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

○赵时赏 赵希洎 刘子荐 黄文政 吕文信 钟季玉 潘方 耿世安丁黼 米立 杨寿孙 赵文义 侯畐 王孝忠 高应松 张山翁 黄申陈?翏 萧雷龙 宋应龙 褚一正 邹洬 刘子俊 刘沐 孙? 彭震龙 萧焘夫 陈继周 陈龙复 张镗 张云 张汴 吕武 巩信 萧明哲 杜浒林琦 萧资 徐臻 金应何时 陈子敬 刘士昭 王士敏 赵孟垒 赵孟松

赵时赏字宗白,和州宗室也,居太平州。咸淳元年擢进士第,累官知宣州旌德县。德祐元年,北军至境,时赏拥民兵捍战有功,升直宝章阁、军器太监。从二王入闽中。益王即位,擢知邵武军。未几,言者以弃城论罢之。

文天祥开都督府于南剑,奏辟参议军事、江西招讨副使。与宗室孟溁提兵趣赣州,取道石城,复宁都县。数以偏师当一面,战比有胜。时赏风神明俊,议论慷慨,有策谋,尤为天祥所知。及空坑之役,兵败走吴溪,为追兵所执,不屈死之。

时赏在军中时,见同列盛辎重,饰姬侍,叹曰:“军行如春游,其能济乎?”及被执,见系累它僚属至者,时赏辄麾去,云:“小小签厅官尔,执此何为?”由是得脱者众。

赵希洎,宗室子,居宜春。历官至户部尚书。咸淳中,迕丞相贾似道,出领广东转运使。德祐元年,制置使黄万石檄其勤王,得溃卒数百,道经庐陵,郡守邀其军,遂与从子必向避地赣州。乱定归里,时袁守聂嵩孙,希洎内姻也,勉之内款,不能屈。文天祥兵败,以失言与必向俱被囚,辞节愈厉,家人馈食,则碎器覆诸地,俱不食,据榻而死。

刘子荐,字贡伯,吉州安福人。父梦骥,以进士历官知澧州,没于王事。子荐以父任为湘乡尉,以获盗功调抚州司录。有诉王应亨殴死荷担黄九者,狱成矣,子荐阅爰书,疑而驳之。俄烈风迅雷辟狱户,裂吏扌契,杀人者实孔目冯汝能,非应亨也。狱遂白,得免死者八人。事闻,颁谕天下之为理官者。改知赣县,监行在左藏库,通判常德府,知融州。陛辞,度宗尉之曰:“广郡凋瘵,赖卿抚摩。”子荐对曰:“臣当推行德化,以安其民。”至官,以廉静著闻。

主管仙都观,广西经略司檄为参议官。德祐二年十一月,北兵至静江,权经略使马塈遣子荐提徭兵药弩手守城东门,势不支。时瀛国公已入燕,子荐取笏书其上云:“我头可断,膝不可屈。”登城北望再拜,取所衣袍瘗之,语左右曰:“事急不可为,吾有以死守。”或讽子荐遁去,子荐曰:“死事,义也,何以遁为?”竟死之。

有黄文政者,淮人。戍蜀,军溃,间道走静江。马塈邀与同守,城破,文政被执,大诟不屈。大军断其舌,以次劓刖之,文政含胡叱咄,比死不绝声。

吕文信,文德之弟也。仕至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谘议官。德祐初,帅舟师次南康斛林,夹白鹿矶与北兵遇,战死。特赠宁远军承宣使。子师宪,特与带行阁职,与两子承信郎恩泽。仍立庙赐额。

河湖砦巡检张兴宗亦死之。赠武翼郎,赐缗钱三万,仍与一子承信郎恩泽。

钟季玉,饶州乐平人。淳祐七年举进士,调为都大坑冶属,改知万载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荐之,迁审计院,改宗正寺簿,又迁枢密院编修,出知建昌军。会有旨江西和籴,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迁提举常平,未几,改转运判官,皆不赴。后以江西转运判官强起之。郡大胥以贿败,前使百计护之,季玉卒穷治,投岭表。俄以秘书丞召还,遭前使构谗而封驳之,改都大提点坑冶。北兵渡江,季玉徙寓建阳,兵至,不屈死之。

