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

○别集类存目一

△《董子文集》·一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汉董仲舒撰。仲舒有《春秋繁露》,已著录。《隋书·经籍志》载《仲舒集》一卷。又注曰:“梁二卷,亡。”《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仍载二卷。《宋史·艺文志》又作一卷。后两本并佚。明正德己亥,巡按御史卢雍行部至景州,为仲舒故里。因修复广川书院,祀仲舒,并裒其逸文以成是集。然自采录本传外,仅益以《西京杂记》、《古文苑》所载数篇,不及张溥《百三家集》之完备,故仅存其目於此焉。

△《诸葛丞相集》·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朱璘编。璘字青岩,常熟人,官至南阳府知府。是编首卷所录诸葛亮遗文一卷,陈寿所上目录皆不载。盖摭拾《三国志注》及诸类书而成。其《黄陵庙记》,明杨时伟作《诸葛书》,尝以摭用苏轼“大江东去”词语驳辨其伪。今考陆游《入蜀记》作於乾道六年,记黄牛庙事,引古谚及李白、欧阳修诗,张咏赞甚详,独一字不及亮记。袁说友所刻《成都文类》作於庆元五年,亦无此文。然则赝托之本出於南宋以后明甚,璘乃仍然载入,绝无考订。至《心书五十条》,显然伪托,亦取以苟充卷帙。且《武侯十六策》其伪与《心书》同,晁氏《读书志》著录,则犹出宋人之手。既取《心书》,又不取是策,何也?二卷以下皆为附录,所列《八阵图》及分野诸条,猥杂尤甚。末一卷全为璘及其子瑞图诗文。是非刻亮集,乃刻璘家集矣。

△《陶诗析义》·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文焕撰。文焕有《诗经考》,已著录。崇祯中文焕以召试擢翰林。会其乡人黄道周以论杨嗣昌、陈新甲逮问,词连文焕,同下诏狱。狱中笺注《楚辞听直》八卷,并著此书。《自序》所谓“首夏之廿五日,襆被就白云”者是也。其析义之例有三,一曰练句练章,不专平淡;一曰忧时念乱,不徒隐逸;一曰理学标宗,圣贤自任。每首附批句下,而又总论於篇末。陶诗之妙,所谓寄至味於淡泊,发纤秾於简古,其神理在笔墨之外。可以涵泳与化,而不可一字一句求之於町畦之内。如伯英、逸少之迹,不可钩摹以波磔;襄阳、云林之书,不可比量以形象。文焕遭逢世难,借以寓意则可,必谓得陶之精微则不然也。别本或作四卷,又附以文焕自作《赭留集》一卷,虽意求附骥,而事类续貂,今析出别著於录焉。

△《陶诗笺》·五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国朝邱嘉穗撰。嘉穗有《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已著录。是编乃所注《陶潜集》。摸索语气,全类时文批语。其力辨潜不信佛为能崇正学,远异端,尤为拘滞。潜之可重,在於人品志节。其不入白莲社,特萧散性成,不耐禅仪拘束,非有儒佛门户在其意中也。嘉穗刻意讲学,故以潜不入慧远之社为千古第一大事,不知唐以前人正不以是论贤否耳。

△《陶诗汇注》·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吴瞻泰撰。瞻泰字东岩,歙县人。是编成於康熙乙酉。首卷载宋吴仁杰、王质二家年谱,末卷附诗话百馀条。其诗注则采宋汤汉、元刘履、明何孟春、张尔躬、黄文焕诸家之说。履未尝注陶诗,盖自其《文选补遗》摭出也。其中如辨《辛丑岁游斜川诗》之“开岁倏五日”,亦仍旧注,未为特解。辨《读山海经诗》之“形夭无千岁”句,则持疑於曾季貍、周必大二家之说,不能遽断。案精卫本属衔冤,故借以寓忠臣志士之报复。若刑天争帝不成,本属乱贼化形而舞,仍为妖魄,正可为卓莽之流逆常干纪之比。《山海经》之文,班班可考,潜何取而反尚其猛志耶?瞻泰不考其本,而徒争於字形疑似之间,未为得也。又《赠长沙公族祖》一首,吴仁杰、张縯往复考证,终与世系不合。惟杨时伟所订陶集,谓序首“长沙公於余为族”当读一句,“祖同出大司马”当读一句。其题中“族祖”二字乃后人误读序文“祖”字为句,因而妄增诗题。其说颇确,而瞻泰不引,岂偶未见其本乎?集中《归田园诗》末首,据《遯斋闲览》定为江淹诗,有《文选》可证。《问来使诗》题一首,据《七修类稿》定为苏舜钦诗,有《苏子美集》可证。其《四时》一章,但据许顗《彦周诗话》定为顾恺之诗。而恺之诗於古书别无所见,似尚当存疑,末可遽删也。《读史述》九章,旧本不入诗集,瞻泰以其为四言韵语,移於卷末。然画扇诸赞亦四言韵语,何独舍彼取此乎?

△《漫叟拾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是编选录唐元结之文,不著编辑者名氏。卷末有《竹冈居士跋》云:“《元次山全集》广南近已重刻,湛甘泉太史序之详矣,兹复何言。顾此数篇於警策人心,感激时事颇切,故别录之,非有所去取也。”末署戊寅冬季,不著年号。以湛若水官翰林年月计之,盖正德十三年也。

△《李诗钞述注》·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林兆珂撰。兆珂有《诗经多识编》,已著录。兆珂守衡州时,曾刻《杜诗钞述注》。兹其守安庆时所刊,以白游迹多在皖,犹在衡刻甫诗意也。其书亦分体选钞,每篇首笺故实,终加阐发,亦颇以考订为事,欲突过萧士赟、张齐贤旧本。然其中有本诗误者,如《王昭君诗》“一上玉关道”,玉关与西域相通,非汉与匈奴往来之道。《怀子房诗》“我来圯桥上”,东楚谓桥为圯,不应於“圯”下加“桥”字。有传写误者,如《拟古》“因之寄金徽”,据《汉书·和帝纪》、《唐书·地理志》,“金徽”当作“金微”,乃山名。《听新莺》“百啭歌还过,茝石听新莺”,据《西都赋》“茝石”当作“茝若”,乃殿名。今注内皆未辨及。至於诗之必须注而后明者,如《拟古》之“苍然五情热”,乃用《尔雅》“春苍天”,郭注“万物苍苍然”语,言五情苍然而生也。《开元寺赠衡岳僧》之“五峰秀其骨”,乃用《传灯录》慧可大师一日头痛,其顶骨如五峰秀出事。今注内亦未证明,文义便不可晓。凡此不一而足,尚未可谓之善本也。

△《杜律注》·二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元虞集撰。集有《平猺记》,已著录。是编所注杜诗,凡七言近体一百四十九首。卷首《杨士奇序》,称其解《题桃树》一篇,了然於仁民爱物之旨,深得杜意,必伯生所为。然欧阳玄撰集墓碑,不载其有此书。观其词意,亦皆浅近。考元赵汸学诗於集,而所注杜诗乃无一语及其师。董文玉为《赵注》作序,亦疑虞注之非真,然不云实出谁手。案曹安《谰言长语》,称元进士临川张伯成著《杜诗演义》,曾昂夫作传有此名,又有刊版,惜其少传,往往误以为虞伯生。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亦云:“徐竹轩以道尝谓予曰:‘《杜律》非虞伯生注。宣德初已有刊本,乃张姓某人注,渠所亲见。’”合二家之言观之,则此注实出张伯成手,特后人假集之名以行耳。王士祯《池北偶谈》谓伯成名性,江西金谿人,尝注《尚书补传》。吴伯庆有輓诗云:“笺疏定令传杜律,志铭谁与继唐碑。”此尤可为明徵也。

△《读杜愚得》·十八卷(通行本)

明单复撰。复字阳元,会稽人。《千顷堂书目》作嵊县人,洪武中为汉阳河泊官。又云一名复亨,举怀才抱德科,授汉阳知县。传闻异词,未详孰是。是编前有宣德九年《黄淮序》,称杨士奇得其本於湖湘,以授江阴朱善庆兄弟刻之。考黄伯思《东观馀论》,称尝撰《杜诗编年集》,则编年实始自伯思。其本今已不传。后鲁訔、黄鹤诸家穿凿字句,钩稽岁月,率多未安。是编冠以新定年谱,亦未免附会。其笺释典故,皆剽掇千家注,无所考证。注后隐括大意,略为训解,亦循文敷衍,无所发明。至每篇仿诗传之例,注“兴也”、“赋也”、“比也”字,尤多所牵合矣。

△《杜诗通》·十六卷、《本义》·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张綖注。綖字世文。《千顷堂书目》作字世昌,疑传写误也。高邮人,正德癸酉举人,官至光州知州。是编因清江范德机批点杜诗三百十一篇,每首先明训诂名物,后诠作意,颇能去诗家钩棘穿凿之说,而其失又在於浅近。《本义》四卷,皆释七言律诗。大抵顺文演意,均不能窥杜之藩篱也。

△《杜律意注》·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赵统撰。统字伯一,临潼人,嘉靖乙未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是编诠释杜甫七言律诗。首论拗体,谓为杜之粗律,是全然不解声调者。所诠释亦皆臆度,不甚得作者之意。《凡例》称所见杜诗惟虞注二卷,故虽颇有所校正,而漫无考证。如《崔氏东山草堂诗》以“芹”字为出韵,是未知唐韵“殷”字附真不附文,至宋贾昌朝乃移之。许观《东斋纪事》、王应麟《玉海》皆可考也。

△《杜诗钞述注》·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林兆珂撰。兆珂官西曹时即手纂是帙,及守衡州,遂刊刻之。谓甫尝游衡,刻甫诗於衡,所以为衡重也。《自叙》以为博撷群书,增释未备,时或附以己见,分体选注,成十六卷。然甫诗全集凡一千四百馀首,巨制名章,往往不录。而於《杜鹃行》、《虢国夫人》二诗,向因黄鹤、陈浩然二本误入者,反并登选。其《秦州杂诗》二十首,则仅录八首。《游何氏山林》十首,则仅录六首,竟以“其一”、“其二”标写次第,似原诗止有此数,尤不可解。至注中援引事实,多不注出典。此又明代著述之通病,非独兆珂一人矣。

△《杜律意笺》·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颜廷榘撰。廷榘字范卿,永春人,官九江府通判,终岷府左长史。是编取杜甫诗七言律一百五十一首,先用疏释,次加证引,名曰《意笺》。盖取以意逆志之义。其讥伪虞注之草草,持论良是。然核其所解,与伪虞注正复相等也。

△《杜诗分类》·五卷(内府藏本)

明傅振商撰。振商字君雨,汝阳人,万历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杜诗分类始於王洙《千家注》。振商此编,则又因《千家注》本小为更定,殊无所取也。

△《杜诗解》·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杨德周撰。德周有《澹圃芋纪》,已著录。是编裒诗家之论杜诗者为第一篇。盖即蔡梦弼《草堂诗话》之意,推而广之,然分类不免於琐屑。其最不检者,如八卷补注例第一条云:“韩昌黎曰:‘人各有能有不能。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故杜云“束带发狂欲大叫”。’如此注,那得不补”云云。是杜诗乃用韩语,天下宁有是事。他如杨慎辨“槎”字一条,既全载於订讹字中,又复见於正讹例中。如斯之类,亦往往失之嗜博也。

