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

果上 柤稼柩树实 如何树实 仙梨 绮缟树实 波那婆树实 瞻波异果 神仙李

武陵桃李 金李 汉帝杏 仙人杏 御李子 朱李 兔头柰 脂衣柰 朱柰

文林果 圣柰 木桃 东方村桃 仙桃 勾桃 一石桃 偏桃 王母桃 食核桃

韶子 罗浮甘子 天宝甘子 北方枣 西王母枣 仙人枣 仲思枣 波斯枣

----------------------------------------

果上

柤稼柩树实

东方大荒之中,有树焉,名曰柤稼柩,柤,柤梨也;稼者,株稼也;柩,暱也。三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其花蕊紫色,其实赤色。亦高百丈,或千丈也。数张自辅。东西南北方枝,各近五十丈。叶长七尺,广五尺。色如绿青,木皮如梓。树理如甘草,味饴。实长九尺,围如长,无瓤核。竹刀剖之,如凝蜜。得食,复见实,即灭矣。言复见后实熟者,寿一万二千岁。(出《神异录》)

【译文】

东方大荒之中,有一种树,名叫“柤稼柩”。“柤”就是柤梨;“稼”,就是株稼;“柩”就是“昵”。这种树三千年开花,九千年结果。它的花蕊是紫色的,果实是赤色的。树高可百丈,有的可达千丈。枝干全都铺陈张扬自相辅助。东西南北各方的树枝,各近五十丈。叶长七尺,宽五尺。叶色像绿青,树皮像梓树皮。树的纹理有如甘草,味道甜美。果实长九尺,围长也九尺。果实没有瓤和核。用竹刀把它剖开,有如切割凝结的蜜。能吃到它的果实的人,再见到它的果实,果实就化了。传说又见到的果实如果是成熟的,这个人可活一万二千岁。

----------------------------------------

如何树实

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花,九百岁作实。花色朱,其实正黄。高五十丈,敷张如盖。叶长一丈,广二尺余,似菅苎,色青。厚五分。可以絮,如厚朴。材理如支。九子,味如饴。实有核,形如枣。子长五尺,围如长。金刀割之则酸,芦刀剖之则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刃,刀之属。言地仙者,不能飞,在地久生而已。“久生而已”原作“从之法也”。据明抄本改)。(出《神异经》)

【译文】

南方大荒中有一种树,名字叫做“如何”。这种树三百年一开花,九百年一结果。花色朱红。果实正黄,高五十丈。树冠枝叶全都铺陈张扬,形如车盖。叶长一丈,宽二尺多,像菅苎,青色,五分厚,像厚朴,可以用来絮棉衣。共结九粒种子,味道甜美。果实有核,形状像枣子。种子长五尺,围长也五尺。用金属刀剖它,它就酸;用芦苇做的刀剖它,它就辣。吃到它便可以成为不能升天却可以长生不老的地仙,不怕水火,不怕兵刃。

----------------------------------------

仙梨

南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梨。如今之柤梨,但树大耳。其子径三尺,剖之少瓤,白如素。和羹食之地仙,衣服不败,辟谷,可以入水火也。(出《神异经》)

【译文】

南方有一种树,高一百丈,枝叶全都辅陈张扬自辅自助。叶长一丈,宽六尺。树名叫做“梨”,就像现在的柤梨,只是树特别大罢了。它的种子直径三尺。剖开之后,里边的瓤很少,瓤像白绦绸一样白。用这瓤做汤喝就能成为地仙,衣服永远不坏,不用吃东西,不怕水火。

----------------------------------------

绮缟树实

东南荒中有邪(音“耶”)木焉,高三千丈,或十余围,或七八尺。其枝有乔直上,不可那也。叶如甘瓜,三百岁尽(“尽”原作“昼”。据明抄本、陈校本改)。落而生花,形如甘瓜。花复二百岁,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成熟。成熟之后,不长不减。子形如寒瓜,似冬瓜也,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复覆生顶。言发萼而得成实。此不取,万世如故。若取子而留萼,萼复生子。如初年月复成熟。复二年则成萼,则复生子。其子形如甘瓤,少錬(音“练”)甘美。食之,令人身泽。不可过三升,令人冥醉,半日乃醒。木高,人取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罗之人,缘能得之(多罗,国名)。一名无叶。世人后生,不见叶,谓之无叶也。一名绮缟。人见无叶,谓之绮缟。(出《神异经》)

