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

阴隐客 谭宜 王可交 杨通幽

--------------------------------------------

阴隐客

唐神龙元年,房州竹山县百姓阴隐客,家富。庄后穿井二年,已浚一千余尺而无水,隐客穿凿之志不辍。二年外一月余,工人忽闻地中鸡犬鸟雀声,更凿数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数十步无所见,但扪壁傍行。俄转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连一山峰,工人乃下山,正立而视,则别一天地日月世界。其山傍向万仞,千岩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银宫阙。有大树,身如竹有节,叶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盘。五色蛱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间。五色鸟大如鹤,翱翔树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镜;白泉一眼,白如乳。工人渐下至宫阙所,欲入询问。行至阙前,见牌上署曰:“天桂山宫”,以银字书之。门两阁内,各有一人惊出。各长五尺余,童颜如玉,衣服轻细,如白雾绿烟,绛唇皓齿,须发如青丝,首冠金冠而跣足。顾谓工人曰:“汝胡为至此?”工人具陈本末。言未毕,门中有数十人出云:“怪有昏浊气。”令责守门者。二人惶惧而言曰:“有外界工人,不意而到,询问途次,所以未(未原作来,据明抄本改)奏。”须臾,有绯衣一人传敕曰:“敕门吏礼而遣之。”工人拜谢未毕,门人曰:“汝已至此,何不求游览毕而返?”工人曰:“向者未敢,傥赐从容,乞乘便言之。”门人遂通一玉简入,旋而玉简却出,门人执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浣衣服,又至白泉眼,令盥漱之。味如乳,甘美甚,连饮数掬,似醉而饱。遂为门人引下山。每至宫阙,只得于门外,而不许入。如是经行半日,至山趾,有一国城。皆是金银珉玉为宫室城楼,以玉字题云:“梯仙国”。工人询于门人曰:“此国何如?”门人曰:“此皆诸仙初得仙者,关送此国,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玉京蓬莱、昆阆姑射。然方得仙宫职位,主策主印,飞行自在。”工人曰:“既是仙国,何在吾国之下界?”门人曰:“吾此国是下界之上仙国也,汝国之上,还有仙国如吾国,亦曰“梯仙国”,一无所异。”言毕,谓工人曰:“卿可归矣”。遂却上山,寻旧路,又令饮白泉数掬。临至山顶求穴,门人曰:“汝来此虽顷刻,人间已数十年矣,却出旧穴,应不可矣。待吾奏请通天关钥匙送卿归。”工人拜谢。须臾,门人携金印及玉简,又引工人别路而上。至一大门,势侔楼阁,门有数人,俯伏面候。门人示金印,读玉简,划然开门。门人引工人上,才入门,为风云拥而去,因无所睹,唯闻门人云:“好去,为吾致意于赤城贞伯。”须臾云开,已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顶洞中。出后,询阴隐客家,时人云:“已三四世矣。”开井之由,皆不能知。工人自寻其路,唯见一巨坑,乃崩井之所为也。时贞元七年矣。工人寻觅家人,了不知处。自后不乐人间,遂不食五谷,信足而行。数年后,有人于剑阁鸡冠山侧近逢之,后莫知所在。(出《博异志》)