有潘方者,温州平阳人。宝祐四年进士,调监庆元府市舶。庆元降附,方不屈赴水死。

耿世安,为武翼大夫、淮东副总管、两淮都拨发官。初,谍报大兵至,制置使贾似道调世安提兵往涟水军增戍。众方犹豫,世安径迎至渔沟,以三百骑入陈鏖击,自午至酉,身被七创,犹能追杀溃兵。收兵还,至数里没。事闻,赠五官,立庙淮安,赐额忠武。

丁黼,成都制置使也。嘉熙三年,北兵自新井入,诈竖宋将李显忠之旗,直趋成都。黼以为溃卒,以旗榜招之,既审知其非,领兵夜出城南迎战,至石笋街,兵散,黼力战死之。方大兵未至,黼先遣妻子南归,自誓死守。至是,从黼者惟幕客杨大异及所信任数人,大异死而复苏。黼帅蜀,为政宽大,蜀人思之。事平,赐额立庙。

米立,淮人,三世为将。从陈奕守黄州,奕降,立溃围出。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署为帐前都统制。大兵略江西,立迎战于江坊,被执不降,系狱。行省遣万石谕之曰:“吾官阶一个先牌写不尽,今亦降矣。”立曰:“侍郎国家大臣,立一小卒尔,何足道。但三世食赵氏禄,赵亡,何以生为?立乃生擒之人,与投拜者不同。”万石再三说之,不屈,遂遇害。

赵文义者,郢州都统制。更戍归,与北兵遇,力战死之。初,开州之役,文义兄武义亦死焉。

有杨寿孙者,为云安军主簿兼教参佐忠胜军。端平中,北兵至中江县,与将官何庚、安惟臣、田广泽、歹坤等连战二日,俱死之。寿孙赠通直郎,官一子下州文学。庚等各赠承节,一子进勇副尉。

侯畐字道子,温州乐清人。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以武举授合浦尉,柳城令,侍卫步军司干办公事,侍卫马军行司计议官。宝祐五年,制置使贾似道辟通判海州兼河南府计议官。李松寿据山东,突出涟、泗,畐鏖城下,死之,懃室遇害。太学生三十一人言于朝,即海州赐庙旌忠,谥曰节毅,仍立庙其乡。畐所著有《霜崖集》。

王孝忠,为镇江前军统制兼淮东路分,戍淮阴。杨贵叛,孝忠率众迎战,胜气百倍。俄水军统制朱信降贼,孝忠孤军力不敌,死焉。

高应松,开庆元年进士。繇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权礼部员外郎、翰林权直。北兵自涌金门入,举朝奔窜,从官留者九人,应松其一也。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寻迁权工部侍郎,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从瀛国公至燕,绝粒不语,越七日卒。

张山翁字君寿,普州人。景定三年进士。德祐元年,为荆湖宣抚司干官。鄂守张晏然议纳款,山翁以书谯让之。晏然既降,山翁被执军前,谕曰:“若降,不失作显官。”山翁酬对不屈。行省官贾思贞义之,贷不杀。后居黄鹄山,聚徒教授而终。有《南纪》、《缁林藏》、《云山》、《相锄》等集。

黄申,字酉乡,井研人。开庆元年进士,授德安尉,摄主簿兼提点江西刑狱司签厅,狱事多所辨明。丞相江万里、提刑黄震交荐之,调乐安丞。

申为政廉谨,有治声。以恩升从事郎。大兵拔抚州,下诸县索降状,乐安令率其僚联署以上。申初闻变,悉遣家人远避,至是独抗不往。令遣吏促之,申不动。吏白令,令怒。俄而吏民数百人集于庭,强舆致之,申颠踣于地,若中风然。众捽蹴诟叱曰:“为尔不顺,将累我辈。”申阳死为不闻,令无如之何。申有惠爱在民,至暮,众舁入置中堂,翼日或食以粥,得免。遂去,隐巴山中以终。

