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

○别集类十四

△《石屏集》·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戴复古撰。复古字式之,天台人。尝登陆游之门,以诗鸣江湖间。所居有石屏山,因以为号,遂以名集。卷首载其父敏诗十首。盖复古幼孤,勉承家学,因搜访其先人遗稿,以冠己集。昔黄庭坚《山谷集》后附刻其父《伐檀集》,王楙《野客丛书》后附刻其父《野老纪闻》。复古以父诗为数无多,不成卷帙,特升弁於简端。例虽小变,理乃较协矣。复古诗笔俊爽,极为作者所推。姚镛跋其诗,称其天然不费斧凿处,大似高三十五辈。晚唐诸子,当让一而。方回跋其诗,亦称其清健轻快,自成一家。虽皆不免稍过其实。要其精思研刻,实自能独辟町畦。瞿佑《归田诗话》载复古尝见夕照映山,得句云:“夕阳山外山。”自以为奇,欲以“尘世梦中梦”对之,而不惬意。后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得“春水渡傍渡”句以对,上下始称。其苦心搜索,即此可见一端。至集中《严子陵钓台》诗所谓“平生误识刘文叔,惹起虚名满世间”者,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极赏其新意可喜。而罗大经《鹤林玉露》又深以其议论为不然。盖意取翻新,转致失之轻佻,在集中殊非上乘。与虤所云,固未足为定评矣。

△《莲峰集》·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史尧弼撰。尧弼字唐英,眉州人。其仕履不见於史传。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尧弼《莲峰集》三十卷,而世间亦无传本。故录宋诗者多不能举其姓名。惟《永乐大典》载有是集原序二篇。其一作於乾道丙戌,自署曰省斋,不知何人。其一为任清全序,作於嘉定癸酉。称“尧弼童丱即迥出不凡,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东坡,留馆於潭。与张栻游,每开以正大之学。岁丁丑,偕其弟尧文登第”云云,而亦不言其所终。考周密《浩然斋雅谈》云:“李焘十八岁为眉州解魁。时第二人史尧弼,方十四岁。人疑其文未工。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袴,太守命分韵赋诗,尧弼得‘建’字,援笔立成云:“四岁尚少房玄龄,七步未饶曹子建。”后为张魏公客,不幸早世”云云。其所记与任清全序相合。又《江湖续集》载张炜《题莲峰集》诗一首,亦有句云:“一梗江湖客,三朝忠义家。”以诸书参互考证,盖尧弼登第后未授官而卒也。尧弼天姿卓绝,其诗纵横排宕,摆脱恒蹊。其论诸篇,明白晓畅,澜翻不穷,亦有不可羁勒之气。大抵有其乡苏氏之遗风。惟其夏绿霜凋,故不能如李焘之著书传后。然就其文章而论,要亦不失为才士。任清全序乃因集中有《论学》之作,遂以张栻少年自得,为尧弼磨礲浸灌之功,欲援而入於道学。则门户标榜之习,转不足以见尧弼矣。其文在宋已多散落,是集乃其从孙师道所重刻,今亦不可复睹。谨从《永乐大典》中掇拾裒辑,釐为十卷,著之於录。俾怀才赍志之士,无声尘翳如之慨焉。

△《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陈造撰。造字唐卿,高邮人。淳熙二年进士。官至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遭宋不竞,事多龃龉,自以为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号江湖长翁。既不竟其用,故无所表见,而《宋史》亦不为立传。惟元申屠駉为作墓志,称其“於诲诱则良师,於抚字则循吏。身笃操修,道兼体用”。虽金石之文,称述例多溢量,亦未必纯构虚词也。集中《罪言》一篇,盖仿杜牧而作,不免纸上谈兵,徒为豪语。其文则恢奇排奡,要亦陈亮、刘过之流。其他劄子诸篇,多剀切敷陈,当於事理。记序各体,锤字炼词,稍伤真气,而皆谨严有法,不失规程。在南宋诸作者中,亦铁中铮铮者矣。至《易说》一卷,始於《无妄》,终於《比》,凡十五篇,疑其未完之书。中多以史证经,与杨万里《诚斋易说》、李光《读易详说》相类。殆为时事而发,托之诂经欤?其集久无刻本。明崇祯中,李之藻以淮南自秦观而后,惟造有名於时,始与观集同刻之於高邮云。