【译文】

唐中宗神龙元年时,房州竹山县有个百姓叫阴隐客,家里很富。他在自家庄园的后面打井,打了两年凿下去一千多尺仍然没有水,但他仍坚持不懈地往下凿。又打了一个多月,打井工人忽然听见地下有鸡叫狗咬和鸟雀的叫声,再往下凿了几尺,井壁上出现了一个石洞,工人就从洞口钻进去。起初几十步没看见什么,只是摸着石壁侧着身子向前去。石洞一拐弯,突然看见了日月的光亮,工人就接着走下去,石洞尽头连着一个山峰,工人就从洞口下了山,站直了身子一看,竟来到另一个世界。那山峰的一侧有万丈高,千山万谷都像是神仙境界。山中的岩石都是碧蓝的琉璃色,每道山谷中都有金银建成的宫殿。山中还有些大树,树干像竹子似的有节,树叶像芭蕉叶,开着盘子一样大的紫花。很多翅膀像扇子一样大的五色彩蝶在花间飞来飞去,还有像仙鹤的五色鸟在树梢间飞翔。每条峡谷中都有一眼清澈如镜的山泉,还有一眼白泉,泉水像乳一样白。工人来到一座宫殿前,想进去打听一下这是什么地方。抬头见宫门上挂着一块匾,上写“天桂山宫”四个银字。这时,宫门内的两间阁房里跑出来两个人,神色很吃惊。这两个人都五尺多高,面貌像童子,红唇白齿,头发胡子像青丝一样光泽稠密。他们穿的衣服非常轻柔,像是白雾绿烟织成的,头上戴着金冠,但却光着脚。他俩问工人:“你到这儿来做什么?”工人就说了他来的经过,还没说完,宫门中又涌出来好几十人,都说这里怎么有一股混浊的气味,并责备守宫门的人。两个守门人惶恐地说:“有个外界的工人突然闯到这儿来打听道儿,所以没有奏报。”不一会儿,有个穿红衣的人来传达命令,让门官把工人遣送回去,但要礼貌地对待工人,工人赶忙拜谢。这时门官说:“你既然已经来了,为什么不请求在这里游览一下然后再回去呢?”工人说:“我便是有这个想法,但刚才没敢。如果您方便的话,恳求您替我请求一下吧。”门官就往宫门里递进去一只玉版,玉版立刻就传了出来。门官拿到玉版后,就领工人到一口清泉前,让他洗了澡并洗了衣服,然后又领他到一口白泉边让他洗脸漱口。工人漱口时,觉得那白泉水十分甜美,就用手捧水喝了好几口,感到又像醉又很饱了。门官领他到各个宫殿游览,但只准在门口,不许进去。这样走了半天,来到山脚下,见有一个都城,城中的宫殿城楼都是用金银或美玉建造的,城门上用玉石镶嵌着三个大字“梯仙国”。工人问门官“梯仙国”是怎么回事,门官说:“凡是刚成仙的人就送进这梯仙国中,然后在这里继续修行七十万天,才能升入天宫,到达三十二位天帝所住的玉京,或者到蓬莱仙洲,或者到神仙聚居的昆仑阆苑,或者到神女们居住的姑射山,然后才能得到仙界的官位,被授予符命和官印,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界飞翔了。”工人又问道:“这里既然是仙国,怎么会在我们人世上国家的下面呢?”门官说:“这里只是下界的上仙国,你们国家的上面,还有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仙国,也叫梯仙国,和这里完全一样。”说完后就让工人就此结束游览,然后又领他上山找到来时的路,并让他又喝了几口白泉里的水。到了山顶,工人找他来时的那个洞穴,门官说:“你来到这里虽然不大一会,但人间已过去好几十年了,再从你来时的洞走就走不通了。等我去向上面奏请为你要来通天关的钥匙,然后送你回去。”工人连忙拜谢。不一会儿,门官拿着金印和玉版回来,领着工人从另外一条路走上去,来到一个大门前,门内同样有很多楼阁,门前有几个人都跪在地上迎接,门官出示了金印,读了玉版上写的命令,门就自动打开了。门官领着工人向门里走,刚一进门,工人就觉得身子像腾云驾雾般地飞升起来,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只听得门官在身后喊:“祝你一路平安,替我问候赤城的贞伯!”不一会儿云开风住,工人发现自己已经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顶的一个洞中。他出洞以后,就去寻找阴隐客家,人们告诉他,已经过去了三四代人了。工人向人讲述他为阴隐客家打井的事,谁也不知道这件事了。工人就自己寻找当初打井的地方,找到原地,只见一个很大的深坑,原来井早就崩塌了。这时已是德宗贞元七年了。工人找自己的家,根本就找不到了。从此以后,工人再也不愿在人世停留,就绝食修行,随意漫游。几年后,有人在四川峨嵋山剑阁旁边的鸡冠山上遇见过他,后来就不知道他的去处了。

