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

○别集类存目三

△《东峤集》·十五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明李承芳撰。承芳字茂卿,嘉鱼人,弘治庚戌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明史·儒林传》与其弟承箕同附《陈献章传》末。是集诗多俚俗,如《咏冯道》云:“地狱剉烧舂磨具,定将此贼谢天人。”《白头吟》云:“恨杀相如非正气,未曾焚却白头吟。”皆堕入下劣诗魔,文亦拙涩。曾玙《序》谓:其识类许鲁斋,志类范叔子,睦族类范文正,而诗文则甚自类,盖讥其无所师法也。

△《戒菴文集》·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靳贵撰。贵字充遂,号戒菴,丹徒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僖。是集乃吴郡蔡羽所编,凡文十八卷,诗二卷,大半皆应俗之作。

△《集古梅花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童琥撰。琥字廷瑞,兰谿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是编皆集句成诗,以咏梅花,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各百首。又旁及红梅,得七言律诗十首。所采上及六代,下及明初,排比联贯,往往巧合。然非诗家正格,徒弊精神於无用之地耳。

△《白露山人遗稿》·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傅撰。傅字梦弼、兰谿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编诗文各一卷,其居在邑之白露山阳,故以山自号,因以名集。傅受业章懋之门,清苦自持,不愧其师。集中有“死卧溪山鬼亦清”句,可以见其志节。然年未四十而卒,文章则未成就也。

△《鹤滩集》·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福撰。福字与谦,松江华亭人,弘治庚戌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家近鹤滩,因以自号。福少而颖悟,诗文以敏捷见长,故委巷鄙俚之词,率以归之。今观是集,实少俳谐之作,知小说多附会也。末为《鹤滩纪事》一卷,盖后人缀缉遗闻,又多溢美,亦不尽可凭。

△《勉斋遗稿》·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郑满撰。满字守谦,慈谿人。弘治壬子举人,官至山东濮州知州。是集为其仍孙梁敬所编,凡文二卷,诗一卷。大旨不诡於正,而颇乏修词之功。

△《毛文简集》·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毛澄撰。澄号三江,太仓人,弘治癸丑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嘉靖初,议大礼不合,致仕归,道卒,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皆所作杂文,前有李维桢《序》,称澄没十馀年,其子希原裒所作诗文,为《三江集》,未及剞劂而散佚。后其从曾孙君明蒐拾鸠合,属维桢校刊,更名曰《遗稿》,诗已无一存,文存者仅二卷耳,云云。此本题曰《毛文简集》,与序不合,岂又经重刊欤?

△《何燕泉诗》·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何孟春撰。孟春有《何文简疏议》,已著录。孟春少游李东阳之门,传其诗派,而才力不及其富赡,故往往失之平衍。是编乃嘉靖间署郴州事蒋文化选录刊行,亦非其全集也。

△《吴文端集》·四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吴一鹏撰。一鹏字南夫,号白楼,长洲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端,事迹具《明史》本传。一鹏力争大礼,抗张璁、桂萼之锋,颇著风节,而不以文章名。是集前有徐阶《序》,称其子纯叔所编,而不著其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一鹏名位,与守溪王鏊,鼎峙吴中,诗品亦在伯仲间,然鏊不以诗名,即一鹏之诗,可知也。”

△《姚东泉文集》·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姚镆撰。镆字东泉,慈谿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右都御史、总督两广,中蜚语罢职。后复起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辞不赴;以规避落职,卒於家。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序记”二卷,“奏疏”四卷,“杂文”一卷,“学政事宜”一卷。文皆啴缓,尤多吏牍之辞,盖镆本以武略见也。

△《静芳亭摘稿》·八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陈洪谟撰。洪谟有《治世馀闻》,已著录。是集为洪谟所自定。以致仕之后,居高吾山下,筑亭山中,榜曰静芳,故以名其集。又自称高吾子,故亦曰《高吾摘稿》。其诗音节谐畅,而意境不深,盖弘、正之间,风气初变,渐趋七子之派,而未尽离三杨之体也。《明史·艺文志》有《陈洪谟文集》二卷,不载其诗。今乃独有诗集,而文集未见传本。考此本卷首标题之下,俱有诗集二字,知尚别有文集,故以示别,非史误也。

△《矩洲集》·十卷、附《樗亭集》·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黄衷撰。衷有《海语》,已著录。考《千顷堂书目》,衷有文集、诗集各十卷,是编乃其诗集也。凡《吴中稿》一卷,《南中稿》一卷,《闽中稿》一卷,《粤中稿》一卷,《湖中稿》一卷,《伐檀稿》一卷,《草堂前、后稿》二卷,《续稿》二卷。多描写风景之作,末附《樗亭集》一卷,乃其弟褧所撰,篇帙不多,体格亦弱。

△《仁峰文集》·二十四卷、《外集》·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汪循撰。循字进之,休宁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顺天府通判。《江南通志》称其游庄昶之门,与王守仁数相论辨,盖亦讲学之流。集中有《答程曈书》云:“朱子著书立言,皆欲使人明其理,反求於心,未尝教人弄故纸糟粕,以资一己功利。后之习其学者,徒知排比章句,而扩充变化之无功;辨析词理,而持守涵养之不力;专训诂者,附会穿凿,叠床架屋,汩心思、乱耳目;工文词者,饰筌蹄,取青紫,龙断罔利,中立为奸。朱子之学,果如是乎?”其持论亦颇中流弊。然於曈之嚣争门户,不一纠正,则犹未破症结也。其文第取疏畅,不事翦裁,诗亦不出“击壤”一派。是集凡文十七卷,日录二卷,诗五卷,末附诗话数则。《外集》一卷,附录敕命、行实、墓铭、祭文之类。题嘉靖辛卯书林刘氏刊行。其子戩跋,谓先刻其强半,盖尚非全稿。刻本亦颇多脱佚,失於校正云。

△《渼陂集》·十六卷、《续集》·三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王九思撰。九思字敬夫,鄠县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坐刘瑾党,降寿州同知,寻勒致仕。九思为“弘治七子”之一,《明史·文苑传》附见《李梦阳传》中。是集前有《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今尚在;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云云。是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於海。盖乐府是其长技,他皆未称其名也。正集十六卷,为嘉靖癸巳九思门人监察御史王献所刊。《续集》三卷,乃九思晚年之作,嘉靖丙午,巡抚翁万达,续刊行之。

△《南川稿》·十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陶谐撰。谐字世和,号南川,会稽人。弘治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以忤刘瑾,逮讯谪戍肃州,后起江南按察司佥事,官至兵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谥庄敏,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分为十集:曰《西行稿》、《北上稿》、《洪都稿》、《十州稿》、《再北上稿》、《题赠稿》、《行台稿》、《草堂续稿》、《北游稿》、《归闲稿》,各一卷。杂著奏疏二卷,正德三年,刘瑾所矫示奸党《敕谕》一通,及谐下狱《自辨》一疏,亦附载於末。盖其初刻之本,后乃重编为《庄敏集》也。

△《陶庄敏集》·八卷、附《兰渚遗稿》·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陶谐撰。是集凡诗六卷,文二卷。据谐《自序》,但自录其诗;杂著、奏疏,盖其后人所续入。后附《兰渚遗稿》,则其孙尚宝司丞允淳所撰也。谐以风节震一世,诗文直抒胸臆,明白坦易,不甚镕铸翦裁。允淳诗亦浅弱,而《同日册六妃》四绝句,尤乖立言之体,以诗家之法言之,不当如是径直;以臣子之礼言之,亦不容如是亵媟也。

△《静观堂集》·十四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明顾潜撰。潜字孔昭,昆山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直隶提学御史,以伉直忤尚书刘宇,宇谗之於刘瑾,出为马湖知府,未任罢归。是集凡诗六卷,文八卷,俱平正朴实,不事修饰,盖当时风气类然。《苏州府志》称:所著尚有《读史新知》、《林下记闲》、《湖堧醉韵》、《惇史》、《梦林》等集。方鹏《序》,又称其有《稽古治要》若干卷,盖亦多所著述者,今皆不可见矣。

△《华泉集选》·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边贡撰。贡《华泉集》已著录。此本乃国朝王士祯所删定。其《序》谓济南诗派,大昌於华泉、沧溟二氏,而荜路蓝缕之功,又以边氏为首庸。其比之曹植、谢灵运,虽不免夸饰,然於《李攀龙集》终置不论,而独加意於贡集,其去取之间,亦有微意也。

△《阳明要书》·八卷、《附录》·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守仁撰。叶绍容编。守仁有《保甲法》,已著录。绍容,吴江人。是书成於崇祯乙亥,取守仁全书摘其要语,前有小序八首,及凡例四条,皆著其删纂之大意。《浙江通志》载,宋仪望辑《阳明文粹》十一卷,王畿辑《阳明文选》八卷,而无此书之名,盖偶未见也。

△《王阳明集》·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守仁撰,其五世孙贻乐重编。案守仁全集刻於明嘉靖中,久而版佚。国朝康熙初,贻乐为滕县知县,乃重为掇拾,定为此本。然视原集,已阙其半。其目分:《论学书》、《南赣书》、《平濠书》、《思田书》、《杂著书》,亦颇琐屑。又因有李贽所作《年谱》,而遂以卓吾鉴定题其前,尤为依托。迥不及原本之完善也。

