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上一章

本纪第九 仁宗一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天性仁孝宽裕,喜愠不形于色。七年,封庆国公。八年,封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兼中书令。明年,进封升王。九月丁卯,册为皇太子,以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癸酉,谒太庙。四年,诏五日一开资善堂,太子秉笏南乡立,听辅臣参决诸司事。乾兴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遣使告哀契丹。己未,大赦,除常赦所不原者。百官进官一等,优赏诸军。山陵诸费,毋赋于民。庚申,命丁谓为山陵使。出遗留物赐近臣、宗室、主兵官。甲子,听政于崇政殿西庑。乙丑,以生日为乾元节。丙寅,遣使以先帝遗留物遗契丹。进封泾王元俨为定王,赐赞拜不名。以丁谓为司徒兼侍中、尚书左仆射,冯拯为司空兼侍中、枢密使、尚书右仆射,曹利用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戊辰,贬道州司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尚书户部侍郎李迪为衡州团练副使,宣徽南院使曹玮为左卫大将军。

三月乙酉,作受命宝。庚寅,初御崇德殿,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

夏四月壬子,遣使以即位告契丹。丙寅,交州来贡。

五月乙亥,录系囚,杂犯死罪递降一等,杖以下释之。

六月己酉,命参知政事王曾按视山陵皇堂。丁巳,契丹使来祭奠吊慰。庚申,入内内侍省押班雷允恭坐擅移皇堂伏诛。丁谓罢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甲子,改命冯拯为山陵使。丙寅,降参知政事任中正为太子宾客。

秋七月辛未,冯拯加昭文馆大学士,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吕夷简、鲁宗道参知政事。乙亥,遣使报谢契丹。丙子,枢密副使钱惟演为枢密使。戊寅,改翼祖定陵为靖陵。辛卯,贬丁谓为崖州司户参军。

八月壬寅,遣使贺契丹主及其妻生日、正旦。乙巳,皇太后同御承明殿垂帘决事。

九月壬申,告大行皇帝谥于天地、宗庙、社稷。癸酉,上谥册于延庆殿。己卯,命以天书从葬。

冬十月壬寅,契丹使来贺即位。己酉,葬真宗皇帝于永定陵。诏中外避皇太后父讳。己未,祔真宗神主于太庙,庙乐曰《大明之舞》,以庄穆皇后配。辛酉,降东、西京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蠲山陵役户及灵驾所过民田租。

十一月丁卯朔,钱惟演罢。甲戌,唃厮啰、立遵求内附。乙亥,以皇太后生日为长宁节。辛巳,初御崇政殿西阁讲筵,命侍讲孙奭、冯元讲《论语》。壬午,以张知白为枢密副使。十二月壬戌,契丹使来贺明年正旦。是岁,苏州水,沧州海潮溢,诏振恤被水及溺死之家。南平王李公蕴遣使进贡。

天圣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改元。庚午,契丹使初来贺长宁节。癸未,命三司节浮费,遂立计置司。戊子,以京东、淮南水灾,遣使安抚。辛卯,发卒增筑京城。

二月戊戌,许唃厮啰岁一入贡。丁巳,奉安太祖、太宗御容于南京鸿庆宫。壬戌,减诸节斋醮道场。

三月甲戌,奉安真宗御容于西京应天院。丙子,诏减西京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赐城中民八十以上者茶帛,仍复其家。甲申,诏自今营造,三司度实给用。辛卯,司天监上《崇天历》。行淮南十三山场贴射茶法。

夏四月辛丑,罢礼仪院。丁未,乾元节,百官及契丹使初上寿于崇德殿。癸丑,诏文武官奏荫亲属从本资。丁巳,诏近臣举谏官、御史各一人。

五月甲子,行陕西、河北入中刍粮见钱法。庚午,诏礼部贡举。辛未,录系囚。甲戌,命鲁宗道按视滑州决河。庚寅,议皇太后仪卫制同乘舆。

六月甲辰,罢江宁府溧水县采丹砂。乙卯,禁毁钱铸钟。

秋七月壬申,除戎、泸州虚估税钱。诏职田遇水旱蠲租如例。辛巳,蠲天下逋负。

八月乙未,募民输芟塞滑州决河。丙申,下德音,减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废郓州东平马监,以牧地赋民。甲寅,芝生天安殿柱。

