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

三年春正月甲辰,诏廷尉大理官毋以狱情白宰执,探刺旨意为轻重。庚戌,置三省户房国用司。初,以国用匮乏,罢江州屯驻军马,至是复留之。癸亥,罢铜钱过江之禁。裁定利州西路诸军额。

二月壬申,诏国用司月上宫禁及百司官吏、三衙将士请给之数。癸酉,出龙大渊为江东总管,曾觌为淮西总管。甲戌,大渊改浙东,觌改福建。乙亥。罢成都、潼川路转运司轮年铨试,以其事付制置司。辛巳,以端明殿学士虞允文知枢密院事。癸未,雨雹。甲申,为知陈州陈亨祖立庙于光州,赐名愍忠。丙戌,以《武经龟鉴》、《孙子》赐镇江都统戚方、建康都统刘源。癸巳,措置淮东山水砦。丙申,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玉津园。戊戌,直秘阁、前广东提刑石敦义犯脏,刺面配柳州,籍其家。

三月甲辰,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园。辛亥,诣德寿宫,恭请裁定医官员额。丁巳,诏四川宣抚司创招千人,置司所在屯驻。壬戌,伯母秀王夫人张氏薨。

夏四月辛未,蠲诸路州军逋负。癸酉,为秀王王夫人成服于后苑,百官进名奉慰。丁丑,合利州东、西路为一。戊寅,以吴璘知兴元府、充利州路安抚使、四川宣抚使。

五月癸卯,叶颙等上《三祖下仙源积庆图》及《太宗真宗玉牒》、《哲宗宝训》。甲寅,吴璘薨。庚申。命四川制置使汪应辰主管宣抚司事,移司利州。修扬州城。壬戌,大减三衙官属。

六月己巳,命汪应辰权节制利州路屯驻御前军马。辛未,复分利州东、西路为二。甲戌,以虞允文为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乙亥,金遣使来取被俘人。诏实俘在民间者还之,军中人及叛亡者不预。戊寅,复以虞允文为知枢密院事,充宣抚使,帝亲书九事戒之。罢淮西、江东总领所营田,募人耕佃,壮丁各还本屯,癃老存留,减半请给。甲申,诏镇江都统制戚方、武锋军都统制陈敏各上清河口战守之策。追封吴璘为信王。丁亥,诏后省参考理检院典故。辛卯,皇后夏氏崩。振泉州水灾。

秋七月己亥,立荐举改官额。壬寅,以皇太子疾,减杂犯死罪囚,释流以下。乙巳,皇太子薨,谥曰庄文。己酉,东宫医官杜揖除名、昭州编管,寻改琼州。

闰月辛未,诏诸军复置副都统制,文字与都统制连书,军马调发从都统制,违者奏劾。戚方罢。癸酉,权欑安恭皇后于临安修吉寺。丁亥,戚方落节钺、信州居住。

八月丁酉,内侍陈瑜、李宗回坐交结戚方受赂,瑜除名、决杖、黥面配循州,宗回除名、筠州编管,方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潭州安置,籍所盗库金以犒军。甲寅,以久雨,命临安府决系囚。丁巳,叶颙等请罢,不许。蠲光、濠、庐三州、寿春府赋一年。戊午,遣官分决滞狱。壬戌,以知建康府史正志兼沿江水军制置使,自盐官至鄂州沿江南北及沿海十五州水军悉隶之。癸亥,诏给、舍讨论考课旧法。四川旱,赐制置司度牒四百,备振济。九月戊子,太白昼见。冬十月乙未朔,占城入贡。丁酉,遣唐?彖等使金贺正旦。戊戌。修真州城。以嗣濮王士?曷为开府仪同三司。庚子,定内外荐举改官人岁额。癸卯,诏归正借补官资人充枢密院效士,于指定州军以官库酒息赡之者,毋罢其给。乙卯,金遣蒲察莎鲁窝等来贺会庆节。

十一月丙寅,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戊辰,雷。己巳,诏戒饬武臣及百官。癸酉,以郊祀雷,叶颙、魏杞并罢,命陈俊卿为参知政事,翰林学士刘珙同知枢密院事。甲戌,蒋芾、陈俊卿请罢,不许。丁丑,以雷发非时,诏台谏、侍从、两省官指陈阙失。辛巳,诏侍从、两省、台谏、卿监、郎官举堪郎官、寺监丞、监司、郡守者。癸巳,罢川路马船。十二月丙申,增修六合城。己亥,遣王瀹贺金主生辰。乙巳,置丰储仓。增印会子。辛亥,以吴益为太傅。庚申,金遣徒单忠卫等来贺明年正旦。是岁,两浙水,四川旱,江东西、湖南北路蝗,振之。

