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

杜牧 天峤游人 谭铢 周匡物 王播 朱庆余 唐宣宗 温庭筠 李商隐 刘瑑 郑畋 司空图 高蟾

----------------------------------------

杜牧

唐白居易初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始植于庭,栏门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其上。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会徐凝从富春来,未知白,先题诗曰:\"此花南地知难种,渐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唯有数苞红幞在,含芳只待舍人来。\"白寻到寺看花,乃命徐同醉而归。时张祜榜舟而至,甚若疏诞。然张徐二生未之习隐,各希首荐焉。白曰:\"二君论文,若廉白之斗鼠穴,胜负在于一战也。\"遂试《长剑依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试讫解送,以凝为元,祜次之。张曰:\"祜诗有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多士以陈后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此徒有前名矣。又祜题金山寺诗曰:\"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虽綦毋潜云。\"塔影挂青汉,钟声和白云。\"此句未为佳也。白又以祜宫词,四句之中皆数对,何足奇乎?然无徐生云,\"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祜叹曰:荣辱纠纷,亦何常也。遂行歌而迈,凝亦鼓枻而归。自是二生终身偃仰,不随乡试矣。先是李林宗、杜牧,与白辇不较文,(\"文\"原作\"之\",据《云溪友议》改)具言元白诗体舛杂,而为清苦者见嗤,因兹有恨。白为河南尹,李为河南令,道上相遇。尹乃乘马,令则肩舆,似乖趋事之礼。李尝谓白为嗫嚅公,闻者皆笑。乐天之名稍减矣。白曰:\"李直木(林宗字也。)吾之猘子也,其锋不可当。\"后杜牧守秋浦,与张祜为诗酒之友,酷吟祜宫词。亦知钱塘之岁,白有非祜之论,尝不平之。乃为诗二道以高之曰:\"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云:\"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张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此为祜得意之语也。李杜已下,盛言其美者,欲以荀异于白而曲成于张也。故牧又著论,言近有元白者,喜为谣言亵语,鼓扇浮嚣。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斯亦敷佐于祜耳。(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时,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派人去寻找牡丹花。独有开元寺的僧人惠澄在京师得到,开始在庭院栽植,周围的栏杆很密,别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已经是春深时节,惠澄用油布搭小棚覆的花上,牡丹花从此才开始在杭州种植。这时,正巧徐凝从富春来,没有先打招呼先题了一首诗: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唯有数包红幞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白居易这时也到开元寺云赏花,看到徐凝便让他一起喝酒后再回去。这时张祜也坐船来了,表现的很放荡。张祜与徐凝二人都想参加科举考试。都希望得到白居易的举荐。白居易说,你们二位这次的文章,就象廉颇和白起相斗一样,胜负在此一战。便为他们出了《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两个题目。考完后送到京中,徐凝第一,张祜第二。张祜说,我的诗中的\"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开\"。很多读书人认为陈后主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也是空有前名。张祜题写的《金山寺》诗中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岩闻\"的句子,虽然綦毋潜有\"塔影挂青汉,钟志和白云\"的句子,这句子也不算好,白居易又说到张祜的宫体诗,四句都挺工整,这没有什么奇异的寺方,他没有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样走了。徐凝也敲打着船舷回云了。从此,这二位再也不云找人举荐,再也不参加乡试。李宗林、杜牧和白居易曾经在京城谈论过文章,李杜二人说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体庞杂,一般读书人很轻视,因此,彼此间产生了矛盾。白居易任河南尹,李宗林为河南令,他俩路上相遇,白骑马,李坐轿,好象不太合乎常礼。李宗林曾说白居易是个爱唠叨的老头,大家听后笑了,白居易的名声稍微受点损伤,白居易说:\"李直木(宗林的字)象条咬我的疯狗,相当厉害。\"后来,杜牧到秋浦时,和张祜成为诗酒之交,他非常喜欢张祜的言论,很为张祜不平,他为了提高张祜的声誉,曾写过两首诗。诗中有\"谁人得假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和\"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的句子。张祜的诗:\"故国三千里,深宫三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张祜最满意的作品。李宗林和杜牧身旁的人,都很称赞。都不同意白居易对张祜的评价,而赞扬张祜。杜牧也写文章评论说,元稹和白居易的诗,多为谣词浪调,轻浮之作,我就是职位在他以下,不能和他较量。杜牧这也是为了提高张祜的声誉。

