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列传第九

○石守信子保兴 保吉 孙元孙 王审琦子承衍 承干 孙克臣等 高怀德韩重斌 子崇训 崇业

张令铎 罗彦环 王彦升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广顺初,累迁亲卫都虞候。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从征关南,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

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泽、潞平,以功加同平章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建隆二年,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已而,太祖欲使符彦卿管军,赵普屡谏,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太祖不从。宣已出,普复怀之,太祖迎谓之曰:“岂非符彦卿事耶?”对曰:“非也。”因奏他事。既罢,乃出彦卿宣进之,太祖曰:“果然,宣何以复在卿所?”普曰:“臣托以处分之语有侏亻离者,复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太祖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普对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默然,事遂中止。

开宝六年秋,加守信兼侍中。太平兴国初,加兼中书令。二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检校太师。四年,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兼中书令,俄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复守中书令。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宁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子保兴、保吉。

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守之义改之。建隆初,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明年,迁尚食副使。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开宝中,领顺州刺史。太宗征河东,为御砦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出为高阳关监军。守信卒,起复,领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州前军驻泊。

李继迁入钞,徙银、夏、绥府都巡检使。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分短兵伏于河浒,俟其半渡,急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优诏褒美。

共中,知平戎军,徙莫州,俄为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真拜蕲州团练使,为永兴军钤辖,改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有岌伽罗腻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自是吴移、越移诸族归降。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

咸平二年,知威虏军。会夏人入钞,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夏人退,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

三年,就拜棣州防御使。徙知邢州,改澶州。在郡颇峻刑罚,每捶人,令缓施其杖,移晷方毕。五年,以疾求归京师。未几卒,年五十八。子元孙。

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

保吉字祐之,初以荫补天平军衙内都指挥使。开宝四年,召见,赐袭衣、玉带、金鞍勒马。选尚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俄领爱州刺史。太平兴国初,迁本州防御使。五年,坐遣亲吏市竹木秦、陇间,矫制度关,为王仁赡所发,罚一季奉。七年,改朔州观察使。守信卒,起复,为威塞军节度。雍熙三年,出知河阳。四年,召入,复命知大名府兼兵马都部署,连改横海、安国二镇节度。

真宗即位,加检校太尉、保平军节度。车驾北巡,命为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屯定州。景德初,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冬,幸澶渊,命民李继隆分为驾前东西面都排阵使,军于北门外。辽骑数万骤至城下,保吉不介马而驰当其锋,辽人引去。俄而请盟,锡宴射于行宫后苑。帝谓继隆等曰:“自古北边为患,今其畏威服义,息战安民,卿等力也。”保吉进曰:“臣受命御患,上禀成算。至于布列行阵,指授方略,皆出于继隆。”继隆曰:“宣力用心,躬率将士,臣不及保吉。”帝曰:“卿等协和,共致太平,军旅之事,朕复何忧。”欢甚,赐以袭衣、金带、鞍勒马。

二年,改镇安军节度。未几,自治所来朝,愿奉朝请,从之。四年,部民上治状,乞还镇所,诏奖谕之,仍从其请。大中祥符初,从东封,摄司徒,封祀坛奉俎,加检校太师还镇。冬,公主疾,诏归视,主薨。明年,保吉卒,年五十七,赠中书令,谥庄武。

保吉姿貌环硕,颇有武干。累世将相,家多财,所在有邸舍、别墅,虽馔品亦饰以彩缋。好治生射利,性尤骄倨,所至峻暴好杀,待属吏不以礼。镇大名也,叶齐、查道皆知名士,尝械以运粮。初,程能为京西转运,保吉托治其私负,能不从。至是,其子宿为属邑吏,将辱之,会有辟召乃止。又染家贷钱,息不尽入,质其女,其父上诉,真宗亟命遣还。尝有仆侵盗私积,不时求对,恳请配隶,帝曰:“是有常法,不可。”保吉请不已,帝戒勖之。

