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

○地理类存目七

△《古今游名山记》·十七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何钅堂撰。钅堂有《括苍汇记》,已著录。是书采史志文集所载游览之文,以类编辑。首为《总录》三篇,曰《胜记》,曰《名言》,曰《类考》。次记两京各省山川及古今游人序记。

△《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慎蒙撰。蒙字山泉,归安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以何钅堂所作《古今游名山记》重复太甚,因删汰繁冗,而增入《通志》及别集所载记文凡十之四。视钅堂书颇为简明。然文有加减,而事不增损,仍无资於考据。其记文之末,各加评语,亦不出坊刻积习。自序称其书名《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而第一卷首又题作《游名山一览记》,第二卷以后则题作《名山岩洞泉石古迹》,殊不画一。盖明代文士,往往急行其书,陆续付梓。至书成后始有定名,而已刊者遂不复追改,故名目往往错互,不独此书为然也。

△《名山游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传》,已著录。是编一曰《京口游山记》,分上下二篇。一曰《游匡庐山记》,一曰《东游记》,一曰《游二泉记》,一曰《游鼓山记》,一曰《游石竹山记》,一曰《游九鲤湖记》,而附以《游溧阳彭氏园记》。末有世懋跋一篇,盖为鼓山以下三记作。后合刻诸记,仍以缀於末也。

△《名山注》·(无卷数,内府藏本)

明潘之恒撰。之恒有《黄海》,已著录。是编首《江上山志》,次《蜀山志》,次《淮上杂志》,次《新安山水志》,次《越中山水志》,次《三吴杂志》。或载前人行纪、志传、题咏,或自为序纪。其他名胜,漏略尚多,疑就其所游历者述之。其书不分卷帙,前后亦无序跋。而“名山注”三字仅题於签,似非完本也。

△《五岳游草》·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士性撰。士性字恒叔,临海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南京鸿胪寺卿。事迹附见《明史·王宗沐传》。钱希言《犭会园》又称临海王中丞士性,未之详也。士性初令确山,游嵩岳。擢礼科给事中,游岱岳、华岳、恒岳。及参粤藩,游衡岳。此外游名山以十数,经历者十州。游必有图有诗,为图若记七卷,诗三卷,不尽於记与诗者为杂志二卷。亦名《广游记》,统题曰《五岳游草》,盖举其大以该其馀也。《犭会园》称“峨嵋山有老僧,性好游。自恨一生不得遍探名岳,年又骎骎向暮,乃誓於来生了此夙愿。临化,谓其徒曰:‘吾今往台州临海县王氏,托生为男。’计老僧化去之年月日时,即士性之甲子”云云。殆因有此书而附会之,然亦缘士性癖嗜山水,故有是言矣。

△《广志绎》·五卷、《杂志》·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王士性撰。此书又於《五岳游草》(《广游纪》)以外,追绎旧闻,以补未及者也。首为《方舆崖略》,次两都,次诸省,附以《杂志》。其《四夷辑》一种,列目於《杂志》之前。然有录无书,注曰考订嗣出,盖未刊也。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亦间附以论断。盖随手记录,以资谈助。故其体全类说部,未可尽据为考证也。

△《黔志》·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王士性撰。曹溶收入《学海类编》中。核其所载,即士性游记中之一篇。书贾摘出,别立此名以售欺者也。

△《豫志》·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王士性撰。亦其《五岳游草》之一篇,曹溶摘入《学海类编》者也。

△《日畿访胜录》·二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姚士粦撰。士粦所辑《陆氏易解》,已著录。此录乃万历甲午士粦游京师时,寻访都城内外诸胜,因汇辑成编。然所载古迹,实皆抄撮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蒋一葵《长安客话》诸书,别无异闻,不足资证据也。

△《天目游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黄汝亨撰。汝亨有《古奏议》,已著录。是记乃汝亨与佛慧寺僧同游天目山而作,叙是山景物颇详。然记中叙月叙日,而不叙为何年,亦行文之偶疏也。