△《杜律注评》·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与郊撰。与郊有《檀弓集注》,已著录。是编因元张性《杜律演义》略施评点。每首皆有旁批,注文亦时有涂乙,大致皆刘辰翁之《绪论》也。

△《杜诗说》·十二卷(内府藏本)

国朝黄生撰。生有《字诂》,已著录。此书以杜甫诗分体注释,於句法、字法皆逐一为之剖别。大旨谓前人注杜求之太深,皆出於私臆,故著此以辟其谬。其说未尝不是。然分章别段,一如评点时文之式,又不免失之太浅。中如谓《行经昭陵诗》非禄山乱后所作,《寄裴施州诗》据《文苑英华》本增“遥忆书楼碧池映”七字於末。虽亦间有考证,然视其《字诂》、《义府》相去不止上下床矣。盖深於小学而疏於诗法者也。

△《读书堂杜诗注解》·二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张溍撰。溍字上若,磁州人,顺治壬辰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是编乃其晚年家居所作。以《千家注》为本,而稍节其冗复。凡称原注者,皆《千家注》。每诗下评语及圈点,则溍所增入也。自称起己丑迄癸丑,阅二十四寒暑,五易稿而成。其用力甚勤,然多依傍旧文,尚未能独开生面。

△《杜诗会稡》·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张远撰。案康熙中有两张远。其一侯官人,有《超然诗集》,别著录。此张远字迩可,萧山人,由贡生官缙云县教谕。朱彝尊《曝书亭集》有《送远之桂林诗》,即其人也。是书采诸家之注而成,故曰《会稡》。其分析段落,训释文意,颇便初学。然不免寻行数墨。诗依年谱编次,与诸本互有异同,考核亦未为详审。

△《杜诗论文》·五十六卷(内府藏本)

国朝吴见思撰。见思字齐贤,武进人。是编成於康熙壬子。据其《凡例》,盖拟举杜诗典故别为一书,名曰《杜诗论事》。故此编但诠释作意,谓之《杜诗论文》。夫笺注典故,所以明文义也。论事自论事,论文自论文,是已两无据矣。而所论之文,又皆敷衍。即以开卷言之,《望岳诗》“齐鲁青未了”,正极写“望”字耳。其注乃云“行至於齐,初见岱色,及行至於鲁,岱色依然,故曰青未了”。《过宋员外之问旧庄诗》杜甫自注曰:“员外季弟执金吾,见知於代,故有下句。”其语已明矣。其注乃云“落到执金吾结”。如此之类,皆颇嫌於词费。《重题郑氏东亭诗》“华亭入翠微”句,《尔雅》山未及上曰翠微,古有明训。其注乃云“山曰翠微,秋山也”。如此之类,考证亦多未详。首列章法、句法、字法诸论。其三折句法一条,引“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一联,谓“尘中”字、“岁晚”字一折,“老”字、“病”字一折,“尽力”字、“伤心”字一折,已嫌破碎。又引“峡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一联,谓“峡”字、“湖”字一折,“云笼”字、“日落”字一折,“树小”字、“船明”字一折,诗家有是句法乎?

△《杜诗阐》·三十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卢元昌撰。元昌有《左传分国纂略》,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壬戌。前有《自序》,称杜诗有因注而显者,有因注反晦者。一晦於训诂之太杂,一晦於讲解之太凿,一晦於援引之太繁。反是者,又为肤浅凡庸之词曰:“吾以杜注杜也则太陋。”其持论甚当。然其注如《四书讲章》,其评亦如时文批语。说诗不当如是,说杜诗尤不当如是也。

△《杜律疏》·八卷(洗马刘权之家藏本)

国朝纪容舒撰。容舒有《唐韵考》,已著录。此书因顾宸所撰《辟疆园杜诗注解》繁碎太甚,又多穿凿,乃汰其芜杂,参以己意,以成是编。初名《杜诗详解》。后以所解皆律诗,又字字句句备为诠释,体近於疏,因改今名焉。

△《读杜心解》·六卷(通行本)

国朝浦起龙撰。起龙有《史通通释》,已著录。其书虽总题六卷,而卷首分上下二册,不入卷数,卷一分子卷六,卷二分子卷三,卷三分子卷六,卷四分子卷二,卷五分子卷五,卷六分子卷二,实二十六卷也。自昔注杜诗者,或分体,或编年。起龙是编,则於分体之中又各自编年,殊为繁碎。如《江头五咏》,以二首编入五言古诗、三首编入五言律诗,尤割裂失伦。其赋及杂文,旧本皆系卷末,起龙亦散附各诗之后,如《杂述》附《送孔巢父诗》后,《秋述》附《秋雨叹》后,《祭房琯文》附《别琯墓诗》后,《说旱》附《大雨诗》后,《封西岳赋》附《赠献纳使田舍人诗》后,事尚相属。以《三大礼赋》附《赠崔国辅于休烈诗》后,因诗中有“谬称三赋在”句;以《皇甫淑妃碑》附《宴郑驸马宅诗》后,因公主为淑妃所生;以《华州试进士策问》附《洗兵马》后,因所问乃中兴之政,已为牵合。至以《天狗赋》附《灵湫诗》后,以《雕赋》附《义鹘行》后,以《画太乙天尊图文》附《李道士松树障子歌》后,则强缀之甚矣。自有别集以来,无此编次法也。其间考订年月,印证时事,颇能正诸家之疏舛。而句下之注,漏略特甚。篇末之解。缴绕亦多。又诠释之中。每参以评语,近於点论时文,弥为杂糅。与所撰《史通通释》评与注释夹杂成文者同一有乖体例。殆好学深思之士而不善用所长者欤?

△《类笺王右丞集》·十卷、附《文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顾起经撰。起经字长济,更字元纬,无锡人,嘉靖中以国子监生官广东盐课副使。是集以王维诗分类重编。五言古诗分十一门,七言古诗分六门,五言律诗分十一门,五言排律分八门,五言绝句分七门,七言绝句分五门。各为笺注,而以刘辰翁评散附句下。冠以本传、年谱。别以外编、遗诗及同咏、赠答、画评附后。其文集四卷则绝无笺注。大都区别繁碎,更甚於王洙之割裂杜诗、王十朋之窜乱苏集。如《清如玉壶冰》诗,虽题出鲍照《白头吟》,然实省试之作,列之闺情,殊为不类。配隶尤多乖舛也。

△《樊绍述集注》·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之騄撰。之騄所辑《尚书大传》,已著录。樊宗师之文见称於韩愈。愈所为墓志,称其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以下杂文凡二百九十一篇,又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唐书·艺文志》云:《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而今传於世者止此二卷。绛守居《园池记》旧有宋王晟、刘忱所注,至元时已不传。其载於《辍耕录》者凡有二本,其一为氵栾阳赵仁举字伯昂者所笺注,其一不著注者姓名。然宗仪亦仅著其句读,而不尽著其笺注。此本以宗仪所得前本为主,而以后一本及他本注释并题跋附焉。至《绵州越王楼诗序》一篇,则得自计有功《唐诗纪事》,旧无句读,之騄以意创补之。宗师文故为诡异,本非正轨。韩愈以交游之故,曲以文从字顺许之。然所谓二百九十一卷者,卒以无传,则是非之公,虽愈不能夺也。之騄乃掇拾废弃,为之注释,谓之好奇则可,如谓有当於文章则未也。故特存旧注绛守居《园池记》一篇,示好奇之戒,而此则附《存目》焉。

△《香山诗钞》·二十卷(内府藏本)

国朝杨大鹤编。大鹤字芝田,武进人,康熙己未进士,官至左春坊左谕德。是编用明马元调所刊《白氏长庆集》本。录十之三四,芟其所分门目,但以五言、七言分古今体编之。

△《玉川子诗集注》·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之騄撰。卢仝诗,《唐书·艺文志》一卷;《书录解题》作二卷,又《外集》一卷;明正德中刊本作二卷,盖无《外集》;《全唐诗》增多二十二篇,编为三卷。之騄又增入《栉铭》一篇、《月诗》一篇,编为五卷。然《月诗》见《锦绣万花谷》,其词不类。《栉铭》则仅与《梳铭》异数字,乃一诗而讹为两题,不当重入。且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据罗衮《四铭小序》,知《栉铭》乃衮所作,《唐文粹》误题为卢仝。之騄均未能订正,殊考之未详也。(案朱彝尊《明诗综》以《栉铭》为明人所作,仅删去二“兮”字,尤为舛谬,并附订於此。)仝诗故为粗獷,非风雅之正声。之騄嗜奇,故特注之。卷首《月蚀》一篇,考据元和庚寅时事,笺注最详。然“后幅天若不肯信,试唤皋陶鬼一问,而今三台文昌宫”云云。应以“问”字为句。之騄乃以“而今”字为句,殊为割裂。其他注亦多支蔓。如《客答蛱蝶》一首,引罗隐诗以释黄雀字,不顾其人之在仝后,亦未免失检矣。

△《西昆发微》·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乔撰。乔一名殳,字修龄,太仓人。是编乃所说李商隐诗。案《唐书·商隐传》,称与温庭筠、段成式俱以四六得名,号三十六体。则商隐所作,别无西昆之名。杨亿《西昆倡酬集序》,称取玉山册府之义,名曰西昆。则西昆之名,又非商隐所作。此书标题先已失考。其所说,凡《无题》之诗又无一不归於令狐綯。如《锦瑟》一首,刘攽《中山诗话》以为令狐楚青衣之名,其说本谬。计有功《唐诗纪事》称为令狐丞相青衣,盖沿此文,特省书楚名耳。乔不考其源,但据丞相之文,亦执为綯之青衣。他如《少年》一首,明言“外戚平羌第一功”;《富平少侯》一首,明言“十三身袭富平侯”;《可叹》一首,明言“赵后楼中赤凤来”,与綯何与,皆锻炼入之。然则《柳枝》五首非商隐明作一序,亦必谓为綯作矣。

△《李长吉歌诗汇解》·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琦撰。琦有《李太白诗注》,已著录。注昌谷集者,宋有吴正子,明有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佺。又有宋刘辰翁评本。然贺诗镂心刿肾,意匠多在笔墨之外,往往可以意会,不可言诠。诸家多钻研字句以求之,失之愈远。琦此注兼采诸家之本,故曰《汇解》,亦不免寻行数墨之见。或附会穿凿,或引据失当。如《雁门太守行》“塞土胭脂凝夜紫”句,旧注引古今注紫塞为解,本不为谬,而琦必从别本作“塞上”,引王勃“烟光凝而暮山紫”句,以就“凝紫”二字,是岂塞上夜景耶。又如《勉爱行》“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句,旧本误“惭”为“斩”。曾益注遂云“斩老马以祖别”。直谓杀马食客,固非事理。余光注“斩”为绝,谓厩中无马可乘,亦牵强未安。琦不从之,是矣。然不知此用陶潜诗“马厩讲肆”之意,明儒者之不得志,而以为无俎豆以饯行,即乘马亦非强壮,仍郢书燕说也。至《苏小小墓诗》“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下与雨叶,乃用古音。集中如读来为厘,押入支韵之类,不一而足。琦乃易末句为风雨,改以就“待”、“彩”二韵,尤失古法矣。此类不可枚举,与诸家亦鲁、卫之政也。