--------------------------------------------

谭宜

谭宜者,陵州民叔皮子也,开元末年生。生而有异,堕地能言。数岁之中,身逾六尺,髭鬓风骨,不与常儿同。不饮不食,行及奔马。二十余岁,忽失所在,远近异之,以为神人也。至是父母思念,乡里追立庙以祀之。大历元年丙午,忽然到家,即霞冠羽衣,真仙流也。白父母曰:“儿为仙官,不当久有人世。虽父母忆念,又不宜作此祠庙,恐物所凭,妄作威福,以害于人,请为毁之。庙基之下,昔藏黄金甚多,撤庙之后,凿地取金,可以分济贫民,散遣乡里矣。”言讫,腾空而去。如其言,毁庙掘地,皆得金焉。所掘之处,灵泉涌出,澄澈异常,积雨不加,至旱不减。郡邑祷祝,必有灵应,因名“谭子池”,亦谓之“天池”。进士周郭藩,为诗以记其事曰:“澄水一百步,世名谭子池。余诘陵阳叟,此池当因谁?父老谓余说,本郡谭叔皮。开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坠地便能语,九岁多须眉。不饮亦不食,未尝言渴饥。十五能行走,快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父母忆念深,乡闾为立祠。大历元年春,此儿忽来归。头冠簪凤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余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黄金藏,镇在兹庙基。发掘散生聚,可以救贫羸。金出继灵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无竭时。言讫辞冲虚,杳霭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众号悲。寻禀神仙诫,彻庙斸开窥。果获无穷宝,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岭顶,喷涌世间稀。异境流千古,终年福四维。”(出《仙传拾遗》)

【译文】

谭宜是陵州人谭叔皮的儿子,唐玄宗开元末年生。他一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生下来就会说话。才几岁就长了六尺高,而且是个有鬓角有胡须的堂堂男子汉。他不吃不喝,走路能追上奔跑的马。谭宜二十多岁时忽然失踪了,人们都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个神仙。他父母十分想念他,乡亲们为他建了庙,把他当作神仙祭祀供奉。代宗大历元年丙午月时,谭宜突然回到家中,穿着羽毛做的衣服,戴着绣有云霞图案的帽子,一看就是一位神仙。他对父母说:“儿子是一名仙官,不能在人世久留。父母想念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乡亲们不该为我建庙,怕这庙宇被妖魔鬼怪窃据后作威作福祸害乡亲们,所以请乡亲们把庙拆除了吧。庙基的地下过去埋藏着不少黄金,拆了庙后请把金子挖出来,分给穷苦的乡亲们吧。”说罢,就腾空飞去了。于是按照他的话拆了庙,果然在庙基下挖出了金子,大家都分得了。所挖的地方涌出一汪泉水,泉水非常清澈,下雨后水不涨,大旱时水也不落。乡亲们到这口灵泉前祈祷求福,都十分灵验,于是就把这口泉叫“谭子池”,也叫天池。有位叫周郭藩的进士写了一首诗记述这件事:“澄水一百步,世名谭子池。余诘陵阳叟,此池当因谁?父老为余说,本郡谭叔皮。开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坠地便能语,九岁多须眉。不饮亦不食,未尝言渴饥。十五能行走,快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父母忆念深,乡间为立祠。大历元年春,此儿忽来归。头冠簪凤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余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黄金藏,镇在兹庙基。发掘散生聚,可以救贫羸。金出继灵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无竭时。言讫辞冲虚,杳霭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众号悲。寻禀神仙诫,彻庙斸(音chú,挖掘)开窥。果获无穷宝,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岭顶,喷涌世间稀。异境流千古,终年福四维。”