【译文】

东南大荒之中有一种树叫“邪木”,高三千丈,粗的有十余围,有的七八尺。它的枝干挺拔向上,直上云端,矗然不动。它的叶像甜瓜叶。三百年叶子落尽而生花。花形像甜瓜叶。花又二百年,尽落而生花萼。花萼下边生果实。三年以后果实成熟。成熟之后,不增长也不减小。果实形状就像寒瓜、冬瓜那样。果子长七八寸,圆径四五寸。花萼又从果实顶上生出来。又从萼生出来的果实才能成熟。这果实如果不取走,万世如故;如果把果实拿走而留下萼,萼就再生果实,还是要那么长时间才能成熟。再二年就又长成萼,萼就再生果实。果实像甜瓜的瓤,味道甜美,吃到它,能让全身滋润有光泽。不能多吃,吃多了人就醉,半天才能醒过来。这树特别高,一般人摘不下它的果实来,只有这里的多罗人,让他爬上去才能摘取。它的一个名字叫“无叶”。因为谁也没见过它的叶子,才叫无叶的。还有一名叫“绮缟”。人们见它没有叶,就叫它“绮缟”。

----------------------------------------

波那婆树实

波那婆树,出佛林国,呼为阿萨亸。树长五六丈,皮色青绿。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无花结实。其实从树茎出,大如冬瓜,有皮裹之。壳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枣,一实有数枚。核中仁如粟黄,炒之食甚美。(出《酉阳杂俎》)

【译文】

波那婆树,出在佛林国,本国人叫它“阿萨亸”。树高五六丈,树皮青绿色。叶子极其光滑干净,冬夏不凋。此树无花结果,果实是从树茎上长出来的。果实大小有如冬瓜,有皮包裹着。皮壳上有刺。果实的瓤极其甘甜,可以吃。果中核大如枣,一个果中有几个核。核中的仁儿像粟子黄,炒着吃特别好吃。

----------------------------------------

瞻波异果

瞻波国有人牧牛百余头。有一牛离群,忽失所在,至暮方归。形色鸣吼异常,牛主异之。明日遂独行,主因随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间所有。牛于一处食草,草不可识。有果作黄金色,牧牛人窃将还,为鬼所夺。又一日,复往取此果,至穴,鬼复欲夺。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长。头才出,身塞于穴。数日化为石。(出《酉阳杂俎》)

【译文】

瞻波国有一个牧牛人牧牛一百多头。有一天,有一头牛离群,忽然间就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到了晚上牛才回来。主人发现,这头牛的形体、颜色,以及鸣叫的声音,都有所变化。他很奇怪。第二天,这头牛独自行动,主人就跟随其后。牛走进一个洞穴,走了五六里,豁然明朗,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不是人间有的。牛走到一处去吃草,他不认识是什么草。草上结着果,金黄色。他偷摘了那果,但是要回来的时候被鬼夺下了。又一天,他又去偷那果子,走到洞穴,鬼又要夺,他急忙把果吞到肚子里。于是他的身体便迅猛地增长。他的头刚从洞口伸出来,他的身体就塞在洞中不能动了。几天之后他变成了石头。

----------------------------------------

神仙李

防陵楚山,有朱神李圃三十六所。潘岳《闲居赋》云“房陵朱神之李”。又李尤《果赋》云“三十六之朱李”。盖仙李缥而神李红。陆士衡《果赋》云“中山之缥李”是也。(出《述异记》)

【译文】

防陵楚山有朱神李子园三十六处。潘岳《闲居赋》称为“房陵朱神之李”,李尤《果赋》称为:“三十六之朱李”。大概仙李是淡青色的,神李是朱红色的。陆士衡《果赋》中有“中山有淡青色李子”这样的话就是证明。

----------------------------------------

武陵桃李

武陵源在吴中。山中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原。原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乱,吴人于此避难者,食桃李实者,皆得仙去。(出《述异记》)

【译文】

武陵源在吴中。山中没有其它树木,全生长着桃树李树,一般人称这里是“桃李原”。原上有个石洞,洞中有乳水。世间传说,秦时战乱,到这里来避难的吴国人,凡是吃过这里的桃李的,都成仙而去。

----------------------------------------

金李

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谓之夏李;尤小者谓之鼠李。(出《述异记》)