四年春正月戊辰,籍荆南义勇民兵,增给衣甲,遇农隙日番教。壬午,夺秦埙、秦堪郊恩荫补。癸未,雨雹。甲申,幸天竺寺,遂幸玉津园。辛卯,罢吴益郊恩荫补。壬辰,叶颙薨。

二月甲午朔,罢福建路卖钞盐,蠲转运司岁发钞盐钱十五万缗。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集四路漕臣会计财赋所入,对立兵额。丁酉,命湖北安抚司给田募辰、沅、靖三州刀弩手。戊戌,置和州铸钱盐。己亥,以蒋芾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兼制国用使,观文殿大学士史浩为四川制置使,浩辞不行。庚子,诏蒋芾常朝,赞拜不名。芾辞,许之。乙巳,赐王炎出身,签书枢密院事。癸丑,五星皆见。乙卯,雪,雨雹。

三月庚午,以敷文阁待制晁公武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戊寅,诏赠果州团练使韩崇岳立庙,赐名忠勇,宣州观察使朱勇立庙,赐名忠节。己丑,四方雾下若尘。庚寅,蠲楚州壮丁、社民税役。谥陈亨伯曰愍节。

夏四月乙未,置汉阳军收发马监。诏公吏非犯公罪,毋得引用并计案问法。巳亥,置郢州转般仓。癸卯,遣使抚邛、蜀二州饥民为乱者。己酉,追封韩世忠为蕲王。甲寅,蒋芾等上钦宗《帝纪》、《实录》。丙辰,礼部员外郎李焘上所著《续通鉴长编》自建隆至治平一百八卷。丁巳,诏太史局参用新旧历。戊午,诏贩牛过淮者,论如兴贩军须之罪。是月,振绵、汉等州饥。五月癸亥,出度牒千道,续减四川科调。乙丑,太白昼见。以邛州安仁县荒旱,失于蠲放,致饥民扰乱,守、贰、县令降罢追停有差。甲申,谥赵鼎曰忠简。丙戌,行乾道新历。丁亥,以饶、信二州、建宁府饥民啸聚,遣官措置振济。是月,西夏任敬德遣使至四川宣抚司,约发兵攻西番。

六月辛卯朔,太白昼见,经天。甲午,诏罢广西钞盐,复官般官卖法,岁减转运司钞钱十九万缗,其秋苗毋得科折。戊戌,蠲诸路逋负乾道元年二月和市、折帛、杂色钱。辛丑,龙大渊卒,诏以为宁武军节度使致仕。五星皆见。癸卯,诏四川宣抚司增印钱引一百万,对偿民间预借钱。蠲邛、蜀二州夏税。丁巳,召兴化军布衣林彖赴行在。戊午,蒋芾以母丧去位。

秋七月壬戌,以刘珙兼参知政事。召建宁府布衣魏掞之赴行在。申禁异服异乐。癸亥,徽州大水。己巳,罢沿江水军制置司。辛未,衢州大水。戊寅,知衢州王悦以盛暑祷雨、蔬食减膳、尤勤致疾而死,赠直龙图阁。丁亥,以经、总制余剩钱二十一万缗桩留邛、蜀州,以备振济。己丑,以久雨,御延和殿虑囚,减临安府、三衙死罪以下囚,释杖以下。是月,西夏遣间使来。

八月乙未,班祈雨雪之法于诸路。己亥,五星皆见。丁未,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传旨不实,擅兴工役,降三官放罢。庚戌,刘珙罢。辛亥,陈俊卿请罢政,不许。

九月庚申,立内外将佐升差审察法。庚午,从太上皇幸天竺寺。限品官子孙名田。是秋,罢关外四州营田官兵,募民耕佃。

冬十月壬辰,遣郑闻等使金贺正旦。甲午,禁归正人藏匿金人者。乙未,臣僚言:“天下之事,必历而后知,试而后见。为县令者必为丞簿,为郡守者必为通判,为监司者必为郡守,皆有等差。自今职事官及局务官,必任满方许求外,未历亲民任使,即未得拟州郡,且授通判。”诏从之。庚子,蒋芾起复尚书左仆射,陈俊卿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兼制国用使。甲辰,大阅。己酉,金遣移刺神独斡等来贺会庆节。庚戌,大风。

十一月壬戌,遣知无为军徐子寅措置楚州官田,招集归正忠义人以耕。甲戌,严盗贼法。乙亥,诏峡州布衣郭雍赴行在。壬申,两淮归正忠义有田产者,蠲役五年。癸未,岳阳军节度使居广封永阳郡王。十二月丙申,遣胡元质等贺金主生辰。甲辰,赐魏掞之同进士出身,为太学录。蒋芾辞起复,许之。减两浙、江东西路明年夏税、和市之半。甲寅,金遣完颜仲仁等来贺明年正旦。

