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

宣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日下有五色云。壬子,进建安郡王枢为肃王,文安郡王杞为景王,并为太保。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丁巳,金人使李善庆来,遣赵有开报聘,至登州而还。戊午,以余深为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为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乙丑,改湟州为乐州。癸酉,封子栋为温国公,侄有恭为永宁郡王。乙亥,躬耕籍田。罢裕民局。

二月庚辰,改元。易宣和殿为保和殿。戊戌,以邓洵武为少保。

三月庚戌,蔡京等进安州所得商六鼎。己未,以冯熙载为中书侍郎,范致虚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张邦昌为尚书右丞。诏天下知宫观道士与监司、郡县官以客礼相见。童贯遣知熙州刘法出师攻统安城,夏人伏兵击之,法败殁,震武军受围。甲子,知登州宗泽坐建神霄宫不虔,除名编管。辛未,赐上舍生五十四人及第。甲戌,皇后亲蚕。

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庚寅,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己亥,曲赦陕西、河东路。辛丑,进辅臣官一等。

五月丙午朔,有物如龙形,见京师民家。丁未,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丙辰,败夏人于震武。壬申,班御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冠服图》。甲戌,虑囚。是月,大水犯都城,西北有赤气亘天。

六月壬午,诏西边武臣为经略使者改用文臣。甲申,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仍行册命,配享混元皇帝。己亥,夏国遣使纳款,诏六路罢兵。

秋七月甲寅,以童贯为太傅。

八月戊寅,诏诸路未方田处并令方量,均定租课。丁酉,以神霄宫成,降德音于天下。范致虚以母忧去位。

九月甲辰朔,燕蔡京于保和新殿。辛酉,大飨明堂。癸亥,幸道德院观金芝,遂幸蔡京第。丁卯,以淮康军节度使蔡攸为开府仪同三司。

冬十月甲戌朔,以《绍述熙丰政事书》布告天下。

十一月癸丑,朝献景灵宫。甲寅,飨太庙。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甲子,诏东南诸路水灾,令监司、郡守悉心振救。戊辰,以淮甸旱,饥民失业,遣监察御史察访。张邦昌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王安中为尚书右丞。时朱勔以花石纲媚上,东南骚动,太学生邓肃进诗讽谏,诏放归田里。十二月甲戌,诏京东东路盗贼窃发,令东、西路提刑督捕之。辛卯,大雨雹。丙申,帝数微行,正字曹辅上书极论之,编管郴州。是岁,京西饥,淮东大旱,遣官振济。岚州黄河清。升邢州为信德,陈州为淮宁,襄州为襄阳,庆州为庆阳,安州为德安,郓州为东平,赵州为庆源府;泸州为泸川,睦州为建德,岳州为岳阳,宁州为兴宁,宜州为庆远,光州为光山,均州为武当军。

二年春正月癸亥,追封蔡确为汝南郡王。甲子,罢道学。

二月乙亥,遣赵良嗣使金国。唐恪罢。庚辰,以宁远军节度使梁子美为开府仪同三司。戊子,令所在赡给淮南流民,谕还之。甲午,诏别修《哲宗史》。

三月壬寅,赐上舍生二十一人及第。乙卯,改熙河兰湟路为熙河兰廓路。

夏四月丙子,诏江西、广东两界群盗啸聚,添置武臣提刑,路分都监各一员。

五月庚子朔,以淑妃刘氏为贵妃。己酉,日中有黑子。丁巳,祭地于方泽,降德音于诸路。布衣朱梦说上书论宦寺权太重,编管池州。戊辰,诏宗室有文行才术者,令大宗正司以闻。六月癸酉,诏开封府振济饥民。丁丑,太白昼见。戊寅,蔡京致仕,仍朝朔望。辛巳,诏自今动改元丰法制,论以大不恭。丙戌,诏三省、枢密院额外吏职,并从裁汰。及有妄言惑众、稽违诏令者,重论之。诏诸司总辖、提点之类,非元丰法并罢。丁亥,复寺院额。甲午,罢礼制局并修书五十八所。

