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二百六 书一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八分 隶书 章草 行书 飞白 草书 汲冢书

李斯 萧何 蔡邕 崔瑗 张芝 张昶 刘德升 师宜官 梁鹄 左伯 胡昭 钟繇 

钟会 韦诞

----------------------------------------

古文

按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出《书断》)

【译文】

按:上古文字,是黄帝的史官苍颉创造的。苍颉头上长着四只眼睛,能通神明。抬头可以观看到奎星环曲的形状,俯身可以察看到龟甲上的纹理、鸟走过的足迹。他广泛地采集世上众生的图象,美纹,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创造出来了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孝经》援引《神契》上的记载说:\"奎星掌管文字辞章,苍颉模仿各种图象才创造出来文字。

----------------------------------------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此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出《书断》)

【译文】

按:大篆,相传是周宣王的太史官籀创造出来的。有人说:\"太史官籀(按:周时史官在殿柱下面侍立,因称柱下史。)首次改变上古文,字,有同有异,被称为篆。篆,传的意思。传播它的道理、规律,可以推及到无穷无尽的事物中去。甄酆审定六书,第三就是篆书。八体书法,第一就是大篆。又见《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都是这么解释的。根据这些、官府统一制定成册,用它来教授人,称为《史书》,一共收进去九千字。

----------------------------------------

籀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出《书断》)

【译文】

籀文,相传是周朝的太史官史籀创造的。与古文、大篆小有差异。后来的人用史籀的名字称呼它,就叫它\"籀文\"。《七略》上记载说:《史籀》,周朝时候史官教学儿童的书,与在孔子家墙壁夹层内发现的古文字体不一样。甄酆审定六书时,第二种叫\"奇字\"的,就是籀文。

----------------------------------------

小篆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出《书断》)

【译文】

小篆,是秦国的丞相李斯创造的。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字进行了改造,增补。或增或减,或保留相同的,或将它有所变化,创作出一种新型的文字,叫\"小篆\",又叫\"秦篆\"。

----------------------------------------

八分

按八分者,秦时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於道化为大鸟飞去。(出《书断》)

【译文】

按:八分,是秦朝时上谷人王次仲创造的。王愔说:\"王次仲在古文字的范围内,改造字形,去掉难写难识的笔划波势而成。\"汉章帝建初年间,又将隶草改作楷书,字形八分见方,称为标准楷书。始皇帝得到王次仲改革后的文字,见其字形简略,紧急时用它来书写,很是方便。特别高兴。派使臣召见王次仲,三次召见王次仲都不到。始皇帝大怒,命手下人将王次仲逮捕,用槛车押到咸阳。途中,王次仲化作一只大鸟展翅飞去。

----------------------------------------

隶书

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烦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出《书断》)

【译文】

按:隶书,是秦时下邽人程邈所创造。程邈,字元岑,起初任县令,获罪,始皇帝将他囚禁在云阳监狱中。程邈在狱中集中精力,花费十年的时间研究文字。他将小篆字形由圆缩成狭方,创造出隶书三千字,上奏始皇帝。始皇认为改造的比较好,起用程邈为御史。又因为当时的秦国奏事烦多,篆书难写而改用隶书。因程邈坐过牢狱,故此称他创作的这种文字叫\"隶书\"。

----------------------------------------

章草

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王愔云:(云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元帝(帝原作章,据明抄本改)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出《书断》)

【译文】

按:章草,是汉朝黄门令史史游创造的。卫恒、李诞说:\"汉初就有草书,不知道首创的人是谁?\"萧子良说:\"章草,是汉齐相杜操,首先改用藁法书写的。\"萧子良的这种说法不正确。王愔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史游一次书写的一篇紧急的奏章,不按隶书一笔一划的方体书写,而是急促草率地写出来。\"汉朝人性情简惰,于是章草这种书法渐渐流行起来。

----------------------------------------

行书

按行书者,后汉隶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变原作伪,据明抄本改)务从简易,相闻流行,故谓之行书。王(王原作云,据明抄本改)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王献之,并造其极焉。\"(出《书断》)

【译文】

按:行书,是后汉隶川刘德升创造的。行书即正楷稍稍有些变化,着眼在简便容易。这种书法出来后,人们相互传递,很快流行开了。王愔说:\"晋朝以来,习练书法的人多数以行书闻名。钟元常就擅长行书。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同时达到行书的极至啊!\"

----------------------------------------

飞白

按飞白者,后汉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劲,文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出《书断》)