五年春正月甲戌,措置两淮屯田。

二月己丑,申严太庙季点法。乙未,命楚州兵马钤辖羊滋专一措置沿淮、海盗贼。先是,海州人时旺聚众数千来请命,旺寻为金人所获,其徒渡淮而南者甚众,故命滋弹压之。戊戌,赠张浚太师,谥忠献。壬寅,以给事中梁克家签书枢密院事。癸卯,大风。甲辰,以王炎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丙午,雨雹。辛亥,诏自今诏令未经两省书读者毋辄行,给、舍驳正毋连衔同奏。

三月丁巳朔,诏趣修庐、和二州城。己巳,蠲成都府路民户岁输对籴米脚钱三十五万缗。乙亥,以王炎为四川宣抚使,仍参知政事。召虞允文赴行在。丙子,赐礼部进土郑侨以下三百九十有二人及第、出身。壬午,赐郭雍号冲晦处士。癸未。罢利州路诸州营田官兵,募民耕佃。诏侍从、监司、帅臣、管军荐武举出身人可将佐者。

夏四月己丑,复置将作、军器少监。壬辰,以梁克家兼参知政事。辛丑,诏福建路贫民生子,官给钱米。庚戌,修襄阳府城。辛亥,振恤衢、婺、饶、信四州流民。

五月己巳,帝以射弩弦断伤目,不视朝。金牒取俘获人,王抃议尽遣时旺余党,陈俊卿持不可,帝然之。

六月庚寅,太白昼见。戊戌,始视朝。己酉,以虞允文为枢密使。

秋七月乙丑,召曾觌入见,陈俊卿及虞允文请罢之,不许。至行在,俊卿、允文复言其不可留,诏以觌为浙东总管。

八月甲申朔,日有食之。己丑,以陈俊卿为尚书左仆射,虞允文为尚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兼制国用使,辛亥,命淮西路铸小铁钱。

九月己未,罢淮东屯田官兵,募民耕佃。辛酉,诏淮东诸州农隙教阅民丁。甲子,诏侍从、台谏集议钦宗配飨功臣。壬申,大风。命淮西安抚司参议官许子中措置淮西山水砦,招集归正忠义人耕垦官田。

冬十月乙酉,遣汪大猷等使金贺正旦。戊子,振温、台二州被水贫民,以守臣、监司失职,降责有差。戊戌,大风。己亥,命饶、信二州岁各留上供米三万石,以备振粜。癸卯,金遣高德基等来贺会庆节。

十一月癸丑朔,复置淮东万弩手,名神劲军。庚申,增置广东水军。乙丑,以孙扩为右千牛卫大将军。以明州定海县水军为御前水军。丙寅,为岳飞立庙于鄂州。己巳,太白昼见。辛未,诏侍从、台谏、两省官,各举京朝官以上、才堪监司、郡守者三人。壬申,复成闵庆远军节度使、镇江诸军都统制。十二月己丑,遣司马伋等贺金主生辰。辛卯,大风。丁酉,置应城县马监。复李显忠威武军节度使。乙巳,复置成都府广惠仓。戊申,金遣完颜毅等来贺明年正旦。

六年春正月癸丑,雅州沙平蛮寇边,焚碉缅砦。四川制置使晁公武调兵讨之,失利。乙卯,修楚州城。丁巳,复强盗旧法,其四年十一月指挥勿行。癸亥,初降金字牌下四川宣抚司,备边奏。乙丑,增筑丰储仓。庚午,以奉国军承宣使、知庐州郭振为武泰军节度使。

二月乙酉,诏户部侍郎二人分领诸路财赋。丁亥,复置舒州同安监,铸铁钱。辛卯,王炎遣人约沙平蛮归部,稍损边税与之。丙申,广西路复行钞盐法,仍增收通货钱四十万缗,以备漕计。壬寅,诏谕大臣:均役法,严限田,抑游手,务农桑。己酉,置应城县孳生监。庚戌,以曾觌为福州观察使。遣司农寺丞许子中诣淮西,措置铁钱。

三月癸丑,用三省言,两淮守帅宜久其任,二年后察其能否,以行赏罚。乙卯,裁减枢密院吏额一百十有四人。丁巳,诏步军司权以三万五千人为额。起复王抃佥知阁门事,专一措置三衙拣选官兵。赠彰国军节度使大周仁为太尉。庚申,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园。乙丑,以晁公武、王炎不协,罢四川制置司归宣抚司。辛未,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园。甲戌,裁减三省吏额七十人。戊寅,以知绍兴府史浩为检校少傅、保宁军节度使。己卯,诏两淮州县官以繁简易其任。复置江、浙、京湖、两广、福建等路都大发运使,以新知成都府史正志为之。