----------------------------------------

天峤游人

麻姑山,山谷之秀,草木多奇。有邓先(明抄本\"先\"作\"仙\")客至延康,四五代为国道师,而锡紫服。洎死,自京归葬是山,云是尸解也。然悉为丘陇,松柏相望,词人经过,必当兴咏,几千首矣。忽有一少年,偶题一绝,不言姓字,但云天峤游人耳。后来观其所刺。无复为文。且邓氏之名,因斯稍减矣。诗曰:\"鹤老芝田鸡在笼,上清那与俗尘同。既言白日升仙去,何事人间有殡宫。\"(出《云溪友议》)

【译文】

麻姑山,山谷秀丽,草木多奇。邓先客藉延康,他家四五代都是道士,穿紫衣,到他死时,由京城运回麻姑山安葬。他的灵魂虽然已得道成仙,但尸体也埋成了一个坟丘,两旁松柏相望。诗人经过这里,必有吟咏,所题之诗已经一千多首。忽然有一少年,在这题了一绝,他没有题写姓名,只说是\"天峤游人\"。后来人们看到他写的诗,也就再没有题诗的了,邓氏的名声,也逐渐渐弱,他的诗是:

鹤老芝田鸡在笼,上清那与俗尘同。

既言白日升仙去,何事人间有殡宫。

----------------------------------------

谭铢

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比于钱唐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感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栉比鳞臻。有举子谭铢者,吴门之秀士也,因书一绝。后之来者,睹其题处,稍息笔矣。诗曰:\"武丘山下冢累累,松柏萧条尽可悲。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出《云溪友议》)

【译文】

真娘,是吴国中的美人,好比钱塘的苏小小。她死后葬在吴宫旁侧,过往行人墨客有感于真娘的华丽美艳,在她墓前树上提了很多诗。有个叫谭铢的举人,他是吴地的一位才子,他题写了一首绝句,以后再来的人,看到他那首诗,便不再写了。他的诗的是:

武丘山下冢累累,松柏萧条尽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

----------------------------------------

周匡物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唐元和十二年,王播榜下进士及第。时以歌诗著名。初周以家贫,徒步应举,落魄风尘,怀刺不偶。路经钱塘江,乏僦船之资,久不得济,乃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出见之,乃罪津吏。至今天下津渡,尚传此诗讽诵。舟子不敢取举选人钱者,自此始也。(出《闽川名士传》)

【译文】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氏。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时在王播榜下进士及第,当时他的诗歌很有名气。最初的时候,周家很贫苦,去应举时都是徒步往返,正是落魄风尘,怀才不遇的时候,坐船都没有钱,等了很久也过不去钱塘江,他回到公馆题了一首诗:

万里茫茫无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郡官看到诗后,怪罪摆渡的小吏。到现在各地的渡口都传诵这首诗,摆渡人不收应举人的船费是从这开始的。

----------------------------------------

王播

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斋食。后厌怠,乃斋罢而后击钟。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名,皆以碧纱罩其诗。播继以二绝句曰:\"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未(明抄本\"未\"作\"已\")了各西东,惭愧闻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出《摭言》)

【译文】

唐朝尚书左仆射平章事王播,少年时孤苦贫穷。曾经在扬州惠照寺木兰院客居,跟随僧人吃斋饭,后来逐渐厌烦他,怠慢他,吃完饭后敲钟。二十四年后,王播当了大官,成为镇守淮南的节度使,他重游旧地,看到他写的诗都用绿纱罩上了,王播写了两首绝句: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径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闻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

朱庆余

唐朱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什数通,吟改只留二十六章。籍置于怀抱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无不缮录讽咏,遂登科第。初庆余尚为谦退,作《闺意》一篇,以献张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明抄本\"镜\"作\"奉\")心,自知明艳更沈吟。齐绔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入四海内矣。(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时,朱庆余遇见水部员外郎张藉后,二人成为知音。张藉把庆余的很多新旧作品要去,经过他吟诵修改后,只留二十六篇,张籍把些作品带在身边,经常向别人推荐和赞扬。当时人们认为张藉很喜欢重视好作品,也都抄录背诵。宋庆余在科考中登科及第,开始时宋庆余还很谦虚,他作一首《闺意》,献给张籍,诗是: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藉也酬答了他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绔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此,宋庆余诗名大振,到处流传。

