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

○传记类存目三

△《汉末英雄记》·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魏王粲撰。粲字仲宣,高平人,仕魏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事迹具《三国志》本传。按粲卒於建安中。其时黄星虽兆,玉步未更,不应名书以“汉末”,似后人之所追题。然考粲《从军诗》中已称曹操为圣君,则俨以魏为新朝,此名不足怪矣。《隋志》著录作八卷,注云残阙。其本久佚。此本乃王世贞杂抄诸书成之。凡四十四人,大抵取於裴松之《三国志注》为多。如《水经注》载白狼山曹操敲马鞍作十片事,本习见之书,乃漏而不载。又如筑易京本公孙瓒事,乃於瓒外别出一张瓒,以此事属之,不知据何误本,尤疏舛之甚矣。

△《广卓异记》·二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乐史撰。史字正子,宜黄人,官太常博士,直史馆,事迹附载《宋史·乐黄中传》。是编前有《自序》,称唐李翱《卓异记》三卷(案《卓异记》非李翱作,史盖考之未详,谨附订於此),述唐代君臣卓绝盛事,中多漏录。史初为《续记》三卷,以补其阙。后复以仅载唐代,未为广博,因纂集汉魏以下迄五代并唐事,共为一帙,名《广卓异记》,分为二十卷。首卷记帝王,次卷记后妃、王子、公主,三卷杂录,四卷至十七卷皆记臣下贵盛之极与显达之速者,十八卷杂录,十九卷举选,二十卷专记神仙之事。大抵牵引驳杂,讹谬亦多。如所称《晋书》王导以下至王褒九世,皆自有史传。中有“俭子仲宝,仲宝子规”云云。案史,仲宝乃王俭字,非其子名也。俭之子名骞,骞之子名规,非仲宝子名规也。且规子褒附见《规传》,亦非自有传。诸传杂见於《宋》、《齐》、《梁书》及《南史》,亦非全在《晋书》。舛谬殊甚。又石勒每更间鼓鼙声,武士彟闻空中言唐公为天子,与梦高祖乘白马上天之类,神怪无稽,颇为芜杂。至引录传称周时尹氏贵盛,会食家数千人,遭饥荒,罗粟作糜吮之,吮糜之声闻於数十里,亦不近事理之谈。其末卷则於自撰《总仙记》中撮其殊异者入此书。所言不出全家登仙,祖孙兄弟登仙,及三世四世五世登仙,四人六人七人登仙之类,重复支离,尤不足信。《自序》称采自汉魏而下,而编中乃及楚孙叔敖、周尹氏。末卷所列神仙,并及尧、舜之时,与《序》自相矛盾,又其小失矣。

△《靖康小雅》·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录靖康死事之臣傅察、种师中、王禀、刘翊、种师道、何庆彦、黄经臣、刘韐、李若水、徐揆、孙传、张叔夜凡十二人。宗泽、张悫扼於黄潜善、汪伯彦而死者亦附焉。《泽传》中称潜善卒不遄死而令公卒,则此书作於汪、黄秉政之日矣。传末各系以四言诗,故以《小雅》为名。其文散见《北盟会编》中。此本次序,似以徐梦莘所载抄合之,非完书也。

△《绍兴正论》·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湘山樵夫撰。不著名氏。叙列张浚、赵鼎、胡铨、胡寅、连南夫、张戒、常同、吕本中、张致远、魏矼、张绚、曾开、李弥逊、晏敦夫、王庶、毛叔度、范如圭、汪应辰、许忻、方廷宝、韩训、陈鼎、许时行、李光、洪皓、沈正卿、张焘、陈康伯、陈括、陈刚中三十人,皆以不附和议而贬谪者。每人之下,略具事实,少者一二语,多亦不过三四行。案《书录解题》载《绍兴正论》二卷,注曰序称潇湘野人,不著名氏,录文武官不附和议及忤秦桧得罪者。又载《绍兴正论小传》二十卷,则楼昉以《正论》中姓名,仿《元祐党传》为之。所谓二卷者,似即此书。而书名及撰人之号皆大同小异,卷数亦不相符,其故则莫得而详矣。

△《桐阴旧话》·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宋韩元吉撰。元吉字无咎,宰相维之玄孙,以任子仕,历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尝居广信溪南,自号南涧居士。此书《宋志》云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续百川学海》所录,乃只此一卷,其条数亦与此本同。盖全书久佚,从诸书抄撮成编也。书中所记韩亿、韩综、韩绛、韩绎、韩维、韩缜杂事,共存十三条,皆其家世旧闻。以京师第门有桐木,故云《桐阴旧话》,盖北宋两韩氏并盛,世以桐木韩家别於魏国韩琦云。

△《南渡十将传》·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章颖撰。十将者,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韩世忠、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玠也。刘、岳、李、魏四《传》,开禧二年表上。后六《传》未上。核以《宋史》本传,此所采摭,未为详核。且抑世忠於胜、显忠后,似亦未安。子盖、宗颜,战功寥寥,允文亦侥倖不败,乃与诸人并数,皆未免不伦也。

△《稗传》·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徐显撰。显仕履无可考。观其称王艮为乡里,又称居平江东城,则当为绍兴人,而寓於姑苏者也。是编纪元末王艮、柯九思、陈谦、葛乾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杨椿、王德元、徐文中事。后载沈烈妇等十三人。叙述颇为详备。中多及丙申二月平江城陷事,指张士诚军为外兵。而载己亥绍兴被兵事,於明人则直斥为寇。疑作此书时,张氏尚存,故其词如此。其叙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案至正纪年无癸亥,而九思之卒实在乙巳。盖此书传写误也。

