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

○传记类存目一

△《孔子世家补》·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欧阳士秀撰。士秀,庐陵人,仕履未详。是书成於淳祐辛亥。大抵据《皇极经世》以驳《史记·孔子世家》之讹。然邵子精於数学,不闻精於史学,所书先圣事迹,亦未必尽确。《自序》又称虑夫事之精粗隐显,大小本末,错糅其间,而不易见。则著《年表》以提其纲,列《世本》以类其族,且缀《弟子年名》於其终。於以稽其是非,用决群疑,而祛己惑。今考《永乐大典》所载,已无所谓《年表》、《世本》、《弟子年名》者,则已非完书矣。

△《孔氏实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末一条云:大蒙古国领中书省耶律楚材奏准皇帝圣旨,於南京特取袭封孔元措令赴阙里奉祀(案元措以金承安二年袭封衍圣公)。此书或即元措等所撰欤。首录历代褒崇之典,凡碑文、诏旨皆载其略。末载孔氏乡官甚详。然叙次颇无体例。如首载圣母颜氏及圣配亓官氏,而孔子以上历世之事独不一叙,疑或传写佚脱,非完帙也。考明《文渊阁书目》有《孔子实录》一册,《永乐大典》所载则作《孔氏》,未详孰是。然《文渊阁书目》传写多讹,未足尽据。今仍从《永乐大典》之名著於录焉。

△《孔子论语年谱》·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元程复心撰。复心字子见,婺源人。皇庆癸丑,江浙行省以所撰《四书纂释》进於朝,授徽州路教授。致仕,给半俸终其身。是编以《论语》各章分隶於《孔子年谱》之内,而又杂采《左传》诸事附会之。如云九岁见季札,观乐於鲁。三十五岁从昭公出亡,留齐七年。此因旁文而牵合孔子者也。又云五十三岁孔子聘於齐,执圭鞠躬如也云云。此因《论语》而妄生旁文者也。又云六十三岁厄於陈蔡,不得已,浮海至楚,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云云。陈蔡之间何由浮海,郢都又岂海道可通,尤梦呓之语,可资笑噱者矣。至所分隶之《论语》,以《子钓而不纲》章为三十一岁,以《子以四教》章、《子所雅言》章、《子罕言》章、《子不语》章、《自行束脩以上》章为三十四岁,以《八佾》、《雍彻》诸章为三十五岁,以《君子食无求饱》章为四十三岁,《道千乘之国》章为四十八岁之类,不可殚数,均不知其何所据而云然。复心师朱洪范,友胡炳文,虽亦讲学之家,原不究心於考证,然不应缪妄至於如是。考篇末辨季本《圣迹图考》之妄。本,王守仁之弟子,元人何自见其书。殆明季妄人所为,而传录者伪题复心之名欤。

△《孟子年谱》·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元程复心撰。复心既作《论语年谱》,更取《孟子》七篇为编年。其以某章为某年之言,缪妄与《孔子年谱》相等。其谓孟子邹人乃陬邑,非邹国也。语极辩而不确,亦好异之谈。盖与《孔子年谱》一手所伪撰也。考朱彝尊《经义考》载谭贞默《孟子编年略》一卷,今未见其书。然彝尊所载贞默《自述》一篇,则与此书之《自述》不异一字。疑直以贞默之书诡题元人耳,伪妄甚矣。

△《阙里志》·二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陈镐撰,孔允植重纂。镐会稽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允植,孔子六十五世孙,袭封衍圣公。阙里向无志乘,仅有《孔庭纂要》、《祖庭广记》诸书。弘治甲子,重修阙里孔庙成,李东阳承命致祭。时镐为提学副使,因属之编次成志。崇祯中,允植重加订补,是为今本。以《图像》、《礼乐》、《世家》、《事迹》、《祀典》、《人物》、《林庙》、《山川》、《古迹》、《恩典》、《弟子》、《譔述》、《艺文》分类排纂。而编次冗杂,颇无体例。如历代诰敕、御制文赞,不入《追崇恩典志》,而另为《提纲》。《碑记》本《艺文》中一类,乃别增《譔述》一门,均为繁复。

