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

张易之 王准 王毛仲 李林甫 卢绚 李辅国 韦渠牟 鱼朝恩 元载 路岩 高湘

卢隐

----------------------------------------

张易之

张易之、昌宗,时初入朝,官位尚卑,谄附者乃呼为五郎、六郎。自后因以成俗。张昌仪兄弟恃易之、昌宗之宠,所居奢溢,逾于王者。末年,有人题其门曰:一两丝,能得几时络?昌仪见之,遽命笔续其下曰:一日即足。未几祸及。张昌宗之贵也,武三思谓之王子晋后身,为诗以赠之,诗至今犹存。(出《国史异纂》)

【译文】

张易之、昌宗,初入朝廷时,官位尚低微,谄媚者称他们为五郎、六郎,后来,大家也都这样叫了。张昌仪兄弟依仗张易之、昌宗的宠幸,住宅过份豪华,超过一般王公。武则天末年,有人在他大门上写道:\"一两丝能纺几日线?\"张昌仪看到,立刻命人拿笔在下面写道:一日即足。不久,遭了祸,身败名裂。张昌宗的显贵,武三思说他象周灵王太子晋一样短寿,并写诗赠给他,这诗至今仍然存在。

----------------------------------------

王准

王鉷之子准为卫尉少卿,出入宫中,以斗鸡侍帝左右。时李林甫方持权恃势。林甫子岫为将作监,以入侍帷幄。岫常为准所侮,而不敢发一言。一旦准尽率其徒过驸马王瑶私(\"私\"原作\"弘\",据许刻本改)第。瑶望尘趋拜,准挟弹,命中于瑶巾冠之上,因折其玉簪,以为簪(明皇杂录\"簪\"作\"取\")笑乐。遂致酒张乐,永穆公主亲御匕,公主即帝之长女也,仁孝端淑,颇推于戚里,帝特所钟爱。准既去,或有谓瑶曰:\"鼠辈虽恃其父势,然长公主,帝爱女,君待之或阙,帝岂不介意邪?\"瑶曰:\"天子怒,无所畏;但性命系七郎,安敢不尔?\"时人多呼为七郎。其盛势横暴,人之所畏也如是。(出《明皇杂录》)

【译文】

王鉷的儿子王准任卫尉少卿,经常出入宫中,他会斗鸡,经常在皇帝左右侍候。当时李林甫刚有权势,他的儿子李岫任主将监军,经常出入皇帝的内室。李岫常受王准的欺侮,而不敢发一言。一天,王准率领他的一伙人经过驸马王瑶的住处。王瑶看到王准的影儿赶紧快走上前叩拜。王准用弹弓打王瑶,弹丸打在王瑶的帽子上,打断了玉簪,还拿折断的玉簪取笑。王瑶并摆设酒宴让王准寻欢作乐。永穆公主亲自把勺侍候他们。永穆公主是皇帝的长女,为人仁义孝顺,端庄贤淑,被人们称赞,皇帝也特别喜爱她,亲戚邻居都尊敬他。王准走后,有人对王瑶说:\"这些鼠辈,依仗他父亲的权势作威作福,可是,大公主是皇帝的爱女,你对待她象对待下人似的让她侍候王准,皇帝能不介意吗?\"王瑶说:\"皇帝发怒,我不怕。但我的性命系在七郎(王准)的手里,我敢不那样做吗?\"当时人们都把王准叫七郎,他盛气凌人,横暴一方,人们非常畏惧他。就象王瑶畏惧他一样。

----------------------------------------

王毛仲

王毛仲本高丽人,玄宗在藩邸,与李宜得服勤左右,帝皆爱之。每待宴,与姜皎同榻,坐于帝前。既而贵倨恃旧,益为不法。帝常优容之,每遣中官问讯。毛仲受命之后,稍不如意,必恣其凌辱,而后遣还。高力士、杨思勖忌之颇深,而未尝敢言于帝。毛仲妻李氏既诞育三日,帝命力士赐以酒食金帛甚厚,仍命其子为五品官。力士既还,帝曰:\"毛仲喜否,复有何词?\"力士曰:\"出其儿以示臣,熟眄褓中曰:\"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帝大怒曰:\"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由是恩义益衰。帝自先天在位后十五年,至开府者唯四人。后父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而已。(出《明皇杂录》)

