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又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皇太后曰:“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惇厉声对曰:“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皆神宗子,莫难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知枢密院曾布曰:“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相继曰:“合依圣旨。”皇太后又曰:“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惇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庚辰,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百官进秩一等,赏诸军。遣宋渊告哀于辽。辛巳,尊先帝后为元符皇后。癸未,追尊母贵仪陈氏为皇太妃。甲申,命章惇为山陵使。乙酉,出先帝遗留物赐近臣。丙戌,以申王佖为太傅,进封陈王,赐赞拜不名。丁亥,进仁宗淑妃周氏、神宗淑妃邢氏并为贵妃,贤妃宋氏为德妃。戊子,以章惇为特进,封申国公。己丑,进封莘王俣为卫王,守太保;简王似为蔡王,睦王偲为定王,并守司徒。罢增八厢逻卒。

二月己亥,始听政。尊先帝妃朱氏为圣瑞皇太妃。壬寅,以南平王李乾德为检校太师。丁未,立顺国夫人王氏为皇后。庚戌,向宗回、宗良迁节度使,太后弟侄未仕者俱授以官。癸示,初御紫宸殿。庚申,以吏部尚书韩忠彦为门下侍郎,资政殿大学士黄履为尚书右丞。辛酉,名懿亲宅潜邸曰龙德宫。甲子,毁承极殿。丙寅,遣吴安宪、朱孝孙以遗留物遗辽国主。三月戊辰朔,诏宰臣、执政、侍从官各举可任台谏者。庚午,遣韩治、曹谱告即位于辽。辛未,诏追封祖宗诸子光济等三十三人为王,女四十八人为公主。甲申,以西蕃王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寻赐姓名曰赵怀德,邈川首领瞎征为怀远军节度使。己丑,以日当食,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庚寅,录赵普后。辛卯,诏求直言。癸巳,以宁远军节度观察留后世雄为崇信军节度使,封安定郡王。乙未,却永兴民王怀所进玉器。

夏四月丁酉朔,日有食之。己亥,令监司分部决狱。甲辰,以韩忠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礼部尚书李清臣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蒋之奇同知枢密院事。乙巳,录曹佾后。丁未,以帝生日为天宁节。己酉,长子亶生。辛亥,大赦天下,应元符二年已前系官逋负悉蠲之。癸丑,鹿敏求等以应诏上书迁秩。乙卯,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丁巳,诏范纯仁等复官、宫观,苏轼等徙内郡居住。癸亥,罢编类臣僚章疏局。乙丑,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五百十八人。

五月丁卯朔,罢理官失出之罚。丙子,诏复废后孟氏为元祐皇后。乙酉,蔡卞罢。己丑,诏追复文彦博、王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三十三人官。辛卯,还司马光等致仕遗表恩。癸巳,河北、河东、陕西饥,诏帅臣计度振恤。

六月丙申朔,辽主遣萧进忠、萧安世等来吊祭。

秋七月丙寅朔,奉皇太后诏,罢同听政。丁卯,告哲宗钦文睿武昭孝皇帝谥于天地、宗庙、社稷。戊辰,上宝册于福宁殿。癸酉,以皇太后还政,减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癸未,遣陆佃、李嗣徽报谢于辽。罢管勾陕西、京、川路坑冶及江西、广东、湖北、夔、梓、成都路管勾措置盐事官。辛卯,封子亶为韩国公。

八月戊戌,诏诸路遇民有疾,委官监医往视疾给药。庚子,作景灵西宫,奉安神宗神御,建哲宗神御殿于其西。辛丑,出内库金帛二百万籴陕西军储。壬寅,葬哲宗皇帝于永泰陵。丙午,遣董敦逸贺辽主生辰,吕仲甫贺正旦。戊申,高丽王王熙遣使奉表来慰。庚戌,诏以仁宗、神宗庙永世不祧。戊午,以蔡王似为太保。癸亥,祔哲宗神主于太庙,庙乐曰《大成之舞》。