△《孔颜孟三氏志》·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刘濬编。濬,永嘉人,成化中官邹县教谕。邹,孟子所生也,孟庙在焉。濬因考证孔、颜、孟三氏世系,以及褒崇诸典,汇辑成书。先以《地图》,次以《世系年谱》,次以《庙制》,次以《志事》。附《述圣》於卷后。而前列《提纲》一卷,则壬子四月紫阳杨奂所述《东游记》也。壬子为元宪宗二年。而濬於“壬子”下注云:“元宪宗淳祐十二年。”纪年既误,而又以宋理宗年号移之於元,殊为疏舛。即此一端,其他可概见矣。

△《孔孟事迹图谱》·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季本撰。本有《易学四同》,已著录。是书前说后谱,於孔孟事实颇有考核。如云孔子未尝至楚见昭王,孟子先至齐而后梁,此一二条皆有所见。然其馀大抵习闻者多。

△《素王记事》·(无卷数,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旧本卷首题明浙江严州府通判太原傅汝楫校正。则非汝楫所撰。卷末杨奂《东游记》之首,又题河南开封府知府西蜀黄濬辑录,则似为濬之所撰,然不列名於书首,而缀於书后。体例丛脞,殊不可晓。其书则摭拾《阙里志》为之,亦茫然无绪。盖当时书帕之本,本不以著书为事者也。(案:顾炎武《日知录》曰:昔时人觐之官,其馈遗一书一帕,谓之书帕。又曰:历官任满则必刻一书以充馈遗,此亦甚雅。而卤莽就工,殊不堪读。陆深《金台纪闻》亦称有司刻书,只以供馈赆之用。其不工反出坊本下。今藏书家以书帕本为最下,盖由於此。)

△《夷齐录》·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张玭撰。玭字席玉,石州人,嘉靖乙未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永平府城西十八里孤竹故城有清德庙,以祀夷、齐。玭守永平时,因搜辑历代祀典、诸家艺文,编为一帙,据《目录》,原本有图。此本无之,盖为传写者所佚矣。

△《孔圣全书》·三十五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明蔡复赏编。复赏,巴陵人。卷端自题恩贡出身,南京户部修职郎,不知其为何官也。前有《自序》,称是书始成,就正於兵部侍郎姜廷颐。廷颐乃次为六卷。上卷曰《经书》,中卷曰《子史》,下卷曰《杂说》,首卷曰《帝王崇重盛典》,尾卷曰《经术经理世务》,六卷内复条分为四十卷云云。案《序》称上中下卷首尾卷只有五卷,不应称六卷。又书三十五卷与四十卷之数亦不合。其间鄙俚荒唐,庞杂割裂。鬼神怪诞之语,优伶亵诨之词,无不载入,谓之侮圣人可也。

△《尊圣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陈尧道编。尧道里籍未详,嘉靖末,官大埔县教谕。是书分《图像》、《世家》、《事迹》、《遗泽》、《制敕》、《譔述》、《封事》七门。多剿袭《祖庭》、《纂要》诸书,无所考证。

△《仲志》·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刘天和撰。天和字养和,麻城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提督团营,谥庄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天和官总督河道都御史时,以济宁仲家浅有先贤仲子祠,故志其建置之由,而并及其生平行事大略,名之曰《令名志》。崇祯中,仲子裔孙於陛等复增损旧本,易以今名。又绘像列图於卷首,殊不雅驯。

△《闵子世谱》·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张云汉撰。云汉字倬侯,宿州人。是编兼及闵子后裔之事,故曰《世谱》。首《姓氏》,次《里居》,次《特传》、《列传》,次《祀典》,次《修葺》,次《官生》,次《世系》,次《迁徙》,次《复业》,次《列女》,次《艺文》,次《家约》。宿州旧有闵子墓,历代祠祀不绝。盖闵子本宿人。春秋时宿属青州,为齐地,故《家语》以为齐人云。

△《夷齐考疑》·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胡其久撰。其久,崇德人,隆庆丁卯举人,官龙南知县。是编以好事者所传《夷齐世系》,名字皆据《韩诗外传》、《吕氏春秋》而附会之。并以叩马、耻粟等事亦多不实,因各为驳正,而以先贤论定之语及传记诗文附其后。其议论亦颇博辨。然传闻既久,往事无徵,疑以传疑可矣,不必尽以臆断也。

△《夷齐志》·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白瑜撰。瑜字绍明,永平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此书乃因张玭《夷齐录》损益而成,所载视旧《录》加详。

△《道统图赞》·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据卷首《樊维城序》,盖衍圣公家所刻。维城为万历己未进士,则此书出於明季也。即《圣迹图》旧本,而前增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十像,后附以颜、曾、思、孟林庙八图。虽以《图赞》为名,而仅图前有说数行,无所谓赞,尤不可解。

