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

○别集类十一

△《岳武穆遗文》·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岳飞撰。飞事迹具《宋史》本传。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岳武穆集》十卷,今已不传。此《遗文》一卷,乃明徐阶所编。凡上书一篇、劄十六篇、奏二篇、状二篇、表一篇、檄一篇、跋一篇、盟文一篇、题识三篇、诗四篇、词二篇。其《辞镇南军承宣使》仅有第三奏,《辞开府》仅有第四劄,《辞男云转官》仅有第三劄,《辞男云特转恩命》仅有第四劄,《辞少保》仅有第三劄、第五劄,《乞叙立王次翁下》仅有第二劄,《乞解枢柄》仅有第三劄,《辞除两镇》仅有第三劄。则其佚篇盖不可殚数。史称万俟卨白秦桧,簿录飞家,取当时御札藏之以灭迹。则奏议文字同遭毁弃,固势所必然矣。然宋高宗御书《圣贤像赞》,刻石太学,秦桧作记勒於后。明宣德中宋讷乃磨而去之。飞之零章断句,后人乃掇拾於蠹蚀灰烬之馀。是非之公,千古不泯,固不以篇什之多少论矣。阶所编本,附录《岳庙集》后,前冠以后人诗文四卷,已为倒置。其中明人恶札,如提学佥事蔡兖诗曰:“千古人来笑会之,会之却恐笑今时。若教似我当钧轴,未必相知岳少师。”尤为顶上之秽。今并芟除,而独以飞遗文著录集部,用示圣朝表章之义焉。

△《茶山集》·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曾几撰。几字吉甫,赣县人,徙居河南。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历校书郎。高宗朝历官江西、浙西提刑。忤秦桧去位,侨寓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桧死,召为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提举玉隆观,致仕。卒谥文清。陆游为作墓志云:“公治经学道之馀,发於文章。而诗尤工,以杜甫、黄庭坚为宗。”魏庆之《诗人玉屑》则云:“茶山之学出於韩子苍。”其说小异。然韩驹虽苏氏之徒,而名列江西诗派中,其格法实近於黄。殊涂同归,实亦一而已矣。后几之学传於陆游,加以研练,面目略殊,遂为南渡之大宗。《诗人玉屑》载赵庚夫题《茶山集》曰:“清於月白初三夜,淡似汤烹第一泉。咄咄逼人门弟子,剑南已见一灯传。”其句律渊源固灼然可考也。又游跋几《奏议稿》曰:“绍兴末,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据此,则几之一饭不忘君,殆与杜甫之忠爱等。故发之文章,具有根柢,不当仅以诗人目之,求诸字句间矣。墓志称有文集三十卷、《易释象》五卷。《易释象》已不传。文集则《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均作十五卷。是当时已佚其半。自明以来,并十五卷亦佚,仅仅散见各书,偶存一二。兹从《永乐大典》中搜采编辑,勒为八卷。凡得古今体五百五十八首。虽不足尽几之长,然较刘克庄《后村诗话》所记九百一十篇之数,所佚者不过三百五十二篇耳。残膏剩馥,要足沾丐无穷也。

△《雪溪集》·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王铚撰。铚有《侍儿小名录补遗》,已著录。是编乃其诗集。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并作八卷。此本仅五卷。考《墨庄漫录》载铚所作《王文孺臞菴》诗一首,又《山村诗》一首。《越咏》载铚所作《云门寺》诗一首。今皆不见於集中。知今世所传,已佚其三卷,非完帙矣。铚诗格近温、李。王士祯《居易录》诋其诗不甚工,而独称其附载庐山僧可和诗一篇。似非笃论。惟铚以博洽名,乃集中《白头吟序》不引《西京杂记》,而引吴兢《乐府解题》,已迷其本。(案《西京杂记》虽伪书,然在吴兢之前,即兢说所自出。)又称《宋志》载文君诗云云,不知《宋书·乐志》《白头吟》实作古词,不作文君。此亦千虑之一失,信乎考证之难也。