【译文】

王毛仲是高丽人,玄宗做藩王的时候,他和李宜得在皇帝左右服侍,皇帝非常喜爱他,每当侍宴时,他和姜皎同坐一床,坐在皇帝面前。因此,他在同僚中很傲慢,做一些不法的事,皇帝常常宽容他。皇帝每次有事派宦官去他家里,他受命之后,稍不如意,必然要随意凌辱宦官,而后把宦官撵走。高力士、杨思勖非常憎恨他,却没敢向皇帝说。王毛仲的妻子生子三天,皇帝命令高力士送去了很多酒食和金银布匹,又任命他儿子为五品官。力士回来时,皇帝问。\"毛仲高兴不?他说什么了?\"力士说:\"他抱出婴儿给我看,自己注视着襁褓中的小儿,说:\'这个孩子起码也应是三品官。\'\"玄宗大怒,说:\"以前诛杀韦氏时,此贼两面讨好,避事不介入,我未曾说他,现在,他竟敢因为孩子事恨我。\"从此,皇帝对他的恩宠逐渐减弱。皇帝从先天年间开始在位的十五年中做到开府的只有四人。这四人是皇后父亲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

----------------------------------------

李林甫

张九龄在相位,有謇谔匪躬之诚。玄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李林甫时方同列,闻帝意,阴欲中之。时欲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因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意。他日,林甫请见,屡陈九龄颇怀诽谤。于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其诗曰: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九龄洎裴耀卿罢免之日,自中书至月华门,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林甫处其中,抑扬自得。观者窃谓一雕挟两兔。俄而诏张裴为左右仆射,罢知政事。林甫视其诏,大怒曰:\"犹为左右丞相邪?\"二人趋就本班,林甫目送之。公卿已下视之,不觉股栗。(出《明皇杂录》)

【译文】

张九龄任宰相时,非常正直、刚毅,尽职尽责。唐玄宗在位年久,对于朝政有些松懈。张九龄每次见到皇帝,他都能把朝廷的得失说出来,当时,李林甫刚到相位,他想暗地里中伤张九龄,迎合帝意。当时皇帝要对朔方节度使牛仙客进行实封。九龄说不行,很不合皇帝的旨意。另一天,李林甫请见皇帝时,对张九龄进行了诽谤。初秋的时候,皇帝命高力士赐给张九龄白羽扇,这里面寄寓了皇帝不用张九龄的意思。张九龄接到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也很恐慌,因此他作了一篇赋献给了皇帝。又给李林甫写了一首《归燕诗》。这首诗是:\"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溅,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林甫一看,知道了张九龄必退,愤怒才有所缓解。张九龄和裴耀卿被罢免那天,从中书省到月华门,站在班列之中,二人鞠躬时非常谦卑,李林甫也在其中,非常傲慢。旁观者窃语说:\"这是一雕挟两兔。\"一会儿,皇帝下诏,命张九龄,裴耀卿为左右仆射,罢掉了宰相之职。李林甫大怒说。这还不是左右丞相吗?李林甫目送张、裴二人急步回到班列。公卿以下的诸官看到李林甫这副凶相,不觉两腿发颤。

----------------------------------------

卢绚

玄宗宴于勤政楼下,巷无居人。宴罢,帝犹垂帘以观。兵部侍郎卢绚谓帝已归宫掖,垂鞭按辔,横纵楼下。绚负文雅之称,而复风标清粹。帝一见,不觉目送之,问左右曰:\"谁?\"近臣具以绚名氏对之。帝亟称其蕴藉。是时林甫方持权忌能,帝之左右宠幸,未尝不厚以金帛为贿。由是帝之动静,林甫无不知之。翌日,林甫召绚之子弟谓曰:\"贤尊以素望清崇,今南方藉才,圣上有交广之寄,可乎?若惮遐方,即当请老。不然,以宾詹仍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子归而具道建议可否,于是绚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出于华州刺史。不旬月,诬其有疾,为郡不理,授太子詹事,员外安置(出《明皇杂录》)

