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列传第二十

○李琼 郭琼 陈承昭 李万超 白重赞 王仁镐 陈思让孙若拙 焦继勋 子守节 刘重进 袁彦 祁廷训 张铎 李万全 田景咸 王晖附

李琼,字子玉,幽州人。祖传正,涿州刺史。父英,涿州从事。琼幼好学,涉猎史传。挟策诣太原,会唐庄宗属募勇士,即应募,与周祖等十人约为兄弟。一日会饮,琼熟视周祖,知非常人。因举酒祝曰:“凡我十人,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苟渝此言,神降之罚。”皆刺臂出血为誓。周祖与琼情好尤密,尝造琼,见其危坐读书,因问所读何书,琼曰:“此《阃外春秋》,所谓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较存亡治乱,记贤愚成败,皆在此也。”周祖令读之,谓琼曰:“兄当教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随,遇暇辄读,每问难琼,谓琼为师。及讨河中,乃解琼兵籍,令参西征军事。贼平,表于朝,授朝散大夫、大理司直。岁中,迁太子洗马。周祖镇邺,表为大名少尹。

广顺初,拜将作监,充内作坊使,赐金紫。连知亳、陕二州,改济州刺史。世宗初,迁洺州团练使,改安州防御使,治郡宽简,民请立碑颂德,诏中书舍人窦仪撰文赐之。宋初,召为太子宾客。建隆三年,上章请老,改右骁卫上将军致仕。琼信释氏,明年四月八日,诣佛寺,遇疾归,至暮卒,年七十三,赠太子少师。

郭琼,平州卢龙人。祖海,本州两冶使。父令奇,卢台军使。琼少以勇力闻,事契丹,为蕃汉都指挥使。后唐天成中,挈其族来归,明宗以为亳州团练使,改刺商州,迁原州。清泰初,移阶州,城垒未葺,蜀人屡寇,琼患之,因徙城保险,民乃无患。受诏攻文州,拔二十余砦,生擒数百人。

晋天福中,移刺警州,属羌、浑骚动,朔方节度张希崇表琼为部署,将兵共讨平之。连领滑、坊、虢、卫四州。开运初,为北面骑军排阵使。阳城之役,战功居多。改沂州刺史,充荆口砦主兼东面行营都虞候。擒莫州刺史赵思以献,改刺怀州。俄为北面先锋都监。契丹陷中原,盗贼蜂起,山东为甚,契丹主命琼复刺沂州以御盗,琼即日单骑赴郡。盗闻琼威名,相率遁去。

汉乾祐中,淮人攻密州,以为行营都部署,未至,淮人解去。会平卢节度刘铢恃佐命之旧,称疾不朝,将相大臣,惧其难制,先遣琼与卫州刺史郭超以所部兵屯青州。铢不自安,置酒召琼,伏壮士幕下,欲害琼。琼知其谋,屏去从者,从容就席,略无惧色,铢不敢发。琼因为陈祸福,铢感其言,遂治装。俄诏至,即日上道。琼改颍州团练使,又加防御使。时朗州结荆、淮、广南合兵攻湖南,诏琼以州兵合王令温大军攻光州,寻以内难不果。罢归朝,遣诣河北计度兵甲刍粮。

周祖祀南郊,召权知宗正卿事。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宋建隆三年,告老,加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归洛阳。乾德二年,卒,年七十二。琼虽起卒伍,而所至有惠政,尊礼儒士,孜孜乐善,盖武臣之贤者也。

陈承昭,江表人。始事李景为保义军节度,周世宗征淮南,景以承昭为濠、泗、楚、海水陆都应援使。世宗既拔泗州,引兵东下,命太祖领甲士数千为先锋,遇承昭于淮上击败之,追至山阳北,太祖亲禽承昭以献。世宗释之,授右监门卫上将军,赐锦袍、银带,改右领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宋初入朝,太祖以承昭习知水利,督治惠民、五丈二河以通漕运,都人利之。建隆二年,河成,赐钱三十万。承昭言其婿王仁表在南唐,帝为致书于李景,令遣归阙,历左右神武统军。

四年春,大发近甸丁壮数万,修畿内河堤,命承昭董其役。又令督诸军子弟数千,凿池于朱明门外,以习水战。从征太原,承昭献计请壅汾水灌城,城危甚,会班师,功不克就。乾德五年,迁右龙武军统军。开宝二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师,中使护丧。大中祥符元年,录其孙宗义为三班借职。

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孤贫,负贩以养母,晋祖起并门,万超应募隶军籍。战累捷,稍迁军校。从李守贞讨杨光远于青州,奋勇先登,飞石中其脑,气不属者久之。开运中,从杜重威拒契丹于阳城,流矢贯手,万超拔矢复战,神色自若。以功迁肃锐指挥使。

