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

○皇太子冠礼皇子附 公主笄礼 公主下降仪宗室附 亲王纳妃 品官婚礼士庶人婚礼

皇太子冠仪,尝行于大中祥符之八年。徽宗亲制《冠礼沿革》十一卷,命仪礼局仿以编次。

其仪:前期奏告天地、宗庙、神稷、诸陵、宫观。殿中监帅尚舍张设垂拱、文德殿门之内,设香案殿下螭陛间,又为房于东朵殿。大晟展宫架乐于横街南,太常设太子冠席东阶上、东宫官位于后,设褥位,陈服于席南,东领北上。远游冠簪导、衮冕簪导同箱,在服南。设罍洗阼阶东,罍在洗东,篚在洗西,实巾一,加勺幂。光禄设醴席西阶上,南面,实侧尊在席南。又设馔于席,加幂。执事者并公服,立罍洗酒馔之所。九旒冕、远游冠、折上巾各一匴,奉礼郎三人执以侍于东阶之东、西北上。设典仪位于宫架东北,赞者二人在南,西向。

礼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太子诣朵殿东房。皇帝乘辇,驻垂拱殿,百官起居如月朔视朝仪。左辅版奏中严,内外符宝郎奉宝先出;左辅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诣文德殿,帘卷。大乐正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殿上鸣鞭,皇帝出西阁乘辇,协律郎俯伏,跪,举麾,兴,工鼓柷,奏《乾安》之乐,殿上扇合。礼直官、太常博士引礼仪使导皇帝出,降辇即坐,帘卷扇开,鞭鸣乐止,炉烟升。符宝郎奉宝陈于御坐左右,礼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掌冠、赞冠者入门,《肃安》之乐作,至位,乐止。典仪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左辅诣御坐前,承制降东阶,诣掌冠者前西向称有制,典仪赞在位官再拜讫,宣制曰:“皇太子冠,命卿等行礼。”掌冠、赞冠者再拜讫,文臣侍从官、宗室、武臣节度使以上升殿,东西立,应行礼官诣东阶下立。

东宫官入,诣太子东房,次礼直官等引太子,内侍二人夹侍,东宫官后从,《钦安》之乐作,即席西向坐,乐止。引掌冠、赞冠者以次诣罍洗,乐作,搢笏,盥帨讫,出笏,升,乐止。执折上巾者升,掌冠者降一等受之,右执项,左执前,进皇太子席前,北向立,祝曰:“咨尔元子,肇冠于阼。筮日择宾,德成礼具。于万斯年,承天之祜。”乃跪冠,《顺安》之乐作,掌冠者兴,席南北面立,后准此。

赞冠者进席前,北面跪正冠,兴,立于掌冠者之后。太子兴,内侍跪进服,服讫,乐止。

掌冠者揖太子复坐,礼直官等引掌冠者降诣罍洗,如上仪。赞冠者进席前,北向跪,脱折上巾置于匴,兴,内侍跪受,兴,置于席。执远游冠者升,掌冠者降二等受之,右执项,左执前,进太子席前,北向立,祝曰:“爰即令辰,申加元服。崇学以让,三善皆得。副予一人,受天百福。”乃跪冠,《懿安》之乐作,掌冠者兴。赞冠者进,跪簪结纮,兴。太子兴,内侍跪进服,服讫,乐止。

掌冠者揖太子复坐,掌冠者降诣罍洗,及赞冠者跪,脱远游冠,并如上仪。执衮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右执项,左执前,进太子席前,北向立,祝曰:“三加弥尊,国本以正。无疆惟休,有室大竞。懋昭厥德,保兹永命。”乃跪冠,《成安》之乐作。掌冠者兴。赞冠者如上仪,跪簪结纮。内侍进服,服讫,乐止。礼直官等引太子降自东阶,乐作,由西阶升,即醴席南向坐,乐止。又引掌冠者诣罍洗,乐作,盥帨讫,升西阶,乐止。赞冠者跪取爵,内侍注酒,掌冠者受爵,跪进太子席前,北向立,祝曰:“旨酒嘉荐,有飶其香。拜受祭之,以定尔祥。令德寿岂,日进无疆。”太子搢圭,跪受爵,《正安》之乐作,饮讫,奠爵执圭。太官令设馔席前,太子搢圭,食讫,乐止,执圭兴,太官令彻馔、爵。