九月甲子,诏修《哲宗实录》。丙寅,辽遣萧穆来贺即位。丁卯,减两京、河阳、郑州囚罪一等,民缘山陵役者蠲其赋。己巳,幸龙德宫。辛未,章惇罢。丙子,以陈王佖为太尉。丁丑,诏修《神宗史》。己丑,复均给职田。

十月乙未,夏国入贡。丙申,蔡京出知永兴军,贬章惇为武昌军节度副使。丁酉,以韩忠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壬寅,以曾布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乙卯,升端州为兴庆军。己未,诏禁曲学偏见、妄意改作以害国事者。辛酉,罢平准务。

十一月丁卯,诏修《六朝宝训》。降德音于端州: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庚午,诏改明年元。戊寅,以观文殿学士安焘知枢密院事。庚辰,黄履罢。己丑,置《春秋》博士。辛卯,令陕西兼行铜、铁钱。以礼部尚书范纯礼为尚书右丞。十二月甲午,以皇太后不豫,祷于宫观、祠庙、岳渎。戊戌,出廪粟减价以济民。辛丑,虑囚。甲辰,诏修《国朝会要》。戊申,降德音于诸路:减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戊午,辽人来贺正旦。是岁,出宫女六十九人。

建中靖国元年春正月壬戌朔,有赤气起东北,亘西南,中函白气。将散,复有黑昆在旁。癸亥,有星自西南入尾,其光烛地。癸酉,范纯仁薨。甲戌,皇太后崩,遗诏追尊皇太妃陈氏为皇太后。丁丑,易大行皇太后园陵为山陵,命曾布为山陵使。己卯,令河、陕募人入粟,免试注官。

二月丙申,雨雹。己亥,汰秦凤路土兵。甲辰,始听政。乙巳,出内库及诸路常平钱各百万,备河北边储。丁巳,贬章惇为雷州司户参军。

三月甲子,始御紫宸殿。乙丑,辽使萧恭来告其主洪基殂,遣谢瓘、上官均等往吊祭,黄寔贺其孙延禧立。丁丑,诏以河西军节度使赵怀德知湟州。壬午,以日当食,避殿减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

夏四月辛卯朔,日食不见。甲午,上大行皇太后谥曰钦圣宪肃。乙未,上追尊皇太后谥曰钦慈。丁酉,御殿复膳。壬寅,诏诸路疑狱当奏而不奏者科罪,不当奏而辄奏者勿坐,著为令。

五月辛酉朔,大雨雹。诏三省减吏员、节冗费。丙寅,葬钦圣宪肃皇后、钦慈皇后于永裕陵。庚辰,苏颂薨。丙戌,祔钦圣宪肃皇后、钦慈皇后神主于太庙。戊子,减两京、河阳、郑州囚罪一等,民缘山陵役者蠲其赋。

六月庚寅朔,以韩国公亶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京兆郡王。戊申,封向宗回为永阳郡王,向宗良为永嘉郡王。甲寅,封吴王颢子孝骞为广陵郡王,頵子孝参为信都郡王。戊午,范纯礼罢。己未,诏班《斗杀情理轻重格》。

秋七月辛巳,内郡置添差宗室阙。丙戌,安焘罢。丁亥,以蒋之奇知枢密院事,吏部尚书陆佃为尚书右丞,端明殿学士章楶同知枢密院事。

九月己巳,诏诸路转运、提举司及诸州军,有遗利可以讲求及冗员浮费当裁损者,详议以闻。丙戌,子礻圣薨。

冬十月乙未,李清臣罢。丁酉,天宁节,群臣及辽使初上寿于垂拱殿。

十一月庚申,以陆佃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温益为尚书右丞。壬戌,以西蕃赊罗撒为西平军节度使、邈川首领。辛未,出御制南郊亲祀乐章。戊寅,朝献景灵宫。己卯,飨太庙。庚辰,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改彰信军为兴仁军,昭德军为隆德军。改明年元。十二月壬辰,赐陈王佖诏书不名。癸卯,进神宗昭仪武氏为贤妃。丙午,奉安神宗神御于景灵西宫大明殿。丁未,诣宫行礼。己酉,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是岁,辽人来献遗留物。河东地震,京畿蝗,江、淮、两浙、湖南、福建旱。