【译文】

杜陵有一种李子叫“金李”。大的,叫它“夏李”;小的,叫作“鼠李”。

----------------------------------------

汉帝杏

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色黄如桔。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出《酉阳杂俎》)

【译文】

济南郡的东南,有座分流山。山上多杏树。杏像梨那么大,颜色像桔子那样橙黄橙黄的。当地人叫它“汉帝杏”,也叫“金杏”。

----------------------------------------

仙人杏

杏圃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尝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王充《果赋》云。冬实之杏,春熟之甘。”晋郭太仪《果赋》云:“杏或冬而实”。(出《述异记》)

【译文】

杏圃洲在南海之中,洲中多杏,海上人都说,那是神仙种杏的地方。汉朝时,曾经有人乘船出海遇风,停泊在这洲上五六天,天天吃杏,所以没有饿死。说洲中有冬杏。王充的《果赋》说:“冬天结果的杏,到了春天就熟了,变得很甜。”晋代的郭太仪的《果赋》说:“杏,有的冬季结果。”

----------------------------------------

御李子

许昌节使小厅,是故魏景福殿。董卓乱,魏武挟令迁帝,自洛都许。许州有小李子,色黄,大如樱桃,谓之御李子。即献帝(“帝”字原阙,据明抄本补)时所植,至今有焉。(出《述异记》)

【译文】

许昌节使的小厅,是过去魏时的景福殿。董卓作乱,魏武曹操挟迫天子迁都,从洛阳迁到许昌。许州有一种小李子,色黄,大小有如樱桃,叫做“御李子”。这御李子就是汉献帝那时候栽的,到现在还有。

----------------------------------------

朱李

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出《述异记》)

【译文】

魏文帝的安阳殿前,从天上掉下来八个朱红色李子。吃一个,好几天不想吃饭。如今有一种又大又甜的安阳李子,就是这朱李传下来的种。

----------------------------------------

兔头柰

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出《酉阳杂俎》)

【译文】

白柰,出在凉州的野猪泽,大如兔子头。

----------------------------------------

脂衣柰

脂衣柰,汉时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出《酉阳杂俎》)

【译文】

脂衣柰是汉时的紫柰,体大如升,核是紫色的,花是青色的。脂衣柰研磨出来的浆汁,可以漆器物,有的人也用它染衣服。但是它染的衣服不能洗。

----------------------------------------

朱柰

唐贞观年中,顿丘县有一贤者,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状如柰,又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奇味,乃进之。上赐绫一十匹。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存。德贝(“贝”原作“具”,据明抄本改)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丰足。人以为从西域浮来,碍渚而住矣。(出《朝野佥载》)

【译文】

唐朝贞观年间,顿丘县有一个贤德的人,在黄河里的一个小岛上拾菜,拾到了一棵树栽子,手指那么大。他把它拿回去栽好莳弄它。三年之后,这棵小树结了五颗果子。果子的味道、样子都像柰,又像林檎。果子多汁,又酸又甜,很好吃。他把果子送到县上,县上又送到州,因为它味道奇特,就献给了皇上。皇上赐绫十匹。后来这棵树渐渐长大,果子可以结到三百颗,每年都进贡,名叫“朱柰”。朱柰至今还有。德、贝、博等州,用它的枝条嫁接,产量大增。人们认为这是从西域漂来的,被小岛子挡住了。

----------------------------------------

文林果

唐永徽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尝于河中滩上,拾得一小树栽,埋之。及长,乃林檎也。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有如缬。实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纪王慎为曹州刺史,有得之献王。王贡于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谓之联珠果。种于苑中。西城老僧见之云:“是奇果亦名林檎。”上大重之,赐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为文林郎果。俗云频婆果。河东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河西诸郡。亦有林檎。皆小于文林果。(出《洽闻记》)

【译文】

唐永徽年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有一次在河中的沙滩上拾到一小棵树栽子。他就把它栽上了。长大一看,原来是一棵林檎。这棵林檎结的果个头挺大,一个个都像黄色小葫芦。果肉白如美玉,间杂有圆点。圆点并不多,三两个而已,恰似彩结,实在是奇果。样子好看,味道又美。纪王慎是曹州刺史。有人把弄到的果献给王,王又把它献给高宗。高宗认为是朱柰,又名叫“五色林檎”,有的人叫它“联珠果”。皇上命人把它种在花园里,西城的一位老和尚见了说:“这是奇果,也叫林檎。”皇上很重视这件事,赐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职,也把果子叫做“文林郎果”。此果一般叫做“频婆果”。河东也多有林檎,秦中也不少。河西各郡,也有林檎。不过它们都小于文林果。

