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

○诏令奏议类存目

△《火警或问》·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明世宗肃皇帝御制。时大内东偏火,帝诏户、礼二部及都察院命百官修省,复制此文。大略谓火本非灾异,而人事不可不修,并非惑於祸福事应之说。前有帝所作《自序》,后附《修省敕谕》六条。案《明史·五行志》,宫中之火在嘉靖十年正月辛亥,此本《或问》末亦题嘉靖辛卯正月终旬,与史相合。而《敕谕》末乃作嘉靖九年十二月,岁月俱误。疑传抄之讹。当以史文为正也。

(案:此书为世宗御制之文,《敕谕》乃其附录,然宣示中外,是亦诏令类矣。故《明堂从祀》诸编著录於故事。此编无预典礼,则附诸《诏令》焉。)

△《代言录》·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士奇撰。士奇有《三朝圣谕录》,已著录。是书乃其《东里别集》之一种。所录皆在内阁撰拟碑册诏诰之文。自永乐四年至正统九年,每篇末具标年月日。核诸《明实录》俱合。惟《上皇太后尊号诏》标曰洪熙元年七月十五日,而《明宣宗实录》是诏实载在七月丁丑。是月戊辰朔,丁丑则初十日也。又《实录》载七月乙亥上奉册宝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乙亥为是月初八日。未有初八日已上册,至十五日始下诏者。又《实录》载七月戊寅行在礼部奏恭上皇太后尊号,已诏告天下云云。戊寅为是月十一日,於十一日云已诏告天下,则诏在十一日以前无疑。此书标十五日,盖传写之误。又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即位诏》款有云:“原差去官养官员人等即便回京,毋致重扰军民。”《实录》载此篇“毋致重扰军民”句作“不许托故迟延”。则此书当为士奇初稿,临时或更加润饰,《实录》由定本录之耳。又加洪熙元年八月初六日《谕吏部申明荐举敕》“自中有廉洁公正”句下尚有十五句,而今本《实录》载此篇皆脱之。又如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皇子生诏》第一条,载大赦天下,今《实录》於第一条则仅载蠲免税粮盐粮三分,而大赦反载在第六。此类文字异同,颇可与《实录》相参。然其事则皆史所已具也。

△《谕对录》·三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张孚敬所奉世宗密谕及其奏草也。孚敬初名璁,字秉用,永嘉人。正德辛巳进士。历官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事迹具《明史》本传。孚敬以议礼被遇,六年而秉大政,甚为世所诟病。而世宗始终眷礼不衰,每称“少师萝山”而不名。尝谕孚敬“朕有密谕毋泄”,“朕有御笔悉亲书”。又仿杨士奇故事,赐孚敬银章二,以便封奏。前后所奉手敕凡三百八十一道,因汇为一书,并奏对札子皆随事附之於后。盖孚敬既没,其孙汝纪、汝经等所裒辑也。(以上专集。)

△《明诏制》·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霍韬编。韬有《明良集》,已著录。是编载明代诏制,始洪武元年,终嘉靖十八年。大抵皆典礼具文,不足考一代之政令。

△《明诏令》·二十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载自太祖至嘉靖十八年止,盖嘉靖时人所为也。考秦、汉天子之语皆谓之诏,宋以来以玺印颁天下之书乃谓之诏,臣下面奉玉音谓之圣旨。是书若兼载圣旨,则所遗不可胜道。若专载诏令,则吴元年《遇变省躬旨》、《授宋濂学士》等旨及正统中《谕五府三法司》等旨,皆不当载,而又杂厕其间。编次庞杂,殊无义例。

△《丝纶捷要便览》·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乃明万历、天启中内阁票旨成式,以曹司为次,分类标载。盖两房中书舍人所抄撮而成者。末题秋审题本,亦一时案牍之文。(以上总集)

(案:此编无类可归,以其为当日王言之式,附录於《诏令》之末。)

──右“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六部、六十六卷,皆附《存目》。

△《田表圣奏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田锡撰。锡字表圣,其先京兆人,唐末,徒蜀之洪雅。登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事迹具《宋史》本传。其奏议见於《宋史·艺文志》者二卷,已久散佚。此本乃明给事中安磐所搜辑。共得奏疏十四篇,附以锡所作《箴序》二篇,本传及《墓志铭》二篇。世所传《咸平集》,今尚有传本。凡是编所录者,已具载集中。磐盖未见其书,故复为裒辑。焦竑《国史经籍志》载锡奏议一卷,与《宋史》不合。盖亦仅据此本也。

△《范文正公奏议》·二卷、《书牍》·一卷、《范忠宣公奏议》·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范惟一编。惟一为仲淹十六世孙,官湖广按察司佥事。卷首题朱希周、孙承恩、文徵明、陆师道同校。前后无序跋,止於《文正奏议》前载韩琦旧《序》一篇。国朝康熙中,范时崇巡抚广东,往来吴中,再谒祠宇,因捐赀命主奉孙能濬校刊。能濬《后序》云:旧本《忠宣集》二十卷,独阙奏议。明嘉靖中,世孙惟一视学两浙,复续编文正、忠宣《奏议》、《书牍》,命严州守韩叔阳梓行,即此本也。案此本《忠宣奏议》,其目录标题,编次前后,与时崇本不合。能濬《后序》中又云:合家藏旧本,细加校勘,正其讹谬。文集悉遵旧本摹刻,而《忠宣奏议》则考赵忠定奏议标目,而次第其年月,分为二卷。其前此续刻附录中,有前后简编断续错乱者,稍为序次,而条分诸目,以便稽考云云。是重刻之本已多所校定。然《忠宣奏议》实赖此为初刻。故别存其目,以不没经始之勤焉。

△《李忠定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内府藏本)

