,因而诏求欤?观士元自序,称天宝四载,徵谒京邑,适在书成之后,是亦明证也。刘恕《通鉴外纪》引《封演》之言曰:王巨源采《庄子》庚桑楚篇义补葺,分为九篇。云其先人於山中得古本,奏上之。敕付学士详议。疑不实,竟不施行。今《亢桑子》三卷是也。(案:此条《封氏闻见记》不载,盖今本乃残阙之馀,其以王士元为王巨源,以《亢仓子》为《亢桑子》,以二卷为三卷,则传闻异词也。)然则士元此书,始犹伪称古本。后经勘验,知其不可以售欺,乃自承为补亡矣。然士元本亦文士,故其书虽杂剽《庄子》、《老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玄包》相类。晁公武谓内不足者必假外饰,颇中其病。《宋史·艺文志》别有《亢仓子音》一卷,殆即释其奇字欤?《崇文总目》作九篇,晁、陈诸家皆同。《宋志》作二卷,宋濂《诸子辨》则作五卷。此本仅有一卷,而篇数与《崇文总目》合,盖又明人所并云。

△《亢仓子注》·九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於世。则注自宗元时已有。然宗元不著注者姓名,晁公武《读书志》乃作《亢仓子》二卷,何璨注。公武当南北宋之间,则何璨当在北宋以前。惟璨字从玉,与今本小异,或传写异文欤?注文简质,不类宋以后语,疑即宗元所见也。注中又杂以音释,为明黄谏所补。卷末有谏跋。谏喜作古字,所著有从古正文,颇迂怪不可行用。《亢仓子》多用奇字,与谏所学合,故谏喜而为之音释。然与注糅杂,不复识别,是则明人窜乱古书之恶习也。《亢仓子》为王士元所补,高似孙《子略》误以士元为王褒,纰谬殊甚。谏跋亦以为王褒所作,不能考正。盖谏平生之精力主於以篆改隶,以骇俗取名,其他皆未能深究,固其所矣。

△《玄真子》·一卷、附《天隐子》·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玄真子》,唐张志和撰。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龟龄。肃宗时以明经擢第,待诏翰林。坐事贬南浦尉,后遇赦还,放浪江湖以终。自号曰烟波钓徒,又号曰玄真子。事迹具《新唐书·隐逸传》。沈汾《续仙传》载其行事甚怪。大抵好事者附会之,实则恬退自全之士而已。其书据《书录解题》称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存三卷,已非完帙。此本仅存三篇,一曰碧虚,二曰鸑鷟,三曰涛之灵。并为一卷,与振孙所言又异。或当时之本以一篇为一卷欤?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天隐子亦唐人撰,不知其姓名。前有司马承祯序,则玄宗时人。晁公武、陈振孙皆疑为承祯所托名,然承祯自有《坐忘论》,已自著名,又何必托名为此书也。书凡八篇,一曰神仙,二曰易简,三曰渐门,四曰斋戒,五曰安处,六曰存想,七曰坐忘,八曰神解。《读书志》称一本有三宫法附於后,此本无之,殆传写佚脱矣。书寥寥仅两三纸,不能自成卷帙。今以与《玄真子》同时,即附之《玄真子》后,俾从其类焉。

△《无能子》·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序称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则唐僖宗时人也。《崇文总目》列之於道家。晁公武《读书志》云,书三十篇,明老、庄自然之旨。今考其书,实三十四篇,与序所言篇数合。而卷上注阙第六篇,卷中注阙第五篇,卷下注阙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六篇,是其全书具在,实四十二篇,与序又不相应。岂序为后人追改,以就所存之篇数耶?《唐书·艺文志》以为光启间隐民。考序中有不述姓名游宦语,则亦尝登仕籍,非隐民也。其书多窃庄、列之旨,又杂以释氏之说,词旨颇浅。第以唐代遗书渐佚渐少,姑以旧本录之耳。

△《续仙传》·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唐溧水令沈汾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汾或作玢。案吴淑《江淮异人录》,载有侍御沈汾游戏坐蜕事,亦道家者流,疑即其人。书中记及谭峭,而称杨行密曰吴太祖,则所谓唐者南唐也。其书上卷载飞昇一十六人,以张志和为首;中卷载隐化十二人,以孙思邈为首;下卷载隐化八人,以司马承祯为首。虽其中附会传闻,均所不免,而大抵因事缘饰,不尽子虚乌有。如张志和见《颜真卿集》,蓝采和见《南唐书》,谢自然见《韩愈集》,许宣平见《李白集》,孙思邈、司马承祯、谭峭各有著述传世,皆非凿空。他如马自然、许碏、戚逍遥、许宣平、李昇、徐钓者、谭峭、李阳冰诸诗,亦颇藉其采录。惟泛海遇仙使,归师司马承祯事,上卷以为女贞谢自然,下卷又以为女贞焦静真,不应二人同时均有此异,是其虚构之词,偶忘其自相矛盾者矣。