契丹入中原,时万超以本部屯潞州,主帅张从恩将弃城归契丹,会前骁卫将军王守恩服丧私第,从恩即委以后事,遁去。及契丹使至,专领郡务,守恩遂无所预。万超奋然谓其部下曰:“我辈垂饵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杀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勋业,汝曹能乎?”众皆跃然喜曰:“敢不唯命。”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杀其使,推守恩为帅,列状以闻。汉祖从其请,仍命史弘肇统兵先渡河至潞,见万超,语之曰:“得复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杀守恩,以公为帅,可乎?”万超对曰:“杀契丹使以推守恩,盖为社稷计尔。今若贼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弘肇大奇之,表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路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坚壁拒命,万超驰至城下,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令奇乃开门迎纳。弘肇即留万超权州事,汉祖遂以为刺史。及征李守贞,以万超为行营壕砦使。河中平,拜怀州刺史。

周祖开国,从征慕容彦超,又为都壕砦使,以功授洺州团练使,预收秦、凤,改莱州。从平淮南,连移蕲、登二州,所至有善政。属有诏重均田租,前牟平令马陶,籍隶文登县,隐苗不通,命系之,将斩而后闻。陶惧遁去,由是境内肃然。宋初,入为右武卫大将军,迁左骁卫大将军。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重赞少从军,有武勇。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李守贞据河中叛,隐帝以重赞为行营先锋都指挥使。河中平,以功领端州刺史。周初,转护圣左厢都指挥使。未几,出为郑州防御使,改相州留后。广顺中,授义成军节度。在镇日,河屡决,重赞亲部丁壮,塞大程、六合二堤,诏书褒美。

世宗征刘崇,以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重赞与李重进居阵西偏,樊爱能、何徽居阵东偏。既合战,爱能与徽皆遁走,惟重赞与重进率所部力战,世宗自督亲军合势薄之,并人大败。既诛爱能等,重赞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及世宗征太原,以河阳刘词为随驾都部署,命重赞副之。其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及征淮南,命重赞率亲兵三千军于颍上。未几,改淮南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俄迁彰义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仍诏诸州,凡被制书有关机密,则详验印文笔迹。俄改泰宁军节度。乾德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开宝二年,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奉朝请。三年,卒,年六十二。

王仁镐,邢州龙冈人。后唐明宗镇邢台,署为牙校,即位,擢为作坊副使,累迁西上阁门使。清泰中,改右领军卫将军。晋天福中,青州杨光远将图不轨,以仁镐为节度副使,伺其动静。历二年,或谮仁镐于朝,改护国军行军司马。仁镐至河中数月,光远反书闻。汉乾祐中,历昭义、天雄二军节度副使。

周祖镇邺,表仁镐为副留守。及起兵,仁镐预其谋。周祖即位,仁镐为王峻所忌,出为唐州刺史,迁棣州团练使,入为右卫大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兼枢密副使。显德初,出为永兴军节度使。世宗嗣位,移河中。会殿中丞上官瓒使河中还,言河中民多匿田租,遂遣瓒按视均定。百姓苦之,多逃亡他郡,仁镐抗论其事,乃止。丁继母忧,去官。

五年,拜安国军节度,制曰:“眷惟襄国,实卿故乡。分予龙节之权,成尔锦衣之美。”郡民扶老携幼,迎于境上,有献锦袍者四,仁镐皆重衣之,厚酬以金帛。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时人美之。郡有群盗,仁镐遣使遗以束帛,谕之,悉遁去,不复为盗。恭帝嗣位,移山南东道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建隆二年,以疾召还,次唐州,卒于传舍,年六十九。

仁镐性端谨俭约,崇信释氏,所得俸禄,多奉佛饭僧,每晨诵佛经五卷,或至日旰方出视事从事刘谦责仁镐曰:“公贵为藩侯,不能勤恤百姓,孜孜事佛,何也?”仁镐敛容逊谢,无愠色。当时称其长者。

陈思让,字后己,幽州卢龙人。父审确,仕后唐至晋,历檀、顺、涿、均、沁、唐、祁、城八州刺史。预征蜀,权利州节度,终金州防御使。思让初隶庄宗帐下,即位,补右班殿直。晋天福中,转东头供奉官,再迁作坊使。安从进叛于襄阳,以思让为先锋右厢都监,从武德使焦继勋领兵进讨。遇从进之师于唐州花山下,急击大破之,从进仅以身免。以功领奖州刺史。从进平,授坊州刺史。

