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讳构,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曰显仁皇后韦氏。大观元年五月乙巳生东京之大内,赤光照室。八月丁丑,赐名,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二年正月庚申,封广平郡王。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进封康王。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宣和四年,始冠,出就外第。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亲王送大军过河。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癸卯,肃王至军中,许割三镇地。进邦昌为太宰,留质军中,帝始得还。金兵退,复遣给事中王云使金,以租赋赎三镇地。又以蜡书结辽降将耶律余睹,为金人所得。八月,金帅粘罕复引兵深入,陷太原。斡离不破真定。冬十月,王云从吏自金先还,言金人须帝再至乃议和。云归,言金人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都。十一月,诏帝使河北,奉衮冕、玉辂,尊金主为伯,上尊号十八字。被命,即发京师。以门下侍郎耿南仲主和议,请与俱,乃以其子中书舍人延禧为参议官偕行。帝由滑、浚至磁州,守臣宗泽请曰:“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遂杀云。时粘罕、斡离不已率兵渡河,相继围京师。从者以磁不可留,知相州汪伯彦亦以蜡书请帝还相州。

闰月,耿南仲驰至相,见帝致辞,以面受钦宗之旨,尽起河北兵入卫,帝乃同南仲募兵勤王。初,朝廷闻金兵渡河,欲拜帝为元帅。至是,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复申元帅之议,尚书右仆射何?拟诏书以进,钦宗遣阁门祗候秦仔持蜡诏至相,拜帝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仔于顶发中出诏,帝读之呜咽,兵民感动。

十二月壬戌朔,帝开大元帅府,有兵万人,分为五军,命武显大夫陈淬都统制军马。阁门祗候侯章赍蜡书至自京师,诏帝尽发河北兵,命守臣自将。帝乃下令诸郡守与诸将,议引兵渡河。乙亥,帝率兵离相州。丙子,履冰渡河。丁丑,次大名府。宗泽以二千人先诸军至,知信德府梁扬祖以三千人继至,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皆在麾下,兵威稍振。会签书枢密院事曹辅赍蜡诏至,云金人登城不下,方议和好,可屯兵近甸,毋轻动。汪伯彦等皆信和议,惟宗泽请直趋澶渊为壁,次第解京城之围。伯彦、南仲请移军东平。帝遂遣泽以万人进屯澶渊,扬言帝在军中。自是泽不复预府中谋议。帝决意趋东平。庚寅,帝发大名。

