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山 玉笥山 大翮山 山精 石鸡山 新丰山 庆山 瓮峰 夸父山 插灶 河山石斛 终南乳洞 古铁锁 崖山 圣钟山 嵩梁山 石鼓山 射的山 怪山 鸣铙山 

赣台 上霄峰 麦积山 斗山观 大竹路

溪 溪毒山

----------------------------------------

玉笥山

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则为玉笥山焉。(出《玉笥山录》)

【译文】

汉武帝好仙,在玉笥山顶上设置了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不停地祈祷,上天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就降下一个白玉笥放在坛上。汉武帝派人去取它,刚到坛的旁边,忽然来了一阵大旋风,把玉笥给卷走了。因此取名叫玉笥山。

----------------------------------------

大翮山

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因而召之。凡三徵不致。次仲怀道履真,穷数术之妙。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行次。忽化为大鸟,出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庙东有温汤水口,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北水热甚诸汤,疗病者,要须别消息用之。(出《水经》)

【译文】

王次仲是上郡人,少年时就有不同于别人的志向,把仓颉的旧文字改变为现今的隶书。秦始皇的时候,官务繁多,用次仲所改变的文字,办事就简便多了。因而召他进宫。王次仲心里有着追求真知的思想,穷究天文、占卜的奥妙。三次征召他都没来,始皇十分恼怒,认为他对皇帝不恭敬,下令用囚禁押解犯人的车把他送到京城,次仲正走着,忽然变成一只大鸟飞出囚车而去,落下两根翎在那座山上,因此其山峰有大翮山小翮山的名字。魏《土地记》说:“在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山和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庙的东面有温泉,温泉水能治疗各种疾病。涌出温泉的山,百姓叫它土亭山。山北面涌出的温泉水的温度比其他泉水都高。治病的人,要弄清楚各泉的情况再去应用。”

----------------------------------------

山精

吴天门张盖,冬月,与村人共猎。见大树下有蓬庵,似寝息处,而无烟火。有顷,见一人,身长七尺,毛而不衣,负数头死猿。盖与语不应,因将归,闭空屋中。十余日,复送故处。

又孙皓时,临海得毛人。《山海经》云:“山精如人,面有毛。”此(“此”字下原空阙一字,明字作将字。)山精也。故《抱朴子》曰:“山之精,形如小儿而独足。足向后,喜来犯人。其名蚑,知而呼之,即当自却耳。(“耳”原作“再”,据明抄本改)一名曰超空,亦可兼呼之。”

又有山精,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浑。

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龙,有五赤色角,名曰飞龙。见之,皆可呼其名,不敢为害。玄中记。山精如人,一足,长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昼藏。(出《异苑》)

【译文】

吴时天门有个叫张盖的人,冬天与同村人一起去打猎。看见大树下有一个蓬草搭成的小屋,好像是供睡觉休息的地方,但是没有烟火。过了一会儿,见到一个人,身高有七尺,身上长毛而不穿衣了,背着几头死猿。张盖和他说话,没有回应。因此把他带了回去,关在一间空屋中,过了十几天,又送回原来的地方。

又:孙皓时期,在临海抓获一个毛人。《山海经》讲:山精好象是人,面部有毛。”这就是山精啊!因此《抱朴子》说:“山精形似小孩,但只有一只脚而且向后,喜好进攻人。他的名叫蚑,知道并且喊他,马上就自己退回去了。还有一个名叫超空,两个名都可以叫。”

还有,山精有的象鼓,红色,一只脚,他的名字叫浑。

还有的象人,高九尺,穿皮衣,戴斗笠,名叫金累。

又还有的象龙,有五个红色的角,名叫飞龙。见到他,可以喊他的名,它就不敢伤害你。《玄中记》中记载,山精象人,一只脚,高三四尺,吃山蟹,夜里出来活动,白天躲藏起来。

----------------------------------------

石鸡山

晋永嘉之乱,宜阳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昆弟为长沙贼所虏。时娥负器出汲于溪,还见坞壁已破,殆不胜哀。与贼相格,贼缚娥,驱去溪边。将杀之际,有大山石壁,娥仰呼皇天:“山灵有神不,我为何罪?”因奔走向山,山立开,广数丈。平路如砥。群贼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贼皆压死山里,头出山外。娥遂隐不复出。娥所舍汲器,化为石,形似鸡。土人因号曰石鸡山,溪为娥潭。(出《幽明录》)