善弋猎,畜鸷禽兽数百,令官健罗鸟雀饲之,人有规劝者辄怒之。在陈州,盛饰廨舍以迓贵主。因完葺城垒,疏牖于上,以瞰衢路,如箭窗状。未尝上闻,宾佐谏之不听,颇涉众议。初,守信镇陈,五十七年卒,及保吉继是镇,寿亦止是,谈者异之。

保吉子贻孙,任崇仪使、带御器械,坐事免官。孝孙,西京左藏库使。

元孙字善良,始名庆孙,避章献太后祖讳易之。以守信荫为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累迁如京副使。

仁宗即位,改文思副使、勾当法酒库。吏盗酒,坐失察,追二官,复如京副使。为澶州巡检,徙知莫州,有治迹,以礼宾使再任。又徙保州,领廉州刺史,兼广信、安肃军缘边都巡检。时开屯田,凿塘水,有讼元孙擅污民田者,遣官按视,讼者以诬服,即赐白金五百两,诏褒谕之。再迁西上阁门使、并代州兵马钤辖,历侍卫亲军步军殿前都虞候、鄜延副都总管、缘边安抚使,迁邕州观察使。

康定初,夏人寇延州,元孙与战于三川口,军败见执。传者以为已死,赠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录其子孙七人。及元昊纳款,纵元孙归。谏官御史奏:元孙军败不死,辱国,请斩塞下。贾昌朝独言曰:“在春秋昌,晋获楚将谷臣,楚获晋将知?,亦还其国不诛。”因入对,探袖出《魏志于禁传》以奏曰:“前代将臣败覆而还,多不加罪。”帝乃贷元孙,安置全州。以升祔赦,内徙襄州。侍御史刘湜言:“元孙失军辱命,朝廷贷而不诛,若例从量移,无以劝用命之士。”元孙遂不徙。从徙许州,还京师卒。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广顺中,历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从世宗征刘崇,力战有功,迁东西班都虞候,改铁骑都虞候,转本军右第二军都校。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中超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世宗嘉之,授散员都指挥使。又能上能下南唐军于紫金山,先登,中流矢,转控鹤右厢都校、领虔州团练使。世宗围濠州,审琦率敢死士数千人拔其水砦,夺月城,濠州遂降。及攻楚州,为南面巡检,城将陷,审琦意淮人必遁,设伏待之。少顷,城中兵果凿南门而溃,伏兵击之,斩数千级,系五千余人,献于行在,赐名马、玉带、锦彩数百匹。淮南平,改铁骑右厢都校。又从平瓦桥关。恭帝即位,迁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襟初,擢为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军节度。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泽、潞平,改领武成军节度。李重进叛,副石守信为前军部署讨之。

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

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

子承衍、承干、承德、承祐、承俊、承偓、承僎、承仅、承休。承西上阁门使、会州刺史,承9244至如京使,承俊、承僎至内殿崇班,承偓至阁门祗候,承仅至左神武将军致仕,承休至内殿承制。

承衍字希甫,幼端谨。审琦镇衮、滑、寿春,皆署以牙职。开宝初,补内殿供奉官都知。三年,尚太祖女昭庆公主,授右卫将军、附马都尉,仍充都知。逾年,领恩州刺史,加本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初,迁应州观察使。二年春,太宗幸其第,赐宴,承衍以金器、名马为寿,诏赐银万两、锦彩五千匹。三年,加检校太保。坐市竹木秦、陇,矫制免税算,罚一季奉。七年,授前国军节度。

雍熙中,出知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时契丹扰镇阳,候骑至冀州,去魏二百余里。邻境戒严,城中大恐,属上元节,承衍下令市中及佛寺然设乐,与宾佐宴游达旦,人赖以安。明年召还,复为贝冀都部署。端拱初,换永清军节度,再知天雄军。吏民千余诣监军,请为本道节帅,诏褒之。

真宗即位,改河中尹、护国军节度,加检校太尉。咸平六年,以疾求罢节铖,三抗表不许。帝自临问,至卧内慰勉久之,赐予甚厚,择尚医数人迭宿其第。卒,年五十二。车驾临,赠中书令,给卤簿葬,谥恭肃。其后公主请置守冢五户,从之。