△《纪游稿》·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衡撰。衡字缑山,太仓人。万历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事迹附见《明史·王锡爵传》。是编乃所作游记。凡泰山一首、香山三首、盘山一首、马鞍潭柘一首,杂记三首,盖随时摭拾付梓者。前有陈继儒序,词亦佻巧。

△《循沧集》·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姚希孟撰。希孟字孟长,长洲人。万历己未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所作游记,以“循沧”名篇,盖用宋袁粲语也。上卷十三篇,皆游太湖洞庭所作。下卷十五篇,则平生所作南北游记皆在焉。末为跋王文恪《洞庭游记》二篇,及跋徐弘祖《鹿门鸿宝册》一篇。宏祖亦好游,故以类附游记后焉。其文体全沿公安、竟陵之习,务以纤佻为工。甚至《游广陵记》於全篇散语之中,忽作俪偶一联云:“洞天深处,别开翡翠之巢;笑语微闻,更掣鸳鸯之锁。”自古以来,有如是之文格乎?

△《山行杂记》·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宋彦撰。彦,华亭人。与赵宦光同时。尝至京师,历游玉泉、香山,因纪其园亭刹寺岩壑之胜。盖亦学《游城南记》诸书而作。然考据多疏,如中称“玉泉道上有《壮节祠碑》,称崇安侯谭公而无其名,疑为靖难武臣战死者”。案:崇安侯谭渊,从成祖起兵,於夹河战没,子孙得世袭侯爵。当时如郑晓、王世贞所著书内,皆详载其事,而彦不能知,亦殊昧於典故矣。

△《名山记》·四十八卷、《图》·一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盖因何钅堂之书而增葺之。凡北直隶二卷,南直隶十卷,浙江十卷,江西四卷,湖广四卷,河南三卷,山东二卷,山西一卷,陕西一卷,福建二卷,广东二卷,广西一卷,四川二卷,云南一卷,贵州一卷,前为图一卷,略绘名胜之迹。末为《附录》一卷,则荒怪之说,《神异经》、《十洲记》之类也。所录古人游记十之三,明人游记十之七。采摭颇富,而庞杂特甚。如郦道元《水经注》、徐兢《高丽图经》、张敦颐《六朝事迹》之类,皆割裂饾飣,改易名目。至於孔稚圭《北山移文》、骆宾王《冒雨寻菊序》、宗忄禀《荆楚岁时记》、周密《武林旧事》、杨衍之《洛阳伽蓝记》、王观《扬州芍药谱》、张鎡《梅品》、王世贞《题洛中九老图》之类,阑入者不可殚述。不知其与名山何与!其图首有篆字题识曰:“崇祯六年春月,墨绘斋新摹。”则出自坊贾之手可知。胡维霖《墨池浪语》乃云:《名山记》乃何滨岩所集,近复补入。景必穷幽,语必造奇。仁智者岂能足迹遍天下,得此可以卧游。所谓补入,盖即此本。殆维霖未细阅其书欤。

△《广州游览小志》·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士祯撰。士祯有《古欢录》,已著录。士祯以康熙甲子十一月祭告南海,以乙丑二月八日至四月一日归。计留广州五十一日,因而游览古迹,作为此志。凡光孝寺、六榕寺、五羊观、海幢寺、海珠寺、越秀山、蒲涧寺、长寿寺、南园三忠祠九处,皆会城内外地也。

△《天下名山记钞》·(无卷数,内府藏本)

国朝吴秋士编。秋士字西湄,歙县人。其书取何钅堂《游名山记》及王世贞之《广编》删而录之,无一字之考订。

△《泰山纪胜》·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孔贞瑄撰。贞瑄有《大成乐律》,已著录。是编乃其初官泰安教谕时纪所游历而作也。大略仿《岱史》之旧,自万仙楼以下共五十馀则,每景各叙其胜。其馀诸山脉络与岱宗相属者,如尼山、防山、龟、蒙、凫、绎之类亦咸入纪载。其捨身崖、社首、蒿里、封禅数条,持论颇不诡於正。然於封禅旧典,引据未能详洽。大抵议论多而考据少,其文格亦尚沿竟陵末派云。