【译文】

晋朝永嘉之乱时期,宜阳有个女子叫彭娥。她的父母兄弟都被长沙贼抓走了。这时彭娥正背着容器到溪边取水,回来时看见土堡的墙壁已经破损,感到一阵几乎不能承受的悲哀。她便与贼人格斗,后来被贼人绑住,赶她到溪边。前面有大山石壁,在那将杀她的时候,彭娥仰面大呼:“皇天,山神有灵验吗?我有什么罪?”于是向大山石壁冲去,大山马上就分开了,中间宽有数丈,路平的象磨刀石,群贼也追赶彭娥进了山路,山马上又崩合到一起,竟然与原来一样。群贼都压死在山里,只有头露在外面。彭娥则隐蔽在里面不再出来。她所丢弃的装水的容器变成了石头,形状象一只鸡,当地人因此把这座山叫石鸡山,把溪叫做娥潭。

----------------------------------------

新丰山

唐高宗朝,新丰出山,高二百尺。有神池,深四十尺。水中有黄龙现,吐宝珠,浮出大如拳。山中有鼓鸣。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出《广德神异录》)

【译文】

唐高宗时,新丰县出现了一座山,高二百尺,上面有神池,水深四十尺,池水中有黄龙出现,黄龙口吐宝珠,那珠浮出水面大小如拳头。山中还有象击鼓一样的响声。因此,把新丰县改名为庆山县。

----------------------------------------

庆山

昭应庆山,长安中,亦不知从何飞来。夜过,闻有声如雷,疾若奔,黄(“若奔黄”三字原空阙,据明抄本补。)土石乱下,直坠新丰西南。一村百余家,因山为坟。今于其上起持国寺。(出《传载》)

【译文】

昭应庆山,则天皇帝长安年间,在长安中,也不知道从何处飞来。一天夜里,人们听到打雷一样的响声,急骤如人在奔跑,黄土石块纷乱落下,一直掉到新丰县西南。有一个村子有一百多家住户,因山崩塌被埋在下面,那座山成了他们的坟墓。现在在那上面修建了持国寺。

----------------------------------------

瓮峰

华岳云台观,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瓮之状,名曰瓮肚峰。玄宗尝赏望,嘉其高回,欲于峰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余里外望见之。谏官上言,乃止。(出《开天传信记》)

【译文】

在华山云台观中方的上边,有一座山崛起,好象半个瓮的形状,因此名叫瓮肚峰。玄宗曾经观赏过,赞美它高耸迂回,想要在山峰中部开凿“开元”两个大字,在里面填上白色的石头,让百里以外也能看到它。谏官上奏劝阻,才停止了。

----------------------------------------

夸父山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出《朝野佥载》)

【译文】

在辰州东面有三座山,成鼎足之势直上云霄,各高有数千丈。据古老的传说讲:“当初夸父追赶太阳,到了这里煮饭,这三座山,就是夸父来支鼎煮食物的石头啊!”

----------------------------------------

插灶

荆州有空舲峡,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不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传云,洪水时,行舟者泊爨于此,余烬插之,至今犹曰插灶。(出《洽闻记》)

【译文】

在荆州有个空舲峡,悬崖绝壁有数百丈高,连飞鸟也不在上面栖息。有一根被火烧过的木插在山崖上,远远望去有数尺长。据传说,发洪水的时候,驾船的人停泊在这里烧火煮饭,把没有烧完的木头插在那里,到现在还叫插灶。

----------------------------------------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岩,将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镌造。尝有人携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须臾,风雨忽至,其婢震死。所浣巾斛,碎于山下。自别安一斛,新于向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在融州河边的大岩石中间有一个水泉。泉水沿着岩石下流,依次流过九级石台阶,每个石台阶下都有一个白色石头的浴斛(一种容器)接着,好象是人工凿成的。曾经有人带领一个婢女,在最下边的浴斛里面洗手巾。不一会儿就来了风雨,霹雳把那个婢女击死,洗手巾的那个浴斛,在山下变得粉碎。又另外在石阶上安放一个浴斛,看起来比原有的要新。

----------------------------------------

终南乳洞

有人游终南山一乳洞,洞深数里,乳旋滴沥,(“滴沥”原作“的历”,据明抄本改。)成飞仙状。洞中已有数十,眉目衣服,形制精巧。一处滴至腰已上,其人因手承漱之。经年再往,见所承滴象已成矣,乳不复滴,当手承处,衣缺二寸不就。(出《酉阳杂俎》)