崇宁元年春正月丁丑,太原等十一郡地震,诏死者家赐钱有差。

二月丙戌朔,以圣瑞皇太妃疾,虑囚。甲午,子亶改名烜.以蔡确配飨哲宗庙庭。戊戌,诏:“士有怀抱道德、久沈下僚及学行兼备、可厉风俗者,待制以上各举所知二人。”奉议郎赵谂谋反,伏诛。庚子,封子焕为魏国公。辛丑,圣瑞皇太妃薨,追尊为皇太后。庚戌,追封孔鲤为泗水侯,孔伋为沂水侯。

三月丁巳,奉安哲宗神御于景灵西宫宝庆殿。戊午,诣宫行礼。壬戌,以定王偲为太保。壬申,幸定王第。

夏四月己亥,上皇太后谥曰钦成。

五月丁巳,荧惑入斗。庚申,韩忠彦罢。己巳,瞎征卒。庚午,降复太子太保司马光为正议大夫,太师文彦博为太子太保,余各以差夺官。辛未,诏待制以上举能吏各二人。乙亥,黜后苑内侍请以箔金饰宫殿者。丙子,诏元祐诸臣各已削秩,自今无所复问,言者亦勿辄言。戊寅,葬钦成皇后于永裕陵。己卯,陆佃罢。庚辰,以许将为门下侍郎,温益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赵挺之为尚书右丞。

六月己丑,祔钦成皇后神主于太庙。壬辰,减西京、河阳、郑州囚罪一等,民缘山陵役者蠲其赋。癸卯,诏六曹尚书有事奏陈,许独员上殿。己酉,太白昼见。壬子,改渝州为恭州。癸丑,诏仿《唐六典》修神宗所定官制。封伯夷为清惠侯,叔齐为仁惠侯。

闰月甲寅朔,更名哲宗神御殿曰重光。辛酉,虑囚。壬戌,曾布罢。甲子,诏诸路州县官有治绩最著者,许监司、帅臣各举一人。壬午,追贬李清臣为武安军节度副使。癸未,诏监司、帅臣于本路小使臣以上及亲民官内,有智谋勇果可备将帅者,各举一人。

秋七月甲申朔,建长生宫以祠荧惑。丙戌,诏省、台、寺、监及监司、郡守,并以三年成任。戊子,以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己丑,焚元祐法。甲午,诏于都省置讲议司。诏杭州、明州置市舶司。庚子,章楶罢。甲辰,以雨水坏民庐舍,诏开封府振恤压溺者。辛亥,罢《春秋》博士。

八月乙卯,子烜改名桓,焕改名楷。乙丑,罢权侍郎官。辛未,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甲戌,诏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于国南。丙子,诏司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毋得官京师。己卯,以赵挺之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张商英为尚书右丞。

九月戊子,京师置居养院,以处鳏寡孤独,仍以户绝财产给养。乙未,诏中书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丁酉,治臣僚议复元祐皇后及谋废元符皇后者罪,降韩忠彦、曾布官,追贬李清臣为雷州司户参军,黄履为祁州团练副使,窜曾肇以下十七人。己亥,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庚子,以元符末上书人钟世美以下四十一人为正等,悉加旌擢;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为邪等,降责有差。时世美已卒,诏赠官,仍官其子一人。壬寅,贬曾布为武泰军节度副使。甲辰,诏:“元符三年、建中靖国元年责降臣僚已经牵复者,其元责告命并缴纳尚书省。”冬十月癸亥,蒋之奇罢。戊辰,诏责降宫观人不得同一州居住。甲戌,以御史钱遹、石豫、左肤及辅臣蔡京、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等言,罢元祐皇后之号,复居瑶华宫。丙子,刘奉世等二十七人坐元符末党与变法,并罢祠禄。戊寅,以资政殿学士蔡卞知枢密院事。