△《芦川归来集》·十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张元幹撰。元幹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曰芦川老隐。周必大跋其《送胡铨》词,称长乐张元幹。睢阳王浚明跋其《幽嵓尊祖录》,则称永福张仲宗。皆宋人之词,莫详孰是也。王明清《挥麈录》纪其以作词送胡铨得罪除名。考卷末其孙钦臣跋语,称得《贺新郎》词二首真迹於铨之子,其说当信。然铨贬於绍兴戊午,而集中《上张丞相》诗,称“罪放丙午末,归来辛亥初”。又自跋《祭祖母刘氏》文,后称“宣和元年八月,获缘职事,道过墓下”。则徽宗时已仕宦,钦宗时已贬谪,但不知尝为何官耳。元幹及识苏轼,见所作《苏黄门帖跋》。又从陈瓘游颇久,见所作《了翁文集序》。其结诗社同唱和者,则洪刍、洪炎、苏坚、苏庠、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见所作《苏养直诗帖跋》。而江端友、王铚诸人皆有赠答之作。刘安世、游酢、杨时、李纲、朱松诸人皆为题《幽嵓尊祖录》。故其学尊元祐而诋熙宁。诗文亦皆有渊源。其集今有抄本,称嘉定己卯其孙钦臣所鋟。然跋称诵《上陈侍郎诗序》,知挂冠之年甫四十一。抄本无此篇。又曾季貍《艇斋诗话》载元幹《题潇湘图》诗,抄本亦无此篇。考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尝录元幹之诗一卷,而元幹不自忆。则当时已不自收拾,疑钦臣所录本有佚失。然近本但有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而无古体及绝句,知非完书。又《跋米元晖瀑布轴》、《跋苏养直绝句后》,《跋江天暮雨图》、《跋江贯道古松绝句》,乃收之题跋类中。亦似后人所窜乱,非其原本。及考《永乐大典》所载,则所佚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与钞本互相勘校,删其重复,补其残阙,定为十卷。元幹诗格颇遒。杂文多禅家疏文、道家青词,今从芟削。其题跋诸篇,则具有苏、黄遗意,盖耳目渐染之故也。钞本末有《幽嵓尊祖录》一卷,乃记其为祖母外家置祭田事。附以同时诸人题跋,中多元祐名臣之笔。亦仍其旧第并附录焉

△《东莱诗集》·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吕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录。其诗法出於黄庭坚。尝作《江西宗派图》,列陈师道以下二十五人,而以己殿其末。其《紫微诗话》及《童蒙训》论诗之语,皆具有精诣。(案今本《童蒙训》不载论诗诸条,其文散见各书中,说见本条之下。)敖陶孙《诗评》称其诗如散圣安禅,自能奇逸。颇为近似。苕溪胡仔《渔隐丛话》称其“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残雨入帘收薄暑,破窗留月镂微明”诸句。殊不尽其所长。《朱子语录》乃称本中论诗欲字字响,而暮年诗多哑。然朱子以诗为馀事,而本中以诗为专门,吟咏一道,所造自有浅深,未必遂为定论也。此集有庆元二年陆游序、乾道二年曾几后序。《文献通考》别载有《集外诗》二卷。此本无之,盖已散佚。又陆游序称嗣孙祖平悉裒集他文为若干卷。今此本有诗无文。惟其《草赵鼎迁右仆射制词》所云:“合晋、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贱伯。散牛、李之党,未如明是而去非”之语,以秦桧恶之,载於日历,尚为世所传诵。其他文则泯没久矣。

△《澹菴文集》·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胡铨撰。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进士甲科。绍兴五年以荐除枢密院编修官。抗疏诋和议,谪吉阳军。孝宗即位,特召还擢用,历官权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权兵部侍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忠简。事迹具《宋史》本传。铨师萧楚,明於《春秋》。故集中嘉言谠论,多本《春秋》义例。於南渡大政,多所补救。史但称其高宗时请诛秦桧。今考集中《论撰贺金国启》一篇,则於孝宗朝召还以后,更尝请诛汤思退。又《孝宗本纪》:“隆兴元年三月,金以书来索四州,未报。八月,又赍书两省。”今考集中《玉音问答》一篇,知答金人书孝宗已与铨定於五月三日。迟至八月未遣,必汤思退有以持之。当时情势,可以考见。史文疏漏,赖此集尚存其崖略也。本传称铨集凡百卷。今所存者仅文五卷、诗一卷,盖得之散佚之馀。然《书录解题》载铨集七十八卷,《宋志》载铨集七十卷,则在当时已非百卷之旧矣。罗大经《鹤林玉露》曰:“胡澹菴十年贬海外,北归,饮於湘潭胡氏园,题诗曰:‘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黎倩也。后朱文公见之,题诗曰:‘十年浮海一身轻,归见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云云。今本不载此诗,殆后人因朱子此语,讳而删之。然铨忠劲节,照映千秋,乃以偶遇歌筵,不能作陈烈逾墙之遁,遂坐以自误平生,其操之为已蹙矣。平心而论,是固不足以为铨病也。

△《五峰集》·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胡宏撰。宏有《皇王大纪》,已著录。案陈振孙《书录解题》,其集凡有二本。一本五卷,一本不分卷。此本题其季子大时所编,门人张栻为之叙。凡诗一百六首为一卷,书七十八首为一卷,杂文四十四首为一卷,《皇王大纪论》八十馀条为一卷,经义三种为一卷,盖即所谓五卷之本也。所上《高宗封事》,剀切详尽,《宋史》已采入本传。其《易外传》皆以史证经,《论语指南》乃取黄祖舜、沈大廉二家之说折衷之,《释疑孟》则辨司马光疑孟之误,议论俱极醇。又有《与秦桧》一书,自乞为岳麓书院山长。盖桧与宏父安国交契最深,故力汲引之。宏能萧然自远,蝉蜕於权利之外。其书词婉而意严,视其师杨时委曲以就蔡京者,可谓青出於蓝而冰寒於水矣。