夏四月辛巳朔,罢铸钱司归发运司。并淮东总领所归淮西总领所。以敷文阁直学士张震知成都府,充本路安抚使,乙未,赐发运使史正志缗钱二百万,为均输、和籴之用。吏部尚书汪应辰三上疏论发运司。戊戌,以应辰知平江府。

五月甲寅,裁减六部吏额百五十人,其余百司、三衙以是为差。己未,陈俊卿、虞允文等上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会要》、太上皇玉牒。已已,陈俊卿以议遣使不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罢行在至镇江征税所比近者十有三。甲戌,诏戒饬百官。丁丑,知潮州曾造犯赃,贷命、南雄州编管,籍其家。戊寅,诏给舍、台谏言事。

闰月壬午,诏监司、帅臣举守令臧否失实,依举清要官法定罪。甲申,印给诸州上供纲目,季申而岁校之,以为殿最。戊子,遣范成大等使金求陵寝地,且请更定受书礼。辛卯,吏部侍郎陈良祐论祈请使不当遣,恐生边衅。诏以良祐妄兴异论,不忠不孝,放罢、送筠州居住。癸巳,增环卫官奉。以梁克家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壬寅,以江东漕臣黄石不亲按行水灾州郡,降二官。甲辰,辛次膺薨。戊申,复置武臣提刑。

六月壬子,申严卿监、郎官更迭补外之制。壬申,增武学生为百人。癸酉,置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铸铁钱。是月,荣国公挺自东宫出居外第。

秋七月癸未,诏以沙田、芦场岁收租税六十余万缗入左藏南库。丙戌,诏川广监司、郡守任满奏事讫方调。己丑,置兴国军兴国监。甲午,诏除郎官并引对毕供职。辛丑,复置御前弓马子弟所,命吴挺兼提举。赐岳飞庙曰忠烈。

八月庚戌,虞允文请蚤建太子。癸丑,复置详定一司敕令所。丙寅,置阁门舍人十员。是月,虞允文上《乾道敕令格式》。

九月壬辰,赐苏轼谥曰文忠。辛丑,沅州OD人相仇杀,守臣孙叔杰出兵击之,失利。徭人进迫州城,安抚司谕解之,叔杰寻抵罪。是月,范成大至自金,金许以迁奉及归钦庙梓宫,而不易受书礼。

冬十月己酉,以孙摅为左千牛卫大将军。丙辰,诏发运使置司行在。谥司马朴曰忠洁。辛酉,遣吕正己等使金贺正旦。丁卯,金遣耶律子敬等来贺会庆节。甲戌,起居舍人赵雄请置局议恢复,诏以雄为中书舍人。

十一月丁丑朔,复置军器监一员。壬午,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乙未,复置神武中军,以吴挺为都统制。召曾觌提举佑神观。丁酉,加上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尊号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尊号曰寿圣明慈太上皇后。是月,遣赵雄等贺金主生辰,别函书请更受书之礼。置左藏南上库。十二月戊申,大阅。甲子,置江州广宁监、临江军丰余监、抚州裕国监铸铁钱。壬申,金遣蒲察愿等来贺明年正旦。癸酉,罢发运司。以史正志奏课不实,责为楚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是岁,两浙、江东西、福建水、旱。

七年春正月丙子,率群臣奉上太上皇、太上皇后册宝于德寿宫。庚辰,虞允文复请建太子,帝命允文拟诏以进。壬寅,命三省旬录宣谕圣语及时政记同进。是月,复铸钱司。

二月癸丑,诏立子惇为皇太子,大赦。以庆王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进封魏王。丁巳,增置皇太子宫讲读官。庚申,罢会子库,仍赐户部内藏南库缗钱二百万、银九十万两,以增给官兵之奉。甲子,诏寺观毋免税役。丁卯,太傅、大宁郡王吴益薨。壬申,大风。

三月乙亥朔,赵雄至金,金拒其请。诏训习水军。丙子,立恭王夫人李氏为皇太子妃。戊寅,徙侍卫马军司戍建康。己卯,起复刘珙同知枢密院事。以明州观察使、知阁门事兼枢密都承旨张说签书枢密院事。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栻言说不宜执政。乙酉,立沿海州军私赍铜钱下海船法。丙戌,复置将作监。殿中侍御史李处全乞遣张说按行边戍,以息众论,中书舍人范成大乞不草词。戊子,说罢为安庆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庚寅,遣使核两淮种麦。丙申,御大庆殿册皇太子。礼部侍郎郑闻、工部侍郎胡铨、枢密院检详文字李衡、秘书丞潘慈明并罢。虞允文乞留铨,乃以为宝文阁待制兼侍讲。己亥,皇太子谢于紫宸殿,宰相率百官赴东宫贺。

