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列传第三十

○马令琮 杜汉徽 张廷翰 吴虔裕 蔡审廷 周广 张勋 石曦 张藏英 陆万友 解晖 李韬 王晋卿 郭廷谓 子延濬 从子延泽 赵延进 辅超

马令琮,本名令威,避周祖名改之,大名人。父全节,《五代史》有传。全节历横海、定远、昭义、彰德、定武、天雄六节度,皆署令琮为牙校,累授彰德牙内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领勤州刺史。令琮少善骑射,尝从其父平安州及与镇州安重荣战,皆有功,由是知名。晋开运二年,全节卒,令琮起复,拜隰州刺史。汉祖开国,为西京巡检使。周祖受命,改陈州刺史。征兖州,为京城四门外巡检。世宗嗣位,移随州。显德二年,入为虎捷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六年,兼领建州刺史。

太祖即位,出刺怀州。李筠叛,将亲征,召三司张美饷兵食,美言河内密迩上党,令琮日夜储蓄以俟王师。太祖善之,命授团练使。执政言令琮方供亿大军,不可移他郡,故升怀州为团练,以令琮充使,又充先锋都指挥使。泽、潞平,为昭义兵马钤辖。逾年被疾,诏许归郡。乾德元年,卒,年三十九。太祖甚怜之,录其子延恩为殿直。

杜汉徽,京兆长安人。父阿孙,为太原威胜军使。汉徽有膂力,善骑射,年十七,仕后唐武皇为厅直队长。天成中,累迁护圣军使。晋天福六年,与慕容邺等讨安州李金全,生禽指挥使孙厚,以功迁兴顺指挥使。八年,从征镇州安重荣,改护圣指挥使,赠阿孙为左赞善大夫。开运二年,以所部戍深州,破契丹于乐寿,杀获甚众。汉初,从高行周讨杜重威于邺,屡为流矢所中,身被重创,犹力战,观者壮之。又率所部戍镇州,破契丹于灵寿,获车马甚众。周世宗征刘崇,汉徽有战功,补龙捷左第五军都虞候,移所部屯安平县,破契丹于县南,获器甲车帐,迁本军左第四军都虞候。

宋初,补本军都校,领茂州刺史,改领潮州。从平李筠,又从平李重进,录功居多。建隆三年,出为天长军使,移雄武军使、知屯田事。是冬,被病,即以符印授通判宋鸾,请告归京。家人劝其求医药,汉徽笑曰:“我在戎行四十年,大小百余战,不死幸矣,安用药为?”未几,卒。

张廷翰,冀州信都人。父慎图,仕周为兵部郎中。廷翰少慷慨,有智略,善骑射。晋天福中,冀州刺史张建武召补牙校,其后刺史李冲署为本州牢城军校。契丹入中原,署其党何行通为刺史,契丹主道殂,州人共杀行通,推廷翰知州事。汉初,就拜刺史,廷翰尽捕杀行通者戮于市。为政宽厚简易,民甚爱之。周广顺初,召赴阙,周祖见其貌魁伟,谓枢密使王峻曰:“冀州近边,虽更择人,亦无逾廷翰者。”即日遣还。在郡八年,契丹将高牟翰数扰边,皆为廷翰击走。廷翰家富于财,岁遣人赍金帛北入市善马,常得数百匹,贡献外悉遗贵近,甚获美誉。显德中,历棣、海、沂三州团练使,屡率兵败淮人,移莱州。

宋初,又历冀、亳二州。乾德二年卒,年四十七。

吴虔裕,许州许田人。父徽,左屯卫将军。虔裕少为郡吏,汉祖镇许,爱其精谨,署以右职。及移镇太原,以虔裕从。开国,擢为引进使,转内客省使。时镇州节度刘在明卒,遣虔裕率兵巡护。隐帝即位,召为宣徽北院使。

周祖讨三叛,以虔裕为河中行营都监,率护圣诸军五千以往。李守贞出兵五千余,设梯桥,分五路于长连城西北以御周祖。周祖令虔裕率大军横击之,蒲人败走,夺其梯桥,杀伤大半。师还,赐袭衣、玉带。会枢密使杨邠上言求解职,隐帝遣人谕邠曰:“枢机之任,非卿不可,卿何听间离而为此请耶?”使至而虔裕在坐,即飏言曰:“机要重地,非可久处,俾后来者迭居可也。”使还以白帝,帝怒,出虔裕为郑州防御使。乾祐末诛大臣,急诏入朝,命将兵守澶州。及留子陂战败,遂降周祖。广顺初,遣还,赐以袭衣、玉带、鞍勒马。从周祖讨慕容彦超,破之。改汝州防御使,历右卫、左金吾卫二大将军兼街仗使。