△《斐然集》·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胡寅撰。寅有《读史管见》,已著录。是集端平元年冯邦佐刻於蜀,楼钥序之。嘉定三年郑肇之又刻於湘中,章颖序之。《宋史》本传作三十卷,与此本相合,盖犹从宋椠缮录也。寅父子兄弟皆笃信程氏之学,寅尤以气节著。其晚谪新州,乃右正言章复劾其不持生母服。寅上书於桧自辩,其文今载第十七卷中。大意谓“遗弃之子不同於出继之子,恩义既绝,不更以本生论之”。然母子天属,即不幸遘人伦之变,义无绝理。设有遗弃之子杀其本生父母者,使寅司谳,能以凡人论乎?章复之劾,虽出於迎合秦桧,假公以济其私,而所持之事则不可谓之无理。寅存此书於集中,所谓欲盖弥彰也。至於秦桧之罪,罄竹难书,而集中《上秦桧》第一书,第规其不当好佛,其细已甚。又寅作《崇正辨》三卷,辟佛不遗馀力。资善堂崇奉佛像,寅至形之缴奏,载此集十五卷。而三十卷末乃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开堂疏》、《光孝长老请疏》、《光孝抄题疏》、《龙山长老开堂疏》、《龙山长老请疏》六篇。尤未免自乱其例。然靖康元年金人议立张邦昌,寅方为司门员外郎,与张浚、赵鼎均不肯署议状。邦昌立,遂弃官逃。建炎三年,为起居郎。时诏议移跸之所,上万言书力争,其文今载第十卷中。绍兴四年,为中书舍人。时议遣使往云中,又抗疏力谏,其文今亦载第十卷中。并明白剀切。楼钥序所谓“引谊以劘上,往往有敌以上所难堪”者,殆非虚语。又上言“近年书命多出词臣好恶之私,使人主命德讨罪之词,未免玩人丧德之失”。乞命词臣以饰情相悦、含怒相訾为戒。故集中十二卷至十四卷所载内外诸制,并秉正不阿。史称所撰诸制词,多诰诫语,亦不诬。至寅之进用,本以张浚。后论兵与浚相左,遂乞郡以去。其父安国,与秦桧为契交,桧当国日,眷眷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并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至流窜。其立身亦具有始末者,其文亦何可废也。

△《邓绅伯集》·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邓绅伯集》散见《永乐大典》中,裒集排纂,尚得二卷。然原本不著其名,亦不著时代。诸家目录皆不载其书。惟集中有《游罗正仲磬沼分韵诗》,题曰“深得‘一’字”。又有《诸人集贫乐轩赏花分韵诗》,题曰“深得‘把’字”。则其名当为邓深。考《永乐大典》“邓”字韵下,引《古罗志》曰:“宋邓深字资道。试中教官,入为太府丞。轮对论京西湖南北户及士大夫风俗,高宗嘉纳,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茶陵安仁溪峒之盗,望风帖息。擢潼川,漕盐酒虚额,久为民害,请於朝,蠲川引四十七万。守令贪虐,劾奏之。虞允文贻书云:‘不畏强御,思济斯民,挺然之操,未见近比。’后以朝散大夫终於家。爱居东湖之胜,建阁曰明秀。有文集十卷。”凌迪知《万姓通谱》亦载:“邓深,湘阴人。绍兴中进士。”馀与《古罗志》同。是编中《乡人祷雨有应》、《寓乌石》及《咏醴泉》、《题岩石山石鼓》、《赠别饶司理》、《别长沙驿》、《渡玉虚洞》诸作,其地皆近衡州。《探禹穴》、《溯峡》、《三游洞》、《峡江》、《滟滪堆》诸作,其地皆近潼川。与深宦游所历,一一相符。则此集为邓深所撰审矣。惟绅伯之字与《古罗志》所载不同,殆有两字欤?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有元《邓大隐居士诗集》。此集中《答杜友》诗有“小轩名大隐”句,又有《自赋大隐》一律,与之相合。然核其诗句标题,实宋人而非元人。或大隐即深别号,《大隐居士诗集》即此集之别名。虞稷等辗转传写,误宋为元,亦未可知也。