△《匡庐纪游》·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吴阐思撰。阐思字道贤,武进人。所记庐山名迹凡五十八条,词颇简洁。然大抵以摹写景物为长。

△《滇黔纪游》·二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陈鼎撰。鼎有《东林列传》,已著录。是编为其客游滇黔时所纪。上卷纪黔,下卷纪滇,於山川佳胜,叙述颇为有致,而不免偶出鄙语。如纪贵州诸苗曰:“男子之丽者,即古之潘安、宋朝有不及焉;女子之丽者,汉之飞燕、唐之太真亦无能出其上矣。此种女子,欲购之者牛马当以千计。男子皆不乐为龙阳君,有犯之者辄自杀。”又记楚雄、姚安、开化三郡曰:“余遍游三郡,别时各有遗赠。土仪之盛,馈赆之丰,有多至百金者”云云,其言殊陋。又如记三塔寺黄华老人石刻一事,黄华老人即金王庭筠,所作四诗刻石在山西汾州,故有“人道高欢避暑宫”句。后李中阳始摹刻於点苍山,王士祯《居易录》载之甚详。鼎乃以为仙人之笔,则考证之疏,亦可概见矣。

△《玉山遗响》·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贞生撰。贞生号篑山,庐陵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玉山在泰和仁善乡,初名义山,又改匡山,土人称子瑶山。贞生尝游息其中。是编首载所作诗;次载所题对联;次载所作记;次为茅屋随札,则山中之日记;次为他人所作诗赋传记。前有罗丽序,谓贞生所著文集尚未刊行,此其家居一载之内,流连山水,随笔记之,以示其意之所寓者。所录虽皆诗文,而其体例在游记、地志之间,故附之《地理类》焉。

△《苍洱小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毕曰澪撰。曰澪有《滇游记》,已著录。是编亦曰澪父忠告官云南布政司参议时,曰澪省觐至大理,纪其山川名胜而作。相传灵鹫山即今点苍山,为释伽佛修道处。宾川之鸡足山即伽叶道场。故曰澪是书多引佛经为证据。

──右“地理类”游记之属,二十一部、一百二十三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南中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曰晋常璩撰。前有顾应祥序云:“此书附在《华阳国志》,近世无传。升菴杨太史谪居於滇,以其旧所藏本,手录见示”云云。考隋以来《经籍》、《艺文》诸志,皆无此书。宋李校正《华阳国志》,原序具存,亦不云附有此卷。且汉王恢攻南越在建元六年,张骞使大夏在元狩元年,此云骞以白帝东越攻南越,大行王恢救之。年月之先后既殊,事迹亦不知何据。又晋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宁州,而此云六年。牂柯郡下元鼎六年亦误作元鼎二年,牴牾不一。杨慎好撰伪书,此书当亦汉杂事秘辛之类也。

△《高丽记》·(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宋徐兢撰。案:兢别有《高丽图经》四十卷,已著於录。此本所载,即从图经中摘钞而成,非两书也。

△《记古滇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张道宗撰。前有嘉靖己酉沐朝弼序,则称道宗为元人。卷末题“咸淳元年春正月八日,滇民张道宗录”。而书中又载元统二年立段信茁实为大理宣慰使司事,颠倒牴牾,猝不可诘。其书大抵阴剽诸史《西南夷传》,而小变其文。惟所记金马碧鸡事,称阿育王有三子争逐一金马,季子名至德,逐至滇池东山获之,即名其山曰金马。长子名福邦,续至滇池之西山,忽见碧凤,即名其山曰碧鸡。所谓金马、碧鸡之神,即是二子。其说荒诞,与史传尤异。文句亦多不雅驯,殆出赝托。况书中明言:“宋兴以北有大敌,不暇远略。使传往来,不通中国。”何以度宗式微之时,转奉其正朔?然则非惟道宗时代恍惚难凭,即其人之有无且不可遽信矣。卷首有杨慎点校字,其即慎所依托而故谬其文以疑后人欤?