太平兴国六年,迁右千牛卫上将军,仍判左街仗事。虔裕掌金吾三十余年,端拱初卒,年八十八,赠太尉。

虔裕性简率,言多轻肆。右金吾上将军王彦超告老,虔裕语人曰:“我纵僵仆殿阶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致仕。”人传笑之。每朝会及从游宴,太宗怜其寿高,常慰抚之。子延彬,至仪鸾副使,延彬子仁美,至内殿崇班。

蔡审廷,磁州武安人。曾祖凝,邢州别驾。祖绾,武安远城三冶使。父颙,洺州长史。审廷少能骑射,晋初,应募补护圣散都头。周显德初,擢为殿前散员,转铁骑副兵马使。从世宗战高平有功,迁军使。太祖为殿前都点检,从世宗征淮南,审廷隶麾下,预战紫金山,改副指挥使。

宋初,授殿前散都头指挥使。从征李筠,攻泽州先登,为飞石伤足,帝赐以良药、美酒。及车驾还京,幸其官署问之,赐赍甚厚。寻转内殿直都虞候,俄改伴饭都指挥使。建隆中,领富州刺史兼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乾德初,授冀州刺史。征太原时,为北面步军都指挥使,屯兵易州。审廷训练士卒甚整,太祖过镇阳,见于行在所,赐名马、宝剑,命为镇州兵马都钤辖。开宝八年卒,年六十九。

周广,字大均,其先应州神武川人。父密,事晋,历鄜、延、晋三镇节度使。周广顺初,至太子太师致仕。广幼从其父为牙校。汉初,授供奉官。未几,擢左千牛卫将军。周祖命将讨慕容彦超于兖州,以广为行营都监。贼平,录功迁右武卫将军。俄改右神武将军,充镇淮军兵马都监。从世宗征淮南。既得江北数州,即命广劳来安集,民甚德之。因领常州刺史兼内外马步军都军头。淮南平,改眉州刺史。

宋初,授隰州刺史。乾德三年,迁潘州团练使,令训练雄武诸营。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攻城楼橹战棹都部署,师还,加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六年,改右屯卫大将军,领郡如故。太平兴国二年,卒。

张勋,河南洛阳人。晋开运中,事留守景延广为典客,延广表为供奉官。周世宗将征淮南,以勋为申州缘淮巡检。因采光州机事闻于朝廷,即命勋率兵同讨平之,遂监光州军,充内外巡检。后攻黄州,败吴人于麻城,复破柏业山砦,目中流矢。迁内园副使。及征瀛、莫,以为霸州兵马都监。

初,征李筠,勋从石守信董前军,拔大会砦,及败筠众于太行,破泽州,皆预有功。太祖还京,命权知许州。未几,李重进叛,又诏与石守信、李处耘先率兵进讨。拔扬州,以勋为兵马都监,迁毡毯使。讨朗陵,充前军兵马都监。荆湖平,以功就拜衡州刺史。乾德初,克郴州及桂阳监,以勋为刺史兼监使。五年,代归,至扬州卒,年六十八。太祖甚怜之,录其子廷敏为殿直。勋性残忍好杀,每攻破城邑,但扬言曰“且斩”,颇有横罹锋刃者。将赴衡州,州民皆涕泣相谓曰:“‘张且斩’至矣,吾辈何以安乎!”

石曦,并州太原人,晋祖弟韩王晖之子。天福中,以曦为右神武将军。历汉至周,为右武卫、左神武二将军。恭帝即位,初为左卫将军。会高丽王昭加恩,命曦副左骁卫大将军戴交充使。

建隆三年,再使高丽,迁左骁卫大将军,护秦州屯兵。西人犯边,曦率所领击破之,斩渠帅十三人。太祖征晋,曦领兵二千人自泽、潞除道至太原,壅汾水灌其城,又益兵千人,部攻辽州。俄知雄州,代,为潭州钤辖。开宝八年,领兵败南唐军二千余于袁州,平梅山、板仓诸洞蛮寇,俘馘数千人。太平兴国中,历右神武、右羽林大将军,连知孟、襄二州,迁领诚州刺史。雍熙四年,改知霸州兼部署。会陈廷山谋以平戎军叛入北边,曦察知之,与侯延济定计,禽廷山以献。录其功,加领本州团练使、同知镇州。淳化二年,移原州,迁右龙武军大将军。被病请告,诏特给全奉。四年,卒,年七十四,赗赙加等。