宋李纲撰。纲有《建炎时政记》,已著录。案陈俊卿作纲《梁溪集序》,称其子秀之编其表章奏札为八十卷。此本仅六十九卷,已非秀之之旧。卷末附录,一曰《靖康传信录》,一曰《建炎进退志》,一即《建炎时政记》,共为三卷。第四卷以下皆纲所为制诏表札,疑即《宋史》所云《建炎制诏表札集》也。俱已编入《梁谿集》中,故仅存其目,不复录焉。

△《朱子奏议》·十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朱吾弼编。吾弼字谐卿,号密林,高安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皆自《晦菴集》中抄出,凡章奏十卷,书状、札子五卷。《朱子文集》,家弦户诵,此刻可谓屋下屋,床上床矣。

△《奏对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杨士奇撰。皆其正统初在内阁所上奏疏,凡十九篇。多关系军国大计,已载入《东里别集》中。此其单行之本也。

△《叶文庄奏疏》·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叶盛撰。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乙丑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谥文庄,事迹具《明史》本传。盛初官兵科给事中,有《西垣奏草》九卷。出官山西参政,协赞军务,有《边奏存稿》七卷。巡抚两广,有《两广奏草》十六卷。巡抚宣府,有《上谷奏草》八卷。其子淇,初并《水东稿》、《开封纪行稿》、《菉竹堂泾东稿》,合为九十卷,刻於衡州。此本则崇祯辛未其六世孙重华所刊也。

△《两广奏草》·十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叶盛撰。已载入所著奏议中。据卷首嘉靖辛亥《张寰序》,称盛著作颇多,其子若孙已刻之家塾。独两广奏议未有刻本,至是始续成之云云。盖初刻本自为一帙,后乃与他奏议合为一编,故又有此别行之本传於世也。

△《王介菴奏稿》·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恕撰。恕有《玩易意见》,已著录。是编乃其官南京兵部尚书时所刻。有成化乙巳《程廷珙序》。又有《陈公懋后序》,作於壬寅。《李东阳后序》,作於弘治壬子。皆初刻也。又有《谢应徵序》,则嘉靖丁未扬州重刻所作。又有《程启元序》,正德壬申三原重刻所作。诸序皆不言篇数卷数,《程启元序》称六卷,亦据旧刻。惟弘治壬戌《杨循吉序》,称东鲁王公,往使关中,得疏草二百馀篇。又称以余之居郡下,授而使编。焉马鲁鱼,譾劳得效。刊正得八十六篇,釐为六卷云云。然则此本循吉所定也。其疏各以官标目。始於《大理寺》,次《抚治荆襄》,次《南京刑部》,次《总理河道》,次《南京户部》,次《巡抚云南》,次《前参赞机务》,次《巡抚南直隶》,次《后参赞机务》。所谓参赞机务,皆官南京时所兼,非北京阁务也。惟吏部诸疏,不在编内。后正德辛巳,三原知县王成章始益以吏部诸疏,刻为全帙。然此本先出,世亦并行,故今亦仍存其目焉。

△《晋溪奏议》·十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王琼撰。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丙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恭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刊於嘉靖甲辰,皆其官兵部尚书时所上,故又名《本兵敷奏》。分地为卷。首京畿,次辽蓟、宣大、三关,次陕西、延宁、甘肃,次山东、河南、四川、南畿、两浙、湖广,次江南,次闽、粤、云、贵,又次则清军、驿传、马政,而以《杂行类》终焉,共十四卷。《明史·艺文志》作四卷,殆刊版误脱“十”字欤。史称正、嘉间,琼与彭泽皆有才略,相中伤不已,亦迭为进退。而琼险忮,公论尤不予。杨廷和《视草馀录》亦痛诋之。盖其才干足称,而心术则不足道也。

△《密勿稿》·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毛纪撰。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谥文简,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皆在内阁所进奏疏、题本、揭帖。第一卷二十五首,武宗北巡时作。其《请车驾还京》诸疏,皆在卷内。二卷十四首,武宗南征时作。三卷十七首,嘉靖初政时作。皆纪归田以后汇辑旧稿,手自编定者也。

△《辞荣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毛纪撰。纪自为礼部侍郎至大学士,凡有朝命,必具疏陈辞,合之得二十有六首。每首各注年月。其第一首乃正德七年壬申作,而注曰壬午,盖坊刻讹也。

△《毛襄懋奏议》·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毛伯温撰。伯温字汝厉,吉水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山西、顺天,晋工部尚书,改兵部尚书。天启初,追谥襄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乃其历任奏疏,以一官为一集。凡《台中》、《抚台》、《内台》、《总边》、《宫宾》、《平南》、《总宪》、《枢垣》八集。其筹边诸议,颇详晰当时利弊云。

△《方改亭奏草》·(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方凤撰。凤字时鸣,改亭其号也,昆山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是编载奏议一十八首。其兄鹏《跋》云:时鸣旧稿凡五十馀疏,今散失,止存此。考《江南通志》,称凤当武宗时官御史,屡谏巡幸。胡世宁为宁王宸濠所构,力辨其诬。世宗初大礼议起,尤力持正论,颇著风裁。然以其兄鹏附和张璁、桂萼遂并其兄劾之,又自劾以谢其兄,则矫激已甚。使其兄首倡邪说,事关君父,竟大义灭亲可也。考兴王而伯孝宗,其根株在璁与萼,其兄不过依阿其间。破璁、萼之局,则鹏不攻自败耳,何必先操同室之戈乎。卷首有《王守仁题词》,其词凡近,不类守仁他作。其题名称“馀姚新建伯王守仁撰”,守仁之陋亦不应至此。守仁於大礼一议,不甚非张璁、桂萼。其称大礼一疏力折奸谀,尤不似守仁之语。疑其后人假守仁之名以为重也。

△《石峰奏疏》·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邵锡撰。锡字天佑,号石峰,安州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是集前三卷为官御史给事中时所上奏疏,后一卷为官巡抚时所上奏疏。锡立朝颇著风节。武宗幸昌平,疏请回銮。议北征,陈不可者十。及驾出。又偕同官遮道泣谏。史不具载。今诸疏并在集中,尚可考见云。