△《丰溪存稿》·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吕从庆撰。前有任启运所撰小传,称从庆字世膺,大梁人。从其祖伸官於金陵。广明元年黄巢攻金陵,从庆走歙之堨田。及朱温篡唐,遂遁居旌德万山中,隐居不仕,称唐遗民。至南唐时乃卒,年九十七。其集历代史志书目皆不著录。此本为乾隆庚申其裔孙积祚所刊,称其从叔高祖元进所手录。黄之隽、邵泰、储大文皆为之序,称其湮没八百年而始显。然其书晚出,授受源流渺不可考。越宋、元、明至今,忽传於世,论者颇以为疑。其诗如《贼警》之“何以慰时匆”,《游多宝寺》之“先供座佛歆”,《村径即景》之“啼鸟断还仍”及“长此乐清礽”,《草堂坐雨》之“惫黍转馀精”,《薄暮步村径》之“飞虫抟涧舞,鸣鹊抱巢修”,《醉卧田间里人扶归》之“垂手引模糊”,《咏菊》之“风雨困秋曦”,皆不似晚唐、五代人语。又其中有《怀严子陵前辈》一题,案李肇《国史补》,称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无称古人以前辈之事。杜甫诗“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埸”,又“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亦仅用为词藻,无称人以某前辈之事。况远隔千年,忽被此目,唐人诸集,实未前闻。又《春雪往栅山》题中有“敲诗驴子背上”语。案贾岛咏“推敲”二字不定,见《唐摭言》。郑綮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见《唐诗纪事》。在今日则为故典,在唐末犹为近事,不应从庆用之。且称吟诗为推敲,已属割裂。至改为敲诗,明以前人实无此语。疑为赝鼎,盖亦有由矣。

△《谭藏用诗集》·一卷、《集外诗》·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谭用之撰。用之字藏用,其履贯时代不见於史。《新唐书·艺文志》载有谭藏用诗一卷,次於刘言史、黄滔之前。《全唐诗》亦载用之诗一卷,谓为五代末人。而《宋史·文苑传》又云:“开宝初,有颖贽、刘从义善为文章,张翼、谭用之善为诗,张之翰善笺启。”则又当为宋初人。厉鹗《宋诗纪事》遂系之於宋。众说纷纷,莫能考定。今此集前题“姑苏吴岫家藏本,悉依宋钞”十一字。后有谭氏子孙札一通,称集本元人抄宋版,抄书家珍藏,罕行於世云云。是其书当出於明之中叶。而《全唐诗》所载之七律四十首,则别为《集外诗》附之於后。盖亦其子孙所题以别於本集者。然自宋以来,阅数百年,收藏者从未著录,而忽得於吴岫家。又集外诸诗皆本於唐诗鼓吹,当时郝天挺所选录已不为少,乃无一篇出於本集。其故颇不可解。且反覆检勘,颇多疑窦。如经历官名不特《唐百官志》所无,即宋代亦未曾置,至元时始有此职。而集中《梦祝直诗》,乃有“忽梦浔州祝经历”句,其可疑者一也。又《吴真人奉旨求贤诗》,不似唐人语。考元时有道士吴全节,被遇成宗、仁宗、英宗,封崇文弘道真人,见於《元史》。而延祐中尝命真人王寿衍求访道行之士,与此所云奉旨求贤者情事相近,似当为吴全节作。其可疑者二也。又集中《赠胡守诗》,铺叙时事极详,其大略云:“因思闽广间,壤地有深阻。凶豪据深洞,老幼负戈弩。幸逢天子圣,元帅复神武。诏书一日下,海内尽歌舞。横筭罢舟车,求贤复科举。”而《金盘山诗》又有贞元纪年。案贞元为德宗年号,距唐末百馀岁,时代大不相及。而证诸《唐书》,亦无闽、广作乱之事。惟《元史》载,成宗元贞元年,昭、贺、藤、邕、澧、全、衡、吉、赣、南安等处,蛮寇窃发。二年,上思州叛贼黄胜许攻剽水口思光寨,其后屡见於《本纪》,似与闽、广凶豪之语相合。而仁宗皇庆二年始行科举,与“求贤复科举”语亦相近。盖元代未尝有此制,仁宗始法古举行,故谓之复。若唐则科举一代不绝,不可谓之复矣。贞元年号恐当是元贞之讹。特元贞尽二年,而此作七年为不相符耳。其可疑者三也。又《送赵容诗》云:“武林杨柳旧依依,甲第楼台有是非。莫道天涯龙已化,但看云际鹤还飞。”其意似指南宋之亡。若唐末、五代时,则钱氏据有临安,势方全盛,安得有此语。其可疑者四也。岂用之遗集散佚残阙,其子孙剽他人所作,搀杂其间,以足卷帙,故牴牾如是欤。

△《范文正公尺牍》·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范仲淹撰。仲淹有《范文正集》,已著录。是编皆其平生手简,为家书三十六首、交游八十一首。盖其家子孙所辑,宋时已於集外别行。后有张栻及朱子所作《文正书帖跋语》二则,当亦后人所附入。原本五卷,今止三卷,则陈振孙所改编也。

△《曾乐轩集》·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张维撰。维,乌程人,仁宗时官卫尉寺丞,都官郎中张先之父也。先尝摘维所自爱诗十首,绘为《十咏图》,孙觉为之序。周密《齐东野语》备载其诗及《觉序》,并述是图始末甚详。此本乃安邑葛鸣阳所刊,即从《齐东野语》录出。原图残阙,佚其第五首,故此亦惟存九首焉。

△《别本公是集》·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刘敞撰。敞有《春秋传》,已著录。其文集久佚,今始从《永乐大典》编次成帙。此本乃钱塘吴允嘉从诸书中搜辑而成。考《宋文鉴》尚有敞所作《续谥法》一篇,唐顺之《右编》有奏议六篇,此集均未收入。又误载刘攽诗及诗文重复文同题异者数篇。又《舜让禹》以下三篇,抄录舛错,原目亦颇失先后之序。然较之新喻所刻《三刘集》,采摭稍富。故今仍存其目,不没其蒐辑之劳焉。

△《陈副使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洎撰。洎字亚之,彭城人,即师道之祖也。皇祐中官至三司盐铁副使,宋国史、实录皆不为立传,故《宋史》亦失载其人。此本仅诗十二首,金侃跋语谓陆绳仲从宋人墨迹卷录出者。前有熙宁九年曲阜颜复《序》。后有张徽、司马光、苏轼、任希夷、李五《跋》。《复序》谓其事业在卿大夫者,以补国利民传。《跋》亦谓景行懿文,知者益鲜。曲阜长道颜公、侯官宏中郑公而下诸大贤,表而出之,辑成巨轴,盖皆当时就题卷中者。《跋》作於嘉定癸酉。自皇祐改元至是一百六十馀年,贤士大夫犹相与珍其遗篇,景企不置,则洎之为人可知矣。金侃又谓跋其后者尚有林希、孙觉、苏辙、徐积、钱世雄诸人,惟遗侯官郑宏中一跋。今希等诸跋并佚不存,则已非侃所见之本。又颜复称诗二十二篇,苏轼称诗二十五篇,今所存仅及其半,亦不知何时散失。厉鹗《宋诗纪事》载洎诗十三篇,较此本多《过项羽庙》、《过田文墓》二篇。惟此本所有之《黄鹄诗》,鹗失采耳。

△《居士集》·五十卷(内府藏本)

宋欧阳修撰。前列《苏轼序》及《年谱》。旧本每卷有熙宁五年子发等编次数字。而《轼序》谓得於其子棐,乃次而论之。盖序作於元祐六年,时发已卒,故序中不及耳。庆元中周必大编次修集,自《居士集》外,有《外集》等九种,通一百五十三卷。此编仅三之一,然出自修所手辑。《文献通考》引叶梦得之言曰:“欧阳文忠公晚年取平生所为文。自为编次。今所谓《居士集》者,往往一篇阅至数十过,有累日去取未决者。”则其选择为最审矣。此本又取淳熙间孙益谦所校重镌,卷末列诸本字句异同,极为详核。又一本为明代朝鲜所刊,校正亦极精审。以周必大所编《文忠集》已全部收入,无庸复录,故今惟存其目焉。

△《欧阳遗粹》·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郭云鹏编。云鹏爵里未详。卷首有嘉靖丁未云鹏《自叙》。以陈亮《欧阳文粹》仅录一百三十篇,所收太隘,乃补录八十三篇,附刻其后。然亮所录持择精审,与本集多有异同。宋人旧本,存之可以备参考。此则全从本集采出,字句既无可互证。又其精不及亮所录,而其博又不及修所自定《居士集》。实两无所取,故析出别存其目焉。

△《老泉文》·(无卷数,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郭祥鹏编,祥鹏,泰和人,成化辛丑进士。是集於《苏洵集》中摘取《权书》十篇、《衡论》十篇、《笺策》二篇,别为一集。案《洵全集》具存,其文章之妙,岂止於此。此选亦无谓甚矣。

△《东坡外集》·八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焦竑序》,称“世传东坡集多乱以他人之作。如老苏《水官》、《九日上魏公》、《送僧智能》三诗,叔党《飓风》、《思子台》二赋,人知其谬。至《和陶拟古》九首、《大悲圆通阁记》,本子由作,见《栾城遗言》。《虚飘飘》三首,公与黄、秦倡和,见《少游集》。《睡乡记》、《拟无功醉乡记》而作,今并属子瞻。代滕甫辨谤,王铚谓为其父作四六话,备载其文。大率纪次无伦,真赝相杂。最后得《外集》读之,多前所未载。而卷帙有序。如《题跋》一部,游行诗、文字画等各以类从,而尽去《志林》、《仇池笔记》之目,最为精核。其本传自秘阁”云云。考《和陶拟古》九首虽见於《栾城遗言》,其实轼、辙各自有诗。所谓“客从远林薄,依墙种杨柳”者,辙诗也;“有客叩我门,系马门前柳”者,轼诗也。竑所纠摘,未为尽确。又辙所作轼墓志,载所作凡六集。晁陈二家所录,多《应诏集》十卷。《宋史·艺文志》所载凡十一集。皆无此八十六卷之本。且《外集》之名,以别《内集》。轼之诗文既已全载於此,别无所谓《内集》,则《外集》之名殊无根据。竑称得之秘阁,不知明代之书,尽於杨士奇、张萱所录。二家之目不载,竑又何从而得之。此直竑以意删并,托之旧本耳。

△《黄楼集》·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鲁点编。胡廷宴补。点有《齐云山志》,已著录。廷宴,漳州人。点书成於万历甲辰,廷宴补刊则在丁未,相距二三年,而廷宴序称岁久浸坏,渐以失次,殆不可晓。盖明代朝觐官入都,例以重货赂津要。其馀朝官,则刊书一部,佐以一帕致馈,谓之书帕。其书即谓之书帕本。其仓卒不暇自刊者,则因旧官所刊,稍改面目而用之,动以旧刊漫漶为词,而偶忘其相去不久也。宋熙宁十年,苏轼守徐州,值河决澶渊,南溢於泗,城几没。轼捍御百方,城以无恙。乃取土克水之义,即城东门为楼,垩以黄土,名曰黄楼。其弟辙及秦观皆为之赋,陈师道为之铭,轼亦有《九日黄楼》、《黄楼观月》诸诗,遂为古迹。点官徐州,因裒轼诗文作於徐州者为一集,题曰《黄楼集》,实非皆为黄楼作也。入之《地理》,名实不伦,今仍入之《别集》,附轼集后焉。