△《万柳溪边旧话》·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尤玘撰。玘字君玉,号知非子。自称尤袤之后,不知其世次。旧本题为宋人。今此书《后跋》,称玘为大司徒,则尝官户部尚书。又末条称终慕公不肯仕元,则当为元人。而卷首题“门人张雨填讳”,则又句曲外史之师,当在元中叶以后也。书中所记皆尤氏先世事。末有玘曾孙实《跋》,称弘治二十九年於祠屋中求得旧本,简断墨暗,不可读者逾半。命门人许灵钞其完者,而恨全帙之不可得。是此书已非完本矣。元陈世隆载入《艺圃搜奇》,所载之文与此本并同。断无明人所抄坏烂之本,适与元人所见一字不异者。此亦足证《艺圃搜奇》必非元人书也。

△《旌义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郑涛撰。涛字仲舒,浦江人,官太常礼仪院博士。郑氏称义门,自宋建炎初名绮者始,至涛为八世。先是,绮六世孙龙湾税课提领太和,为家规五十八则。七世孙钦及其弟铉,增添九十二则。共一百五十则,勒之於石,至涛,复谓礼有当随时变通者,乃酌加增损为一百六十八则,列为上卷。又汇辑诸家传记碑铭之文有关郑氏事实者,列为下卷。通名曰《旌义编》。《宋濂序》称三卷,其书实止二卷,盖《序》文传写之误也。

△《忠传》·四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载於《永乐大典》中,题云《国朝忠传》,则明初人所作也。其书集古今事迹,各绘图系说,语皆鄙俚,似委巷演义之流,殆亦明太祖时官书欤。

△《草莽私乘》·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明陶宗仪编。宗仪有《国风尊经》,已著录。是书凡录胡长孺、王惲、许有壬、虞集、刘因、李孝光、金炯、杨维桢、林清源、龚开、周仔肩、揭傒斯、贡师泰、汪泽民十四人杂文二十首,皆纪当时忠孝节义之作。《王世贞集》有此书《跋》语云:系宗仪手抄。然孙作《沧螺集》载有《宗仪小传》,纪所作书目有《说郛》一百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辍耕录》三十卷。无此书名,疑好事者依托也。

△《宋遗民录》·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乃洪武中抄本。毛晋刻之,附於《忠义集》之后。或元人所作,或明初人所作,均未可知。后程敏政亦有《宋遗民录》,殆未见此本,故其名相复欤。

△《金华贤达传》·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柏撰。柏字叔端,浦江人,宋濂之门人也。是书辑金华一郡人物,各为小传,系之以赞。凡三百六十馀人,分《忠义》、《孝友》、《政事》、《儒学》、《卓行》五门,亦宋濂《浦阳人物记》之类。然如楼照迎合和议,曹冠为秦桧门客,乃并取之,殊不免乡曲之私。第十一卷内又有《柏传》一篇,附《郑楷》之后。柏无自作传之理,或其家子孙所增入欤。

△《四明文献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黄润玉撰。润玉字孟清,鄞县人,永乐庚子举人,官至广西提学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成於成化丙戌。以《四明文献》分为二类,一曰《乡先生》,自汉甪里、黄公以下三十五人,皆四明产也;一曰《乡大夫》,自周文种以下九人,皆官於四明者也。人各有《传》,并系以《赞》。据卷末其孙溥《跋》,盖原本尚有诸人小像。后莫息重刊,以非真本削除之。《跋》又称是书未出以前,有伪本托润玉之名以行,润玉知而毁之。其本前无《序》,后无《赞》云。

△《孝纪》·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蔡保祯撰。保祯字端卿,漳浦人。是书以孝行事实区为十六类。一曰《帝王》,二曰《圣门》,三曰《纯孝》,四曰《世孝》、五曰《禄养》,六曰《苦行》,七曰《神助》,八曰《通神》,九曰《寻亲》,十曰《格暴》,十一曰《复仇》,十二曰《死孝》,十三曰《永慕》,十四曰《瑞应》,十五曰《童孝》,十六曰《女孝》。

△《润州先贤录》·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姚堂撰。堂字彦容,慈谿人,正统己未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是编成於天顺癸未,录镇江先贤自周迄宋,分《高风》、《忠节》、《相业》、《直谏》、《德望》、《文学》六门。列其人之事实,并后人所为记赞诗文,间及其人之著述。所载仅二十人,不及《京口耆旧传》十之一也。

△《忠义录》·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王蓂撰。蓂字时祯,金谿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是书取史传忠义之事,分类编辑。以伯夷以下五百九十七人为上。张良以下五百七人次之。各节录事实。有祠墓可考者,并详其地。孟达等八十七人,或失节於前,或死不足赎;解文卿以下十人,或事非其主,或言非其时,皆不以忠义与之,持论颇正。其王兖以下一百四人,始终一姓,忠义皎然,乃以其为辽、金、元之臣,私意区分,曲相排抑,则悖谬甚矣。又自谓此书旁搜诸子百家,庶几全备。而唐宋间如成三朗、苏安恒、韩通、张旦辈,俱未及载,则亦未能无所遗漏也。

△《名相赞》·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尹直撰。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甲戌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和,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取汉、唐、宋相业足称者,始萧何,终文天祥,凡八十七人。采摭事实,各为之赞。

△《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尹直撰。此书续朱子《名臣言行录》而作。前有弘治癸亥《自序》,云取《宋史列传》,自陈俊卿以下,芟繁节冗,撮采其要,得百二十有三人。然朱子所作《名臣言行录》,原以网罗旧闻,搜载轶事,用备史氏之采择。若徒抄录史文,一无考证,则《宋史列传》具在,亦何必徒烦笔墨乎。