--------------------------------------------

王可交

王可交,苏州昆山人也,以耕钓自业,居于松江南赵屯村。年三十余,莫知有真道。常取大鱼,自喜以槌击杀,煮之,擣蒜韭以食,常谓乐无以及。一旦棹渔舟,方击楫高歌入江,行数里间,忽见一彩画花舫,漾于中流。有道士七人,皆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异,侍从十余人,总角云鬟。又四人黄衣,乘舫。一人呼可交以姓名,方惊异,不觉渔舟已近舫侧。一道士令总角引可交上舫,见七人面前,各有青玉盘酒器果子,皆莹彻有光,可交莫识。又有女妓十余人,悉持乐器。可交远立于筵末,遍拜。七人共视可交,一人曰:“好骨相,合仙,生于凡贱,眉间已灸破矣。”一人曰:“与酒吃”。侍者泻酒,而樽中酒再三泻之不出,侍者具以告。道士曰:“酒是灵物,必得入口,当换其骨。泻之不出,亦乃命也。”一人又曰:“与栗吃”。俄一人於筵上取二栗,付侍者与可交,令便吃。视之,其栗青赤,光如枣,长二寸许,啮之有皮,非人间之栗,肉脆而甘如饴,久之食方尽。一人曰:“王可交已见之矣,可令去。”命一黄衣送上岸。于船边觅所乘渔舟不见,黄衣曰:“不必渔舟,但合眼自到。”于是合眼,若风水林木浩浩之声。令开眼,已到,失黄衣所在,但见峰峦重叠,松柏参天,坐于草中石上。及望见有门楼,人出入。俄顷采樵者并僧十余人到,问可交何人,可交具以前事对。又问何日离家,可交曰:“今日早离家。”又问今日是何日,对是三月三日。樵者与僧惊:“今日是九月九,去三月三日已半年余。”可交问地是何所,僧曰:“此是天台山瀑布寺前也。”又问此去华亭多少地,僧曰:“水陆千余里。”可交自讶不已。乃为僧邀归寺,设食,可交但言饱,不喜闻食气,唯饮水耳。众僧审问,极异之,乃以状白唐兴县,以达台州,以闻。越州廉使王沨素奉道,召之见,极以为非常之事,神仙变化不可测也。可交身长七尺余,仪貌殊异,言语清爽。沨叹曰:“此诚真仙人也。”又以同姓,益敬之,饰以道服。而遣人至苏州,以诘其实。具言三月三日,可交乘渔舟入江不归,家人寻得渔舫,谓堕江死,漉之无迹,妻子以招魂葬讫。王沨具以表闻,诏甚称异。后可交却归乡里,备话历历,及与乡人到江上,指所逢花船之处依然。可交食栗后,已绝谷,动静若有神助。不复耕钓,乃挈妻儿往四明山。二十余年,复出明州卖药,使人沽酒,得钱但施于人。时言药则壶公所授,酒则余杭阿母。相传药极去疾,酒甚醉人。明州里巷,皆言王仙人药酒,世间不及。道俗多图其形像,有患掂及邪魅者,图于其侧即愈。后三十余年,却入四明山,不复出,今人时有见之者。(出《续神仙传》)

【译文】

王可交是苏州府昆山县人,住在松江南岸的赵屯村,靠种田、打渔为生,三十多岁了,不知道有修道成仙的事。每次他钓到大鱼就非常高兴,用木槌把大鱼打死炖熟然后蘸上蒜泥韭酱吃,并对人说世上再也没有比吃炖鱼更美的事了。有一天,他划着渔船高唱着渔歌在江里走了几里地,忽然看见江中有一只彩船,船里坐着非常年轻的七位道士,戴着镶嵌着宝玉的帽子,披着绣有云霞图形的帔肩,周围有十几个侍从都是童男童女,男的头上梳两个抓髻,女的头发梳成云鬟样式。船上还有四个穿黄衣的人。这时,船上有个道士喊王可交的名字,王可交正在惊讶中,自己的船已经自动靠在了道士的彩船旁了。一个道士让小僮领着王可交上了彩船,只见七位道士的面前都摆着青玉的松盘酒器,酒器餐具都透明闪光,王可交不认识那些餐具酒器是什么制成的。还有十几个乐妓,手拿各种乐器站在一旁。王可交站在筵席的远处向每个道士一一行礼后,七位道士都仔细打量他。一位道士说:“此人骨相很好,应该成仙,只是他生在人世,由于生病针灸,把眉间刺破了。”另一个道士说:“给他些酒喝吧。”一名侍者就拿酒壶往杯子里倒酒,但怎么倒酒也不出来,侍者就报告给道士,道士说:“这酒是仙酒,他必须把凡人的骨头换掉才能喝得了这酒。酒倒不出来,正说明他命中不该喝仙酒。”又一个道士说:“让他吃栗子吧。”一位道士就从酒桌上拿了两个栗子递给侍者,侍者又把栗子给了王可交让他吃。王可交看那栗子是黑红色,像枣子那样光滑,二寸多长,一啃有皮,栗肉又脆又甜,不像人间的栗子,吃了好半天才把两个栗子吃完。这时一个道士说:“王可交已经和我们见过面了,让他回去吧。”说罢就让一个穿黄衣的人把王可交送到岸上。王可交在彩船边到处找不到自己的渔船,黄衣人说:“不必坐渔船,你一闭上眼就到了。”王可交就闭上眼睛,立刻觉得耳边响起呼呼的风声和水声。黄衣人让他睁开眼,他发现自己坐在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上,四周是重重山峰和参天的松柏,那黄衣人也不见了。不远处有一个高大的门楼,有人在门楼中出出进进。不一会儿,有几个打柴的和几个和尚来到王可交面前,问他是什么人,他就把详情说了。那些人又问他什么时候离开家的,他说是今天早上。那些人问王可交今天是几月几日,王可交说:“三月三日呀。”那些人大吃一惊说:“今天是九月初九,离三月初三已经半年多了!”王可交又问这里是什么地方,一位和尚说:“这里是天台山的瀑布寺前哪。”王可交又问这里离华亭多远,和尚说:“水路陆路加在一起一千多里。”王可交十分惊讶。那和尚请他到庙里去休息并请他吃饭,王可交说一点不饿,只是想喝水。和尚们都围着他问长问短,十分惊奇,就把这事报告了唐兴县并上报给台州。越州的廉使王沨向来尊奉道教,就召见了王可交。听王可交谈了以后,非常相信,认为神仙的变化是无所不能的,谁也不可理解。王可交身材七尺多高,仪表和一般人很不同,谈吐也很高雅。王沨感叹地说:“王可交真是位神仙啊!”又因为王可交和自己同姓,就对他更加敬重,并让他穿上道士的衣裳。后来王沨派人到苏州去了解核实王可交的事,人们都说三月初三王可交坐着渔船到江中去再也没回来,他家的人只是找到了他的渔船,以为他一定是落入江中淹死了,到处也打捞不到他的尸体,他的妻儿只好用招魂的仪式给他办了丧事,王沨证实了这一切后就向皇帝上表报告这件事,皇上也大为惊奇。后来王可交回到他的家乡,把一切经过都对乡亲们说了,并领着人们到江上看他遇见彩船和仙人的地方。王可交自从吃了神仙给的栗子后就再也不吃饭了,一举一动都像有神在佑护帮助。他不再种田打鱼,带着妻子进了四明山。二十多年后,王可交出山到明州卖药,让人帮着卖酒,把卖药和酒的钱全都布施给穷人。当时,人们都说王可交卖的药是壶公给的,酒则是余杭阿母的。人们都说这药酒非常好使,药治病最灵,酒一喝就醉。人们有时得了疾病或家里闹邪,就画一张王可交的像贴上,立刻就能好。过了三十多年,王可交又进了四明山再也没出来,现在还有人见过他。