秋七月壬子,罢文臣起复。己未,罢医、算学。丙寅,封子楒为英国公。

八月庚辰,诏减定医官额。乙未,诏监司所举守令非其人,或废法不举,令廉访使者劾之。

九月壬寅,金人遣勃堇等来。乙巳,复德士为僧。辛亥,大飨明堂。丙辰,遣马政使金国。癸亥,余深加少傅。宴童贯第。

冬十月戊辰朔,日有食之。以河东节度使梁师成为太尉。建德军青溪妖贼方腊反,命谭稹讨之。

十一月己亥,余深罢,仍少傅,授镇西军节度使、知福州。庚戌,以王黼为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己未,两浙都监蔡遵、颜坦击方腊,死之。十二月丁亥,改谭稹为两浙制置使,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讨方腊。己丑,以少傅郑居中权领枢密院。庚寅,诏访两浙民疾苦。是月,方腊陷建德,又陷歙州,东南将郭师中战死。陷杭州,知州赵霆遁,廉访使者赵约诟贼死。是岁,淮南旱。夏国、真腊入贡。

三年春正月壬寅,邓洵武卒。戊午,以安康郡王栩为太保,进封济王;镇国公模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乐安郡王。己未,诏淮南、江东、福建各权添置武臣提刑一员。辛酉,罢苏、杭州造作局及御前纲运。乙丑,罢西北兵更戌。罢木石彩色等场务。是月,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

二月庚午,赵霆坐弃杭州,贬吉阳军。罢方田。甲戌,降诏招抚方腊。乙酉,罢天下三舍及宗学、辟雍、诸路提举学事官。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三月丁未,御集英殿策进士。庚申,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六百三十人。

夏四月丙寅,贵妃刘氏薨。甲戌,青溪令陈光以盗发县内弃城,伏诛。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诏二浙、江东被贼州县给复三年。癸巳,汝州牛生麒麟。

五月戊戌,以郑居中领枢密院。己亥,诏杭、越、江宁守臣并带安抚使。甲辰,追册贵妃刘氏为皇后,谥曰明节。改睦州、建德军为严州、遂安军,歙州为徽州。丙午,金人再遣曷鲁等来。戊申,以兴宁军节度使刘宗元为开府仪同三司。癸亥,诏三省觉察台谏罔上背公者,取旨谴责。陈过庭、张汝霖以乞罢御前使唤及岁进花果,为王黼所劾,并窜贬。

闰月丙寅,减诸州曹掾官。辛未,立医官额。甲戌,复应奉司,命王黼及内侍梁师成领之。戊寅,虑囚。

六月,河决恩州清河埽。

秋七月丁卯,振温、处等八州。丁亥,废纯、滋等十二州。戊子,童贯等俘方腊以献。是月,洛阳、京畿讹言有黑眚如人,或如犬,夜出掠小儿食之,二岁乃息。

八月甲辰,曲赦两浙、江东、福建、淮南路。乙巳,以童贯为太师,谭稹加节度。丁未,祔明节皇后神主于别庙。丙辰,方腊伏诛。

九月丙寅,以王黼为少傅,郑居中为少师。庚午,进执政官一等。辛未,大飨明堂。

冬十月甲寅,诏自今赃吏狱具,论决勿货。童贯复领陕西、两河宣抚。

十一月丁丑,冯熙载罢。以张邦昌为中书侍郎,王安中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李邦彦为尚书右丞。辛巳,封子桐为仪国公。壬午,张商英卒。十二月辛卯朔,日中有黑子。壬子,进封广平郡王构为康王,乐安郡王模为祁王,并为太保。是岁,诸路蝗。

四年春正月丁卯,以蔡攸为少保,梁师成为开府仪同三司。癸酉,金人破辽中京,辽主北走。

二月丙申,以旱祷于广圣宫,即日雨。癸卯,雨雹。丙午,以吴国公植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信都郡王。