张藏英,涿州范阳人,自言唐相嘉贞之后。唐末,举族为贼孙居道所害。藏英年十七,仅以身免。后逢居道于豳州市,引佩刀刺之,不死,为吏所执。节帅赵德钧壮之,释而不问,以补牙职。藏英后闻居道避地关南,乃求为关南都巡检使。至则微服携铁楇,匿居道舍侧,伺其出击之,仆于地,啮其耳啖之,遂禽归。设父母位,陈酒肴,缚居道于前,号泣鞭之,脔其肉,经三日,刳其心以祭。即诣官首服,官为上请而释之。燕、蓟间目为“报仇张孝子”。契丹用为卢台军使兼榷盐制置使,领坊州刺史。周广顺三年,率内外亲属并所部兵千余人,及煮盐户长幼七千余口,牛马万计,舟数百艘,航海归周。至沧州,刺史李晖以闻。周祖颇疑之,令馆于封禅寺,俄赐袭衣、银带、钱十万、绢百匹、银器、鞍勒马。数月,世宗即位,授德州刺史。未几召归,对便殿,询以备边之策。藏英请于深州李晏口置砦,及诱境上亡命者以隶军,愿为主将,得便宜讨击。世宗悉从之。以为缘边招收都指挥使,赐名马、金带。藏英遂筑城李晏口,累月,募得劲兵数千人。会遣凤翔节度王彦超巡边,为契丹所围,藏英率新募兵驰往击之,转战十余里,契丹解去。改濮州刺史,仍领边任。契丹将高牟翰以精骑数千扰边,藏英逆击于胡卢河北,自旦至晡,杀伤甚众。值暮收兵,契丹遁去。后因领兵巡乐寿,契丹幽州骁将姚内斌侦知藏英兵少,以精骑二千阵于县之北,藏英率麾下击之,自辰及申,士皆殊死战,内斌遂解去。世宗降玺书褒美。征瓦桥关,为先锋都指挥使,败契丹骑数百于关北。下固安县,又改关南排阵使。宋初,迁瀛州团练使,并护关南军。建隆三年,卒于治所,年六十九。孙鉴,自有传。

陆万友,蔚州灵丘人。少隶太原为裨校。汉祖起义,擢为护圣指挥使。隐帝即位,出为天雄军马军都指挥使。周祖之起兵也,万友预谋。及践阼,擢为散员都指挥使,领奖州刺史。世宗嗣位,迁龙捷左第三军都指挥使。转控鹤右厢都校、领虔州团练使,改虎捷右厢、领阆州防御使。恭帝嗣位,出为安州防御使。

宋初,历沂、蕲二州防御使。乾德四年,改汝州。开宝中,讨南唐,造舟于采石矶以济师,命万友守之。江南平,为和州防御使。太宗嗣位,以为晋、绛等州都巡检使。帝征太原,克汾、石二州,以万友为石州都巡检使,俄兼知石州,移巡警凤翔、秦、陇。代归,诏知瀛州,在郡二年,政务苟简。雍熙二年,改右监门卫大将军,充河阴兵马都监,逾年卒,年七十三。万友始业圬镘,既贵达,不忘本,以银为圬镘器数十事示子孙。性猛暴,以武勇自任,所至无善政。太宗以其勋旧,恩遇不替,聘其次女为许王夫人。

解晖,洺州临洺人。父珪,应募为州兵,后唐天成中,西征至剑门,没于阵。晖少有勇力,以父死戎事,得隶兵籍。戍雁门,与契丹接战,斩首七级,获酋长一人。以功迁奉国军队长。晋天福中,安重荣反镇州,因举兵向阙。至宋城,晋师逆战,大破之。晖募军中壮士百余人夜捣贼垒,杀获甚众。晖频中流失,而督战自若,颜色不挠,以功迁本军列校。周广顺初,刘崇与契丹侵晋州,晖从都部署、枢密使王峻等往援之。晖率敢死士三十余,夜入契丹帐击之,杀获甚众,迁本军第五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率所部下黄州,禽刺史高弼,迁虎捷第一军都虞候。

宋初,步军都军头,从征泽州,力战,目中流矢。师还,策勋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建隆四年,充湖广道行营前军战棹都指挥使。潭州平,降玺书奖谕。伪统军黄从志据岳州,晖率舟师讨平之,生禽从志及将校十四人,俘斩数千,溺死者众。改控鹤右第二军都指挥使,领高州刺史。乾德六年,诏领所部军屯上党,从李继勋略太原。开宝九年,破太原军于境上,斩首千余级,获马三十匹。改均州刺史。