----------------------------------------

圣柰

河州凤林关有灵岩寺。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圣柰,大如盏。以为常。(出《洽闻记》)

【译文】

河州凤林关有一座灵岩寺。每年七月十五日,就能从溪穴中流出来一些圣柰,像小酒杯那么大。人们习以为常。

----------------------------------------

木桃

桃之大者木桃。诗云.“投我以木桃”是也。(出《述异记》)

【译文】

桃中最大的是木桃。《诗经》说“投我以木桃”就是证明。

----------------------------------------

东方村桃

东方村有桃树。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食核中仁,可以治嗽。小桃温润,既嗽人食之即止也。(出《神异经》)

【译文】

东方村有一棵桃树。它结的果子直径三尺二寸长。用它的核熬汤喝,可以延年益寿。吃它核中的仁,可以治咳嗽。小桃温润,咳嗽时吃了它就能止住。

----------------------------------------

仙桃

出郴州苏耽仙坛。有人至心求之者,桃落坛上。或至五六颗。形似石块,赤黄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出《酉阳杂俎》)

【译文】

有一个极虔诚地到彬州苏耽仙坛去求药的人,桃子落到坛上。有时候一次就落下来五六颗。桃子形似石块,赤黄色。把这桃子砸破,见里面似乎有三重核。把它研细饮下,能治百病。治邪气尤其有效。

----------------------------------------

勾桃

邺华林苑勾桃子,重三斤,或二斤半。亦有名梨者。比众果气味甘美,入口消释,人间有名果。季龙作虾蟆车,四箱广一丈,深一丈,合土载中植之,则无不生也。(出《洽闻记》)

【译文】

邺华林苑的勾桃子,重三斤,有的二斤半。也有叫它梨的。它比其它水果的气味都要甘美,入口就化了,真是人间的名果。季龙做了一辆虾蟆车,车箱宽一丈,深一丈,在这里边装土去把这种桃树拉回来栽植,没有栽不活的。

----------------------------------------

石桃

吐谷浑桃,大如石瓮。(出《洽闻录》)

【译文】

吐谷浑桃,像石瓮那么大。

----------------------------------------

偏桃

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其肉苦涩,不堪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出《酉阳杂俎》)

【译文】

偏桃出在波斯国。波斯叫它“婆淡”。树高五六丈,树围四五尺,叶像桃但比桃叶宽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之后结果。果的样子像桃,但是比桃偏。它的果肉又苦又涩,不能吃。核中的仁儿甘甜。西域各国都很珍视这种桃子。

----------------------------------------

王母桃

王母桃,洛阳华林园内有之。十月始熟。形如括篓。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出《酉阳杂俎》)

【译文】

王母桃,洛阳的华林园里有,十月才成熟。形状像扎束着口的篓子。俗语说:“王母甜桃,王母甜桃,吃了之后,解除疲劳。”此桃也叫“西王母桃”。

----------------------------------------

食核桃

杨子留后吴尧卿家,有佣赁者。役之既久。一日,持一大桃核,可容数升,以献尧卿。尧卿知其异,稍磨之取食。食尽,颇觉轻健。尧卿为吏,贪猥残虐。毕师铎之难,投所居后阁井中死。师铎求得类尧卿者杀之。后有得其故居者,窃知其尸在井中,取而得之。举体皆腐坏,而藏府有成金者。(出《积神录》)

【译文】

杨子留后吴尧卿家,有一个雇用很久的老长工。有一天,老长工拿来一个可容纳好几升米的大桃核献给尧卿。尧卿知道这不是个寻常之物,就将桃核稍稍磨了磨,掏里边的桃仁吃。吃完之后,他觉得浑身轻捷有力。尧卿做官贪婪残暴。毕师铎发起的那场灾难,把他投到宅后的一口井里整死了。毕师铎是求一个和尧卿一样残暴的人把他杀死的。后来有人得到了尧卿的故居,才知道他的尸体在井中。把尸体捞上来一看,全身都腐坏了,而脏腑里有成型的金器。

