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

八年春正月戊子朔,帝在建康。丙申,减临安府夏税折输钱。戊戌,张守罢。辛丑,伪齐知寿州宋超率兵民来归。蔡州提辖白安时杀金将兀鲁,执其守刘永寿来降。诏以方议和好,禁沿海州郡遣人过淮招纳。丁未,大阅张俊军。戊申,以兵部侍郎胡世将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二月戊午,刘锜入见。减建康府夏税折输钱,蠲民户逋租、和市科调。庚申,日中有黑子。以吕颐浩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行宫留守。壬戌,岳飞乞增兵,不许。癸亥,帝发建康。丙寅,以胡安国《春秋传》成书,进宝文阁直学士。戊寅,帝至临安。己卯,以户部尚书章谊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行宫留守,吕颐浩为醴泉观使。甲申,减绍兴府和市绢万匹。

三月己丑,以知南外宗正事仲儡嗣濮王。庚寅,以礼部尚书刘大中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王庶为枢密副使。壬辰,复以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甲午,陈与义罢。戊戌,增夔州路路分都监一员,修治关隘,练义兵。己亥,蠲农器及牛税。以李天祚为静海军节度使、交趾郡王。壬寅,定以故相韩忠彦配享徽宗庙廷。丁未,蠲所过州县民积欠税赋。戊申,蠲江西、湖南诸州月椿钱各万缗。己酉,命考核川、陕宣抚司便宜所授官,冒滥尤甚者悉与裁减。

夏四月庚申,初置户部和籴场于临安。壬戌,遣王庶巡视江、淮边防。丁丑,复置六路发运司。癸未,诏三衙管军轮宿禁中。

五月庚戌,诏镇江府募横江军千人。窜内侍罗亶于海岛。庚子,禁贫民不举子,其不能育者给钱养之。壬寅,贬刘子羽为单州团练副使、漳州安置。丁未,金国使乌陵思谋、石庆充与王伦等偕来。戊申,以资政殿学士叶梦得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己酉,王庶至淮南,檄张宗颜将兵七千屯庐州,巨师古三千屯太平州,分韩世忠军屯泗州及天长县。

六月壬戌,赐衍圣公孔玠衢州田五顷,奉先圣祠事。癸亥,赵鼎上《重修哲宗实录》。壬申,赐礼部进士黄公度以下三百九十五人及第、出身。王庶自淮南还入见。乙亥,以中护军统制张宗颜知庐州,命刘锜率兵移屯镇江府。丁丑,乌陵思谋、石庆充入见。

秋七月乙酉朔,复命王伦及蓝公佐奉迎梓宫。录司马光曾孙伋补承务郎。辛亥,彗出东方。

八月戊午,诏:“日者遣使报聘邻国,期还梓宫。尚虑边臣未谕,遂驰戎备,以疑众心。其各严饬属城,明告部曲,临事必戒,无忘捍御。”甲子,蠲江东路月椿钱万三千缗有奇。丁丑,彗灭。遣监察御史李寀宣谕江西,措置盗贼。

冬十月丁巳,刘大中罢。甲戌,赵鼎罢。乙亥,日中有黑子。丁丑,金国使张通古、萧哲与王伦皆来。韩世忠乞奏事行在,不许。戊寅,枢密副使王庶乞免签书和议文字,累疏求去,不许。

十一月甲申,以翰林学士承旨孙近参知政事。丙戌,遣大理寺丞薛倞、朱斐诣广南路决滞狱。戊戌,王伦入见。己亥,复以伦为国信计议使,中书舍人苏符副之,符辞以疾。庚子,以孙近兼权同知枢密院事。辛丑,诏:“金国遣使入境,欲朕屈己就和,命侍从、台谏详思条奏。”从官张焘、晏敦复、魏矼、曾开、李弥逊、尹焞、梁汝嘉、楼炤、苏符、薛徽言、御史方廷实皆言不可。甲辰,王庶罢。辛亥,以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直谏,斥和议,除名、昭州编管。壬子。改差监广州都盐仓。十二月甲寅,以赵鼎为醴泉观使。乙卯,以宗正少卿冯楫为国信计议副使。己未,以吏部尚书李光参知政事。戊辰,王伦言金使称“诏谕江南”,其名不正。秦桧以未见国书,疑为封册。帝曰:“朕嗣守祖宗基业,岂受金人封册。”癸酉,馆职胡珵、朱松、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上书,极论不可和。甲戌,以端明殿学士韩肖胄签书枢密院事。乙亥,命肖胄等为金国奉表报谢使。丙子,张通古、萧哲至行在,言先归河南地,徐议余事。以监察御史施廷臣为侍御史,权吏部尚书张焘、侍郎晏敦复以廷臣主和议而升用,执奏不行。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右谏议大夫李谊、殿中侍御史郑刚中凡再至都堂,及宰执议取国书。丁丑,诏:“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我,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余无需索。令尚书省榜谕。”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是月,虚恨蛮犯嘉州忠镇砦。是岁,始定都于杭。

