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

马周 李林甫 郭子仪 韩滉

马周

马周者,华山素灵宫仙官也。唐氏将受命,太上敕之下佐于国。而沉缅于酒,汨没风尘间二十年,栖旅困馁,所向拘碍,几为磕仆。闻袁天纲自蜀入秦,善于相术,因诣之,以决休咎。天纲目之良久曰:“五神奔散,尸居旦夕耳,何相之有邪!”周大惊,问以禳制之术。天纲曰:“可自此东直而行,当有老叟骑牛者。不得迫而与语,但随其行,此灾可除矣。”周如言而行,未出都门,果有老叟,骑牛出城,默随其后。缭绕村径,登一大山。周随至山顶,叟顾见之,下牛,坐于树下,与语曰:“太上命汝辅佐圣孙,创业拯世,何为昏沉于酒,自掇困饿。五神已散,正气凋沦,旦夕将死,而不修省邪?”周亦懵然未晓。叟曰:“汝本素灵宫仙官,今太华仙王,使人召汝。”即引入宫阙,经历宫门数重,至大殿之前,羽卫森肃,若帝王所居。趋至帘前,有宣言责之者,以其受命不恭,堕废所委,使还其旧署,自责省愆。叟与所使数人,送于东庑之外别院中。室宇宏丽,视其门,则姓名存焉。启钥而入,炉火鼎器,床榻茵席,宛如近所栖止,沉吟思之。未能了悟。忽有五人,服五方之衣,长大奇伟,立于前曰:“我皆先生五脏之神也。先生酣酒流荡,浊辱于身,我等久归此矣。但闭目,将复于神室也。”周瞑目顷之,忽觉心智明悟,并忆前事,二十余年,若旬日之间耳。复扃鐍所居,出仙王之庭,稽首谢过,再禀其命。来诣长安,明日复谒天纲。天纲惊曰:“子何所遇邪?”已有瘳矣。六十日当一日九迁,百日位至丞相,勉自爱也?”如是,贞观中,敕文武官各贡理国之策,周之所贡,意出人表,是日拜拾遗、监察御使、里行。自此累居大任,入相中书令数年。一旦群仙降其室曰:“佐国功成,可以退矣,太乙征命,无复留也。”翌日无疾而终。谥曰忠公。其所著功业,匡赞国政,扬历品秩,国史有传,此不备书。(出《神仙拾遗》)

【译文】

马周是仙界华山素灵宫的一位仙官。唐代李氏将要受命于天取代隋朝时,太上派马周到人世帮助唐朝皇室治理国家。马周到了人世后,却天天沉缅于饮酒,二十年都默默无闻地混迹于俗人中,完全忘了上天给他的使命。后来竟落魄江湖,饥寒交加,人人都躲着他,多次向人磕头告帮。他听说袁天纲从四川到陕西来了,据说他常善于看相,就去见他,求他看看自己的将来是凶是吉。袁天纲看了马周半天后说:“你的五神已经离你而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哪里还有什么相可看哪!”马周一听大惊失色,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灾免死,袁天纲说:“你可以从这里一直向东走,会看见一个骑牛的老人。你不要和他说话,跟着他走就行,这样你的病就可以免除了。”马周按照袁天纲的话,没出城门,果然看见一个骑牛的老头出城,就默默地跟在后面。出城顺着村路走,登上一座大山。马周跟着老人爬上山顶后,老人看见了马周,就下了牛坐在树下,然后说:“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辅佐皇室,可是你却成了个酒鬼,混到饥寒交迫的地步。现在你五神已散,正气消尽,已经死在眼前,你还不好好反省悔改吗?”马周仍然发懵,不知老人说的什么意思。老人接着点化他说:“你本来是天上素灵宫的仙官,现在,华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说罢就领他进了一座宫城,进了好几道宫门,来到大殿前,只见侍卫排列了很多,警戒森严,好像是王宫。老人领他到了大殿的门帘前,有一个官员宣读王命,责备马周有辱使命,让他返回原来的司署,反省自己的错误。老人和其他几名使者就把马周送到王宫东面一个另外的院子里。来到一座宏伟的房屋前,见门上写着自己的名字。马周用钥匙打开门锁进了屋子,看见屋里的陈设家具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近时用过的,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时突然来了五个人,穿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衣服一个个身材魁伟。他们对马周说:“我们就是你的‘五脏之神’。你在人世上沉迷于饮酒到处游荡,玷污了你的身子,所以我们就离开你到天宫来了。请你现在闭上眼睛,我们就可以再回到你的五脏中了。”马周闭上眼睛,立刻觉得心神清爽,大彻大悟,并记起了二十多年以来的事,就像十天前的事一样。于是他锁上了自己的屋子,再次来到仙王的大殿,叩头谢罪,并向仙王禀报了自己原来的使命,要求再次到人间去。马周又从天界来到长安,第二天又去拜见袁天纲。袁天纲惊奇地说:“你遇到什么了?你的病已经好了!从现在起,六十天后你将会一天之内晋升多次官职,一百天后你将当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爱啊!”果然,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间,唐太宗下诏命文武百官贡献治国的良策,马周所献的国策超过了所有的大臣,当天就任命他为拾遗、监察御史(掌察劾百官、巡视州县、祭祀、监军的官)和里行官(散官的一种,类似清代宫中的“军机处走”)等三个重要官职。从此马周多次得到重要的任命,并当了好几年中书令(即宰相)。有一天,一群神仙降临到马周家,对他说:“你辅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给你的使命,现在可以告退了,东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宫,不要在人间停留了。”第二天,马周没生病就突然死了。皇帝追赏他“忠公”的封号。马周在人间功业卓著,他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弘扬正直的官风,国史中已有传记,这里就不详细记叙了。