【译文】

按:飞白,是后汉左中郎蔡邕创造的。王隐、王愔说:\"飞白是由楷体变化而来的。原来是为宫殿题写匾额用的,笔势遒劲,字形轻微不满、名叫\'飞白\'。\"王僧虔说:\"飞白,八分字轻书而成。李邕在鸿都门,见匠人用蘸着白粉土的扫帚刷写匾额而受到启发创造出来的。\"

----------------------------------------

草书

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出《书断》)

【译文】

按:草书,是后汉隐士张伯英创造的。梁武帝《草书状》说:\"蔡邕讲,从前秦朝时候,诸侯纷纷割据一方,互相争夺势力范围,因此战事频繁,插着羽毛的檄文急相传递,望着烽火台上烽烟的指示,信使骑着驿马急驰。这样,认为隶书难写,不能救急,于是草书赴急,就是现今的草书。\"

----------------------------------------

汲冢书

汲冢书,盖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不字呼作彪,其名曰淮,出《春秋后序》《文选》中注。)(出《尚书故实》)

【译文】

汲冢书,是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的一个农夫,从一座古墓中得到的。蘸漆书在竹简上面,字形象蝌蚪,杂写经史,与现今的版本校验,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也有很多地方相同。这个农夫叫彪淮。

----------------------------------------

李斯

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斯善书,自赵高以下,咸见伏焉。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书秦望纪功石,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出蒙恬《笔经》)斯妙篆,始省改之为小篆,著(著原作者,据明抄本改)《苍颉篇》七章。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醨。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刑,斯可况也。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为实,草隶为华。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其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及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书,知(明抄本知作如)为冠盖,不易施乎。(出《书评》并出《书断》)

【译文】

秦丞相李斯说:\"上古时期创造出大篆,很是流行,但是这种文字距离现在太古远了,很多人都不能认识它们。今人对大篆进行了整理、改造、删去笔划结构繁芜的,保留下来合理的,参照着创造出来小篆这种文字。\"李斯擅长书法。自宰相赵高往下,都佩服他。他的字刻在各个名山上。碑古、印玺、铜人上刻字,也都出自李斯的手笔。李斯曾书刻秦望纪功石,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代替我的手迹。\"李斯知道大篆的精微,才晓得怎样将它改造成小篆,著有《苍颉篇》七章。虽然,古代帝王都研究文字,最终还是用文字的使用取代了对文字的研究,这样,对文字的研究与改造也渐渐淡薄了。上古时期三皇结绳记事,中古时期五帝画形为书,下古时期三王肉刑。这些,都让李斯在改造文字时作比较、参考。古文字是上古时期的文字。大篆是中古时期的文字。小篆是下古时期的文字。三古时期的文字是实。草隶是华。将文字的华美发展到极至的是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精心研究、深入探讨得文字的实质与精髓的,是史籀与李斯。始皇帝用和氏璧琢成帝王之印--玉玺,命令李斯刻石为文记载这件事情。今天尚在的泰山、峄山以及秦望等碑,都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也成为了传世的国宝,百世后人书法的楷模。李斯小篆字形出神入化,大篆结构精妙无比。李斯的书法可以说是历代书法的魁首,却不容易学习、仿效。

----------------------------------------

萧何

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出羊欣《笔阵图》)

【译文】

前汉时的萧何擅长书写大篆。前殿建成后,慎思了三个月,为的是给它题书匾额。书成后,来观看题书的人如流水。萧何是使用秃笔题写的匾额。

----------------------------------------

蔡邕

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仪容奇伟,笃孝博学,能画善音,明天文术数。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剏造飞白,妙有绝伦。伯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女琰甚贤,亦工书。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一素书,八角垂芒,篆写李斯并史籀用笔势。伯喈得之,不食三时,乃大叫喜欢,若对数十人。伯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旨。伯喈自书五经于太学,观者如市。(出羊欣《笔法》)蔡邕书,骨气风透,精爽入神。(出袁昂《书评》并出《书断》)

【译文】

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身材高大伟岸,相貌英俊不凡,而且非常孝顺,知识渊博。既能绘画又通晓音律。天文术数无所不通,而且写一笔好字。他的篆书、隶书,可称得上是绝世之作。蔡邕尤其善于书写八分字,字形结构多变化,深得其中的灵妙。古往今来,没有人能超过他。蔡邕又创造了飞白字体,精妙绝伦。他书写的八分飞白出神入化,大、小篆书达到神妙的境界。蔡邕有个女儿叫蔡琰,很是贤慧,也会书法。蔡邕去嵩山学习书法,在一个石室里得到素书一部,八角放光,用篆书记载着李斯、史籀书法用笔的态式、构造。蔡邕得到这部书后,高兴得一天没吃饭,大喊大叫,象面对着许多人似的。蔡邕将这部书研读了三年,深得书中的精奥,使他的书法达到极高的造诣。蔡邕亲手书写《五经》,放在太学中,去观赏的人象集市上的人一样多。蔡邕的书法,风骨不凡,气韻灵动,超凡脱俗,是神妙的艺术品。