【译文】

有一个人游览终南山的一个钟乳洞,洞深有数里,乳水转动稀疏下落形成了飞仙状的钟乳石。此洞中已有数十个,那飞仙眉目衣服,都生成的很精巧。有个地方一个钟乳飞仙已滴成到腰部以上,那个人在这里用手捧水漱口。过了一年他又去了,见到他捧水漱口的那个滴象已经完成,乳水也不再滴了,但当年手捧水的地方,衣服缺有二寸没有滴成。

----------------------------------------

古铁锁

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于此。(出《酉阳杂俎》)

【译文】

齐郡与历山相连,山上有一把古铁锁链,粗如胳膊,环绕那座山峰两周。相传这座山本来是海中山,但是山神好迁移,因此海神把山锁上了,后来系着的锁链断了,飞到了这个地方。

----------------------------------------

崖山

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太原郡东边有座山叫崖山,每当天旱的时候,当地人常常放火烧这座山以求雨。传说,崖山神娶河伯的女儿为妻,因此河伯见崖山火起,就必然降雨去救他们。现在山上生长很多水草。

----------------------------------------

圣钟山

黎州圣钟山,古老传此山有钟,闻其声而形不见。南诏犯境,钟则预鸣。唐天宝、大和、咸通、乾符之载,群蛮来寇,皆有征也。昔有名僧讲《大乘经论》,钟亦震焉。乾宁中,刺史张惠安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惠维讲《妙法莲花经》一遍,此钟频鸣,如人扣击,知向所传者不谬矣。(出《黎州图经》)

【译文】

黎州有座圣钟山,据古老传说,这座山上有一座钟,只能听见钟声而看不见钟形。南诏侵犯边境时,此钟就事先鸣响。唐朝天宝、大和、咸通、乾符年间,群蛮来侵犯,也都先有征兆。过去一个有名的僧人宣讲《大乘经论》时,钟也响了。在乾宁年间,刺使张惠安邀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的惠维来宣讲《妙法莲花经》一遍,这个钟频繁的鸣响,好象有人击打。这才知道以前所传说的是真的。

----------------------------------------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门。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出《十道记》)

【译文】

澧州有座嵩梁山,现在名叫石门。在永安六年那年,这座山自己贯通打开,幽深开阔象是一个大门,高有三百丈。边上长有竹子,倒垂下来轻轻飘拂,人们把它叫做天帚。

----------------------------------------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出《歙州图经》)

【译文】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块大石头象鼓的形状,还有石人、石驴。传说石鼓如果响,则石驴也叫而石人则哭,倘若有这种情况,则对县官不利。以后把石鼓凿破了,就不再响了。

----------------------------------------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译文】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

怪山

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会稽山阴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传这座山本来是琅琊的东武山,有一天夜里阴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见它到了这个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给它起名叫怪山。

----------------------------------------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出《建州国经》)

【译文】

鸣铙山在萧子开的《建安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它又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坐有象牙装饰的车子,由大将军驾车,敲着铙举着旗,打猎登上了这座山。”还有古老的传说,天将要下雨的时候,这里就有音乐声发出。

----------------------------------------

赣台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云:山上有台,方广数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声,即山都木客,为其舞唱。(出《十道记》)

【译文】

赣台在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记载说:“山上有个台,有数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状象屋子。在风雨之后,景物空气格外清明洁净时,可以听见山上有吹吹打打的声音,那是山上怪兽在这里跳舞唱歌。

----------------------------------------

上霄峰

补阙熊皎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云是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补阙官熊皓说:庐山有个上霄峰,高有七千仞。峰上有石迹,说那是夏禹治水的时候,停泊船只的地方。他在石头上凿个孔用来把船系住。当时有人把崖上的石头磨平当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隐隐约约还可以看清。看后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劳可以和天地一样永垂不朽。