△《伊洛渊源续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谢铎撰。铎有《赤城论谏录》,已著录。是书所录,凡二十一人。盖继朱子《伊洛渊源录》而作,以朱子为宗主,始於罗从彦、李侗,朱子之学所自来也。佐以张栻、吕祖谦,朱子友也。自黄干而下,终於何基、王柏,皆传朱子之学者也。然所载张栻等七人,则全录《宋史·道学传》。吕祖谦等七人,则全录《宋史·儒林传》。李侗等六人,略采行状、志铭、遗事。其辅广一人,则但载姓名里居,仅数十字而止,尤为疏略。案广即世所称庆源辅氏,《明一统志》载其始末甚详,铎偶未考耳。《明史》铎本传,载其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时,上言六事。其三曰正祀典,乃请进宋儒杨时而退吴澄,为礼部尚书傅瀚所持,仅进时而澄祀如故。夫澄之学虽曰未醇,然较受蔡京之荐者则有间矣。铎欲以易澄,盖以道南一脉之故,而曲讳其出处也。然则是录之作,其亦不出门户之见矣。

△《宋遗民录》·十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敏政字克勤,休宁人,成化丙戌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此书前列王炎午、谢翱、唐珏三人事迹,及其遗文。而后人诗文之为三人作者,并类列焉。七卷以后,则附录张宏毅、方凤、吴思齐、龚开、汪元量、梁栋、郑思肖、林德旸等八人。第十五卷纪元顺帝为宋瀛国公子,引余应诗、袁忠彻记以实之。至谓虞集私侍文宗之妃,说殊妄诞,所引亦自相矛盾。盖文宗时尝下诏书,称顺帝非明宗之子,斥居静江。好事者因造为此言,其荒唐本不待辨。敏政乃从而信之,乖谬甚矣。

△《尊乡录节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王弼撰。弼,黄岩人,成化乙未进士,官至兴化府知府。初,谢铎尝著《尊乡录》四十一卷,载其乡先达事实。弼复以己意其大略。取十大儒、五大臣、六忠臣、十五孝子,各为之《赞》。卷末附《拾遗》二十事,事各为诗。

△《考亭渊源录》·二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宋端仪撰,薛应旂重修。端仪字孔时,莆田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应旂有《四书人物考》,已著录。此编仿《伊洛渊源录》之例,首列延平李侗,籍溪胡宪、屏山刘子翚、白水刘勉之四人,以溯师承之所自。次载朱子始末。次及同时友人,至南轩张栻以下七人。次则备列考亭门人,自勉斋黄榦以下二百九十三人。其二十三卷则门人之无记述文字者,但列其名,凡八十八人。末卷则考亭叛徒赵师雍、傅伯寿、胡纮等三人,亦用《伊洛渊源录》载邢恕例也。史称端仪慨建文朝忠臣湮没,乃搜辑遗书,为《革除录》。建文忠臣之有录,自端仪始。然其书今未见,即此书原本亦未见,世所行者惟应旂重修之本。应旂作《宋元通鉴》,於道学宗派,多所纪录,此书盖犹是意。然应旂初学於王守仁,讲陆氏之学。晚乃研穷洛、闽之旨,兼取朱子。故其书《目录》后有云:“两先生实所以相成,非所以相反。”遂以陆九渊兄弟三人列《考亭渊源录》中,名实未免乖舛也。

△《鹿城书院集》·(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邓淮撰。淮,吉水人,成化辛丑进士,弘治中官温州府知府。以南宋时温州之士游二程、张、朱之门者,有周行己等二十三人。乃命永嘉知县汪循即鹿城建书院,祀二程、张、朱,而以行己等侑焉。复辑诸人志铭、家传及其遗事绪论见於志书、语录中者,汇为此编。虽亦讲学家标榜之书,然永嘉学派,颇异新安。淮不分门户於其间,则视党同伐异者,其公私相去远矣。

△《吴中往哲记》·一卷、《续吴中往哲记》·一卷、《续吴中往哲记补遗》·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撰。《续记》、《补遗》,皆黄鲁曾撰。循吉有《苏州府纂修志略》,已著录。鲁曾字得之,吴县人,正德丙子举人。循吉书见《明史·艺文志》,卷数与此相符,记明初苏州府人物,自《勋德》至《冠衲》,分七目,凡四十一人。《续记》自《忠节》至《散逸》,分十七目,凡四十人。《补遗》自《审进》至《释行》,分十九目,凡三十一人。其《补遗》原目本一卷,此本分作二卷,又改其《释行第十七》为“第一”,则刊刻者之误也。书中所列小传,皆寥寥数言,未见端末。又如徐有贞以险忮败,而循吉称为四海物望,盖未免乡曲之私。吴宽位终礼部尚书,而鲁曾乃题作东阁大学士,尤显然讹谬,则亦不足徵信矣。

△《吴中故实记》·一卷、《续记》·一卷、《补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明杨循吉撰。检勘其文,即循吉《吴中往哲记》、黄鲁曾《往哲续记》、《补遗》原本。惟於标题中刊去“往哲”二字,易以“故实”二字。盖书贾劖旧版,改易新名以售欺者也。

△《掾曹名臣录》·一卷、《续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王琼撰。琼有《晋溪奏议》,已著录。是编乃琼官南京户部侍郎时,见诸吏中有知琴书可教诲者,因采录明兴以来由掾曹而列名臣者,编为此书,以示劝勉,凡刘敏等九人。又《续集》一卷,凡刘本等四人。前有正德甲戌琼《自序》,后有南京户部郎中卞师敏《跋》。