△《圣贤图赞》·(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此书摹仁和县学石刻而不著刊书人姓名。首冠以明宣德二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海虞吴讷《序》。谓像为李龙眠笔,高宗於绍兴十四年即岳飞第作太学。三月临幸,首制《先圣赞》。后自颜回而下亦譔词。二十六年十二月,刻石於学。又称旧有《秦桧记》,磨而去之。则是石刻之题识,非木本之跋语。故颜、曾二子后皆有高攀龙《赞》,知为近时人刻也。考《玉海》,绍兴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己巳,幸太学,览唐明皇帝及太宗、真宗御制赞文,令有司取从祀诸《赞》悉录以进。二十四日乙亥,御制御书《宣圣赞》,令揭於大成殿刻石,颁诸路州学。二十五年,又制《七十二贤赞》,亲札刻石颁降焉。二十六年十二月戊午,廷臣请颁诸州郡学校,从之。据此,则高宗所撰《宣圣赞》,刊石在绍兴十四年;《七十二贤赞》,刊石在绍兴二十五年。《讷序》谓《先圣》及《七十二贤赞》俱於三十六年十二月刊石,殊误。所列七十二子,较《史记》及《唐六典》所载七十七人少十人,增五人;与《宋史·礼志》所载八十二人则少十人;与唐宋典制皆异。考《玉海》卷一百十三又云:高宗《七十二子赞》,去《史记》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颜祖、鄡单、句井疆、罕父黑、申党、原亢、颜何、公西舆如十一人,增申枨、蘧伯玉、陈亢、林放、琴牢、申堂续六人,遂为七十二人,与此书人数正合。然《玉海》谓所去十一人内有申党,而此书仍列申党;《玉海》称增申堂续,而此书於申党之外乃增申枨;互相剌谬。又如颜子封复圣公,曾子封宗圣公,皆始於元至顺中。绍兴中作《赞》,安得标此?又考唐开元二十七年赠颜子兖公,闵子以下至卜商九人皆侯,曾参以降六十七人皆伯。宋祥符二年,赠闵子以下至卜商九人皆公,曾参以下七十二人皆侯。今书标爵皆袭开元,高宗作《赞》亦不应近废祥符,而远从唐制,疑非宋之原石。且李公麟北宋人,安得至绍兴中作图。其图画诸贤,多执书卷,既非古简策之制。而樊迟名须,即作一多髯像;梁鳣字叔鱼,即作手持一鱼像;尤如戏剧,其妄决矣。

△《阙里书》·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沈朝阳撰,陈之伸补。朝阳,江宁人,天启间贡生,官池州府学教授。之伸,海盐人,仕履未详。是编杂采圣贤事迹,凑合成篇。每篇各系以《赞》,词意肤浅,考订甚疏。如《越绝书》所载子贡事之类,皆无所辨正。

△《圣门志》·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吕元善撰。元善字季可,号冠洋,海盐人,天启中官山东布政司都事,后殉流寇难。其书一卷为《圣门表传》,二卷为《从祀列传》,三卷为《四氏封典》,四卷为《礼乐》,五卷为《古迹》,六卷为《东野氏仲氏世系》,分子目六十有五。盖元善官山东时,所得孔氏诸家谱牒为详,因辑其宗系,述为此编。又取后代理学诸儒,附於弟子之后。然如魁名内阁,无关道统,而详悉胪列,别次於从祀诸儒之末,殊为不伦。又以诸儒未入祀典者,别载拟祀三十五人。中如岳飞之精忠,不在乎阐明理学;钱唐之直谏,亦未闻其诠释圣经;乃欲例诸历代儒林,拟议亦为失当。元善书成未梓,其子兆祥重加校订。海盐令樊维城为刻入《盐邑志林》中。末附崇祯初曲阜祠祀元善及四氏子孙等给匾案牍,冗杂尤甚。

△《三迁志》·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吕元善撰。盖因史鹗、胡继先二家旧本为之订补。未脱稿而元善殉寇难。其子兆祥、孙逢时,乃续成之。所载孟庙事迹。每卷之中又各分三子卷,凡二十一类。每类前为四言赞一首,纪载颇详。而体例标目,俱未能雅驯。