九年春正月壬午朔,帝在临安。丙戌,以金国通和,大赦。河南新复州军官吏并不易置,蠲其民租税三年,徭役五年。以王伦同签书枢密院事,充奉护梓宫、迎请皇太后、交割地界使。戊子,遣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兵部侍郎张焘诣河南修奉陵寝。庚寅,赐刘光世号和众辅国功臣,张俊加少傅、安民靖难功臣,韩世忠为少师,张浚复左宣奉大夫。辛卯,以尹焞为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焞力辞不拜。壬辰,加岳飞、吴玠并开府仪同三司,杨沂中太尉。癸巳,建皇太后宫。甲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丙申,金主诏谕河南诸州以割地归我之意。改发运经制司为经制司,命户部长贰一人领使,仍置副或判官。戊戌,以王伦为东京留守,郭仲荀为副,户部侍郎梁汝嘉兼江、淮、荆、浙、闽、广路经制使,司农卿霍蠡为判官。己亥,以吴玠为四川宣抚使。

二月癸丑,以徽猷阁待制周聿为陕西宣谕使,监察御史方廷实宣谕三京、淮北。丁巳,以郭仲荀为太尉、东京同留守。慕洧寇环州。戊午,以知金州郭浩为陕西宣抚判官。壬戌,以李纲为湖南路安抚大使,张浚知福州,寻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福建路安抚大使。命周聿、方廷实蒐访隐士。甲子,均定诸州县月桩钱。己巳,以郭浩为陕西宣谕使。壬申,命修《徽宗实录》。癸酉,诏盗贼已经招安而复啸聚者,发兵加诛毋赦。是月,日中有黑子,月余乃没。江西统制官李贵以其军归杨沂中。

三月丁亥,以和州防御使璩为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丙申,王伦受地于金,得东西南三京、寿春、宿、亳、曹、单州及陕西、京西之地。兀?还祁州。己亥,分河南为三路,废拱州。辛丑,以翰林学士楼炤签书枢密院事。甲辰,伪齐知开封府郑亿年上表待罪,召赴行在。丁未,正伪齐所改州县名。是春,夏人陷府州。

夏四月庚戌朔,吕颐浩薨。辛亥,命楼炤宣谕陕西诸路。壬午,金鄜延路经略使关师古上表待罪,命知延安府。癸丑,落赵鼎奉国军节度使为特进,仍知泉州。金陕西诸路节制使张中孚上表待罪,命为检校少保、宁国军节度使、知永兴军、节制陕西诸路军马。甲子,以观文殿学士孟庾为西京留守,资政殿学士路允迪南京留守。丙寅,金秦凤经略使张中彦上表待罪,命知渭州。以孙近兼权同知枢密院事。壬申,移寿春府治淮北旧城。癸酉,诏新复诸路监司、帅臣按劾官吏之残民者。韩世忠、张俊入见。

五月庚寅,奉迎东京钦先、孝思殿累朝御容赴临安。辛卯,复命江、淮守臣二年为任。乙未,复置淮东提举茶盐司。癸卯,复召募耆长法。丙午,鄜延副将李世辅部兵三千自凤翔来归,赐名显忠。

六月庚戌,皇后邢氏崩于五国城。辛亥,夏国主乾顺卒。壬子,楼炤以东京见卒四千四百人为忠锐三将。庚申,盗入邵武军。壬戌,以新复州县官吏怀不自安,降诏开谕。己巳,吴玠薨。壬申,楼炤承制以李显忠为护国军承宣使、枢密行府前军都统制,率部兵及夏国招抚使王枢赴行在。癸酉,澧州军事推官韩紃坐上书论讲和非计,送循州编管。乙亥,以孟庾兼东京留守。王伦自东京赴金国议事。楼炤承制以杨政为熙河经略使,吴璘为秦凤经略使,仍并听四川宣抚司节制;郭浩为鄜延经略使、同节制陕西军马。丙子,分宣抚司兵四万人出屯熙、秦,六千人隶郭浩,留吴玠精兵二万人屯兴元府、兴、洋二州。戊寅,置钱引务于永兴军。是月,抚州钤辖伍俊谋据桃源复叛,湖北安抚薛弼召诛之。