--------------------------------------------

李林甫

唐右丞相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于城下槐坛下,骑驴击,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一日,有道士甚丑陋,见李公踞地,徐言曰:“此有何乐,郎君如此爱也?”李怒顾曰:“关足下何事?”道士去,明日又复言之。李公幼聪悟,意其异人,乃摄衣起谢。道士曰:“郎君虽善此,然忽有颠坠之苦,则悔不可及。”李公请自此修谨,不复为也。道士笑曰:“与郎君后三日五更,会于此。”曰:“诺。”及往,道士已先至,曰:“为约何后?”李乃谢之。曰:“更三日复来。”李公夜半往,良久道士至。甚喜,谈笑极洽,且曰:“某行世间五百年,见郎君一人,已列仙籍,合白日升天。如不欲,则二十年宰相,重权在己。郎君且归,熟思之,后三日五更,复会于此。”李会回计之曰:“我是宗室,少豪侠,二十年宰相,重权在己,安可以白日升天易之乎?”计已决矣,及期往白。道士嗟叹咄叱,如不自持,曰:“五百始见一人,可惜可惜。”李公悔,欲复之。道士曰:“不可也,神明知矣。”与之叙别曰:“二十年宰相,生杀权在己,威振天下。然慎勿行阴贼,当为阴德,广救拔人,无枉杀人。如此则三百年后,白日上升矣。官禄已至,可使入京。”李公匍匐泣拜,道士握手与别。时李公堂叔为库部郎中,在京,遂诣。叔父以其纵荡,不甚记录之,颇惊曰:“汝何得至此?”曰:“某知向前之过,今故候觐,请改节读书,愿受鞭棰。”库部甚异之,亦未令就学,每有宾客,遣监杯盘之饰。无不修洁。或谓曰,汝为吾著某事,虽雪深没踝,亦不去也。库部益亲怜之,言于班行,知者甚众。自后以荫叙,累官至赞善大夫,不十年,遂为相矣。权巧深密,能伺上旨,恩顾隆洽,独当衡轴,人情所畏,非臣下矣。数年后,自固益切,大起大狱,诛杀异己,冤死相继,都忘道士槐坛之言戒也。时李公之门,将有趋谒者,必望之而步,不敢乘马。忽一日方午,有人扣门,吏惊候之,见一道士甚枯瘦,曰:“愿报相公。”闻者呵而逐之外,吏又鞭缚送于府,道士微笑而去。明日日中复至,门者乘间而白。李公曰:“吾不记识,汝试为通。”及道士入,李公见之,醒然而悟,乃槐坛所睹也。惭悸之极,若无所措。却思二十年之事,今已至矣,所承教戒,曾不暂行。中心如疾,乃拜。道士迎笑曰:“相公安否?当时之请,并不见从,遣相公行阴德,今枉杀人,上天甚明,谴谪可畏,如何?”李公但磕额而已。道士留宿,李公尽除仆使,处于中堂,各居一榻。道士唯少食茶果,余无所进。至夜深,李公曰:“昔奉教言,尚有升天之挈,今复遂否?”道士曰:“缘相公所行,不合其道,有所窜责,又三百年。更六百年,乃如约矣。”李公曰:“某人间之数将满,既有罪谴,后当如何?”道士曰:“莫要知否?亦可一行。”李公降榻拜谢。曰:“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兀如枯株,即可俱也。”良久,李公曰:“某都无念虑矣。”乃下招曰:“可同往。”李公不觉,便随道士去。大门及春明门到辄自开,李公援道士衣而过。渐行十数里,李公素贵,尤不善行,困苦颇甚。道士亦自知之,曰:“莫思歇否?”乃相与坐于路隅。逡巡,以数节竹授李公曰:“可乘此,至地方止,慎不得开眼。”李公遂跨之,腾空而上,觉身泛大海,但闻风水之声。食顷止,见大郭邑。介士数百,罗列城门,道士至,皆迎拜,兼拜李公。约一里,到一府署。又入门,复有甲士,升阶至大殿。帐榻华侈,李公困,欲就帐卧。道士惊,牵起曰:“未可,恐不可回耳,此是相公身后之所处也。”曰:“审如是,某亦不恨。”道士笑曰:“兹介癣鳞(鳞原作癣,据明抄本改)之属,其间苦事亦不少。”遂却与李公出大门,复以竹杖授之,一如来时之状。入其宅,登堂,见身瞑坐于床上。道士乃呼曰:“相公相公。”李公遂觉。涕泗交流,稽首陈谢。明日别去,李公厚以金帛赠之,俱无所受,但挥手而已,曰:“勉旃,六百年后,方复见相公。”遂出门而逝,不知所在。先是安禄山常养道术士,每语之曰:“我对天子,亦不恐惧,唯见李相公,若无地自容,何也?”术士曰:“公有阴兵五百,皆有铜头铁额,常在左右,何以如此?某安得见之。”禄山乃奏请宰相宴于己宅,密遣术士于帘内窥伺。退曰:“奇也,某初见李相公,有一青衣童子,捧香炉而入,仆射侍卫,铜头铁额之类,皆穿屋逾墙,奔逆而走。某亦不知其故也。当是仙官暂谪在人间耳。”(出《逸史》)