△《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宋张君房撰。君房,岳州安陆人。景德中进士及第。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祥符中自御史台谪官宁海。適真宗崇尚道教,尽以秘阁道书付杭州,俾戚纶、陈尧臣校正。纶等同王钦若荐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编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之。复撮其精要,总万馀条,以成是书。其称《云笈七签》者,盖道家之言,以天宝君说洞真为上乘,灵宝君说洞玄为中乘,神宝君说洞神为下乘。又太玄、太平、太清三部为辅经,又正一法文遍陈三乘,别为一部,统称三洞真文,总为七部,故君房取以为名也。其诠叙之例,自一卷至二十八卷总论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二十九卷至八十六卷则以道家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分类缕载;八十七至一百二十二卷则前人文字及诗歌传记之属,凡有涉於道家者,悉编入焉。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其引用《集仙录》、《灵验记》等,亦多有所删削。然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於是矣。《文献通考》作一百二十卷。此本为明中书舍人张萱所刊,中多二卷,盖《通考》脱误也。

△《悟真篇注疏》·三卷、附《直指详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自云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诀。元丰中卒於荆湖,世俗传以为仙,亦无可考验也。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其中所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者,即《参同契》三日出为巽,震生庚西方之旨。其云药重一斤须二八者,即《参同契》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之旨。其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者,即《参同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之旨。其云木生於火本藏锋,要须制伏觅金公者,即《参同契》河上姹女,得火则飞,将欲制之,黄芽为根之旨。其馀亦皆彼此阐发。然其书初出,第道家自相授受,儒家罕有传述者。至乾道中,翁葆光始析为三篇,作注以申绎其义,又附以《悟真直指详说》一篇。传之既久,或讹为薛道光撰,而葆光之名遂不显。逮元至顺间,戴起宗访得旧本,重加订正,於是定为葆光之注,而复为疏以发明之。是二人者皆未闻其羽化飞昇,亦未闻其长生久视。但据其书而论,则所云假真阴真阳之二物,夺天地之一气,以为丹饵,归丹田气海之中,以御一身。后天地之气,则一身之气翕然归之,若众星之拱北辰。其说亦似乎近理。故录而存之,以备丹经之一种。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象川人。起宗字同甫,集庆路人,延祐中尝官绍兴儒学教授,其始末则均无可考云。

△《古文龙虎经注疏》·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宋王道撰。前有道自序及太乙宫道士周真一奏进札子,又有道后序一篇。道本末不可考。自题称保义郎差充恩平郡王府指挥使。自序又云,一介武弁,隶职王府。盖本藩邸环卫官,而依附道流者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古文龙虎上经》一卷,不著名氏。道推衍其义为之注,又申注意自为之疏。其经分三十三章,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末又载攒簇周天火候、金火相交生药二图,以明用功之法。大旨谓真铅真汞止取天地之精,日月之华,混合造化,以成神丹,辨药才之真伪,抉金石之异同。又称得真师口诀,以《龙虎经》行世之本谬误为多,故厘而正之,分章定句,於淳熙间奏进。所谓龙虎者,即水火之义,道家丹诀,例用寓名耳。注疏中多引《参同契》语,盖炉火之说自魏伯阳始有书,犹彼法中之六经也。道又有《补注参同契》,见所作后序。今佚不传,然大意亦不过如此矣。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或疑出羽流依托。然《龙虎经》之为古书,尚无确验,亦何必究注之真伪。且服气养生,山林隐逸之事也。因方士以奏於朝,此何意乎?其人殊不足道,姑以其言成理存之尔。

△《易外别传》·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俞琬撰。其书以邵子《先天图》阐明丹家之旨。考《先天图》传自陈抟。南宋以来,无不推为伏羲之秘文,卦爻之本义。袁枢、林栗虽据理以攻之,然不能抉其假借之根,口众我寡,无以相胜也。迨元延祐间,天台陈应阔始指为《参同契》炉火之说,其言确有根据。然宗河洛者深讳之,巧辨万端,轇轕弥甚。惟琬作此书,绝无文饰。其后序有曰,名之曰《易外别传》,盖谓丹家之说虽出於《易》,不过依仿而托之者,非《易》之本义也。可谓是非皎然,不肯自诬其心者矣。后序称是书附《周易集说》后。其子仲温跋亦云,《易外别传》一卷,先君子之所著,而附於《周易集说》后者。今通志堂所刊《集说》,纳喇性德序中虽称《易图纂要》一卷、《易外别传》一卷附焉,而印本实无此卷。岂初鋟於木,后觉其不类而删之耶?《白云霁道藏目录》以此书与《易图通变》、《易筮通变》同载於太玄部若字号中,并题曰雷思齐撰。考揭傒斯为思齐作序,称所著有《老子本义》、《庄子旨义》、《和陶诗》,吴全节序又称其别有文集,而均不及此书。殆《云霁》以三书同函而误欤?