△《阳明文钞》·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王守仁撰。是编康熙己巳江都张问达所编,以《传习录》、《大学》、《或问》为首,奏疏、序记、诸讲学书,及论说、杂著、赋、诗、公移次之,而终以《阳明年谱》。

△《阳明全集》·二十卷、《传习录》·一卷、《语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守仁撰。此本为康熙中馀姚俞嶙所编,删除钱德洪本正录、外录、别录之目,并为一集,更其旧第,首载年谱,次以书、序、记、说诸体,而以《传习录》、《语录》附焉。

△《张伎陵集》·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张凤翔撰。凤翔字光世,号伎陵子,洵阳人。弘治己未进士,官户部主事。是集前六卷为诗,附赋三篇,后一卷为杂文。凤翔年仅三十而卒,文章本未成就,与李梦阳为同年。梦阳为作小传,至比之王勃,当时颇以为党。今观集中所附梦阳评点,惟《白岩赋》一篇,称扬过甚,其他诗文,率多讥弹之语,则梦阳实未尝心满之也。

△《凌谿集》·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应登撰,应登字升之,宝应人。弘治己未进士,官至云南布政司参政,宏治七子之一也。《明史·文苑传》附见《顾璘传》中。是集凡赋二卷,诗十卷,文五卷,附录碑文、传铭、诗文一卷。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李、何并兴,李目空诸子,自三秦而外,得其门者盖寡,心摹手追,凌谿一人而已。其口占绝句云:文章康、李传新体,驱逐唐儒驾马迁。是其生平惟以北地为宗,故诗文格调相近,然沉著顿挫处,则才力不及梦阳。顾璘为作碑文,称其诗上准《风》、《雅》,下采沈、宋,磅礴蕴藉,郁兴一代之体,未免谀墓之辞矣。

△《贞翁净稿》·十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周伦撰。伦字伯明,晚号贞翁,昆山人。宏弘治己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谥康僖。是集为赵士英所删定,其诗沿台阁旧派,不免肤廓。士英《序》谓:其有得於陶元亮、王摩诘两家,非定论也。

△《白斋竹里集》·七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张琦撰。琦字君玉,鄞县人。弘治己未进士,官至兴化府知府,加布政使参政,致仕。是集前有嘉靖癸未自序,称守莆阳日,既梓平生所作,积数年,又得若干首,有相知君子,赞予续梓之。文稿力绵,不能尽刻,姑芟摭数十篇,附诗之后,是琦尚有前集行世,此则归田后所刻续集也。琦当何、李盛时,别以独造为宗,自开蹊迳。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如夜蛙鸣露,自极声致,然不脱於泥中;盖其用思虽苦,炼骨未轻,有意生新,未免圭角太露。散体则纵笔所如,如《遗稽行实》一篇,至以案牍语入文,尤非体裁也。

△《梦蕉存稿》·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游潜撰。潜有《博物志补》,已著录。是集凡诗三卷,文一卷。其诗工拙互见,七言如:“蘼芜晓雨湿蝴蝶,杨柳晚风吹栗留”,“云深野岸客稀到,天阁斜阳鸦乱啼”等句,皆颇有作意。古诗则摹拟温、李,而才力未至。散体不多作,仅二三十篇,亦未入格。其集曰“梦蕉”者,案集中有《梦蕉亭睡起》诗,自注云:亭在钟城山隙处,盖其别业云。

△《对山集》·十九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康海撰。海有《武功县志》,已著录。海晚岁纵情声伎,故乐府特为擅长,诗文皆不甚留意,不免利钝互陈。今已以孙景烈删定之本缮入四库,此本即张太微所编之原集,附存其目,不没其裒辑之功云尔。

△《王氏家藏集》·六十八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一曰《浚川集》,明王廷相撰。廷相有《慎言》,已著录。其诗文列名七子之中,然轨辙相循,亦不出北地信阳门户,郑善夫诗所谓:“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一时兴到之言,非笃论也。王士祯《论诗绝句》曰:“三代而还尽好名,文人从古善相轻;君看少谷山人死,独有平生王子衡。”盖善夫殁后,廷相始见是诗,赒恤其家甚至也,亦颇有微词矣。

△《内台集》·七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王廷相撰。是编刻於嘉靖丙申,凡诗二卷,词一卷,杂著一卷,奏疏一卷,杂文二卷,又在《家藏集》之后者也。时廷相为都御史,故以“内台”为名云。

△《鲁文恪存集》·十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鲁铎撰。铎字振之,号莲北,景陵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卒赠礼部侍郎,谥文恪,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为其子彭嘉所编,前四卷皆诗;第五卷为使交稿,铎官编修时,尝奉使安南故也;第六卷以下为杂文。史称:铎为司业日,与祭酒赵永皆李东阳门生也。东阳生日,相约以二帕为寿,索笥无有,有乾鱼食过半矣,乃携其半馈东阳,云云。案司业秩六品,何至贫不能具二帕?无帕可徒往,何必以食残之物为敬?皆於事理为不近。此殆世人欲著其清介,故甚其词,史因而录之。然亦足见其素行孤高,故致影造是语,不能不谓之贤者也。至於诗文,则皆不甚擅长,盖其平生志趣,不在於斯耳。

△《山堂萃稿》·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徐问撰。问有《读书劄记》,已著录。是编,诗六卷,文十卷,而奏疏三篇,附诗之末,体例殊别。其诗文平正通达,而伤於浅易,中有孙伟、方豪、黄佐三人评语,盖即以点勘之本付雕,亦非古式。

△《白石野稿》·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林魁撰。魁自号白石山人,龙溪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云南兵备副使。是集,赋、诗、词六卷,序记、杂言等十卷。前有自序,称平生应酬杂稿,毋虑千首。审非作家,然亦一愚之发也。今观集中,如《上吏部揭帖》及与杨一清、李东阳诸书,颇足觇其学行,诗亦俊逸,惟其称心而谈,不免乏锻炼之功耳。

△《水南稿》·十九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陈霆撰。霆有《唐馀纪传》,已著录。是集所载诸诗,意境颇为萧洒,而才气坌涌,信笔而成,故往往不暇检点。古文大致朴直,而少波澜顿挫之胜。惟诗馀一体较工,其豪迈激越,犹有苏、辛遗范。末附诗话一卷,中间论词一条,谓明代骚人多不务此,间有知者,十中之一二,则其自负亦不浅矣。

△《周恭肃集》·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周用撰。用字行之,吴江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恭肃,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子国南所编,凡诗九卷,诗馀一卷,文六卷。其诗古体多啴缓之音,近体音节颇宏整,文则平实坦易,纵其笔之所如。

△《樗林摘稿》·三卷、《附录》·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秦钅堂撰。钅堂字国和,号乐易,又自号类樗子,无锡人,弘治甲子举人,亲没后不复进取。嘉靖中,诏选人不愿试者,授以散衔致仕,遂循例授南京都察院都事。是集为其子淮、漳所刊,凡诗三卷,附录赞、铭、志、文,为一卷,钅堂隐居不仕,绝意时名,其於诗,特以寄兴,故附录诸篇,皆叙其隐德,而不及其文章。朱彝尊《明诗综》,亦未采录一篇云。

△《未斋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顾鼎臣撰。鼎臣字九和,昆山人,弘治乙丑进士第一,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康,事迹具《明史》本传。初,鼎臣以直讲筵受世宗恩眷,世宗好长生术,内殿设斋醮,鼎臣进《步虚词》七章,且列上坛中应行事宜;又享太庙,上命鼎臣及霍韬捧主。二人有期功当辞,鼎臣乃言:古者诸侯绝期,今公卿即古诸侯,请得毋避,深为清议所讥。惟其悯东南赋役失均,屡陈其弊,及请昆山筑城,卒免倭患,为其乡人所称。《明史·艺文志》载《鼎臣集》二十四卷,今所存者凡二本。一为其孙晋璠等辑,凡文稿六卷,诗六卷,续稿六卷,其题曰:《顾文康集》,较史志少六卷,此本多三集四卷,亦止二十二卷,不足二十四卷之数。或集本残缺,或史文偶误,则莫之详矣。

△《钤山堂集》·三十五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严嵩撰。嵩字惟中,分宜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大学士,事迹具《明史·奸臣传》。嵩虽怙宠擅权,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王世贞《乐府变》云:“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论也。然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以昭彰瘅之义焉。

△《洹词别本》·十七卷、《附录》·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崔铣撰。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是集原本为赵王所刊,仅十二卷,编年排次而不分体。此本乃嘉靖甲寅池州知府周镐,命贵池教谕范所重编,始区别体裁,以类汇次,而其文则无所增损焉。

△《甘泉集》·三十二卷(广东巡抚采进本)