△《宗圣志》·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吕兆祥撰。案曾子祠墓皆在今山东嘉祥县。嘉靖中,诏录其后为五经博士世袭。求得其裔孙贤粹,居江西之永丰。令还嘉祥,世守祠庙。而历代崇祀本末,记载未备。兆祥始修订成书。卷一为《像图志》,卷二为《世家志》,卷三、卷四为《追崇志》,卷五、卷六为《恩典志》,卷七、卷八为《事迹志》,卷九至卷十二为《艺文志》。书成於崇祯中,而《世家志》述其谱系,乃载及国朝康熙中事,《恩典志》内亦载及顺治初年,不知何人所增,盖非尽兆祥之旧矣。

△《陋巷志》·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吕兆祥撰。颜子陋巷,相传在曲阜孔庙东北六百步,旧无记载。正德中,提学副使陈镐始为作志。万历中,御史杨光训又续编辑之。而兆祥是编盖因二家之本,重为订定。所载皆历代崇祀典礼,而冠以《退省》、《从行》诸图。

△《东野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海盐吕兆祥撰,裔孙东野武订。考兆祥与武皆明末人。而是编二卷之末附录顺治、康熙中奏议,详载圣祖仁皇帝恩授东野沛然为五经博士。盖即沛然因兆祥旧志稍为续补也。前有吕化舜、方应祥《原序》。而《粘本盛跋》则作於康熙壬寅,《陈良谟序》则作於康熙丙寅,亦续刻所加也。考《元和姓纂》载,伯禽少子别为东野氏,则东野氏系出周公,更无疑义。世承厥职,原非滥膺。惟是所叙世谱,称第三代生二子,长晖次晞;六代生二子,长缙次绅。其人皆在春秋以前,则兄弟联名已在应玚、应璩之前。又二代东野宗,於田中胜处建祠以安先灵,则大夫之庙可不建於家。十六世东野获,字获德,号白云,则别号已见於战国。二十一代东野质,遭楚灭鲁,负子携谱,窜於东吴。是别族不必於太史,而战国之末尚延吴祚。盖谱牒之学,古来即不一说。司马迁叙五帝世系,往往与载籍牴牾。而白居易自叙世系,亦与《左传》相违。记载异同,固不足怪也。

△《孔子年谱纲目》·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夏洪基撰。洪基字元开,高邮人。其书成於崇祯中。於先圣事迹,分年编辑。各提其要为纲,而详载其事为目。於诸书异同,稍有订正,而亦未一一精核也。

△《孔门弟子传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夏洪基撰。其书合《家语》、《史记》所载孔门弟子,得八十人。卷首《凡例》称,《家语·弟子解》止记姓名邑里,而言行散见别卷。《史记》杂撮经书,语无伦次。《四书人物考》及《备考》收录群书,庞乱无纪。是编各传首叙圣贤教学,次及行事,终以评语。於经史典确者大书,列为正传。事琐文异者小书附焉。妄诞者杂录备览。其搜择颇勤。然《论语》、《礼记》之文,人人习读,亦一字一句备录不遗,未免冗赘。卷末附录者九人,为仲孙何忌、仲孙说、左丘明、伯鱼、子思、孟子、颜涿聚、公罔之裘、序点,其辨仲孙说与南宫适为二人,颜涿聚与颜雠由为二人,《论语》左丘明与传《春秋》者为一人,皆为典核。至公伯寮之列於弟子,虽据《史记》,然明代已罢其祀,洪基仍滥载入,则不免失考也。

△《圣门志考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书中自称其名曰淐。“桧树”一条后称崇祯三年庚午春,随其大父登岱,诣孔林。“祀典”一条后称康熙八年以廷对留京,则国朝人也。而考康熙庚戌进士题名碑,是科无名淐者,殆贡生也。其书杂抄阙里诸志为之,殊不足以资考证。

△《阙里广志》·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宋际、李庆长同撰。际字峨修,庆长字简臣,俱松江人。《阙里志》自前明陈镐后,屡有修辑,皆芜杂不足观。康熙十二年,际为孔庙司乐,庆长为典籍,相与搜求典故,因旧志而增损之。分《图像》、《世家》、《礼乐》、《林庙》、《山川》、《古迹》、《恩典》、《弟子》、《职官》、《圣裔》、《贤裔》、《艺文》十二门。所载於故实较详,然亦不能有所考订也。

△《三迁志》·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孟衍泰、王特选、仲蕴锦同撰。书成於康熙壬寅。以吕元善旧志岁久漶漫,而国朝尊崇之典,及子孙世系、林庙增修,亦未纂录成编。乃以次辑补,分为二十一门。特选,滕县人。蕴锦,济宁人。衍泰为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五经博士。