----------------------------------------

唐宣宗

唐宣宗朝,前进士陈玩等三人应博士宏词,所司考定名第及诗赋论。上于延英殿诏中书舍人李藩等问曰:\"凡考试之中,重用字如何?\"藩对曰:\"赋忌偏枯庸杂,论失褒贬是非,诗则缘题落韵,(缘题,如白云起封中诗,元封中白云起是也。按《云溪友议》七无\"元\"字。)其间重用文字,乃是庶几,亦作有常例也。\"又曰:\"孰诗重用字?\"对曰:\"钱起湘灵鼓瑟诗云:善抚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逸韵谐金石,清音发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有二不字。\"上曰:\"钱起虽重用字,他诗似不及起。虽谢眺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远,水还江汉流\'之篇。无以比也。\"其宏词诗重用字者登科。起诗便付史选。(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宣宗李忱时,前进士陈玩等三人应宏词科博干考试,主管部门为了考定名第涉及到诗赋论。皇上在延英殿诏来中书舍人李藩等,问他们,在考试中,重复用字的怎么办?李藩回答说:\"赋忌用词偏颇枯燥,肉容平庸杂乱。论怕褒贬不明,是非不清。诗则要求切题押韵。这里的重用字也许差不多,但也有破例的。\"皇上又问:\"谁的诗重用字了?\"回答说,钱起的《湘灵鼓瑟》诗中写道: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逸韵谐金石,清音发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他的这首诗中,用了两个\"不\"字。皇上说,钱起虽然重用了字。别人的诗都不如他。虽然谢眺有首诗: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远,水还江汉流。这篇也没法比。这次宏词科考试中,重用字者登科及第。钱起的诗被收入《史选》。

----------------------------------------

又 唐宣宗

宣宗因重阳,赐宴群臣,有御制诗。其略去:欵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宰臣以下应制皆和。上曰:宰相魏谟诗最出,其两联云:四方无事去,神豫抄秋来。八水寒光起,千山霁色开。上嘉赏久之。魏蹈舞拜谢,群僚耸视,魏有德色,极欢而罢。(出《抒情诗》)

【译文】

唐宣宗在重阳节那天,赐宴招待群臣。宣宗作了一首诗:

疑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

倾心方倚注,协力共安边。

满朝大臣都作了和诗。皇上说,宰相魏谟的诗最好,其中有两联:四方无事去,神豫抄秋来。八水寒光起,千山霁色开。皇上很赞赏,魏谟也手舞足蹈地拜谢,群臣们都高看一眼,魏谟也很感激,大家尽欢而散。

----------------------------------------

温庭筠

唐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搢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部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试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有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他皆此类也。宣帝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修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宣皇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史司马之流耶?\"帝曰:\"非也。\"又白:\"得非大参簿尉之类耶?\"帝曰:\"非也。\"谪为坊城尉。其制词曰:\"死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竟流落而死也。豳国公杜悰自西川除淮海,庭筠诣韦曲林氏林亭,留诗云:\"卓氏炉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豳公闻之,遗绢千匹。吴兴沈徽云:\"温曾于江淮为亲槚楚,由是改名庭筠。又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侍郎沈询之举,别施铺席,授庭筠,不与诸公邻比。翌日,于帘前请庭筠曰:\"向来策名者,皆是文赋托于学士。某今岁场中,并无假托,学士勉旃。\"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出《北梦琐言》)

【译文】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号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美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近来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那些宰相们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皇上说,不是。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器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

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由此,更加不得意。

----------------------------------------

李商隐

唐李商隐字义山,为彭阳公令狐楚从事。彭阳之子绹,继有韦平之拜,假疏商隐,未尝展分。重阳日。商隐诣宅,于厅事上留题。其略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相国睹之,惭怅而已。乃扃闭此厅,终身不处也。(原缺出处,今见《北梦琐言》卷七)

【译文】

唐时,李商隐,字义山。他在彭阳公令狐楚手下当从事。彭阳公的儿子是令狐绹,自韦平拜在他的门下后,有些疏远李商隐。使他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重阳节那天,李商隐到他的家,在大厅上题了一首诗: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

丞相令狐绹读过之后,颇感惭愧、怅然,于是把那个大厅锁起来了,再也没用过。

----------------------------------------

刘瑑

唐刘瑑字子全。幼苦学,能属文,才藻优赡。大中初,为翰林学士。是时新复河湟,边上戎事稍繁。会院中诸学士或多请告,瑑独当制。一日近草诏百函,笔不停缀,词理精当。夜艾,帝复召至御前,令草喻天下制。瑑濡毫抒思,顷刻而告就。迟明召对,帝大嘉赏。因而面赐金紫之服。瑑以文学受知,不数年,卒至大用。其告喻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国也,何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弘景业。忧勤戒惕,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阔。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事更十叶,时近百年。卿士献能,靡不竭其长策。朝廷下议,皆亦听其直词。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荏苒于是,收复无由。今者天地储祥,祖宗垂瑑,将士等栉沐风雨,暴露效野。披荆榛而刀斗夜严,出豺狼而穹庐晓破。动皆如意,古无与京。念此诚勤,宜加宠赏。\"词不多载。(出郑处诲所撰《刘瑑碑》)