三月辛酉,幸秘书省,遂幸太学,赐秘书少监翁彦深、王时雍、国子祭酒韦寿隆、司业权邦彦章服,馆职、学官、诸生恩锡有差。丙子,辽人立燕王淳为帝。金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

夏四月丙午,诏置补完校正文籍局,录三馆书置宣和楼及太清楼、秘阁。又令郡县访遗书。五月壬戌,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丁卯,封子柄为昌国公。甲戌,嗣濮王仲御薨。乙亥,以蔡攸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庚辰,以常德军节度使谭稹为太尉。童贯至雄州,令都统制种师道等分道进兵。癸未,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乙酉,封开府仪同三司、江夏郡王仲爰为嗣濮王。丙戌,虑囚。杨可世与辽将萧干战于白沟,败绩。丁亥,辛兴宗败于范村。

六月己丑,种师道退保雄州,辽人追击至城下。帝闻兵败,惧甚,遂诏班师。壬寅,以王黼为少师。是月,辽燕王淳死,萧干等立其妻萧氏。

秋七月己未,废贵妃崔氏为庶人。壬午,王黼以耶律淳死,复命童贯、蔡攸治兵,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甲申,种师道责授右卫将军致仕,和诜散官安置。

九月戊午,朝散郎宋昭上书谏北伐,王黼大恶之,诏除名勒停、广南编管。己未,金人遣徒孤且乌歇等来议师期。辛酉,大飨明堂。己巳,高丽国王王俣薨,遣路允迪吊祭。甲戌,遣赵良嗣报聘于金国。己卯,辽将郭药师以涿、易二州来降。

冬十月庚寅,改燕京为燕山府,涿、易八州并赐名。癸巳,刘延庆与郭药师等统兵出雄州。戊戌,曲赦所复州县。己亥,耶律淳妻萧氏上表称臣纳款。甲辰,师次涿州。己酉,郭药师与高世宣、杨可世等袭燕,萧干以兵入援,战于城中,药师等屡败,皆弃马缒城而出,死伤过半。癸丑,以蔡攸为少傅、判燕山府。甲寅,刘延庆自卢沟河烧营夜遁,众军遂溃,萧干追至涿水上乃还。

十一月丙辰朔,行新玺。戊辰,朝献景灵宫。己巳,飨太庙。庚午,祀昊天上帝于园丘,赦天下。东南官吏昨缘寇盗贬责者,并次第移放,上书邪上等人特与磨勘。戊寅,金人遣李靖等来许山前六州。以彰德军节度使郑详为太尉。十二月丁亥,郭药师败萧干于永清县。戊子,遣赵良嗣报聘于金国。庚寅,以郭药师为武泰军节度使。辛卯,金人入燕,萧氏出奔。壬辰,使来献捷。乙未,诏监司未经陛对,毋得之任。丙申,贬刘延庆为率府率、安置筠州。壬寅,进封植为莘王。

五年春正月戊午,金人遣李靖来议所许六州代租钱。己未,遣赵良嗣报聘,求西京等州。辛酉,以王安中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甲申,录富弼后。

二月乙酉朔,以李邦彦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赵野为尚书右丞。丙戌,金人以议未合,断桥梁,焚次舍。丁酉,进封雍国公朴为华原郡王,徐国公棣为高平郡王,并为开府仪同三司。三月乙卯,金人再遣宁术割等来。己未,遣卢益报聘,皆如其约。

夏四月癸巳,金人遣杨璞以誓书及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州来归。庚子,童贯、蔡攸入燕,时燕之职官、富民、金帛、子女先为金人尽掠而去。乙巳,童贯表奏抚定燕城。庚戌,曲赦河北、河东、燕云路。是日班师。