△《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阎若璩撰。若璩有《古文尚书疏证》,已著录。是编博引诸书,考孟子出处始末。初辨孟子所生之邹是邾非鄹。次考来往梁、齐、滕、宋之年月,中间旁及万镒、百镒之数,与所以去齐不入燕之故。而於生卒年月,卒无的据。案《山堂肆考》,具载孔孟生卒,谓孟子生於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於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年八十四。若璩独不引之。盖先儒诂经,多不取杂书。郑玄注《礼记》“南风之诗”不引《尸子》,郭璞注《尔雅》“西王母”不引《穆天子传》、《山海经》,皆义取谨严,非其疏漏也。

△《孔子年谱》·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杨方晃撰。方晃字东阳,号鹤巢,磁州人。是书中三卷为年谱,以天、地、人分纪之。其前一卷曰《卷首》,末一卷曰《卷尾》。中间於《史记世家》历聘纪年、《阙里旧志》诸书颇有纠正。然注太冗琐,又参以评语,皆乖体例。至《卷首》本《祖庭广记》作《麟吐玉书图》,殊未能免俗。《卷尾》泛引杂史,为身后异迹。如鲁人泛海见先圣,七十子游於海上,及唐韩滉为子路转生诸事,连篇语怪,尤属不经矣。

△《至圣编年世纪》·二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灼、黄晟同编。灼字松亭,嘉定人。晟字晓峰,歙县人。是书成於乾隆辛未。一卷至十六卷为《至圣年谱》。十七卷至二十四卷为历代至国朝尊崇之典。冠以灼所作《孔子生日说》、《孔门出妻辨》、《增祀孔璇论》三篇。其《生日说》,谓《公羊》、《穀梁》二传与《史记》所记差一年。《公》、《穀》记其怀妊之年,司马迁记其诞生之年,殊为穿凿。自古及今,未闻以怀妊之年笔之於书者也。至《孔门出妻》,谓之记载舛误则可,必谓庶氏之母为庶子之母,子思嫡长,安得谓之庶乎。书中辨野合之说,病亦同此。周道衰微,百氏横议,造作言语以诬圣者,不可殚陈。史迁妄采,张华误述,不过断以一语,斥诸名教之外耳。乃附会其词,以为祷於尼山,野宿怀孕,故曰野合。是又愈凿而愈舛矣。

△《洙泗源流》·(无卷数,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亦不署年月。《序》称所采始於尧、舜,以为洙泗之源。终於颜、曾、思、孟,为洙泗之流。今考其书,仅自唐、虞讫孔门弟子二十馀人至子思而止,未及孟子。盖不全之本。前有钱曾二印,一曰虞山钱曾遵王藏书,一曰雒阳忠孝家。篆刻拙恶,朱色犹新,盖庸陋书贾所赝托也。

──右“传记类”圣贤之属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一卷,内三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案:孔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孟子亦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故孤竹之录得入《圣贤》。其馀非亲炙邹鲁之堂者,概不滥预焉。盖圣贤之名,惟圣贤能论定之。司马迁叙仲尼弟子为列传,而七十子之门人不及焉,孟子弟子亦不及焉,慎之至也。)

△《别本晏子春秋》·六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齐晏婴撰。其书原本八卷,已著於录。此本为乌程闵氏朱墨版。以《外篇》所载已见《内篇》者,悉移缀其文附於《内篇》各条之下。与梅士享所刻《管子》,同一窜乱古书。然今代所行,大抵此本。恐久而迷其原第,因附存其目,以著其失焉。

△《王文正公遗事》·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王素撰。素字仲仪,旦之幼子也,举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历工部尚书,谥曰懿,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所述旦事,虽子孙扬诩之词,然大概与史传相出入,旦本贤相故也。惟记真宗东封西祀之后,令近臣编录符瑞。旦言:两为大祀使,所奏符瑞,一一非臣目睹。今堂吏取司天监邢中和状,称有此瑞。乞令编修官实录臣奏,不可漏落一事云云。於事理殊为不近。盖旦於符瑞斋醮不能匡正,论者有遗议焉。故素以此阴解之,非实录也。晁公武《读书志》作四卷,注称凡五百条。此本仅一卷,盖非完书。然陈振孙《书录解题》已称一卷,则南宋末已行此节本矣。