△《异域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篇首胡惟庸序曰:“《臝虫录》者,予自吴元年丁未,出镇江陵,有处士周致中者,前元之知院也,持是录献於军门。”则此书初名《臝虫录》,为周致中所作。又开济跋曰:“是书吾兄得之於青宫,乃国初之故物。今吾兄重编,更其名曰《异域志》。”则此书名《异域志》乃开济之兄所更定。然考明太祖於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建国号曰吴。丁未当称“吴三年”,不得称“元年”。又济跋题“壬午长至”,为惠帝建文四年。其时济被诛已久,不应作跋。疑皆出於依托也。其书中杂论诸国风俗物产土地,语甚简略,颇与金铣所刻《异域图志》相似,无足采录。

△《异域图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后有明广信府知府金铣序,谓宋亦有应天府,疑是宋书。然书中载明初封元梁王子於耽罗,则为明人所作无疑。其书摭拾诸史及诸小说而成,颇多疏舛。如占城役属於安南,乃云安南为“占城役属”,殊不足据。其他叙述,亦太寥寥。

△《百夷传》·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钱古训撰。古训,馀姚人。洪武甲戌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百夷即麓川平缅宣慰司。(案:百夷即今猡夷,译语对音,故无定字。)洪武二十九年,其酋思仑发诉与缅人构兵。古训时为行人,与其同官桂阳李思聪奉诏往谕,仑发等听命而还。因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为书以进。古训旋以劳擢湖广参政。请泽州杨砥序之。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以此书为李思聪作。今据砥序及夏原吉后序,则实古训所作。虞稷偶失考也。

△《南夷书》·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张洪撰。洪字宗海,常熟人。洪熙初召入翰林,官修撰。是编乃永乐四年缅甸宣慰使那罗塔劫杀孟养,宣慰使刁查及思栾发而据其地。洪时为行人,赍敕往谕。因采摭见闻,记其梗概。所载洪武初至永乐四年平定云南各土司事,皆略而不详。其於云南郡建置始末,亦未能明晰。如南诏为蒙氏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姓,始至大理段氏。孟养、麓川,各有土司,书中皆遗之。唯载梁王拒守,及杨苴乘隙窃发诸事,稍足与史参考耳。书中“澜沧江”作“兰沧江”,“思栾发”作“思鸾发”,与史互异。盖亦译语对音之故也。

△《西洋番国志》·(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巩珍撰。珍,应天人。其仕履始末未详。永乐中,敕遣太监郑和等出使西洋。宣宗嗣位,复命和及王景宏等往海外,遍谕诸番。时珍从事总制之幕,往还三年。所历诸番曰占城,曰爪哇,曰暹罗,曰旧港,曰哑噜,曰满剌加,曰苏门答剌,曰那姑儿,曰黎代,曰喃勃里,曰溜山,曰榜葛剌,曰钖兰山,曰小葛兰,曰阿枝,曰古里,曰祖法儿,曰忽鲁谟厮,曰阿丹,曰天方,凡二十国。於其风土人物,询诸通事,转译汉语,覼缕毕记,至宣德九年编成。所记与《明史·外国传》大概相同,疑史采用此书也。

△《瀛涯胜览》·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马观撰。观不知何许人。书中多记郑和出使时事,则作於永乐以后也。所记海外诸番曰占城,曰爪哇,曰旧港国,曰暹罗,曰满剌加,曰哑鲁国,曰苏门答剌,曰那孤儿,曰黎代,曰喃勃里,曰钖兰,曰小葛兰,曰阿枝,曰古俚,曰溜山,曰祖法儿,曰阿丹国,曰榜葛剌国,曰忽鲁谟厮国,凡十九国,而为篇十八。其那孤儿国附见苏门答剌后,以其微也。各载其疆域、道里、风俗、物产,亦略及沿革。大抵与史传相出入。