△《东坡守胶西集》·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阎士选编。士选字立吾,绥德州人,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是编乃士选为莱州府知府时采苏轼在胶西诗文刻为一帙。以尚有挂漏,及官按察使时补完之。其王宗稷年谱,亦仅摘录熙宁八年乙卯轼到密州,及十年丁巳自密移知河中府,复改知徐州一段。盖借轼以重胶西也。

△《苏文奇赏》·五十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陈仁锡编。仁锡有《系辞十篇书》,已著录。是编取《东坡七集》分体选录,一以时文之法批点之。至於《志林》之属,亦皆摘录,不知是固不以文章论也。《飓风赋》乃苏过之作,后人误题其父。仁锡因而录之,亦漫无考证矣。

△《东坡禅喜集》·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凌濛初编。濛初有《圣门传诗嫡冢》,已著录。先是徐长孺尝取苏轼谈禅之文,汇集成编,唐文献序而刊之。濛初以其未备,更为增订。万历癸卯,濛初与冯梦祯游吴阊,携是书舟中,各加评语於上方。至天启辛酉,与《山谷禅喜集》并付之梓。濛初喜取前人小品,以套版刻之,剞劂颇工,而无裨艺苑,此亦其一种也。

△《东坡养生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国朝王如锡编。如锡字武工,江宁人。是编前有《王思任序》,则当成於前明之末,然又有康熙甲辰《邱象升序》,盖书成於崇祯中,批点行世则出象升手也。其书取苏轼诗文杂著有关於闲適颐养者,分《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十二门。轼以文章气节雄视百代,其游戏诸作,大抵患难中有托而逃。如锡乃惟录其小品,所谓“飞鸿翔於寥廓,而弋者索之薮泽”也。使轼仅以此见长,则轼亦一明季山人而已矣,何足以为轼乎。

△《苏诗摘律》·六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长垣县知县无锡刘宏集注”,不详时代,惟取苏轼集七言律诗注之,潦草殊甚。

△《吕次儒集》·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吕南公撰。南公有《灌园集》,已於《永乐大典》中裒辑成编。此本乃后人采掇而成。仅《麻姑山诗》二十四首,《福山诗》一首,文三首,仍以符行中《原序》冠之。其《麻姑山诗》盖出《麻姑山志》,前有《小引》。《西江诗话》所载之《葛仙峰诗》,即在其中,而题作《上葛仙坛》,标目小异。其《钱邓州不烧楮钅强颂》一首,则自吕祖谦《宋文鉴》中录出者也。篇帙寥寥,采摭殊为寒窘。今既别编巨帙,此为废稿矣。

△《支离子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一曰《竹堂集》。宋道士黄希旦撰。希旦,邵武人,一名晞,字姬仲,自号支离子。熙宁中尝召至京师,典太乙宫事。后病卒,其徒传为仙去,无可证验也。此集为淳祐己酉九龙观道士危必升所编。后附小传云,希旦为九天弥罗真人,掌上帝章奏,语甚怪妄。其诗亦凡近无深致,不类出世有道者之言。且希旦没於熙宁甲寅,不云有诗。越一百七十五年,是集忽出於羽流,则非惟仙去之说事涉荒诞,并此集殆亦依托矣。

△《山谷刀笔》·二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黄庭坚撰。《庭坚全集》已著录,此乃所著尺牍也。以年为次,自初仕至馆职四卷,居忧时三卷,在黔州三卷,戎州七卷,荆渚二卷,宜州一卷,皆於《全集》中摘出别行者。然是编向有宋椠本,非后人所为。考《宋史·艺文志》,杨亿亦以刀笔别行,盖当时风气有此一体云。

△《精华录》·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宋任渊编。渊有《山谷内集注》,已著录。是集皆摘录黄庭坚诗文。前有《渊序》,不著年月。又有朱承爵题词,称尝得其《目录》,盖宋元祐间刻版,而亡其文。心宝其名而窃病其实。久之始获旁稽载籍,缘目寻词,以还故物。若《太史大全诗》,《宋文鉴》、《文苑英华》、《文翰类选》、《光岳英华》诸集悉掇拾无遗云云。考庭坚卒於徽宗崇宁四年乙酉。是书之选虽无年月,然称黄太史《山谷集》几万篇,尝节其略而谬注三十之一也,则成於所注《内集》后。《内集注》中已称徽宗为徽考,鄱海许尹叙《内集注》亦称作於绍兴时。此集既刻於元祐中,何以反在其后。且《录》中诗文以本集年月核之,已有崇宁中作,何以预刻於元祐时。集中之目,亦往往与本集不合。如《夜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一题,是时庭坚自武昌赴宜州贬所,故亲旧追送至於汉阳。此本割裂其文,作《汉阳亲旧追送》,则亲旧属之汉阳,“追送”字不可通矣。又用前韵《赠高子勉》一题,乃庭坚自用其韵,本集可考。此本乃作《和高子勉》,则事实全乖矣。《谢公定和二谢秋怀邀予同作》一题,有末四字,乃见倡和之意。此本无此四字,则《谢公定自和二谢》,与庭坚无关矣。甚至《双井茶诗》“人间风日不到处”四句,乃七言古诗之前半,而割为绝句,改其题曰《内直观化》。第十一首之《竹筍初生》一绝,改其题曰《二月江南》。《修水记》一篇乃取庭坚《书幽芳亭》一篇,摘其中一段,而略增末数语。其馀窜乱,不可胜数。渊所注《内集》,年经事纬,考证详明,何以此集愦愦至此。至於所录集中不载诸诗,《西湖徙鱼和苏公》二首,乃陈师道三首之二,见《后山集》中。渊亦尝注师道诗,何以两集并收,漫无一语之订正。其《新竹》一首,乃陆游诗,题曰《东湖新竹》,见《剑南集》中,渊何以能於数十年前预见之。其为伪托,固可不攻而破。且《承爵序》既称缘目寻词,集中一题数首者,目中并无明文。云摘选某首,何以摘选者较多。又称所采之诗有《文苑英华》,乃宋太宗时宋白等奉敕编撰,所录诗文,止於唐代,何以有庭坚之作。排律之名,唐、宋、元人皆无之,旧集具存,可以覆案。至元末杨士宏所选《唐音》,始以排律标目。明初高棅选《唐诗品汇》,仍之不改,乃沿用至今。何以此本刊於宋时,已有五言排律。其为承爵依托为之,亦确凿无疑。何景明曰:“山谷《精华录》任渊选者,其所采取,多不惬人意。”王士祯曰:“《精华录》八卷,有天社任渊《自序》,《录》中取舍,未惬人意。”张宗柟亦曰:“观其录取大意,只以备体,且多阑入游戏之作,非上选也。”宗柟所见者称嘉靖间摹宋椠本,士祯所见者称明章邱李开先家宋椠本,皆在承爵之后。何景明虽正德时人,而比承爵亦差后。盖皆即承爵此刻,托诸宋椠。观士祯所记《任渊序》,与此本不异一字。而承爵之《序》与《渊序》貌为轧茁,如出一手。其作伪之迹,固了然矣。向来藏书之家,珍为秘笈,盖以名取之,未及一一核其实耳。

△《山谷禅喜集》·二卷(内府藏本)

明陶元柱编。元柱始末未详。是集於黄庭坚集中录其阐发禅理者别为一书。盖欲以配《东坡禅喜集》也。

△《后山诗集》·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陈师道撰。师道有全集已著录。此本为雍正乙巳嘉善陈唐所刊。《正集》六卷,仍魏衍所编之旧。逸诗五卷、诗馀一卷则唐蒐辑诸书,补所未备者也。《正集》旧有《任渊注》,今皆削去。别本各行,未为不可。唐同里吴谆为作序,乃极论其注当削,则谬之甚矣。

△《襄阳遗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范明泰编。明泰有《米襄阳外纪》,已著录。此乃所辑米芾遗文。考芾《宝晋英光集》,世有传本,明泰盖未之见。故蒐采各书,裒为此编,然阙略殊甚。至於倒书《心经》咒语一则,本佛书旧文,非芾所撰,亦登简牍,则更误矣。

△《斜川集》·十卷(江苏蒋曾莹家藏本)

旧本题宋苏过撰。过,轼之季子,字叔党,斜川其自号也,事迹附载《宋史·苏轼传》。其集《文献通考》作十卷,世无传本。王士祯《香祖笔记》称,康熙乙酉,有书贾来益都之颜神镇,携苏过叔党《斜川集》仅二册,价至二百金有奇。惜未得见之,其存佚今不可知。然士祯所记,多传闻之词,未必确也。此集乃近时坊间所刊。其本但有边阑,而不界每行之乌丝。此本染纸作古色,每页补画乌丝,而伪镌虞山汲古阁毛子晋图书一印,印於卷末,盖欲以宋版炫俗。然考晁说之所作《苏过墓志》,过卒於宣和五年。此集中所称乃嘉泰、开禧诸年号,以及周必大、姜尧章、韩侂胄诸人,过何从见之。其中所指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尤为乖剌。案刘过《龙洲集》中所载之诗,与此尽同。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刊以渔利耳。《龙洲集》已别著录,此本本不足存。以世传刊本、抄本不一而足,且卷数与《文献通考》所载相合,恐其荧听,故存其目,而辩之焉。

△《双峰存稿》·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进士舒邦佐平叔撰。《宋志》及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厉鹗《宋诗纪事》亦不载其名。前有《自序》,称早困举子业,窃第后方学四六语。又称尚书刘公曾为辛丑省试官,余以晚出门生之礼事之。辛丑为徽宗宣和三年,则邦佐当为北宋末人。集中有《和洪龟父岁晏诗》。龟父,黄庭坚甥洪朋字也。庭坚最赏其诗。而刘克庄《后村诗话》称其早卒,则邦佐与之倡和,又在徽宗以前。《序》末题甲子岁四月,而中云“投绂西归,老於三径”。甲子为高宗绍兴十四年。则其老而退休在南宋之初.而集中有《贺黄察院启》,在绍熙四年;《迎潭帅朱殿撰启》,在绍熙五年。上距高宗甲子凡五十年,邦佐当已百有馀岁,乃复在仕途,似无此理。况邦佐及见洪朋,则与苏轼、陈师道、僧道潜皆同时人,特相距先后间耳。《自序》称愿借后山“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句,则陈师道语也。《真隐集序》称递相传写,不无鱼鲁,谨守昔人“白鸥没浩荡,采菊见南山”之戒,则苏轼语也。其诗复云:“不如陶靖节,客至空持瓯。不如苏东坡,胜败两忘忧。”又云:“大苏文章继老苏,魏徵勋业付魏谟。”又云:“参寥已似絮沾泥,天女虽来暖非肉。”皆作典故用之,尤为可疑。他如“池平初斗蛤,柳老半藏鸦”,即轼诗之“夜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也。“早为挂铜钲”,即轼诗之“树头初日挂铜钲”也。“小雨止还作,虚窗暗又明”,即轼诗之“微雨止还滴,小窗幽且妍”也。“蜜熟花蜂亦惯营”,即轼诗之“蜜熟黄蜂亦懒飞”也。“卷地风来忽吹散”,即轼诗之“蓦地风来忽吹散”也。即刻意学步,不应雷同至此。其为摭轼诗赝作,痕迹显然。至於宋璟《梅花赋》,宋已不传。故《李纲集》有补作,其序甚明。今集中有《读广平梅花赋诗》,知其出在刘埙《隐居通议》之后。“梅子又生仁”句,乃以唐寅诗“试尝梅子又生仁”句,截去二字,知其出於唐寅之后,是殆近时之所为耳。