△《桂文襄奏议》·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桂萼撰。萼字子实,安仁人,正德辛未进士。嘉靖初以议礼骤贵,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冠以《大礼疏》。案其初议,但称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於大内,未及入庙称宗,如末流之甚。其后何渊希旨,遂请入兴献帝神主於太庙。萼上《请罢非议以全大礼疏》,斥为破坏典章,奸邪陷君云云。则初意亦未甚决裂。厥后希旨固宠,循声附和,遂以数载之荣华,博千秋之诟厉。凡所建白,均为读史者所厌观矣。衡以彰瘅之公,此集固在所必斥也。

△《漕河奏议》·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王以旂撰。以旂字士招,江宁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三边,卒谥襄敏,事迹具《明史》本传。当嘉靖时,徐、吕二洪水竭,运船胶滞,命以旂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河漕。逾年,渠水通,晋秩一等。是编其督漕时题奏章疏。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不知为完本否也。

△《谏垣奏草》·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毛宪撰。宪字式之,武进人,正德辛未进士。即於是年八月除刑科给事中。至正德十三年二月,以礼科给事中致仕。前后在谏垣八年,所上凡三十一疏。前附《乡试策》一篇。宪别有《古菴文集》,此其集外别行者也。

△《梦虹奏议》·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邓显麒撰。显麒字文瑞,奉新人,梦虹其号也,正德甲戌进士,授行人司副。时诸臣共谏南巡,其疏稿为显麒所拟,故再予廷杖,谪国子监学正。嘉靖初,擢监察御史。是集为其子夷惠所编,凡三十一篇。有嘉靖甲寅《李桢序》。后旧版漫漶,其裔孙绣又重刊之。前有《凡例》,称以事之大小,时之先后,改易旧次,考显麒以正德时谏疏得名,其嘉靖讲学疏不过循例陈言,体同策论。而此本乃列谏疏於讲学疏后。盖明人以讲学为至荣,故视为第一大事,取以冠编,而不计其年月颠倒也。卷首载《一统志·显麒传》,称其劾戚畹陈万言及论蔚州买木二事。此本乃无其疏,殆原稿散佚欤。

△《桂洲奏议》·二十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夏言撰。言有《南宫奏稿》,已著录。是编又益以谏垣所上,分为二十一卷。乃言入阁之后,巡抚江西副都御史王暐等所刊,事在嘉靖十八年。后暐以事获罪,主其狱者即言也。言以《论南北郊分祀》受知世宗,遂被擢用。史称其奏定典礼,多可采者。今核其所论,实惟议礼一事,有关典制沿革。故录其《南宫奏稿》,而此集则别存其目焉。

△《复套议》·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曾铣撰。铣字子重,江都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事迹具《明史》本传。嘉靖二十五年,铣建议欲西自定边营,东至黄甫川,千五百里,筑边墙以御剽掠。并以河套诸部久为中国患,因上疏请复其地,条八议以进。嗣又与诸抚镇条上方略十八事。此即其前后疏稿。是时夏言主铣议,后卒以此为严嵩所构,言及铣亻并弃市。王肯堂《郁冈斋笔麈》云:徐阶门客吕生者,杀人亡命河套中。三年尽得其山川之险易、城堡之虚实,因悉绘为图。谓其地不难於攻而难於守,於是并调画守御之策若干条,挟以说总督曾铣。铣闻而深信之,遂以白夏言云云。则铣诸奏盖皆据吕生目睹之说也。

△《奏对稿》·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张孚敬撰。孚敬有《谕对录》,已著录。其《谕对录》中乃备载世宗密谕,即当时奏草亦并载于中。共三十四卷,篇帙颇夥。是编乃万历中巡按浙江御史杨鹤所选。凡十一卷,视原集汰三之二。第十二卷附刻序文十九篇,盖删繁举要,以便流传。然《李纲奏议》六十九卷为世所贵,不病其多而难读也。《田锡奏议》一卷为世所贵,亦非取其少而易竟也。

△《督抚经略疏》·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遂撰。遂字邦良,号克斋,丰城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谥襄敏,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四府时所上奏疏。起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迁秩还京,因裒辑成帙。史称遂官巡抚时,淮扬三中倭,岁复大水,且日役民挽大木输京师。遂请饷增兵,恤民节用,次第画战守计。《刘景韶序》亦称其时值凋弊之秋,独以急病厚生为念,请蠲恤之疏不下数十章。今观集中请恤疏止数篇,馀皆言倭寇事。序弁书前,不应显相矛盾,或有所删汰欤。

△《前川奏疏》·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曾忭撰。忭号前川,泰和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兵部都给事中。《千顷堂书目》载《前川奏疏》二卷,与此本合。其作曹忭,则以字形相近而讹也。忭《明史》无传,惟《刘源清传》附载其申救源清下诏狱事。其疏今在集中。然疏中陈处置大同事宜颇详,申救源清,特其中之一事。则未审为史文之略,为其后人有所润色也。卷末有《跋》,不署名氏。核其语意,以忭族人所作,称“忭叔监察御史翀”,嘉靖乙未,亦以劾汪鋐廷杖死。泰和东门内有叔侄谏臣坊,即为翀、忭所建云。

△《本兵疏议》·二十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博撰。博字惟约,蒲州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襄毅,事迹具《明史》本传。此集为其子士俊所编。始嘉靖三十四年,迄隆庆六年,皆博为兵部尚书时所上。故名曰《本兵疏议》。是时倭寇乱於南,谱达侵於北。请饷请兵,羽檄旁午。故案牍之繁,至於如是。考本传,称博於肃州奏金塔之功,蓟镇著马兰之绩,大同有牛心之捷。西北兵机,为所素习,宜其言之颇悉。然当时倭患之不熄,由经略内倚权相,颠倒是非。博身居本兵,不能纠赵文华之奸,辨张经之枉。其依违牵就,抑亦不无可议矣。