  【译文】

唐玄宗时的右丞相李林甫,二十岁时还没有读书。他在东都洛阳时,特别爱好狩猎和打马球、架鹰养狗,终日游乐。他常常在城里的槐坛下骑驴打球,没有一天不去。有时骑驴打球累了,就扔掉驴,干脆坐在地上或头枕着手躺在地上歇息。这天有个十分丑陋的道士对坐在地上的李林甫说:“骑驴打球有什么意思,值得你这样沉迷呢?”李林甫瞪了道士一眼怒冲冲地说:“关你什么事?!”道士就走了。第二天道士又来了,对李林甫还是说那两名话。李林甫从小就聪明过人,立刻意识到道士不是个平凡的人,就很快从地上起身来整理好衣服,向道士恭敬地施礼。道士就说:“郎君你虽然很会骑驴打球,但早晚会从驴背上掉下来的,要是摔坏了,你将后悔莫及呀!”李林甫向道士表示自己今后要谨慎小心加强自己的修养,不再骑驴打球了。道士听后笑着说:“三天后的五更时,我在这里等你。”李林甫答应了。到了那天约定的时间,李林甫到时道士已经在那里了。道士说:“你怎么来晚了?”李林甫忙陪罪。道士让李林甫三天后五更再来。到了那天,李林甫半夜就赶到约定的地点,过了很久道士才来。这次道士很高兴地和李林甫谈笑,并说:“我在人世已经五百年了,现在只有你一个人名列仙籍,你将会白日升天成仙。如果你不愿意成仙,也可以当二十年大权在握的唐朝宰相。你今天先回去,三天后的五更时你再到这里来吧。”李林回去以后心里暗想:“我本身就是皇族,从小就豪放侠义,二十年大权在握的宰相太好了,成仙怎么能和当宰相相比呢?我决心向道士请求让我当宰相!”再见到道士,李林甫说自己愿意当宰相,不想成仙。道士听后,非常感叹惋惜,斥责李林甫说:“真没想到你竟这样浅薄庸俗!我考察了五百个人才遇见你这一个可以成仙的人,你却是这样地让我失望,太可惜了!”李林甫后悔了,要求再换过来,不当宰相让他成仙,道士说:“不行了,上天神灵已经知道你想当宰相的心愿了。”临别时道士告诫李林甫说:“你可以当二十年宰相,掌握着生杀大权,威振天下,然而你千万不要暗藏坏心耍阴谋害人,要多救人少杀人,多积阴德。这样,三百年后你就能白日升天成仙了。现在你的官运已经来了,可以进京做官了。”李林甫哭着伏在地上叩拜,道士和他握手告别。当时,李林甫的堂叔当库部郎中,李林甫到京后就去见他。堂叔因为李林甫一向放纵浪荡,很少教导他,也不和他来往,很惊奇地问道:“你怎么跑到京城来了?”李林甫说:“侄儿知道以前错了,这次来拜见堂叔,就是决心从此改邪归正好好读书,如果再犯错误,情愿受堂叔的鞭打。”堂叔仍然感到奇怪,仍没让他读书,而是让他在每次宴请宾客前把杯盘餐具弄好。李林甫把餐具洗得非常干净,罗列得工整有序。有时堂叔李林甫去做什么事,时值严冬,李林甫趟着很深的雪,也毫不推辞去把事办成。堂叔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在上朝时也常常和同朝大臣们说起他这个能干的侄子。后来在堂叔的关照下,李林甫以先世的功勋而赐官,任命为赞善大夫,不到十年,就当上了宰相。李林甫胸有城府,很懂得玩弄权术,能暗中体会皇帝的意图,所以深得皇上的恩宠,成为朝中大权独揽的重臣,宫廷内外不论官民没有不怕他的。几年后,李林甫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就排除异己,把很多人抓进了监狱,枉杀了不少好人,把那位丑道士的告诫完全忘在脑后了。当时,不管什么人只要拜见李林甫,必须在离他府邸很远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不敢骑马。有一天近中午时,一个人非常放肆地敲李林甫家的门,门官非常吃惊地开了门,只是一个容貌干瘦的道士,说要见李相国。门官大声呵斥着把道士赶走,又把他鞭打了一顿送到官府,那道士后来笑着走了。