秋七月甲申,以文臣为新复诸县令。丙戌,东京耆老李茂松、寇璋等二百人奉表称贺,皆引见,补官遣还。复置都水南、北丞各一员。丁亥,金人拘王伦于中山。丙申,命详验刘豫伪官,换给告身。乙巳,给还伪齐所没民间资产。以胡世将兼权主管四川宣抚司。

八月己酉,复淮南诸州学官。庚戌,赐陕西诸军冬衣,绢十五万匹。命前川、陕宣抚司便宜所补官,限一年自陈,换给告身。丙辰,金国以挞懒主和割地,疑其二心,杀之。壬戌,蠲成都、潼川路岁输对籴等米五十四万石、水运钱七十九万缗。乙丑,给新法度牒、紫衣师号钱二百万缗付陕西市军储。己巳,命陕西复行铁钱。庚午,遣苏符等使金贺正旦。乙亥,遣前知宿州赵荣、知寿州王威俱还金国。以关师古为行营中护军前军统制。

九月己卯,命鄜延、秦凤、熙河路招纳蕃部熟户及陷没夏国军民。丙戌,封叔士亻褭为齐安郡王。庚寅,罢经制司,令提刑兼领常平事。甲午,名皇太后殿曰慈宁。丙申,以威州防御使温济告韩世忠阴事勒停、南剑州编管。世忠又奏欲杀之,诏移万安军。己亥,郭仲荀率东京兵五千至镇江。

冬十月辛亥,诏侍从官各举所知二人。王伦见金主于御林子,被拘于河间,遣其副蓝公佐先归。甲寅,王枢入见,并其俘百九十人皆纵遣还夏国。己未,蠲阶、成、岷、凤四州民税之半。戊辰,慈宁宫成。甲戌,日中有黑子。丙子,赐李显忠军钱十万缗。是月,岳飞入见。十一月戊寅朔,赐吴玠家钱三万缗,以其弟璘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申命刑部大理官编次刑名断例。癸未,嗣濮王仲儡薨。己丑,诏三省官属详覆在京通用令。追复张所为直龙图阁。

十二月甲寅,命续编《绍兴因革礼》。甲子,李光罢。戊辰,命续修《元丰会要》。兀?留苏符等于东京,谋复取河南。

十年春正月丙戌,遣莫将等充迎护梓宫、奉迎两宫使。辛卯,李纲薨。甲辰,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郑亿年复资政殿学士,奉朝请。

二月戊申,命陕西复募蕃汉弓箭手。诏赃吏罪抵死,情犯甚者,奏取旨。辛亥,雨雹。以刘锜为东京副留守,李显忠南京副留守。壬子,命两宗正官各举所知宗室二人。癸丑,展省试期一年。壬戌,诏新复州军蒐举隐逸,诸路经理屯田。丁卯,罢史馆,以日历归秘书省,置监修国史官。以孟庾知开封府,为东京留守;仇悆知河南府、西京留守。癸酉,罢吏部审量宣和滥赏。

三月甲申,封阏伯为商丘宣明王。戊子,增印钱引五百万缗,付宣抚司市军储。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屡言金人必渝盟,宜为备。己丑,罢诸路增置税场。韩世忠、张俊入见。始罢内教。复营建康行宫。丙申,苏符自东京还。丁酉,命川、陕宣抚司军事不及待报者,听随宜措置。己亥,以郭浩知永兴军兼节制陕西诸路军马,杨政徙知兴元府。是月,命胡世将与夏人议入贡,夏人不报。