陈?翏,字肇芳,一字伟节,饶州安仁人。父诗川,以武功补沭阳令。咸淳元年,父子同举进士。调滁州司户参军。父丧免,改荆阃粮料院,又以母忧去。调朐山主簿。制置使印应雷辟入幕。德祐元年秋,?翏繇海道归杭,授南安军教授,不就,还家。

羍少与谢枋得游,会枋得起兵安仁,首拔入幕。执安仁令李景,景,羍里人也。景请得以家赀二万赎罪,羍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家财独非朝廷钱耶?”声其罪斩之。景子率乡民五千报怨,?翏度势不敌,引兵趋信州。会守吏遁去,?翏闻于朝,就摄郡事。

益王即位,?翏入觐,迁宗正寺簿、太府寺丞、领江东安抚使。出上饶,接应郡县,所部才千余人,屯火烧山。越数月,战溃,被执至豫章,元帅怜其才,羁縻馆留之,遁去。后三年复起兵,寻败入积烟山中,自刭死。所著有《鹤心集》,其诗多讥刺当时之士大夫。弟年同时被执,死焉。

萧雷龙,字显辰,建昌新城人。景定三年进士,调临安府学教授,通判衢州。及州守弃城遁,朝命雷龙权知府事。

北兵薄城下,不降,脱去还建昌。建昌已降,雷龙与同里人黄巡检起兵。时大兵四合,雷龙度不可支,与黄巡检及麾下数人奔入闽,未出境,为同安武人徐浚冲获送县。权县尹刘圣仲素与雷龙有怨,杀之。后圣仲北来,泊舟小孤山,有巨舰冲前,建大旗书曰“萧知府兵”,继见雷龙坐船上,圣仲大呼,有顷不见,以惊死。

宋应龙者,儒生。通兵,出入行陈三十余年,为谘议官,寓泰州。德祐二年六月甲寅,大兵至泰州,裨校孙贵、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开门迎降,应龙与其妻自缢于圃中。

是时,提刑谘议褚一正字粹翁,庐州人,武举进士。督战高沙被创,竟没于水。知兴化县胡拱辰,县破,亦死之。

邹洬,字凤叔,吉水人,后徙永丰。少慷慨有大志,以豪侠鸣。从文天祥勤王,补武资至将军。益王立,改寺丞,领江西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得数万,改授江西安抚副使。复兴国、永丰二县,进兵部侍郎兼江东、西处置副使。及永丰败,继从天祥间关岭道,未几,复出开督府,分司永丰、兴国境上。北兵骤至,大战,洬脱身走至潮州。及天祥被执,洬自杀。

当是时,从天祥勤王死事者,洬与刘子俊等凡十有九人,因次第其名,附见左方。

刘子俊字民章,庐陵人。尝中漕试。少与文天祥同里闬,相友善。天祥开督府兴国,子俊诣府计事,补宣教郎、带行军器监簿兼督府机宜。空坑兵败,子俊收兵保洞源,接应郡县。寻入广,与大兵遇,战溃,复招集散亡,与邹洬同趋潮州。天祥兵败,子俊被执,自诡为天祥,意使大兵不穷追,天祥可间走也。未几,别队执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赝,至大将前,始得其实,乃烹子俊。

刘沐字渊伯,庐陵人。文天祥邻曲也,少相狎昵,天祥好奕,与沐对奕,穷思忘日夜以为常。及起兵,辟补宣教郎、督府机宜。暨天祥出使,沐领兵还。天祥归,开府南剑,沐收部曲来会,改授太府寺簿,专将一军,为督府亲卫。会空坑兵败,被执至豫章,父子同日死焉。仲子死乱兵,季子复从天祥死岭南。当时江西忠义皆沐所号召。沐性沈实而圆机,昼夜应酬,亹亹不倦云。