△《朝鲜杂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明董越撰。越有《朝鲜赋》,已著录。是书繁碎无体例。以越所撰《朝鲜赋》校之,皆赋中越所自注。盖好事者抄出别行,伪立名目,非越又有此书也。

△《海槎馀录》·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顾撰。字汇堂,吴县人。官至南安府知府,是编乃其官儋州时所著。凡风土、物产悉随笔记之,共四十馀则,皆地志所已具。惟处置叛黎一节,叙述颇详,为《蛮司合志》所未及云。

△《日本考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薛俊撰。俊,定海人。嘉靖二年,日本国使宗设来贡,抵宁波。未几,宋素卿等亦至。互争真伪,自相残杀。所过州县,大肆焚掠。浙江濒海之地,人民苦之。俊因纂辑是书,大略言防御之事为多,而国土、风俗亦类入焉。然见闻未广,所辑《沿革》、《疆域》二略,约举梗概,挂漏颇多。属国中兼及新罗、百济等国,不知新罗、百济在宋时已为朝鲜所并,其时并无是国矣。又序世系但及宋雍熙以前,而不载元以后国王名号,亦疏漏也。

△《日本图纂》·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若曾有《郑开阳杂著》,已著录。此书乃其在胡宗宪幕府所作。以坊行《日本考略》一书舛讹难据,因从奉化人购得南岙倭商秘图,持以询诸使臣、降倭、通事、火长之属,汇订成编。前为图三幅,附以论说。后载州郡、土贡、道路、形势、语言、什器、寇术,而仪制、诗表别为附录。视若曾《万里海防编》内所载较为详密。其《针经图说》,止载入贡故道,而间道便利皆隐而不言。盖恐海滨奸宄得通倭之路,有深意存焉。惟其言“明太祖洪武二年命赵秩往谕其国”,《明史》载在洪武三年。又言“太宗十九年寇辽东,总兵刘江歼之於望海埚”,《明史》载在永乐十七年,乃都督刘荣,非总兵刘江,均不相合。然《明史》据《明实录》及国史,不得有误。殆是书传闻未实也。

△《朝鲜图说》·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先图后考,次详其世纪、都邑、山川、风俗、土产、道里、贡式,而以宋郑兴裔奏议一篇附焉。盖是时朝鲜亦被倭患,故因日本而及之。

△《琉球图说》·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体例与《朝鲜图说》相同,地里则但标其针路,末附宋郑藻《纪事》一篇。琉球奉明正朔,从无寇掠。殆以其国外偪於倭,内密迩於福建,而为预防之计欤?

△《安南图说》·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体例亦与《朝鲜图说》同,但增《疆域》、《伪制》二门。《疆域》寥寥数语,其《伪制》则纪黎、莫二姓事也。末附宋郑竦《纪略》一篇。若曾时距莫登庸事未远,故筹画边防,并及安南。然相距既遥,所传闻者略矣。

△《西洋朝贡典录》·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黄省曾撰。省曾字勉之,吴县人。嘉靖辛卯举人。《明史·文苑传》附见《文徵明传》中。是编纪西洋诸国朝贡之事,自占城以迄天方,为国二十有三。国各一篇,篇各有论。凡道里远近、风俗美恶、物产器用之殊、言语衣服之异,靡不详载。考《明史·外国传》,其时通职贡者尚不尽於此录。省曾止就内侍郑和所历之国,编次成书,馀固未暇及也。末有二跋,一为东山居士孙允伽,一为清常道人赵开美。允伽称此书初未付梓,得其手稿录之。开美谓其章法句法颇学《山海经》,信为奇书。钱曾《读书敏求记》亦载之。然其精华已采入正史,馀亦无他异闻也。