△《苏材小纂》·六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祝允明撰。允明字希哲,长洲人,弘治壬子举人,官至应天府通判,《明史·文苑传》附见《徐祯卿传》中。是书记天顺以后苏州人物。前有《自序》,称弘治改元,诏中外诸司,撰集事迹,上史馆为实录,简允明等数弟子员司其事,因私纂纪为此书。第一曰《簪缨》,纂徐有贞以下十九人。第二曰《邱壑》,纂杜琼以下五人。第三曰《孝德》,纂朱灏一人。第四曰《女宪》,纂王妙凤以下三人。第五曰《方术》,纂张豫等二人。大约本之碑志行状,而稍为考据异同,注於本文之下。其叙徐有贞事,颇有讳饰。盖允明为有贞外孙,亲串之私,不能无所假借云。

△《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五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郑岳编,黄起龙重订。岳字汝华,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起龙,万历戊戌进士。并莆田人。是书取莆田、仙游二县自梁、陈迄明著作诗文,辑为十三卷。又取名人事迹成《列传》七十四卷。文以体分,传则不分门目。后倭变书毁,起龙为之重鋟。并附柯维骐所作《岳传》一首,为卷第七十五。岳书采摭繁富,义例颇仿史裁。然起龙讥其文内不载杨琅、林诚两御史之奏疏,及黄仲元之《郭孝子祠记》、《墓表》。传内载仕梁之徐寅、翁承赞及永乐初梯荣献策之林环。而於《林光朝传》但纪其文集,而不及所著之《易解》、《尚书解》、《语录》、《说诗》等书。去留不无遗憾,则固确论也。

△《东嘉先哲录》·二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王朝佐撰。朝佐字廷望,浙江平阳人,弘治丙辰进士,官南京工部员外郎。是编刻於正德初。搜辑温州先贤事实,分类凡八,曰《先达》,曰《程子门人》,曰《朱子门人》,曰《名儒》,曰《名臣》,曰《孝子》,曰《气节》,曰《词章》。晋、唐以来纪载无考,故所录托始於宋焉。

△《国宝新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顾璘撰。璘字华玉,吴县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书凡录李梦阳、何景明、祝允明、徐祯卿、朱应登、赵鹤、郑善夫、都穆、景旸、王韦、唐寅、孙一元、王宠十三人。人为之《传》,《传》为之《赞》。盖感於知交凋谢而作。略缀数语以存其人,亦柳宗元《先友记》类也。

△《春秋列传》·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刘节撰。节字介夫,号梅国,大庾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是编取《春秋内外传》所载列国诸臣,类次行事,各为之《传》。始祭公谋父,终蔡朝吴,凡二百有二人。全本旧文,无所考证,邹县潘榛为之训释,亦颇疏略。

△《备遗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张芹撰。芹,新淦人,《明史》作峡江人,盖新淦其试籍也。弘治壬戌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纪建文殉节诸臣姓名。前有《自序》,题正德丙子五月。目列四十六人。卷中有事实者二十人,无事实者二十六人。案林塾《拾遗书》云:“近见南院御史张芹增入江右数人,共五十四人。”塾所见题正德乙亥。正此《录》前一年,而此《录》乃转止於四十六人。又《学海类编》有张芹《建文忠节录》一卷,其《序》与此同,亦正德丙子所撰,而目次乃与此不同,且有七十人之多。《明艺文志》既有张芹《建文备遗录》二卷,又有张芹《备遗录》一卷。考芹《序》称《录》中四十六人名氏,皆闽中宋君端仪尝采辑为录而未成者,疑芹初据宋氏原本而作,后又随时续有增益,原非一本。传录者各据所见,遂两存之耳。

△《拾遗书》·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林塾撰。塾,莆田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此书载建文诸臣事迹,文甚简略。前有正德乙亥《自识》云:考前史失记者凡五十四人,故以“拾遗”名其书。然所载与诸书略同。其齐泰以下三十人,事实俱阙,亦未能考补也。

△《台学源流》·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金贲亨撰。贲亨字汝白,临海人。初冒高姓。正德甲戌进士题名碑之高贲亨,即其人也。官至江西提学副使。是书叙述台州先儒,自宋徐中行迄明方孝孺、陈选,凡三十八人,各为之《传》。其疑而莫考者又有十五人,各以时代类附姓名於《传》末。其《传》虽多采《晦菴文集》、《伊洛渊源录》诸书。然贲亨当明中叶,正心学盛行之时,故其说调停於朱、陆之间。谓朱子后来颇悔向来太涉支离,又谓朱子与象山先异后同云云,皆姚江晚年定论之说也。

△《新安学系录》·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程曈撰。曈号峨山,休宁人。是书以朱子为新安人,而引据欧阳修《冀国公神道碑》谓程子远派亦出新安,故辑新安诸儒出於二家之传者,编为此书。自宋至明凡百有一人,皆徵引旧文以示有据。夫圣贤之学,天下所公也,必限以方隅,拘以宗派,是门户之私矣。至程子一生,无一字及新安。而遥遥华胄,忽尔见援。以例推之,则朱出於邾,姓源可证,今峄山之士不又引朱子为乡党乎?此真为夸饰风土而作,不为阐明学脉而作也。《江南通志》列曈於《儒林传》中,称所著《新安学系》,与朱子合者存,背者去,足尽是书之大旨矣。

△《二科志》·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阎秀卿撰。秀卿,苏州人,始末未详。是书分《文学》、《狂简》为二科。所载自杨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录一二事,不为全传。盖一时互相标榜之书。其纪徐祯卿方登贤书,於文徵仲尚称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则犹弘治中所作也。