第二天中午,道士又来了,门官只好找机会报告了李林甫。李林甫说:“我不记得曾认识过什么道士,你让他来见见我吧。”等道士拜见李林甫后,李林甫才突然想起这道士正是在槐坛曾告诫过他的那个人,顿时感到又怕又愧,不知所措。进而又想,当初道士预言自己只能当二十年宰相,现在恰恰已到二十年了,但道士当初的告诫却没有遵守。想到这里,心中更恐惧,像突然生了大病似的。李林甫向道士行了礼后,道士笑着说:“先生这一段可安好吗?当初我对你的告诫你一点也没听,丝毫没有积什么阴德,而且枉杀了很多人。你的一切罪行上天都了如指掌,你就不怕对你降下惩罚吗?!”李林甫只有不断地磕头。李林甫把仆人全部都打发走,让道士住在堂屋中,他和道士各睡一张床。道士只吃少量的茶点,其余什么也不要。夜深时,李林甫问道士说:“当年你所说过我有上天成仙的缘份,现在我还有这种可能吗?”道士说:“由于你在人间的罪行,折去你三百年仙缘。由于受到上天的谴责,你的仙缘推迟了六百年。六百年后,你才能成仙。”李林甫说:“我的寿数快满了,既然我有这么深的罪孽,以后会怎么样呢?”道士说:“你想知道今后,只有和我到天上去一趟。”李林甫忙下床跪拜,要求道士带他上天一趟。道士说:“你坐在那里凝神静心,排除所有的杂念,就像一棵无知无觉已枯死的树。到了那个程度,我就可以带你一同上路了。”过了半天,李林甫说:“我现在已经什么杂念都没有了。”道士就下了床招呼道:“咱们可以走了。”李林甫不知不觉就跟着道士走,李林甫家大门和长安城东的春明门都自动打开,李林甫拽着道士的衣服跟着走。李林甫长期养尊处优没吃过苦,更没走过这么远,走了十几里以后,就累得受不了。道士也知道,就问他是不是想歇一会儿,然后两人就坐在路边。过了一会儿,道士给了李林甫一根竹竿说:“骑上它,到了地方就自然会停下,但路上千万不要睁眼!”李林甫跨上竹竿,立刻觉得身子腾空而起,飞越大海,耳边响着水声和风声。过了一顿饭时间终于停了下来。李林甫睁眼一看,见来到一个大都城前。城门前排列着好几百士兵,见道士到来,都行礼迎接,也向李林甫行礼。进城走了一里多,来到一座府门前。进了大门,见两边都有士兵侍卫,两人登上台阶上了大殿,见殿里设着华丽的床帐,李林甫忽然觉得很困乏,想上床睡下,道士惊慌地把他拉起来说:“你要在这床上睡下,就回不到人间了,因为这里是你死后才能来的地方。”李林甫说:“如果这里真是我死后的归宿,我死也无怨了。”道士笑着说:“这里也不是你想的那样完美,也会有小病小灾,苦事也不少。”道士就跟李林甫出了大门,又把竹竿给他骑上。不一会儿李林甫就又回到人间自己的家,进了门到来堂屋,见自己的肉体闭着双眼坐在床上。这时道士喊道:“李相国,李相国!”李林甫才还了魂醒过来,哭着向道士拜谢。道士第二天告别李林甫,李林甫送他金银绸缎,道士一律不要,只是挥挥手说:“好自为之吧,六百年后我还能再见到你。”说罢就出门不见了,不知去了哪里。当时安禄山曾招纳了几个道士,他曾问道士们说:“我见了皇上都不害怕,可是一看见李林甫,就会手足失措心慌意乱,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士说:“你有五百个阴曹的鬼卒保护,这些鬼卒个个铜头铁额,总在你身边,你怎么会怕李林甫呢?能不能想法让我们看看你和李林甫在一起时的情形呢?”安禄山就故意请李林甫到自己府中赴宴,让道士在帘后偷偷观察,李林甫走后,道士对安禄山说:“太奇怪了,李林甫来时,他前面有个穿青衣的童子捧着香炉,您的那些铜头阴卒一看见那童子,都吓得穿屋跳墙而逃。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大概李林甫是暂时被贬在人间的神仙吧!”