----------------------------------------

崔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骃。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练,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出《书断》)

【译文】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他曾祖叫崔蒙,父亲叫崔骃。崔瑗为官一直升任到济北的宰相。他写的文章举世闻名。尤其写一手好草书。崔瑗的草书师于杜度,笔划精微,善于变化,象金子经过百炼,如美玉丽姿天成,造诣超过他的老师杜度,只是过于追求媚俗,有些浮华。袁昂说:\"崔瑗的书法象高峰阻日、孤松一枝,鹤立群峰之首。\"王隐称崔瑗为\"草贤\",说他章草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篆臻于妙境极至。

----------------------------------------

张芝

张芝字伯英,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又善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伯英章草行入神,隶书入妙。(出《书断》)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出袁昂《书评》)

【译文】

张芝字伯英,生性就热爱书法。他家里做衣服用的布帛,都先用来练习书法然后再蒸蒸洗染。张芝擅长写隶书,尤其擅长写章草。韦仲将称他为\"草圣\",说\"崔肉张骨\"称赞张芝草书风骨的不凡。张芝书写章草已达极至,出神入化。他急着写章草时可以一笔书个\"章\"字。他的隶书也功夫到家,达到神妙的程度。张芝的书法,如同汉武帝爱好道家,已达到空灵欲仙的程度。

----------------------------------------

张昶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出《书断》)

【译文】

张昶字文舒,是张芝的三弟。官任黄门侍郎,尤其擅长书写章草。他书法的风格跟张芝相近,当时人称他为\"亚圣\"。张昶章草和八分的功夫已达神妙的境界。他还能书隶书。

----------------------------------------

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世以造行书擅名。即以草剏,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狎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出《书断》)

【译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汉末桓帝、灵帝时代,因创造行书字体而闻名。虽然是刚刚开始创造的一种字体,也很漂亮。书法风流婉约,是当时仅有的一家。胡昭、钟繇的书法,都师法于刘德升。世上人说:\"钟繇善行狎书,就是这个缘故。而胡书字体肥,钟书字体瘦,他们都从刘德升的书法里汲取了长处。

----------------------------------------

师宜官

师宜官,南阳人。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者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因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灭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出《书断》)

宜官书,如鵰翅未息,翩翩自逝。(出袁昂《书评》)

【译文】

师宜官,南阳人。汉灵帝喜爱书法,征召天下善书法的人集于鸿都门,约几百人。这些人中,师宜官的八分书法是最好的。大的,一个字的直径长丈;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师宜官恃才傲物、好饮酒。有时空手去酒店,在酒店的墙壁上书字出售,招来许多人围观。若卖给他酒,可以多出售给你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后来,为袁术制作钜鹿耿球碑。袁术立的碑,师宜官书写的文字。

师宜官的书法,如鹍鹏展翅未收,凌空而降,翩翩落下。

----------------------------------------

梁鹄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举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出《书断》)

【译文】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年时就爱好书法,拜师宜官为老师。梁鹄因为擅长书写八分而闻名,被举荐为孝廉也被汉灵帝召在鸿都门下任侍郎升任选部郎。汉灵帝很看重梁鹄。魏武帝曹操也非常喜爱梁鹄的书法。常将他的条幅用钉钉在墙上,或悬挂帐中。曹操认为梁鹄的书法胜过他的老师师宜官。当时,邯郸淳也学得王次仲的八分书法。邯郸淳擅长写小字,梁鹄擅长写大字。邯郸淳运笔不如梁鹄有气势。

----------------------------------------

左伯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已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声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出《书断》)

【译文】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别擅长书写八分,名声与毛弘并列,稍逊于邯郸淳,东汉末叶名声鹊起,又能在纸上书写。秦灭汉兴,有纸代替竹、木简书写。到汉和帝时,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技术,此后制出的纸更适于书写了。左子邑进一步发展了蔡伦的造纸技术。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上说:\"左子邑制的纸,美妙有光。韦仲将制作的墨,在这种纸上书写,墨黑如漆;张伯英制作的笔,在这种纸上书写,尽意穷声,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绝妙的好纸离现在太久远了,久远得没法得到它。

----------------------------------------

胡昭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甚能籀书,真行又妙。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谓宿士矣。\"(出《书断》)