五月己未,以收复燕、云,赐王黼玉带。庚申,以王黼为太傅,郑居中为太保,进宰执官二等。辛酉,王黼总治三省事。癸亥,童贯落节钺,进封徐、豫国公。蔡攸为少师。乙丑,诏正位三公立本班,带节钺若领他职者仍旧班,著为令。癸酉,祭地于方泽。是月,金人许朔、武、蔚三州。金主阿骨打殂,弟吴乞买立。

六月乙酉,郭药师加检校少傅。丙戌,辽人张觉以平州来附。己丑,仲爰薨。乙未,诏今后内外宗室并不称姓。丁酉,以安国军节度使仲理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嗣濮王。己亥,虑囚。戊申,郑居中卒。辛亥,以蔡攸领枢密院。

秋七月戊午,以梁师成为少保。己未,童贯致仕。起复谭稹为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庚午,太傅、楚国公王黼等上尊号曰继天兴道敷文成武睿明皇帝,不允。禁元祐学术。

八月辛巳朔,日当食不见。辛丑,命王安中作《复燕云碑》。壬寅,太白昼见。是月,萧干破景州、蓟州,寇掠燕山,郭药师败之。干寻为其下所杀,传首京师。

九月辛酉,大飨明堂。

冬十月乙酉,雨木冰。壬寅,罢诸路提举常平之不职者。

十一月乙卯,以郑绅为太师。丙寅,幸王黼第观芝。诸路漕臣坐上供钱物不足,贬秩者二十二人。丁卯,王安中、谭稹并加检校少傅,郭药师为太尉。华原郡王朴薨。壬申,王黼子弟亲属推恩有差。是月,金人取平州,张觉走燕山,金人索之甚急,命王安中缢杀,函其首送之。十二月乙巳,金人遣高居庆等来贺正旦。戊申,以高平郡王棣为太保,进封徐王。是岁,秦凤旱,河北、京东、淮南饥,遣官振济。

六年春正月乙卯,为金主辍朝。戊午,置书艺所。癸亥,藏萧干首于太社。戊寅,遣连南夫吊祭金国。

二月丁亥,以冀国公?咢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河间郡王;韶州防御使令荡为婺州观察使,封安定郡王。己亥,躬耕藉田。丙午,诏自今非历台阁、寺监、监司、郡守、开封府曹官者,不得为郎官、卿、监,著为令。李邦彦以父忧去位。

三月己酉朔,以钱景臻为少师。金人来匄粮,不与。

闰月辛巳,皇后亲蚕。庚子,御集英殿策进士。

夏四月癸丑,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八百五人。丁巳,李邦彦起复。

五月壬寅,虑囚。癸卯,金人遣使来告嗣位。

六月壬子,诏以收复燕、云以来,京东、两河之民困于调度,令京西、淮、浙、江、湖、四川、闽、广并纳免夫钱,期以两月纳足,违者从军法。

秋七月戊子,遣许亢宗贺金国嗣位。丁酉,诏:应系御笔断罪,不许诣尚书省陈诉改正。壬寅,诏宗室、后妃戚里、宰执之家概敷免夫钱。甲辰,置玑衡所。

八月乙卯,谭稹落太尉、罢宣抚使,童贯落致仕,领枢密院代之。丁巳,以溢机堡为安羌城。壬戌,以复燕、云,赦天下。

九月乙亥,以白时中为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李邦彦为少宰兼中书侍郎。蔡攸落节钺。辛巳,大飨明堂。丁亥,以赵野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开封尹蔡懋同知枢密院。庚寅,以金芝产于艮岳万寿峰,改名寿岳。庚子,金人遣富谟弼等以遗留物来献。

冬十月庚午,诏有收藏习用苏、黄之文者,并令焚毁,犯者以大不恭论。癸酉,诏内外官并以三年为任,治绩著闻者再任,永为式。

十一月丙子,王黼致仕。太白昼见。乙酉,罢应奉司。丙戌,令尚书省置讲议局。壬辰,诏监司择县令有治绩者保奏,召赴都堂审察录用,毋过三人。十二月甲辰朔,蔡京领讲议司。诏百官遵行元丰法制。丁未,诏内外侍从以上各举所知二人。癸亥,蔡京落致仕,领三省事。是岁,河北、山东盗起,命内侍梁方平讨之。京师、河东、陕西地大震,两河、京东西、浙西水,环庆、邠宁、泾原流徙,令所在振恤。夏国、高丽、于阗、罗殿入贡。