承衍善骑射,晓单律,颇涉学艺,好吟咏。以功臣子尚主贵显,拥富赀,自奉甚厚。

子世安、世隆、世雄、世融。世安至崇仪副使、通事舍人。世隆字本支,以公主子为如京副使,历洛苑、六宅二使、领平州刺史。性骄恣,每坐诸叔之上,人皆嗤之。景德初卒,特赠泰州防御使。召见其三子,赐名克基、克绪、克忠,皆面授供奉官。世雄至内殿崇班。世融为内殿承制。世安子克正殿中丞。克基、克忠并为西染院副使兼阁门通事舍人。克绪至内殿承制。世隆幼子克明为西上阁门副使。

承干字希悦,开宝中,授闲厩使,面赐紫袍、金带,才十二岁。太平兴国中,出监徐州军,又为西京水南巡检使,改如京使。表求治郡自效,命知潭州,迁六宅使、领昭州刺史,俄知澶州,加庄宅使。咸平中,两赐川峡传诏,慰抚官吏,经略蛮洞。连知延、代、并三州,皆兼兵马钤辖,改尚食使。凤翔张雍病,命承干代之,徙泾州,授下阁门使,改领永州刺史。景德中,真宗以天水近边,蕃汉杂处,择守臣抚治,擢承干知秦州,徙知天雄军。大中祥符初,进秩东上阁门使。承干病足,在大名不能骑,政多废驰,及代,赐告家居,表求解职,不允。以久不朝请,求近郡,改左武卫大将军,知寿州。二年,卒,年四十九。诏遣其弟承倓巽驰往护丧。

承干颇涉学,喜为诗,所至为一集。晓音律,多与士大夫游,意豁如也。初,审琦镇寿春,承干生于郡廨,至卒亦于其地,人咸异之。

子世京为阁门祗候,世文内殿崇班。

克臣字子难。祖承衍尚秦国贤穆公主。克臣第景祐进士,仁宗阅其文,顾侍臣曰:“穆有孙登科,可喜也。”仕累通判寿州。鼓角卒夜入州廨,击郡将,既就擒,而使所部被甲操刃立庭中,官吏骇观。克臣徐言曰:“此不过为盗耳。”立遣甲者去,戒儿卒勿妄引他人,众叹服。是日天贶节,率掾属朝谒如常仪,人赖以安,犹坐贬监潭州税。

熙宁中,为开封、度支二判官,迁盐铁副使。时郑侠以上书窜岭表,克臣尝荐侠,且馈之白金,又坐夺官。复为户部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郓州。京东多盗,克臣请以便宜处决,遂下诸郡使械送尤桀者斩以徇,盗为少河决曹村,克臣亟筑堤城下,或曰:“河决澶渊,去郓为远,且州徙于高,八十年不知有水患,安事此。”克臣不听,役愈急,堤成,水大至,不没者才尺余。复起甬道,属之东平王陵埽,人得趋以避水。事宁,皆绘像祀之。

进天章阁侍制,徙知太原。王中正西讨罔功,而诬克臣姑息士卒,使无固志,黜为单州。

明年,拜工部侍郎。至是,神宗幸尚书省,至部舍止辇,奖其治力,以为虽少者不及。顾其子附马都尉师约使入觐。元祐四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六。

师约字君授,少习进士业。英宗谷求儒生为主婿,命宰相召克臣谕旨,令师约持所为文至第。明日,献赋一编,即坐中赋《大人继明诗》,遂赐对,选为附马都尉,尚徐国公主。授左卫将军,面赐玉带。又赐《九经》、笔砚,勉之进学。

神宗即位,拜嘉州刺史,迁成州团练使。国朝故事主婿未尝居职,帝始令师约同管当三班院,试其才。明年,主就馆乃罢,迁汝州防御使。始制附马都尉七年考绩法。转晋州观察使。

哲宗立,迁镇安军节度观察留后。宣仁后临朝,师约屡上书言事。元符初,议者以为职不当上言,褫其秩。徽宗即位,乃复保平军留后,又为枢密都承旨,未几复罢。崇宁元年,卒,年五十九。