--------------------------------------------

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人也。初从军沙塞间,因入京催军食,回至银州十数里,日暮,忽风砂陡暗,行李不得,遂入道旁空屋中,籍地将宿。既夜,忽见左右皆有赤光,仰视空中,见軿辎车绣屋中,有一美女,坐床垂足,自天而下,俯视。子仪拜祝云:“今七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愿赐长寿富贵。”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冉冉升天,犹正视子仪。良久而隐。子仪后立功贵盛,威望烜赫。大历初,镇河中,疾甚,三军忧惧。子仪请御医及幕宾王延昌、孙宿、赵惠伯、严郢等曰:“吾此疾自知未到衰殒。”因话所遇之事,众称贺忻悦。其后拜太尉尚书令尚父,年九十而薨。(出《神仙感遇传》)

【译文】

郭子仪是华州人,起初在沙漠边塞当兵驻防,后来因为到京城催军饷,走到离银州十几里的地方时,忽然起了风暴,刮得飞沙走石天地昏暗,没法向前走了,就躲进道边一间空屋里打了地铺住下。这天夜里,忽然房子左右一片红光,抬头看,只见空中有一辆华丽的车子慢慢降落下来,车上的锦绣围帐中坐着一个美丽的女子正俯身向下看。郭子仪急忙跪拜祝告说:“今天是七月初七,您一定是天上的织女降临了,请赐给我富贵和长寿吧!”仙女笑着说:“你能得到大富大贵,也能长寿的。”说罢,车子又慢慢升上天空,那仙女一直看着郭子仪,很久才消失。郭子仪后来由于战功而官居高位大富大贵,声名显赫。唐代宗大历年初,郭子仪镇守河中时,得了重病,三军部下十分忧虑,郭子仪就请来御医和幕僚王延昌、孙宿、赵惠伯、严郢等人,对他们说:“我虽然病很重,但我自己知道决不会死的。”接着他就把在银州遇见织女的事说了,大家这才放了心,都向他祝贺。后来他官做到太尉(最高军事统师)、尚书令(宰相),被尊称为“尚父”,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