夏四月戊申,以曾觌为安德军承宣使。庚申,诏诸路增收无额钱物,并输南上库。壬戌,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园……甲子,诏皇太子判临安府。己巳,诏侍从、台谏、两省官举任刑狱、钱谷及有智略吏能者各二人。辛未,诏皇太子领临安尹。

五月戊寅,复置淮东总领所。丁亥,刘珙起复同知枢密院事,为荆、襄宣抚使,珙辞不拜。庚寅,金人葬钦宗于巩原。丁酉,诏广西帅臣措置南丹州市马。是月,遣知阁门事王抃点阅荆、襄军马。

六月丙午,复主管马军司公事李显忠为太尉。己巳,赐吴璘谥曰武顺。壬申,诏两淮垦田毋创增税赋。

秋七月庚子,以王炎为枢密使、四川宣抚使。

八月丙辰,诏两淮民丁充民兵者,本名丁钱勿输。辛酉,复修襄阳城。

九月壬申朔,以江西、湖南旱,命募民为兵。甲申,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戊子,安定郡王令德薨。

冬十月丁未,罢绍兴宗正行司,改恩平郡王璩判西外宗正。己酉,遣莫濛等使金贺正旦。壬戌,金遣乌林答天锡等来贺会庆节,天锡要帝降榻问金主起居,虞允文请帝还内,命知阁门事王抃谕天锡以明日见,天锡沮退。癸亥,会庆节,金使随班入见。

十一月甲戌,御集英殿策试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李垕。戊寅,锡垕制科出身。十二月丁未,遣翟绂等贺金主生辰。庚申,诏阁门舍人依文臣馆阁以次轮对。癸亥,罢太医局。丙寅,金遣完颜宗宁等来贺明年正旦。是岁,湖南、江东西路旱,振之。

八年春正月庚午朔,班《乾道敕令格式》。丁酉,朝献景灵宫,遂幸天竺寺、玉津园。

二月乙巳,诏改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丙午,诏六察分隶,事有违戾,许监察御史随事具实状纠劾以闻。戊申,遣姚宪等使金贺上尊号,附请受书之事。辛亥,以虞允文为左丞相,梁克家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癸丑,以安庆军节度使张说、吏部侍郎王之奇并签书枢密院事。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吕交章论说不可为执政,不报。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周必大不草答诏,权给事中莫济封还录黄,诏并与在外宫观。丙辰,诏罢王希吕与远小监当,寻诏与宫观。丁巳,李衡罢为起居郎。丙寅,户部尚书曾怀赐出身,参知政事。三月戊子,诏省侍中、中书、尚书令员,以左、右丞充其位。

夏四月庚子,赐礼部进士黄定以下三百八十有九人及第、出身。己酉,殿中侍御史萧之敏劾虞允文擅权不公,允文请罢政,许之。翼日复留,出之敏提点江东刑狱。甲子,措置两淮官田徐子寅等坐授田归正人逃亡,夺官有差。乙丑,诏再蠲两淮二税一年。

五月戊子,福建盐行钞法。丙申,立宗室铨试法。

六月庚子,以武德郎令撎为金州观察使,封安定郡王。壬寅,蠲两淮归正人撮收课子。淮东巡尉有纵逸归正户口过淮者,夺官有差。壬子,省监司荐举员。

秋七月辛巳,罢淮西屯田官兵,募归正人耕佃。姚宪、曾觌至自金,金人拒其请。癸未,以觌为武泰军节度使。壬辰,雨雹。

九月戊辰,定江西四监铁钱额。乙亥,诏王炎赴都堂治事。戊寅,以虞允文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己丑,赐允文家庙祭器。壬辰,允文入辞,帝谕以决策亲征,令允文治兵俟报。

冬十月丁未,遣冯撙等使金贺正旦。丙辰,金遣夹谷清臣等来贺会庆节。罢借诸路职田。

十一月辛未,遣官鬻江、浙、福建、二广、湖南八路官田。辛巳,复四川诸州教授员。庚寅,进检校少傅、知福州史浩开府仪同三司。十二月戊戌,蠲两淮明年租赋。甲辰,诏京西招集归正人授田如两淮。甲寅,命四川试武举。丙辰,追封刘光世为安成郡王。丁巳,遣韩元吉等贺金主生辰。庚申,复置铸钱司提点官二员。辛酉,金遣曹望之等来贺明年正旦。是岁,隆兴府、江、筠州、临江、兴国军大旱,四川水。