【译文】

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胡同里没有老百姓。宴会结束,皇帝仍然在楼上垂帘观看。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皇帝已经回宫,平稳地骑马走在楼下。卢绚平时就很文雅,而又风度高洁,仪表俊逸,皇帝一见,不自觉地目送了他一段。皇帝问左右近臣:\"这是谁?\"近臣便把卢绚的姓名告诉了皇帝。皇帝非常称赞他含蓄宽容。这时李林甫正掌权,他嫉贤妒能,他以金银财物买通皇帝的宠幸者,因此,皇帝的一言一行,李林甫没有不知道的。第二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找来对他说:\"你父亲威望很高,受到人们的尊崇,现在南方缺乏人才,皇帝把这事寄托在你父亲身上,可以吗?若是怕远的话,就应该以老请退,不然的话,以\"宾詹\"的身份到东都洛阳去。这是对你父亲的优待。你回去把这件事完完全全对你父亲讲述一遍。可以吗?\"于是卢绚请求担任\"宾詹\"。李林甫怕有悖于众望,让卢绚出任华州刺史。不过一个月,又诬卢绚有病不能管理郡事,授他任太子詹事(总管太子东宫内外庶务),只是一个员外,不是正经官职。

----------------------------------------

李辅国

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时肃宗不豫,李辅国诬奏云:此皆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之异谋也。下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给(明抄本\"给\"作\"绝\")其扈从部曲,不过老弱三二十人。及中逵,攒刃曜日,辅国统之。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高力士跃马而前,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辅国不觉失辔而下。宣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明抄本\"生\"作\"在否\"二字)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刃于鞘中,齐声云:\"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李辅国拢马!辅国遂著靴,出行拢马,与兵士等护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内。辅国领众既退,太上皇泣持力士手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既而九仙媛、力士、玄礼。长流远恶处,此皆辅国之矫诏也。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出《戎幕闲谈》)

【译文】

唐肃宗继位后,玄宗当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一天,久雨初晴,玄宗到了勤政楼。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见到了玄宗,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当时肃宗正生病,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私自下诏,将太上皇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护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看到这种情况,太上皇很吃惊,好几次掉下马来,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马。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不应该这样无礼,你给我下马。\"李辅国赶紧下了马。高力士宣示了太上皇的旨意,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于是李辅国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齐声喊,太上皇万福,纷纷向太上皇叩拜。高力士又说,李辅国牵马。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去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太上皇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不久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都流放到瘴气多的地方,这都是李辅国下的假诏书。当时肃宗病危,李辅国专权,他也怕西内太上皇再有什么变故。

----------------------------------------

韦渠牟

贞元末,太府卿韦渠牟、金吾李齐运、度支裴延龄、京兆尹嗣道王实,皆承恩宠事,荐人多得名位。时刘师老、穆寂、皆应科目,渠牟主持穆寂,齐运主持师老。会齐运朝对,上嗟其羸弱,许其致政,而师老失授。故无名子曰:\"太府朝天升穆老,尚书倒地落刘师。\"又渠牟因对德宗,德宗问之曰:\"我拟用郑絪作宰相,如何?\"渠牟曰:\"若用此人,必败陛下公事。\"他日又问,对亦如此。帝曰:\"我用郑絪定也,卿勿更言。\"絪即昭国司徒公也。再入相位,以清俭文学,号为贤相,于今传之。渠牟之毁滥也。(出《嘉话录》)

【译文】

唐德宗贞元末年,太府卿韦渠牟、金吾李齐运、度支裴延龄、京兆尹嗣道王实等人,都得到皇上的恩宠,他们推荐的人,都得到了名位。当时,刘师老、穆寂来应选。渠牟主管穆寂,齐运主管师老。恰赶上齐运上朝时。皇上说李齐运身体软弱,让他回家,而师老就没有授官。一个无名人说:\"太府朝天升穆老,尚书倒地落刘师。\"有一次韦渠牟面对德宗。德宗问他:\"我想用郑絪作宰相,怎么样?\"渠牟说,若用此人,必定会坏了皇上的大事。以后又问他,他仍然这样回答。皇帝说,我用郑絪已定了,你不用再说了。郑絪便被任为昭国司徒公,后又入相位。他以清廉、节俭,文章著称,人称为贤相,至今流传。渠牟的诋毁是不真实的。