明湛若水撰。若水有《二礼经传测》,已著录。据若水门人洪垣所记,其集本四十八册,刊以行世者十五册。此本凡《樵语》一卷,《新论》一卷,《雍语》一卷,《二业合一训》一卷,《大科训规》一卷,《书》一卷。《新泉问辨录》一卷,《新泉问辨续录》一卷,《问疑录》一卷,《问疑续录》一卷,《金陵问答》一卷,《金台问答》一卷,《书问》二卷,《古乐经传或问》一卷,序记章疏三卷,讲章一卷,杂著一卷,约言一卷,语录一卷,《扬子折衷略》一卷,《非老子略》一卷,诗二卷,《归来纪行略》一卷、《岳游纪行略》一卷,祭文、碑铭二卷,外集一卷。盖语录居十之九,诗文其馀赘耳。

△《梅国集》·四十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刘节撰。节有《春秋列传》,已著录。是集凡诗十二卷,附以诗馀、杂文二十九卷,节所辑广文选,采摭浩博,而门目琐碎,体例冗杂,颇有贪多务得之失。其所自作,亦惟取明白条畅,尽所欲言。往往下笔不能自休,故不免稍伤於蔓衍。

△《宝制堂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节撰。是集乃节官副都御史时,其子鲁掇拾杂稿而成。前有林庭、吕柟、方豪“三《序》”,皆题曰《宝制堂私录》,以明非节所自编。此本标题乃皆作《宝制堂录》,盖其曾孙一翼等重刻所改也。然节之著作,备於《梅国集》中,此未全之本也。

△《石川集》·四卷、《附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殷云霄撰。云霄字近夫,寿张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南京工科给事中。尝疏论武宗纳有娠女子马姬事,以峭直称。《明史·文苑传》附载《郑善夫传》中。是集分二种,又各分诗文为二卷:曰《瀛洲集》者,官靖江知县时作;曰《芝田集》者,官青田知县时作。附一卷,曰《金陵稿》者,则官南京时作也。史称云霄尝作蓄艾堂,聚书数千卷,以作者自命,多与孙一元唱和,诗派亦与相近,然大抵才情富赡,而骨格未坚。

△《孟有涯集》·十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孟洋撰。洋字望之,一字有涯,信阳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论张璁、桂萼,下狱。谪桂林府教授,移知汶上县,终南京大理寺卿。是集诗十三卷。文四卷。洋娶於何氏,故其诗格多效何景明,而才则不逮。景明之没,洋志其墓,其文亦不甚工。

△《玉岩集》·九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周广撰,广有《江西通志》,已著录。所著诗文,自释褐以前,曰《初稿》;官县令时,曰《鸣琴稿》;御史时,曰《排云稿》;谪怀远时,曰《啖荔稿》;官建昌时,曰《量移稿》,曰《乞骸稿》;谪竹寨时,曰《沅芷稿》;官江西时,曰《揽辔稿》,曰《阅江稿》;视学福建时,曰《外台稿》;官巡抚时,曰《内台稿》;官刑部时,曰《邦禁稿》;篇帙甚富。后其子匄同邑周凤鸣简汰编次,定为此集。凡诗六卷,文三卷,卷中仍注原集诸名,附录一卷,则志状之属也。广在正德中疏攻钱宁,直声动海内,而文名不甚著。故归有光《序》止著其生平大节,而不论其诗文之工拙云。

△《倪小野集》·二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倪宗正撰。宗正字本端,馀姚人,弘治乙丑进士。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时,尝以言事廷杖,后终於南雄府知府。嘉靖中赐祭葬,赠学士,谥文忠。所著有《丰富集》、《突兀稿》、《观海集》、《太仓稿》,晚年复有《小野集》十六卷。此本二十二卷,盖国朝康熙中,其七世孙健宗汇辑重刻,而题以最后之名者也。谢迁丰富集序,述李东阳之言,谓明之诗文,至宗正而集大成,未免推之已甚。宗正尝有诗云:“偶入棠陵眼,难齐少谷肩。”棠陵,方豪别号;少谷,郑善夫别号也。可谓自知之审矣。

△《治斋集》·十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万钅堂撰。钅堂字仕鸣,进贤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事迹附见《明史·李默传》。是编凡奏议十卷,分顺天、南京、南台、勘夷、北兵、吏部、辞谢、称贺八集,文集四卷,诗词三卷。每集冠以《自序》,而其文一字不易,盖其后人印行之时,分冠每集之首,而忘其合而编之,遂致复出也。史载,钅堂为南京都御史时,以星变上言八事,除名,颇著丰采。后为严嵩汲引,起为副都御史,征湖广蜡尔山蛮,剿抚失宜,暂平复叛,委罪於偏裨以解。及居吏部,委曲以顺嵩,反为赵文华斥挤罢官,则是集所载奏议,未必尽为可据,诗文则更其馀事矣。

△《南原集》·七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王韦撰。韦字钦佩,上元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明史·文苑传》,附见《顾璘传》中。韦与璘及朱应登、陈沂相友善,时有朱、顾、陈、王之目。朱、顾皆羽翼北地,共立坛墠。而韦与陈沂独心惩剿袭之非,颇欲自出手眼,《阁试春阴》一篇,当时至谓有神助,然所作多尚秾丽,亦未能突过李、何。是编璘所选定,凡诗三卷,文四卷,前有璘所作《小传》,一篇。

△《西樵遗稿》·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方献夫撰。献夫有《周易传义约说》,已著录。是集名曰《西樵》,以早年读书西樵山也。献夫缘议礼骤贵,故开卷即冠所上《大礼疏》,《明史》本传,谓其:虽执大政,气厌厌不振,入阁之初,攻者四起,故集中多引疾求退之章,无所谓嘉言硕画云。

△《行远集、行远外集》·(皆无卷数,内府藏本)

明陆深撰。深有《南巡录》,已著录。其文集、续集,刻於嘉靖中。此集,则崇祯庚午,其曾孙休宁县知县起龙所编。前有起龙《述言》一篇,称深随地著述,散见四方者,邈不可购,所镌正、续集,一百五十卷有奇,十不得五,迄今模糊散佚,又十之二三,起龙眷怀先泽,多方搜购,见辄笔之,又积至二十馀卷,以次校编;又称附以年谱,重开生面云云。今考此本所载,皆《文裕集》所已收,盖其时,旧刻散佚,因掇拾所存,重刻此版,故称搜购,实则非续获於正、续二集之外也;所称年谱,今亦不存,或装辑偶漏,或岁久版又佚缺欤。

△《雪窗诗》·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吴爰撰。爰字翼夫,上海人。本姓陆、以父赘於吴。故冒其姓。本名瑗,后去玉旁名爰,则不知其何故也。是集为其门人高介所编,浅弱殊甚,如《谢定翁招联句》诗云:“旧雨不来新雨至,绣衣宁岂布衣嫌。”“宁岂”二字,殆不成语,又附载其里人张衎评语,如朱隐翁《易斋诗》曰:“庖犠王天下,龙马负河图,夏禹治水成,元龟呈洛书。”即密点其旁,批於句下曰:味易之深,有此等语。通集大抵此类,殆故相侮弄耶。

△《霞城集》·二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程诰撰。诰字自邑,歙县人。生平好游,所至山川都邑,辄纪以诗。卷帙虽多,亦瑕瑜互见,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诰诗气格专学空同,第才情稍钝,色泽未鲜,五言庶称具体耳。”其论当矣。

△《类稿》·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涂几撰。几字守约,又字孟规,宜黄人。以隐居著述称。然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几尝撰时事策十九篇,上言孝庙,大言不怍,盖非安於遯世者云云。”今观其集,亦不甚讲经世之学也。

△《士斋集》·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女子邹赛贞撰。赛贞,当涂人,赠监察御史谦之女,翰林院编修濮韶之母也。当时称为女士,故自号曰士斋。是集凡诗二卷,杂文一卷,其婿大学士费宏为之序。考明弘治中,有御史邹鲁,谪官萧山令,以私憾害何舜宾。其子竞,结客复仇,殴鲁几死。遣官鞫实,竞与鲁皆抵罪,见於《明史·孝义传》。今以赛贞所作,其父谦行状证之,则赛贞即鲁之妹也。

△《丹岩集》·十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黄云撰。云字应龙,丹岩其别号也,昆山人。弘治中,以岁贡授瑞州训导,是集凡诗四卷,文六卷,其门人巡按御史高安朱实昌所编,中多与沈周、文徵明诸人,往来题咏之作。

△《东壁遗稿》·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蒋焘撰。焘字仰仁,长洲人,徐有贞之外孙也。九岁能究经史百家言,十一岁补郡学生,十七岁而卒。祝允明为作遗文《后序》,载其死为《丹台记》,事甚怪。焘外舅程遵为作《墓志》、《墓碣》、《集序》,乃无一语及之。允明故好奇,所作野记、志怪诸书,朱孟震《河上楮谈》称其百无一信,则所述焘事,殆影附李贺小传为之,未必有据矣。是编乃焘没之后,遵所编次,凡论十五篇,策五篇,表四篇,皆其揣摩科举之文,大抵才气溢发,有苏氏父子遗意,而神锋太隽,义蕴未深,则天限其年,学问未足副之也。遵《序》称焘在时,尝题其文曰:《东壁录》,故因其志,题曰《东壁遗稿》云。