十一月乙酉,邵州言知溪洞徽州杨光衔内附。戊子,以婉仪郑氏为贤妃。辛卯,置河北安济坊。癸巳,置西、南两京宗正司及敦宗院。戊戌,置显谟阁学士、待制官。戊申,子楷为开府仪同三司,封高密郡王。己酉,立卿、监、郎官三岁黜陟法。十二月癸丑,论弃湟州罪,贬韩忠彦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曾布为贺州别驾,安焘为宁国军节度副使,范纯礼分司南京。庚申,铸当五钱。辛酉,赠哲宗子邓王茂为皇太子,谥献愍。丁丑,诏:“诸邪说诐行非先圣贤之书,及元祐学术政事,并勿施用。”是岁,京畿、京东、河北、淮南蝗。江、浙、熙河、漳、泉、潭、衡、郴州、兴化军旱。辰、沅州徭入寇。出宫女七十六人。

二年春正月辛巳朔。乙酉,窜任伯雨、陈瓘、龚居?、邹浩于岭南,马涓等九人分贬诸州。知荆南舒亶平辰、沅州OD贼,复诚、徽州,改诚州为靖州,徽州为莳竹县。壬辰,温益卒。乙巳,以复荆湖疆土,曲赦两路。丙午,以沍寒,令监司分部决狱。丁未,以蔡京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二月辛亥,安化蛮入寇,广西经略使程节败之。壬子,遣官相度湖南、北OD地,取其材植入供在京营造。甲寅,进元符皇后为太后,宫名崇恩。辛酉,置殿中监。癸亥,奉安哲宗御容于西京会圣宫及应天院。丙子,置诸路茶场。

三月壬午,进仁宗充仪张氏为贤妃。乙酉,减西京囚罪一等。诏党人子弟毋得擅到阙下,其应缘趋附党人、罢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丁亥,御集英殿策进士。癸卯,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五百三十八人,其尝上书在正等者升甲,邪等者黜之。

夏四月甲寅,诏侍从官各举所知二人。乙卯,于阗入贡。丁卯,诏毁吕公著、司马光、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范百禄、梁焘、王岩叟景灵西宫绘像。己巳,以初谒景灵宫,赦天下。乙亥,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黄等文集。戊寅,以赵挺之为中书侍郎,张商英为尚书左丞,户部尚书吴居厚为尚书右丞,兵部尚书安惇同知枢密院事。夺王珪赠谥,追毁程颐出身文字,其所著书令监司觉察。

五月辛巳,以贤妃郑氏为淑妃。癸未,以陈王佖为太师。丙戌,贬曾布为廉州司户参军。己亥,封子楫为楚国公。丙午,册元符皇后刘氏为太后。六月壬子,册王氏为皇后。庚申,诏:“元符末上书进士,类多诋讪,令州郡遣入新学,依大学自讼斋法,候及一年,能革心自新者许将来应举,其不变者当屏之远方。”壬戌,虑囚。是月,中太一宫火。复湟州。

秋七月己卯,学士院火。辛巳,以复湟州,进蔡京官三等,蔡卞以下二等。壬午,白虹贯日。甲申,降德音于熙河兰会路:减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庚寅,曾肇责授濮州团练副使。辛卯,诏上书进士见充三舍生者罢归。丁酉,诏自今戚里宗属勿复为执政官,著为令。乙巳,诏责降人子弟毋得任在京及府界差遣。

八月丁未朔,再论弃湟州罪,贬韩忠彦为磁州团练副使,安焘为祁州团练副使,范纯礼为静江军节度副使,削蒋之奇秩三等。戊申,张商英罢。辛酉,诏张商英入元祐党籍。

九月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庚寅,封子枢为吴国公。诏:“上书邪等人,知县以上资序并与外祠,选人不得改官及为县令。”壬辰,置医学。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辛丑,改吏部选人自承直郎至将仕郎七阶。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祐奸党碑》。甲辰,诏郡县谨祀社稷。冬十一月庚辰,以元祐学术政事聚徒传授者,委监司举察,必罚无赦。