礼直官等引自西阶诣东房,易朝服,降立横街,南北向,东宫官复位,西向。太子初行,乐作,至位,乐止。

礼直官等引掌冠、赞冠者诣前,西向,掌冠者少进,字之曰:“始生而名,为实之宾。既冠而字,以益厥文。永受保之,承天之庆。奉敕字某。”太常博士请再拜,太子再拜讫,搢笏,舞蹈,再拜,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左辅承旨,降自东阶,诣太子前,西向,宣曰“有敕”,太子再拜,宣敕曰:“事亲以孝,接下以仁。远佞近义,禄贤使能。古训是式,大猷是经。”宣讫,太子再拜讫,礼直官等引太子前,俯伏,跪,奏称:“臣虽不敏,敢不祗奉!”奏讫,兴,复位,再拜讫,引出殿门,乐作,出门,乐止。侍立官并降复位,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礼仪使奏礼毕,鸣鞭。大乐正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乾安》之乐作,皇帝降坐,左辅奏解严,放仗,在位官皆再拜,退。

太子入内,朝见皇后,如宫中仪。乃择日谒太庙、别庙,宿斋于本宫。质明,服远游冠、朱明衣,乘金辂。至庙,改服衮冕,执圭行礼,群臣称贺,皇帝赐酒三行。

皇子冠,前期择日奏告景灵宫,太常设皇子冠席文德殿东阶上,稍北东向,设褥席,陈服于席南,东领北上。九旒冕服、七梁进贤冠服、折上巾公服、七梁冠簪导、九旒冕簪导同箱,在服南。设罍洗、酒馔、旒冕、冠、巾及执事者,并如皇太子仪。

其日质明,皇帝通天冠、绛纱袍,御文德殿。皇子自东房出,内侍二人夹侍,王府官从,《恭安》之乐作,即席南向坐,乐止。掌冠者进折上巾,北向跪冠,《修安》之乐作;赞冠者进,北面跪正冠,皇子兴,内侍跪进服讫,乐止。掌冠者揖皇子复坐,以爵跪进,祝曰:“酒醴和旨,笾豆静嘉。授尔元服,兄弟具来。永言保之,降福孔皆。”皇子搢笏,跪受爵,《翼安》之乐作,饮讫,太官令进馔讫。再加七梁冠,《进安》之乐作。掌冠者进爵,祝曰:“宾赞既戒,肴核惟旅。申加厥服,礼仪有序。允观尔成,承天之祜。”皇子跪受爵,《辅安》之乐作,太官奉馔。三加九旒冕,《广安》之乐作。掌冠者进爵,祝曰:“旨酒嘉栗,甘荐令芳。三加尔服,眉寿无疆。永承天休,俾炽而昌。”皇子跪受爵,《贤安》之乐作,太官奉馔,馔彻。

皇子降,易朝服,立横阶南,北向位,掌冠者字之曰:“岁日云吉,威仪孔时。昭告厥字,君子攸宜。顺尔成德,永受保之。奉敕字某。”皇子再拜舞蹈,又再拜,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左辅宣敕,戒曰:“好礼乐善,服儒讲艺。蕃我王室,友于兄弟。不溢不骄,惟以守之。”皇子再拜,进前俯伏,跪称:“臣虽不敏,敢不祗奉!”俯伏,兴,复位,再拜,出。殿上侍立官并降,复位,再拜,放仗。明日,百僚诣东上阁门贺。

公主笄礼。年十五,虽未议下嫁,亦笄。笄之日,设香案于殿庭;设冠席于东房外,坐东向西;设醴席于西阶上,坐西向东;设席位于冠席南,西向。其裙背、大袖长裙、褕翟之衣,各设于椸,陈下庭;冠笄、冠朵、九翚四凤冠,各置于盘,蒙以帕。首饰随之,陈于服椸之南,执事者三人掌之。栉总置于东房。内执事宫嫔盛服旁立,俟乐作,奏请皇帝升御坐,乐止。