△《韩魏公家传》·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记宋韩琦平生行事。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是其家所传。晁公武《读书志》则以为其子忠彦所撰录。公武去忠彦世近,当有所据也。其书随年排次,颇为繁冗。公武引陈瓘之言,谓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岂假门生子姓之间区区自列。其说当矣。

△《韩魏公别录》·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王岩叟撰。岩叟字彦霖,清平人,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历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事迹具《宋史》本传。岩叟尝在韩琦幕府,每与琦语,辄退而书之。琦殁后,乃次为《别录》三篇。上篇皆琦奏对之语,中篇乃琦平日绪言,下篇则杂记其所闻见也。《读书志》称以国史考之,岁月往往牴牾,盖失之诬。其书《读书志》作四卷。《书录解题》载有《语录》一卷,亦称与《别录》小异而实同。《别录》分四卷。此总为一篇,皆与此本三卷不合。其为何时所并,不可考矣。

△《韩忠献遗事》·一卷(内府藏本)

宋强至撰。至字几圣,钱塘人。诸书不详其始末。此书结衔称群牧判官、尚书职方员外郎。以其《祠部集》中诗文考之,则登第之后,谒选得泗州掾。以荐历浦江、东阳、元城三县令。终於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郎中。其《上河北都运元给事书》所谓四历州县、三任部属者,虽不尽可考,参以此书所题,尚可见其大略也。至尝佐韩琦幕府,故此编叙琦遗事颇详。世所传琦《重阳诗》“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句,诸家诗话,递相援引。其始表章者,实见至此篇焉。

△《丰清敏遗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李朴撰。朴字先之,兴国人,绍圣中进士,官至国子祭酒,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编次其师礼部尚书丰稷事迹。《宋志》著录一卷,与今本同。末有绍熙二年朱子《后序》,并附《墓志》、《本传》於后。稷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屡著谠论,时称名臣。朴所叙录,较史传为详。书末又有《稷注孟子》三章、《幸学诗》一首及曾巩所赠歌行、袁桷《祠记》,则明景泰中其十一世孙河南参政庆所搜讨增入也。

△《种太尉传》·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宋赵起撰。起字得君,自称河汾散人。河汾地广,不知其里贯何所也。其书专记龙骧四卫指挥使知延州种谔事迹。谔为世衡次子,与兄古、弟诊号“关中三种”,颇著威名。《宋史》附载《世衡传》后。起所叙述,较史加详。末云“次其行事,作《种谔传》”,而此本前题《种太尉传》。考史不言谔官太尉,此传亦无此文。盖自唐以后,武臣显贵者往往加至太尉,遂习为尊称,不必实居是职。如李煜归宋后只为特进陇西郡公,而徐铉奉诏往谒,乃语阍者,称愿见太尉。盖当时流俗有此等称谓,意其犹宋人旧题也。史称谔虽名将,而喜事贪功,实开永乐之衅。今《传》中无贬词,殆亦不无溢美矣。

△《三苏年表》·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孙汝听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三苏年表》三卷,右奉议郎孙汝听编,即此本也。然《永乐大典》所载惟存《苏洵》一卷、《苏辙》一卷。《苏轼》则别收王宗稷《年谱》,而汝听之本遂佚。盖当时编录,不出一手,故去取互异如是。今仍以《三苏年表》著录,从其本名也。

△《东坡年谱》·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宗稷撰。宗稷字伯言,五羊人。自记称绍兴庚申随外祖守黄州,到郡首访东坡先生遗迹,甲子一周矣。思诸家诗文皆有年谱,独此尚阙。谨编次先生出处大略,叙其岁月先后为《年谱》云云。今刻於《东坡集》首者,即此本也。迨国朝查慎行补注苏诗,於此《谱》多所驳正,皆中其失。盖创始者难工,踵事者易密,固事理之自然耳。

△《范文正年谱》·一卷、《补遗》·一卷、附《义庄规矩》·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年谱》一卷,宋楼钥撰。钥字大防,鄞县人,隆兴元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卒谥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作。前有《自识》一条,谓取《旧谱》所未载者,见之各年之下。所摭《前谱》阙遗颇多,亦足以互相考证。元天历三年,仲淹八世孙国俊与《文正奏议》同刊行之。其《义庄规矩》一卷,则仲淹尝买田置义庄於苏州,以赡其族。创立规矩,刻之版榜,后其法渐隳。治平中,其子纯仁知襄邑县,奏乞降指挥下本州,许官司受理,遂得不废。南渡后,其五世孙左司谏之柔,复为整理,续添规式。其本为范氏后人所录,凡皇祐二年仲淹初定规矩十条,又熙宁、元丰、绍圣、元祐、崇宁、大观间纯仁兄弟续增规矩二十八条。其庆元二年十二条,则之柔所增定。书中称二相公者谓纯仁,三右丞者谓纯礼,五待郎者谓纯粹,皆其子孙之词也。