----------------------------------------

鱼朝恩

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宰臣或决政事,不预谋者,则睚眦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于是帝恶之。而朝恩幼子令徽,年十四五,始给事于内殿。帝以朝恩故,遂特赐绿。未浃旬月,同列黄门位居令徽上者,因叙立于殿前,恐其后至,遂争路以进。无何,误触令徽臂。乃驰归,告朝恩,以班次居下,为同列所欺。朝恩怒,翌日,于帝前奏曰:\"臣幼男令徽,位居众僚之下,愿陛下特赐金章,以超其等。不言其绯而便求紫。帝犹未语,而朝恩已令所司,捧紫衣而至。令徽即谢于殿前。帝虽知不可,强谓朝恩曰:\"卿男著章服,大宜称也。\"鱼氏在朝动无畏惮,他皆仿此。其同列黄门,寻逐于岭表。及朝恩被杀,天下无不快焉。(出《杜阳杂编》)

【译文】

鱼朝恩非常专权,好主观,一般的公卿不敢抬头看他。宰相大臣决定政事时,不先和他讲,他便瞪大眼睛说:\"天下之事,怎么不由我?\"因而,皇帝很厌恶他。鱼朝恩的小儿子鱼令徽,才十四五岁,开始时在内殿当差。皇帝因为鱼朝恩的缘故,特赐绿衣(五品以下官员穿着)。不到半月,有一次鱼令徽和同列黄门侍郎(职位在令徽之上,按次序应站在令徽之前)争路。鱼令徽怕落在后面,往前挤,不知是谁误碰了一下鱼令徽的臂膀。他就急速跑回去告诉鱼朝恩说,因为他的班次在后,被同列者欺负。鱼朝恩大怒。第二天,在皇帝面前上奏说,我小儿子令徽,职位在同僚之下,愿陛下特赐金腰带,以便超过别人。不说要穿着绯色(红色)服(唐制,文武官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而要求着紫服。皇帝还没说话,鱼朝恩便命令管此事的人,捧来了紫衣,鱼令徽立刻向皇帝谢恩。皇帝虽然知道不能这样做,却强装笑脸对鱼朝恩说:\"你儿子穿紫衣,扎金腰带,非常合适。\"鱼朝恩在朝中事无忌惮,无所畏惧,都是强加于人。他小儿子虽然同列黄门,不久便放逐岭南。到鱼朝恩被杀时,天下人无不称快。

----------------------------------------

元载 元载在中书,有丈人自宣州货所居来投,求一职事。中书度其人材不任职事,赠河北一函书而遣之。丈人惋怒,不得已,持书而去。既至幽州,念破产而来,止得一书,书若恳切,犹可望。乃折视之,更无一词,唯署名而已。大悔,怒欲回。念已行数千里,试谒院僚。院僚问:\"既是相公丈人,岂无缄题?\"曰:\"有。\"判官大惊,立命谒者上白。斯须,乃有大校持箱,复请书。书既入,馆之上舍,留连积月。及辞去,奉绢一千匹。(出《幽闲鼓吹》)

又元载子伯和势倾中外,福州观察使寄乐妓十人。既至,半岁不得送。使者窥伺门下出入频者,有琵琶康昆仑最熟,厚遗求通。既送妓,伯和一试奏,尽以遗之。先有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梁州。昆仑求之不与。至是以乐之半赠之,乃传焉。今曲调梁州是也。(出《幽闲鼓吹》)

