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上一章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内经:素问
古代医者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论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欬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