△《烛湖集》·二十卷、《附编》·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孙应时撰。应时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馀姚人。登淳熙乙未进士。初尉黄岩,迁海陵丞。再迁遂安令,改知常熟县。以仓粟流欠贬秩,移判邵武军。未上而卒。考杨简作应时圹志及张淏《会稽续志》,均称其绍熙初尝应蜀帅邱崈辟,预料吴曦逆谋,白崈以别将领其军。后曦以叛诛,其言果验。时应时已殁,三省奏官其子祖开。盖亦智略之士。又史弥远受业於应时,集中与弥远诸书,皆深相规戒。迨弥远柄国,独超然自远,无所假借,甘沦一倅而终。其人品尤不可及矣。《宋史·艺文志》载《烛湖集》十卷。据应时诗中自序,盖尝应刘克庄之求,手编其稿为五十卷。集末有其侄祖祐跋,称涑水司马述先以十卷付梓。后附以《问思录》五十条、《通鉴摘义》三十条,总名之曰《经史说》。又附雪斋父子倡和诗,及雪斋行状、墓铭,杨简所撰圹记,《会稽续志》小传,子祖开补官省劄等篇。是十卷为祖祐所编,非其旧本也。年远散佚,久无传本。故厉鹗作《宋诗纪事》,仅於吴礼部《诗话》、王应麟《困学纪闻》、黄宗羲《姚江逸诗》内采掇数篇,寥寥不备。兹从《永乐大典》所载,排纂成编。惟《经史说》残阙特甚,仅存一篇。其馀则约略篇数,殆已十得八九。以卷帙繁重,分二十卷。仍附编其父介及其兄应求、应符诗,并录应时父子志传行状、子祖开补官省劄诸篇,为上、下二卷。应求字伯起,尝登乡荐。应符字伯潜,所著有《历代帝王纂要》二卷、《初学须知》五卷,载於陈振孙《书录解题》。今并未见云。

△《昌谷集》·二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曹彦约撰。彦约有《经幄管见》,已著录。是编称《昌谷集》者,考集中有《与刘后溪书》,谓世为都昌村落人,后迁於城下昌谷巷,则其所居地名也。彦约初游朱子之门。其后历任州郡,却敌平寇,独卓有实用。故《宋史》本传称其可以建立事功。及入侍讲筵,亦能殚心启沃。其《经幄管见》一书,敷陈祖训,规箴时政,尚历历可稽。文集乃湮没不显,《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惟焦竑《国史经籍志》有《昌谷小集》二十卷。钱溥《秘阁书目》亦有《曹文简公集》十五册。然亦久无传本。厉鹗《宋诗纪事》蒐罗繁富,绝不及其姓名,则无徵久矣。今考《永乐大典》,载彦约诗文颇多。核其篇目,如本传所称为利路转运判官时所作《病夫议》,为兵部侍郎时所上《荐李心传劄子》,俱不载其中。知已未免於佚阙。然其馀诸作,世所不传者,为数尚夥。谨类次排纂,釐为二十二卷。其间奏议,大都通达政体,可见施行。所论兵事利害,尤确凿有识,不同摭拾游谈。其应诏陈言二封事,乃庆元、宝庆间先后所上。於当日苟且玩愒之弊,反覆致意,切中窾要,亦可徵其鲠直之概。惟俪词韵语,稍伤质朴。然不事修饰而自能词达理明,要非学有原本者不能也。