--------------------------------------------

杨通幽

杨通幽,本名什伍,广汉什邠人。幼遇道士,教以檄召之术,受三皇天文,役命鬼神,无不立应。驱毒疠,剪氛邪,禳水旱,致风雨,是皆能之,而木讷疏傲,不拘于俗。其术数变异,远近称之。玄宗幸蜀,自马嵬之后,属念贵妃,往往辍食忘寐。近侍之臣,密令求访方士,冀少安圣虑。或云:“杨什伍有考召之法。”征至行朝。上问其事,对曰:“虽天上地下,冥寞之中,鬼神之内,皆可历而求之。”上大悦,于内置场,以行其术。是夕奏曰:“已于九地之下,鬼神之中,遍加搜访,不知其所。”上曰:“妃子当不坠于鬼神之伍矣。”二日夜,又奏曰:“九天之上,星辰日月之间,虚空杳冥之际,亦遍寻访而不知其处。”上悄然不怿曰:“未归天,复何之矣?”炷香冥烛,弥加恳至。三日夜,又奏曰:“于人寰之中,山川岳渎祠庙之内,十洲三岛江海之间,亦遍求访,莫知其所。后于东海之上,蓬莱之顶,南宫西庑。有群仙所居,上元女仙太真者,即贵妃也。谓什伍曰:‘我太上侍女,隶上元宫。圣上太阳朱宫真人,偶以宿缘世念,其愿颇重,圣上降居于世,我谪于人间,以为侍卫耳。此后一纪,自当相见,愿善保圣体,无复意念也。’乃取开元中所赐金钗钿合各半,玉龟子一,寄以为信,曰:‘圣上见此,自当醒忆矣。’言讫流涕而别。”什伍以此物进之,上潸然良久。乃曰:“师升天入地,通幽达冥,真得道神仙之士也。”手笔赐名“通幽”,赐物千段,金银各千两,良田五千亩,紫霞帔、白玉简,特加礼异。暇日问其所受之道,曰:“臣师乃西城王君青城真人,昔于后城山中,教以召命之术曰:‘可以辅赞太平之君,然后方得飞升之道。’戒以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界,登太清矣。”又问升天入地,何门而往,何所为碍。曰:“得道之人,入火不爇,入水不濡,蹑虚如履实,触实如蹈虚。虽九地之厚,巨海之广,八极之远,万方之大,应念倏忽,何所拘滞乎(九地之厚起二十五字据明抄本补)。所以然者,形与道合。道无不在,毫芒之细,万物之众,道皆居之。”上善其对。居数载,乃登后城山,葺静室于其顶,时还其家。门人言天真累降于静室。一旦与群真俱去。(出《仙传拾遗》)