△《北山集》·三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郑刚中撰。刚中有《周易窥馀》,已著录。是集一名《腹笑编》,凡初集十二卷、中集八卷、后集十卷。初集起宣和辛丑,至绍兴乙卯。中集起绍兴乙卯,至甲子。皆刚中所自编。后集起绍兴戊辰,至甲戌,为乾道癸巳其子良嗣所编。始末具见刚中自序及良嗣跋中。此本题初集、二集、三集,而相连编为三十卷。盖康熙乙亥其里人曹定远重刻所改,非其旧也。史称刚中由秦桧以进,故於和议不敢有违。及充陕西分画地界使,又弃和尚原与金。后为宣抚使时,始以专擅忤秦桧意,至窜谪以死。今集中所载《谏和议》四疏及《议和不屈》一疏,大旨虽不以议和为非,而深以屈节求和为不可。又有《救曾开》一疏、《救胡铨》一疏,与史皆不合。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於当时章奏事迹蒐括无遗,独不及此七疏。曾敏行《独醒杂志》虽记刚中与李谊等六人共救胡铨事。然但云入对便坐,亦不云有疏。或者良嗣耻其父依附秦桧,伪撰以欺世欤?诸疏之后,多良嗣附记之语,若斤斤辨白心迹者。是必於公议有歉,故多方回护,如恐不及。李纲、胡铨诸集亦何待如是哓哓哉!刚中《封州自序诗》有曰:“我昔贫时冬少袴,四壁亦无惟有柱。自从脚踏官职场,暖及奴胥妻子饫。线引针入敢忘针,入室古云当见妒。”是始终不忘秦桧,刚中且自道之矣,亦乌可掩也。至其诗文则出於南北宋间,犹及见前辈典型。方回作是集跋,称其文简古,诗峭健,在封州诗尤佳。其品题则颇不谬云。

△《浮山集》·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仲并撰。并字弥性,江都人。《宋史·艺文志》载并《浮山集》十六卷,而不为立传。其事迹遂无可考。惟周必大《平园集》有所作并集序,称并“以绍兴壬子擢进士第。甲寅以丞相朱胜非等论荐,改京秩。寻补外去。后三年丁巳,复以张浚荐,召至阙。为秦桧所阻,改倅京口。自是闲退者二十年。孝宗即位,擢光禄丞,出知蕲州”。所纪历官本末颇详。然考集中《谢宰相启》有“黉序初除”语,则尝为教官。又《原弊录序》自称“监临猥局”,则尝为监场官。又多与平江、淮西、南安、建康、湖州诸守臣代作表启,则尝历佐诸郡。而必大序俱未之及,殆以其无关出处略之也。必大又称并力排王氏之说,惟孔、孟是师。其初任京秩时,王居正所草制词,亦有学知是非邪正之褒。而陈振孙《书录解题》乃称其官湖倅时,为籍中妓作生朝青词,坐是谪官。与其素行不相类,颇不可解。考集中《陈情启》,有“旁观下石,雠家谤伤”之语,意其即指是事欤?又集中有《回孟郡王姻礼书》,郡王,隆祐太后之侄孟忠厚也。《宋史·外戚传》称忠厚与秦桧为僚婿,而桧实阴忌之。又称桧当国,亲姻攀援以进,忠厚独与之忤。王明清《挥麈录》称吴棫为忠厚草表,因忤秦桧,谪判泉州。然则并之见恶於桧,殆以孟氏姻党之故,故竟以微罪坐废也。其古文颇高简有法度。四六能以散行为排偶,尤得欧、苏之遗。诗亦清隽拔俗。王应麟《困学纪闻》尝引所作《咏韦执谊不看岭南图》诗“政恐崖州如有北,卻应未肯受谗夫”二句,以为诛奸谀之萧斧。然其词浅露,殊不尽并之所长。应麟盖偶拈及之,以为并诗止此,则非矣。据周必大序,其集乃并外孙南安太守孟猷所编。旧本久佚。今据《永乐大典》所载,排次订正,辑成十卷。

△《横浦集》·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张九成撰。九成有《孟子传》,已著录。是集乃其门人郎昱所编。凡赋诗四卷、杂文十六卷。九成少师杨时,於程门为再传弟子。后从僧宗杲问道,其学乃全入於禅。朱子作《杂学辨》,所驳正者凡四家,九成实居其一。见於《语录》者掊击尤力。比其没也,犹谓“可惜将了许多鹘兀道理到地下去”。盖身后犹憾之不置。《宋史》本传亦称其早与学佛者游,故议论多偏。然其立身自有本末。其廷试对策,极陈恢复大计,规戒高宗安於和议之非。又指陈时弊,言皆痛切。於阉宦干政,尤反覆申明。其在当时,可称谠论。刘安世喜言禅,苏轼喜言禅,李纲亦喜言禅,言禅不可以立训,要不以是掩其大节也。陆游《老学菴笔记》谓九成对策有“桂子飘香”语。李易安作“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之句以嘲之。更掎摭琐屑,不足为九成病矣。至洪迈《容斋随笔》记洪皓没后,道出南安,九成往祭。其文但称年月官爵,而无词。情旨倍觉哀怆,以为前人未有此格。然九成乃一时避祸,不敢措词,非有意立异。且其体本孔子《季札墓碑》而小变化之,亦非九成所独创,其文字之工,实不在此,亦不足为九成称也。原本附刻《心传》、《日新》二录,本皆各自为书。今以已存目於子部,故并从删削,不更复出焉。