八年冬,契丹谋入寇,以思让监澶州军,赐鞍勒马、器帛。讨杨光远于青州也,又为行营右厢兵马都监,兵罢,改磁州刺史。会符彦卿北征契丹,思让表求预行。未几,改卫州。连丁内外艰。时武臣罕有执丧礼者,思让不俟诏,去郡奔丧,闻者嘉之。起复随州刺史。

汉初,移淄州,罢任归朝。会淮南与朗州马希灊合兵淮南,攻湖南,马希广来乞师,旋属内难,又周祖北征,乃分兵令思让往郢州赴援,兵未渡而希广败。思让留于郢。

周祖即位,遣供奉官邢思进召思让及所部兵还。刘崇僭号太原,周祖思得方略之士以备边,遣思让率兵诣磁州,控扼泽、潞。未几,授磁州刺史,充北面兵马巡检。未行,升磁州为团练,即以思让充使。

广顺元年九月,刘崇遣大将李瑰领马步军各五都,乡兵十都,自团柏军于鹞子店。思让与都监向训、张仁谦等率龙捷、吐浑军,至虒亭西,与瑰军遇,杀三百余人,生禽百人,获崇偏将王璠、曹海金,马五十匹。俄遣王峻援晋州,以思让与康延昭分为左右厢排阵使,令率军自乌岭路至绛州与大军合。崇烧营遁去,思让又与药元福袭之。俄命权知绛州。明年春,迁绛州防御使。

显德元年九月,改亳州防御使,充昭义军兵马钤辖,屡败并人及契丹援兵,迁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充北面行营马步军排阵使。五年,败并军千余于西山下,斩五百级。是秋,邢州官吏、耆艾邢铢等四十人诣阙,求借留思让,诏褒之。十二月,改义成军节度观察留后。

六年春,世宗将北征,命先赴冀州以俟命。及得瓦桥关,为雄州,命思让为都部署,率兵戍守。世宗不豫还京,留思让为关南兵马都部署。恭帝嗣位,授广海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傅。乾德二年,又为保信军节度。时皇子兴元尹德昭纳思让女为夫人。开宝二年夏,改护国军节度、河中尹。七年,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思让累历方镇,无败政,然酷信释氏,所至多禁屠宰,奉禄悉以饭僧,人目为“陈佛子”。身没之后,家无余财。弟思诲,至六宅使。子钦祚,累迁至香药库使、长州刺史。钦祚子若拙。

若拙字敏之。幼嗜学,思让尝令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军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充盐铁判官。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召归。会李至守洛都,表若拙佐治,改度支员外郎,通判西京留司。久之,柴禹锡镇泾州,复奏为通判,迁司封员外郎,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

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今若拙复尔,亦须谴降。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授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盐铁判官,改兵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赐金紫。

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录其子映为奉礼郎。

若拙多诞妄,寡学术,当时以第二人及第者为榜眼,若拙素无文,故目为“瞎榜”云。

焦继勋,字成绩,许州长社人。少读书有大志,尝谓人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遂弃其业,游三晋间为轻侠,以饮博为务。晋祖镇太原,继勋以儒服谒见,晋祖与语,悦之,留帐下。天福初,授皇城兼宫苑使,迁武德使。安重荣反镇州,安从进自襄阳举兵为应。晋祖命继勋督诸将进讨。至唐州南,遇从进军万余,设伏击败之,禽其牙将安洪义、鲍洪等五十余人,得山南东道印,从进单骑奔还。从进弟从贵率兵千余人,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继勋杀其众七百,生禽百,获从贵,断腕放入城中,从进自此不能复镇。继勋以功就拜齐州防御使。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岁余,入为右千牛卫大将军,拜宣徽北院使,迁南院使。

西人寇边,朝议发师致讨,继勋抗疏请行,拜秦州观察使兼诸蕃水陆转运使。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

汉初,凤翔军校阳彦昭据城叛,命继勋率师讨之,以功授保大军节度。召入,会汉祖幸大名,留为京城右厢巡检使,俄改右羽林统军。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及周祖举兵向阙,继勋奉隐帝逆战于留子陂,战不利,遂归周祖。

广顺初,改右龙武统军。世宗征淮南,为左厢排阵使,又改右羽林统军、左屯卫上将军,以战功拜彰武军节度。

宋初,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改右武卫上将军。乾德三年,权知延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审琼卒,命继勋代之。时向拱为西京留守,多饮燕,不省府事,群盗白日入都市劫财,拱被酒不出捕逐。太祖选继勋代之,月余,京城肃然。太祖将幸洛,遣庄宅使王仁珪、内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阳宫,命继勋董其役。车驾还,嘉其干力,召见褒赏,以为彰德军节度,仍知留府事。仁珪领义州刺史,仁祚为八作副使。继勋以太平兴国三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尉。