师约善射,尝陪辽使燕射玉津园,一发中鹄,发必破的,屡受金带及鞍勒马之赐。

子殊,主所生,至阆州观察使。

高怀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节度齐王行周之子。怀德忠厚倜傥,有武勇。行周历延、潞二镇及留守洛都,节制宋、亳,皆署以牙职。晋开运初,辽人侵边,以行周为北面前军都部署。怀德始冠,白行周愿从北征。行周壮之,许其行,至戚城遇辽军,被围数重,援兵不至,危甚。怀德左右射,纵横驰突,众皆披靡,挟父而出。以功领罗州刺史,赐珍裘、宝带、名马以宠异之。及行周移镇郓州,改信州刺史,仍领牙校。又迁信州刺史,从行周再镇宋州。

晋末,契丹南侵,以行周为邢赵路都部署御之,留怀德宁睢阳。会杜重威降契丹,京东诸州群盗大起,怀德坚壁清野,敌不能入。行周率兵归镇,敌遂解去。汉初,行周移镇魏博,及再领天平,以怀德为忠州刺史领职如故。周祖征慕容彦超,还过汶上,宏赐行周甚厚,并赐怀德衣带、彩缯、鞍勒马。

行周卒,召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刺史,改铁骑都指挥使。太原刘崇入寇,世宗讨之,以怀德为先锋虞候。高平克捷,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

从征淮南,知庐州行府事,充招安使。战庐州城下,斩首七百余级。寻迁能捷左厢都指挥使、领兵州防御使,赐骏马七匹。南唐将刘仁赡据寿春,舒元据紫金山,置连珠砦为援,以抗周师。世宗命怀德率帐下亲信数十骑觇其营垒。怀德夜涉淮,迟明,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世宗大喜,赐袭衣、金带、器币、银鞍勒马。世宗一日因按辔准?需以观贼势,见一将追击贼众,夺槊以还,令左右问之,乃怀德也。召至行在慰劳,许以节铖。

世宗北征,命与韩通率兵先抵沧州。初得关南,又命副陈思让为雄州兵马都部署,克瓦桥关,降姚内斌以。恭帝嗣位,擢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江宁军节度,又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

太祖即位,拜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关南副都部署,尚宣祖女燕国长公主,加附马都尉。李筠叛上党,帝将亲征,先令怀德率所与石守信进攻,破筠众于泽州南。事平,以功迁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从平扬州。建隆二年,改归德军节度。开宝六年秋,加同平章事;冬,长公主薨,去附马都尉号。

太宗即位,加兼侍中,又加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春,被病,诏太医王元佑、道士马志就第疗之。四年,从平太原,改镇曹州,封冀国公。七年,改武胜军节度。是年七月,卒,年五十七,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怀德将家子,练习戎事,不喜读书,性简率,不拘小节。善音律,自为新声,度曲极精妙。好射猎,尝三五日露宿野次,获狐兔累数百,或对客不揖而起,由别门引数十骑从禽于郊。

子处恭,历庄宅使至右监门卫大将军致仕。处俊至西京作坊使。

韩重赟,磁州武安人。少以武勇隶周太祖麾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副都知。从世宗战高平,以功迁铁骑指挥使。从征淮南,先登中流矢,转都虞候。俄迁控鹤军都指挥使、领虔州刺史。

宋初,以翊戴功,拟为龙捷左厢都校、领永州防御使。从征泽、潞还,命代张光翰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江宁军节度。讨李重进,为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建隆二年,改殿前都指挥使、领义成军节度。三年,发京畿丁壮数千,筑皇城东北隅,且令有司绘洛阳宫殿,按图修之,命重赟其役。乾德三年秋,河决澶州,命重赟督丁壮数十万塞之。

四年,太祖郊祀,以为仪仗都部署。时有谮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者,太祖怒,欲诛之。赵普谏曰:“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太祖纳其言,重赟得不诛。后闻普尝救己,即诣普谢,普拒不见。