△《湖山集》·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芾撰。芾字明可,自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人。绍兴二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历知数郡。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芾为秘书正字时,以不附秦桧劾罢。后金师临江,芾建言有进无退,请高宗驻跸建康,以系中原之望。其领郡亦多惠政。盖非徒以文艺擅长者。然其诗才甚富,往往澜翻泉涌,出奇无穷。虽间或失之流易,要异乎粗率颓唐。如《輓元帅宗泽》诸篇,尤排奡纵横,自成一格。据集中自述,芾生甲申岁,当崇宁三年。建炎初尚未及三十,而笔力已挺健如此。其后退闲者十有馀年,年几八十,乃渐趋平淡。和陶诸诗,当作於其时,亦殊见闲適清旷之致。集中有《寄朱元晦》一诗曰:“夫子於此道,妙处固已臻。尚欲传后学,使闻所不闻。顾我景慕久,愿见亦良勤。”是其末年亦颇欲附讬於讲学。然其诗吐属高雅,究非有韵语录之比也。周必大集有芾《湖山集序》,称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而《宋史·艺文志》则称《湖山集》四十三卷,又别集一卷、《和陶诗》三卷、附录三卷、《当涂小集》八卷。本传又称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所载卷目,殊牴牾不合。原本亡佚,无从核定。今据《永乐大典》散见各韵者,采辑编订,釐为十卷。以《和陶诗》并入,而仍取必大原序冠之。史称芾为文豪健俊整,是其杂著亦必可观。惜《永乐大典》中已经阙佚,仅得表一首、序一首。附之末卷,以略存其概云。

△《文定集》·二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汪应辰撰。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初名洋。绍兴五年登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初授镇东军佥判。后官至敷文阁学士、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应辰少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国诸人游。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於朱子为从表叔。朱子尝往来商榷,故《孝经刊误》援应辰之言以为据。应辰授敷文阁待制,亦举朱子以自代,契分特深。其学问具有渊源。又官秘书省正字时,以上书忤秦桧,困顿州郡者凡十七年。史称其直言无隐,於吴芾、王十朋、陈良翰诸人中最为骨鲠。其立身亦具有本末。《宋史·艺文志》载其集五十卷。明初已罕流传。弘治中,程敏政於内阁得其本。以卷帙繁重,不能尽录。乃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嘉靖间,其乡人夏浚刻之,又附以遗事、志传等文凡二卷。今世所行,皆从程本传录、不见完帙者已二三百年。今考《永乐大典》所载,为程本不载者几十之四五。盖姚广孝等所据之本,即敏政所见之内阁本。而敏政取便抄录,所见太狭,故钜制鸿篇,多所挂漏。谨以浙江所购程本与《永乐大典》互相比较,除其重复,增所未备,勒为二十四卷。较五十卷之旧,业已得其大半。计其精华,亦约略具於是矣。

△《缙云文集》·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冯时行撰。时行字当可,壁山人。绍兴乙卯、丙辰间为丹棱令。罢归后出守蓬黎州。终於提点成都刑狱公事。尝居县北缙云山授徒,因以为号。《宋志》载其文集本五十五卷。岁久散佚。明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编为四卷授梓。此本即从玺所刻传写者也。时行《宋史》无传。《四川通志》称其与曾开、朱松等共斥和议,忤秦桧坐贬。今读其诗文,忠义之气隐然可见,志所载当不诬。惟志以为嘉熙间状元及第,考集中明云宣和初应进士举,又有《建炎庚戌中秋与同官相期月下》诗及《绍兴六年十月六日》诗,断不得为嘉熙间人。宋状元录亦无其名,志殆流传之误也。

△《嵩山居士集》·五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晁公溯撰。公溯字子西,钜野人。公武之弟。《宋史》无传,其仕履无考。今案集中《上周通判书》题左迪功郎、知梁山军梁山县尉。又程氏《经史阁记》称尝为涪州军事判官。又《与费行之小简》称绍兴三十年内任施州通判。又《眉州到任谢表》及《谢执政启》。则尝知眉州。又《答史梁山启》称“猥从支郡,遽按祥刑。”而集首师璿序亦称其为部使者。则又尝擢官提刑,而不详其地。又《眉州州学藏书记》题乾道年月,而《丙戌元夕》诗有“刺史敢云乐”句。丙戌为乾道二年,是时正在眉州。此集刻於乾道四年,盖皆眉州以前所作。师璿序又称公溯《抱经堂稿》,以甲乙分第,汗牛充栋,此特管中之豹。则其选辑之本也。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於人人有集。南渡后则公武兄弟最为知名。公武《郡斋读书志》世称该博,而所著《昭德文集》已不可见。惟公溯此集仅存。王士祯《居易录》谓其诗在无咎、叔用之下。盖其体格稍卑,无复前人笔力,固由一时风会使然。而挥洒自如,亦尚能不受羁束。至其文章,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以视《景迂》、《鸡肋》诸集,犹为不失典型焉。