△《寻乐堂集》·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王烈撰。烈字正邦,乐安人,寻乐其别号也。成化弘治间诸生,是集文五卷,诗六卷。末附其族孙、澄江府经历、素节所撰《行实》一篇,载其论文、论经史之语,盖志大而学则未广者也。

△《康谷子集》·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明刘养微撰。养微字敬伯,广济人。是集前三卷为乐府及诗,四卷则其《说铃》及《自谱》四则,其诗宗李梦阳,而才力薄弱,颇窘於边幅。其《说铃》内极推梦阳,谓古色过於子美,未免为偏好之言;五卷以下附其弟养言诗文,及其远祖天行、文焕等传。又附刘秉鉁《石浪诗钞》,刘醇骏《盟鸥集》,刘鹍化《味闲轩遗稿》数种,皆寥寥数篇,姑备刘氏一家之书而已。

△《句曲纪游诗》·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朱凯撰。凯字尧民,长洲人,与同里朱存理齐名,称为“二朱先生”。所著有《尧民集》,久已散佚,故朱彝尊《明诗综》不载其诗,但附其名於存理之下。且云有《句曲纪游》一卷,亦不传。此本乃马裕家所藏,末有马人伯《跋》,谓崇祯己巳仲秋,摹录成、弘诸先哲诗,因凯度先生谈及,借得此本,抄於双橘斋中,云云。则明末,尚有传本,彝尊偶未见耳。编中古体八首,近体十七首,乃正德丁卯三月十三日凯与东阳沈用之、沈宜永兄弟,同游三茅山而作,前有凯《自序》,末有凯友吴奕《跋》。

△《谦光堂诗集》·八卷(两广总督采进本)

明文城王朱弥钳撰。弥钳号秋江翁,唐庄王芝阯次子。初封文城王,后以子宇温嗣封唐王,弥钳亦追封唐王,谥曰恭。《明史》附见《唐王桱传》,称其有学行,孝友笃至。是集诸体诗凡八卷,而赋物居其大半,“咏梅”一韵,至百首。颇见才气,而骨格尚未成就,集为正德戊寅弥钳所自编,卷首有嘉靖辛丑思诚子《序》,“思诚子”即宇温自号也,亲藩尊贵,笔札例不署名。然子序父集,则又不当拘此格,此亦於礼未协者矣。

△《省愆稿》·五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魁撰。魁字焕吾,泰和人。正德丁卯举人,官至工部员外郎。嘉靖初,疏谏雷坛工作太急,忤旨廷杖,与杨爵、周怡同,长系镇抚司狱。久之,释归而卒。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所著有《晴川集》、《仁恩录》,今皆不传。此编乃其诗集,其六世族孙承琦所编,与黄淮《省愆集》同名,盖亦狱中作也。魁少从王守仁游,讲良知之学,登朝以气节著,吟咏非所注意,大抵皆一时遣兴之作而已。

△《禺山文集》·一卷、《诗集》·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张含撰。含字愈光,永昌卫人,正德丁卯举人。其学出于李梦阳,又与杨慎最契,故诗文皆慎所评定。慎《序》有曰:“张子自少不喜为时文举子语,见宋人厌弃之犹腻也。其为文必弓、左,字必苍、雅。其推挹甚至,然其病正坐于此,故襞积字句,而乏熔铸运化之功。明人别有雕镂堆砌一派,含其先声欤。盖慎在云南,无可共语。得一好奇之士,遂为空谷足音,不觉誉之过当。且慎名既重,闻者咸推波助澜,而赝古之文,又足以駴俗目,含遂盛为文士所称,实则涂饰之学,与其师同一病源,各现变证也。

△《泾野集》·三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吕柟撰。柟有《周易说翼》已著录。其集初刻於西安,既而佚阙,其门人徐绅、吴遵、陶钦,重为删补编次,刻於真定。此本即真定刻也。柟之学,出薛敬之,敬之之学,出於薛瑄,授受有源,故大旨不失醇正。然颇刻意於字句,好以诘屈奥涩为高古,往往离奇不常,掩抑不尽,貌似周、秦间子书,其亦渐渍於空同之说者欤。

△《矫亭存稿》·十八卷、《续稿》·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方鹏撰。鹏有《续观感录》,已著录。是集诗文多应酬之作,所载笔记,亦无所发明。

△《韩五泉诗集》·四卷、《附录》·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韩邦靖撰。邦靖有《朝邑县志》,已著录。是集乃其兄邦奇所编,以“志”、“传”二卷,附录於后。邦靖兄弟,负重名,时有“关中二韩”之目。而诗则不出当日之风气。王九思云:“五泉子七言绝句诗,绝类少陵,古歌词浸淫唐初,逼汉、魏矣。”标榜之词,未免溢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曰:“五泉心摹手追,乃在大复,比於西原、南泠不足,方之孟有渥、李嵩渚似胜一筹。”斯为平允之论矣。

△《鸟鼠山人集》·二十九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胡缵宗撰。缵宗有《安庆府志》,已著录。是编凡《正德集》四卷,《嘉靖集》七卷,《鸟鼠山人小集》十六卷,《后集》二卷。其诗激昂悲壮,颇近秦声,无娬媚之态,是其所长,多粗厉之音,是其所短。

△《拟涯翁拟古乐府》·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胡缵宗撰。缵宗游李东阳之门,乃取《东阳古乐府》二卷,以次属和,立题指事,率由“东阳”之旧,亦间有所釐正。凡一百八首,太康张光孝为之评,而其弟统宗为之注。

△《拟汉乐府》·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胡缵宗撰。一名《舆上集》,以其多成之舆上也。汉乐府多声词合写,不能复辨,沈约《宋书》言之甚明。缵宗乃揣摩题意为之,殊类於刻舟求剑,况唐人歌诗之法,宋人不传,惟《小秦王》一调,勉强歌之,尚须杂以虚声,乃能入律。宋人歌词之法,元人亦不传。《白石道人歌曲》自度诸腔,所注节拍,今皆不省为何等事矣。缵宗乃於千年以外,求汉乐府之音节,不愈难而愈远乎?

△《邃谷集》·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戴冠撰。案:明有两戴冠,其一长洲人,有《礼记集说辨疑》,已著录;此戴冠,字仲鹖,信阳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事迹具《明史》本传,或混为一人,非也。冠受业於乡人何景明,诗亦似之。然景明诗虽风姿俊逸,而酝酿犹深。冠才学皆逊於师,而徒守其格调,殆所谓时女步春,终伤婉弱者矣。

△《少岷拾存稿》·四卷、附《司徒大事记》·一卷(两广总督采进本)

明曾玙撰。玙字东玉,泸州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建昌府知府。宸濠之叛,玙率属引兵从王守仁破贼,收复南康。集中有《平江凯歌》,即记是事也。玙号少岷山人,其集本曰《少岷存稿》。此本乃隆庆辛未南京工部主事章懋所选定,故曰“拾存”。后载《司徒大事纪》一卷,自“裁冗食”至“重漕政”凡十条,皆陈当世时务,题曰:户部江西司郎中臣曾玙修,盖奏进之书,附刻集末者也。

△《毛襄懋集》·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毛伯温撰。伯温有《奏议》,已著录。此本凡诗十卷,文八卷。文格颇疏畅,诗则所造不深,词多浅易,盖伯温北拒蒙古,南服安南,以功名自见於世,文章非所专营。童承钦《序》称:“正德间,李、何首倡,《雅》、《颂》复振,嗣响有唐,伯温亦其一”。乃自尊其师之词,非公论也。

△《东塘诗集》·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毛伯温撰。是集为伯温所自编,后并入全集,此乃其初出别行之本。

△《欧阳恭简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欧阳铎撰。铎字崇道,泰和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谥恭简。事迹具《明史》本传。史称铎清介自持,内行修饬,尝知延平,毁淫祠百十所,以其材葺学宫坛庙。今考集中《延平改建山川坛记》,具载其事,与史相符。集中又有《上严嵩书》,然只叙述荣遇,而无一字及其相业,犹异於称功颂德之流。其文娟秀自喜,而边幅颇狭,诗多近体,又逊於文。

△《东畬集》·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钱琦撰。琦有《钱子测语》,已著录。是集为其子蘥、蓘等所编。其文如《申请设县事宜》以及《论御寇》、《劝捕蝗》诸作,皆能留心世务,诗则气味和粹,而警策者稀。陆师道称其七言绝句云:“江北滁南数日程,萧萧落木送秋声;夕阳满地鸟飞绝,人在乱山堆里行。”颇亦潇洒有致。然集中似此者,正不多覯也。

△《峰溪集》·五卷、《外集》·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孙玺撰。玺字朝信,平湖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是集乃其子、刑部尚书植所编。玺先世居松江之华亭,南有九峰,东有盛溪,自号曰峰溪道人,并以名集。卷一至卷四为诗,多往来滇、晋道中游览之作;卷五为文,不过试策、书启之类;外集则其任扬州时,所颁条令也。

△《棠陵集》·八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方豪撰。豪有《断碑集》,已著录。是集前六卷为文,后二卷为诗。豪与郑善夫友善,集中有《祭郑继之文》,叙交情极为笃挚,而诗则不及善夫远甚。