建炎元年春正月癸巳,帝至东平。初,帝军在相州,京城围久,中外莫知帝处。及是,陈请四集,取决帅府。壬寅,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总管杨惟忠亦部兵数千至东平。命潜善进屯兴仁,留惟忠为元帅都统制。金人闻帝在澶渊,遣甲士及中书舍人张澂来召。宗泽命壮士射之,澂乃遁。伯彦等请帝如济州。二月庚辰,发东平。癸未,次济州。时帅府官军及群盗来归者号百万人,分屯济、濮诸州府,而诸路勤王兵不得进。二帝已在金人军中。三月丁酉,金人立张邦昌为帝,称大楚。黄潜善以告,帝恸哭,僚属欲奉帝驻军宿州,谋渡江左,帝闻三军籍籍,遂辄。承制以宗泽为徽猷阁待制。丁巳,斡离不退师,徽宗北迁。戊午,承制以汪伯彦为显谟阁待制,充元帅;潜善为徽猷阁待制,充副元帅。夏四月,粘罕退师,钦宗北迁。癸亥,邦昌尊元祐皇后为宋太后,遣人至济州访帝,又遣吏部尚书谢克家来迎。耿南仲率幕僚劝进,帝避席流涕,逊辞不受。伯彦等引天命人心为请,且谓靖康纪元,为十二月立康之兆。帝曰:“当更思之。”以知淮宁府赵子崧为宝文阁学士、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总管,统东南勤王兵。邦昌遣阁门宣赞舍人蒋师愈等持书诣帝,自言从权济事,及将归宝避位之意。帝亦贻诸帅书,以未得至京,已至者毋辄入。闻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李纲在湖北,遣刘默持书访之。又谕宗泽等,以受伪命之人义当诛讨,然虑事出权宜,未可轻动。泽复书谓邦昌篡乱踪迹已无可疑,宜早正天位,兴复社稷,不可不断。门下侍郎吕好问亦以蜡书来,言帝不自立,恐有不当立而立者。丁卯,谢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宝”至济州,帝恸哭跪受,命克家还京师,趣办仪物。戊辰,济州父老诣军门,言州四旁望见城中火光属天,请帝即位于济。会宗泽来言,南京乃艺祖兴王之地,取四方中,漕运尤易。遂决意趋应天。是夕,邦昌手书上延福宫太后尊号曰元祐皇后,入居禁中,以尚书左丞冯澥为奉迎使。皇后又遣兄子卫尉少卿孟忠厚持手书遗帝。皇后垂帘听政。邦昌权尚书左仆射,率在京百官上表劝进,不许。甲戌,皇后手书告中外,俾帝嗣统。乙亥,百官再上表,又不许。丁丑,冯澥等至济州,百官三上表,许以权听国事。戊寅,命宗泽先勒兵分驻长垣、韦城等县,以备非常。东道副总管朱胜非至济州,宣抚司统制官韩世忠以兵来会。庚辰,帝发济州,鄜延副总管刘光世自陕州来会,以光世为五军都提举。辛巳,次单州。壬午,次虞城县。西道都总管王襄自襄阳来会。癸未,至应天府。皇后诏有司备法驾仪仗。乙酉,张邦昌至,伏地恸哭请死,帝慰抚之。承制以汪伯彦为显谟阁直学士,黄潜善为徽猷阁直学士。权吏部尚书王时雍等奉乘舆服御至,群臣劝进者益众,命有司筑坛府门之左。

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张邦昌及应于供奉金国之人,一切不问。命西京留守司修奉祖宗陵寝。罢天下神霄宫。住散青苗钱。应死节及殁于王事者并推恩。奉使未还者,禄其家一年。应选人并循资,已系承直郎者,改次等京官。臣僚因乱去官者,限一月还任。溃兵、群资咸许自新。免系官欠负,蠲南京及元帅府常驻军一月以上州县夏税。应天府特奏名举人并与同进士出身,免解人与免省试。诸路特奏名三举以上及宗室尝预贡者,并推恩。应募兵勤王人以兵付州县主兵官,听赴行在。中外臣庶许言民间疾苦,虽诋讦亦不加罪。命官犯罪,更不取特旨裁断。蔡京、童贯、朱勔、李彦、孟昌龄、梁师成、谭稹及其子孙,更不收叙。内外大臣,限十日各举布衣有材略者一人。余如故事。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元祐皇后在东京,是日彻帘。辛卯,遥尊乾龙皇帝为孝慈渊圣皇帝,元祐皇后为元祐太后。诏史官辨宣仁圣烈皇后诬谤。筑景灵宫于江宁府。壬辰,以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以河东、北宣抚使范讷为京城留守。癸巳,遥尊帝母韦贤妃为宣和皇后,遥立嘉国夫人邢氏为皇后。耿南仲罢。甲午,以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趣赴行在,杨惟忠为建武军节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罢诸盗及民兵之为统制者,简其士马隶五军。乙未,以生辰为天申节。冯澥罢,以兵部尚书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命中军统制马忠、后军统制张昪率兵万人,趣河间府追袭金人。丙申,以吕好问兼门下侍郎。丁酉,以黄潜善兼御营使,汪伯彦副之,真定府路副总管王渊为都统制,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提举一行事务。王时雍黄州安置。命统制官薛广、张琼率兵六千人会河北山水砦义兵,共复磁、相。戊戌,以资政殿学士路允迪为京城抚谕使,龙图阁学士耿延禧副之。赠吏部侍郎李若水观文殿学士,谥忠愍。己亥,召太学生陈东赴行在。李纲至江宁,诛叛卒周德等。庚子,诏:以靖康大臣主和误国,责李邦彦为建宁军节度副使、浔州安置,徙吴敏柳州,蔡懋英州。李棁、宇文虚中、郑望之、李邺皆以使金请割地,责广南诸州并安置。辛丑,诏张邦昌知几达变,勋在社稷,如文彦博例,月两赴都堂。壬寅,封后宫潘氏为贤妃。以江、淮发运使梁扬祖提领东南茶盐事。癸卯,天申节,罢百官上寿。乙己,赐诸路勤王兵还营者钱,人三千。丙午,以诬谤宣仁圣烈皇后,追贬蔡确、蔡卞、邢怒、蔡懋官。以保静军节度使姚古知河南府。金人陷河中府,权府事郝仲连死之。丁未,徽宗至燕山府。庚戌,以宗泽为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壬子,进张邦昌太傅。丙辰,罢监察御史张所,寻责江州安置。丁巳,诏成都、京兆、襄阳、荆南、江宁府、邓、扬二州储资粮,修城垒,以备巡幸。以签书枢密院事张叔夜尝援京城力战,从徽宗北行,遥命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戊午,右谏议大夫范宗尹罢。遣太常少卿周望使河北军前通问二帝。西道总管王襄、北道总管赵野坐勤王稽缓,并分司,襄阳府、青州居住。寻责襄永州、野邵州,并安置。