△《台省疏稿》·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张瀚撰。瀚字元洲,仁和人,嘉靖乙未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恭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分门编次,一卷曰《贺谢类》,二卷、三卷曰《前后关中类》,四卷、五卷曰《漕运类》,六卷、七卷、八卷曰《两广类》,咸当时案牍之文。

△《平倭四疏》·三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章焕撰。焕字扬华,一字茂实,长洲人,嘉靖戊戌进士,官至督理南京仓储右副都御史。焕初由刑部主事改吏部,擢南京太仆寺卿。值倭犯两浙诸郡,乃上《平倭疏》凡十二策。及转光禄寺卿,复上《安攘八事》。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又陈《明职守》、《授成算》二疏。前后四疏,皆为倭事而发。此本乃嘉靖己未焕由河南巡抚拜督漕之命,将去汴时,周藩镇国中尉睦为序而刻之者也。

△《南宫奏牍》·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高拱撰。拱有《春秋正旨》,已著录。嘉靖壬戌,拱为礼部左侍郎,改吏部,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皆在一年之中。《自序》云:视篆南宫未久,故奏牍无多。然一二有关处分者,皆自属草,故特存之云。

△《纶扉内稿》·一卷、《外稿》·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高拱撰。拱於嘉靖丙寅入阁,隆庆丁卯罢,己巳复召还。是编乃其先后在阁时疏稿也。前有《自序》,称内阁有关机密,人不与知者不敢泄,惟言外事及辞免诸疏则存之云。

△《掌铨题稿》·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高拱撰。拱於隆庆己巳复召入内阁,兼掌吏部事者凡二年。是编皆其疏稿也。史称拱在吏部,欲遍识人材,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无不得人。盖其才固有足取者矣。

△《献忱集》·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高拱撰。所载皆贺谢奏疏。《自序》云:国制,廷臣贺谢皆无疏。近岁章奏浸盛。节贺无俟言,凡有瑞应必疏贺,而大僚迁官及有谴有赐无不疏谢者。乃次第成帙,名《献忱集》。《明史·艺文志》作五卷。岂先有别行之本五卷,后编入文集,乃删并为二卷耶。

△《奏疏辑略》·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董传策撰。传策字原汉,上海人,嘉靖庚戌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疏劾严嵩,谪戍南宁。隆庆初,复故官。万历初,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有其弟传文识后云:伯子由常博至右宗伯,疏草半逸。今辑梓者寥寥十馀疏耳。考传策始以论严嵩欺君误国,遣戍南宁,乃其生平大节,宜以弁集,而乃冠以《极陈时政疏》。实则未上之稿,附录之,尚为空言鬻直,况首列乎?此则编次之失也。

△《粤西疏稿》·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文华撰。文华字子彬,连江人,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襄惠,事迹附见《明史·邹应龙传》。此集乃其巡抚广西时所上诸疏,凡二十一首。叶向高作文华《济美堂集序》,称其督粤西所削平林箐巨憝,累世为患害者,不可胜纪。今集中《叙报雕剿人员疏》、《地方贼情疏》、《剿平上下四屯疏》、《剿平北山等处地方疏》、《题报地方贼情疏》,皆其事也。然史称河池咘咳北三猺未为逆,总督凌云翼喜事,杀戮甚惨,得荫袭,文华亦受赏迁户部侍郎,则向高所云,不免有所文饰矣。

△《留都疏稿》·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交华撰。文华於万历十五年任南京工部尚书,十六年进兵部尚书,旋以病乞归。此其两年之中所上诸疏,凡十一首。谢恩者三,乞休者二,为人请荫者一,其四皆营伍常事。惟《乞诛内监张鲸》一疏,尚见风力云。

△《存笥录》·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张槚撰。槚字叔养,号心吾,江西新城人,嘉靖己未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邹应龙传》。是编乃其曾孙道登所刻。首载诰敕,末录墓碑志铭。所载槚文,惟奏疏六篇而已。一为救论严嵩言官吴时来,一复召上论三事,一荐王世贞,一荐石星,一劾内监滕祥,一劾大学士高拱。卷首标题之下,侧注“摘要”二字,盖非完本也。

△《王文肃奏草》·二十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王锡爵撰。锡爵字元驭,号荆石,太仓人,嘉靖壬戌进士,官至建极殿大学士,谥文肃,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乃其纶扉进御之词,自万历十三年讫三十八年,以岁月先后编次。其子衡所辑,其孙时敏所刊也。

△《小司马奏草》·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项笃寿撰。笃寿字子长,秀水人,嘉靖壬戌进士,官至兵部郎中。是编即笃寿官兵部时议覆内外陈奏之文。凡《驾部稿》一卷,《职方稿》五卷。其曰小司马者,盖取《周礼·夏官》之属。然明无此职,以古名题后世之奏牍,似有据而实不典也。

△《冲菴抚辽奏议》·二十卷、《督抚奏议》·八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顾养谦撰。养谦字益卿,南通州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总督蓟辽兼经略。以议倭封贡事被劾去。《抚辽奏议》乃巡抚辽东时所上,凡九十馀疏。《督抚奏议》乃总督蓟辽时所上,凡三十馀疏。

△《敬事草》·十九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沈一贯撰。一贯有《易学》,已著录。是书乃其历官所上奏疏揭帖。始於万历四年正月初充讲官,迄於三十四年七月以大学士乞休。一贯当国,颇为清议所不满。如《明史》本传所载楚狱、妖书二案,所不待言。即京察一事,集中深自辨白,然终无以解免於物论也。本传称一贯位至建极殿大学士。据此编所书衔名乃中极殿,盖史家偶异词云。

△《内阁奏题稿》·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赵志皋撰。志皋字汝迈,兰谿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建极殿大学士,谥文懿,事迹具《明史》本传。史称志皋身在床褥,於罢矿、建储诸大政,数力疾草疏争。在告四年,疏八十馀上。此本乃其在内阁十年之奏稿,於万历二十八年手自编定者也。《明史·艺文志》作十六卷,与此本卷数不合。殆志皋尚有他奏议,《明史》总举其数欤。