十二月癸亥,祧宣祖皇帝、昭宪皇后。丙寅,诏六曹长贰岁考郎官治状,分三等以闻。是岁,诸路蝗。纂府蛮杨晟铜、融州杨晟天、邵州黄聪内附。

三年春正月己卯,安化蛮降。辛巳,诏上书邪等人毋得至京师。戊子,铸当十大钱。壬辰,增县学弟子员。甲午,赐蔡京子攸进士出身。癸卯,太白昼见。甲辰,铸九鼎。

二月丙午,以淑妃郑氏为贵妃。以刊定元丰役法不当,黜钱遹以下九人。丁未,置漏泽园。己酉,诏王珪、章惇别为一籍,如元祐党。诏自今御后殿,许起居郎、舍人侍立。壬子,以楚国公楫为开府仪同三司,封南阳郡王。庚申,令天下坑冶金银复尽输内藏。辛未,雨雹。

三月辛巳,置文绣院。丁亥,作圜土,以居强盗贷死者。甲午,跻钦成皇后神主于钦慈皇后之上。辛丑,大内灾。

夏四月乙巳,以火灾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流以下原之。乙卯,复鄯州,建为陇右都护府。辛酉,徙封楫为乐安郡王。复廓州。乙丑,罢讲议司。己巳,曲赦陕西。壬申,楫薨。

五月戊寅,罢开封权知府,置牧、尹、少尹。改定六曹,以吏、户、仪、兵、刑、工为序,增其员数,仿《唐六典》易胥吏之称。己卯,以复鄯、廓,蔡京为守司空,封嘉国公。庚辰,许将、赵挺之、吴居厚、安惇、蔡卞各转三官。甲申,改鄯州为西宁州,仍为陇右节度。辛丑,诏黜守臣进金助修宫庭者。

六月壬寅朔,图熙宁、元丰功臣于显谟阁。癸酉,以王安石配飨孔子庙。丙午,增诸州学未立者。壬子,置书、画、算学。占城入贡。戊午,诏重定元祐、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自今毋得复弹奏。辛酉,复置太医局。癸亥,虑囚。乙丑,诏内外官毋得越职论事,侥幸奔竞,违者御史台弹奏。

秋七月癸酉,以婉仪王氏为德妃。庚辰,诏自今大礼不受尊号,群臣毋上表。辛卯,行方田法。

八月庚子,诏诸路知州、通判增入“主管学事”四字。壬寅,大雨,坏民庐舍,令收瘗死者。甲辰,蔡京上《神宗史》。丙午,许将罢。

九月乙亥,以赵挺之为门下侍郎,吴居厚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张康国为尚书左丞,刑部尚书邓洵武为尚书右丞。壬辰,诏诸路州学别置斋舍,以养材武之士。

冬十月辛居朔,大雨雹。丁未,贤妃张氏薨。丙辰,命官编类六朝勋臣。戊午,夏人入泾原,围平夏城,寇镇戎军。庚申,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使王厚言,河西军节度使赵怀德等出降。己巳,立九庙,复翼祖、宣祖。庚午,贵妃邢氏薨。

十一月甲戌,幸太学,官论定之士十六人,遂幸辟雍,赐国子司业吴絪、蒋静四品服,学官推恩有差。丙戌,封子杞为冀国公。丁亥,诏取士并繇学校,罢发解及省试法,科场如故事。癸巳,更上神宗谥曰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加上哲宗谥曰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甲午,朝献景灵宫。乙未,飨太庙。丙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升兴仁、隆德军为府,还彰信、昭德旧节。十二月乙巳,升通远军为巩州。戊午,赐陈王佖入朝不趋。是岁,诸路蝗。出宫女六十二人。广西黎洞杨晟免等内附。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