六月己未朔,李纲入见,上十议,曰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以前殿前副都指挥使王宗濋引卫兵遁逃,致都城失守,责官、邵州安置。徽猷阁直学士徐秉哲假资政殿学士,为大金通问使,秉哲辞。庚申,封靖康军节度使仲湜嗣濮王。粘罕还屯云中。辛酉,命新任郎官未经上殿者并引对。御史中丞颜岐罢。徐秉哲责官、梅州安置。诏河北、京、陕、淮、湖、江、浙州军县镇募人修筑城壁。壬戌,置登闻检鼓院。癸亥,以黄潜善为门下侍郎兼权中书侍郎。张邦昌坐僭逆,责降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及受伪命臣僚:王时雍高州,吴开永州,莫俦全州,李擢柳州,孙觌归州,并安置。颜博文、王绍以下论罪有差。以知怀州霍安国、河东宣抚使刘韐死节,赠安国延康殿学士,韐资政殿大学士。甲子,命李纲兼御营使。乙丑,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马忠为河北经制使,措置民兵。洪刍罢左谏议大夫,下台狱。丁卯,以祠部员外郎喻汝砺为四川抚谕,督漕计羡缗及常平钱物。罢开封、诸州、军、府司录曹掾官。州、军通判二员者省其一。权减宰执奉赐三之一。省诸路提举常平司、两浙、福建提举市舶司。贼李孝忠寇襄阳,守臣黄叔敖弃城遁。立格买马。辛未,以子旉生,大赦。籍天下神霄宫钱谷充经费。拘天下职田钱隶提刑司。还元祐党籍及上书人恩数。癸酉,诏陕西、山东诸路帅臣团结军民,互相应援。乙亥,增诸县弓手,置武尉领之。宗室叔向以所募勤王兵屯京师,或言为变,命刘光世捕诛之。戊寅,以汪伯彦知枢密院事。遣宣义郎傅雱使河东军前,通问二帝。己卯,置沿河、沿淮、沿江帅府十有九,要郡三十九,次要郡三十八,帅守兼都总管,守臣兼钤辖、都监,总置军九十六万七千五百人。别置水军七十七将,造舟江、淮诸路。置三省、枢密院赏功司。东京留守范讷落节钺、淄州居住。庚辰,以二帝未还,禁州县用乐。辛巳,置沿河巡察六使。壬午,以户部尚书张悫同知枢密院事兼提举措置户部财用。癸未,吕好问罢。甲申,并尚书户部右曹所掌归左曹,命尚书总领。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杜充为北京留守,罢监司州郡职田。丙戌,诏陕西、河北、京东西路募兵合十万人,更番入卫行在。命京东、西路造战车。丁亥,以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括买官民马,劝出财助国。戊子,以钱盖为陕西经制使,封赵怀恩为安化郡王,因召五路兵赴行在。