△《王文端奏疏》·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家屏撰。家屏字仲伯,山西山阴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谥文端,事迹具《明史》本传。家屏辅政在万历中年,奏疏多为册储之事,馀皆占谢之词。本传称其柄国仅半载而去,朝野惜之。阅八年,储位始定。遣官存问,赍金币羊酒。是编终以此篇,明其志也。诸疏已载入所著《文端集》,此盖初出别行之本。《目录》作二卷,而书实四卷。盖《目录》之误,其编校亦可谓疏矣。

△《奏议》·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李颐撰。颐字维贞,号及泉,馀干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总督河漕、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皆其历官时所上奏疏,与《明史》相合。《献徵录》载颐行状,称《奏议》十卷。今止二卷,乃国朝段藻所重刊。末附《重建儒学祭器库记》一首,而以志传行状制诰及谕祭敕葬文冠於卷首。

△《掖垣题稿》·三卷(刑部员外郎顾葵家藏本)

明顾九思撰。九思字与睿,长洲人,隆庆辛未进士,官至通政司右通政。是编皆其为给事中时所上奏疏。在户科者一,在礼科者十三,在兵科者二十。其间如持宗藩之冒封,劾边将之骄诈,皆具有风节。《江南通志》亦谓其条奏多关切军国大计,时咸推其谠直云。

△《谏垣疏稿》·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姚学闵撰。学闵字顺山,武陵人,隆庆辛未进士,由知县历官礼、刑、兵三科给事中。尝一视京营,一阅宣大山西边务。以其前后奏疏,汇为此编。卷首有《陈所蕴序》,称当时不察,有以枌榆故相为口实者。今疏稿具在,有一左袒相君语乎?又有其门人吴中明《序》,亦云先生当柄国时,世或蕲为同而能不为同。迨其后也。世或蕲为异而能不为异。盖学闵官谏垣时,在万历初,正其乡人张居正独相之日。故二人并为辨别心迹云。

△《海防奏议》·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万世德撰。世德,山西偏头千户所人,隆庆辛未进士,历官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万历二十五年,倭寇朝鲜,议设海防巡抚,以世德为都察院佥都御史,管理天津、登莱、旅顺等处海务。至二十六年,改世德经理朝鲜,而以汪应蛟为代。是编所载,自二十五年九月至二十六年六月。一年之中,条上一切海防事宜,凡为疏四十八篇。

△《治河奏疏》·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李化龙撰。化龙有《平播全书》,已著录。是编奏疏乃万历三十一年化龙以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时所上。时黄河横决,化龙遍行淮徐,得泇河遗迹,乃奏请疏凿。凡开二百六十丈。工讫而为流沙所阻。化龙持之益力,复改凿嵎头一路,运道遂通。故此编於泇河一事,最为注意,言之尤为恳切云。

△《黄门集》·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与郊撰。与郊有《檀弓集注》,已著录。是编为其《奉常佚稿》之第二种,皆其为给事中时奏疏。与郊党附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其论大峪寿宫事,诋李植、江东之。其疏今载集中。《明史·万国钦传》又载,给事中李春开劾赵南星、张士昌,与郊助之。亦以二人纠政府私人也。

△《奏疏遗稿》·(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吴达可撰。达可字安节,宜兴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通政司左通政。是集为其孙洪裕等所编,分《西台》、《冏寺》、《勋寺》、《银台》四类。词气颇多率易。惟官御史时劾兵部尚书田乐等一疏,颇为切直。疏中极数乐子尔耕开门纳贿之罪。尔耕即后以世荫官锦衣,党附魏忠贤,锻炼杨涟、左光斗诸人,流毒天下者。达可可云先见矣。

△《周中丞疏稿》·十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周孔教撰。孔教字明行,临川人,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右都御史,总理河道。是集凡《西台疏稿》二卷、《中州疏稿》五卷、《江南疏稿》九卷。其《西台疏》内极论赵志皋、石星等封日本弃朝鲜之非。《江南疏》内停织造、止加派及丁未救荒诸疏,尤具见风力。其馀则案牍之文为多。据《赵南星序》,此集乃孔教由应天巡抚迁总督河道时所刊。其时吴中士民请留孔教,言者劾为孔教阴使之。孔教由此去国,乃裒刊平日之疏,使南星序之。而顾宪成、高攀龙亦为之序。三人皆一代名臣,所言当不假借。然当嫌疑交起之际,而急刻《疏稿》以自表。日相激薄,党祸遂成。是则东林诸人负气求胜之过,难尽委诸命数也。

△《青琐荩言》·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东明撰。东明字启昧(案《明史》作字启修),号晋安,虞城人,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王纪传》。东明为礼科给事中时,正当万历间朝政纰缪,东明多所建白。如停逮谭一召、安希范及东事、播事诸疏,持论颇正而不激。后卒以抗论被斥,家居二十六年。因汇其前后疏稿为一集,宁陵乔允序之。允亦尝官御史,与东明同以言罢者也。

△《掖垣谏草》·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张贞观撰。贞观字惟诚,别号惺宇,沛县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万历甲午,以请皇长子出阁讲读,罢职为民。此其历年疏草也。凡在兵垣者二卷,工垣者一卷,礼垣者二卷。

△《兰台奏疏》·(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马从聘撰。从聘有《四礼辑疑》,已著录。是集为从聘所自编,凡二十六疏。前有《自序》,称万历戊戌题於两淮公署。盖其为江西道御史出理盐课时所刊也。

△《畿南奏议》·六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王纪撰。纪字惟理,号宪葵,芮城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此其自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巡抚保定时所上奏疏也。於闾闾灾病,言颇详尽。史亦称其居四年,部内大治云。

△《杨全甫谏草》·四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天民撰。天民号全甫,山西太平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礼科右给事中,降永从县典史,后赠光禄寺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天民在谏垣,敢於言事。建储之疏至十二上,卒以是谪死。其乡人为梓先后疏稿共成四卷,后附《赠官制》及《谕祭文》。赠官在天启二年九月,谕祭在三年十月。而卷首《许维新序》作於天启元年十一月,已有“台臣请加恤录”之语。盖奏请在前,得允在后耳。