△《锺筠溪家藏集》·三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锺芳撰。芳有《春秋集要》,已著录。《琼州府志》载,芳诗文集二十卷。此集,文二十四卷,诗六卷,与《志》不符。盖《志》误“三”为“二”也。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为《读书札记》。第二十二卷为《皇极经世图续》,所推起宋神宗,迄明嘉靖。第二十三卷为《杂著》。第二十四卷为《夷情要览》,盖皆各自为书者,附编於文集中云。

△《丁吏部文选》·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丁奉撰。奉字献之,常熟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南湖留稿》,《南湖逸稿》,此集则宣城梅守箕合二稿选辑者也。凡诗四卷,文四卷,而诗末附以史赞,文末又附诗三首,体例颇为丛脞。诗文皆未成家,史论二卷,亦大半陈因之语。

△《渔石集》·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唐龙撰。龙有《易经大旨》,已著录。龙敭历中外,所著有《黔南集》、《江右集》、《关中集》、《晋阳集》、《淮阳上集》,陕西提学佥事王维贤为合而刻之,以成此集。其文颇具浩瀚之气,诗尤长於五言,然集中自朱彝尊《诗话》所摘数联以外,亦复罕逢佳句矣。

△《涂水集》·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明寇天叙撰。天叙字子惇,榆次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凡诗文三卷,巡抚陕西时奏疏五卷。天叙为应天府丞时,值武宗南征宸濠,力抗权倖,以风节著,后巡抚甘肃,又屡以战功显,词采则非所擅长,故郭玺《序》亦称:其平日未尝肆志於文章云。

△《东廓集》·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邹守益撰。守益字谦之,安福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隆庆初,追谥文庄,事迹具《明史·儒林传》。守益传王守仁之学,诗文皆阐发心性之语,其门人陈辰,始编录所作为《东廓初稿》。东廓,山名,守益讲学处也。诸门人又梓其切要者,一百二十四篇,名曰《摘稿》,而晚年著述则未之备。是编为嘉靖中所刊,题建宁府知府刘佃汇选,同知董燧编次,通判黄文明抡集。又题门人周怡、宋仪望、邵廉续编,孙德涵等十八人重辑,错互颠舛,莫知竟出谁手也。史称:世宗欲去兴献帝本生之称,守益疏谏,下狱拷掠。嘉靖二十九年,九庙灾,守益疏陈上下交修之道,又忤旨落职。其疏具载本传,今集中乃不载。考《千顷堂书目》,此集之外尚有《东廓遗稿》十三卷,今未见其本,或别收於《遗稿》中欤。

△《阳峰家藏集》·三十五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张璧撰。璧字崇象,石首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简。是集为璧居内阁时所自编。首以经筵讲章及议典礼之文,次为应制诸诗及诰敕、赋颂、表疏,次为古今体诗及杂文。璧当夏言、严嵩相持之时,入阁不及一年而卒。《明史》不为立传,其人盖无所短长者,今观其诗文,殆亦如其为人焉。

△《黼庵遗稿》·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柴奇撰。奇字德美,昆山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应天府尹。奇在正德时,谏南巡,劾权倖,及上《边储屯政》诸疏,颇著直声。以当时自焚其草,故集中不载。是编前有正德辛巳题识,称旧有《石池诗稿》、《石池文稿》、《嘉树轩纪闻》各一册,己卯转南光禄,失之。重置一册,录后来之作,时有所忆,或就人录得,亦错置其间云云。盖犹奇所手编也。凡诗六卷,杂文四卷,皆平易有馀,精深不足。邹守益《序》,称其诗文典雅雄健,不落骫骳,不矜刻峭。友朋推挹之词耳。

△《巽峰集》·十二卷、《附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尹襄撰。襄字舜弼,号巽峰,永新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是集凡诗五卷,文七卷。后有其子祖懋题识,谓原集十卷,刻於闽中,继复收辑得十二卷。其文持论颇纯正,而波澜结构则未造古人。

△《平田诗集》·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管楫撰。楫字汝济,号平田,又号竹木山人,咸宁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因与严嵩相忤,辞疾家居二十年。文徵明尝画《平田草堂》、《杜曲山房》二图,并诗贻之,重其人也。此集前有张治道《序》,称骊邑令刻诸县斋,楫不知也。又有楫自序,称再阅旧稿,又删其十之三。然其本今皆不传,故朱彝尊作《明诗综》,不列其名。此本乃乾隆初,其裔孙锡绶所辑。其诗颇沿七子之派,盖楫与薛蕙、何景明、高叔嗣诸人相倡和,渐染而然也。

△《费文通集选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费寀撰。寀有《广信府志》,已著录。所著《文名锺石集》,本二十四卷。此本乃刘同升、许穀所选,与其兄宏、诗文合刻之本也。

△《东岩诗集》·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夏尚朴撰。尚朴有《东岩文集》,已著录。此编乃其诗集,多涉理语,近白沙、定山流派。集中《读击壤集》绝句云:“闲中风月吟边见,始信尧夫是我师。”其宗法可知也。

△《古菴文集》·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毛宪撰。宪有《谏垣奏草》,已著录。是集乃其子?所编。凡文八卷,诗二卷。宪居言路,以戆直称,故所作颇有刚劲之气,以耳疾谢归。后与王守仁、湛若水诸人讲学,绳墨自守,务为笃实。故亦不恣意高谈,然以文章而论,则於是事非当家也。

△《蓉川集》·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齐之鸾撰。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曾孙山所编,凡五种。一曰:《南征纪行》,为其从征宸濠时所作杂诗,后附赋一首;一曰:《悠然亭杂诗》,为其官南京时作,后附记序三首;一曰:《开堰集》,为其在安庆时所作;一曰:《历官疏草》,皆其奏议,起正德九年,讫嘉靖八年,每种为一卷;一曰:《入夏录》,析为三卷,乃其佥事宁夏时作,前二卷皆诗,后一卷则杂文。别以汪元锡等赠言,附於末,而总冠以《小传》、《行状》、《年谱》。后有山跋语,称闲游市阓,得遗稿数篇,已而遍历茶坊药肆,恣意搜辑,编次成帙,因康熙己未诏修《明史》,檄取《入夏录》送官,遂裒而付诸剞劂。盖之鸾位虽不显,然在正、嘉之间,卓卓称名臣,故史馆徵其著作,以备采择。今观其奏疏,词多剀切,犹可想见风采,诗则非所擅长也。

△《节爱汪府君诗集》·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汪文盛撰。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辛未进士,除饶州推官,入为兵部武选司主事,谏南巡,廷杖;嘉靖初出知福州,历官按察使,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进大理卿。事迹附见《明史·毛伯温传》。伯温之官安南也,文盛功居多,顾不得优叙,论者惜之。其知福州也,有惠政,郡人为立节爱祠,故傅海舟编次其诗,即以名集。诗多虚响,不出北地、信阳门径。朱彝尊《明诗综》所选“万年枝上露清华”一首,题曰《西苑》。今考此集,实为《拟古》八首之一,不知彝尊何以改其原题,其偶误也欤?

△《后斋遗稿》·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陈宪撰。宪字伯度,后斋其号也,馀干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司参议。是集《公馀纪拙》一卷,《粤江行稿》一卷,乃宪之子、鄞县丞照所编,首有鄞县人戴鱀《序》,谓其得乡先哲胡居仁之传,故诗多理语,鲜风人之致云。盖当时本以理学推之也。

△《桃谷遗稿》·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陆俸撰。俸字天爵,吴县人,正德辛未进士。官刑部时,尝以谏南巡,廷杖,后终於宝庆府知府,其诗多应酬牵率之作,而时露风格。岳岱《今雨瑶华》,谓其晚就操觚,灵心夙构,颖悟居多,盖天姿高而学力未至者也。

△《渐斋诗草》·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赵汉撰。汉字鸿逵,平湖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参政。是集刻於嘉靖乙卯,诗学江西,於尔时为别调,然风格虽异,兴象未深,究不能独绝一时也。

△《襄敏集》·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王以旂撰。以旂有《漕河奏议》,已著录。是集为其子籥所编,凡诗二卷,文二卷。以旂治河、按边,皆以功见,而词章不著於当时。此集所存,大抵皆应酬作也。

△《琴溪集》·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陈寰撰。寰字原大,常熟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寰与桂萼为同年,官翰林时,乃力斥萼议大礼之非,坐是移南京,旋告归,其人足重,诗文则皆不入格。

△《八厓集》·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周廷用撰。廷用字子贤,华容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是集《赋》一卷,《诗》六卷,《文》二卷。后附《绪论》四卷,则其训饬士民之说。顾璘《国宝新编》以廷用为殿,其赞云:“按察人豪,阔视放言,文藻性成,早垂钜篇。”然廷用自以耿直传,不必以文藻著也。

△《常评事集》·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常伦撰。伦字明卿,号楼居子,沁水人。正德辛未进士,除大理寺评事,谪寿州州判,迁知宁羌州,负才凌傲,屡为忌者所中,后因跨马疾驰,马渴赴饮,堕水死,年仅三十有四。是集“赋”五首,“乐府”二十一首,各体诗百馀首,“传”、“赞”等杂著,数篇附之。王世贞谓:其诗如沙苑儿驹,骄嘶自赏,未谐步骤。陈子龙则谓:其气骨高朗,颇能自运。今观是编,合二人之论,乃为定评。国朝王士祯《分甘馀话》云:“明诗人,有早慧而年不得四十者,如陈后冈、董中峰与明卿之属,汗血方新,而筋骨未就,秀而不实,殊可惜也。”