提举官奏曰:“公主行笄礼。”乐作,赞者引公主入东房。次行尊者为之总髻毕,出,即席西向坐。次引掌冠者东房,西向立,执事奉冠笄以进,掌冠者进前一步受之,进公主席前,北向立,乐止,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绵鸿,以介景福。”祝毕,乐作,东向冠之,冠毕,席南北向立;赞冠者为之正冠,施首饰毕,揖公主适房,乐止。执事者奉裙背入,服毕,乐作,公主就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赞冠者执酒器,执事者酌酒,授于掌冠者执酒,北向立,乐止,祝曰:“酒醴和旨,笾豆静嘉。受尔元服,兄弟具来。与国同休,降福孔皆。”祝毕,乐作,进酒,公主饮毕,赞冠者受酒器,执事者奉馔,食讫,彻馔。

复引公主至冠席坐,乐止。赞冠者至席前,赞冠者脱冠置于盘,执事者彻去,乐作。执事者奉冠以进,掌冠者进前二步受之,进公主席前,北向立,乐止,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饰以威仪,淑谨尔德。眉寿永年,享受遐福。”祝毕,乐作,东向冠之,冠毕,席南北向立。赞冠者为之正冠,施首饰毕,揖公主适房,乐止。执事奉大袖长裙入,服毕,乐作。公主至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赞冠者执酒器,执事者酌酒,授于掌冠者执酒,北向立,乐止,祝曰:“宾赞既戒,肴核惟旅。申加尔服,礼仪有序。允观尔成,永天之祜。”祝毕,乐作,进酒,公主饮毕,赞冠者受酒器,执事者奉馔食讫,彻馔。

复引公主至冠席坐,乐作。赞冠者至席前,赞冠者脱冠置于盘,执事者彻去,乐作。执事奉九翚四凤冠以进,掌冠者进前三步受之,进公主席前,向北而立,乐止,祝曰:“以岁之吉,以月之令,三加尔服,保兹永命。以终厥德,受天之庆。”祝毕,乐作,东向冠之,冠毕,席南北向立。赞冠者为之正冠、施首饰毕,揖公主适房,乐止。执事者奉褕翟之衣入,服毕,乐作,公主至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赞冠者执酒器,执事者酌酒,授于掌冠者执酒,北向立,乐止,祝曰:“旨酒嘉荐,有飶其香。咸加尔服,眉寿无疆。永承天休,俾炽而昌。”祝毕,乐作,进酒,公主饮毕,赞冠者受酒器。执事者奉馔,食讫,彻馔。

复引公主至席位立,乐止,掌冠者诣前相对,致辞曰:“岁日具吉,威仪孔时。昭告厥字,令德攸宜。表尔淑美,永保受之。可字曰某。”辞讫,乐作,掌冠者退。引公主至君父之前,乐止,再拜起居,谢恩再拜。少俟,提举进御坐前承旨讫,公主再拜。提举乃宣训辞曰:“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宣讫,公主再拜,前奏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归位再拜,见后母之礼如之。

礼毕,公主复坐,皇后称贺,次妃嫔称贺,次掌冠、赞冠者谢恩,次提举众内臣称贺,其余班次称贺,并依常式。礼毕,乐作;驾兴,乐止。

公主下降。初被选尚者即拜驸马都尉,赐玉带、袭衣、银鞍勒马、采罗百匹,谓之系亲。又赐办财银万两,进财之数,倍于亲王聘礼。出降,赐甲第。余如诸王夫人之制。掌扇加四,引障花、烛笼各加十,皆行舅姑之礼。诸亲递加赐赉。其县主系亲以金带,赐办财银五千两,纳财赐赉,大率三分减其二。宗室女特封郡君者,又差降焉。

嘉祐初,礼官言:“礼阁新仪,公主出降前一日,行五礼。古者,结婚始用行人,告以夫家采择之意,谓之纳采。问女之名,归卜夫庙,吉,以告女家,谓之问名、纳吉。今选尚一出朝廷,不待纳采。公主封爵已行诞告,不待问名。若纳成则既有进财,请期则有司择日。宜稍依五礼之名,存其物数,俾知婚姻之事重、而夫妇之际严如此,亦不忘古礼之义也。”时兖国公主下嫁李玮,诏赐出降日,令夫家主婚者具合用雁、币、玉、马等物,陈于内东门外,以授内谒者,进入内侍掌事者受,唯马不入。