△《别本海陵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周麟之撰。麟之《海陵集》二十三卷、《外集》一卷,已著录。此本仅诗六十三首、文四篇,即《外集》一卷,书贾削去标题“外集”字,别作伪帙,以售欺耳。

△《李忠定集选》·四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李纲撰。纲有《梁溪集》,已著录。此本凡录奏议十五卷、文十六卷、诗六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冠以本传一卷、行状三卷。明万历中闽人李嗣元所撰。其凡例称限於赀,不及全刊也。兵燹版佚。国朝康熙己酉,建宁李荣芳又重刊之,称购得三旧本,皆有残阙,合之乃成完帙,其用力颇勤。《梁溪全集》,大抵藏书旧家始有之,世不多见。今行於世者惟此本。故附存其目,不没剞劂之功云。

△《林泉结契》·五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王质撰。质有《诗总闻》,已著录。是编乃商邱宋荦摘《绍陶录》中《山友辞》、《山友续辞》、《水友辞》、《水友续辞》、《山水友续辞》各为一卷。谓其有玩物適情之趣,改题此名,其文则无所增损也。

△《北山律式》·二卷、附《王炎诗》·一卷、《晁冲之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叶梦得所选程俱诗也。梦得有《春秋传》,俱有《麟台故事》,皆已著录。是编前有《梦得序》,称“致道《北山集》四十卷,既为之序。人皆知致道之文,而不知其诗。即知其诗,亦仅知其古风,而不知其律诗之妙。及门郑晦,系致道同里人,初学韵语。予谓其何舍近而就远也。因选录致道近体诗二卷,名曰《北山律式》”云云。其文浅鄙,不似梦得他作。《北山集》已别著录,此为骈拇枝指,无论真伪矣。卷后附录王炎《双溪类稿》十数首、晁冲之《具茨集》数首,尤不解其何意。大抵杂凑之本,姑充插架之数者也。

△《别本汪文定集》·十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汪应辰撰。《应辰全集》已於《永乐大典》内裒辑成编,别著於录。此本乃明程敏政以内阁藏本选录而成,非其完帙。

△《延平文集》·三卷、《附录》·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侗撰。侗有朱子所辑《延平问答》,已著录。此本乃侗裔孙葆初更汇诗文一卷,附缀於后,改题此名,故《宋志》不载。前三卷均标曰“朱熹编”。其实朱子惟编《问答》,未编诗文,特借以为重耳。后二卷为《附录》,则朱子所为行状之类也。

△《别本芦川归来集》·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张元幹撰。是集已於《永乐大典》中裒辑成编,别著於录。此本凡诗二卷、杂文三卷,末附《幽岩尊祖事实》一卷。诗仅有近体,又编次无绪,至以《题米元晖瀑布横轴》一诗、《题苏养直绝句后》一诗、《题江天暮雨图》一诗、《题江贯道绝壁古松》一诗入之《杂文跋类》中,盖残阙掇拾之本也。

△《陈文恭公集》·十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宋陈康伯撰。康伯字长卿,弋阳人,宣和三年中上舍丙科,仕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文恭,事迹具《宋史》本传。是集为其裔孙以范编次,并以诰敕及诸书文字有涉於康伯者汇附於后。然遗文仅二卷,而附录乃十一卷。末大於本,殊非体例。且遗文亦多伪作。如所载《谢敕命修家谱表》,称昨进家谱,敕令史院编修填讳。自古以来,无是事理。其谢语称“伏惟圣躬保重,圣寿隆长”;而首称“臣康伯叩头拜谢曰”,末称“臣等不胜欣跃,无任感戴叩谢之至”,尤不晓宋人章表体例。又首载《原序》一篇,称“乾道七年新安门人朱熹顿首拜书於碧落洞天”。其词鄙陋殊甚。《朱子年谱》具在,不言有此师。朱子集中亦无此文。盖无往而不伪也。

△《志道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宋顾禧撰。禧字景繁,吴郡人。居於光福山,闭户诵读,不求仕进。绍兴间,有司以遗逸荐,不起。后筑室邳村,表曰漫庄。凡田居五十年而终。尝与吴兴施宿注苏轼诗,行於世。《陆游序》所谓助以顾君景繁之赅洽是也。兹编称禧子宏闻搜求遗稿,从江浙提刑转运任某抄得若干首,取鲁论隐居求志之义,题曰《志道集》。然莫知其所自来。卷首有禧侄长卿《序》,称禧以文章擅名,为里中同学所忌,指作周世宗宫词,祸几不解。会以遗逸荐,得白。於是杯酒释奠,尽焚生平所著述。凡百馀卷,无复只字存者。其叙述禧生平颇具。惟《序》末署至元壬辰,乃元世祖即位之二十九年。禧为宋高、孝时人,相距一百馀年,安得有其侄尚在,为之作序。又考集中多载洪兴祖倡和之作,兴祖当绍兴中以忤秦桧贬死,禧正与之同时,又似乎真出禧手。惟《赠行省任古》一首,宋时无此官名。而《序》中则作提刑转运任公,复与宋制相合。其长卿结衔称石泉书院山长、福州路教授,又非宋官,殊参错不可解。诗仅三十馀首,且多俚句,疑其出於依托焉。

△《千虑策》·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杨万里撰。万里有《诚斋易学》,已著录。是编凡《君道》三策、《国势》三策、《治原》三策、《人才》三策、《论相》二策、《论将》二策、《论兵》二策、《驭吏》三策、《选法》二策、《刑法》二策、《冗官》二策、《民政》三策。前有《自序》,已载於《诚斋集》中。此江西所刊别行本也。本传称虞允文为相,见此策,荐为国子博士,则当时已别行矣。

△《锦绣论》·二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宋杨万里撰。考宋贡举条式,第二场试论一道,限五百字以上,则此编盖当时应试程式也。然体例拘陋,未必真出於万里,疑并书中国子监批点皆坊贾托名耳。

△《分类诚斋文脍后集》·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其书分三十二类。取杨万里《易传》、《千虑策》中之语摘录标题,各加批点,殊为庸俗。又有题见此集,而注云“文见前集”者,亦非完书。相其版式,乃麻沙旧刻,盖宋末书坊陋本也。

△《蕊阁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旧本题宋辛弃疾撰。弃疾有《美芹十论》,已著录。是编集六朝及唐人诗句为五七言近体,平声上下三十韵,韵为一首。前有弃疾《自序》。今按《唐韵》及《宋礼部韵》皆上平二十八部,下平二十九部。至理宗末,平水刘渊始并为上下平各十五部。弃疾当高、孝、光、宁之朝,平水韵未出,安得而用其部分。且平韵分上下,自《广韵》已然。集中顾以一先为十六先,至咸韵为三十,此向来韵书所无。又据魏了翁之说,《唐韵》下平作二十九先,而小变之者也。至集句始於晋傅咸。宋王安石、孔武仲皆有其体。今序首即云集韵非古。又舍王、孔而独举陈后山、林莆田,尤极疏舛,文笔亦颇类明末竟陵一派,决不出弃疾之手也。

△《别本攻愧文集》·三十二卷、《诗集》·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楼钥撰。钥有《攻愧集》,已著录。此本前后无序跋。又《文集》有目,而《诗集》无目,较原集少七十八卷,盖后人选录而成。然世所传写,大抵此本,今亦附存其目焉。

△《朱子大同集》·十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陈利用编。明林希元增辑。希元有《易注存疑》,已著录。是编皆朱子官同安时所作。考《朱子年谱》,二十四岁为同安主簿。越二年,受学於李侗。又四年,秩满而归。凡莅事七年。其称大同者,唐贞观中於同安置大同埸,宋时亦有大同驿,从古名也。诗文皆全集所载,问答亦语录所收,别无新异。徒以贤者所莅,人争攀附以为重。故同安之人裒刻以夸饰其地。实不足以尽朱子,而朱子亦不藉此表章也。

△《晦菴文钞续集》·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崔铣编。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宣德中,常熟吴讷有《晦菴文钞》六卷。铣以其未备,复为续辑,而略释大意於每篇之末。盖与讷书相辅而行,《目录》以七卷为始,亦合讷书计之也。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一百十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朱玉编。玉,建阳人,朱子十六代孙也。是编以朱子正、续、别三集合而为一,俾诸体各以类从。每体之中,又以编年为先后,分为八册。一册为道学渊源、世系、题赞、事实、年谱、祭文、行状、褒典、祠庙及门人姓氏附录,凡三卷。二册为赋、诗、诗馀,凡十卷。三册为封事、奏札,凡二卷。四册为政迹、宫观、经筵、表文、疏文,凡十一卷。五册为书劄,凡十四卷。六册为问答,凡三十五卷。七册为杂著,凡十五卷。八册为序记、祝文、碑文、行状、墓志、事实、年谱、遗事及庭训、墨迹,附编著书目,凡二十一卷。每卷各为之引,述其用力颇勤。然割裂烦琐,究不及大全集之原本,为能存其旧也。

△《别本象山文集》·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陆九渊撰。旧本题九渊门人傅子云编。首卷为年谱,次卷为讲学语录,后四卷为诗文,末附以谥议、行状。前有万历乙卯金谿傅文兆重刻《序》,称文集已经七刻,殊无善本。友人周希旦得全集而刻之金陵,集中不敢刊削一字。又称吾家子云与先生同里云云。考九渊子持之所作年谱云:开禧元年乙丑,持之编遗文为二十八卷、《外集》八卷,杨简序之。三年丁卯,抚州守括苍高商老刊於抚州。是为初本。又云:嘉定五年壬申八月,张衎编遗文成,傅子云序之,未言刊版与否。是为第二本。是年九月,江西提举袁燮刊其文集三十二卷於仓司,称为持之所裒益。是为第三本。绍熙四年辛卯,燮之子甫文重刊之。是为第四本。《文献通考》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与三十二卷数合,并载《燮序》於后。《宋史·艺文志》亦同,无所谓六卷之本,亦无所谓傅子云编之事。其文仅全集五分之一,则不敢刊削一字之说,尤为诞妄,盖后人选刻之本。文兆以宗族之故,借张衎本有子云作序一事,遂题其名,实非当日之旧。其年谱亦多所窜乱,如载形家占其先墓之言,有“糊糊涂涂生一个大孔夫子”之语,显为不学者所妄加也。

△《别本缘督集》·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曾丰撰。丰集久无完本,近始采《永乐大典》所载,葺缀成帙,已著於录。此本为其十世孙自明所辑。万历癸未,詹事讲为选而刻之。据事讲《自序》,其先本曾氏裔也。所选仅诗三卷、文九卷,挂漏颇多。今已采其中《永乐大典》所未载者,编入新本,故附存其目,不更缮录焉。

△《止斋论祖》·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陈傅良撰。傅良有《春秋传》,已著录。初,傅良讲学城南茶院时,以科举旧学,人无异辞。於是芟除宿说,标发新颖,学者翕然从之。此论五卷,盖即为应举而作也。首列《作论要诀》八章,中分《四书》、《诸子》、《通鉴》、《君臣》、《时务》五门,凡为论九十二篇。考《止斋文集》卷末附录杂文数首,编内《守令》、《文章》、《民论》三篇存焉,馀皆削而不录。疑傅良当日自悔其少作,故其门人编次之时,不以入集。特别录此本,私存为程试之用耳。