九月丙寅,冯拯罢,以王钦若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辛巳,诏凡举官未改转而坐赃者,举主免劾。庚寅,宴崇德殿。

闰月甲午,诏裁造院女工及营妇配南北作坊者,并释之。戊戌,寇准卒于雷州。己亥,冯拯卒。丁未,禁彭州九陇县采金。丁巳,禁伎术官求辅臣、宗室荐举。

冬十月辛酉朔,徙陕西缘边军马屯内地。

十一月丁酉,诏诸州配囚,录具狱与地里,上尚书刑部详覆。禁两浙、江南、荆湖、福建、广南路巫觋挟邪术害人者。戊午,置益州交子务。是岁,甘、沙州来贡,泾原咩迷卞杏家族纳质内附。

二年春二月庚午,遣内臣收瘗汴口流尸,仍祭奠之。

三月丁酉,奉安真宗御容于景灵宫奉真殿。癸卯,王钦若上《真宗实录》。是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秋及第出身四百八十五人。

夏四月辛酉,诏三司岁市?、绢非土产者罢之。乙酉,录晋石氏后。

五月乙未,录系囚。

六月壬申。罢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宫观然灯。

秋七月癸丑,奉安真宗御容于玉清昭应宫安圣殿。

八月丙辰朔,宴崇德殿,初用乐之半。诏举官己迁改而贪污者,举主以状闻,闻而不以实者坐之。己卯,幸国子监,谒孔子,遂幸武成王庙。甲申,太白入太微垣。

九月辛卯,祠太一宫,赐道左耕者茶帛。

冬十月丙辰,奉安真宗御容于洪福院。

十一月甲午,加上真宗谥。乙未,朝飨玉清昭应、景灵宫。丙申,飨太庙。丁酉,祀天地于圜丘,大赦。百官上尊号曰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上皇太后尊号曰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赐百官诸军加等。乙巳,立皇后郭氏。辛亥,加恩百官。十二月庚午,诏开封府每岁正旦、冬至禁刑三日。是岁,龟兹、甘肃来贡。

三年春正月辛卯,长宁节,近臣及契丹使初上皇太后寿于崇政殿。

二月戊寅,诏陕西灾伤州军,盗廪谷非伤主者,刺配邻州牢城,徒减一等。

夏四月丁丑,诏三馆缮书藏太清楼。

五月庚寅,录系囚。癸巳,幸御庄观刈麦,闻民舍机杼声,赐织妇茶帛。己亥,赐隐士林逋粟帛。己酉,禁臣僚奏荐无服子弟。

六月壬戌,太白昼见。癸酉,环、原州属羌叛寇边,环庆都监赵士隆等死之,遣使者安抚陕西。

秋七月戊子,诏诸路转运使察举知州、通判不任事者。丙午,诏边户为羌所扰者蠲租,复役二年。

八月戊午,以忠州盐井岁增课、夔州奉节巫山县旧藉民为营田、万州户有税者岁籴其谷,皆为民害,诏悉除之。辛未,蠲陕西州军旱灾租赋。

九月乙巳,诏司天监奏灾异据占书以闻。

冬十月乙卯,太白犯南斗。辛酉,晏殊为枢密副使。

十一月己卯朔,罢贴射茶法。辛卯,以襄州水蠲民租。晋、绛、陕、解州饥,发粟振之。戊申,王钦若卒。十二月癸丑,王曾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张知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乙丑,张旻为枢密使。戊寅,太白昼见。是岁,龟兹、甘州、于阗来贡。环、庆蕃部嵬逋等内附。补泾原降羌首领潘征为本族军主。