继勋猎涉史传,颇达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啬,多省公府用度,时论少之。子守节。

守节字秉直,初补左班殿直,选为江、淮南路采访。还奏称旨,擢阁门祗候。李顺余党扰西川,命与上官正讨平之。高、溪州蛮内寇,又命往图方略,守节言:“山川回险,非我师之利。”诏许招纳。

咸平中,置江淮南、荆湖路兵马都监,首被选擢。又讨施、夔州叛蛮,以大义谕其酋长,皆悔过内附,因为之画界定约。还迁阁门通事舍人,监香药榷易院,三司言岁课增八十余万。时守节已为衣库副使,当迁阁门副使,真宗谓辅臣曰:“守节缘财利羡余而迁横行,何以劝边陲效命者?”止以为宫苑副使。

奉使契丹,馆伴丁求说指远山谓曰:“此黄龙府也。”守节应声曰:“燕然山距此几许?”求说惭服。久之,迁皇城副使,管勾军头引见司。坐以白直假枢密院副承旨尹德润治第,免所居官。三迁东上阁门使,加荣州刺史。数请补外,历知襄、邓、汝三州,迁四方馆使,以右神武大将军致仕卒。

刘重进,幽州人,本名晏僧。梁末隶军籍。晋初,以习契丹语,应募使北边,改右班殿直,因赐是名。迁西头供奉官,再使契丹。契丹主以其敏慧,留为帐前通事;俄南侵,署重进忠武军节度。

汉初,移镇邓州。汉法,禁牛革甚严,州民崔彦、陈宝选八人自本镇持革诣汉祖庙鞔鼓,重进杖遣之。判官史在德谓重进不善用法,宜置极典。及大理、刑部详覆,重进所断为是。在德坐故入,杖死之。

乾佑末,罢镇来朝。周祖起兵至封丘,诏重进与左神武统军袁义率兵拒之,重进望尘退走。周广顺初,从征兖州。未几,封薛国公。俄召为右神武统军,累加检校太师。世宗南征,为右厢排阵使。显德三年,世宗闻扬州无备,遣宣祖、韩令坤与重进等往袭取之,又为先锋都部署,进克泰州。初,杨行密子孙居海陵,号永宁宫,周师渡淮,尽为李景所杀。重进入其家,得玉砚、玉杯盘、水晶盏、玛瑙碗、翡翠瓶以献。俄命判庐州行府事兼行营都部署,败淮人千余于州境,又败五百众于白城湖。及世宗再巡,吴师溃于紫金山,有至东山口者,重进杀三千余众。及下寿州,以功授武胜军节度。淮南平,改镇邠州。世宗北征,为先锋都指挥使。恭帝即位,封开府。

宋初,进封燕国公。建隆二年秋,授右羽林统军。乾德五年,改左领军卫上将军。重进徒善译语,无他才能,值契丹入中原,遂至方镇。及在环卫,尝从幸玉津园,太祖召与语。既退,谓左右曰:“观重进应对不逮常人,前朝以为将帅,何足重耶?”六年,卒,年七十。

袁彦,河中河东人。少以趫勇应募从事,隶奉国营。汉乾佑中,周祖领军讨李守贞,以彦置麾下,及镇邺,以为部直小将。周广顺中,世宗在澶渊,迁为亲事都校。世宗尹京,改开封府步直指挥使。显德初,授内外步军都军头,领泉州刺史。未几,改岳州防御使。从征寿州,为城北造竹龙都部署。竹龙者,以竹数十万竿,围而相属,上设版屋,载甲士数百人,以攻其城。又命于涡口修桥,桥成,世宗幸焉,因立为镇淮军。李继勋以淮上失律,罢军职,命彦为武信军节度,权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又命为淮南道行营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赐衣服、金带、鞍勒马、铠甲、器仗,遣赴军前。

太祖下滁阳,禽皇甫晖、姚凤,彦皆有劳绩,诏褒之。又令率师屯下蔡以逼寿春。及刘仁赡降,从世宗攻濠、泗,又禽南唐将许文绩、边镐等以献。师还,真授步军都指挥使,领彰信军节度。六年春,发近畿丁壮浚五丈河,命彦董其役。恭帝嗣位,移保义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尉。是秋来朝,改镇曹州。乾德六年,为静难军节度。开宝二年,移鄜州。五年,罢镇归阙,卒,年六十六。景德四年,特诏录其孙昭庆为借职。大中祥符八年,昭庆上彦周朝所受告敕有二圣名讳者,特迁殿直。