△《南塘四六》·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赵汝谈撰。汝谈字履常,太宗八世孙,居於馀杭,淳熙十二年进士,官至权刑部尚书,事迹具《宋史》本传。汝谈在当时,颇以诗名。历掌制诰,亦以文章典雅见称。其《嘉定贺玉玺表》,有“函封远致,不知何国之白环;瑑刻孔彰,咸曰宁王之大宝”四语。王应麟《困学纪闻》极称之。今全篇在集中。然他作不尽如是也。

△《别本后乐集》·十卷、《附录》·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卫泾撰。泾集本五十卷,刊於元代,岁久散佚。今从散见《永乐大典》中者编次成帙,已著於录。此本乃其十四世孙楫所辑。以志乘诸传及遗像弁卷首,而以廷试策为卷一。奏疏为卷二至卷九,各以时代编次。其末卷则泾与人往还书及所题诗,而以后人祠记之类附焉。楫之大旨,以奏疏为主,故诗别录於末。然与后人之文杂编,究非体例。其搜采颇为未周,亦不及新编之完备也。

△《骚略》·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高似孙撰。似孙有《剡录》,已著录。是编皆所拟骚赋,凡三十三篇。其后《欸乃词》一篇,集杜甫诗八句、柳宗元诗四句为之,殊纤诡也。

△《棠湖诗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宋岳珂撰。珂有《金陀稡编》,已著录。兹编乃所作宫词一百首,皆咏北宋之事。前有珂《自序》,称“棠湖纶钓之暇,適有犹子从军自汴归,诵言‘宫殿钟虡,俨然犹在’。慨想东京盛际,文物典章之伟观,圣君贤相之懿范,辄用王建体,成一百首,以示黍离宗周之末志”云云。其本为鲍氏知不足斋所刊。宋以来公私书目悉不著录,不知其所自来。《珂序》亦无年月。考珂《桯史》,称绍熙壬子,年十岁,则端平甲午金亡之岁,其年仅五十二,固犹及见宋师之入汴。又据所作《玉楮集》,珂以绍定癸巳坐黜,至嘉熙戊戌乃重召,则灭金时珂正闲居,与《序》亦合。然汴京图籍,尽入於金,史有明文。诗中乃云“卷帙异书三十万,至今光采动奎星。”所谓今者,何时也?且褚摹《兰亭》,终存己法;苏和陶诗,不掩本色。珂《玉楮集》具存,其词与此迥殊。虽酷学唐人,未必遽失故步至於如此。又王建、王珪、花蕊夫人、宋徽宗、杨皇后诸家宫词,今或有不省为何语者。盖宫禁旧事,载籍不能备录,往往无徵。此一百首则检点宋人说部,无不可注其端委。何珂之所述,尽今人之所知也。昔厉鹗作《宋诗纪事》,凡鲍氏藏书,无不点勘,今所进本标识一一具存,独无一字及此书,则出在鹗后矣。疑鹗及符曾等七人尝合作《南宋杂事诗》,而其《北宋杂事诗》则未及成书。或遗稿偶存,好事者嫁名於珂耶。

△《松垣集》·十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宋幸元龙撰。元龙字震父,高安人。《宋史》不为立传。据集中所言,尝举进士。理宗朝任朝奉郎、郢州通判。以论史弥远,为陈所劾,罢归。是集《宋志》亦不著录。所载凡疏三篇、书四篇、记事六篇、序一篇、行状一篇、墓志铭一篇、诗十首。前有像赞及传,今已佚。后为事迹一卷,载所判岳飞、万俟卨子孙争田事,不知何人所记,疑即集中称滨谷居士者所为。滨谷名鸣鹤,即元龙后裔,搜辑遗稿,编成此帙者也。诗文各系以评语,间有注释,亦颇疏略。元龙事迹无考。其题曰幸清节公,亦莫详其得谥之由。首篇《论国是疏》内自引所作与陈、刘之杰二律,而终之曰二诗之意切矣。殊非臣子对君之体。他文亦多鄙浅。而诗谓一篇为一韵,尤古无是例,殆出依托。其《事迹类》中载万俟卨子孙与岳飞家争田,委问一十三州府县不能决,理宗御批金牌,敕赐诸侯剑、皂纛旗、衮龙笔架、玳瑁砚,委公裁断。又称判毕奏闻,上大喜,赐绯鱼袋一、象笏一、玉带一、金帛百端、梅花金台盏一副。是直委巷之语矣,古来有是事乎?

△《臞轩·四六》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王迈撰。迈有《臞轩集》,已於《永乐大典》中裒辑成编,别著於录。此乃所作骈体凡一百五首,盖即从原集中摘出别行者也。

△《献丑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许棐撰。棐有《梅屋集》,已著录。是集前有嘉熙丁酉《自序》,仅短文十一篇、樵谈三十则。载左圭《百川学海》中,似非完本。词旨浅俗,亦无可取。

△《渔父词集句》·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释少嵩撰。少嵩字亚愚。其《序》曰:“嘉定壬申,予年十九。其秋自穆湖买船由鄱阳九江之巴河,往来凡数月。每遇景感怀,因集句作《渔父词》以自適。”所集不甚工,亦李龏《翦绡集》之流亚耳。

△《断肠集》·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朱淑真撰。淑真,钱塘女子,自号幽栖居士,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以没。宛陵魏端礼辑其诗为《断肠集》,即此本也。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於后。前有《田艺蘅纪略》一篇,词颇鄙俚,似出依托。至谓淑真寄居尼菴,日勤再生之请,时亦牵情於才子,尤为诞语。殆因世传淑真《生查子》词附会之。其词乃欧阳修作,今载在《六一词》中,曷可诬也。(语详《词曲类·断肠词》条下。)王士祯记康熙辛亥见淑真绍定二年手书《璿玑图记》一篇,备录其文於《池北偶谈》中,且称《断肠集》不载此文。诸家撰闺秀诗笔者,皆未之及云云。然流传墨迹,千伪一真。此文出淑真与否,无从考证。疑以传疑,姑存是一说可矣。

△《巽斋·四六》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危昭德撰。昭德字子恭,昭武人,宝祐元年进士,官至权工部侍郎,事迹具《宋史》本传。昭德所著有《春山集》,今已久佚。此本摘录其骈体,仅四十九首,非完本也。

△《石堂遗集》·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陈普撰。普有全集,已著录。此本以《浑天仪论》十六条及各体文为第一卷。赋三首、词四首、歌二首及各体诗为第二卷。其三、四两卷七言绝句二百馀首,皆咏史之诗,末附以杂纂十二条。乃明天启中普里人阮光宁所选刻,非完帙也。

△《东涧集》·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汤汉撰。汉字伯纪,安仁人,以荐授信州教授,度宗时,官至工部尚书,谥文清,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史称汉文集六十卷。今惟所编《妙绝古今》尚有传本,而文集则久佚。此本不知何人所辑,杂掇史传所载奏疏七段,皆非全文。又益以《陶靖节诗注序》一篇、《重修杨龟山旧宅记》一篇、《真西山读书记序》一篇、《石鼓书院记》一篇、《妙绝古今序》一篇、《遗诗》三首。附以诸家题跋及告身。其於原帙,盖泰山一毫芒矣。

△《翦绡集》·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龏撰。龏字和父,号雪林,菏泽人。是编皆集唐人之句。上卷凡二十八首,惟五言律一首,馀皆古体。下卷凡九十首,则皆七言绝句。殆以艰於属对故耶,不及石延年、王安石、孔平仲所集多矣。

△《汪水云诗抄》·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汪元量撰。元量有《湖山类稿》,已著录。此本末有崇祯辛未《旧跋》,称夏日晒书,理云间人抄诗旧册,得《水云诗》二百二十馀首,录成一帙。其刘辰翁所批点刊行者,藏书家必有全本。当与好事者共购之云云。盖其时《湖山类稿》尚无刊本,故所见止此。所附录元纳新《读水云集诗并序》,称其多记亡国时事,及与文天祥狱中唱和之作。此本无与天祥唱和之诗,盖亦从《金台集》中抄入,非原本所有也。

△《须溪记钞》·八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刘辰翁撰。辰翁有《评点班马异同》,已著录。其集本一百卷,明代已不传。独存记七十篇,其十八世孙棻等重刻之,即此本也。今全集於《永乐大典》中重为裒辑,业已成帙。此残阙之本,可无庸复录,以孤行已久,姑附存其目焉。

△《鸡肋集》·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何希之撰。希之,抚州乐安人,咸淳甲戌进士,署零陵教授。宋亡后,遁迹以终。此本首冠以廷试、省试策二篇,后附以诗文五十馀篇。皆其子孙搜辑而成,故体制舛错,编次殊为无法。文格亦多平衍。盖阙帙之馀,其菁华已不复存矣。

△《牧莱脞语》·十二卷、《二稿》·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陈仁子撰。仁子字同俌,号古迂,茶陵人,咸淳十年漕试第一,宋亡不仕。是集名曰“牧莱”,言牧牛於草莱间也。初稿题其门人李懋宣编,二稿题其门人谭以则编。观卷首余恁、邓光荐、萧龙友序,则仁子盖自定之,托记於门人耳。仁子作《文选拾遗》,袭真德秀文章正宗之说,进退古今作者,若有特识。今观所作,则殊为猥滥。诸序皆推其《南岳赋》,特以压卷。邓光荐比之相如,萧龙友比之班固。然赋所云“卓高冈兮争长,走平壠兮要荒。方各有山,山各有纲。譬诸观水势之氵萦洄者,必航大海七泽之汪洋,訉花谱之繁丽者,必诹上林艮岳之低昂”,恐马、班决无是语。又多以表启骈词、语录俚字入之古文。如《与衡阳邹府教书》,通体皆散文,而其中忽曰“士修於身,将用於天子之庭。春风莘野之耕,而升陑之规模已定。夜月磻溪之钓,而牧野之体段已成”云云。不惟自韩、欧以来无此文格,即“春风夜月”四字,尚可谓之有根据乎。殆好为大言者耳。

△《宝峰集》·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赵偕撰。偕字子永,慈谿人。自以宋宗室,入元不仕,隐居大宝山东麓。是集为其外孙顾恭所编。后兵燹散失。明嘉靖中,其裔孙广东佥事继宗得旧本於杨昔济、向纯夫处,重梓行之。今所抄传,即其本也。上卷多与邑令陈文昭所论治县规条。下卷皆古今体诗,亦多陈腐。盖其学以杨简为宗,故不免以语录为文云。

△《方韶卿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方凤撰。凤有全集,已著录。此集前有《曹溶图记》,盖其家藏钞本。然前半卷全采《宋遗民录》,后半卷《钱塘诗》以下,则皆汪元量作。盖书贾伪抄以射利,溶不辨而收之也。

△《待清遗稿》·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潘音撰。音字声甫,天台人。自咸淳之末,遭逢世乱,即隐居不仕,题所居曰待清轩。入元以后,仍隐遯以终。其集旧无传本。明嘉靖间,其后人从败簏中得遗稿,属徐云卿校定而序之。词气颇涉粗率,未知果音之手迹否也。