夏四月丙午,访求亡逸历书及精于星历者。辛酉,以张中孚为醴泉观使,中彦提举祐圣观,赵彬为兵部侍郎。癸亥,命部使者岁举廉吏一人。庚午,复四川诸州学官。壬申,韩肖胄罢。五月己卯,金人叛盟,兀?等分四道来攻。甲申,名徽宗御制阁曰敷文。乙酉,兀?入东京,留守孟庾以城降,知兴仁府李师雄、知淮宁府李正民及河南诸州继降。丙戌,金人陷拱州,守臣王慥死之。撒离曷自河中趋永兴军,陕西州县官皆降。丁亥,金人陷南京,留守路允迪降。刘锜引兵至顺昌府。己丑,金人陷西京,留守李利用、副总管孙晖皆弃城走,钤辖李兴率兵拒战,不克。辛卯,胡世将自河池遣泾原经略使田晟以兵三千人迎敌金人。京、湖宣抚司忠义统领李宝败金人于兴仁府境上。癸巳,知亳州王彦先叛降于金。金人陷永兴军,趋凤翔。丁酉,命胡世将移陕西之右护军还屯蜀口。以福建、广东盗起,命两路监司出境共讨。己亥,命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援刘锜。庚子,以吴璘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听胡世将便宜黜陟、处置军事。辛丑,金人犯凤翔府之石壁砦,吴璘遣统制姚仲等拒却之。金人围耀州,郭浩遣兵救之,金兵解去。壬寅,金人围顺昌府,三路都统葛王褒以大军继至,刘锜力战,败之。

六月甲辰朔,以韩世忠太保,张俊少师,岳飞少保,并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乙巳,刘锜遣将阎充战败金人于顺昌之李村。丙午,命两浙、江东、福建诸州团结弓弩手。以仇悆为沿海制置使。诏将佐士卒能立奇功者,赏以使相节钺官告,临军给受。丁未,罢建康府行宫营缮。戊申,以刘锜为沿淮制置使。己酉,吴璘遣统制李师颜等战败金人于扶风,拔之。壬子,兀?及宋叛将孔彦舟、郦琼、赵荣等帅众十余万攻顺昌府,刘锜率将士殊死战,大败之。初,秦桧奏命锜择利班师,锜不奉诏,战益力,遂能以寡胜众。乙卯,顺昌围解,兀?还。以知平江府梁汝嘉兼浙西沿海制置使。丙辰,岳飞将牛皋及金人战于京西,败之。己未,刘光世进军和州。郭浩遣统制郑建充攻破金人于醴州,复其城。壬戌,诏诸司钱物量留经费外,悉发以赡军。楼炤以父丧去位。甲子,撒离曷攻青溪岭,鄜延经略使王彦率兵战败之,撒离曷还屯凤翔。命士亻褭主奉濮王祠事。张俊遣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援刘锜,德暂至顺昌,值围已解,复还庐州。遣司农少卿李若虚诣岳飞军谕指班师,飞不听。丙寅,下诏抚谕顺昌府官吏兵民。庚午,以刘锜为武泰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虞候。韩世忠遣统制王胜、背嵬将成闵率兵至淮阳军南,与金人遇,击败之。是月,金人围庆阳府,权守臣宋万年固守,金人不能下。岳飞领兵援刘锜,与金人战于蔡州,败之,复蔡州。

闰月癸酉朔,张俊遣统制宋超败金人于永城县朱家村。甲戌,追孟庾、路允迪官,徙家属远郡。丙子,诏三衙管军及观察使已上,各举智略勇猛、材堪将帅者二人。金人犯泾州,守臣曲汲弃城去,经略使田晟率兵来救,金人败走。甲申,晟及金人再战于泾州,败之,金人引归凤翔。乙酉,降陕西杂犯死罪,释流以下囚。丙戌,以胡世将为端明殿学士,吴璘为镇西节度使,杨政武当节度使,郭浩奉国节度使。王德攻金人于宿州,夜破之,降其守马秦。丁亥,诏释顺昌府流以下囚,再复租税二年,守御官吏进官一等。己丑,永兴军钤辖傅忠信等与金人战于华阴县,败之。壬辰,岳飞遣统制张宪击金将韩常于颍昌府,败之,复颍昌。丙申,张宪复淮宁府。丁酉,赵鼎分司、兴化军居住。岳飞遣统制郝晸等与金人战于郑州北,复郑州。李兴复汝州,与金人战于河清县,败之,复伊阳等八县,李成遁去。韩世忠遣统制王胜、王权攻海州,克之,执其守王山。戊戌,张俊率统制宋超等及王德兵会于城父县,郦琼及葛王褒遁去,遂复亳州。己亥,金人救海州,王权等逆战,败之,复怀仁县。庚子,张俊弃亳州,引军还寿春。再贬赵鼎漳州居住,又贬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