五年二月,出为彰德军节度。开宝二年,太祖征太原,过其郡,重赟迎谒于王桥顿,召赴燕饮。帝曰:“契丹知我是行,必率众来援,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命为北面都部署。重赟令军士衔枚夜发,果遇契丹兵于定州,见重赟旗帜,大骇欲引去,重赟乘之,大破其众,获马数百匹。太祖大喜,优诏褒美。七年,卒,赠侍中。

重赟信奉释氏,在安阳六七年,课氏采木为寺,郡内苦之。子崇训、崇业。

重赟与张光翰、赵彦徽分领诸军节度,嘉其翊戴功也。光翰,后唐山南节度使虔剑兄子,及卒,赠侍中。彦徽,真定安喜人,与太祖同事世宗,太祖兄事之,及卒,赠侍中。

崇训子知礼,乾中,以荫补供奉官,迁西京作坊副使,出为澶州河南北都巡检使。从太宗征河东,还,以贝、冀等州都巡检使权知麟州。

雍熙中,李继迁寇夏州,崇训领兵赴援,大败之。徙监夏州军。历知越、泉、登、莫四州,徙知威虏军,改如京使。咸平初,出知石州。属继迁犯境,崇训追袭之,至贺兰山而还。二年,再知麟州,又败继迁于城下。

崇训由河西徙闽、越,再移北边,凡二十五年,以劳擢西上阁门使、邠宁环庆清远军都巡检使。徙镇、定、高阳关行营钤辖,屯镇州,兼河北都转运使事。契丹兵至方顺河,将寇威虏军,崇训陈兵唐河,折其要路。敌遣别骑冠赤堠驿崇,崇训分兵擒戮之。既而值霖雨,敌兵饥乏不敢进,遂遁去。移并、代钤辖,权知并州。从产中署张进领兵由王门会大将王超,袭破契丹于定州。六年,授四方馆使、枢密都承旨。又命为镇、定、高马步军都钤辖,屯定州。

景德初,契丹入寇至唐河,崇训陈兵河南。翌日,又与王超追袭至镇州。既而都部署桑赞逗留不进,崇训帅兵独往。时车驾幸澶州,召崇训,乃还。三年春,拜检校太傅。大中祥符二年,授右龙武军大将军,领韶州防御使,以本官分司西京卒,年五十六。

崇训为人长厚谦畏,未尝忤物。

子允恭,礼宾副使,有谋略,好学,人以为能世其家云。

崇业字继源,以荫补供奉官,选尚秦王美女云阳公主,授左临门卫将军、附马都尉。廷美得罪,降为右千牛卫率府率,分司西京,俄削秩,去附马之号,从贬房陵。廷美卒,起为静难军行军司马。雍熙三年,授宁州刺史。公主卒,葬州境。真宗初,始得入朝。咸平四年,改左屯卫大将军、领高州团练使,追封公主为虢国长公主。五年十月,卒,年四十一。

子允升为内殿承制、阁门祗候。

张令铎,棣州厌次人。少以勇力隶军伍。后唐清泰中,补宁卫小校。晋初,改隶奉国军。汉乾祐中,从周太祖平河中,以功迁奉国军指挥使。广顺初,迁控鹤指挥使。累迁本军左厢都指挥使、领虔州团练使。从世宗征淮南,移领虎捷左厢,加常州防御使。再征寿春,命与龙捷右厢柴贵分为京城左右厢巡检。世宗将北征,命与韩通、高怀德领兵先赴沧州,又副韩令坤为霸州部署,率兵戍守。恭帝即位,授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令铎本名铎,以与河中张铎同姓名,故赐今名。

宋初,迁马步军都虞候、领陈州节制。太祖征李筠,以令铎为东京卓城内都巡检。建隆二年,出为镇宁军节度。帝为皇弟兴元尹光美娶其第三女。开宝二年,来朝被病,车驾临问,赐帛五千匹、银五千两,并赐其家人甚厚。明年春,卒于京师,年六十。帝甚悲悼,赠侍中。