太平兴国二年,诏于潞州北乱柳石围中筑城,名威胜军,以晖为军使。从征并州,与尚食使石彦斌率所部先下隆州,杀并州三百余,禽招讨使李询等六人以献于行在所,赐予有加。复令与彦赟督战士隶城西行营,分攻太原。刘继元降,太宗以太原宫女三人赐晖,俄以功迁本州团练使、知霸州。雍熙初,充云、应、寰、朔、忻、代等州都巡检使。三年,代归本郡。淳化二年,被病,上章告老,改右千牛卫上将军致仕。诏未至而卒,年八十。

晖鸷猛木强,每受诏征伐,常身先之。人所惮者,晖视之若甚易,由是频立战功,金创遍体。时称骁将。子守颙,至内殿崇班、阁门祗候。

李韬,河朔人。有勇力胆气,善用槊,为禁军队长。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文珂夜诣周祖议犒军,留韬城下。时营栅未备,李守贞乘虚来袭,营中忽见火发,知贼聚至,惶怖失据。客省使阎晋卿率左右数十人,遇韬于月城侧,谓韬曰:“事急矣,城中人悉被黄纸甲,为火光所照,色俱白,此殊易辨,奈军士无斗志何?”韬愤怒曰:“岂有食君禄而不为国致死耶!”即援槊而进,军中死士十余辈随韬犯贼锋。蒲有猛将跃马持戈拟韬,韬刺之,洞胸而坠。又连杀数十人,蒲军遂溃,因击,大破之,守贞自是闭垒不敢出。俄骁将王三铁降,城遂平,韬由此知名。累迁军校,出为赵州刺史,移慈州。乾德六年卒。

王晋卿,河朔人。少勇敢,为乡里所推。周世宗在澶渊,晋卿以武艺求见,得隶帐下。及即位,补东头供奉官。从战高平,征淮甸,每遣宣传密旨,甚亲信之。洎北征,为先锋都监,督战有功,诏权控鹤都虞候。克关南,授军器库使。显德四年,为龙捷右第一军都指挥使,领彭州刺史。恭帝即位,出为滨州刺史。

乾德中,为兴州刺史。四年,移汉州。时蜀初平,寇盗充斥,晋卿严武备,设方略,禽捕剪灭,靡有遗漏,自是虽剧贼无敢窥其境。然以贿闻,太祖惜其才而不问。秩满归阙,以疾求颐养,改左监门卫将军、奉朝请。贡重锦十匹、银千两以谢,诏不纳,以其黩货,愧之也。未几,诏戍北边,疆场清肃。开宝四年,复授莫州刺史。在郡谨斥候,善抚循,士卒皆乐为之用,边民安堵。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七。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改濠州中军使,李景每令侦中朝机事入奏。全义卒,擢庄宅使、濠州监军。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随其所习,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

周师为浮梁涡口,命张从恩、焦继勋守之,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屠其城,直抵寿春。”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麾兵断笮,悉焚之。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还曰:“武行德、周务勍也。”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洎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行德单骑脱走。时有以玉帛子女饷廷谓者,悉拒之,唯取良马二百匹以献。以功为滁州刺史、上淮巡检应援兵马都监。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表于景请援,且言周兵四临,乞卑辞请和,以固邻好。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而降于周。至山阳,见世宗,特加宴劳,赐金带、袭衣、良马、器皿,拜亳州防御使。以其弟本州马步都校廷赞为和州刺史。命攻天长军,降其将马赟.又为楼橹战棹左右厢都监,俄归谯郡。

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乾德二年代还,改绛州防御使。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为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以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廷谓悉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