秋七月己丑朔,以枢密副都承旨王?燮为河东经制使。庚寅,诏王渊、刘光世、统制官张俊、乔仲福、韩世忠分讨陈州军贼杜用、京东贼李昱及黎驿、鱼台溃兵,皆平之。辛卯,籍东南诸州神霄宫及赡学钱助国用。叔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士珸以磁、洺义兵复洺州。乙未,以温州观察使范琼为定武军承宣使、御营司同都统制。丙申,赐诸路强壮巡社名为“忠义巡社”,专隶安抚司。戊戌,钦宗至燕山府。以忻州观察使张昪为河北制置使。东都宣武卒杜林谋据成都叛,伏诛。己亥,诏台省、寺监繁简相兼,学官、馆职减旧制之半。辛丑,复议吴开、莫俦等十一人罪,并广南、江、湖诸州安置,余递贬有差。壬寅,诏:“奉元祐太后如东南,六宫及卫士家属从行,朕当独留中原,与金人决战。”以延康殿学士许翰为尚书右丞。甲辰,以右谏议大夫宋齐愈当金人谋立异姓,书张邦昌姓名,斩于都市。乙巳,手诏:“京师未可往,当巡幸东南。”丙午,诏定议巡幸南阳。以观文殿学士范致虚知邓州,修城池,缮宫室,输钱谷以实之。丁未,遣官诣京师迎奉太庙神主赴行在。己酉,罢四道都总管。以尚书虞部员外郎张浚为殿中侍御史。庚戌,征诸道兵,期八月会行在。丙辰,徽宗自燕山密遣阁门宣赞舍人曹勋至,赐帝绢半臂,书其领曰:“便可即真,来援父母。”帝泣以示辅臣。张所、傅亮军发行在。是月,关中贼史斌犯兴州,僭号称帝。

八月戊午朔,洪刍等坐围城日括金银自盗,及私纳宫人,刍及余大均、陈冲贷死,流沙门岛,余五人罪有差。胜捷军校陈通作乱于杭州,执帅臣叶梦得,杀漕臣吴昉.己未,元祐太后发京师。庚申,以刘光世为奉国军节度使,韩世忠、张俊皆进一官。辛酉,右司谏潘良贵罢。壬戌,以李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黄潜善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悫兼御营副使。癸亥,命御营使、副大阅五军。庚午,更号元祐太后为隆祐太后。辛未,罢傅亮经制副使,召赴行在。壬申,召布衣谯定赴行在。命御营统制辛道宗讨陈通。是夕,东北方有赤气。癸酉,以耿南仲主和误国,南雄州安置。乙亥,用张浚言,罢李纲左仆射。丙子,隆祐太后发南京,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仲荀护卫如江宁,兼节制江、淮、荆、浙、闽、广诸州,制置东南盗贼。丁丑,以龙图阁直学士钱伯言知杭州,节制两浙、淮东将兵及福建枪杖手,讨陈通。庚辰,降榜招谕杭州乱兵。壬午,用黄潜善议,杀上书太学生陈东、崇仁布衣欧阳澈。乙酉,遣兵部员外郎江端友等抚谕闽、浙、湖、广、江、淮、京东西诸路,及体访官吏贪廉、军民利病。许翰罢。丁亥,博州卒宫仪作乱,犯莱州。