△《默堂集》·二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陈渊撰。渊字知默,一字几叟,沙县人。杨万里序称为瓘之犹子,而集乃自称瓘之侄孙。疑万里笔误也。绍兴七年诏举直言敢谏之士,以胡安国荐,除御史,官至宗正少卿。尝榜所居之室曰默堂。其门人沈度编次诗文,因以名集。凡文十二卷、诗十卷。渊为杨时弟子,传程氏之学。故《上殿劄子》首辟王安石。又如诋秦桧,纠莫将、郑亿年,论宰执不职,皆侃侃不阿。其他议论时政,亦多切实。为诗不甚彫琢,然时露真趣,异乎宋儒之以诗谈理者。惟《与翁子静论陶渊明》,以不知义责之,未免讲学诸人好为高论之锢习。又力崇洛学,而於陈瓘之事佛独津津推奖。亦未免牵於私情,不为至公耳。《宋史·艺文志》载渊集二十六卷、词三卷。此本止二十二卷,未知为传写脱佚,或《宋史》字误。又别本十二卷,题曰《存诚斋集》。盖渊尝以“存诚斋”铭示学者,故后人以名其集。有文无诗。第一卷末较此本少启三篇。第九卷末较此本少书二篇。字亦多所讹阙,未若此本之完善也。

△《知稼翁集》·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黄公度撰。公度字师宪,莆田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历官考功员外郎。《书录解题》载公度集十一卷。卷端洪迈序称公度既没,其嗣子知邵州沃收拾手泽,汇次为十有一卷。卷末载有沃跋,亦称故笥所存,涂乙之馀,才十一卷。均与陈氏所载合。又《书录解题·词曲部》别有公度《知稼翁词》一卷,合之当为十二卷。此本为天启乙丑其裔孙崇翰所刊。称嘉靖丙午得於陕西谒选人,乃前朝秘府之本,尚有御印。然并词集合为一编,仅一百三十四页。分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数,岂尚有佚遗欤?公度早掇巍科,而卒时年仅四十八。仕宦不达,故《宋史》无传。《肇庆府志》称其“为秘书省正字时,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题诗》有‘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之句。时赵鼎方谪潮阳,说者谓此诗指鼎而言,遂触秦桧之怒,令通判肇庆府”云云。殆亦端悫之士,不附时局,故言者得借赵鼎中之欤!其诗文皆平易浅显。在南宋之初,未能凌跞诸家。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是则所养为之矣。公度别有《汉书镌误》,今已佚。此本从他本掇拾二段,并佚词一首附之卷末。今亦并录之焉。

△《唯室集》·四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长方撰。长方有《步里客谈》,已著录。是集诗文散入《永乐大典》各韵下。据胡百能行状,原本凡十四卷。又唐瑑原序称其家所刊凡二百篇。今掇拾残阙,仅得文五十五首、诗三十九首,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於后,以备稽考。虽较原书篇数只及其半,而菁华具在,亦可以观其大凡矣。长方父侁,与游酢、杨时、邹浩、陈瓘等游,故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朱子语录》於同时学者多举其字,惟於长方则称曰唯室先生,盖颇引以为重也。冯时可《雨航杂录》谓宋儒论人,喜核而务深,长方亦不免於是。然如谓刘先主灭刘璋取蜀,为行不义,杀不辜,故不能有天下;谓张九龄与李林甫同辅政,不能发其奸而去之,以致天宝之乱。虽核以事势,均未必尽然。要其理则不为不正。至於《绍兴六年应诏劄子》,谆谆以严师律、备长江、讲漕运为急。又因朝廷罢赵鼎任张浚,作《里医》一篇,以为“国家起锢疾,必固元气。补当持重,攻当相机”。盖其意不主於和,亦不主於遽战。富平、淮西、符离三败,躁妄偾事,若预睹之,固与迂阔者异矣。虽佚简残篇,仅存什一,要胜於虚谈高论,徒供覆瓿者也。

△《汉滨集》·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之望撰。之望字瞻叔,襄阳穀城人,后寓台州。登绍兴八年进士第。累迁太府少卿。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洊擢至参知政事,劳师江淮,为言者论罢。乾道元年起为福建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卒。事迹具《宋史》本传。钱溥《秘阁书目》载有之望《汉滨集》,而佚其册数。焦竑《经籍志》作六十卷。然赵希弁、陈振孙两家俱未著录,则宋代已罕传本。后遂散佚不存。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什之三四而已。之望当秦桧柄国时,落落不合,人咸称其有守。其历官亦颇著政绩。惟在隆兴时力主和议,与汤思退相表里,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而极沮张浚恢复之谋,考宋南渡之初,自当以北取中原为务。然惟岳、韩诸将可冀图功。张浚很愎迂疏,但急於立功以固位,实非可倚以恢复之人。一败於富平,而丧师三十万。再衄於淮西,而叛逃者七万。三挫於符离,而丧师又十三万。偾辕误国,其验昭然。讲学家以张栻之故,回护其父,殊未免颠倒是非。之望之沮浚,不可不谓之知人。至其《论和议》之策,以为“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惟当移攻战之力以自守,然后随机制变”。又以为“金人制胜之谋,举无遗策。加以器械之利,形势之便,虽汉、唐全盛之时,犹未能轻此敌,而况於今日”!其斟酌时势以立言,与史浩意颇相近,亦不可谓之不知时务。特其朋比小人,附和权倖,与浩之出於老成忠荩者不同。又汤思退所主者乃六国赂秦之计,与浩之主於持重俟衅者亦复迥异。故当时重为人所抨击,而《宋史》亦极不满之,诛其心也。至其诗文,则皆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诸劄子亦多足以考见时事,与正史相参,未可遽废。谨釐为十六卷,著之於录。庶其人其文是非得失各不相掩焉。