七年春正月癸酉朔,诏赦两河、京西流民为盗者,仍给复一年。癸巳,诏罢诸路提举常平官属,有罪当黜者以名闻,仍令三省修已废之法。

二月甲辰,复置铸钱监。诏御史察赃吏。己酉,雨木冰。庚戌,诏京师运米五十万斛至燕山,令工部侍郎孟揆亲往措置。己巳,进封广国公栻为南康郡王、福国公榛为平阳郡王,并开府仪同三司。壬申,京东转运副使李孝昌言招安群盗张万仙等五万余人,诏补官犒赐有差。

三月癸酉朔,雨雹。甲申,知海州钱伯言奏招降山东寇贾进等十万人,诏补官有差。丙戌,以惠国公楧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安郡王。

夏四月丙辰,降德音于京东、河北路。庚申,蔡京复致仕。复州县免行钱。戊辰,诏行元丰官制。复尚书令之名,虚而勿授;三公但为阶官,毋领三省事。

五月壬午,封子枞为润国公。丁亥,诏诸路帅臣举将校有才略者、监司举守令有政绩者岁各三人。

六月辛丑朔,诏宗室复著姓。丙午,封童贯为广阳郡王。戊申,诏臣僚辄与内侍来往者论罪。辛亥,虑囚。己未,以蔡攸为太保。癸亥,诏吏职杂流出身人,毋得陈请改换。乙丑,罢减六尚岁贡物。

秋七月庚午朔,诏士庶毋以“天”、“王”、“君”、“圣”为名字,及以壬戌日辅臣焚香。甲戌,以河间郡王?咢为太保,进封沂王。是月,河东义胜军叛。熙河、河东路地震。

九月辛巳,大飨明堂。壬辰,金人以擒辽主,遣李孝和等来告庆。是月,河东言粘罕至云中,诏童贯复宣抚。有狐升御榻而坐。

冬十月辛亥,赐曾布谥曰文肃。戊午,罢京畿和籴。

十一月庚午,诏:无出身待制以上、年及三十通历任满十岁,乃许任子。乙亥,遣使回庆金国。甲申,朝献景灵宫。乙酉,飨太庙。丙戌,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庚寅,以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为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十二月乙巳,童贯自太原遁归京师。己酉,中山奏金人斡离不、粘罕分两道入攻。郭药师以燕山叛,北边诸郡皆陷。又陷忻、代等州,围太原府。太常少卿傅察奉使不屈,死之。丙辰,罢浙江诸路花石纲、延福宫、西城租课及内外制造局。金兵犯中山府,詹度御之。戊午,皇太子桓为开封牧。罢修蕃衍北宅,令诸皇子分居十位。己未,下诏罪己。令中外直言极谏,郡邑率师勤王,募草泽异才有能出奇计及使疆外者。罢道官,罢大晟府、行幸局。西城及诸局所管缗钱,尽付有司。以保和殿大学士宇文虚中为河北、河东路宣谕使。庚申,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帝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于龙德宫。尊皇后为太上皇后。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四月己亥,还京师。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胁帝北行。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七年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遥上尊谥曰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十二年八月乙酉,梓宫还临安。十月丙寅,权欑于永祐陵。十二月丁卯,祔太庙第十一室。十三年正月己亥,加上尊谥曰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赞曰:宋中叶之祸,章、蔡首恶,赵良嗣厉阶。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谓其轻佻不可以君于下。辽天祚之亡,张觉举平州来归,良嗣以为纳之失信于金,必启外侮。使二人之计行,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以是知事变之来,虽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