九月己丑,建州军校张员等作乱,执守臣张动,转运副使毛奎、判官曹仔为所杀,婴城自守。范琼捕斩李孝忠于复州。壬辰,以金人犯河阳、汜水,诏择日巡幸淮甸。铸建炎通宝钱。命淮、浙沿海诸州增修城壁,招训民兵,以备海道。甲午,命扬州守臣吕颐浩缮修城池。宗泽往河北视师,七日还。是夜,辛道宗兵溃于嘉兴县。丁酉,诏荆襄、关陕、江淮皆备巡幸。戊戌,罢买马。己亥,以子旉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诏内外官司参用嘉祐、元丰敕,以俟新书。庚子,二帝徙居?郡。辛丑,陈通劫提点刑狱周格营,杀格,执提点刑狱高士曈。壬寅,遣徽猷阁待制孟忠厚迎奉太庙神主赴扬州。以直秘阁王圭为招抚判官,代张所,寻责所广南安置。乙巳,宗泽表请车驾还阙。戊申,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渡河击金人,破之,复新乡县。己酉,以谍报金人欲犯江、浙,诏暂驻淮甸捍御,稍定即还京阙。募民入赀授官。军贼赵万入常州,执守臣何衮。罢诸路经制招抚使。庚戌,始通当三大钱于淮、浙、荆湖诸路。壬子,命湖南抚谕官马伸持诏赐张邦昌死于潭州,并诛王时雍。癸丑,诏有敢妄议惑众沮巡幸者,许告而罪之,不告者斩。乙卯,王彦及金人战,败绩,奔太行山聚众,其裨将岳飞引其部曲自为一军。赵万陷镇江府,守臣赵子崧弃城渡江,保瓜洲。是秋,金人分兵据两河州县,惟中山、庆源府、保、莫、邢洺、冀、磁、绛、相州久之乃陷。

冬十月丁巳朔,帝登舟幸淮甸。戊午,太后至扬州。己未,罢诸路劝诱献纳钱物。庚申,罢诸路召募溃兵忠义等人,及寄居官擅集勤王兵者。癸亥,募群盗能并灭贼众者官之。甲子,以张浚论李纲不已,落纲观文殿大学士,止奉宫祠。知秀州兼权浙西提点刑狱赵叔近入杭州招抚陈通。乙丑,罢帅府、要郡、次要郡新军及水军。丁卯,以王渊为杭州制置盗贼使,统制官张俊从行。庚午,次泗州,幸普照寺。甲戌,太白昼见。己卯,次楚州宝应县。后军将孙琦等作乱,逼左正言卢臣中堕水死。庚辰,命刘光世讨镇江叛兵。辛巳,以光世为滁和濠州、江宁府界招捉盗贼制置使,御营统制官苗傅为使司都统制。朝请郎李棫提举广西左、右两江峒丁公事。癸未,至扬州,禁内侍统兵官相见。丙戌,王渊、张俊诱赵万等,悉诛之。

十一月戊子,李纲鄂州居住。真定军贼张遇入池州,守臣滕祐弃城遁。己丑,诏杂犯死罪有疑及情理可悯者,抚谕官同提刑司酌情减降,先断后闻。壬辰,遣王伦等为金国通问使。乙未,以张悫为尚书左丞,工部尚书颜岐同知枢密院事。丙申,曲赦应天府、毫、宿、扬、泗、楚州、高邮军。丙午,以张悫为中书侍郎。戊申,以颜岐为尚书左丞兼权门下侍郎,御史中丞许景衡为右丞,刑部尚书郭三益同知枢密院事。权密州赵野弃城遁,军校杜彦据州,追野,杀之。辛亥,命福建路增招弓手。金人陷河间府。是月,军贼丁进围寿春府,守臣康允之拒却之。

十二月丙辰朔,命从臣四员充讲读官,就内殿讲读。丁巳,诏诸路提刑司选官,即转运司所在州类省试进士,以待亲策。辛酉,王渊入杭州,执陈通等诛之。壬戌,青州败将王定以兵作乱,杀帅臣曾孝序。癸亥,粘罕犯汜水关,西京留守孙昭远遣将拒之,战殁,昭远将兵南遁,寻命部将王仔奉启运宫神御赴行在。甲子,改授后父徽猷阁待制邢焕为光州观察使。乙丑,诏凡刑赏大政并经三省,其干请墨敕行下者罪之。丙寅,张遇犯江州。戊辰,金人围棣州,守臣姜刚之固守,金兵解去。甲戌,金人陷同州,守臣郑骧死之。张遇犯黄州。己卯,金人陷汝州,入西京。庚辰,金人陷华州。辛巳,破潼关。河东经制使王?燮自同州引兵遁入蜀。丁进诣宗泽降。乙酉,增置广西弓手以备边。以户部尚书黄潜厚为延康殿学士、同提举措置财用。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