△《香溪集》·二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范浚撰。浚字茂名,兰溪人。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柄政,辞不赴。然浚虽不仕,实非无意於当世者。其《书曹参传后》,则隐戒熙宁之变法。其《补翟方进传》,则深愧靖康之事雠。其《读周礼》一篇,亦为王安石发。而《进策》五卷,於当时世务尤言之凿凿。非迂儒不达时变者也。其《诗论》戒穿凿,似为郑樵而言。《易论》鄙象数,亦似为陈抟而设。於经术颇为有功。《春秋论》欲废三传,则犹祖孙复之馀习,颇为乖迂。然卢仝所注,儒者罕传。浚论尚载其数条,亦足资异闻。其辩孟母无三迁事、黄帝无阪泉事、周穆王无西至昆仑事,虽颇失之固,然皆於理无害。其诗凡三卷。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有足称焉。集为其门人高栴所编,其侄端臣刊之。前有绍兴三十一年陈岩肖序。后有元吴师道跋,称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而其集金履祥时已不传,后从应氏得其前七卷。又从其族孙俊家得残本,佚前五卷。合之遂为完书。跋又称端臣《蒙斋集》未及刊,先刊其与浚唱酬诸诗附见焉。此本无端臣诗,盖又佚矣。

△《郑忠肃奏议遗集》·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郑兴裔撰。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由成忠郎历官江东路钤辖,迁均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使,召领内祠,武康军节度使。赠太尉,谥忠肃。是集所录多奏疏、表状,其记、序、辨、跋诸杂著则间附数篇。其中如《请起居重华宫》及《论淮西荒政》诸疏,词意剀挚。他如《蠲缗钱》、《禁改钞》、《论折帛钱》诸奏,所列绍兴间一切弊政,皆《宋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所未载,亦足补史志之阙。又纪《淳化阁帖》之摹拓传写,与黄伯思互有异同。辩琼花之复荣,较周必大《玉蕊辨证》更为详赡。亦考据者所不废矣。《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盖其裔孙所裒辑,出於南宋之后。录之亦足徵宋代故实之一二焉。

(案此编虽以奏议为名,实则裒辑杂文,共为一集。故录之《别集类》中。)

△《云庄集》·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曾协撰。协字同季,南丰人。《宋史》无传,志乘亦不载其名。据傅伯寿所作集序,知为曾肇之孙,曾纁之子。而所叙仕履但曰官零陵太守,不及其详。且宋无零陵郡,亦无太守之名,殊非实事。今以集中诗文考之,知绍兴中举进士不第,以世赏得官。初为长兴丞,迁嵊县丞。继为镇江通判,迁临安通判。乾道癸巳权知永州事以卒。伯寿所云,盖以古地名与古官名假借用之,文人换字之陋习耳。伯寿又称:“庆元庚申,协没已二十八年。其子直敷文阁、福建转运副使炎辑其文为二十通。”考刘禹锡作《柳宗元集序》,称一卷为一通,则原集盖二十卷。今传於世者,惟《咏芭蕉》一诗,仅见陈景沂《全芳备祖》中。他不概见,则其亡已久矣。今捃拾《永乐大典》所载,以类编次,尚得五卷。又得傅伯寿序一篇,亦并录入。序称其古诗多效选体。然合诸作观之,大抵源出苏轼、陈与义。故《同沈正卿作仇池石诗》用轼韵,《陈晞贤过零陵赠诗》亦用与义韵,而绝不及於他家。知其唱和讲求在二家旧格也。杂文颇雅饬有法。《宾对》一赋为集中巨篇,语特伟丽。而大旨以安享太平为浑穆之王风,以恢复中原为战争之霸术。夸大其词,以文偏安之陋。曲学阿世,持论殊乖。姑以文采录之,从《昭明文选》不废《剧秦美新》之例。读其文者,分别观之可矣。