韩滉

唐宰相韩滉,廉问浙西,颇强悍自负,常有不轨之志。一旦有商客李顺,泊船于京口堰下,夜深碇断,漂船不知所止。及明,泊一山下。风波稍定,上岸寻求。微有鸟径,行五六里,见一人乌巾。岸帻古服,与常有异。相引登山,诣一宫阙,台阁华丽,迨非人间。入门数重,庭除甚广。望殿遥拜,有人自帘中出,语之曰:“欲寓金陵韩公一书,无讶相劳也。”则出书一函,拜而受之。赞者引出门,送至舟所。因问赞者曰:“此为何处也?恐韩公诘问,又是何人致书?”答曰:“此东海广桑山也,是鲁国宣父仲尼,得道为真官,理于此山。韩公即仲由也,性强自恃。夫子恐其掇刑网,致书以谕之。”言讫别去。李顺却还舟中,有一使者戒舟中人曰:“安坐,勿惊惧,不得顾船外,逡巡则达旧所。,不知所行几千万里也。既而诣衙,投所得之书。韩公发函视之,古文九字,皆科斗之书,了不可识。诘问其由,深以为异,拘絷李顺,以为妖妄,欲加严刑。复博访能篆籀之人数辈,皆不能辨。有一客疣眉古服,自诣宾位,言善识古文。韩公见,以书示之。客捧书于顶,再拜贺曰:此孔宣父之书,乃夏禹科斗文也,文曰;‘告韩滉,谨臣节,勿妄动。’”公异礼加敬,客出门,不知所止。韩惨然默坐,良久了然,自忆广桑之事,以为非远。厚礼遣谢李顺。自是恭黜谦谨,克保终始焉。(出《神仙感遇传》)

【译文】

唐德宗时任宰相的韩滉,曾经任浙西廉使。韩滉为人刚强自信,常有图谋不轨的心思。有一次,一个叫李顺的客商把船停靠在京口的码头上,半夜江上起了大风,拴在码头石墩上的船缆被刮断,船在江上漂流。天亮后,李顺出了船舱一看,见船漂到了一座山下停住了。这时波平风静,李顺就舍舟登岸看看这是个什么地方。他顺着一条非常狭窄难走的小路走了五六里地,遇见一个头系黑头巾的人。那人把头巾推起露出前额,身穿古代人的衣服,和平常的人很不相同。那人领着李顺登上一座山,来到一座宫殿前,见楼台殿阁十分华丽胜过人间的王宫。进了好几道宫门,见里面的庭院十分宽阔。那人远远地向大殿上行礼后,有个人掀开大殿的帘子走出来对李顺说:“打算请你给金陵的韩滉捎一封信,请不要见怪,拜托了!”说罢拿出一封信,李顺赶快施礼收下了信。领他来的那人就领他出了宫殿,又把他送回到船上。李顺就问那领路的说:“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韩滉问我,我该说是谁给他捎的信呢?”领路人说:“这里是东海的仙岛广桑山,当年鲁国的宣父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下诏尊孔子为“宣父”)得道成了天界的仙官,就由他管辖治理这广桑岛。韩滉,就是他的弟子仲由(即子路,孔子弟子,勇猛刚毅,曾为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转世在人间的。韩滉为人刚强自傲,孔子怕他在人间犯罪落入法网,所以给他捎去信告诫提醒他。”说罢领路人就告辞去了。李顺就回到船里,这时有个仙界派来的使者警告船里的人们说:“好好坐着别害怕,千万不要往船外看,很快就会到你原来的地方。如果往外看,船马上就会翻!”船里的人都牢记那使者的话,谁也不敢往外看,只觉得般像在空中飞行,片刻间就到了京口码头下面,也不知道走了几千几万里。李顺找到韩滉的府衙,把信交给了韩滉。韩滉打开信一看,信上只有九个字,都是古代的蝌蚪文,根本不认识。问李顺怎么回事,李顺就说了去广桑仙岛的经过。韩滉觉得太怪了,认为李顺是妖言骗人,就把他抓起来打算用刑拷问。后来韩滉向不少懂得篆体、籀体字的人请教,也都不认得那几个字。这时有一个眉间长痦子身穿古人衣服的人来拜见韩滉门客们,自称能认得古文。韩滉接见了他,把那封信给他看。那人看完了信,立刻把信举过头顶向韩滉叩拜,祝贺道:“这是宣父孔丘的信,字是夏禹时代的蝌蚪文。这九个字是:‘告韩滉,谨臣节,勿妄动’。”(大意是:我告诫韩滉,要好好尽臣子的使命,不要轻举妄动。)韩滉对那客人十分尊敬地行了大礼后,客人出门走了,不知去了哪里。客人去后,韩滉心事重重地坐着努力回想,过了很久终于恍然大悟,想起了自己在广桑岛上当神仙的事并不很远,于是用礼物重谢了李顺。从此韩滉更加谦恭谨慎,始终忠心地辅佐朝延,成了一位忠臣。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