神宗即位,诏以“昔侍先帝,恭闻德音,以旧制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者,辄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岂可以富贵之故,屈人伦长幼之序。宜诏有司革之,以厉风俗。”于是著为令。仍命陈国长公主行舅姑之礼,驸马都尉王师约更不升行。公主见舅姑行礼自此始。旧例,长公主凡有表章不称妾,礼院议谓:“男子、妇人,凡于所尊称臣若妾,义实相对。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称臣,即公主理宜称妾。况家人之礼,难施于朝廷。请自大长公主而下,凡上笺表,各据国封称妾。”从王师约之请也。

康国公主下降,太常寺言:“按令,公主出降,申中书省,请皇后帅宫闱掌事人送至第外,命妇从,今请如令。”诏:“出降日,婉仪帅宫闱掌事者送至第外,命妇免从。”

徽宗改公主为姬,下诏曰:“在熙宁初,有诏厘改公主、郡主、县主名称,当时群臣不克奉承。近命有司稽考前世,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姬’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长者,为大长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两国者以四字。”

其出降日,婿家具五礼,修表如上仪。太史局择日告庙。

亲迎。前一日,所司于内东门外量地之宜,西向设婿次。其日,婿父醮子如上仪。乃命之曰:“往迎肃雍,以昭惠宗祏.”子再拜,曰:“祗率严命!”又再拜,降,出乘马,至东华门内下马,礼直官引就次。有司陈帝姬卤簿、仪仗于内东门外,候将升厌翟车,引婿出次于内东门外,躬身西向。掌事者执雁,内谒者奉雁以进,俟帝姬升车,婿再拜,先还第。

同牢。其日初昏,掌事者设巾、洗各二于东阶东南,一于室北。水在洗东,尊于室中,实四爵、两卺于篚。婿至本第,下马以俟。帝姬至,降车,赞者引婿揖之以入,及寝门又揖,导之升阶,入室盥洗。掌事者布对位,又揖帝姬,皆即坐受盏三饮,俱兴,再拜,赞者彻酒。

见舅姑。夙兴,帝姬著花钗、服褕翟以俟见。赞者设舅姑位于堂上,舅位于东,姑位于西,各服其服就位。女相者引帝姬升自西阶,诣舅位前再拜,赞者以枣栗授帝姬奉置舅位前,舅即坐,赞者进彻以东,帝姬退,复位,又再拜。女相者引诣姑位前再拜,赞者以腶修授帝姬奉置姑位前,姑即坐,赞者亦彻以东,帝姬退,复位,又再拜。次醴妇、盥馈、飨妇如仪。

诸王纳妃。宋朝之制,诸王聘礼,赐女家白金万两。敲门,即古之纳采。

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彩四十匹。定礼,羊、酒、彩各加十,茗百斤,头{须巾}巾段、绫、绢三十匹,黄金钗钏四双,条脱一副,真珠虎珀璎珞、真珠翠毛玉钗朵各二副,销金生色衣各一袭,金涂银合二,锦绣绫罗三百匹,果盘、花粉、花幂、眠羊卧鹿花饼、银胜、小色金银钱等物。纳财,用金器百两、彩千匹、钱五十万、锦绮、绫、罗、绢各三百匹,销金绣画衣十袭,真珠翠毛玉钗朵各三副,函书一架缠束帛,押马函马二十匹,羊五十口,酒五十壶,系羊酒红绢百匹,花粉、花幂、果盘、银胜、罗胜等物。亲迎,用涂金银装肩舆一,行障、坐障各一,方团掌扇四,引障花十树,生色烛笼十,高髻钗插并童子八人骑分左右导扇舆。其宗室子聘礼,赐女家白金五千两。其敲门、定礼、纳财、亲迎礼皆减半,远属族卑者又减之。

政和三年四月,议礼局上皇子纳夫人仪:采择。使者曰:“奉制,某王之俪,属子懿淑。谨之重之,使某行采择之礼。”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颛愚,不足以备采择,恭承制命,臣某不敢辞。”

问名。使者曰:“某王之俪,采择既谐。将加官占,奉制问名。”傧者入告,主人曰:“制以臣某之子,可以奉侍某王,臣某不敢辞。”