△《明珰彰瘅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顾尔迈撰。尔迈,淮安人,始末未详。是书采撮《实录》、《宪章录》、《中官考》诸书,而各加论断。所记止成化中汪直擅政之事,似非完本,抑或於世近者有所讳欤。

△《革朝遗忠录》·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郁衮撰。衮,嘉兴人。其书撰述年月无可考。黄佐《革除遗事》已称因郁衮原本,则当在正德以前矣。所列一百六十《传》,皆明惠帝时死难诸臣。而《附录》一卷,则降燕诸臣如胡广、黄福之类后至大官者亦在焉。每《传》后或附以《赞》语,又间有所附注。然其精要,已皆采入《革除遗事》中矣。

△《别本革朝遗忠录》·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题青州府知府杜思子睿重刻。思即撰《考信编》者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於郁衮《革除遗忠录》二卷外又别出杜思《革朝遗忠录》二卷,盖即指此本。然以郁衮本校之,则此《录》实郁衮书。惟衮於各《传》后附以《赞》语,而此本有《传》无《赞》为少变其例。又书首冠以张芹《备遗录》、黄佐《革除遗事》、敖英《备遗续录》序三篇,皆与书不相应。世别有高廪刊本,卷首亦有三《序》,与此正同。盖明代刊书者往往窜乱旧本而没所由来。诸版竞出,混淆弥甚,其风炽於万历以后,今观此本,则嘉靖中已有之矣。(案:思登嘉靖丙辰进士。)

△《群忠录》·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唐龙撰。龙有《易经大旨》,已著录。是编纪明太祖征陈友谅时诸臣名姓行实。凡祀於馀干县康郎山庙者,有丁普郎等三十五人;祀於南昌府庙者,有赵得胜等十四人。又附载孙燧等五人,皆殉宸濠之难,后赐祀於旌忠祠者。其题旌各疏并祭谒诗文亦附於后焉。

△《昆山人物志》·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方鹏撰。鹏字子凤,亦字时举,昆山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是书论次昆山先哲,首《名贤》六人,次《节行》二十八人,次《文学》三十七人,次《列女》三十人,次《艺能》三十一人,次《游寓》二十六人,而以《杂志》终焉,共为十卷,《明史·艺文志》作八卷,传写误也。

△《名臣言行录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徐咸撰。咸,海盐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襄阳知府。先是,丰城杨廉本彭韶《名臣录赞》撰《名臣言行录》四卷,所载凡五十五人。咸亦纂《近代诸臣言行录》凡四十八人。馀姚魏有本官河南巡抚时,尝合刻之。及咸归里之后,病其未备,重为纂辑。於《杨录》增十六人,於己所录者亦增二十五人,分为前后二集,自为《序》,记其始末,而仍以魏有本初刻之《序》弁於书首云。

△《毗陵忠义祠录》·四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叶夔撰。夔字司韶,武进人。成化中以岁贡生官汝阳州训导。是编第三卷中载夔《请祀典书》,称宋德祐元年十一月,巴颜率师攻常州,屠其城,知府事姚訔、通判陈炤,俱不屈死。其先后殉难者又有王安节、刘师勇、胡应炎、尹玉、麻士龙、包圭、阮应得、方允武、徐道明、莫谦之、僧万安诸人。自成化九年郡庠生段瑜等建言於同知柳某,始立訔、炤以下木主十一位,附於陈司徒庙。而文天祥、刘师勇、阮应得、僧万安犹未与也。弘治十年,知府曾望宏乃别创忠义祠,请并祀文天祥以下十四人,而附以元壬辰靖难之刘溶。巡按御史谢琛亦上书,请著於祀典,诏从之。夔因编其始末为此书。首图考,次传志,次诗,次赞,次文牒。凡史传所未载者,此皆补其佚阙,足相参证。惟此书载宋臣与祀者止十四人,则未祀文天祥等四人。其附於陈司徒庙者止当有十主耳。夔《请祀典书》云“十一主”,未喻其故。又考《宋季三朝政要》,载元兵至常州,守臣王宗洙遁,权守王良臣以城降。今是书《姚訔传》中谓良臣屡举不第,流落无籍,寓常,与钱暗谋,窃符印诈称郡官,诣巴颜军前献之。然则良臣未尝权守,《三朝政要》误书矣。是亦足订史之讹也。此书作於正德初年。末《附录》一卷,载国朝顺治十四年事,盖后人所续,其姓名则不可考矣。

△《毗陵人品记》·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叶夔撰,其子金及同邑毛宪续成之。宪有《谏垣奏草》,已著录。金字诚斋,刻是书时官绍兴府通判,其终於何官则未详也。是书前有《自纪》,称常州古毗陵地,记人品冠以古名者,古可以统今。今常州之名,隋唐以前未有也。然隋唐以前无常州,不可系以常州,隋唐以后无毗陵,独可系以毗陵乎?至其先列五县沿革於前,使历代殊名,了如指掌,则提纲挈领,固体例之最善者也。其书叙述颇简核,然皆史传所已载。末附夔、宪二《小传》,则嘉靖壬寅刻是书时馀姚岑原道所补,见原道所作《序》中。

△《毗陵正学编》·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毛宪撰。是编所载凡十二人。首杨时,次邹浩、周孚先、周恭先、唐彦思、邹柄、喻樗、胡珵、尤袤、李祥、蒋重祥、谢应芳。自浩以下或籍晋陵,或籍宜兴,或籍无锡,或籍武进。独时为剑州将乐人,於毗陵为流寓。盖以道南一脉,假借之以为重云。

△《名臣像图》·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吴守大撰。守大字有君,昆山人。是书成於正德丙子,录徐达以下至杨继宗,凡四十九人。人绘一图,图后各叙仕履,系之以《赞》。其书刻於广西,纸版拙恶。四十九人面貌相同,惟以题名别识,殆如儿戏。