【译文】

元载在中书省,他的丈人把房子卖了,来投奔他,想谋一职。元载审度他的丈人,不能任职,便写了一封致河北官员的信叫他丈人拿走了。他丈人既惋惜又很生气,不得已,只好拿信走了。到了幽州,想到自己破产而来,只得了一封信,信若写得恳切,还有希望,他便把信折开看了,信上没有一句话,只有元载的署名。他非常悔恨,想回去,可是已经走了数千里路。他便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去拜访院僚。院僚问,你既然是相公丈人,能没有书信吗?他说,有。判官(辅佐州府主官的官)大惊,立刻叫拜访者上来讲话。一会儿,有一大校捧一木箱,他便把信投入箱中。然后便请中书的丈人到上好的馆舍住着。他住了一个月,才辞别而去,走时还奉赠一千匹绢。

又,元载的儿子元伯和,势力很大,朝内外知名。福州观察使想送给他十名乐妓,到了京城后,半年多没办法送到他家,派来的人便观察他家大门经常出入的人。其中有一个善弹琵琶的康昆仑与派来的人最熟悉,便用厚礼打通他,才把乐妓送去。元伯和让她们演奏一遍试听,听后不满意,全打发走了。原先有个善弹琵琶的段和尚,他自己制了《西梁州》的乐曲,康昆仑想得到这支乐曲,他没给康昆仑。后来,段和尚只给了康一半,便传播开了,就是现在的曲调《梁州》。

----------------------------------------

路岩

路岩出镇坤维也,开道中衢,恣为瓦石所击。故京尹温璋,诸子之党也。岩以薛能自省郎权知京兆府事,李蠙之举也。至是岩谓能曰:\"临行劳以瓦砾相饯。\"能徐举手板对曰:旧例,宰相出镇,府司无例发人防守。岩有惭色,懿宗晚节,朝政多门。岩年少固位,邂逅致此,一旦失势,当岐路者,率多仇隙。附丽之徒,钓射时态,志在谀媚,雷同一词。中外腾沸,其实未然也。始岩淮南与崔铉作支使,除监察。不十年,城门不出,而致位卿相。物禁太盛,暴贵不祥,良有以哉!初铉以岩为必贵。常曰:\"路十终须与他那一位也。\"自监察入翰林,铉犹在淮南,闻之曰:\"路十如今便入翰林,如何到老!\"皆如所言。(出《玉泉子》)

【译文】

路岩出镇西南作节度使,鸣锣开道直到中街,被瓦块、石头击打。从前的京兆府尹温璋,是牛僧孺一党的。路岩知道薛能从一个省郎提升到京兆府是李蠙推举的。于是路岩向薛能说:\"我在临行时,劳驾你用石头瓦块为我饯行。\"薛能慢慢地举起手板(古时官员拿的手板)对他说:\"这是惯例,宰相出外镇守,府司从不派人警戒。\"路岩面有愧色。唐懿宗晚年时,政出多门,路岩虽然年少,但官做的很稳固,突然到这个地步,一旦失掉权势,当年的仇人都会来攻击他。那些趋炎附势之流,在寻找机会,对他进行阿谀谄媚。众口一词。天下沸腾。其实也不完全这样。开始时,路岩在淮南给崔铉作佐官(副手),最后当了宰相。物质享受不应过火,人若是很快达到显贵,便是不祥之兆,这就是例子。初时,崔铉认为路岩必然显贵。他曾经说,路十(路岩)终究是要做宰相的。路岩从监察御史到翰林府,崔铉一直在淮南,听到了这件事说,路十现在就当了翰林,到老怎么办?后来证明正如崔铉所说的那样。

----------------------------------------

高湘

元和初黜八司马:韦执谊崖州,韩泰虔州,柳宗元永州,刘禹锡朗州,韩晔饶州,凌准连州,程异柳州。及咸通,韦保衡、路岩作相,除不附己者十司户:崔沆循州,李渎绣州,萧遘播州,崔彦融雷州,高湘高州,张颜潘州,李贶勤州,杜裔休端州,郑彦持义州,李藻费州。内绣州、潘州、雷州三人不回。初,高湜与弟湘少不相睦。咸通末,既出高州,湜雅与路岩相善,见岩,阳救湘。岩曰:\"某与舍人皆是京兆府荷枷者。\"先是刘瞻志欲除岩,温璋希旨,别制新枷数十待之。瞻以人情附己,不甚缄密,其计泄焉。故居岩之后,湜既知举,问岩所欲言。时岩以去年停举,已潜奏,恐有遗滞,请加十人矣,既托湜以五人。湜喜其数寡,形于言色。不累日,十人制下,湜未知之也。岩执诏,笑谓湜曰:\"前者五人,侍郎所惠也。今之十人,某自致也。\"湜竟依其数放焉。湘到任,嗔湜不佑己,尝赋诗云:唯有高州是当家。(出《玉泉子》)