△《省斋集》·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廖行之撰。行之字天民,其先延平人。五季时徙於衡州。登淳熙甲辰进士。尝官岳州巴陵尉,以亲老丐养而归,注授宁乡主簿。未赴。据田奇所作行状,称其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亦多著循绩。然名位不昌,故姓字不著於史传。其所著作,诸家亦罕著录。是集乃其子谦所刊,原本十卷。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篇帙颇夥,似当日全部收入。谨排次审订,仍析为十卷,以还其旧。其原跋十七通,行状、墓铭等三首,仍附於后,以备考核。其文章大抵屏除藻绘,务以质朴为宗,或不免近於朴僿。故戴溪作序,不甚称之。然其词意笃实,切近事理,亦足以想见其为人。至其四六之作,则较他文为流丽。潜敷敬跋,称其表启多互见周必大集中。盖以必大亦有省斋之名,故相淆混。今检勘必大全集,实无一篇与此相复。当由后人知其误载,从而刊除矣。

△《南轩集》·四十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张栻撰。栻字敬夫,广汉人。丞相浚之子。以荫补官。孝宗时历左司员外郎,除秘阁修撰,终於荆湖北路安抚使。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栻殁之后,其弟杓裒其故稿四巨编,属朱子论定。朱子又访得四方学者所传数十篇,益以平日往还书疏,编次缮写。未及蒇事,而已有刻其别本流传者。朱子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论,而末年谈经论事,发明道要之语,反多所佚遗。乃取前所蒐辑,参互相校,断以栻晚岁之学,定为四十四卷,并详述所以改编之故,弁於书首。即今所传淳熙甲辰本也。栻与朱子交最善,集中《与朱子书》凡七十有三首,又有《答问》四篇。其间论辨龂龂,不少假借。如第二札则致疑於辞受之间。第三札辨墓祭、中元祭。第四札辨《太极图说注》。第五、六、七札辨《中庸注》。第八札辨《游酢祠记》。第十札规朱子言语少和平。第十一札论社仓之弊,责以偏袒王安石。第十五札辨胡氏所传《二程集》不必追改,戒以平心易气。第二十一札辨论仁之说有流弊。第四十四札论山中诸诗,语未和平。第四十九札论《易说》未安,是从来许多意思未能放下。第五十四札规以信阴阳家言,择葬地。与胡季随第五札又论朱子所编《名臣言行录》未精细。朱子并录之集中,不以为忤。又栻学问渊源,本出胡弘。而与朱子第二十八札谓胡寅《读史管见》病败不可言,其中有好处,亦无完篇。又第五十三札谓胡安国《春秋传》其间多有合商量处。朱子亦并录之集中,不以为嫌。足以见醇儒心术,光明洞达,无一毫党同伐异之私。后人执门户之见,一字一句,无不回护,殊失朱子之本意。至朱子作张浚墓志,本据栻所作行状,故多溢美,语录载之甚明。而编定是集,乃削去浚行状不载,亦足见不以朋友之私,害是非之公矣。论张浚者,往往遗议於朱子,盖未核是集也。刘昌诗《芦浦笔记》驳栻《尧庙歌》,指尧庙在桂林,失於附会。其歌今在集中,盖取其尊崇帝德,而略其事实。昌诗又录栻《悫斋铭》称栻奉其父命为其弟杓作,本集不载。检之良然。然栻集即杓所辑,不应反漏。考高斯得《耻堂存稿》有《南轩永州诸诗跋》曰:“刘禹锡编《柳子厚集》,断至永州以后,少作不录一篇。南轩先生永州所题三亭陆山诸诗,时方二十馀岁,兴寄已落落穆穆如此。然求之集中,则咸无焉,岂编次者以柳集之法裁之乎!然则栻集外诗文皆朱子删其少作,非偶佚矣。