△《竹轩杂著》·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林季仲撰。季仲字懿成,永嘉人。登进士第。历官太常少卿,知婺州。自号芦山老人。尝侨居暨阳。集中又自称济南林某者,盖其祖贯也。《宋史》不为立传,其行事不可概见。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季仲以赵鼎荐入朝,奏疏沮和议得罪。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云云。今案集中《与赵仆射书》有“相公过听,引而置诸朝。鹿鹿三年,蔑有报称”之语。与赵鼎荐引之说合,惟《沮和议》一疏,已不见於集中。其得罪贬谪之事,遂略而弗显。集中又有祭德和弟、察和弟诸文,据所云同祖所出兄弟八人者,知其兄弟甚多,而仲熊、叔豹之名亦已不可复考。然《宋史·赵鼎传》称鼎之再相,尝奏言:“今清议所与如刘大本、胡寅、吕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是季仲在绍兴中,实负清流重望,故集中劄子虽所存无几,而多力持正论,深切时弊之言。其赵鼎南迁以后,所与简牍数篇,无不反覆慰藉,词意谆挚。交道之笃,尤可概见。又《庚溪诗话》称季仲颇喜为诗,语佳而意新。今观所作,虽边幅稍狭,已近江湖一派。而笔力挺拔,其清隽亦可喜也。集本十五卷,世久失传。论宋代人物者或不能知其姓氏。今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编缀,釐为诗一卷、文四卷,用存其概。且为略考本末,附著於此,俾不至无闻於后焉。

△《拙斋文集》·二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林之奇撰。之奇有《尚书全解》,已著录。是集凡记问二卷,盖即本传所谓《道山记问》者。诗一卷、杂文十七卷。末附吕祖谦祭文及李橺所为哀辞、姚同所为行实。以之奇自号曰拙斋,因以名集。之奇之学得於吕本中。其《记问》内称少蓬及吕紫微者,皆谓本中。其后吕祖谦又受学於之奇,祖谦祭之奇文云:“昔我伯父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献之传,载而之南。先生与二李伯仲实来定师生之分。”二李谓李葵之子李柟、李樗。西垣公者亦谓本中也。(案祖谦之祖弸中,为本中之弟,本中乃其从祖。而祖谦称伯父者,盖用《左传》“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语,然亦太僻矣。谨附订於此。)吕氏之学颇杂佛理,故之奇持论亦在儒、释之间。吕氏虽谈经义,而不薄文章。故之奇注释《尚书》,究心训诂。而此集所载诸篇,皆明白畅达,不事钩棘,亦无语录粗鄙之气。其诗尤具有高韵,如《江月图》、《早春偶题》诸篇,置之苏、黄集中,不甚可辨也。

△《于湖集》·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张孝祥撰。孝祥字国安,历阳乌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一。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寻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请祠。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书录解题》载《于湖集》四十卷,此本卷数相合。前有其门人谢尧仁及其弟华文阁直学士孝伯序。尧仁序称孝祥每作诗文,辄问门人视东坡何如。而尧仁谓其《水车》诗活脱似东坡。然较苏氏《画佛入灭》、《次韵水官》、《韩幹画马》等数篇尚有一二分劣。又谓以先生笔势,读书不十年,吞东坡有馀矣。今观集中诸作,大抵规摹苏诗,颇具一体。而根柢稍薄,时露竭蹶之状。尧仁所谓读书不十年者,隐寓微词,实定论也。然其纵横兀傲,亦自不凡。故《桯史》载王阮之语,称其平日气吐虹霓。陈振孙亦称其天才超逸云。

△《太仓稊米集》·七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周紫芝撰。紫芝字少隐,宣城人。绍兴中登第。历官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自号竹坡居士。是集乐府诗四十三卷、文二十七卷。前载唐文若、陈天麟及紫芝自序。集中《闷题》一首下注云:“壬戌岁始得官,时年六十一。”是紫芝通籍馆阁,业已暮年,可以无所干乞。而集中有《时宰生日乐府》四首,又《时宰生日乐府》三首,又《时宰生日乐府》七首,又《时宰生日诗》三十绝句,又《时宰生日五言古诗》六首,皆为秦桧而作。《秦少保生日七言古诗》二首,《秦观文生日七言排律三十韵》,皆为秦熺而作。又《大宋中兴颂》一篇亦归美於桧,称为元臣良弼。与张嵲《绍兴复古颂》用意相类。殊为老而无耻,贻玷汗青。集中尝引苏轼之言,谓古今语未有无对者,琴家谓琴声能娱俗耳者为“设客曲”。顷时有作《送太守》诗者,曰此供官诗,不足观。於是设客曲乃始有对。因戏作俳体诗曰:“设客元无琴里曲,供官尚有选中诗”云云。是数篇者,殆所谓供官诗欤?然其诗在南宋之初,特为杰出。无豫章生硬之弊,亦无江湖末派酸馅之习。方回作是集跋,述紫芝之言曰:“作诗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得此语於张文潜、李端叔。”观於是论,及证以紫芝《诗话》所徵引,知其学问渊源,实出元祐。故於张耒《柯山》、《龙门右史》、《谯郡先生》诸集汲汲搜罗,如恐不及。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谓寇国宝诗自苏、黄门庭中来,故自不同者也。略其人品,取其词采可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