告吉。使者曰:“官占既吉,奉制以告。”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愚弗克堪。占贶之吉,臣与有幸。臣某谨奉典制。”

告成。使者曰:“官占云吉,嘉偶既定,制使某以仪物告成。”傧者入告,主人曰:“奉制赐臣以重礼,臣某谨奉典制。”

告期。使者曰:“涓辰之良,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谨奉典制。”

前期,太史局择日,奏告景灵宫。

赐告。前一日,主人设使者次,如常仪,使者以内侍为之。

又设告箱之次于中门外,北向,随阙所向,设香案于寝庭。其日大昕,使者公服至,主人出迎于大门外,北向再拜,使者不答拜。谒者引使者入门而左,主人入门而右,举告箱者同入。主人立香案左,使者在右,举告箱者以告置于香案。女相者引夫人出,面阙立,使者称有制,女相者赞再拜,使者曰:“赐某国夫人告。”又赞再拜,退,使者出。

皇帝醮戒于所御之殿,皇子乘象辂亲迎。同牢、夫人朝见、盥馈、皇帝皇后飨夫人如仪。

其诸王以下:纳采。宾曰:“某官以伉俪之重,施于某王,某官谓主人,某王谓婿。

某王率循彝典,以某将事,敢请纳采。“某王谓婿父,某谓宾。

傧者入告,主人曰:“某之子弗闲于姆训,维是腶修、枣栗之馈,未知所以告虔也。某听命于庙,敢不拜嘉。”

问名。宾曰:“合二姓之好,必稽诸龟筮,敢请问名。”傧者入告,主人曰:“某王恭谨,重正昏礼,将以加诸卜,某敢不以告。”

纳吉。宾曰:“某王承嘉命,稽诸卜筮,龟筮协从,使某以告。”傧者入告,主人曰:“某王不忘寒素,欲施德于某未教之女,而卜以吉告,其曷敢辞。”

纳成。宾曰:“某官以伉俪之重,施于某王,某王,上谓婿,下谓婿父。

率循彝典,有不腆之币,以某将事,敢请纳成。“傧者入告,主人曰:”某王顺彝典,申之以备物,某敢不重拜嘉。“

请期。宾曰:“某王谨重嘉礼,将卜诸近日,使某请期。”傧者入告,主人再辞。傧者出告,宾曰:“某既不获受命于某官,某王得吉卜曰某日,敢不以告。”傧者入告,主人曰:“谨奉命以从。”

亲迎。前一日,主人设宾次,宾谓婿。

如常仪。其日大昕,婿之父服其服,告于祢庙,无庙者设神位于厅东,不应设位者不设。

子将行,父醮之于厅事。赞者设父位中间,南向,设子位父位之西,近南,东向。父即坐,子公服升自西阶,进立位前。赞者注酒于盏,西向授子,子再拜,跪受,赞者又设馔父位前,子举酒兴,即坐饮食讫,降,再拜,进立于父位前。命之曰:“躬迎嘉偶,厘尔内治。”子再拜,曰:“敢不奉命。”又再拜,降出,诣女家。主人服其服,告于祢庙,如请期之仪。宾将至,主人设神位于寝户外之西,设醴女位于户内,南向,具酒馔。宾至,赞者引就次,女盛服于房中,就位南向立,姆位于右,从者陪其后。父公服升自东阶,立于寝户外之东,西向。内赞者设酒馔,女就位坐,饮食讫,降,再拜,内赞者彻酒馔。主人降立东阶东南,西面,赞者引宾出次,立于门西,东面,傧者进受命,出请事,宾曰:“某受命于父,以兹嘉礼,躬听成命。”傧者入告,主人曰:“某固愿从命。”傧者出告讫,入引主人迎宾大门外之东,西面揖宾,宾报揖。主人入门而右,宾入门而左,执雁者从入,陈雁于庭,三分庭,一在南,北向。主人升立于东阶上,西面;宾升西阶进,当寝户前,北面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宾初入门,母出,立于寝户外之西,南面,宾拜讫,姆引女出于母左,父命之曰:“往之汝家,以顺为正,无忘肃恭!”母戒之曰:“必恭必戒,无违舅姑之命!”庶母申之曰:“尔诚听于训言,毋作父母羞!”女出门,婿先还第。