△《勉斋集》·四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宋黄幹撰。幹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人。少受业於朱子,朱子以女妻之。宁宗朝,补将仕郎。历知汉阳军、安庆府。以主管亳州明道宫致仕。卒谥文肃。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是集讲义经说三卷、杂文三十六卷、诗一卷。杂文凡守郡公移案牍之辞皆在焉。据其卷目,与《宋史·艺文志》相合,盖犹原本也。昔朱子作竹林精舍成,尝遗幹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幹亦能坚守师说,始终不贰。然林栗与朱子论《易》不合,至构衅攻击,朱门弟子有欲火栗之书者。幹祭栗文,独能不没其所长。可谓绝无门户之见。又史称幹在安庆府筑城,部署有方,民不劳而事集。及金兵大至,淮东西震恐,独安庆按堵如故。又在制置李珏幕中,力以军政不修,边备废弛为言。珏不能用。厥后光、黄继失,卒如其言。尤非朱学末流空谈心性者可比。亦足见洛、闽设教之初,尚具有实际,不徒以峨冠博带,刻画圣贤矣。其文章大致质直,不事雕饰。虽笔力未为挺拔,而气体醇实,要不失为儒者之言焉。

△《北溪大全集》·五十卷、《外集》·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陈淳撰。淳有《北溪字义》,已著录。其生平不以文章名,故其诗其文皆如语录。然淳於朱门弟子之中,最为笃实。故发为文章,亦多质朴真挚,无所修饰。元王环翁序以为“读其文者,当如布帛菽粟,可以济乎人之饥寒。苟律以古文律度,联篇累牍,风形露状,能切日用乎否”云云。是虽矫枉过直之词,要之儒家实有此一派,不能废也。又淳以朱子终身与陆九渊如水火,故生平大旨,在於力申儒、释之辨,以针砭金谿一派之失。集中如《道学体统》等四篇,《似道》、《似学》二辨,皆在严陵时所作。反覆诘辨,务阐明鹅湖会讲之绪论。亦可谓坚守师传,不失尺寸者矣。集为其子榘所编。末有外集一卷,载奠祭文、志铭、叙述五篇,亦榘所辑附。淳祐戊辰郡倅薛季良为鋟版龙溪书院,岁久散佚。元至元乙亥、明弘治庚戌,又两经翻刻。今所传者,盖犹弘治本云。

△《山房集》·九卷(永乐大典本)

宋周南撰。南字南仲,吴郡人。淳熙庚戌登甲科。官至秘书省正字。再以荐入词馆,皆不久罢去。遂以殿廷所授文林郎终焉。《艺文志》有周南《山房集》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周氏山房集》二十卷,后集二十卷。卷目多寡迥异。今检《永乐大典》所载,有《题山房集》者,亦有《题山房后稿》者,与陈氏著录之本合。知《宋志》五卷之目,乃传写脱讹,不足据也。惟计《永乐大典》所录,篇帙无几,当由删薙太甚,故佚去者多。今但就其存於今者,各依原目,釐为前集八卷、后稿一卷,以略存其旧。南长於四六,以俊逸流丽见称。制诰诸篇,尤得训词之体。其初入馆也,叶適实荐之。考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有云:“开禧用兵,韩侂胄欲以叶適直学士院草诏。適谢不能。既而卫泾被命草诏云:‘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泾见適举似,误‘为墟’为‘成墟’。他日周南至,適告以泾文字近颇长进,然‘成墟’字可疑。南愕然曰:‘本“为墟”字,何改也?’適方知南实代作,因荐其宜为文字官。遂召试馆职。”盖即其事。案此四语,今在南所作《秦桧降爵易谥敕》中。则当时已载入己集,足徵其不能割爱。而敕内别有“兵於五材,谁能去之。臣无二心,天之制也”数语。亦极为王应麟所激赏。是其织组之工,脍炙人口,尤可以概见矣。集中又有诸书题跋二十馀则,与《馆阁续书目》体例相近,疑亦在馆校勘时所作。又杂记数十条,多述宋代故事,间或直录古书之文,无所论断。疑本别有说部附於集内,而为《永乐大典》所割裂。今无可参证,姑仍其原文录之云。