△《鸥汀长古集》·二卷、《前集》·二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渔啸集》·二卷、《顿诗》·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顿锐撰。锐字叔养,涿州人。正德辛未进士,官代府右长史。锐少负诗名,当时称涿郡有才一石,锐得其八斗。晚年卜居怀玉山,吟咏自適,其五言古诗,气韵清拔,颇为入格;七言古诗,跌荡自喜,而少翦裁;近体专尚音节,数篇以外,意境多同,盖变化之功,犹未至也。

△《杏东集》·十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郭维藩撰。维藩字价夫,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是集诗文各五卷,皆乏深湛之思,其门人河南巡抚蔡汝楠《序》称:所著《经筵》、《南雍》二稿,俱不可见,此集已非完书,由维藩存日,无意传其词章,盖亦道其实也。

△《海涯集》·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顾磐撰。磐字子安,南直隶通州人,正德癸酉举人。是集“诗”四卷,“诗馀”附焉;“文”六卷。集中如《考正乡贤祀典》,以及《水利》、《马政》诸作,於乡邑利病,亦颇为详核。然大致以流利为主,故不为诘屈,亦不造精深。

△《南湖诗集》·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张綖撰。綖有《杜诗通》,已著录。是集诗多艳体,颇涉佻薄,殆“玉台”、“香奁”之末流。每卷皆附词数阕,考綖尝作《填词图谱》,盖刻意於倚声者,宜其诗皆如词矣。

△《古山集》·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桂华撰。华字子朴,安仁人,正德癸酉举人,大学士萼之兄也。尝从胡居仁门人张正游,故所学颇为醇正,诗文则尚未成家。

△《渭厓文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霍韬撰。韬有《明良集》,已著录。是编为其子与瑕、与琦所编,皆所作杂文,惟七卷,有诗数十首。韬性强执谬戾,不顾是非,议尊兴献为皇考,则斥司马光不知忠孝,不当从祀孔庙;议合祀天地,则并诋及《周礼》,可谓无忌惮者。其他文亦皆争辨迫急,异乎有德之言,前有伦以谅、金立敬二《序》,誉之甚力,盖一其乡曲,一其年家子也。

△《西原遗书》·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薛蕙撰。蕙有《约言》,已著录。是编乃户部侍郎、南充王廷所辑,嘉靖癸亥刻於扬州。皆其与人讲学往复书札也。其阐《中庸》中和之说,孟子性善之旨,研析颇至。惟推崇释、道太甚,如云:“空寂者,即吾未发之本心;定慧者,即古圣人之诚明。”又云:“禅学不惟贤於后世之仙学,虽吾后儒之学亦非其伦。”又於论《黄庭》、《大洞》诸经,俱自谓得其要妙,皆不免参杂二氏,未能粹然一出於正。蕙本诗人,《考功》一集,驰骤於何景明、徐祯卿、高叔嗣间,并骛争光,原足以自传不朽。乃求名不已,晚年忽遁而讲学。所讲之学,又踳驳如是,反贻嗤点於后来。蛇本无足,子为之足,其蕙之谓乎?

△《谿田文集》·十一卷、《补遗》·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马理撰。理有《周易赞义》,已著录。是集凡“文”六卷,“诗”五卷,“补遗”一卷,则有文无诗。理少从王恕游,务为笃实之学,故所诂诸经,亦多所阐发,惟其文喜摹《尚书》,似夏侯湛昆弟诰之体,遣词宅句,涂饰琱刻,其为赝古,视李梦阳又甚焉。《明史·儒林传》载杨一清督学关中,见理及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术,皆天下士也。则一清虽赏识之,已不以文章许理与柟矣。史又称:理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盖亦以其人重之耳。

△《颐山私稿》·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吴仕撰。仕字克学,号颐山,宜兴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是编凡诗三卷,文七卷,皆意境平浅,不耐寻绎。

△《南泠集》·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蒋山卿撰。山卿字子云,《千顷堂书目》作字仙卿,传写误也。仪真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政。是集为山卿所自订,其门人乔佑校刻。前有《自序》云:弱冠见东吴顾吏部、宝应朱户曹,教以读汉、魏、晋、宋、唐人之诗,年二十九,举进士,好与同年亳州薛子蕙研攻古作。是时信阳何子景明与薛邻,尝闻其绪论焉。其学诗大旨,已尽於此。顾璘《序》称其下笔千言,才情焕发,朋辈每为敛手。而王世贞又以不堪咀嚼少之,持论互异。今观其集,正韩愈所谓无好无恶之诗耳。

△《函山集》·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刘天民撰。天民字希尹,号函山,历城人。正德甲戊进士,除户部主事。谏武宗南征,廷杖,改礼部;谏大礼,复廷杖,迁吏部郎中,出知寿州。历官按察司副使。朱彝尊《诗话》称:天民晚以计吏罢,愤懑不平,恒逃於词曲;而顾璘《序》则称其内境春融,神游太古,无芥蒂於得失。今观其集中,如《拟宫词》五十首,《古别离》、《宿楚相祠》等作,尚可谓怨而不怒者,特其摹仿太多,不能卓然自成一家耳。所著本,有《虫吟草间集》、《刺寿稿》、《游蜀稿》、《田间集》诸目。其孙亮采汇而刻之,共为此集云。

△《嵩渚集》·一百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李濂撰。濂有《祥符先贤传》,已著录。《明史·文苑传》载:濂少年,尝作《理情赋》,其友左国玑持以示李梦阳,梦阳大嗟赏,访之吹台。濂自此声驰河洛间。既罢归,益肆力於学,遂以古文名於时。又称,濂初受知梦阳,后不屑附和。此集诗三十八卷,文六十二卷,乃濂所自订,皆於七子之外,挺然自为一格。大抵笔锋踔厉,泉涌飚驰,而裁翦尚疏,不免才多之患。濂跋石珤《熊峰集》,谓诗文传世,岂贵於多,其说良是。而自定己作,乃不能尽翦榛楛,信乎割爱之难也。

△《观政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李濂撰。濂是集乃其正德乙亥,在京观政时所作,故以为名。凡赋二篇,各体诗二百五十四首,杂著八篇。考濂为正德甲戌进士,乙亥为登第之次年,犹少作也。

△《洞阳诗集》·二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顾可久撰。可久字舆新,无锡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是编标曰《洞阳诗集》,而子目俱题曰《在涧集》。考《千顷堂书目》,可久有《在署草》八卷,《在疚草》二卷,《温陵集》六卷,《虔州草》一卷,《珠崖草》一卷,《在涧集》十九卷,无《洞阳集》之名。盖总汇诸集,名曰《洞阳》,而仍各自为书也。此集凡二十卷,首尾完具。而黄虞稷作十九卷,岂所见之本偶未全欤?其诗古体颇散漫,律体多乏坚老,七言绝句,尤学质朴而不成。

△《人瑞翁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林春泽撰。春泽字德敷,侯官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平番府知府。年百有四岁,有司为建人瑞坊,故以《人瑞翁》名其集。原本十二卷,今未见传本,此本其曾孙慎所重编也。春泽少与郑善夫游,互相切磋,故其诗颇有体裁,但乏深思厚力耳。

△《谷平文集》·五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李中撰。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副都御史,谥庄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门人罗洪先所编,其曰谷平者,以其所居之里名之也。凡疏二十有八,日录三百九十六,书问三十有三,诗文一百六十有五,大抵讲学者为多。

△《石居漫兴稿》·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陈器撰。器字德器,临海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尝得三奇石,置之别业,晨夕临玩,遂自号“三石山人”。而其孙承翁编次遗稿,亦遂名曰《石居》。词多浅易,尚未成家。

△《明水文集》·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陈九川撰。九川字惟濬,号竹亭,临川人。正德甲戌进士,官太常寺博士,时以直谏,廷杖。嘉靖初为礼部主客司郎中,复以事谪戍,放还,居明水山,遂易号明水。初九川释褐时,告归谒王守仁,讲无善无恶之旨,遂称弟子。抚州为姚江之学者,自九川始。是集乃其门人董君和所编,凡文八卷,大抵皆讲学之语,诗六卷,小有韵致,而不免薄弱。

△《鹿原存稿》·九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戴钦撰。钦字时亮,马平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以谏大礼,廷杖,创重而卒。其集刻於闽者八卷,曰《玉溪存稿》,刻於滇者二卷,曰《戴秋官集》。此则其侄希颢所合辑,凡文二卷,诗七卷。钦与何景明、李濂、薛蕙等,同时友善,所作颇刻意摹古,然不越北地之馀派。

△《黄洛邨集》·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黄宏纲撰。宏纲字正之,雩都人。正德丙子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是集乃其孙宜璞所刻,上卷书翰,多与邹守益、罗洪先、聂豹辈,讲学之语。盖宏纲师事王守仁,传良知之说也。下卷杂著及诗数十首,则率皆应俗之作。