【译文】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少年时就学识广博。胡昭不追求名利,不爱虚荣,有齐叔、伯夷与商山四皓的气节。他能书籀文,尤其擅长书写真行。卫恒评论说:\"胡昭与钟繇都拜刘德升为老师,都擅长书写草行。然而胡昭书法体肥,钟繇书法体瘦。二人留下的墨迹,都堪称后人效仿的楷模。\"羊欣评论说:\"胡昭字得到张芝书法的风骨,索靖字得到张芝的形态,韦诞字得到张芝书法的结构筋脉。\"张华评论说:\"胡昭擅长书写隶书。茂先和荀勖共同整理胡昭书写过的笔记、典籍。又专开书法这门功课,招收弟子教授他们。让这些弟子师法钟繇,胡昭的书法。由此看来,胡昭堪称一代名士。\"

----------------------------------------

钟繇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槌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出羊欣《笔阵图》)

繇尤善书(明抄本无书字)於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人于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卫索之下。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也。太和四年薨,迨八十矣。(矣原作年,据明抄本改)元常隶行入神,草八分入妙。(出《书断》)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实亦多奇。(出袁昂《书评》)

【译文】

魏时人钟繇,字元常。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三年书法。钟繇常跟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一次,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笔法》看看,韦诞没有借给他。钟繇生气捶胸,口吐鲜血。魏太祖取出五粒灵丹让他服下,救了他一条性命。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从此,钟繇的书法日见长益,更趋精妙。钟繇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有时躺在床上用指书写,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时上厕所,竟然忘记出来。他看到各种物件都想到书法,试图将它们书写,描画下来。

钟繇特别善于模仿曹喜,蔡邕、刘德升的书法。他的真书。可称绝世佳品。刚柔兼备,点划之间,往往书出神来之笔。可以说是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自秦汉以来的的诸位书家,没有超过他的。就是古时候的一些帝王实施好的政治,给人间送去爱与关怀,广结人心,象钟繇这样的书法名家也出现的不多。这都是奉行德行的结果啊!钟繇的行书稍逊王羲之、王献之。他的草书位列卫诞、索靖之下。论到他的八分书,前有魏武帝的泰山受禅碑。因此,钟繇在书法中造诣最高的还是真书。钟繇死于魏明帝太和四年,享年八十岁。钟繇隶书、行书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八分草书也至臻妙品。现存有钟繇遗留下来的书法珍品十二种,神笔巧运,奇品常见。

----------------------------------------

钟会

钟会字士季,元常子。善书,有父风。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镆铘焉。\"会尝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象,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勖书亦会之类也,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出《书断》)

【译文】

钟会,字士季,钟繇的儿子,擅长书法。钟会的书法继下父亲钟繇书法的风格,追求字形的结构,行书、草书都很漂亮,尤工隶书。他的书法风格,笔法飘逸,气势酣畅,字如其人有凌云之志。即如人们常说:\"铸剑就要铸干将、莫邪那样的宝剑。\"一次,钟会伪称自己的墨迹为荀勖写的,两位表兄弟发生争执,就到荀勖母亲钟夫人那儿取剑欲动武,两个人闹得想分居另过。但是考虑建造一栋住宅得用去千万吊钱,就未移居。荀勖悄悄画舅父钟繇的画像,钟会发现了,很受感动,表兄弟又言归于好。荀勖的书法也是钟家的风格。钟会的书法行草,章草都很漂亮,是神妙的艺术品。

----------------------------------------

韦诞

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云:\"京兆韦诞、诞子熊、颍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绔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李(明抄本李作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出《书断》)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订榜,未题署。以笼成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出《书法录》)

【译文】

韦诞,字仲将,曹魏时京都地区人,太仆的儿子,为官任到侍中。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魏明帝筑成凌云台,诏令韦诞题台名,有一点写得上下的位置不得当,因此,将韦诞用粗绳系身吊到台上悬放匾额的地方,就地点正。韦诞感到很危险,恐惧异常。事后他告诫子孙,再不要习练大字楷法。

袁昂说:\"韦诞的书法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说:\"京都地区的韦诞、韦诞的儿子韦熊、颍川钟繇、钟繇的儿子钟会,都擅长隶书。\"魏明帝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做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启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斯、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发给我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我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然而写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世人都赞美他们父子。又有一种说法:\"魏明帝修造成凌云台后,错误地先将匾额钉上,而没有题写\"凌云台\"三个字。发现后,用一只大笼盛着韦诞,再用辘轳将笼吊上楼顶匾额处,让他在上面题写匾额,离地面有二十多丈高。韦诞惊惧万分地题写完匾额,回到家里后,告诫他的儿、孙们,从此之后不要再练习大楷。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