△《督蜀疏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燮元撰。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壬辰进士,历官兵部尚书,总督四川、贵州军务,晋左柱国、少师,谥襄毅,事迹具《明史》本传。燮元久膺阃寄,历树边功,威望著於西南。史称其治事明果,军书络绎,不假手幕佐。此编乃其总督四川时经理苗疆事宜及举劾僚属诸疏。其曾孙人龙校刻者也。

△《朱襄毅疏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燮元撰。是书皆其总督云贵时论平定诸苗奏疏与督蜀诸疏。始末均具《明史》本传中。其事迹委曲,年月先后,则较史为详。

△《朱少师奏疏》·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朱燮元撰。此编为其曾孙世卫所重刊。冠以倪元璐所撰《行状》及刘宗周所撰《墓志铭》。末有《世卫跋》,称《燮元奏疏》原镌成二十四卷(案:此即以《督蜀疏草》十二卷、《朱襄毅疏草》十二卷合而计之,非别有二十四卷之本),以版留家塾。又别抄一百三十馀疏,合《蜀事纪略》共为一帙。其《蜀中疏草》删为四卷,《黔中疏草》删为三卷。《蜀事纪略》又自为一卷,冠於《蜀中疏草》之前。

△《留垣奏议》·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起龙撰。起龙字应兴,号雨石,莆田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南京吏科给事中。是编为起龙所自刊,分十六类。曰《储讲》,曰《藩封》,曰《国典》,曰《圣政》,曰《修省》,曰《赈恤》,曰《粮储》,曰《钱法》,曰《财用》,曰《谥典》,曰《起废》,曰《用人》,曰《考选》,曰《纠邪》,曰《时事》,曰《请告》。共计疏三十六首,而以户部议覆三疏附其后。曰《留垣奏议》者。以当时称南京为留都也。

△《留垣疏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黄建中撰。建中字良辅,扬州兴化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南京户科给事中。是集凡疏二十四篇。其中若《论旧抚疏》,劾李三才论救刘光复原为自救。考《明史·李三才传》,称光复坐事下狱,三才阳请释之,则与建中疏意相符。而建中疏劾之事,则不见於《三才传》中,此疏实可以补其阙。又若《恶监狂逞疏》,劾税珰高寀,尤见风力。至於《按臣轻去疏》,劾应天巡按御史荆养乔而申理熊廷弼。考《明史》廷弼督学南畿,严明有声。以杖死诸生事,与荆养乔相讦奏。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不及详其始末。据《定陵注略》,则汤宾尹夺人聘妻,逼贞女自尽,诸生芮应元等不平而鸣之官。廷弼为宾尹所取士,因杖应元杀之。其事曲在廷弼。建中此疏,颠倒是非实甚。建中《明史》无传,《江南通志》载其初授南阳府推官,下车即置奸掾於法。邑令馈金,笞其使,令解绶去。为给事中时,遇事敢言,中内计罢去。则其人非附宣党者,殆一时意见之偏耶。

△《湖湘五略》·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春撰。春字梅谷,武进人,万历甲辰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事迹附见《明史·钱一本传》。万历四十年春,以监察御史巡按湖广,至四十二年代还。因辑其在官时所作章疏文移,汇为此编。凡《疏略》三卷,《牍略》一卷,《檄略》二卷,《详略》二卷,《谳略》二卷。大都案牍之文。其中《请释满朝荐》一疏,自言当时具草未上,而亦载之编中。殆与董传策刻《极陈时政》一疏,其事等矣。

△《兵垣奏疏》·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懋撰。懋字养中,别号渭溪,临潼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是集凡奏疏十二篇。案《平寇志》,称崇祯元年,给事中刘懋、御史毛羽健请裁驿站,以足国用。非敕使不得给邮符,岁省费无算。谓苏驿累也。而燕、赵、秦、晋轮蹄孔道,游手之民多仰食驿糈,至是益无赖。又岁俭无所得食,遂群聚为盗云云。考天、崇之间,政乱而民困,重以饥岁,即不裁驿站,亦必乱。未可专以咎二人,况天下之驿皆裁,而乱独起於秦。是亦不由裁驿之明徵矣。《平寇志》又载懋崇祯三年《论流寇》二疏,於当日情形极切,而此集佚之,则不知其何故也。

△《吴侍御奏疏》·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吴玉撰。玉,寿阳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此编乃其崇祯初官广西道监察御史时所上之疏,凡十篇。劾魏忠贤馀党者三,劾辅臣者二,劾本兵者三,清釐国用者一。其末一篇则恳辞加衔者也。

△《按晋疏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卷次目录。惟分四巨册。皆明崇祯五年六年奏疏。每篇首署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李,而不书其名。末各载所奉谕旨。疑皆当时胥吏抄录副本,未经重缮者。案《山西通志》,崇祯间巡按御史有李嵩者,枣强人。《畿辅通志》载嵩字影石,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布政使。是此书即嵩案晋时疏稿也。时流贼势已猖獗,故疏中言兵事者十之八九。其五年八月《急请移兵厚饷》一疏,称宁武兵骄而狡,一遇大敌,非鼓噪即脱逃。标营兵悍而猾,经过地方,横索如虎,避盗如鼠。即有一二守法者,又迟回不用命。明季军政敝坏至此,固不待献、闯并炽,而亡徵先见矣。

△《治河奏疏》·二卷(侍讲刘亨地家藏本)