△《橘山·四六》二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李廷忠撰。廷忠字居厚,橘山其号也。於潜人。淳熙八年进士。历无为教官、旌德知县。终於夔州通判。《宋史》无传。厉鹗作《宋诗纪事》,载所著有《洞霄诗集》,今亦不传。惟是编尚存,明万历中丹阳孙云翼为之笺注。云翼自序称:“所藏原系抄本,甲申应贡之京师,偶携是帙,遂取繙阅,随手笺释。后随牒炎徼,左僻多暇,爰取订正,稍加铨次”云云。盖向无刊版,自云翼笺释后始授梓行世也。廷忠名位不显,故集中启劄为多,大抵候问酬谢之作。而第十四卷内乃皆贺正、贺至笺表,中有“乘轺护漕”等语,与廷忠仕履不合,必非其所自为。案洪迈《容斋四笔》称:“宋时所在州郡,相承以表奏书启委教授,因而饷以钱酒。”则此必廷忠为教官时代州守及宪臣所作。特原本未及注明,遂不可辨耳。北宋四六,大都以典重渊雅为宗。南渡末流,渐流纤弱。廷忠生当淳熙、绍熙之间,正风会将变之时,故所作体格稍卑。往往好博务新,转伤繁冗。然织组尚为工稳,其佳处要不可掩。固当存之以备一家。至云翼笺注,尤多芜杂,未足以资考核。以其裒缀颇勤,故姑仍旧本录之,不复刊削焉。

△《后乐集》·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卫泾撰。泾字清叔,华亭人。徙居昆山。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王楙《野客丛书》所谓“潮至夷亭出状元,甲辰卫泾果魁天下”者也。累官参知政事,封秦国公。卒谥文节。其事迹不具於《宋史》。惟《南宋翰苑题名记》载泾以开禧二年七月,官中书舍人,兼修玉牒官,直学士院。十月,除吏部侍郎,兼侍读。三年十月,除礼部尚书。十一月,除御史中丞。《宋史·宰辅表》载开禧三年十一月丙戌,泾自中奉大夫试御史中丞,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丁亥,兼权参知政事。十二月壬戌,泾与雷孝友同除参知政事。嘉定元年六月乙亥,罢为资政殿学士,知潭州。而集中谢表自潭州以后又尝一知福州,再知隆兴府。其历官岁月,尚可考见。泾初号拙斋居士,改号西园居士。后筑堂成,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语题之曰后乐堂。遂以自号,并名其集。原本凡七十卷,乃其子樵所编,尝刻之於永州。岁久亡佚。明杨枢淞《故述》仅著其名,而其本已不可见。今从《永乐大典》中裒辑编次,釐为二十卷。卫氏在宋世,以文学知名。泾诸父肤敏,绍兴间为礼部侍郎,立朝颇著风采。泾弟湜,亦湛深经术,所著《礼记集说》,已别著录。泾所作大都和平温雅,具有体裁。归有光《震川集》称其文章议论,有裨当世。当韩侂胄用事时,隐居十年。於所居石浦,辟西园,坚卧不出。其进退之际,盖能以礼自守者。今即集中诸奏疏考之,其《应诏论北伐劄子》谓两国相敌,持重者安,轻动者危。应兵常胜,首事常沮。力诋侂胄开衅之非,词意极为切直。其劾易祓、朱质、林行诸状,亦能抵触奸佞,侃侃不阿。他所论列,并中窾要。在当时可称正人。特其执政未久,《宋史》又佚而不传,其大节几就湮没。幸而遗文复显,犹得据以见其仕履之大略。故著之於录,补史文所未及焉。

△《竹斋诗集》·三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裘万顷撰。万顷字元量,新建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历官大理寺司直。请外任,添差江西抚幹。杨简志其墓,以默识称之。陈宏绪《寒夜录》称万顷在当时,与胡桐原、万澹庵、徐竹堂往来倡和,号为四杰。今三人俱已湮没,惟万顷集存。刘克庄《后村集》有《裘元量司直诗跋》,称其“标致高胜,有颜氏之臞,龚生之洁”。又称“其犹子南昌理掾应材《携竹斋遗墨》古律诗三首,其季元龄又手录四十二首,其言若近而远,若淡而深。近而淡者可能,远而深者不可能。为人自贵重,耻表襮,惟诗亦然。世知竹斋者多,而见其诗者绝少。理掾盍鋟诸梓,与同志共之”云云。则元量之诗,克庄时尚无专集。此本为康熙己丑其裔孙锦县知县奏所刊。凡诗三卷。末一卷附录诰敕志铭,不知何人所编。近时工部尚书裘曰修又重刊之。曰修亦万顷裔也。其诗虽风骨未高,而清婉有馀,不染江湖之滥派。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尝称其《归兴》一篇。又称其初官乐平印曹,与洪迈诗篇往来,迈最推其“云归青嶂雨初歇,花卧碧苔春已休”之句云。