【译文】

唐朝的刘瑑,字子全,幼年时就苦学,文章写得好,才思敏捷,词藻丰富。唐宣宗大中初年时为翰林院学士。当时刚刚收复了河湟一带的疆土,边境上战事频繁。这时候,翰林院的学士们都请求去了边境,只有刘瑑一人起草文件,一天要起草一百多件诏书,笔总是不停,然而文章却是条理精当,词句妥贴。天亮时,皇帝把他召到面前,让他起草一份《喻天下制》。他润笔构思,一会儿写完了,天亮时告诉了皇上,皇帝大加赞赏,当面赐他金紫衣。刘瑑以他的文章而知名,没几年,升为重要的官职。他起草的那份《喻天下制》是这样写的:自从当年皇帝建国以来,都是以文守业,以武卫国,只有这两项齐备,国家才能安宁。继承大业以来,常常想到弘道至景龙年间的大乱,时常警惕。四年多来,每当想到宽广辽阔的河湟疆土,在天宝末年,边境少数民族乘国内多难,无力抵抗之机,纵马进犯,接近京郊,将近十年。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在这期间,当官的贡献自己的才能,竭心尽力,朝廷中的大事,也能听取下面的直谏,都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使边境永保安宁。时间渐渐过去,失去的土地仍然没有收复。现在是天地呈祥,祖宗保佑,将士们栉风沐雨,露宿郊野,披斩暂棘,昼夜防守,赶走豺狼,收复失地。行动听从皇帝的旨意,是自古以来无法比的,每当想到将士们忠诚、勤勉的时候,应该给予奖赏。词赋不便再多写它了。

----------------------------------------

郑畋

马嵬佛堂,杨妃缢所。迩后才士经过,赋咏以道其幽怨者,不可胜纪。皆以翠翘香钿,委于尘泥,红凄碧怨,令人伤悲。虽调苦词清,无逃此意也。丞相郑畋为凤翔从事日,题诗曰:\"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朝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观者以为真辅国之句(出《缺史》)

【译文】

马嵬坡佛堂,是杨贵妃缢死的地方,以后许多文人墨客经过这里时,都题诗作赋,抒发自己的幽怨心情,有很多很多。其内容多是怜香惜玉,语调凄怨,令人悲伤。虽然有的在遣词造句上,下过一番苦功夫,但其内容也逃不出这个意思。丞相郑畋当年在凤翔当从事的时候,曾题过一首诗:

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

终是圣朝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认为,这才是真正关心国家大事的诗作。

----------------------------------------

司空图

唐晋国公裴度讨淮西,题名于华岳庙之阙门。后司空图题诗纪之曰:\"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战鼙。石阙莫教苔藓上,分明认取晋公题。\"(出《摭言》)

【译文】

唐时,晋国公裴度征讨淮西时,把他的名字题写在华岳庙的阙门上。后来司空图为了纪念此事,题诗一首:

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战鼙。

石阙莫教苔藓上,分明认取晋公题。

----------------------------------------

高蟾

唐高蟾诗思虽清,务为奇险,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薛能谓人曰:\"倘见此公,欲赠其掌。\"然而落第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盖守寒素之分,无躁竞之心,公卿间许之。先是胡曾有诗云:\"翰苑何曾(明抄本\"曾\"作\"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罗隐亦多怨刺,当路子弟忌之,由是蟾独策名也。前辈李贺歌篇,逸才奇险。虽然,尝疑其无理。杜牧有言:\"长吉若使稍加其理,即奴仆命骚人可也。\"是知通论不相远也。(出《北梦琐言》)

【译文】

唐时,高蟾的诗,思路虽然清新,但在形式上追求奇险,寓意疏淡,内涵寡薄,是诗坛上的罪人。诗人薛能曾对人说过,我若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子。然而高蟾的《落第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诗中所表现出的安于本分,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不卑不亢的精神,得到了一些公卿的赞许。先是胡曾有诗:

翰苑何曾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罗隐也多有指责,一些子弟也很忌恨他。然而高蟾却独独考中。前辈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有人曾说他的诗没有一定的章法。杜牧说过,长吉(李贺的字)若是按一定形式去写诗,那么一般的奴仆也能成为诗人了。这样的认识和大家的评论是差不多的。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