孙?字实甫,吉州龙泉人,献简公抃之后,天祥长妹婿也。天祥起兵,檄?招忠义士,补宣教郎、带行监官告院、知吉州龙泉县。天祥拥兵出赣,里人奉?复龙泉,拒守不下,寻为叛者所陷,执至隆兴杀之。

彭震龙字雷可,永新人,天祥次妹婿也。性跌荡喜事,尝以罪墨。天祥起兵,补宣教郎、带行太社令、知永新县。会天祥出使被执,震龙遁归,吉州已失,乃结峒獠起兵。天祥兵出岭,震龙接应,复永新。大兵至,震龙为亲党所执,至帅府,腰斩之,屠永新。

萧焘夫,永新人,与兄敬夫俱天祥客。焘夫为诗有豪俊气。天祥起兵,补从仕郎。及彭震龙谋复其县,焘夫赞之。县受屠,兄弟俱死之。

陈继周字硕卿,宁都人。淳祐三年贡于乡。以捕盗功行,未奏名,授廉州司法,南丰县知录,淮东总领干官,藤州观察推官,知吉州永丰县,改知高安县、广东经略司准备差遣、知衡阳县,辟淮东转般仓、江东提点刑狱干办公事。

未上,会咸淳十年,诏征勤王,文天祥方守赣州,即日举兵,造继周问计。继周慨然为具言闾里豪杰子弟与凡起兵之处,其为方略甚详。于是留继周幕中,昼夜调度,授继周江西安抚司准备差遣,率赣士以从。继周虽弱不胜衣,而年德有以服人,士视为父兄,进止疾徐惟指呼,无敢先后。诏改继周合入官,带行监文思院,差充江、浙制置司主管机宜。所部夜袭大兵于南栅门,杀伤相当,质明犹战,渴赴水死。

张汴字朝宗,一字次山,蜀人。少客丞相吴潜兄弟门,出入荆阃历年,明习韬略。潜兄弟既罢,废斥者十余年。继文天祥起兵,辟为秘阁修撰,领广东提举、督府参谋,左右幕府,知无不为。空坑兵败,为乱兵所杀。处置使邹洬得其尸葬之。

吕武,太平州步卒也。文天祥出使,武应募从行,偕脱镇江之难,沿淮东走海道,赖武力为多。天祥开府南剑,武以武功补官,遣之结约州县起兵相应。道阻,复崎岖数千里即天祥于汀、梅,挺身患难,化贼为兵。以环卫官将数千人出江西,以遇士大夫无礼,死于横逆,一军挥涕而葬之。武忠梗出天性,不避强御,而好面折人过,多触忌讳,故及于祸云。

巩信,安丰军人。为荆湖都统,沈勇有谋。本隶苏刘义部曲,文天祥开督府,刘义以信与王福、张必胜诣天祥。信官至团练使、同督府都统制、江西招讨使。初至都府,天祥以义士千人付之,信曰:“此辈徒累人尔。”乃招淮士数千自随,然常怏怏曰:“有将无兵,其如彼何!”天祥自兴国趋永丰,大兵追其后,信战于方石岭,中数矢,伤重不能战,自投崖石而死。士人葬之,颜色如生。赠清远军承宣使,立庙旌之。

萧明哲字元甫,太和人。性刚毅有胆气,明大节。少举进士,天祥开府汀州,辟充督干架阁监军。师出岭,明哲以赣县民义复万安,连结诸砦拒守。兵败,被执不屈,死于隆兴。临刑大骂不绝口,闻者壮之。

杜浒字贵卿,丞相范从子也,少负气游侠。德祐元年,有诏勤王,浒时宰县,纠集民兵得四千人。文天祥开阃平江,往附焉。时陈志道等赞天祥出使,浒力争不可,志道逐之去。已而天祥果见留,志道窃藏逃归。天祥北行,诸客无敢从者,浒独慨然请行。特改兵部架阁。从京口,以计赂守夜刘千户者,得官镫,脱天祥,偕走淮甸,繇海道以达永嘉。