△《华亭百咏》·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许尚撰。尚自号和光老人,华亭人。其始末无考。是编作於淳熙间,取华亭古迹,每一事为一绝句,题下各为注。然百篇之中,无注者凡二十九,而其中多有非注不明者。以例推之,当日不容不注,殆传写佚脱欤?吊古之诗,大抵不出今昔之感,自唐许浑诸人已不能拔出窠臼。至於一地之景,衍成百首,则数首以后,语意略同,亦固其所。厉鹗作《宋诗纪事》,仅录其《陆机茸》、《三女冈》、《征北将军墓》、《顾亭林》、《白龙洞》、《俞塘》、《普照寺》、《陆瑁养鱼池》、《唳鹤滩》、《湖光亭》十首。亦以其罕逢新警故也。然格意虽多复衍,而措词修洁,尚不失为雅音。所注虽简略,而其时在今五六百年之前,旧迹犹未全湮。方隅之所在,名目之所由,亦尚足备志乘之参考。在诗家,则无异於众人。在舆记之中,则视后来支离附会者胜之多矣。

△《梅山续稿》·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姜特立撰。特立字邦杰,丽水人。父绶,靖康中殉难。南渡后荫补承信郎。孝宗召为太子春坊,累官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庆远军节度使。事迹具《宋史·佞倖传》。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列之《诗集类》中。则两集皆有诗无文。此本出休宁汪森家,附以杂文及诗馀共为十七卷,不知何人所增辑。森序称其流传绝少,故缮写以传。则亦罕覯之本。其正稿六卷,藏书家皆不著录。意其散佚已久矣。特立在当时,恃光宗藩邸之旧,颇揽权势,屡为廷臣所纠。其人殊不足道。陈振孙称其本一士人,涂辙一异,俨然{执目}御之态,盖惜之也。然论其诗格,则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同时韩元吉、陆游皆爱之,亦有由矣。其《上梁文引》自述其生平最悉,有云“百首之清诗夜上,九重之丹诏晨颁”。今考此集所载,皆官春坊以后之作。而所云百首者,集中不载。或在所佚之数欤!

△《信天巢遗稿》·一卷、附《林湖遗稿》·一卷、《江村遗稿》·一卷、《疏寮小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高翥撰。翥字九万,号菊磵,馀姚人。孝宗时游士也。有《菊磵集》二十卷,久佚不存。至国朝康熙二十六年,其裔孙士奇於徐乾学家宋椠书中采得遗诗一百九首。合以家藏二十二首。又於他集中得十三首。续得朱彝尊宋刻《江湖集》所载四十七首。删除重复,共得诗一百八十九首刻之,题曰《信天巢遗稿》。信天巢者,翥所以名其居也。然卷前元贞元年姚燧序,本称曰《菊磵集》,不知何以改名也。后附《林湖遗稿》一卷,为翥侄鹏飞字南仲者所撰。又附《江村遗稿》一卷,则翥父选、叔迈之诗。选、迈皆绍兴间登第。选官武当军节推,迈官县尉。此卷之中,又附质斋、遁翁二人之诗,则高氏谱中所载。仅存其号,即士奇亦莫能举其名矣。最后附高似孙《疏寮小集》一卷。似孙即撰《纬略》者。《文献通考》载《疏寮集》三卷。此所刻甚少,尚有他选所有而此刻无之者。是集在宋颇著称,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其作文怪涩,诗犹可观。刘克庄《后村诗话》谓其诗能参诚斋活句。不知此刻何以采辑转不完备。然士奇后序中初未言及附刻《疏寮集》,疑为士奇后人所加,更不暇博采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