△《心史》·七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郑思肖撰。思肖有《题画诗》、《锦钱集》及所著杂文并附载其父震《菊山清隽集》后,已著於录。此书至明季始出,吴县陆坦、休宁汪骏声皆为刊行。称崇祯戊寅冬,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得一铁函。发之有书缄封,上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十字。因传於时。凡《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皆各体诗歌。《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略叙一卷,皆记宋亡时杂事。后附《自序》、《自跋》、盟言及疗病咒一则。文词皆蹇涩难通,纪事亦多与史不合。如杂文卷中於魏徵避仁宗讳作“证”,而李覯则不避高宗讳。又记蒲寿庚作“蒲受耕”。原本果思肖亲书,不应错漏至此。其载二王海上事,谓少保张世杰奉祥兴皇帝奔遁,或传今驻军离里。卫王溺海,当时国史野乘所记皆同,思肖尤不宜为此无稽之谈。此必明末好异之徒,作此以欺世,而故为眩乱其词者。徐乾学《通鉴后编考异》以为海盐姚士粦所伪托,其言必有所据也。

△《罗沧洲集》·五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旧本题宋罗公升撰。案厉鹗《宋诗纪事》载公升字时翁,永丰人。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公升以军功授本邑尉,北游图恢复,不果。有《沧洲先生集》云云。其文不甚了了。天祥既败,所谓军功者何功,所谓本邑尉者何人所授,且宋亡之后,孑然一匹夫,何以北上图恢复,皆於事理不甚近。毋乃据地志、家乘之文,疑以传疑乎?此本有曹溶名字二印,盖其所藏,题曰“宋礼部侍郎邓中斋中甫批点,明翰林国史修撰七世孙伦校正”。首载赋一篇。以下各体分编,而每体之中分《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五名,各为标题。其体例既为繁碎。而以绝句居律诗前,律诗居古体前,亦颇为倒置。意者其初五集自为卷帙,其后人以体分之,故杂乱如是耶。第二卷之首有《皇帝阁春帖子》二首、《端午帖子》一首、《皇后阁春帖子》一首、《夫人阁春帖子》一首、《端午帖子》一首。考帖子词为翰林学士之职,公升一县尉,何由得有此作。且其祖既於宋末殉节,则其孙必不及南宋承平之盛,而其词乃皆治世之音,殊为可疑。又第一卷末有《得家问》二首,一曰“乍喜平安报,俄增放逐愁”,又曰“东风严濑水,不是冷扁舟”,公升未放逐严州也;一曰“万里平泉梦,惟怜创业难”,又曰“长平门下客,知复几任安”,公升亦非故将相也;又皆与其生平不合。至於燕城俗吏诸作,词气鄙俚,如出二手,殆其子孙所为,以装点其忠义者,盖窜乱失真。其为果出公升与否,殊在影响之间矣。

△《林屋山人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说》,已著录。是集诗仅一册,附杂文数首,率浅俗不足观。其《题杨妃图》绝句一首及《食鳗辨》一篇,尤为鄙俚。盖以数学著,不以文章著也。后人重其高名,搜录遗篇存之,转为疵累耳。

△《遗山诗集》·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元好问撰。《好问全集》,已著录。此《诗集》二十卷,乃毛晋从《全集》摘出,刊於《十元人集》中者。别行已久,姑附存其目。案好问虽入元而未仕元,晋以为元人,殊误。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初集》,以好问诗为冠,又沿晋之失。今仍题曰金人,从其实焉。

△《水云村泯稿》·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刘埙撰。埙有《隐居通议》,已著录。又有《水云村稿》,亦著录。此集上卷凡赋三篇、记十一篇、传一篇、题跋四十九篇、碑二篇、墓表二篇、圹志一篇、墓志铭五篇、赞十四篇、铭五篇、启二十篇、书十一篇、诗九十篇、笔记七则,下卷则皆其笔记。疑笔记在当日自为一卷,传写者误割数段入上卷也。考其诗文皆《水云村稿》所载,其笔记亦《隐居通议》所载。盖洪武癸丑孙瑛摘录二书,并为一帙,非其旧本也。下卷载有《瑛跋》二段,杂於书中,疑后人传写误乱其次。又周密《齐东野语》一段,突出不伦,亦瑛所附录,误合於埙书耳。

△《别本松雪斋集》·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赵孟頫撰。《孟頫全集》十卷,又《外集》一卷,已著录。此本为明江元禧所刊。后有万历甲寅《跋》,称文敏文集湮没,因检枕中所藏,益以耳目所睹记流通之。盖元禧未见《全集》,故复搜辑为此本也。

△《安南即事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孚撰。孚有《观光》、《交州》、《玉堂》三稿,已著录。此集诗及自注皆自孚《交州集》中钞出,别题此名。盖书贾鬻伪之本,藏弆者不辨而收之也。

△《辉山存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萧国宝撰。国宝字君玉,号辉山,山阴人,流寓吴江。其集乃至顺二年其嗣子英所编次,而孔东涛为之序。称其诗清新警策,句律整严。然此本所载仅二十四首,为明崇祯间其裔孙云程重编。疑旧稿散佚,云程掇拾成之,故所存止此也。书仅五页,不成卷帙。已见於顾嗣立《元诗选》中,故不复录焉。

△《草庐吴先生辑粹》·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王蓂所选吴澄文也。蓂有《忠义录》,已著录。是编以《草庐全集》浩繁难竟,乃择其尤精者录为六卷,以便诵读。澄之学诵说程、朱,而源实出於陆九渊。蓂,金谿人,与九渊为同里,故力为表章云。

△《吴草庐文抄》·(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署甲辰春退谷手选。盖康熙三年孙承泽所定本也。於吴澄《支言集》中钞其十分之一,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又不分卷帙。盖偶然缮写,未及成编之本耳。

△《剡源文钞》·四卷(江苏蒋曾莹家藏本)

国朝黄宗羲编。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其时戴表元《剡源集》传本尚稀,因选其记十六首、序三十六首、墓志铭四首、题后九首。宗羲亦间有点定,其持择颇精审,然不足以尽表元也。

△《赵仲穆遗稿》·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旧本题元赵雍撰。雍字仲穆,孟頫子也,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是集凡诗十七首、词十七首。卷末题延祐元年春正月寄呈德琏姊丈。后有《文徵明跋》,称此卷行楷兼作,转益妍美,从乌程王天羽借观,因题其后。盖从墨迹抄出者。诗词皆浅弱,如所谓“坐对荷花三两朵,红衣落尽秋风生”者,殊不多得。《徵明跋》又云:“德琏,孟頫婿王国器也,长於乐府,杨铁崖亟称之”云云。疑好事者依托雍作,并假借国器名也。顾嗣立《元诗选》已附录其父孟頫诗末,今姑存其目焉。

△《清江碧嶂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杜本撰。本字伯原,清江人,事迹具《元史·隐逸传》。父谦,在文天祥幕中,尝毁家以佐军。本读书能文,颇留心於经世。吴越岁饥,本上救荒策,江浙行省丞相布呼密用其言,米价顿平。遂荐於武宗,召至京。已而去,居武夷山。文宗即位,再徵不起,终於家。尝辑宋遗民诗为《谷音》一卷,鉴别极精。而所自作诗乃粗浅不入格。顾嗣立《元百家诗选》讥其多应酬俚近之作,非苛论也。

△《太平金镜策》·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赵天麟撰。天麟自称东平布衣。其始末无考。书中有“国家道光五叶”语,则当仁宗之世矣。其书以建八极、修八政、运八枢、树八事、畅八脉、宣八令、示八法、举八要为纲,而系以六十四子目。其文皆俪偶之词,无所建白。盖延祐间初复科举,坊贾射利之本。卷首题“经进”字,又冠以《进表》一篇,语意弇鄙。如云“若国家使随流待诏,更倾三峡之波涛。若国家使无罪容身,自有五湖之烟月”。自古以来,岂有此对扬之体。至末云“谨上书死赦以闻”,尤为无理,殆诡题以炫俗目耳。

△《水镜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元淮撰。淮字国泉,号水镜,临川人,至元初以军功显於闽,官至溧阳路总管。是编一名《金集》。古渊字,与仇远《金渊集》同名。盖远亦尝官溧阳教授,均取义於投金濑耳。其诗有《击壤集》之风,而理趣不逮,视远诗则不可同日语矣。

△《农务集》·三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旧本题元王桢撰。桢有《农书》,已著录。此集凡赋五首、诗一百九十四首、赞铭七首,皆《农书》所已载。盖即从《农书》中抄出,诡立此名也。其第二卷四言《民社诗》,乃《农书》祭社稷之祝词。三卷《茧馆赞》,乃《农书》之《先蚕坛赞》。《农书》、《挞诗》下有《耰诗》一首,此集不载。又《铁搭赋》佚其首句。则为后人采掇舛漏,非桢所自编明矣。

△《山林清气集》·一卷、《续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释德净撰。德净字如镜,钱塘人。泰定、天历间、尝与仇远、冯子振、白珽诸人游。其诗皆五七言律体。又《续集》仅诗七十六首,而咏物者至五十三首,格调亦皆浅弱。末有《附集》一卷,皆同时诸人酬赠之作。前有《三山王都中题》五言律诗一首。又一首署“蒙古作”,亦和王韵,盖即集中所称“钱蒙古松壑佥事”也。

△《道园集》·(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虞集撰。集有《平猺记》,已著录。此集不列卷数,惟分八册。前七册题曰《道园学古录》,后一册题曰《类稿选》。然前七册非《学古录》之全本,后一册亦非《类稿》之全本。盖坊刻摘录,疏漏实多。且每册之首皆题曰“崇仁虞集”。考集虽寓居崇仁,而其平生诗文皆自称蜀人,不当以侨寓之地改其祖贯。此必抚州书贾所为,欲引集以重其乡土,不足据也。

△《虞伯生诗续编》·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虞集撰。仅诗九十馀首。目录末有《至元后庚辰刘氏日新堂识语》一则,称是集“乃学士晚年所作,尤为得意,敬刻与骚坛共之”云云。考至元后庚辰者,顺帝之至元六年也。是年集年六十九岁,李本访集山中,编其诗文为《学古录》者,即是冬之事。本所为序则在明年辛巳之十二月。是《学古录》尚未出,不识何以有续编之目。中间题目字名,亦往往舛讹。此必当时坊贾以集负重名,故掇拾其诗数十篇,梓以射利之本耳。

△《范文白诗集》·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元范梈撰。梈诗别有七卷之本,题《范德机集》者,乃临川葛雝所编刊於闽中,已著录。是集为明杨翚所选,所取才十之六,其删汰亦不尽当。

△《揭曼硕遗文》·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揭傒斯撰。傒斯有全集,已著录。是编记序碑述凡九篇,为宜黄刘肇虞所辑。前有《肇虞序》,称揭集版兵燹毁没,今不可遽购。因於诸书所散见者,摭拾若干,不复别择,概为编次云云。盖不知原集犹存也。惟其中《吴澄墓志》一篇,为全集之所未收,然已刻於《支言集》首矣。