其同牢、庙见、见舅姑诸礼,皆如仪。

凡宗室婚姻,治平中,宗正司言:“宗室女舅姑、夫族未立仪制,皆当创法。”诏:“婿家有二世食禄,即许娶宗室女,未仕者与判、司、簿、尉,已任者随资序推恩。即婿别祖、女别房,旧为婚姻而于今卑尊不顺者,皆许。婿之三代、乡贯、生月、人材书札,止令婚主问验,以告宗正寺、大宗正司,寺、司详视,如条保明。所进财皆赐婿家,令止于本宫纳财,媒妁、使令之非理求匄,许告。宗室女事舅姑及见夫之族亲,皆如臣庶之家。”其后又令宗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任殿直若州县官已上,即许为婚姻。

熙宁十年,又诏:“应袒免以上亲不得与杂类之家婚嫁,谓舅尝为仆、姑尝为娼者。若父母系化外及见居沿边两属之人,其子孙亦不许为婚。缌麻以上亲不得与诸司胥吏出职、纳粟得官及进纳伎术、工商、杂类、恶逆之家子孙通婚。后又禁刑徒人子孙为婚。

应婚嫁者委主婚宗室,择三代有任州县官或殿直以上者,列姓名、家世、州里、岁数奏上,宗正司验实召保,付内侍省宣系,听期而行。嫁女则令其婿召保。其冒妄成婚者,以违制论。主婚宗室与媒保同坐,不以赦降,自首者减罪,告者有赏。非袒免亲者依庶姓法。宗室离婚,委宗正司审察,若于律有可出之实或不相安,方听。若无故捃拾者,劾奏。如许听离,追完赐予物,给还嫁资。再娶者不给赐。非袒免以上亲与夫听离,再嫁者委宗正司审核。其恩泽已追夺而乞与后夫者,降一等。“寻诏:”宗女毋得与尝娶人结婚,再适者不用此法。“

品官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成、请期、亲迎、同牢、庙见、见舅姑、姑醴妇、盥馈、飨妇、送者,并如诸王以下婚。四品以下不用盥馈、飨妇礼。

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其无雁奠者,三舍生听用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鹜代。其辞称“吾子”。

亲迎。质明,掌事者设祢位厅事东间,南向。婿之父服其服,北面再拜,祝曰:“某子某,年若干,礼宜有室,聘某氏第几女,以某日亲迎,敢告。”子将行,父坐厅事,南向,子服其服,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假九品服,余并皂衫衣、折上巾。 立父位西,少南,东向。赞者注酒于盏授子,子再拜,跪受,赞者又以馔设位前,子举酒兴,即坐饮食讫,降,再拜,进立父位前,命之曰:“厘尔内治,往求尔匹。”子再拜,曰:“敢不奉命。”又再拜,降出。

初婚,掌事者设酒馔室中,置二盏于盘,婿服其服如前服,至女家,赞者引就次,掌事者设祢位,主人受礼,如请期之仪。主人谓女父。

女盛服立房中,父升阶立房外之东,西向。非南向者,各随其所向。父立于门外之左,余放此。

赞者注酒于盏授女,女再拜受盏;赞者又以馔设于位前,女即坐饮食讫,降,再拜。父降立东阶下,宾出次,宾谓婿。

主人迎于门,揖宾入,宾报揖,从入。主人升东阶,西面;宾升西阶,进当房户前,北面。掌事者陈雁于阶,宾曰:“某受命于父,以兹嘉礼,躬听成命。”主人曰:“某固愿从命。”宾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初,女出,父戒之曰:“往之汝家,无忘肃恭!”母戒之曰:“夙夜以思,无有违命!”诸母申之曰:“无违尔父母之训!”女出,婿先还,俟于门外。妇至,赞者引就北面立,婿南面,揖以入,至于室。掌事者设对位室中,婿妇皆即坐,赞者注酒于盏授婿及妇,婿及妇受盏饮讫。遂设馔,再饮、三饮,并如上仪。婿及妇皆兴,再拜,赞者彻酒馔。

见祖祢、见舅姑、醴妇、飨送者,如仪。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