祁廷训,本名廷义,避太宗旧名改焉。河南洛阳人。父珪,梁左监门卫大将军。廷训善书计、骑射,隶周祖帐下。广顺中,历东西班右蕃行首、铁骑都虞候。世宗即位,改东西班都指挥使,迁内殿直都指挥使,继领兰、睦二州刺史。从征淮南,赐以明光细甲,令董舟师巡江界。吴人伏兵三江口葭荻中,掩击廷训,廷训力战大破之,俘馘千人,余党遁去。江北平,以功迁吉州团练使,领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月余,迁岚州防御使,领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宋初,为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是秋,改河阳。乾德二年,又改彰德军节度留后,俄权知邓州。五年,就拜义武军节度。开宝二年,太祖征太原,以廷训为北面副都部署。太平兴国元年来朝。二年冬,改左领军卫上将军。五年,坐私贩竹木贵鬻入官,责本卫大将军。未几,复旧官。六年,卒,年五十八。

廷训形质魁岸,无才略,临事多规避,时人目为“祁橐驼”,以其庞大而无所取也。

张铎,河朔人,少以材武应募隶军籍。汉初,为奉国右第六军都指挥使,领澧州刺史。周祖以枢密使镇邺,铎以所部从行,及起兵,铎预焉。广顺初,铎为奉国左厢都指挥使,韩通为右厢都指挥使;俄并兼防御使,铎领永州,通领睦州。会改奉国为虎捷,铎仍领其职。是冬,出为密州防御使,改亳州。三年,授镇国节度。郊祀毕,加检校太傅。世宗初,移彰义军,未几,加检校太尉。显德三年,又移河中尹、护国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俄复镇泾州。州官岁市马,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事发,召归京师,本州械系其子保常及亲吏宋习。太祖以铎宿旧,释不问,罢镇为左屯卫上将军,奉朝请而已。其所盗用,仍蠲除之,保常、习亦得释。铎又尝假晋邸钱百六十万,太宗即位,诏贳之。俄命判左金吾街仗。及驾征河东,以铎为京城内外都巡检,鄜州刺史高继充、闲厩副使张守明分为里城左右厢巡检。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二。赠太傅。

子熙载至左千牛卫大将军。熙载子禹珪字天锡,粗知书,有方略,幼事太宗藩邸,即位,补东西班承旨,改殿直,带御器械。以材勇擢居禁卫,殿前散祗候都虞候。咸平初,授内殿直都虞候,领恩州刺史。三年,出为滁州刺史,知洺、瀛、霸三州。并兼兵马钤辖,徙岚州。西人勒厥麻诱众叛,禹珪率众讨之,俘六千余人,获名马孳畜甚众。

景德初,授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契丹既请和,帝思守臣有武干能镇静边郡者,亲录十余人名付中书,禹珪预焉。遂知石州,徙代、兖州,又移澶州,颇勤政治,以瑞麦生、狱空,连诏嘉奖。会河堤决溢,禹珪率徒塞之,宰相王旦使兖州还,言其状,优诏褒之。就拜洺州团练使,寻知广信军。天禧初,复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兼知瀛州。明年召还,将授四厢之职,卒,年五十九。录其二子。

李万全,吐谷浑部人。善左右射,隶护圣军为骑士,累迁至本军都校,与田景咸、王晖等从周祖入汴,号十军主。显德中,为彰武军节度。宋初,加检校太尉、横海军节度。乾德中代归,太祖数召于苑中宴射。万全无将略,惟挽强弓,老而不衰,帝亦以此赏之。

田景咸、王晖,皆太原人。景咸仕汉,为奉国右厢都校,从周祖入汴,为龙捷左厢都校,改安国军留后。俄真拜,升本军节度。世宗时,拜武胜军节度。宋初,为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三年卒。

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后罢镇,常忽忽不乐。妻识其意,引景咸遍阅囊储,景咸方自释。在邢州日,使者王班至,景咸劝班酒曰:“王班请满饮。”典客曰:“是使者姓名也。”景咸悟曰:“我意‘王班’是官尔,何不早谕我。”闻者笑之。

晖性亦吝啬,赀甚富,而妻子饭疏粝,纵部曲诛求,民甚苦之。世宗以先朝功臣,知而弗问焉,至右神武统军。建隆四年,终右领军卫上将军。

论曰:太祖事汉、周,同时将校多联事兵间,及分藩立朝,位或相亚。宋国建,皆折其猛悍不可屈之气,俛首改事,且为尽力焉。扬雄有言:“御之得其道,则狙诈咸作使。”此太祖之英武而为创业之君也欤!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