益王即位,授司农卿、广东提举、招讨副使、督府参谋。寻往温、台招集兵财。福安陷,与天祥相失,遂趋行朝。苏刘义疑浒自来,欲杀之,陈宜中、张世杰不可,使人监护之,乃免。久之,奉命复入天祥幕。及空坑兵败,又与跋涉患难以出。天祥移屯潮州,浒议趋海道,天祥不听,使护海舟至官富场。浒惧力单,径趋崖山,兵溃被执,以忧愤感疾卒。

林琦,闽人也。德祐二年,大兵既迫临安,琦于赭山结集忠义数千人,捍御海道。以功补宣教郎、督府主管机宜文字,充检院。文天祥开府南剑,琦佐其幕。琦外文采,内忠实,数涉患难,无怨怼辞。及潮州移屯,琦俱被执,至惠州遁,复执之北行,赴水,为吏所拔,至建康,以忧愤死。

萧资,天祥幕下书史也。天祥起兵,资于患难中扶持甚至。空坑兵败,以全督府印功,升阁门、路钤辖。资性和厚,临机应变,辑穆将士,总摄细务,任腹心之寄。潮阳移屯,与大兵遇,死之。

徐臻,温州人。父官河南,德祐元年春,臻往省,以道阻。会天祥勤王,臻往依之,以笔札典枢密,小心精练。天祥被执,臻脱难复来,愿从天祥北行,扶持患难,备殚忠款,至隆兴病死。

金应者,性少刚知义。为天祥职书司,入京补承信郎,官路分。天祥奉使被执,左右皆散,应独无畔志。及脱走镇江,至淮东,以忧愤死焉。

何时字了翁,抚州乐安人,天祥同年进士也。调庐陵尉,寻入江西转运司幕府,还临江军司理参军。郡狱相传,旧斩一寇,尸能行一里许。众神之,塐为肉身皋陶。时至,取故牍阅,此寇尝掠杀数人,曰:“如此可为神乎?”命鞭之,湛于水,人服其明。改知兴国县。

天祥起兵,辟署帅府机宜、带行监文思院。天祥入卫,时任留司,分司吉州。饷运平江,天祥奏时知抚州。吉州下,时脱身归乡里。益王立,天祥开府南剑,时起兵趋兴国接引,以时带行卿监、江西提刑。时聚兵复崇仁县,未几,大军奄至,兵败,削发为僧,窜迹岭南,卖卜自给,变姓名,自号坚白道人。

又有陈子敬者,赣州人。以赀雄乡里,尝从天祥游。天祥开阃汀州,子敬募集民兵屯皂口,据赣下流。及天祥攻赣,子敬与合谋,忠效甚著。空坑兵败,复聚兵屯黄塘砦,连结山砦不降。大军以重兵袭其砦,砦溃,子敬不知所终。

刘士昭,太和人,尝为针工。与乡人同谋复太和县,败,血指书帛云:“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因以其帛自缢死。

其党入狱,多乞怜苟免。有王士敏者,独慷慨不挠,题其裾:“此生无复望生还,一死都归谈笑间,大地尽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阳山。”临刑叹曰:“恨吾病失声,不能大骂耳。”

同时有赵孟垒者,合州人。登开庆元年第,为金华尉。临安降,与从子由鉴怀太皇太后帛书诣益王,擢宗正寺簿、监军。复明州,战败见获,不屈磔死。

方大军驻绍兴,福王与芮从子曰孟松,谋举兵,事泄,被执至临安。范文虎诘其谋逆,孟松诟曰:“贼臣负国厚恩,共危社稷,我帝室之胄,欲一刷宗庙之耻,乃更以为逆乎?”文虎怒,驱出斩之,过宋庙,呼曰:“太祖、太宗列圣之灵在天,何以使孟松至此?”都人莫不陨泪。既死,雷电昼晦者久之。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