四年春正月己亥,命章得象与流内铨同试百司人。庚子,泾原兵破康奴族。

二月甲寅,诏吏犯赃至流,按察官失举者,并劾之。庚午,置西界和市场。

三月甲申,诏转运使、提点刑狱罢劝农司。己亥,鄜延蕃部首领曹守贵等内附。

夏四月壬子,诏京东西、河北、淮南平谷价。

五月己卯,诏礼部贡举。壬午,诏大辟疑者奏谳,有司毋辄举驳。戊子,录系囚。己亥,诏士有文而行不副者,州郡毋得荐送。

闰月戊申,减江、淮岁漕米五十万石。除舒州太湖等九茶场民逋钱十三万缗。己酉,诏补太庙室长、斋郎。辛亥,复陕西永丰渠以通解盐。

六月丁亥,建、剑、邵武等州军大水,诏赐被灾家米二石,溺死者官瘗之。庚寅,大雨震电,京师平地水数尺。辛卯,避正殿,减常膳。丁酉,降天下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北被水民田蠲其租。癸卯,诏官物漂失,主典免偿。流徙者,所在抚存之。秋七月戊申,御长春殿,复常膳。辛未,减两川岁输锦绮,易绫纱为绢,以给边费。壬申,诏诸路转运使举所部官通经术者。

八月丁亥,筑泰州捍海堰。己丑,诏施州溪峒首领三年一至京师。

九月乙卯,诏孙奭、冯元举京朝官通经术者。庚申,诏礼部贡院:诸科通三经者荐擢之。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辛未,废襄、唐州营田务,以田赋民。

冬十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壬辰,诏郎中以上致仕,赐一子官。甲午,昏雾四塞。丙申,奉安真宗御容于鸿庆宫。

十二月丁丑,发米六十万斛贷畿内饥。丁亥,帝白太后,欲元日先上太后寿乃受朝,太后不可。王曾奏曰:“陛下以孝奉母仪,太后以谦全国体,请如太后令。”

五年春正月壬寅朔,初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遂御天安殿受朝。己未,晏殊罢。戊辰,以夏竦为枢密副使。

二月癸酉,命吕夷简、夏竦修先朝国史,王曾提举。丙子,诏振京东流民。丁丑,西域僧法吉祥等来献梵书。

三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秦州地震。罢琼州岁贡瑇瑁、龟皮、紫贝。

夏四月壬辰,寿宁观火。

五月庚子朔,诏武臣子孙习文艺者,听奏文资。壬寅,太白昼见。丙午,阅诸班骑射。辛亥,录系囚。辛酉,命吕夷简等详定编敕。癸亥,楚王元佐薨。是月,京畿旱,磁州虫食桑。六月甲戌,祈雨于玉清昭应宫、开宝寺。丙子,诏决畿内系囚。丁丑,雨。癸未,罢诸营造之不急者。

秋七月己亥朔,振秦州水灾,赐被溺家钱米。丙辰,发丁夫三万八千、卒二万一千、缗钱五十万塞滑州决河。诏察京东被灾县吏不职者以闻。

九月庚戌,阅龙卫神勇军习战。

冬十月辛未,罢陕西青苗钱。癸酉,奉安真宗御容于慈孝寺崇真殿。己丑,颁新定《五服敕》。甲午,同皇太后幸御书院,观太宗、真宗御书。乙未,诏西川、广南在官物故者,遣人护送其家属还乡,官为给食。丙申,滑州言河平。

十一月丁酉朔,以陕西旱蝗,减其民租赋。庚子,遣使河北体量安抚。壬寅,复作指南车。辛亥,朝飨景灵宫。壬子,飨太庙。癸丑,祀天地于圜丘,大赦。贺皇太后于会庆殿。丁巳,恭谢玉清昭应宫。十二月辛未,加恩百官。甲戌,诏辅臣南郊恩例外,更改一子官。丁亥,诏百官宗室受赂、冒为亲属奏官者毋赦。是岁,甘州及南平国王李公蕴遣人来贡。京兆府、邢,洺州蝗。华州旱,虸?方虫食苗。