明周堪赓撰。堪赓字仲声,号五峰,宁乡人,天启乙丑进士,官至工部侍郎。集中有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升南京户部尚书《乞赐骸骨疏》。《三藩纪事本末》亦载福王时起用户部尚书周堪赓,以疾不赴,则堪赓虽未南京任事,实以尚书归里也。《明史·河渠志》载,崇祯十五年流贼决河灌城,民尽溺死。总河侍郎黄希宪以身居济宁,不能摄汴,请特设重臣督理。命工部侍郎周堪赓督修汴河。此治河奏疏盖即是时所上。然史载十六年六月堪赓言,河之大势尽归于东,运道已通,陵园无恙。疏甫上,决口再溃。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云云。而集中有十六年十二月汴工筑塞已完,《岁修防守宜豫》一疏与史不符,未详何故也。

△《真定奏疏》·一卷、《附刻》·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卫桢固撰。桢固字紫岚,韩城人,崇祯甲戌进士,历官云南道监察御史。此其巡按真定时所上疏稿也。凡二十六篇。其论劾白广恩淫掠及领兵官潘凤阁擅责县官诸疏,于明季军政不修,可以概见一二。其子执蒲跋而刻之。执蒲字禹涛,国朝顺治辛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其初授监察时,适亦得云南道,遂以己疏一册附刻其后。

△《文襄公奏疏》·十五卷、附《年谱》·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之芳撰。之芳字邺园,武定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襄。是编奏疏前十一卷,为总督浙江时所上。又《台谏集》二卷,为监察御史时所上。康熙甲申,耿精忠之变,经理征剿疏稿,亦具载集中。末附《年谱》一卷,淄川唐梦赉所编也。

△《郝恭定集》·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郝惟讷撰。惟讷字敏公,霸州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此集凡《都察院奏疏》八篇,《刑部奏疏》四篇,《礼部奏疏》一篇,《户部奏疏》九篇,《吏部奏疏》六篇。其《礼部请行释奠疏》、《户部税银款目疏》,皆注“疏存部案”字。盖当时同官公议,而惟讷具草,故仍刻之私集也。

△《清忠堂奏疏》·(无卷数,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朱宏祚撰。宏祚字徽荫,高唐人。是编乃其官广东巡抚时奏疏。始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终於三十一年八月,凡七十五篇。前有《梁佩兰序》,称其在粤五年,凡上一百六十有五疏。则此刻亦选择而存之者也。

△《西台奏议》·一卷、《京兆奏议》·一卷、附《曲徙录》·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素蕴撰。素蕴字筠湄,宜君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湖广巡抚。《西台奏议》,其为四川道监察御史时所上。《京兆奏议》,其官顺天府尹时所上。《曲徙录》则东明刘祚昌集其劾奏吴三桂疏,又谪官复起始末也。然三桂逆迹一形,素蕴即邀擢用,未可谓之“曲突徙薪无恩泽”也。祚昌之命名,亦不思之甚矣。

△《大观堂文集》·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余缙撰。缙字仲绅,号浣公,诸暨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是集即其官御史时所上诸疏,凡四十三篇。其外官告病诸疏,皆缙私拟未上之稿,未尝见之施行,不当一例附入也。

△《疏稿》·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胡文学撰。文学字卜言,鄞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此即为御史时题奏之稿也。自顺治十七年起,至康熙元年巡视两淮盐政止,凡十六篇。

△《存菴奏疏》·(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越撰。越字山琢,山阳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迁兵部督捕左理事官,仍留御史之任。是集皆其所上奏疏,自顺治十七年至康熙十二年止,凡五十四篇。皆具年月,并恭载谕旨。《江南通志》称其在台十有三年,所条奏皆有关时政之大者。言漕河事先后凡十六疏,历陈淮、黄分合变迁及两河冲决状尤悉。

△《杨黄门奏疏》·(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雍建撰。雍建字自西,一字以斋,海宁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此编乃其官给事中时所上奏疏,故以黄门为名。前有康熙元年《胡兆龙序》,谓雍建壬寅假归,梓其前后疏章三十馀篇。又《自序》云:历吏、礼、兵、刑四垣,章凡三十馀上。今卷内实五十一篇。末四篇称《西台奏议》,盖康熙十八年官左副都御史时也。《目录》后有《自识》云:余以内升,复入垣署,章奏及西台诸疏,原稿散失无存。赖吾侄存理中发留心搜辑,得以续梓。然则此所载者盖合前后所刻通为一编矣。

△《抚黔奏疏》·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雍建撰。雍建自康熙十八年巡抚贵州,凡在任六年。内升兵部侍郎,阅一年有馀,告请终养。是编合载贵州及兵部奏疏共五百四十一篇。

△《于山奏牍》·七卷、附《诗词》·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于成龙撰。成龙字北溟,永宁人。前明拔贡生。入国朝,授广西罗城县知县。官至湖广总督。此集刊於康熙癸亥,自卷一至卷七,皆载其历任所上奏疏,及详文、牌示并一时同官往来书牍。第八卷则《诗词》,而终之以《制艺》一首。其后《政书》之刻,即因此本而增损之。此编盖犹其初稿。至於诗词,本非所长。《制艺》一首,尤不入格。亦不如《政书》之刊除洁净也。

△《平岳疏议》·一卷、《平海疏议》·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万正色撰。正色号中庵,晋江人,康熙十三年,正色以岳州水师总兵官征吴三桂,累立战功。《平岳疏议》作於是时。寻提督福建水师,同总督姚启盛平海坛及金、厦两岛。《平海疏议》及《咨文》作於是时。《小札》亦是时师中作也。

△《督漕疏草》·二十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董讷撰。讷字兹重,号默菴,平原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江南总督。是编乃其督理漕河时所上疏草,皆吏牍之文。

△《奏议稿》·(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蘩撰。蘩有《四译馆考》,已著录。是编冠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蘩由灵宝县知县擢御史时御试策二道。次为陕西道御史时疏三篇,次为巡视东城时疏二篇,次为协理江西道时疏三篇,次为巡视北城时疏一篇,次为巡视长芦盐课时疏三篇,次为掌山东道时疏一篇、掌京畿道时疏一篇。