----------------------------------------

麦积山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阁之下,石(“石”原作“加”据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阁”原作“用”,据明抄本改)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若”原作“古”,据明抄本改)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麦积山,北跨清水、渭水,南面接近两当县,冈峦亘延五百里,麦积山位于五百里冈峦的中间。崛起一块巨石,高有百万寻,望去成圆形,好象民间麦堆的形状,固此有麦积山之名。在半山腰里,悬崖峭壁之间,凿岩石而成佛像,万龛千室,虽然是人工雕凿,但好像是借助鬼神之力。隋文帝杨坚将佛教神尼的骨头匣子分别放在东阁下面的石室之中,庾信在岩石上刻文字进行记载。过去有记载说是六国共同修建的。自平地上堆积木柴一直达到岩石的顶端,从上面开始开凿龛室佛像,完工后,一面撤去堆积的木柴,一面曲折回转地下来。然后建梯级于险处上去,上面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等。由西阁爬悬梯而上,那里有千房万屋,好象悬于空中,下无基础一般,登上去的人不敢回头看。快要到最顶上,有万菩萨堂,是凿石而成,大小如现在的大殿,雕梁画拱、绣栋云楣都是用石头雕凿而成。一万尊菩萨雕像,排列在一个大室内。在这个室的上面,还有一龛,叫做天堂。空中靠着一个独木梯子,可以顺着它爬上去。到了这个地方,就一万个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敢攀登的。从这里向下看,群山都象一些小土丘。当时只有王仁裕能单独登上去。并在天堂的西墙上题诗说:“登到悬空万仞高梯的尽头,已经身与白云同高。在檐前向下望去,群山变得矮小,天堂和落下的太阳一样高低。绝顶路险很少有人到达,古老的岩石强劲的青松引诱得仙鹤经常来这里栖息。到达天际为的是要留下姓名,轻轻擦试岩石情意深重地在这里自己题写诗句。”当时是前唐末辛未年,登到这里题诗留念的,到现在已经三十九年。

----------------------------------------

斗山观

汉乾祐中,翰林学士王仁裕云,兴元有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景象尤奇。上有唐公昉饮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其宅基三亩许,陷为坑,此盖连地而上升也。仁裕辛巳岁,於斯为节度判官,尝以片板题诗于观曰:“霞衣欲举醉陶陶(公昉一家饮八百洗疮,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旧说云,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于青城大面山,又与严真观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谒严真观,见斗山诗碑在焉。诘其道流,云,不知所来,说者无不惊奇之。(出《玉堂闲话》)

【译文】

五代后汉国乾祐年间,翰林学士王仁裕说:在兴元有个斗山观,从平地上耸立起一座山,四面悬崖峭壁,它的上边如斗的底,因此叫斗山。山上生有常绿灌木、藤萝、松柏等,景致奇异。上有唐代公昉喝李八百仙酒、全家人随住房一起拔地升天的遗迹。其宅基占地约有三亩,下陷成大坑,这是因为与地基相连的地也一起上升而成。仁裕辛巳年在这个地方任节度判官,曾经用薄木片在观内题诗说:“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降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飚。”过去还有传说,斗山有一个洞,往西面去二千里,通到青城县的大面山,又与严真观里的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到四川,因为去拜谒严真观,看见斗山诗碑还在。他询问道士,回答说:“不知道从哪来。”听说的人没有不惊奇的。

----------------------------------------

大竹路

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出《玉堂闲话》)

【译文】

兴元的南面有一条大竹路通于巴州。这条路在深溪峭壁上,要抓着藤萝攀着石块,上去一次需三天时间,才能到达山顶。行人在这里住宿,睡觉时要用粗的藤蔓捆住腰,系在树上,否则,就要掉进深涧,被埋葬掉。再登上措大岭,路稍有些平的地方,走路的都慢慢的行进,好象儒生在踱方步。它的最高处叫“孤云两角”。这里有谚语说:“孤云两角,离天只有一拳头。”淮阴侯庙在这里。过去,汉高祖不重用韩信,韩信逃跑回归西楚。萧何追赶他,在这座山追上了,因此在这立庙。王仁裕曾经辅佐褒梁师王思同征伐巴蜀,来来回回多次登攀,也题诗留念于淮阴祠。诗说:“在这离天只有一拳的地方,古木丛深,过路的人还在谈论着汉伐的淮阴侯。‘孤云’掩盖不住韩信那能主宰兴亡的满腹韫略,‘两角’也曾经悬挂住韩信那离去或留下的犹豫心理。如若不是帝王刘邦轻视地位低下的韩信,岂能劳累肖何追得这么远?当时假如将韩信放回西楚,广阔中原的一尺一寸土地,刘邦也别想占领。”其崎岖险峻的情况,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尽的。

----------------------------------------

溪毒

江南间有溪毒,疾发时,如重伤寒。识之者,取水笔管,内于鼻中,以指弹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不然,即致卒矣。(出《录异记》)

【译文】

江南有的小溪有毒,中毒发病时,症状好象重伤寒。明白的人,可取一根小笔管,插入鼻孔中,用手指弹三五下,就流出黑色的血,过一段时间病就好了。否则,可能导致死亡。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