【译文】

杨通幽,本名叫杨什伍,是广汉郡什邠县人。他小时候遇见过一个道士教给他召鬼神的法术,授给他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天书,用这天书召唤鬼神,鬼神会立刻就到。他驱除瘟疫,制服妖魔,消除水旱天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杨什伍为人古板孤傲,不随凡俗,他的道术千变万化,远近闻名。唐玄宗李隆基由于安禄山造反逃出长安来到四川,非常思念死在马嵬坡的杨贵妃,常常不吃饭不睡觉,心情十分苦闷。于是唐明皇身边的一些近臣就密令求访道术高明的方士,希望能多少解除一下皇上的痛苦忧伤。听说杨什伍有召聚驱使鬼神的法术,就把他召到了唐明皇的四川行宫中。明皇问杨什伍有什么道术,回答说:“不管是天上地下仙界地府,以及鬼神之中,我都能找到她!”唐明皇非常高兴,命令在宫内设了道场神坛,让杨什伍施道术寻找杨贵妃。当天夜里,杨什伍就向唐明皇奏报说:“我已经在阴曹地府九泉之下找遍了,那里没有贵妃娘娘的踪迹。”唐明皇说:“爱妃绝不会落到阴曹和鬼魂们在一起的。”第二天夜晚,杨什伍又奏报说:“我去了九重天界,在虚空浩瀚的天空和日月星辰之间寻访,仍然没找到贵妃娘娘。”唐明皇沉默了半天,悲伤地叹息说:“她既不在九泉,也不在天上,能够去了哪里呢?”然后就熄了灯烛点起香火,更加急切地恳求杨贵妃能降临。第三天夜里,杨什伍又奏报:“我又找遍了人间的河流山川寺庙道观,还去了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和祖洲、玄洲、炎洲、长洲、瀛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这十仙洲,仍然没有找到贵妃娘娘。后来,我来到东海的蓬莱山顶,在群仙居住的地方打听到有一位上元女仙名叫太真,我在她居住的南宫西廊屋里拜见了她,原来这位太真女仙就是贵妃娘娘。她对我说:‘我现在是天帝的侍女,隶属于上元宫。明皇陛下本来是太阳朱宫的神仙,由于他有了很重的凡念,才让他下凡到人世,我也被贬到人间侍奉他。十二年后,我们就会相见,希望陛下多多珍重,保养圣体,不要过分思念我吧。’说罢,贵妃娘娘就拿出陛下在开元年间赐给她的金钗和钿盒各一半,还有一只玉制的小龟作为凭据,她说陛下见了这几件东西就会醒悟,也就知道她也在思念陛下了。然后,她就和我流着泪告别了。”杨什伍奏报后就把杨贵妃让他捎的那几样东西呈给唐明皇,明皇睹物伤情,饮泣了很久。唐明皇对杨什伍说:“道长你能够升天入地,和仙界冥府相通,真是一位道术高明的仙师啊!”当时就提笔赐名为“通幽”,赐给他千种宝物,金银各一千两,良田五千亩,还赐给他紫霞图样的帔肩和白玉笏版,对他优礼有加。后来唐明皇在闲暇时问杨什伍和谁学的道术,杨什伍说:“我的老师是西城王君、青城真人。当年在后城山里教给我召神术,并让我辅助太平盛世的皇帝,然后我就可以飞升成仙。老师告诫我要养气少言,目不乱视,杜绝对名利的追求,远离世间凡俗,这样我就可以凌驾于天、地、人三界之上,升入仙界了。”唐明皇又问他升天入地有什么途径,怕什么东西阻碍,杨什伍说:“得了仙道的人,在火中不怕烧,进水不湿衣,足踏虚空像踩在实地上,接触实地上又像踏在虚空中。不管多么厚的土地,多么宽的海洋,八极多么遥远,万方那么广大,我一念之间都可以上下纵横升降飞腾,什么也阻挡不了我。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的形体和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道无处不在,从毫毛麦芒那么细微的东西,到世间万物,全都有道在其中。”唐明皇非常赞赏他对道的解释。杨什伍在宫里住了几年,就进了后城山,在山顶上修了一间修炼道术的静室,也常常回家看看。他的弟子说天真常常降临他的静室指导他修炼。后来,杨什伍和一群神仙一同飞升进入仙界了。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