令铎性仁恕,尝语人曰:“我从军三十年,大小四十余战,多摧坚陷敌,未尝妄杀一人。”及卒,人多惜之。

子守正,至内园使。守恩,淳化中,累至崇仪副使,稍迁崇仪使,领锦州刺史。景德初,知原州,就加西上阁门使、知泰州,卒。录其子奉礼郎永安为大理评事,后至殿中丞。

罗彦环,并州太原人。父全德,晋泌州刺史,彦环得补内殿直。

少帝在澶州,欲命使宣慰大名府,时河北契丹骑充斥,遂募军中骁勇士十人从行,彦环备选。衔枚夜发,往返如期,由是补兴顺指挥使。开运末,契丹主至汴,擢为护圣指挥使。赴幽蓟。彦环至元氏,闻汉祖建号太原,以为归汉,汉祖嘉之。及入汴,擢为护圣指挥使。周初,迁散员都虞候,坐枢密使王浚党,出为邓州教练使。世宗嗣位,召为伴饮指挥使,改马步军都军头。从向训收秦、凤有功,迁散指挥都虞候。

显德末,太祖自陈桥入归公署,见宰相范质等,未及言,彦不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天子。”质等由是降阶听命。擢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改内外马军都军头、领眉州防御使。从平泽、潞还,命代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建隆二年,出为彰德军节度。乾德二年,改安国军节度,与昭义军节度李继勋大破契丹。四年春,又与阁门使田钦祚杀太原军千余人于静阳,禽其将鹿英等,获马三百匹。明年,移镇华州。开宝二年,卒,年四十七。

王彦升字光烈,性残忍多力,善击剑,号“王剑儿”。本蜀人,后唐同光中,蜀平,徙家洛阳。

初事宦官骠骑大将军孟汉琼,汉琼以其趫勇,言于明宗,补东班承旨。晋天福中,转内殿直。开运初,契丹围大名,少帝幸澶州,募勇敢士赍诏纳城中,彦升与罗彦环应之。一夕突围而入,以功迁护圣指挥使。周广顺中,从向拱破太原兵虒亭南,斩敌帅王璋于阵,以功迁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累转铁骑右第二军都校、领合州刺史。世宗征淮南,从刘崇进、宗偓破金牛水砦,禽伪军校阎承旺、范横。又从李重进扞吴兵于盛唐,斩二千人个利益级。又从张永德攻瀛州,下束城,改散员都指挥使。

太祖北征,至陈桥,为众推戴。彦升以所部先入京,遇韩通于路,逐至第杀之。初,太祖誓军入京不得有秋毫犯,及闻通死,意甚不乐。以建国之始,不及罪彦升,拜恩州团练使、领铁骑左厢都指挥使。

后为京城巡检,中夜诣王溥第,溥惊悸而出,既坐,乃曰:“此夕巡警甚困,聊就公一醉耳。”彦升意在求贿,溥佯不悟,置酒数行而罢。翌日,溥密奏其事,乃出为唐州刺史。

乾德初,迁申州团练使。开宝二年,改防州防御使,是冬,又移原州。西人有犯汉法者,彦升不加刑,召僚属饮宴,引所犯以手捽断其耳,大嚼,卮酒下之。其人流血被体,股忄栗不敢动。前后啖者数人。西人畏之,不敢犯塞。七年,以病代还,次乾州卒,年五十八。太祖以其夺杀韩通,终身不授节铖。

论曰:石守信而下,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汉光武之于功臣,岂过是哉。然守信之货殖钜万,怀德之驰逐败度,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至于审琦之政成下蔡,重赟之功宣广陵,卓乎可称。令铎身四十余战,未尝妄杀,可主胃勇者之仁矣。彦环于革命之日,首挺剑以语范质,于宋则未必功以众先,于周则其过不在人后矣。王彦升杀韩通,太祖虽不加罪,而终身不授节铖,是足垂训后人矣。保吉、承衍咸以帝婿致位落镇,其被驱策、著功,则保吉为优,况推功李继隆,尤为不伐而有让,然械役名士,纵意禽荒,累德多矣。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