六年春正月己酉,罢两川乾元节岁贡织佛。戊午,罢提点刑狱。

二月庚辰,大风,昼晦。壬午,张知白薨。

三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壬子,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癸丑,以姜遵为枢密副使。己未,以范雍为枢密副使。壬戌,作西太一宫。?/font>夏四月戊辰,诏审官、三班院、吏部流内铨、军头司各引对所理公事。自帝为皇太子,辅臣参决诸司事于资善堂,至是始还有司。丁丑,贷河北流民复业者种食,复是年租赋。癸未,命官减三司岁调上供物。甲申旦,有星大如斗,自北流至西南,光烛地,有声如雷。庚寅,下德音,以星变斋居,不视事五日。降畿内囚死罪,流以下释之。罢诸土木工。振河北流民过京师者。

五月乙未朔,交阯寇边。

六月丙寅,罢戎、泸诸州谷税钱。

秋七月壬子,江宁府、扬、真、润州江水溢,坏官民庐舍,遣使安抚振恤。

八月乙丑,诏免河北水灾州军秋税。乙亥,河决澶州王楚埽。丙戌,录唐张九龄后。

九月己亥,诏京朝官任内,五人同罪奏举者,减一任。癸卯,祠西太一宫。甲辰,诏河北灾伤,民质桑土与人者悉归之,候岁丰偿所贷。乙巳,遣使修诸路兵械。

冬十月甲申,除福州民逋官庄钱十二万八千缗。

十一月戊午,京西言谷斗十钱。十二月癸亥,祠西太一宫。是岁,甘州、三佛齐来贡。

七年春正月癸卯,曹利用罢。丙辰,降利用为左千牛卫上将军。

二月庚申朔,鲁宗道卒。甲子,诏文臣历边有材勇、武臣之子有节义者,与换官,三路任使。丙寅,张士逊罢,以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丁卯,以夏竦、薛奎参知政事,陈尧佐为枢密副使。癸酉,贬曹利用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房州安置,未至,自杀。乙酉,以河北水灾,委转运使察官吏,不任职者易之。

闰月癸巳,募民入粟以振河北。戊申,禁京城创造寺观。壬子,复制举六科,增高蹈丘园、沉沦草泽、茂才异等科,置书判拔萃科及试武举。癸酉,置理检使,以御史中丞为之。

三月乙丑,诏吏胥受赇毋用荫。辛巳,诏契丹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癸未,诏百官转对,极言时政阙失,在外者实封以闻。

夏四月庚寅,赦天下,免河北被水民租赋。辛卯,南平王李公蕴卒,其子德政遣人来告,以为交阯郡王。

五月乙未朔,诏礼部贡举。庚申,诏戒文弊。己巳,颁新令。庚午,诏先朝文武官自刺史、少卿、监以上,并录其后。癸酉,录系囚。庚辰,御承明殿,臣僚请对者十九人,日昃乃罢。

六月壬辰,置益、梓、广南路转运判官。丁未,大雷雨,玉清昭应宫灾。甲寅,王曾罢。

秋七月癸亥,以玉清昭应宫灾,遣官告诸陵,诏天下不复缮修。乙亥,诏殿直以上毋得换文资。乙酉,罢诸宫观使。

八月丁亥朔,日有食之。诏罢天下职田,官收其入,以所直均给之。己丑,以吕夷简为昭文馆大学士。辛卯,夏竦复为枢密副使,陈尧佐、王曙并参知政事。己亥,诏命官犯正入赃,毋使亲民。

冬十月壬寅,阅虎翼武骑卒习战。丙午,京师地震。诏知州军岁举判、司、簿、尉可县令者一人。

十一月癸亥,冬至,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遂御天安殿受朝。庚午,诏天下孤独疾病者,致医药存视。诏周世宗后,凡经郊祀,录其子孙一人。是岁,河北水。遣使决囚,振贫,瘗溺死者,给其家缗钱,察官吏贪暴不恤民者。龟兹、下溪州黔州蛮来贡。