九年春正月辛未,王之奇罢为淮南安抚使,王炎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乙亥,以张说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沈夏签书枢密院事。戊寅,遣官鬻两浙营田及没官田,次及江东、西、四川如之。以刑部尚书郑闻签书枢密院事。乙酉,福建盐复官卖法。是月,以措置两淮、荆襄十六事敕安抚、转运司督诸州守臣,月具所行事奏,仍审择臧否,以议黜陟。

闰月戊申,以久雨,命大理、三衙、临安府及两浙州县决系囚,减杂犯死罪以下一等,释杖以下。乙卯,修庐州城。辛酉,大风。幸天竺寺、玉津园。

二月壬申,蠲江西旱伤五州逋负米。乙亥,青羌奴儿结寇安静砦,黎州推官黎商老战死。乙酉,孙荣国公挺薨,追封豫国公。丁亥,特赠苏轼为太师。

三月甲午,禁北界博易银绢。戊申,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园。癸丑,复以进奏院隶门下后省。丙辰,复分淮南安抚司为东、西路。

夏四月丁丑,裁定武锋军军额。己丑,皇太子解临安尹事。

五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己未,以迪功郎朱熹屡诏不起,特改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六月甲戌,禁两淮、荆襄、四川诸州籍民户马。己丑,戒饬监司、守令劝农。

秋七月壬寅,青羌奴儿结降。辛亥,吐蕃弥羌畜列陷安静砦,引兵深入,黎州守臣诱邛部川蛮击却之。

八月丙子,诏兴修水利。癸未,合荆、鄂二军为一,以吴挺充都统制。

九月丙申,梁克家等上《中兴会要》、太上皇及皇帝玉牒。庚子,命盱眙军以受书礼移牒泗州,示金生辰使,金使不从。

冬十月甲子,遣留正等使金贺正旦。右丞相梁克家与同知枢密院张说议使事不合,乃求去。辛未,克家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壬申,矞云见。甲戌,以曾怀为右丞相,张说知枢密院事,郑闻参知政事,沈夏同知枢密院事。庚辰,金遣完颜襄等来贺会庆节。丁亥,襄等入辞,别函申议受书之礼,仍示虞允文速为边备。

十一月辛卯,诏枢密院除授及财赋,事关中书、门下省,其边机军政更不录送。戊戌,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改明年为淳熙元年。十二月未朔,戒敕沿边诸军,毋辄遣间探、招纳叛亡。甲子,沈夏罢。乙丑,以御史中丞姚宪签书枢密院事。遣韩彦直等贺金主生辰。辛未,交阯入贡。癸酉,罢广西客钞盐,复官般官卖法。甲戌,遣使措置宜州市马。乙亥,以嗣濮王士輵、永阳郡王居广并为少保。乙酉,金遣完颜璋等来贺明年正旦,以议受书礼不合,诏俟改日。以太上皇有旨,姑听仍旧。丁亥,璋等入见。是岁,浙东、江东西、湖北旱。

淳熙元年春正月乙未,禁淮西诸关采伐林木。戊戌,罢坐仓籴米赏。庚子,罢两淮将帅权摄官。丙午,禁两淮耕牛出境。以交阯入贡,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

二月癸酉,虞允文薨。辛巳,为郭浩立庙于金州。

三月戊子朔,诏寄禄官及选人并去左右字。丙申,以郑闻为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戊申,幸玉津园。癸丑,金遣梁肃等来计事。

夏四月戊辰,从太上皇幸聚景园。壬申,许桂阳军溪洞子弟入州学听读。乙亥,诏四川宣抚司教阅诸州将兵。戊寅,遣张子颜等使金报聘。己卯,以姚宪参知政事,户部尚书叶衡签书枢密院事。

五月壬寅,班郑兴裔所创《检验格目》。

六月丙辰朔,诏礼官讨论别建四祖庙,正太祖东向位。戊午,以兴州都统制吴挺为定江军节度使。癸酉,改江陵府为荆南府。戊寅,曾怀罢。癸未,姚宪罢。甲申,落宪端明殿学士,罢宫观。以叶衡参知政事。

秋七月丁亥,以郑闻参知政事。罢四川宣抚司。以成都府路安抚使薛良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戊子,诏举廉吏。壬辰,以曾怀为右丞相。己酉,姚宪南康军居住。