△《双江文集》·十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聂豹撰。豹有《困辨录》,已著录。是集乃其侄礼部郎中静所编。第一卷至第十一卷皆文,第十二卷为诗,第十三卷又为寿文、杂著,而注曰即《困辨录》。疑静所编本十二卷,其后人又摭寿文及《困辨录》附见其后也。

△《东洲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崔桐撰。桐字来凤,海门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舒芬传》。以与芬俱以疏谏南巡、廷杖故也。是集凡诗九卷,词一卷,文十卷。《续集》诗六卷,文四卷。《江南通志》所载,卷帙与此相同。《千顷堂书目》作《东洲集》三十卷,《续集》十卷,《明史·艺文志》作《东洲集》四十卷。疑黄虞稷误“二十”为“三十”,《明志》据虞稷之目合而计之,共为四十卷也。

△《东麓稿》·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汪佃撰。佃字友之,弋阳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后出为建宁府通判。其集无大疵累,亦无所见长。

△《青湖文集》·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汪应轸撰。应轸字子宿,浙江山阴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江西提学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子延良所编,前七卷为文,后七卷为诗,应轸有吏才,兼以气节著,史称其在户科岁馀,所上凡三十馀疏,皆切时弊。今观集中诸奏牍,多侃直之言,颇见风采。诗文则率皆朴实,犹守成、弘之旧格。

△《紫峰集》·十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陈琛撰。琛有《易经浅说》,已著录。是集诗五卷,文七卷,《正学编》一卷,末以《年谱》附焉。初刻於嘉靖中,此其裔孙所重刻也。《明史·儒林传》附见《蔡清传》末。称琛杜门独学,清见其文异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琛因介友人以见清云云。今观其诗,皆濂洛风雅一派,其文亦类语录讲义,盖其渊源如是云。

△《青萝文集》·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渐逵撰。渐逵字用仪,号青萝子,番禺人。正德丁丑进士,官刑部主事,家居十馀年,以荐起官,言事不报,复乞归。是集文八卷,首载《陈愚见以裨圣化》、《乞创立以存根本》两疏,即其复起时所上。诗分《北游》、《大隐》、《罗浮》、《灵洲》、《中洞》、《樾森》、《双鱼》、《深明》、《洛澄》、《越山》、《白云》、《萝山》十二稿,稿为一卷。其《铁桥》一绝,朱彝尊《诗话》,谓其追踪唐许碏“阆苑花前”之作,然沙中金屑,正复不能多覯也。

△《西元集》·八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马汝骥撰。汝骥字仲房,绥德人。正德丁丑进士,改庶吉士。以谏南巡,廷杖,出为泽州知州。世宗立,召还,授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谥文简。事迹附见《明史·舒芬传》。是集古体二卷,今体六卷。蒋一葵云:仲房诗,有沈理而无元趣。黄青甫谓其诗整炼似法颜、谢,队仗森然。求之声律,未造其深,亦不失为高流。盖汝骥刻意镕炼,务求典实,其长短皆在於是也。

△《戴中丞遗集》·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戴鱀撰。鱀字时重,或作时量,字之讹也,号东石,鄞县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四川巡抚。是集《千顷堂书目》作《东石遗稿》,凡诗四卷,杂文五卷,其子士充所编。张时彻《序》谓其负恢廓之才,不屑屑争雄铅椠,或有匄请,辄伸纸濡毫应之,故集中诸作,多伤率易,独《鄞水利三叙》及《海防策》,以情形目击,言之较为确凿云。

△《笔峰存稿》·五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王凤灵撰。凤灵字应时,莆田人,笔峰其自号也。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政。凤灵官刑曹时,曾疏论宦官张锐、都督钱安,大辟之不当赎及给事中陈洸显罪之无可曲宥。其言甚直,朝议莫能夺。守淮时,救灾疏六十上。卒以好激论天下事,见忌罢归,死於倭难。生平所著有《淮阳急稿》及《漫稿》、《汇稿》、《净稿》,各二十卷,旋皆散佚。兹集乃其孙介所蒐辑。至崇祯时版漶,元孙梦旸又重刊之,凡文四卷,赋、诗一卷。

△《桂洲集》·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夏言撰。言有《南宫奏稿》,已著录。此集凡赋、诗、词八卷,文十卷,首有《年谱》,言未相时以词曲擅名,然集内词亦未甚工,诗文宏整而平易,犹明中叶之旧格。

△《朱福州集》·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朱豹撰。豹字子文,上海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福州府知府。是集为其子察卿及其友冯迁所编,凡诗三卷,奏疏三卷。诗学中唐,以流丽清切为主。

△《过庭私录》·七卷、《外集》·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吴鼎撰。鼎字维新,号泉亭,又自号支离子,钱塘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是集其仲子遵晦所录,故以《过庭》为名,皆散体之文,末附赋骚古诗数首。《外集》则皆诗也,文有整饬平雅者,亦有微近俗调者,金石文字,颇失翦裁,有韵之文则更逊矣。

△《半洲稿》·四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张经撰。卷首题曰蔡经,盖其未复姓时所刊也。经字廷彝,侯官人。正德丁丑进士,累官南京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改左都御史,为严嵩构陷,坐以失律弃市;后追谥襄愍。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第一卷为《北寓稿》,乃经官御史时所著;次为《南行稿》,为嘉兴府知府时所著;次为《西征稿》,为大理寺卿奉命安辑关西时所著;次为《东巡稿》,巡抚山东时所著。诗多五七言近体,颇摹唐调,盖正当太仓、历下,初变风气之时也。

△《郑思斋文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洛书撰。洛书字启范,思斋其号也,莆田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提督南直隶学政。事迹附见《明史·解一贯传》。是集前后无“序”、“跋”,不知谁所编次,亦无目录,仅“序”九篇,“记”三篇,“赋”二篇,寥寥不成卷帙,又皆应酬之作,殆非完本。

△《林次崖集》·十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林希元撰。希元有《易经存疑》,已著录。是集为其子有梧所编。凡奏疏四卷,书二卷,揭帖附焉,序三卷,记、碑共一卷,论、说、议共一卷,杂著一卷,志、表一卷,传、行状一卷,祭文、哀词二卷,诗二卷,词附焉。希元之学,宗其乡人蔡清,故於明代诸儒,惟推薛瑄、胡居仁。与王守仁同时,而排其《传习录》最力。虽与守仁门人季本同年相善,而与本之书,亦不少假借其师,其祭守仁文,但推其功业而已,无一字及其学问也。至其气质刚急,锐於用世,则类其乡人陈真晟。故其为南京大理寺评事,则忤江彬,忤御史谭会,忤大理寺卿陈琳,坐谪泗州州判。及为大理寺丞,又请剿辽东叛兵,坐谪钦州知州。官广东时,值安南莫登庸篡国,力请讨之,疏凡六上,竟坐是中计典归。归后,又以争郡邑利病,几中危法。其负气喜任事,盖可想见。其由泗州再入大理也。盖方献夫、霍韬荐之,故与二人颇相契。集中《与周石厓书》,亦自称气味与兀厓相似。又自称大礼、安南之议,所见与兀厓同。兀厓者,韬别号也。然在泗州时,张璁、桂萼欲援之同议大礼,终谢不行。则诸人固不足为希元累矣。集中有《与汪可亭书》曰:“今海内推大家者二人,曰李崆峒、何大复。二子雕词铸意,刮陈去新,力挽颓风,以还之古,似为一时文人也。然考其所得,《典谟》已乎,《盘诰》已乎,余皆未能知也。”云云。则非惟学问辟姚江,即文章亦辟北地、信阳。故其诗文,皆惟意所如,务尽所欲言乃止。往往俚语与雅词相参,俪句与散体间用,盖其素志原不欲以是见长云。

△《玩鹿亭稿》·八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万表撰。表有《海寇议》,已著录。万氏世以勋绩显,表独才兼文武,每与唐顺之等讲学,御倭亦有功绩,号为儒将;然其诗文,气格稍弱,故终不能与一时文士,角逐词坛。是集凡诗二卷,文六卷,末附录赠答诗启及行状、墓志。乃其子达甫所编,其孙邦孚所刻。达甫有《皆非集》,邦孚有《一枝轩稿》,皆能传其家学云。

△《少石集》·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陆釴撰。釴有《山东通志》,已著录。是集诗五卷,文七卷,杂著一卷。前有张时彻《序》,称其华不近浮,质不近俚,而惜其志之未艾。盖具体而未成家者,故《序》有微词云。

△《少华集》·四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詹泮撰。泮字少华,玉山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乞养归。泮尝从章懋游,以讲学自任,其诗文亦别为一格,是集乃其子长至、长生所编,杂文诗词共三卷,外录一卷,则皆他人之赠言也。

△《介塘文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王相撰。相号介塘,鄞县人。正德辛巳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卒。事迹附见《明史·王思传》。是册仅杂文十八篇,且多酬赠之作,所著岁月,皆在嘉靖二三年,盖丛残抄本,非其遗集。文格颇伤於雕琢,亦七子流派也。