秋七月癸卯,岳飞遣将张应、韩清入西京,会李兴复永安军。丙午,以御史中丞王次翁参知政事。己酉,岳飞及兀?战于郾城县,败之。庚戌,曲赦海州。永兴军统领辛镇及金人战于长安城下,败之。癸丑,以杨沂中为淮北宣抚副使,刘锜为判官。甲寅,岳飞遣统制杨再兴、王兰等击金人于小商桥,皆战死。乙卯,金人攻颍昌,岳飞遣将王贵、姚政合兵力战,败之。壬戌,飞以累奉诏班师,遂自郾城还,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颍昌、蔡、郑诸州皆复为金有。甲子,以释奠文宣王为大祀。乙丑,增收州县头子钱为激赏费。金人围淮宁府,赵秉渊弃城南归。辛未,金人犯盭厔县,王俊逆战于东洛谷,却之。

八月壬申朔,以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等七人尝不主和议,皆降黜之。乙亥,韩世忠围淮阳军,不克。庚辰,金人及郦琼合兵驻于千秋湖陵,韩世忠遣统制刘宝等夜袭破之。壬午,李成犯西京,李兴击却之。杨沂中军于宿州。丙戌,以郭浩知夔州。丁亥,杨沂中自宿州夜袭柳子镇,军溃,遂自寿春府渡淮归,金人屠宿州。甲午,川、陕宣抚司统领王喜等遇金人于汧阳县,败之。

九月壬寅朔,遣起居舍人李易谕韩世忠罢兵。时秦桧专主和议,诸大帅皆还镇。丁未,杨政遣统制杨从仪夜袭金人于凤翔府,败之。戊申,金人复入西京,李兴弃城去。庚戌,合祀天地于明堂,大赦。辛酉,临安火。戊辰,以郭浩知金州,节制陕西、河东军马兼措置河东忠义军。是秋,知代州王忠植举兵复石、代等十一州。

冬十月癸酉,复张浚观文殿大学士。甲戌,以王忠植为建宁军承宣使、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戊寅,秦桧上《重修绍兴在京通用敕令格式》。庚辰,金人犯庆阳府,守臣宋万年以城降。辛卯,金人犯陕州,吴琦率兵迎击,败之。庚子,金人袭洮州,攻铁城堡,统制孔文清、惠逢击败之。是月,刘锜入见。胡世将命王忠植救庆阳,叛将赵惟清执之降于金,忠植不屈而死。

十一月丁未,金将合喜复犯陕州,吴琦击却之。又犯宝溪县,统制杨从仪败之。壬子,以令为保宁军节度使。是月,宜章洞民骆科叛,犯桂阳、郴、道、连、贺诸州,命发大兵讨之。十二月壬午,上皇太后册宝于慈宁殿。丁亥,赠王忠植奉国军节度使,谥义节。辛卯,起诸路耆长役钱隶总制司,专给军用。是月,杨沂中引兵还行在。

十一年春正月癸卯,凤翔统制杨从仪败金人于渭南。庚戌,张浚入见。乙卯,金人犯寿春府,守臣孙晖、统制雷仲合兵拒之。丁巳,寿春陷,晖、仲弃城去。己未,刘锜自太平州率兵二万援淮西。庚申,金人渡淮。辛酉,雨雹。乙丑,刘锜至庐州还。丙寅,兀?陷庐州。戊辰,金人陷商州,守臣邵隆弃城去。己巳,命杨沂中引兵赴淮西,岳飞进兵江州。

二月癸酉,张俊遣王德渡江,屯和州,金人退屯昭关。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复商州。乙亥,金人复来争和州,张俊败之。命韩世忠以兵援淮西。丙子,趣岳飞会兵蕲、黄。王德等败金人于含山县东。己卯,统制关师古、李横击败金人于巢县,复之。庚辰,岳飞发鄂州。辛巳,知泰州王?奂兼通、泰二州制置使。癸未,王德、田师中等击破金人,复含山县,夺昭关。刘锜自东关击败金人于青溪。甲申,金人复犯昭关,王德等又败之。李显忠遣统领崔皋击败金人于舒城县。丁亥,杨沂中、刘锜等大败兀?军于柘皋。己丑,兀?亲率兵逆战于店步,沂中等又败之,乘胜逐北,遂复庐州。是月,虔、吉州盗贼悉平。

三月庚子朔,张俊进鬻田及卖度牒钱六十三万缗助军用。壬寅,韩世忠引兵趋寿春。癸卯,复张俊特进。金人围濠州。岳飞发舒州。甲辰,张俊、杨沂中、刘锜议班师,乙巳,沂中、锜先行,俊以轻兵留后。丙午,诏释淮西杂犯死罪以下囚。丁未,金人陷濠州,执守臣王进,夷其城,钤辖邵青死之。戊申,张俊遣杨沂中、王德入濠州,遇金伏兵,败还。己酉,韩世忠至濠州,不利而退。辛亥,岳飞次定远县,闻金兵退,还屯舒州。杨沂中归行在。壬子,金人渡淮北归。癸丑,张俊归建康府。丁巳,刘锜归太平州。甲子,行营统制张彦及金人遇于汧阳之刘坊砦,第八将张宏战没。