△《夷俗记》·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萧大亨撰。大亨号岳峰,泰安人。嘉靖壬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书专纪鞑靼风俗,分《匹配》、《生育》、《分家》、《治奸》、《治盗》、《听讼》、《葬埋》、《崇佛》、《待宾》、《尊师》、《耕猎》、《食用》、《帽衣》、《敬上》、《禁忌》、《牧养》、《习尚》、《教战》、《战阵》、《贡市》二十类。盖大亨尝为宣大总督,故录其所闻如此。然殊多失实,不足徵信。惟顺义王互市之地,《明史》载大同於左卫北威远堡边外,宣府於万全右卫张家口边外,山西於水泉营。而此书载大同互市有三堡:一曰守口堡,二曰得胜堡,三曰新平堡,则大亨所亲见,较史为详云。

△《朝鲜国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存惟《京都》、《风俗》、《山川》、《古都》、《古迹》五门。中称“我康献王”,知为朝鲜人作。引《明一统志》称“大明”,知为作於明时。又多称王氏诸王为高丽王,知为明之中叶,李氏有国,改称朝鲜之后也。

△《东夷图说》·二卷,《岭海异闻》·一卷、《续闻》·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蔡汝贤撰。汝贤字思齐,华亭人。隆庆戊辰进士。是编成於万历丙戌。所纪皆东南海中诸国,殊多传闻失实。如谓“琉球国人窅目深鼻,男去髭须,辑鸟羽为冠,装以珠玉赤毛”。今琉球贡使旅来,目所共睹,殊不如其所说。海西诸国,统称西洋,汝贤乃以西洋为国名,则更谬矣。至於《异闻》、《续闻》,尤多荒诞不经。其图像悉以意杜撰,亦毫无所据。

△《四川土夷考》·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谭希思撰。希思有《明大政纂要》,已著录。是书乃希思在蜀时命布政使官属取全蜀土司、土府绘图立说,裒为一编。刻於万历二十六年。首全图,次各土司、土府分图。图各有说,凡七十八篇。其中所列,多沿边城堡守御名目,而於土司境壤、山川形势,概未之及,盖专为防守之策而设。虽名为《土夷考》,其实乃险隘图也。所附之说,仅据州县申册,简略颇甚,亦不足以备考核。

△《日本考》·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李言恭、都杰同撰。言恭字惟寅,岐阳武靖王文忠之裔,以万历二年袭封临淮侯。杰字彦辅,蔚州人。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方言恭督京营戎政时,杰为右都御史。会倭患方剧,乃共摭所闻为此书。记其山川地理及世次土风,而於字书译语,胪载尤详。后倭陷朝鲜,封贡议起,杰以力争不合,徙南京。而言恭子宗城卒为石星所荐,充正使往封。至釜山而倭情中变,易服逃归,被劾论戍。盖徒恃纸上空言,宜其不能悉知情伪也。

△《咸宾录》·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罗曰褧撰。曰褧字尚之,江西人。是编刊於万历中。分列诸国之事,以东西南北为分。欲夸明代声教之远,故曰“咸宾”,其实多非朝贡之国。又叙事古今糅杂,标题人地混淆,亦颇无体例。

△《别本坤舆外纪》·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旧本题国朝南怀仁撰。载吴震方《说铃前集》中。案:怀仁《坤舆外纪》,别有全本,已著於录。此本摘录其文,并删其图说,乃丛书之节本。犹明季坊刻窜乱古书之陋习也。

△《西方要记》·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西洋人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等撰。利类思、安文思皆以明末入中国,南怀仁以顺治十六年至京师。此书则康熙初年所述,凡二十条。专记西洋国土、风俗、人物、土产及海程远近,大抵意在夸大其教,故语多粉饰失实。

△《洱海丛谈》·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释同揆撰。同揆字轮庵,云南大理府文殊寺僧也。是书纪滇南未入版图之初,引《隋书》西海阿育国王仲子封苍洱之间,为南诏之始祖。其后世灭而复兴者有段氏、蒙氏、高氏,相承至明初,始皆内附。所载“观音大士结茅郡中,及唐永徽后现身七化”之语,皆近荒诞。以缁徒为地志,自张其教,固所不免耳。