八月己未,张说罢为太尉,提举隆兴府玉隆观。以徽猷阁学士杨倓为昭庆军节度使、签书枢密院事。

九月乙酉朔,以曾觌开府仪同三司。壬寅,幸玉津园宴射。乙巳,罢宜州市马。

冬十月辛酉,立金银出界罪赏。壬戌,遣蔡洸使金贺正旦。癸亥,以积雨,命中外决系囚。丙寅,郑闻薨。乙亥,金遣完颜让等来贺会庆节。戊寅,占城入贡。辛巳,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壬午,以魏王恺判明州。蠲郴州、桂阳军借贷常平米。

十一月甲申朔,日有食之。戊戌,以礼部侍郎龚茂良参知政事。杨倓罢,以叶衡兼权知枢密院事。丙午,曾怀罢。戊申,以叶衡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月丁巳,以吏部尚书李彦颖签书枢密院事。壬戌,遣吴琚等贺金主生辰。丙寅,罢铁钱,改铸铜钱。庚午,诏礼官论复魏悼王袭封。壬申,叶衡等上《真宗玉牒》。金遣刘仲诲等来贺明年正旦。以资政殿学士、知江陵府沈夏升大学士,为四川宣抚使,仍命升差从主帅,场务还军中。新四川制置使范成大改管内制置使。

二年春正月癸巳,前宰相梁克家、曾怀坐擅改堂除,克家落观文殿学士,怀降为观文殿学士。甲午,废同安、蕲春监。丁未,以两淮诸庄归正人安业,徐子寅等行赏有差。庚戌,诏籍诸军子弟为背嵬军。

三月丙申,以太上皇寿七十,诏礼官讨论庆寿典礼。乙巳,诏武举第一人补秉义郎,堂除诸军计议官。

夏四月乙卯,赐礼部进士詹骙以下四百二十有六人及第、出身。己巳,幸玉津园。是月,茶寇赖文政起湖北,转入湖南、江西,官军数为所败,命江州都统皇甫倜招之。

五月辛卯,谕宰相以朝政阙失,士民皆得献言。庚子,命鄂州都统李川调兵捕茶寇。乙巳,诏知县三年为任。

六月庚戌朔,诏自今宰执、侍从以下除外任,非有功绩者不除职名,外任人非有劳效,亦不除职。以沈夏同知枢密院事。辛酉,罢四川宣抚司。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丁卯,用左司谏汤邦彦言,落蒋芾、王炎观文殿大学士,张说落节度使,芾建昌军、炎袁州、说抚州,并居住。戊辰,振济湖南、江西被寇州县。是月,茶寇自湖南犯广东。

秋七月辛丑,有星孛于西方。

八月丙辰,江西总管贾和仲以捕茶寇失律,除名、贺州编管。甲子,赐安南国王印。丁卯,蠲湖南、江西被寇州县租税。丁丑,遣左司谏汤邦彦等使金申议。

九月乙卯朔,汤邦彦请分扬、庐州、荆南、襄阳府、金州、兴元府、兴州为七路,每路文臣一人充安抚使以治民,武臣一人充都总管以治兵,三载视其成以议诛赏。从之。乙酉,振恤淮南水旱州县。乙未,叶衡罢。丁未,沈夏罢。赠赵鼎为太傅,还其爵邑,追封丰国公。

闰月丁巳,以李彦颖参知政事,翰林学士王淮签书枢密院事。甲子,诏武臣从军毋带内职。

是月,辛弃疾诱赖文政杀之,茶寇平。

冬十月戊寅朔,赏平茶寇功,湖南、江西、广东监帅黜陟有差。庚辰,大风。壬午,诣德寿宫,加上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尊号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太上皇帝,寿圣明慈太上皇后尊号曰寿圣齐明广慈太上皇后。乙酉,遣谢廓然等使金贺正旦。戊戌,金遣完颜禧等来贺会庆节。

十一月戊申朔,奉上太上皇、太上皇后册宝于德寿宫。庚戌,丽正门内火。癸丑,大风。戊午,提点坑冶王揖进羡余十万缗,诏却之。十二月辛巳,班《淳熙吏部七司法》。遣张宗元等贺金主生辰。甲午,朝德寿宫,行庆寿礼。大赦。文武官封父母,赏诸军。议放天下苗税三之一,大臣言国用不足,乃止。丙申,更定强盗赃法。甲辰,金遣完颜迨等来贺明年正旦。

三年春正月甲寅,以常州旱,宽其逋负之半。删犯赃荫补法。振淮东饥,仍命贷贫民种。乙丑,振恤归正人。

二月壬午,蠲两淮教阅民兵夏税。癸未,以伯圭为安德军节度使。甲申,诏四川监司、帅守,闻命之官毋候告敕。赐韩世忠谥曰忠武。是月,罢诸路鬻没官田。

三月丙午朔,日有食之,雾云不见。辛亥,上《太上皇日历》于德寿宫。己未,置六部编敕司。癸亥,幸报恩寺,遂幸聚景园。己巳,并左藏四库为二。辛未,诏四川制置司岁择梁、洋义士材武者二人,遣赴枢密院。壬申,立任子参选覆试法。