【译文】

唐宪宗元和初年,贬了八位司马:韦执谊到崖州、韩泰到虔州、柳宗元到永州,刘禹锡到朗州、韩晔到饶州、凌准到连州、程异到柳州。到了咸通年间。韦保衡、路岩作了宰相,排斥了不附合他们的十司户:崔沆到循州、李渎到绣州、萧遘到播州、崔彦融到雷州、高湘到高州、张颜到潘州、李贶到勤州、杜裔休到端州、郑彦持到义州、李藻到费州。其中到绣州、潘州、雷州三人不准回京。最初,高湜与他弟弟高湘年幼时不太和睦。懿宗咸通末年,高湘到了高州。高湜平素和路岩关系很好。高湜去见路岩,假意去给高湘说情。路岩说:\"我和我的亲近左右都是待罪的人啊。\"先是刘瞻想要除掉路岩,温璋顺从他的意思,制造了十副新枷。刘瞻以为别人都倾向他,不太保密,但是他的计谋泄露出去了。因此官职在路岩之后。高湜主持考试时,问路岩有什么事。路岩托请高湜增加五人,高很高兴他提的人数比较少,喜形于外。在此之先,路岩以去年停止科考,已潜奏给皇帝,恐怕还有遗漏,请求增加十人。不几天,十个人的诏书下来了。高湜不知道路岩向皇帝潜奏这件事。路岩拿着诏书对高湜笑着说,那五个人是侍郎照顾我的,这十个人,是我自己办的。高湜就按这个数放了榜。高湘到任,怪兄高湜不为他说情,曾赋诗发牢骚说,唯有高州是当家,意思是说还得靠自己啊!

----------------------------------------

卢隐

卢隐、李峭皆滑帅王铎之门生,前后黜辱者数矣。隐、峭物议,以为咸袵席不修。隐以从兄携为相,特除右司员外郎。右丞崔沆不听隐省上,仍即见携于私第。携未知之,欣然而出。沆曰:\"员外前日入省,时议未息,今复除纠司员外,省中固不敢辞,(按宋王谠《唐语林》七\"辞\"作\"从\")他曹唯相公命,携大怒,驰入曰:\"舍弟极屈,即当上陈。\"既上,沆乃求假。携即时替沆官。沆谓人曰:\"吾见丞郎出省郎,未见省郎出丞郎。隐初自太常博士除水部员外,为右丞李景温揖焉。迨右司之命,景温之旨也。至是而遂其志矣。是时谏官亦有陈其疏者,携曰:\"谏官似狗,一个吠,则一时有声。\"(出《玉泉子》)

【译文】

卢隐、李峭都是滑州节度使王铎的门生,前后被他们迫害的人很多,大家对卢隐、李峭议论纷纷,都以为这是朝纲不正的原因。卢隐他的亲叔伯哥哥卢携是宰相,他出任了右司员外郎。右丞崔沆不同意卢隐在尚书省任官。崔沆便到卢携家里去找他。卢携不知道内情,很高兴地出来迎接崔沆。崔沆说:\"员外前天进入尚书省,大家的议论还没停止。今天又出任纠司员外,尚书省固然不敢推辞,其他人只能听从你的意见。\"卢携大怒,很快进入室内说:\"我的弟弟很冤屈,他应该向朝庭陈述。\"上奏完了,崔沆就请了假。卢隐马上任用了别人接替了崔沆的官职。崔沆对别人说,我只见过丞相出任省郎,未见过省郎出任丞相。卢隐初由太常博士任水部员外,是右丞李景温推举的,到他任右司员外郎时,也是李景温的旨意。这时随了卢隐的心意。此时,谏官也有陈述不同意见的。卢携说,谏官是条狗,一个叫,都跟着叫。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