△《綦崇礼年谱》·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綦焕撰。焕,崇礼孙也,仕至通直郎,知饶州德兴县,主管劝农事。是《谱》详叙历官,而系以所作诗文。崇礼有《北海集》,岁久散佚。近始搜《永乐大典》所载编次成帙。此《谱》颇可考其著作年月之前后焉。

△《吕忠穆公遗事》·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之,亦不云谁作。所记吕颐浩言行,每条必曰公於某事云云。盖其后人所述也。

△《吕忠穆公年谱》·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中颇载颐浩诗句,与他家年谱体例小异。

△《涪陵纪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冯忠恕撰。忠恕,临汝人,绍兴初官黔州节度判官。其父理,师事伊川程子,与尹焞为同门友。忠恕又师事焞。焞自金人围洛,脱身奔蜀,绍兴四年止於涪。时忠恕官峡中,及迁黔州,往来必过涪。绍兴六年,焞被召赴都。明年,忠恕以鞫狱来涪,因?绎旧闻,辑而录之,以成此编。忠恕之侍焞多在涪,涪为程子谪居之地,而是书之成又適在涪,故以《涪陵纪善录》为名。前有忠恕《自序》。《宋史·尹焞传》称,焞言行见於《涪陵纪善录》为详,则修史时即采此书也。

△《尹和靖年谱》·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和靖,尹焞谥也。据书中称谓,盖其门人所编。焞讲学以存养为先,著述无多。又立朝不久,亦无所表见。故是《谱》所记事迹,殊甚寥寥,又不及《涪陵纪善录》矣。

△《周子年谱》·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宋度正撰。正字周卿,合州人,绍兴元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乃嘉定十四年正官於蜀时所作。自云於周子入蜀本末为最详。其他亦不能保其无所遗误。此本前有《像赞》,后附《行录》、《志铭》及《宋史》本传。盖后人又有所增入,非正原本矣。明张元祯尝与《朱子年谱》合刻之。

△《二梅公年谱》·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梅询年谱》一卷,宋淳熙中陈天麟撰。《梅尧臣年谱》一卷,元至元中张师曾撰。二人皆籍宣城,与梅氏为同里也。明万历中,梅一科合而刻之。又於《询谱》后载《诗略》一卷、《附录》一卷,《尧臣谱》后载《文集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韩柳年谱》·八卷(编修汪如藻藏本)

《韩文类谱》七卷,宋魏仲举撰。仲举,建安人,庆元中书贾也。尝刊《韩集五百家注》,辑吕大防、程俱、洪兴祖三家所撰《谱记》,编为此书,冠於集首。《柳子厚年谱》一卷,宋绍兴中知柳州事文安礼撰,亦附刊集中。近时祁门马曰璐得宋椠《柳集》残帙,其中《年谱》完好,乃与《韩谱》合刻为一编,总题此名云。

△《朱子年谱》·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袁仲晦撰。案《朱子年谱》,宋洪友成刻者为洪本,闽省别刻者为闽本,明李默刻者为李本。此本前有朱子后裔怀庆《序》,谓因各本不同,因订正重刊。然校以王懋竑本,此本犹多漏略,不能一一精核也。

△《君臣相遇录》·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载宋韩琦事迹。考晁、陈二家书目,自今所传《韩魏公家传》、《韩魏公别录》、《韩忠献遗事》外,尚有《韩魏公语录》一卷。又韩忠彦所撰《辨欺录》一卷。《语录》即《别录》之文,而颠倒其先后,惟卷末多一条。《辨欺录》为忠彦记其父嘉祐末命事,与文富诸人辨。今虽未见其本,而书中大旨皆可考。惟此书晁、陈皆不著录,不知何人所作。盖南宋时其家子孙所为。合《辨欺录》、《别录》所载裒为一书。观书末载曾孙名十二人,而无侂胄,盖讳而削之,知其成於开禧后矣。