夏四月戊寅,诏侍从、台谏、两省官岁举监司、郡守各五人。辛巳,靖州OD人寇边,遣兵讨捕之。丁亥,雨雹。己丑,责授叶衡德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丁酉,汤邦彦、陈雷奉使无状,除名,邦彦新州、雷永州编管。己亥,诏诸路提刑岁五月理囚。

五月癸丑,合利州东、西路为一。安南国王李天祚卒。戊午,遣使吊祭。壬申,太白昼见。

六月乙酉,减四川酒课四十七万余缗。甲午,以朱熹屡诏不起,特命为秘书郎,熹不就。

秋七月乙丑,禁浙西围田。

八月乙亥,以王淮同知枢密院事,礼部尚书赵雄签书枢密院事。诏六察官纠察庶务,台纲益振,各进二官。庚辰,太上皇诏立贵妃谢氏为皇后。壬午,以久雨,命中外决系囚。戊戌,靖州OD寇平。

九月癸亥,诏自今犯公罪至死者,其荫补具所犯奏裁,著为令。

冬十月甲戌,以久雨,命中外决系囚。丙子,御文德殿,册皇后。丁丑,命临安守臣严禁逾侈。庚辰,诏自今非歉岁不许鬻爵。癸未,遣阎苍舒等使金贺正旦。壬辰,金遣蒲察通等来贺会庆节。

十一月癸丑,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庚午,遣张子正等贺金主生辰。十二月己丑,黎州蛮寇边,官军失利,蛮亦遁去。甲午,诏职事官补外者,复除职如故事。追封吴玠为涪王。丁酉,定铸钱司岁铸额为十五万缗。戊戌,金遣刘珫等来贺明年正旦。是岁,京西湖北诸州、兴元府、金、洋州旱,绍兴府、台、婺州水,并振之。

四年春正月戊申,诏自今内外诸军岁一阅试。庚申,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丙寅,雨雹。丁卯,班《淳熙历》。

二月乙亥,幸太学,祗谒先圣,退御敦化堂,命国子祭酒林光朝讲《中庸》。下诏,遂幸武学,谒武成王庙。监、学官进秩一等,诸生推恩、赐帛有差。己卯,诏诸军毋以未补官人任军职。戊子,立边人逃入溪洞及告捕法。癸巳,立武臣授环卫官法。戊戌,以新知荆南府胡元质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三月乙巳,以史浩为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封永国公。己酉,龚茂良等上《仁宗玉牒》、《徽宗实录》、《皇帝玉牒》。庚戌,幸玉津园宴射。壬子,贷随、郢二州饥民米。诏李龙[A147]袭封安南国王。甲寅、修韶州城。丙寅,幸聚景园。

夏四月甲戌,以魏王恺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行江陵尹、判明州如故。乙亥,参知政事龚茂良以曾觌从骑不避道,杖之。戊寅,上奏乞罢政,不许。甲午,给归正官子孙田屋。

五月庚子朔,幸佑圣观。罢四川和籴。

六月丁丑,龚茂良罢。己卯,以王淮参知政事。辛巳,班《幸学诏》。癸未,升蜀州为崇庆府。甲申,诏自今宰执朝殿得旨,事须覆奏乃行。

秋七月辛丑,禁江上诸军盗易战马。振襄阳饥民。壬寅。立待补太学试法。戊申,班御史台弹奏格。乙酉,罢临川伯王雱从祀。癸丑,龚茂良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甲寅,申严四川入蕃茶禁。甲子,班《淳熙重修敕令格式》。

八月辛巳,禁耕牛过淮。

九月丁酉朔,日有食之。己亥,命修筑海潮所坏塘岸。辛丑,免宰执以下会庆节进奉。庚戌,命礼官定开宝、政和祀礼。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

冬十月丙子,以久阴,命中外决系囚。遣钱良臣等使金贺正旦。丁丑,诏监司、守臣岁举武臣堪知县者各二人。己卯,诏将士智勇杰出者,躐等升差。丁亥,金遣完颜忠等来贺会庆节。

十一月丁酉,诏两淮归正人为强勇军。庚子,以赵雄同知枢密院事。壬戌,太白昼见。癸亥,遣赵思等贺金主生辰。十二月丁卯,试四川所上义士二人,官而遣之。己巳,诏行荐举事实格法。乙亥,大阅。辛巳,蠲太平州民贷常平钱米。壬辰,金遣完颜炳等来贺明年正旦。是岁,福州、建宁府、南剑州水,并振之。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