廷谓性恭谨,事母以孝闻,未尝不束带立侍。子延濬.廷谓兄廷谕,仕南唐为太子洗马致仕,宋初至秘书监。廷谕子延泽。

延濬字利川。幼谦和。廷谓为静江军节度使,延濬为桂州牙内都指挥使。廷谓卒,太祖录延濬为供奉官,屡使西北,宣谕机事。

太平兴国初,以内庭宣索及殿前赐赍、移文库务未有专领之者。乃置合同凭由印,命延濬与内藏库副使刘蒙正掌之。又领八作司及督治汴河。

雍熙三年,改崇仪使。诏与翟守素、田仁朗、王继恩往河北,分路按行诸州城垒,发镇兵葺之。端拱二年,诏建河北方田,命延濬等五人共往规画,会罢其务而止。淳化四年,李顺乱,改西京作坊使,充成都十州都巡检使。时成都将陷,延濬单骑入城,与郭载议募亡卒退保剑门,贼数千来蹑其后,击破之。王继恩率兵至,以延濬为先锋壕砦使,即领兵倍道先进。贼出探骑数十,延濬悉禽之,尽得贼机事。延濬易旗变号,贼不知觉,斩关掩入,斩千余级。继恩又请延濬知汉州,州经兵燹,廨舍、桥梁、城砦悉毁。延濬募军民葺之,又率州帑以应军须。录功,改洛苑使。又命率兵屯遂州,剑门钤辖、转运使刘锡言其劳,诏书嘉奖。真宗初,改内园使。代还,会河朔用兵,延濬驰往边城,按视砦垒。咸平二年,疾卒。子有伦,为供奉官、阁门祗候。

延泽字德润,南唐试秘书省正字。乾德中,四迁著作佐郎,转殿中丞、知建州。淳化二年,太宗闻延泽洎右赞善大夫董元亨皆好学,博通典籍,诏宰相召问经史大义,皆条对称旨,命为史馆检讨。历国子《周易》博士、国子博士。咸平中求休退,授虞部员外郎致仕。居濠州城南,有小园以自娱,其咏牡丹千余首。聚图籍万余卷,手自刊校。范杲、韩丕皆与之游。景德初卒。元亨亦至虞部员外郎,尝缵《玄门碑志》三十卷。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父晖,周太子太师。晖为偏将时,赵在礼据邺。延进颇亲学,尝与军中少年入民家,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景崇平,延进奉捷奏以入,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诏书褒美。丁外艰,表求持服。既终丧,周世宗征淮南,延进献万缣以助军,仍请对,世宗召见之。时延进有从兄为虎捷都虞候、帐前横冲指挥使,世宗指延进语之曰:“尔弟拳勇有谋,将授以禁军大校。”延进自陈好读书,不愿也。翌日,授右千牛卫将军、濠州兵马钤辖,从征瓦桥关,为随驾金吾街仗使。

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蜀平,专领郡事。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开宝二年,授右龙武将军、知灵州,以母老愿留,得权判右金吾街仗使,历知河中府、梓、相、青三州。

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太宗亲试之,大悦。又令主城北诸洞子。及班师,命与孟玄哲、药可琼留屯定州。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士众皆喜,三战,大破之,获人马、牛羊、铠甲数十万。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俄改右领军卫大将军,出为高阳关、平戎军都监兼缘边巡检,改钤辖。知扬州,召入,授右屯卫大将军,徙知相州。迁右骁卫大将军,改知邓州。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还,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

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好作诗什,士流以此多之。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腹心。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辅超,忻州秀容人,家世业农。超少勇悍有力,晋开运中应募,隶澶州军籍。汉乾祐中,赵思绾据永兴叛,周祖护诸将讨之,督兵攻城。超率骁勇十七人升云梯,斫北门楼,楼坏而入,士卒继进,城遂陷,以功补小校。显德中,从太祖征淮南,常执锐前驱,定滁、泗,破淮阴,下扬州,以功转日骑副兵马使。

宋初,从平上党,再迁内直都知,太宗即位,以超为马军都军头。会亲征太原,冒矢石攀堞先登,身被十三创,帝嘉其勇,赐锦袍、银带、帛五十段。诘朝,再乘城,中流矢者八,复加厚赐。大举袭范阳,分兵三路,超隶偏将米信,为田重进先锋,取飞狐、蔚州。迁马步军副都军头,俄出补曹州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峰州刺史,改栾州。召归,转都军头。淳化三年,出为德州刺史,坐诬奏使者殴杀驿吏,责授右监门卫将军,领诚州刺史。五年,复加都军头,领澄州刺史。真宗即位,加领奖州团练使,真拜莱州团练使,以年老愿留京师,从之。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七。

论曰:太祖有天下,凡五代之臣,无不以恩信结之,既以安其反侧,亦藉其威力,以镇抚四方。故一时诸将吴虔裕、蔡审廷之徒,数从征讨,咸有劳绩焉。若马令琮守河内,储兵食以迎王师;解晖击湖南,冒锋镝以禽敌将:此忠荩骁果,尤可称者。汉徽之疾危辞药,藏英之为亲复仇,亦皆一节之美。惟张勋嗜杀,晋卿冒货,虽立威著勤,所不取也。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