八年春正月甲戌,曹玮卒。辛巳,作会圣宫于西京永安县。

二月戊子,诏五代时官三品以上告身存者,子孙听用荫。

三月壬申,幸后苑,遂宴太清楼。乙亥,禁以财冒士族娶宗室女者。诏河北被水州县毋税牛。是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

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丙辰,大雨雹。辛酉,录系囚。

六月癸巳,吕夷简上新修国史。己亥,诏御史台狱勿关纠察司。乙巳,亲试书判拔萃科及武举人。

秋七月丙子,策制举人。

八月丙戌,诏详定盐法。丁亥,诏近臣宗室观祖宗御书于龙图、天章阁,又观瑞谷于元真殿,遂宴蕊珠殿。戊子,诏流配人道死者,其妻子给食送还乡里。

九月癸丑,复置诸路提点刑狱官。丙辰,罢转对。乙丑,姜遵卒。己巳,以赵稹为枢密副使。

冬十月壬辰,奉安太祖御容于太平兴国寺开先殿。丙申,弛三京、河中府、颍、许、汝、郑、郓、济、卫、晋、绛、虢、亳、宿等二十八州军盐禁。壬寅,置天章阁待制。

十一月丙寅,朝飨景灵宫。丁卯,飨太庙。戊辰,祀天地于圜丘,大赦。贺皇太后于会庆殿。十二月癸未,加恩百官。辛丑,西平王赵德明、交阯王李德政并加赐功臣。是岁,高丽、占城、邛部川都蛮来贡。

九年春正月辛亥,诏诸路转运判官员外郎以上,遇郊听任子弟。丙辰,长宁节,百官初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辛未,减畿内民租。

二月癸巳,诏复郡县职田。

三月甲寅,奉安太祖、太宗、真宗御容于会圣宫。

夏四月戊寅,诏以陇州论平民五人为劫盗抵死,主者虽更赦,并从重罚。乙巳,阅大乐。

五月乙丑,录系囚。

六月庚辰,宋绶上《皇太后仪制》。

秋七月丙午朔,契丹使来告其主隆绪殂,遣使祭奠吊慰,及贺宗真立。

九月癸亥,祠西太一宫,赐道左耕者茶帛。

冬十月丙戌,诏公卿大夫励名节。乙未,诏常参官已授外任,毋得奏举选人。辛丑,罢益、梓、广南路转运判官。

闰月戊辰,翰林侍读学士孙奭请老,命知兖州,曲宴太清楼送之。

十一月丁亥,驰两川矾禁。己丑,祈雪于会灵观。丁酉,出知杂御史曹修古,御史郭劝、杨偕,推直官段少连。十二月甲寅,诏吏部铨选人父母年八十以上者,权注近官。辛酉,大风三日。是岁,契丹主及其国母遣使来致遗留物及谢吊祭。南平王李德政遣人谢加恩。龟兹、沙州来贡。女真晏端等百八十四人内附。