△《鄱阳遗事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贻范撰。贻范,天台人。初,范仲淹尝守鄱阳,有善政,饶人为之立祠。绍圣乙亥,贻范为通判,因取仲淹在饶日所修创堂亭遗迹及其游赏吟咏之地,采而辑之,以志遗爱。自《庆朔堂》至《长沙王庙记》,凡十有三目。前有贻范《自序》。

△《范文正遗迹》·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辑范仲淹生平游历。自其出於吴中,长於山东,以及洛阳、陕西、睦池、饶润诸地为仕宦所经,后人传为遗迹者。采其名目,共为一编。间附以前人题咏碑刻。至於西夏堡寨,亦并载之。中有《文正书院》等六图,为仲淹裔孙安崧所绘,盖亦其后人所编也。

△《言行拾遗事录》·四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记范仲淹言行事迹为《行状》、《墓志》所未载者,故曰《拾遗》。大抵取诸《实录》、《长编》、《东都事略》、《九朝通略》诸书,而说部之可采者亦附列焉。其第四卷所录,则仲淹子纯佑、纯仁、纯体、纯粹四人遗事也。

△《道命录》·十卷(内廷藏本)

宋李心传编。心传有《丙子学易编》,已著录。是书载程子、朱子进退始末。备录其褒赠、贬谪、荐举、弹劾之文。《宋史》心传本传作五卷。此本十卷,与本传不合。考卷首元至顺癸酉新安程荣秀《序》,称宋秀岩先生李公《道命录》五卷,刻梓在江州,毁於兵。荣秀尝得而读之,疑其为初稿,尚欲删定而未成者。斋居之暇,僣因原本,略加釐定,汇次为十卷如左云云。然则此为荣秀所编,非心传之旧稿矣。《永乐大典》载有心传原本。然所记惟程子事,与此本前六卷相同者过半。此本所有而《永乐大典》不载者凡二十八条。《永乐大典》所有而此本不载者凡八条。第七卷以下《永乐大典》全无之。则荣秀大有所增删,亻并所记朱子诸条亦疑为荣秀所附益。则所谓略加釐正者,特讳不自居於改窜耳,非其实也。其大旨不出门户之见。其命名盖以孔子比程朱,然於道命之义亦未得其解。御制《诗序》及《识语》已辟之至悉,兹不具论焉。

△《饶双峰年谱》·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双峰,宋饶鲁号也。鲁自称从黄幹、李燔游,距朱子仅再传。当时重其渊源,多相趋附。历主讲於东湖、白鹿、西涧、安定诸书院。故是《谱》所记,亦惟讲学之事为详。案周密《齐东野语》,深致不满於鲁,且称其自诡为黄幹弟子。疑以传疑,盖莫能明,然亦不足深辨也。

△《许鲁斋考岁略》·一卷(永乐大典本)

元耶律有尚撰。有尚字伯强,号迂斋,东平人,以伴读功授助教,历昭文馆大学士,谥文正,事迹具《元史》本传。世祖时,许衡除中书左丞,固辞不受。因上奏取旧门生十二人为伴读,有尚其一也。是编载衡言行较史为详。然大端已具於史矣。

△《刘文靖公遗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苏天爵撰。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录。是编乃所述容城刘因行实也。考天爵《名臣事略》第十五卷,即纪因事。然此卷所述,皆《事略》所未言。天爵於《事略》既成之后,别采旧闻,补其所阙,故命曰《遗事》。《元史》刘因本传多采用此卷,亦以后来搜辑较为详备欤。

△《辜君政绩书》·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陶凯撰。凯字中元,江都人。以至正七年丁亥乡试榜授永丰教谕。适永丰令辜中受代去,县之父老子弟愿以中善政刻诸石。凯因序中政绩,为此书,以《赠言》、《学记》等篇附焉。

△《思贤录》·五卷、《续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谢应芳撰。应芳字子兰,武进人。至正中荐授三衢清献书院山长,阻兵不能赴。明洪武中,归隐横山以终。自号龟巢老人。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编为其乡宋宝文阁直学士邹浩而作。《正录》成於至正十五年,分为五目,曰《事实》,曰《文辞》,曰《祠墓》,曰《祠墓废兴》,曰《古今题咏》。有杨惟桢、郑元祐二《序》。《续录》则皆应芳及知府张度等祭墓之作,成於明洪武十二年。其中又载有洪武十三年以后祭文、碑记诸篇,迄於正统十年,则后人所附入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