----------------------------------------

韶子

初宁县里有石榆子,一名山枣,又时呼为韶子也。(出《南越志》)

【译文】

初宁县里有一种叫做“石榆子”的东西,一名“山枣”,又时常叫做“韶子”。

----------------------------------------

罗浮甘子(二种)

罗浮甘子,唐开元中,始有山僧种于南楼寺。其后进献。幸蜀奉天之岁,皆不结实。(出《国史补》)

【译文】

唐开元年间,有山僧将罗浮甘子种到南楼寺,以后把它献进宫廷。皇上巡幸蜀地奉天的那一年,所有的罗浮甘子全都没有结果。

----------------------------------------

天宝甘子

唐天宝十年,上谓幸臣曰:“近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宰臣贺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而潜通。故得资江外之珍果,为禁中之华实。”相传云,玄宗幸蜀年,罗浮甘子不实。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巢于甘树。实时,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实在巢中,冬深取之。味数倍于常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天宝十年,皇上对一个幸臣说:“近年在宫内种了几棵甘子,今秋结了一百五十颗果子。这些果子与江南和蜀地所进贡的没有不同。”宰臣祝贺说:“雨露均匀的年月,满天下都在这雨露的滋润之下。草木有灵性,凭借着地气而于地下沟通。所以才能将江南的珍异之果变为宫中的华美之实。”相传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那一年,罗浮甘子不结果。岭南有一种蚂蚁,比秦中的蚂蚁大,在甘树上筑巢。甘树结果的时候,蚂蚁循着甘树上上下下,所以甘皮薄而光滑。往往有一些甘子果掉在蚂蚁巢中,冬深之后取出来,味道要比通常的甘子好上不知多少倍!

----------------------------------------

北方枣

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乹之不缩。气味润泽,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驱益气。故方书云:“此枣枝条,盛于常枣,亦益气安躯。”赤松子云。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出《神异记》)

【译文】

北方大荒之中,有一片枣树林。枣树高五十丈,一棵树的枝条就能铺陈好几里地。疾风不能使它倾斜;雷电不能把它摧毁。它的果实长六七寸,粗细超过长短。果实成熟之后是朱红色的。即使晒干了,个头也不缩小。而且气味温润,与通常的枣大不相同。吃了可以安躯益气。所以方书说:“此枣枝条,比通常的枣树茂盛,也益气安躯。”赤松子说:“北方的大枣味道特殊,既可益气又能安躯。”

----------------------------------------

西王母枣

邺华林苑中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腊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圭(明抄本“圭”作“羊”)角枣(“枣”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亦三子一尺。(出《洽闻记》)

【译文】

邺华林苑中的西王母枣,冬夏都生长。九月开花,到了腊月,枣子就熟了。三颗枣子的长度加起来,正好是一尺。另外,有一种叫“圭角枣”的枣子,也是三个枣子一尺长。

----------------------------------------

仙人枣

晋时。太仓南有翟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出《酉阳杂俎》)

【译文】

晋朝时,太仓的南面有翟泉,太仓的西面有华林园,华林园中有仙人枣。仙人枣长五寸。它的核像针一般细。

----------------------------------------

仲思枣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枝。枣长四五寸,紫色(原本“紫”上有“国”字,“色”下有“细”字,据明抄本删),皮(“皮”原作“又”,据明抄本改)皱细核。实(“实”字原阙,据明抄本补)肥有味,贤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出《大业拾遗》)

【译文】

信都献来四百枝仲思枣。枣长四五寸,紫色,皮皱,核细。果肉肥厚,味道鲜美,比青州枣还好。北齐的时候,有个叫仲思的仙人得到此枣,就开始种植它。也叫它仙枣。那时海内只有几棵这样的枣树。

----------------------------------------

波斯枣

波斯枣出波斯国。波斯呼为窟莽。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如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尺(明抄本“尺”作“寸”),黄白色,有核。熟则紫黑,状类干枣。味甜如饴,可食。(出《酉阳杂俎》)

【译文】

波斯枣出在波斯国。波斯人叫它“窟莽”。树高三四丈。树围五六尺。叶像土藤叶,四季不凋。二月开花。花似芭蕉花。花有两片甲,渐渐绽开缝隙,里边有十多个花房。枣子二寸长,黄白色,有核。枣子成熟之后就是紫黑色的了,样子像干枣,味道甘甜如糖,可以吃。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