宋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一本纪第二 太祖二本纪第三 太祖三本纪第四 太宗一本纪第五 太宗二本纪第六 真宗一本纪第七 真宗二本纪第八 真宗三本纪第九 仁宗一本纪第十 仁宗二本纪第十一 仁宗三本纪第十二 仁宗四本纪第十三 英宗本纪第十四 神宗一本纪第十五 神宗二本纪第十六 神宗三本纪第十七 哲宗一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本纪第十九 徽宗一本纪第二十 徽宗二本纪第二十一 徽宗三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本纪第二十四 高宗一本纪第二十五 高宗二本纪第二十六 高宗三本纪第二十七 高宗四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本纪第三十 高宗七本纪第三十一 高宗八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本纪第三十三 孝宗一本纪第三十四 孝宗二本纪第三十五 孝宗三本纪第三十六 光宗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一本纪第三十八 宁宗二本纪第三十九 宁宗三本纪第四十 宁宗四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本纪第四十二 理宗二本纪第四十三 理宗三本纪第四十四 理宗四本纪第四十五 理宗五本纪第四十六 度宗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科目下 举遗逸附)
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 天文三志第四 天文四志第五 天文五志第六 天文六志第七 天文七志第八 天文八志第九 天文九志第十 天文十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志第十八 五行三志第十九 五行四志第二十 五行五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志第二十三 律历三志第二十四 律历四志第二十五 律历五志第二十六 律历六志第二十七 律历七志第二十八 律历八志第二十九 律历九志第三十 律历十志第三十一 律历十一志第三十二 律历十二志第三十三 律历十三志第三十四 律历十四志第三十五 律历十五志第三十六 律历十六志第三十七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志第四十 地理三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志第五十 河渠七志第五十一 礼一志第五十二 礼二(吉礼二)志第五十三 礼三(吉礼三)志第五十四 礼四(吉礼四)志第五十五 礼五(吉礼五)志第五十六 礼六吉礼六志第五十七 礼七吉礼七志第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志第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志第六十 礼十(吉礼十)志第六十一 礼十一(吉礼十一)志第六十二 礼十二(吉礼十二)志第六十三 礼十三(嘉礼一)志第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志第六十五 礼十五(嘉礼三)志第六十六 礼十六(嘉礼四)志第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志第六十八 礼十八(嘉礼六)志第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志第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志第七十一 礼二十一(宾礼三)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志第七十三 礼二十三(宾礼五 附录)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志第七十五 礼二十五(凶礼一)志第七十六 礼二十六(凶礼二)志第七十七 礼二十七(凶礼三)志第七十八 礼二十八(凶礼四)志第七十九 乐一志第八十 乐二志第八十一 乐三志第八十二 乐四志第八十三 乐五志第八十四 乐六志第八十五 乐七(乐章一)志第八十六 乐八(乐章二)志第八十七 乐九(乐章三)志第八十八 乐十(乐章四)志第八十九 乐十一(乐章五)乐志第九十 乐十二(乐章六)志第九十一 乐十三(乐章七)志第九十二 乐十四(乐章八)志第九十三 乐十五(鼓吹上)志第九十四 乐十六(鼓吹下)志第九十五 乐十七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志第一百 仪卫五志第一百一 仪卫六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志第一百三 舆服二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志第一百五 舆服四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志第一百七 舆服六志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志第一百十 选举三(学校试 律学等试附)志第一百十一 选举四(铨法上)志第一百十二 选举五(铨法下)志第一百一十三 选举六(保任 考课)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二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志第一百一十七 职官四志第一百一十八 职官五第一百一十九 职官六第一百二十 职官七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合班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叙迁之制)志第一百二十三 职官十(杂制)志第一百二十四 职官十一(奉禄制上)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货上二(方田 赋税)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货上三(布帛 和籴 漕运)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货上四(屯田 常平 义仓)志第一百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货上六(役法下 振恤)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货下二(钱币)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货下三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货下四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货下五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货下六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货下七志第一百三十九 食货下八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军上)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军下)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厢兵)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乡兵一)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乡兵二)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志第一百五十五 艺文一志第一百五十六 艺文二志第一百五十七 艺文三志第一百五十八 艺文四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志第一百六十一 艺文七志第一百六十二 艺文八
表第一 宰辅一表第二 宰辅二表第三 宰辅三表第四 宰辅四表第五 宰辅五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一列传第四 宗室二列传第五 宗室三列传第六 宗室四列传第七 公主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卷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循吏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道学二(程氏门人)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道学四(朱氏门人)列传第一百九十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列传第二百 文苑三列传第二百一 文苑四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列传第二百四 文苑七列传第二百五 忠义一列传第二百六 忠义二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列传第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忠义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忠义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五 孝义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隐逸上列传第二百一十七 隐逸中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隐逸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列传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列传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列传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佞幸列传第二百三十 奸臣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奸臣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奸臣四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列传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列传第三百三十七 世家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列传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外国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外国二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外国四列传第二百四十八 外国五列传第二百四十九 外国六列传第二百五十 外国七列传第二百五十一 蛮夷一列传第二百五十二 蛮夷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三 蛮夷三列传第二百五十四 蛮夷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