夏四月丙子,复收免行钱。己卯,孙近罢。辛巳,以王次翁兼权同知枢密院事。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入觐。壬辰,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命三省、枢密院官复分班奏事。乙未,张俊请以所部兵隶御前。罢三宣抚司,改统制官为御前统制官,各屯驻旧所。丙申,以广西经略使胡舜陟节制广东、湖南兵,趣讨骆科。慕容洧破新泉砦,又攻会州,将官朱勇破之。

五月辛丑,置两淮、江东西、湖广京西三道总领军马钱粮官,仍掌报发御前军马文字。癸卯,赙恤战没将士。丁未,遣张俊、岳飞于楚州巡视边防。召刘光世赴行在。甲寅,命枢密行府置司镇江,令遍行巡历措置。庚申,加杨沂中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

六月乙亥,造克敌弓。加秦桧特进,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癸未,张俊、岳飞至楚州。俊以海州城不可守,毁之,迁其民,统韩世忠军还镇江,惟背嵬一军赴行在。甲申,知河南府李兴部兵至鄂州,以兴为左军统制。乙丑,明州僧王法恩等谋反,伏诛。壬辰,刘光世罢为万寿观使。

秋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庚子,以翰林学士范同参知政事。以旱,减膳祈祷,遣官决滞狱,出系囚。丁未,加秦桧少保。甲寅,罢刘锜兵,命知荆南府。乙卯,诏优奖永兴、凤翔、秦陇等州县官,到任半年减磨勘,任满迁一官。己未,加张俊太傅。癸亥,大雨。是月,命张俊复如镇江措置军务,留岳飞行在。

八月戊辰,立祚德庙于临安,祀韩厥。甲戌,罢岳飞。乙亥,命诸王后各推年长一人权主祀事。癸巳,胡世将起复。

九月癸卯,命军器少监鲍琚如鄂州根括宣抚司钱谷。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张俊收宪属吏以闻。丁未,坐监司不按赃吏罪。辛亥,吴璘拔秦州,州将武谊降。壬子,璘率姚仲及金人战于丁刘圈,败之。杨政克陇州,破岐下诸屯。郭浩复华州,入陕州。甲寅,建康大火。丙申,遣刘光远等充金国通问使。吴璘及金人战于剡家湾,大败之,遂围腊家城。癸亥,璘自腊家城受诏班师,杨政、郭浩皆引军还。乙丑,邵隆复虢州,郝晸讨禽骆科,斩之。

冬十月丙寅朔,金人陷泗州,遂陷楚州。丁卯,命枢密都承旨郑刚中宣谕川、陕。戊辰,杨政及金人战于宝鸡县,败之,禽通检孛堇。乙亥,兀?遣刘光远等还。戊寅,诏修玉牒。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壬午,遣魏良臣、王公亮为金国禀议使。乙酉,虚恨蛮主历阶诣嘉州降。癸巳,韩世忠罢为醴泉观使,封福国公。是月,金人陷濠州,邵隆复陕州。

十一月己亥,范同罢。责降李光为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辛丑,兀?遣审议使萧毅、邢具瞻与魏良臣等偕来。丁未,范同分司、筠州居住。罢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同知宗正事士撙,申严戚里宗室谒禁。己酉,雷。壬子,萧毅等入见,始定议和盟誓。乙卯,以何铸签书枢密院事,充金国报谢进誓表使。庚申,命宰执及议誓撰文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辛酉,以张浚为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诏川、陕宣抚司毋出兵生事,招纳叛亡。骆科余党欧幻四等复叛桂阳蓝山,犯平阳县,遣江西兵马都监程师回讨平之。十二月丁卯,责降徽猷阁待制刘洪道为濠州团练副使使、柳州安置。癸酉,命尚书省置籍勾考诸路滞狱。甲戌,罢川、陕宣抚司便宜行事。乙亥,兀?遣何铸等如会宁见金主,且趣割陕西余地。遂命周聿、莫将、郑刚中分画京西唐邓、陕西地界。壬午,命州县三岁一置产业簿,籍民赀财田宅以定赋役,禁受赇亏隐旧额。丁亥,立讥察海舶条法。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