△《八纮译史》·四卷、《纪馀》·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次云撰。次云有《湖壖杂记》,已著录。是书专录荒外诸国。古事皆采摭史传,复见不鲜。近事多据《瀛涯胜览》、《职方外纪》诸书,亦多传闻失实。所记西域山川物产,其地自天威耆定,俱入版图。如谓“高昌盛暑,人皆穴处,鸟飞或为日气所烁而堕”;谓“火焰山烟焰烛天”;谓“火蚕绵絮衣一袭,止用一两,稍多,热不可耐”;谓“白叠子其实成茧,中有细丝”;谓“哈密四味木其实如枣,以竹刀取之则甘,铁刀取之则苦,木刀取之则酸,芦刀取之则辛”;谓“龟兹有山出泉,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人服之,齿落更生”。今由嘉峪关南路至喀什噶尔,即经三国故地,安得有此事哉!即其他可知矣。后附《译史纪余》四卷:一为东海西海及异物;二为高丽、日本、占城、安南、琉球之诗;三为外国钱文;四为西番、百译、缅甸、暹罗四国之书。亦皆耳剽之谈,不为确据。如“人面鱼食目”一条,此书作前朝使臣至日本事。《峒溪纤志》又以为苗人进于初官是土者。一人之书而自相矛盾,是尚可为信史哉。

△《八纮荒史》·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次云撰。次云既撰《八纮译史》,记其曾通中国者。因复摭小说稗官所载荒渺之说,为此书。皆无稽之谈也。书首题卷之一,则当不止此卷。而次云所刻杂著,前列总目,此书实止一卷。岂欲续辑而未成欤?

△《峒谿纤志》·三卷、《志馀》·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陆次云撰。所记皆诸苗蛮种落风俗。前有题词,称诸书所载,同异攸殊。余徵诸见闻,详为考正。措词虽简,徵事弥该。上卷为《峒谿群言考正》,中卷为《蛮獠志》,下卷为《滇中峒谿所产》。《志馀》一卷则皆蛮中歌谣,自吴淇《粤风续》所采出者也。

△《安南纪游》·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潘鼎珪撰。鼎珪字子登,晋江人。是编成於康熙二十七年,乃鼎珪游广东时偶附海舶,遇风飘至其国,因纪其山川风土之大略。与诸书所记不甚相远,无他异闻。

△《海外纪事》·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释大汕撰。大汕,广东长寿寺僧。康熙乙亥春,大越国王阮福周聘往说法,越岁而归。因记其国之风土以及大洋往来所见闻。大越国者,其先世乃安南赘婿,分藩割据,遂称大越。卷前有阮福周序,题“丙子蒲月”,盖康熙三十五年也。

△《连阳八排风土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来章撰。来章号礼山,本名灼然,以字行,襄城人。康熙乙卯举人,官连山县知县。是书即其康熙戊子在连山时所作。八排者,猺獠所居,以竹木为砦栅,谓之排也。凡分《图绘》、《形势》、《风俗》、《言语》、《剿抚》、《建置》、《约束》、《向化》八门,门为一卷。其目尚有第九卷,题曰《杂述》上下,然有录无书,岂为之而未成欤?中多自叙政绩。其《向化》一门,纪所判断之案,各为标目。殆似传奇,尤非体例。

△《中山传信录》·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徐葆光撰。葆光字澄斋,吴江人。康熙壬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七年,册封琉球国世子尚贞为国王,以葆光为副使。归时奏上是书。绘图列说,纪述颇详。

△《楚南苗志》·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段汝霖撰。汝霖字时斋,号梅亭,汉阳人。由举人历官建宁府知府。是书乃汝霖为湖南永绥同知时所作。前五卷皆载苗人种类、风俗、物产、言语、衣服及历朝控御抚治之法。末一卷附载猺人、土人及粤西六寨蛮,而六寨蛮尤为简略。以非楚所治故也。体例冗杂,叙述亦不甚雅驯。而得诸见闻,事皆质实。惟前载星野,与苗蛮土人皆无所涉。未免沿地志之陋格耳。

──右“地理类”外纪之属,三十四部,八十三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