△《畜德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陈沂撰。沂有《维桢录》,已著录。此书皆纪宣德、正统间名臣言行,人各一二条。末有嘉靖壬辰《自跋》,称以所闻於外祖金静虚、太常夏崇文及吴文定、李文正者,著之於篇。虽有不伦,而取善之道不以人废云云。考所载如于谦、魏骥、徐晞、王翱、姚夔、岳正、韩雍、周忱、刘大夏、屠墉、章懋、储巏、何瑭、朱希周等,皆一时名人。他如蹇义、解缙、夏原吉、杨荣、金幼孜,身事两朝,已为其次。至王越,以权术用事,益为物论所不满。所云不伦者,殆即指数人而言欤。赵汝愚编《名臣奏议》,丁谓、秦桧并以章疏见收。朱子编《名臣言行录》,王安石、吕惠卿亦得以姓名同列。盖定千秋之品,则只字不可诬;取一节之长,则片善亦可录。并瑕瑜不掩,具有前规。然奏议为论事之文,苟所论关国计之得失,系民生之利病,言之当理,行之有裨,自未可以出自佥壬,遂削不录。至於采前言往行,矜式后人,自当仰溯名贤,用垂规矩。固未可委曲迁就,使有所滥厕於其间矣。

△《广州人物传》·二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黄佐撰。佐有《泰泉乡礼》,已著录。是书采自汉迄明广州人物之散见诸书者,以类区分,各为之《传》,共一百五十馀人。

△《建宁人物传》·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默撰。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为赵文华诬陷,下诏狱瘐死。万历中追谥文愍。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专记建宁人物,起唐建中迄明景泰,凡四百十七人。以诸邑分载,而一邑之中又以时代为先后。每条之下,各注所引原书。自《唐书》、《南唐书》、《五代史》、《宋史》而外,大抵皆本之旧志,未为信史,疏略之处尤多。如谓吴棫为处士,而述所著书惟及《韵补》,则舛漏可知矣。

△《纪善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杜琼撰。琼字用嘉,吴县人,以孝闻。知府况锺两荐之,固辞不出,自号鹿冠老人。是书皆载吴中循吏、先贤,其列女有操行可纪者亦并见焉。自洪武迄正统,凡四十人。盖随所见闻录之。故多节取一事。不为全传。亦表微阐幽之意也。

△《三家世典》·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明郭勋撰。勋,营国威襄公郭英六世孙,袭封武定侯。正德中奉命镇两广,因辑中山王徐达、黔宁王沐英及其家世系、履贯、勋阀、遭遇本末为此书。大抵本实录国史,於事迹无所增益。考英在诸功臣中犹居其次,以配二王,似乎尚非其伦。自明以来亦无徐、沐、郭三家并称之说也。

△《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补遗》·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潘埙撰。埙字伯和,山阳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前有《自序》,谓自春秋以来至明正德,上下数千年,德业文章,会於一书。今考其书挦撦陈编,未见决择。其最谬者,至收入宋龚开所作宋江等三十六人之《赞》,此何关於文献耶?

△《祥符乡贤传》·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李濂撰。濂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编以《祥符县志》所载人物仅有名氏而行实未详,乃一一稽考,自明初至於嘉靖,得二十九人。撰其事迹,附以《论赞》。又安然、马昂、张泰三人自祥符移籍他方者,并附列焉。从《唐书》所载士大夫迁徙四方者俱标其旧贯之例也。

△《祥符文献志》·十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李濂撰。濂於嘉靖壬寅尝辑《祥符乡贤传》。其后二年甲辰,又推广前所未载及其人之履历梗概略存者,辑为此书。每人每条之下,皆注出某碑、某传、某集,盖仿《名臣言行录》之例。每《传》之后或偶附录诗文,则濂之变例也。所录皆明一代之人,而至於盈十七卷。时弥近则易详,亦时太近则易滥,固志乘之通病耳。

△《金华先民传》·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应廷育撰。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按察司佥事。是书取金华历代人物自汉迄明各为之传。分《道学》、《名儒》、《名臣》、《忠义》、《孝友》、《政事》、《文学》、《武功》、《隐逸》、《杂传》为十类。自正史外并参以诸家文集及家状碑记。於每《传》之下,各注明用某书,盖仿金履祥《通鉴前编》之例。所据旧籍共四十馀种,而其大概则本诸《敬乡录》、《贤达传》、《金华府志》三书云。

△《国琛集》·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唐枢撰。枢有《易修墨守》,已著录。是书纪明初以来迄於嘉靖人物,大旨以《圣人》、《君子》、《善人》、《有恒》分为四科。不以时次,不以类从,错出杂陈。上自宰辅,下至隶卒,人各一《小传》。寥寥数语,殊不详备。传后间附以论断,然亦不定其孰为圣人、君子,孰为善人、有恒。体例尤不分明。其曰《国琛集》者,盖取国家以人为宝之意。前有《王畿序》并枢《自序》。枢学宗良知,故於王守仁推崇甚至云。

△《闽学源流》·十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杨应诏撰。应诏,建安人,嘉靖辛卯举人。是书历载杨时以后诸儒,终於蔡清。各志其言行,详其传授,凡百九十五人。

△《道南源委录》·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衡撰。衡字士南,万安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理河漕,事迹具《明史》本传。此书乃其视学闽中时,录道南源委以示诸生。托始於杨时,附以游酢、王蘋。凡闽士之沿波而起者则载焉。明代惟录陈真晟、周瑛、黄仲昭、蔡清四人。盖时代既近,其馀尚未论定云。