△《鼇溪文集》·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周闻孙撰。闻孙字以立,庐陵人。是集前有永乐辛丑《邹缉序》,称其年三十五,举进士。会试中乙榜,揭傒斯荐入史馆。以论修《宋史》不合,出为鼇溪书院山长。复为贞文书院山长。遭乱还乡里,荐於行省。以便宜授白鹭书院山长。改教授袁州,未及赴而乱益甚,遂不仕。所著书凡二十卷,无复存者。此本乃明正统壬戌其曾孙翰林院侍读叙所辑,仅诗文各一卷而已。文末附《奏修三史以宋为正统论》一篇,全文已佚,仅载其略。《邹缉序》所论《宋史》不合者此也。自晋以来,《南北史》并传。朱子作《纲目》,亦南北朝分注。闻孙必尊宋比蜀汉,而抑辽、金不得比北魏。不知辽、金各自立国,与曹氏、孙氏以汉之臣子乘时篡窃不同。闻孙所执,殊为偏驳。以此去官,未见其有当也。

△《王鲁公诗钞》·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王士熙撰。士熙字继学,东平人,翰林学士承旨构之子。以文学世其家,历官中书省参知政事。在馆阁日,与虞集、袁桷等唱和,论者比之唐岑、贾,宋杨、刘,为有元盛世之音。此本不知何人所钞,与顾嗣立《元诗选》所载士熙《江亭集》八十馀首,一一相同,惟次第小异。疑即书贾从《元诗选》钞出,伪为旧本射利耳。

△《存复斋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朱德润撰。德润字泽民,睢阳人,流寓吴中。延祐末,以荐授翰林应奉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寻授镇东行省儒学提举。召见,献《雪猎赋》称旨。时集善书者以金泥写梵书,遂以德润总其事。后移疾归。至正间,起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官,参军事,守杭、湖二郡,摄守长兴。是集有《虞集题词》、《黄溍序》,皆见微词。惟合沙《俞焯序》称其文理到而辞不凡,差得其实;诗则肤浅少深致,益非其所长矣。

△《啽呓集》·一卷(内府藏本)

元宋无撰。无有《翠寒集》,已著录。是集始於《禹鼎》,终於《留梦炎》,每事为七言绝句一章,凡一百一首。各叙其始末於诗后,如自注然。咏史诗肇於班固。厥后词人间作,往往一唱三叹,托意於语言之外。至周昙、胡曾,词旨浅近,古法遂微。无诗颇可观,而此集亦不免以论为诗之病。其中如《金明池》、《龟胡琴》、《婢胜儿》之类,旁摭小说,亦殊泛滥也。

△《论范》·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题元进士欧阳起鸣撰。起鸣不知何许人。其书杂取经史诸子之语为题,各系以论,而史事为多。共六十篇。所见多乖僻,不足采录。

△《书林外集》·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袁士元撰。士元字彦章,鄞县人,即袁珙之父也。以荐授县学教谕。寻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赴。其诗危素序之,称其清丽可喜,然往往粗浅多累句。如《寿吕瀛海诗》云:“我方而立足先弱,公到古稀鬓未苍”,又其甚者也。

△《黄杨集》·三卷、《补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华幼武撰。幼武字彦清,无锡人。平生笃於孝友,不乐仕进。构春草堂以奉母。凡力可以娱其亲者,无不为之。性好吟咏。友人陈方题其集曰《黄杨》。盖为其爱诗甚笃,而夺於多事,故勉其无厄於闰也。然其诗未足名家,世以重其人品传之耳。

△《肃雝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元女子郑允端撰。允端字正淑,平江人,宋丞相清之五世孙女,归同郡施伯仁。至正丙申,张士诚入平江,家为兵所破,贫病悒悒而卒,年仅三十。集首有《叙传》,纪其始末。集为允端没后伯仁裒其遗稿而成,钱塘钱惟善、青城杜寅为作《前后序》。明嘉靖中其五世孙仁始刻之。其诗词意浅弱,失粘落韵者,不一而足。钱惟善等皆一代胜流,不应滥许至是。考集中《桃花集句》所谓“从教一簇开无主,终不留题崔护诗”者,杨循吉《吴中往哲记》以为苏州李氏女子所作。或正德间是集未刻,循吉偶尔传讹。至於《碧筒》一首作於王夫人席上者,结有“可笑狂生杨铁笛,风流何用饮鞋杯”句。铁笛,杨维桢号也,与允端虽同时人。然瞿宗吉《归田诗话》称维桢过宗吉叔祖士衡家,以《香奁八题》见示,依其体作八诗以呈,维桢称赏。因以“鞋杯”命题,宗吉作《沁园春》云云。宗吉虽不著年月,而《铁崖复古诗》中《香奁八咏》有维桢《自序》,称至正丙午春三月。宗吉先和诗而后咏鞋杯,又必在丙午之后。以《允端小传》考之,是时已没十年矣,安得闻鞋杯之事。此殆允端原有诗集,岁久散佚。而其后人赝撰刊行,但知维桢鞋杯事在元末,而不知有年月可考也。又有万历丁酉《江盈科序》,称改题其名曰《姑苏郑姬诗》尤为妄作。如以“姬”为“郑”姓,则其事太古,汉、唐以下无此例。如以姬为女子之美称,则见与蔡京等矣。今仍以原名《肃雝集》存其目焉。

△《倪云林诗集》·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倪瓒撰。瓒有《清閟阁集》,已著录。此本为明潘瓒校刻。凡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一卷,七言古诗一卷,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一卷,不及新本之完善也。

△《韩山人集》·(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韩奕撰。奕有《易牙遗意》,已著录。其诗古体伤於浅率。近体如《新秋次韵》云:“丰年稻熟村如画,南国莼生水亦香。”《送县学教谕》云:“官清便似居高品,任久长如在故乡。”《东湖放舟》云:“树影不随流水去,荷香常带远风来。”《晚晴》云:“西风飒飒林间叶,乍听犹疑是雨声。”一知半解尚稍得宋人格律。其瓣香当在剑南。然如《桃源小隐》云:“山回水转疑无路,树密花深别有香。”则全袭陆游旧句,不免生吞活剥矣。

△《九灵山房遗稿》·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元戴良撰。良有《九灵山房集》,已著录。初,良集世罕传本。国朝康熙间,其里人张以培蒐采诸书,辑为此本。傅旭元为刊版,而秀水曾安世又为校订编次。今海内藏书,咸登秘府,良之全集复出。此本掇拾残阙,已可不录。以世所通行,且以培等掇拾补缀之勤亦不可没,故附存其目焉。

△《书山遗集》·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吴会撰。会字庆伯,金谿人。至正三年,尝举乡荐第一。入明不仕,至洪武戊辰乃卒。以一足病废,自称独足先生。所作诗文,即名《独足雅言》,凡二十卷。李梦阳《怀麓堂诗话》尚引其《輓张性诗》,证《杜律注》非虞集作,则正德间尚存。近世已久无传本。是集为其裔孙尚絅所蒐辑。以已非原本,故改题曰《书山遗集》,而仍编为二十卷,以存其旧。原刻《独足雅言解》一篇,仍冠於首。会《自序》云:“和乐畅易,清平时所著,为最先;愁促感激,辟地时所著,其次也;超逸迈放,学仙时所著,为最后也。”今观其诗,雕缋有馀,而兴寄颇浅。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独立一帜。卷首载明初潭王梓一序,文理俚谬。又称会卒之后见梦於梓而求作。其事荒怪不经,殆不足辨,或好事者为之也。

△《高闲云集》·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董养性撰。养性有《周易订疑》,已著录。养性入明不仕,作《高闲云赋》以自况,因以名集。前有洪武中《王翌序》,盛推其文及诗。此本仅诗五卷、赋一卷。文则已佚。其诗颇清遒,而浅於比兴。往往意言并尽,少含蓄深婉之致。

△《程梅轩集》·四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元程从龙撰。从龙字登云,别号汉章,嘉鱼人,自元末隐居教授,入明仍不仕以终。是集为其孙鉴所编。前有其门人《李德庸序》及《从龙小传》,又有王进、王恺二《序》及《鉴跋》,皆永乐中所作。《鉴跋》称从龙著作散佚,所存惟此。前三卷,凡赋二首、词七首,馀皆古今体诗。后一卷为杂文,仅八篇。诗文皆清而过浅,未足抗行於作者之间。

△《茶山老人遗集》·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元沈贞撰。贞字元吉,自号茶山老人,长兴人,入明不仕。劳钺《湖州府志》称所著《茶山稿》十二卷。而顾应祥《长兴志》则称所著《茶山集》凡五十卷。朱彝尊编《明诗综》,仅搜得《乐神曲》一十三首,尚多阙文,则原集之佚久矣。此本凡诗一卷、文一卷,乾隆戊午长兴知县鲍鉁与吴江王藻、归安姚世铨、姚世锺蒐辑而成。《鉁序》称《县志》所载寥寥,惟从书贾船中购得顾箬溪《长兴旧志》,所载稍多。因刺取诸书,编录梓之。然所刺取之书,不著其名,未免无徵不信。《静志居诗话》称其人品高於杨维桢,至其诗文则颇涉粗浅,不逮维桢远甚。如《南川军砦诗》“关严虎豹千山月,埜宿貔貅万灶烟”一联,对句全用苏轼语。出句改“令严”为“关严”,改“钟鼓”为“虎豹”,改“三更月”为“千山月”,乃点金成铁。《了臼岭诗》“彭殇等齐皆妄作,何为更泣牛山衣”,袭用杜牧语。而“牛山衣”字更拙,疑后人有所附会,非尽贞之旧稿矣。

△《得月稿》·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吕不用撰。不用字则耕,上虞人,元亡不仕,洪武初举教谕,以聋辞,自号石鼓山聋。是集为其孙凤所编,凡诗三卷、文一卷。前有洪武九年曾衍、王霖二《序》,推之甚至。然诗多粗俚,文尤冗漫。

△《拱和诗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曹志撰。志字伯康,自号拱和居士,金华人。至正末,遭乱隐居。洪武中,以遗逸荐,不起,终於家。是集乃其家刻。前有二《序》,不署年月,亦不署撰人。末附《拱和诗序》及《志小传》。又附其《家传》三篇,惟《曹俸传》称六世孙服撰,《曹光远传》称姚坦撰,《曹煜传》称野史氏容,不著其姓,馀并不知谁作,其文格则如出一手。又附《曹光远诰》一篇,后有《吕祖谦赞》。《曹彬诰》一篇,后有《米芾赞》。终以《竹卷记》一篇,又为志作。编次绝无体例。其诗惟近体,无古体。大抵流连光景,千篇一律云。

△《兰雪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松阳女子张玉娘撰。玉娘明慧知书,少许字沈佺。既而父母有违言,玉孃不从。適佺属疾,玉娘折简贻佺,以死自誓。佺卒,玉娘遂以忧死。叶子奇《草木子》深以其通问为非。至嘉靖中,邑人王诏得其遗诗於《道藏》中,乃为作传以表其事,而引无盐、孟光为比。要其失礼之咎自不可掩,而其志则可哀已。诗格浅弱,不出闺阁之态。卷首题张献集录,盖玉娘之族孙也。

△《荻溪集》·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旧本题元王偕撰。前有洪武癸亥《冯原智序》,称偕字叔与,琅琊人,官昆山学教授,善绘事,元亡不仕,寓居荻溪之西,以荻溪翁自号。今检集中所与唱酬者,皆国朝顺治间常熟诸文士。又尝入京师,有《慈仁寺双松歌》。慈仁寺建於明代,亦与偕时世不相合。惟诗中有《岁暮还荻溪》诸题,当必国初人寓居荻溪者。集名偶同,坊贾遂妄取《原智序》冠之,指为偕作,以售欺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