△《抚豫宣化录》·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田文镜撰。文镜,正黄旗汉军,官至河东总督,谥端肃。是编乃文镜官河南巡抚时,《奏疏》一卷、《条奏》一卷、《文移》一卷、《告示》一卷。内《文移》又分一子卷。均始於雍正二年七月,迄五年九月。惟《告示》迄於五年正月。前有河南布政使费金吾、按察使彭维新、分守开归河道杨梦琬、河务兵备道祝兆鹏、分守河北兵备道朱藻、分巡南汝光道孙兰芬会请刊刻详文一道,及文镜批词。

△《河防疏略》·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朱之锡撰。之锡字孟九,号梅麓,义乌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是编即其治河奏稿也。(以上专集)

△《赤城论谏录》·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谢铎、黄孔昭同编。铎字鸣治,天顺甲申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谥文肃。孔昭字世显,天顺庚辰进士,官至工部侍郎,谥文毅。事迹具《明史》本传。二人皆天台人。是编裒其乡先辈奏议,自南宋至明初,凡十四人,文六十六篇。又吴芾、叶梦鼎二人在宋末亦以言事著称,而奏稿不可复得,亦附名於后。略载其出处行事,以存其人焉。

△《大儒奏议》·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邵宝编。宝有《左觿》,已著录。是书取宋二程子及朱子奏议汇抄成帙。盖宝督学江西时所刊。然三子以道学传,不以经济见也。

△《右编》·四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唐顺之编。顺之有《广右战功录》,已著录。是编所录皆历代名臣论事之文,凡分二十一门、九十子目。古来崇论宏议,切於事情,可资法戒者,菁华略备。其曰《右编》者,取右史记言之义也。然其稿未定而顺之没。后万历中焦竑得其残本,南京国子监祭酒刘曰宁、司业朱国桢仿左编义例,为定其部分,且补其遗轶,付之梓。然其中所补之文,如司马师《上高贵乡公劝学书》、李斯《谏秦王逐客书》及唐武后时诸臣所上书,多以词藻见收,恐非顺之本意。又如《论晋铸刑鼎》一书,自是左氏之文,而题曰仲尼,尤为无识。盖明自万历以后,国运既颓,士风亦佻,凡所著述,率窃据前人旧帙,而以私智变乱之。曰宁等之补此书,亦其一也。

△《明疏议辑略》·三十七卷(内府藏本)

明张瀚编。是书乃瀚官大名知府时,督学御史阮鹗以世所行《名臣经济录》、《名臣奏议》二书去取猥杂,因属瀚别加删补,以成此本。略仿《宋名臣奏议》之例,分《君道》、《圣学》、《修省》、《厘正》、《纳谏》、《史职》、《铨选》、《考课》、《财计》、《赋役》、《征榷》、《漕运》、《荒政》、《礼仪》、《律历》、《陵庙》、《祀典》、《制科》、《学校》、《武备》、《征伐》、《抚治》、《马政》、《御边》、《议狱》、《屯田》、《河渠》、《营缮》、《风纪》、《纠劾》三十门。然当时有所避忌,所载亦不能尽备也。

△《嘉隆疏钞》·二十卷(内府藏本)

明张卤编。卤字召和,仪封人,嘉靖乙未进士,历官右副都御史,调南京太常寺卿。是编专录嘉靖、隆庆两朝臣僚奏疏,分三十七类,凡四百馀篇。盖续张瀚《疏议辑略》而作。故类例虽稍有出入,而大致略相仿佛云。

△《两朝疏钞》·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顾尔行编。尔行,归安人,万历甲戌进士,官大名府推官。初,张瀚撰《疏议辑略》,所载止武宗以前,故尔行复录世宗、穆宗朝诸疏,以续其书。明至世宗以后,纪纲日弛,议论日多。当时诸疏,或忿争诟戾,使听者不平;或支蔓冗沓,使读者欲卧。士大夫淳厚忠朴之风,自是渐坏。其间忠义激发,非为名计者,亦参杂其中,混淆而不能别矣。是则世运为之也。

△《留台奏议》·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吾弼、李云鹄、萧如松、孙居相同编。取正、嘉、隆、万间南京御史所上奏疏,分二十门。所载诸疏,四人自撰者为多。露才扬己,盖所不免焉。吾弼有《朱子奏议》,已著录。云鹄字黄羽,内乡人,万历壬辰进士。如松字鹤侣,内江人。居相字伯辅,沁水人。并万历壬辰进士。时皆官南京御史,故与吾弼同辑是编也。

△《右编补》·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姚文蔚编。文蔚字元素,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初,唐顺之为《右编》,其书未完。刘曰宁补而辑之,尚多阙略。文蔚因取永乐中所修《名臣奏议》,拾其所遗。其门目则仍从《奏议》之旧,分四十二类,大抵皆习见之文。特於顺之所不录者,覆为掇拾,以成一编耳。

△《古奏议》·(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黄汝亨编。汝亨字贞父,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江西提学佥事,转布政司参议。此书辑古人奏议,自战国迄於唐、宋,共一百一十首。每首系以评论。然若苏秦、范睢、韩非辈,不过辨士功利之谈。论文则当取其工,论奏议则当斥其诡,奈何托始於是也。

△《二李先生奏议》·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徐宗夔所编李梦阳、李三才二人奏议也。梦阳以风节振一世。三才结纳东林,亦负当代之望,而智数用事,不及梦阳之伉直,其为人不甚相类。宗夔以二人俱产关中,故合刻之。末各附诗数首,於体例亦为不伦。宗夔字效虞,苏州人。

△《奏议稽询》·四十四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本荣编。本荣,黄冈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侍讲学士。是书仿《历代名臣奏议》之体,汇辑自周讫明诸臣奏疏,分三十六门。然自《君德》至《弭盗》六十五门,止二十六卷。其中《律历》一门,又有录无书。最后《御边》一门,自二十七卷起至四十四卷止,共十八卷。未免繁简不伦,体例未能尽善,疑草创未全之本也。(以上总集)

──右“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九十部、八百十八卷,内十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