△《东吴名贤记》·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周复俊撰。复俊字子吁,昆山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是编记吴中名贤自商相巫咸至明太常寺卿魏校,凡四十七人,各为之传赞,附传者又十人。前有《自序》,历举所载诸贤而议论之。盖略仿《华阳国志》之体。然所纪简略,未足以资考证也。

△《列卿纪》·一百六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雷礼撰。礼有《六朝索隐》,已著录。是书胪列明代职官姓名,起自洪武初,终於嘉靖四十五年。凡内而内阁、部院以至府、司、寺、监长官,外而总督、巡抚,皆以拜罢年月为次。上标人名,而各著其出身里籍於下为《年表》。又於《年表》之后附载其居官事迹为《行实》。《年表》但以次题名,不用旁行斜上之例。《行实》略仿各史《列传》,而又不详具始末,止书其事之大者而已。惟第八卷至十三卷为《内阁行实》,颇为详备,论断亦多持公道。如谓解缙等尽忠纳诲,而责其不能死建文之难;谓陈山存心险刻,临事乖方,《明史》颇采之。独史谓陈文猥鄙无所建白,而礼称其政体多达,勋德未昭。文,庐陵人,与礼同乡。盖曲徇桑梓之私,非公论矣。

△《内阁行实》·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所载仅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张英、陈山、杨溥、陈循、高穀、苗衷、马愉、曹鼐十五人。今核其文,与雷礼《列卿纪》中《内阁行实》并同。盖书贾取不完之本,改其《目录》以售欺。并削去礼名,使若别一人所著者。其作伪颇巧。然礼原本具在,何可诬也。

△《善行录》·八卷、《续录》·二卷(内府藏本)

明张时彻编。时彻字维静,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明史》附见《张邦奇传》。此书猎采史传,取先哲行谊之高者萃次成编。《正编》起春秋至明代,凡二百九十人。《续编》起汉迄宋,凡一百四十五人。

△《义乌人物志》·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金江撰。江字孔殷,义乌人。是书成於嘉靖乙未。取史传地志及诸家文集中所载义乌名人各为之传赞。所载凡四十七人,分《忠义》、《孝友》、《政事》、《文学》四类。盖全仿宋濂《浦阳人物记》例。而叙述过於简略,不及濂书博赡也。

△《济美录》·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明郑烛编。烛,歙县人。是编成於嘉靖乙未,搜录其祖元歙县令郑安、休宁令郑千龄、徵授翰林待制郑玉、歙县令郑琏国史郡志诸《传》,及制诰、公牒、志状之属,人为一卷。千龄,安之子。玉、琏皆千龄之子也。前有《黄训序》,称玉之死节,由守徽之将见之不以其礼。使见之以礼,可以无死。前乎先生有箕子焉云云。其说至谬。民生於三,事之如一,臣不二心,天之经也。岂敌国谬为恭敬,遂可叛君父而从之乎?如训所云,是玉非争名节而死,乃争礼貌而死也。盖自讲学风炽,儒者类以传道为重,但能注《太极图解》、《近思录》,即为有功於世道,而纲常大义视若末务焉。训之此说,其亦浸淫於习俗而不自觉欤。

△《逸民传》·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明少元山人皇甫涍撰。考《明史·艺文志》载皇甫濂《逸民传》二卷,《江南通志》亦同,则旧本传写误也。濂字子约,一字道隆,长洲人,嘉靖甲辰进士,除工部主事,谪河南布政司理问,稍迁兴化同知,《明史·文苑传》附见其兄《涍传》中。是编采历代逸民事迹,人各为传。起晋孙登,迄宋林逋,凡百人。其去取义例,不甚可解。如《邓郁》一传,乃纯述白日冲举之事,则葛洪《神仙传》以下何可胜收。其他表表在耳目者,乃或不载。殆偶然寄意,不求详备,如皇甫谧《高士传》例欤。即其托始於晋,亦似续谧书也。中庾易、明僧绍二人,有录无书。其为传写者佚之,为当时失於检校,则均不可知矣。

△《元祐党人碑考》·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海瑞撰。瑞字汝贤,号刚峰,琼山人,由举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谥忠介,事迹具《明史》本传。案《元祐党人碑》载於李心传《道命录》、马纯《陶朱新录》者互有异同。兹则专以《道命录》为主,其阙者则以他书补之,故所录人数较他书为多。如曾任执政之黄履、张商英、蒋之奇,曾任待制之张畏、岑象求、周鼎以下十馀人,皆他本所未载者,搜罗可谓博矣。至所附《庆元伪学党籍》,与他书无所同异,固不及《永乐大典》所载《庆元党禁》之详备也。

△《续吴先贤赞》·十五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刘凤撰。凤字子威,长洲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凤所撰述,刻意奥僻。或至於饾飣堆积,晦昧诘屈,不可句读。是编论赞,亦复如是。所录皆明人,自六卷以前不分门目。七卷以下分《节义》、《死事》、《孝友》、《儒林》、《文学》、《辟命》、《隐逸》、《艺事》、《道术》、《寄寓》十门。《自序》谓自《节义》以上不为题目者,所以效於用,亦各因时或未可以概之也。然开卷即为高启,概以《文学》,有何不可。总之,好怪而已矣。

△《群忠备遗录》·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罗汝鉴撰。汝鉴字明夫,新喻人。是书记建文殉节诸臣事迹,大致本张芹《备遗录》、郑禧《群忠事略》而稍附益之,遂合两书以为名。所录凡八十有四人。每传后附尹直、谢铎、何孟春、敖英、陈建诸论。其称“外史氏”者,则汝鉴所自作也。其书初刻於楚雄,前有嘉靖辛亥《自序》。后十年庚申,以校雠未精,复增入数人而重刊之,见卷末《自识》中。