△《栋峰遗稿》·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曾梧撰。梧字于易,江西广昌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常州府知府。是集凡文一卷,诗一卷,文冠以《应诏疏》,反覆申明合祀天地之说,盖是事古今聚讼,儒者各尊其所闻,不足异也。初鋟於嘉靖中,后毁於火,天启辛酉,其曾孙邦泰又重刻焉。

△《龙湖文集》·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治撰。治字文邦,茶陵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隐,改谥文毅;万历初,复改谥文肃。是集凡文十卷,诗五卷,乃丰城雷礼与治婿彭宣所编刊,版久漫漶,雍正丙午,宣之从曾孙思眷得旧刻校正,属其子维新重刊於浙江。治,《明史》无传,《献徵录》称,其临事不阿,以是失世宗旨,及其卒也,命与中谥,隆庆改元,始更谥焉。然观何乔远所撰小传,不能举其相业,集中奏疏,於时事亦罕指陈。乔远所称为辅臣时,默默不自得,冀乘间争谏,殆亦曲解之词欤?归有光、薛应旂皆治所取士,当时以识鉴称。而诗文则未能自为一家。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尝摘其《夜过洞庭》诗云:“晓发吴阊门,夕渡广陵沚,日暮江帆迟,洞庭三百里。微风澹无波,明月照天水,隐隐见君山,钟声翠微里。”以吴地而混於楚,且云:“文肃家茶陵,与洞庭湖密迩,何得以君山属吴耶?”今观集中是诗,晓发吴阊门,作“武昌门”;夕渡广陵沚,作“黄陵沚”;洞庭三百里,作“八百里”。则固未尝涉於吴地,岂彝尊所见之本,乃思眷《序》所谓翻本杂淆,或思眷重校,因彝尊是语,而改之欤?

△《张水南集》·十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张衮撰。衮字补之,江阴人。正德辛巳进士,历官至南京光禄寺卿。是集凡诗二卷,文九卷。衮在谏垣,颇多建白,嘉靖中,倭扰东南,衮家居在危城中,驰书政府,条上御倭五事,盖亦留心於经世者,词章则又当别论焉。

△《张文忠集》·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孚敬撰。孚敬有《谕对录》,已著录。是集凡《奏疏》八卷,《诗稿》四卷,《续稿》一卷、《文稿》六卷。孚敬以议礼得君,故其著述,强半皆考礼之词,不惟议兴献王礼,而且议郊祀礼,议孔庙礼;不惟撰《明伦大典》,而且撰《礼记章句》,自谓有明一主持礼教之人。其间所论,未必百无一当,然穿凿附会,以迁就时局者,比比然也。

△《弘艺录》·三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邵经邦撰。经邦字仲德,仁和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以论劾张孚敬下狱谪戍。事迹具《明史》本传。经邦以讲学自任,尝采古今论学语,发明其旨,为《弘道录》;又删掇诸史,为《弘简录》。所著诗文,则别为此录。经邦自作《志铭》所云:“三弘集”成,瞽开聋鸣者是也。考其自作《小传》,称榷税荆州时,裒所著为《弘艺录》,故卷首《自序》题嘉靖四年乙酉,而集中所载,并及於暮年绝笔。则又后人续编,非其手定之本矣。经邦《上武宗疏》及《中兴保治》、《日食建言》诸疏,皆慷慨激烈,足以见其志节。其他诗文则类皆抒写胸臆,不屑屑以研炼为工。卷首《艺苑元机》七十三条,专明作诗之法,以严羽诗有别才,非关学之说为不然,且谓清庙缉熙,莫非至理所寓,未可不谓之诗;人惟狃於习俗,谓与经生不同,故往往粘皮带骨。观其持论,其宗旨概可知也。

△《群玉楼集》·八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李默撰。默有《建阳人物传》,已著录。是集凡文五卷,诗三卷,乃其子太学生培所编。康太和《序》称:其镕意铸词,不涉蹊径,然少伤於朴直。原集刊於万历元年,此本为其裔孙重刊。默为赵文华借策题谤讪,构陷下狱以死。有孝廉江宗者力争之,故卷末以江举人《上侍郎赵文华书》附焉,其事盖史所未及也。

△《秬山稿》·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田顼撰。顼字太素,龙溪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贵州提学副使。是集前半卷为杂文,后半卷为诗,大抵皆应酬之作。文格颇浅弱,惟诗颇爽朗,盖沿前七子之流波,有意规橅唐人,而模拟未免有迹也。

△《甓馀集》·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朱纨撰。纨有《茂边纪事》,已著录。是集九卷以前,皆其在官时章疏、公移。十卷曰:《海道纪言》,其巡抚闽浙时所著诗文。十一卷即《茂边纪事》,其整饬威茂兵备时所著平寇始末,并诗数十首。末卷曰《永感录》,则其先人行述、志铭及诸人赠言也。

△《李徵伯存稿》·十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李兆先撰。兆先字徵伯,茶陵人,大学士东阳之子。以荫为国子生,年二十七而卒。《怀麓堂诗话》载兆先论诗之语,可云夙慧。东阳所作《兆先志》文,亦悼惜特甚。而沈周《客座新闻》,乃载其父子相谑一事,则狂纵无复人理,虽晋人放达,不至於斯。平心而论,殆才隽而不修行检,誉之者有所粉饰,毁之者亦有所附会耳。是集,凡诗赋、杂文十一卷。又《东行稿》一卷,乃其自京师赴山东之作;附录一卷,则东阳所为《兆先志》,及同时诸人慰问诗,具在焉。

△《董从吾稿》·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董澐撰。澐字复宗,一字子寿,号萝石,海盐人。《明史·儒林传》附载《钱德洪传》末。嘉靖甲申,澐年六十八,始游会稽,从王守仁讲学,或沮之,澐曰:“吾从吾所好耳。”遂又自号“从吾”。其集以诗与语录、杂文,共为一编,而附守仁和赠诸作。大抵皆暮年谈理之词也。卷末有其子穀《跋》,称尚有诗文若干卷未刻。盖讲学以后,转以早年之作,为不足存云。

△《嗜泉诗存》·二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璋撰。璋字政虹,海盐人。是集前有正德四年璋自序,称取旧刻痛加刊削,存十之一,并及近作为二卷,杂著、诗馀为一卷,易其名曰:《诗存》。此本为其十世孙凤藻所刊,上卷为古体,下卷为近体,附录诗说五则,而独无诗馀、杂著。据其九世族孙缵祖《后序》,盖旧刊已佚,此重刻者残本耳,卷末《摘句三十四联》,同时诸人和章及《小传》、《墓志铭》,皆凤藻所续也。缵祖《跋》又称,尚有《重刊残本诗钞》第八、第九两卷。今未见传本,其存佚不可知矣。

△《谭樵海集》·六卷、附《幽谷集》·一卷、《霜岩集》·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谭宝焕撰。宝焕,江西乐安人,樵海其号也。集凡文三卷,诗三卷。宝焕少好讲学,为文多涉理趣;诗尤沿《击壤集》流派,如《自示》云:“从今脊骨刚如铁,一担纲常勿放肩。”《寄邓九邱》云:“还与先生磨太极,乾坤肯负苦心人。”较《定山集》抑又甚矣。末附《幽谷集》一卷,其孙钦瑗作;《霜岩集》一卷,其曾孙清严作也。

△《性理吟》·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谭宝焕撰。是集成於正德壬申,前有《自序》,皆以“四书”及性理中字句为题,前列朱子之说,而以一诗括其意。前集一卷为七言绝句,后集一卷为七言律诗,其意不在於诗,亦遂难以诗论也。

△《鸿泥堂小稿》·八卷、《续稿》·十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薛章宪撰。章宪字尧卿,自号浮休居士,江阴人。《小稿》刻於正德丁丑,其子布所编。《续稿》刻於嘉靖庚申,邑人沈翰卿所编。诗文皆乏神韵,盖摹古而仅得其貌也。

△《东原集》·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杜琼撰。琼有《纪善录》,已著录。其诗以平正畅达为宗,而伤於朴僿,后有正德己卯俞弁《跋》,称刻本体制未备,此集乃其乡人“佥都御史”张企翱所辑补云。

△《佘山人诗集》·四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佘世亨撰。卷首题岭南,不著郡邑。《广东通志》亦失载其姓名,惟欧大任《序》称:其在正德、嘉靖间,好游名山。去家数载而归,卜居粤秀山下,粤秀为广州山名,则当为广州人矣。大任又称山人有子嘉诏,既成进士,试令合肥,手录《山人诗》四卷,即县斋刻之。案:《太学题名碑》,嘉靖乙丑科有三甲进士佘嘉诏,广东顺德县人,盖即世亨之子也。其诗近体居多,古体仅寥寥数篇耳。

△《雅宜集》·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王宠撰。宠字履吉,自号雅宜山人,长洲人。八举不第,终於诸生。《明史·文苑传》附见《文徵明传》中。是集诗八卷,文二卷。诗分体编列,而各以“正德稿”、“嘉靖稿”字系标题之下,盖约略编年之意,以自记所造浅深。大抵才力富赡,而抑郁之气激为亢厉,亦往往失之过觕;文则非所留意,姑附存诗后云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