(案此书纯为道家之说,自序中已明言之。旧虽附於《周易集说》之后,今移置於道家。盖一家之书,可以不分品目,自相系属。若区别门类,则宗旨各殊,不容以黄、老之谈参羲、文之笈矣。)

△《席上腐谈》·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俞琬撰。是书乃其劄记杂说。惟上卷前数十条为考证名物之语,词意多肤浅无稽。如谓妇人俗称妈妈,乃取坤卦利牝马之贞意,谓氍?之名因出於渠搜,谓毾?之名取於蹋以登床,多附会穿凿不足据。其馀则皆辟容成之术,及论褚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则备述丹书,而终以黄白为戒。大旨皆不出道家,而在道家之中持论独为近正。由其先明儒理,故不惑方士之诡说也。朱存理《楼居杂著》有是书跋语二条。其一,称石涧先生注《易》外,别有《席上腐谈》。《易说》既有刻,此编特手笔存於家。黄岩林公守郡时,持之而去,其家别无副本,至今吴中失其传。庚戌秋,与海昌董子壬会於逆旅,偶谈家有是书,又已失去。遂同过祝秋官处转为假之归,幸此书又复来吴中云云。是此书之传出於存理。其一,称《俞氏家集》云,《腐谈》四卷,今止二卷。今本曰辅谈者,难声相近而字画转讹不同,必有据也云云。考《永乐大典》所引或作辅,或作腐,参差不一。观存理跋,知当时本自异文,非有两书矣。

△《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明道士白云霁撰。云霁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人。是书成於天启丙寅。以道藏之文,分门编次。大纲分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者,一、洞真部,元始天尊所流演,是为大乘上法;二、洞玄部,太上老君所流演,是为中乘中法;三、洞神部,亦出太上老君,是为小乘初法。四辅者,其一、太玄部,洞真之辅也;二、太平部,洞玄之辅也;三、太清部,洞神之辅也;四、正一部,三洞、三辅所会归也。所分七部,与《云笈七签》一一相合,盖历代道家之旧目。其七部子目,则各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十二类。其书则以千字文为次,以一字当一函,函各具其卷数,自天字至群字为旧藏之目,自英字至将字为明人新续之目。每条各有解题,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之例。所列诸书,多捃拾以足卷帙。如刘牧《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张理《易象图说·内外篇》、雷思齐《易外别传》、(案:此本俞琬之书云霁误以为思齐。)《易筮通变》。《易图通变》旧皆入易类,《穆天子传》旧入起居注类,《山海经》旧入地理类,扬雄《太玄经》、邵子《皇极经世》、鲍云龙《天原发微》旧皆入儒家类,《墨子》旧入墨家类,《素问》、《灵枢经》、《八十一难》、孙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后备急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寇宗奭《本草衍义》旧皆入医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旧入名家类,《韩非子》旧入法家类,《孙子》旧入兵家类,《鬼谷子》旧入纵横家类,《鬻子》、《鹖冠子》、《淮南子》、《子华子》、《刘子》、马总《意林》旧皆入杂家类,《录异记》、《江淮异人录》旧皆入小说家类,《黄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通占大象历》、《星经》、《灵棋经》旧皆入术数家类,陶弘景《华阳隐居集》、邵子《击壤集》、吴筠《宗元集》旧皆入别集类。虽配隶或有末安,门目或有改易,然总无以为道家言者。今一概收载,殊为牵强。盖二氏之书,往往假借附会,以自尊其教,不足深诘。云霁所注,不能甚详,而亦颇具崖略。考道家之源委,兹编亦其总汇也。群字号之末,附以道藏阙经目录二卷,则亦多所散佚,不尽完备矣。考《汉志》所录道家三十七部,神仙家十部,本截然两途。黄冠者流,恶清静之不足耸听,於是以丹方符箓炫燿其神怪,名为道家,实皆神仙家也。黄老之学,汉代并称。然言道德者称老子,言灵异者称黄帝,名为述说老子,实皆依托黄帝也。其恍惚诞妄,为儒者所不道,其书亦皆不足录。顾其书名则历代史志皆著於录,故今亦存其总目,见彼教之梗概焉。

──右“道家类”四十四部,四百三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