△《宋五先生郡邑政绩》·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李贵撰。贵字廷良,丰城人,嘉靖癸丑进士,改庶吉士。贵先尝编次《程明道郡邑政绩》一卷。此复增入周、张、朱、陆四子莅民之事,合为一书。然皆史传文集所已载,无庸贵之表章也。

△《硕辅宝鉴要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耿定向撰。定向字在伦,麻城人,嘉靖丙辰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谥恭简,事迹具《明史》本传。定向以讲学著,论史本非所长。此书乃其为南直隶督学御史时所作。上述虞、夏,下逮唐、宋,得辅相之贤者七十九人,各为赞述。议论亦多肤浅。其卷首《论皋陶》一条,引陆九渊之言,则其生平宗旨所在也。

△《守令懿范》·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蔡国熙撰。国熙,永年人,嘉靖己未进士,官至山西提学副使。是编乃其官苏州府知府时,辑古来守令事迹,自周至元,分《儒牧》、《循牧》二类。《儒牧》自子游而下三十人。《循牧》自公孙侨而下一百一十人。前有《皇甫汸序》,称儒可以包乎循,而循未必皆合於儒。体用之间,盖有辨焉云云。夫儒者之学,明体达用。道德事业,本无二源。岐而两之,殊为偏见。且唐韩愈、宋欧阳修所学不甚相远,而列愈於《儒牧》,列修於《循牧》,亦不知其以何而分。杨简传陆氏之学,黄震传朱子之学,所著之书,釐然具在。乃升简於《儒牧》以继陆氏,而不升震於《儒牧》以继朱子,岂非未见《日钞》耶?循名失实,尊儒而不知所以尊,徒成其门户标榜而已。

△《槜李往哲前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戚元佐撰。元佐字希仲,嘉兴人,嘉靖壬戌进士,官至尚宝司卿。是编取洪武至万历初年嘉兴前哲自程本立以下共十四人,各为一传。王世贞为之序。其称《前编》者,则以国朝项玉笋有《续编》之刻,追题此名也。

△《古今廉鉴》·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乔懋敬撰。懋敬字允德,上海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湖广右布政使。是书所载,自春秋季文子至明杨继盛,皆以清操传於世者。亦宋人《廉吏传》之类,而抄撮大略,挂漏尚多。前有万历戊寅《自序》,自称其官为闽封人,乃其宦闽时所辑也。

△《莆阳科第录》·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爵编。爵,湖南宁乡人,嘉靖中官福建兴化府训导。因录兴化一郡科第,自洪武庚戌至嘉靖己酉,其爵里亦皆缕载。前有郡人郑岳《序》,后有爵《自跋》。

△《怀忠录》·(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应旂撰。应旂,莆田人,嘉靖中贡生。是编前七卷皆应旂咏靖难诸人诗赋骚词。后为《革朝遗忠列传》,不分卷数。每传后附引诸家记载诗文以证之,略似《名臣言行录》之体。凡四十篇。而以《外录》、《补录》终焉。大致与黄佐《革朝遗事》相仿。

△《吴兴名贤续录》·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王道隆撰。道隆字客山,乌程人。其书分《道学》、《儒行》、《文艺》、《勋业》、《宦绩》、《孝友》、《节义》、《流寓》、《隐逸》、《名宦》十门。各叙其事实,系以论赞。其《名宦》一门,采摭最广,颇足补志乘之阙。然乌程潘季驯以治河功绩为明代名臣,应列《勋业》。钱镇经史皆有著述,应列《儒行》。今具录其同时同邑之人,而二人独不见收,未免疏漏。至如叙蒋瑶而不载其《陈时弊七事》,叙张永明而於永明改左都御史后一切整饬台纲诸政绩悉置不录,亦为脱漏云。

△《桐彝》·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方学渐撰。学渐字达卿,号本菴,桐城人。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是编取其乡忠孝义烈之行凡耳目所及者,各为立传。《自序》谓风世莫如彝,充彝莫如学,故以《桐彝》为名。凡五十人,为传二十三篇。

△《靖难功臣录》·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此书,而阙其卷数。此本为明嘉靖中鲁藩宗人当氵眄编入《明朝典故》者。只此一卷,未知为完书否也。所载姚广孝、李友直、谭渊、朱能、张玉、武胜、顾成、李彬、孙岩、陈珪、刘中孚、徐忠、薛录、陈贤、陈瑄、吴中、金忠、徐增寿凡十八人。后又附以封爵名数凡三十四人。叙述简略,不足以资考证也。

△《贫士传》·二卷(内府藏本)

明黄姬水撰。姬水字淳父,吴县人,黄省曾之侄也。是编载自周至明初贫士七十五人,各为之赞。漏略殊甚。至如庄周贷粟监河侯一事,亦列之贫士中,尤不伦也。

△《昆山人物传》·十卷、《名宦传》·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张大复撰。大复字元长,昆山人,与归有光同时。是书旧本题曰《梅花草堂集》。而以《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为子目,盖皆编入集中。故总以集名,实则各一书也。先是,方鹏有《昆山人物志》六卷。此则断自明代,起洪武至万历,得三百馀人。其间父子祖孙以类附传,略如史体。又於官是土者取十五人,为《名宦传》附之。叙述尚为雅洁,而词多扬诩,亦不免标榜之习。其《名宦传》别有钞本,题曰《玉峰名宦传》,析为二卷。佚其中《王南昌传》一篇,仅有十四人,又佚其论尾数行。盖传钞脱漏,不及集本之完整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