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

陶唐氏 禹 葛洪 张广定 赣县吏 郗了 孟彦晖 营陵 兴业寺

唐太宗 刘彦回 吴兴渔者 唐明皇帝 宁晋民 史论 徐仲 高崇文

汴河贾客 南人 阎居敬 池州民 李宗

----------------------------------------

陶唐氏

陶唐之世,赵裳国献千岁神龟,方三尺余,背上有文,皆科斗书,记开辟以来,帝命录之龟历,伏滔述帝功德铭曰:“朱书龟历之文。”(出《述异记》)

【译文】

远古陶唐氏时代,有个赵裳国献上一只千年神龟,三尺多见方,背上有字,全都是科斗文,记载了天地开辟以来,帝命令记下来历法,伏滔记述黄帝功德的铭文说,那龟甲上的历法是用红笔写的。

----------------------------------------

禹尽力渠沟,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言,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像也。(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大禹尽全力挖沟排水,疏通河道,铲平山峰。黄龙拖着尾巴走在前面,玄龟背着青泥走在后面。玄龟,是河神的使者。玄龟的颔下印有文字,全是远古文字,记载着九州的山山水水。凡是大禹开凿的地方,都用青泥把那个地方封住作上记号,让玄龟把印文印在上面。现在的人堆土作为边界的记号,就是由此遗传下来的。

----------------------------------------

葛洪

葛洪云:“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其雄,额上两骨起,似角。以未朱浴之,乃剔取其甲,火炙,捣服。方寸七日三,尽一具,寿千岁。(出《抱朴子》)

【译文】

葛洪说:“千年的灵龟,身上有五种颜色。那雄性的,额上有两块骨头突起,象角一样。用未朱洗浴龟,再剔除肉用它的甲壳,用火烧,研成粉末吃下去,七分大小的一块一日吃三块吃完一个龟的甲壳,就能活一千岁。”

----------------------------------------

张广定

陈仲弓《异闻记》曰,张广定遭乱避地,有一女四岁,不能步,又不忍弃之,乃县笼于古冢中,冀他日得收其骨。及三年,归取之,见其尚活。问之,女答曰:“食尽即馁,见其傍有一物,引颈呼吸,效之,故能活。”广定入冢视之,乃一龟也。陈实之言,固不妄矣。(出《独异志》)

【译文】

陈仲弓《异闻记》里说:张广定遇到战乱找地方躲避,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不能走路,又不忍心抛弃她就把她装进笼子悬挂在一个古墓里,希望以后能收拾她的骨头。等到第三年,他回到古墓里取女儿的骨头,看见她还活着,问她原因,女儿回答说:“东西吃光了就觉得饿,我看见旁边有一个动物,伸着脖子呼吸,就学它的样子,所以才活下来。”张广定进到墓里去查看,原来是一只乌龟。陈仲弓说的是真事,一点也不假。

----------------------------------------

赣县吏

晋义熙中,范寅为南康郡。时赣县吏说,先入山采薪,得二龟,皆如二尺盘大。薪未足,遇有两树骈生,吏以龟侧置树间,复行采伐。去龟处稍远,天雨,懒复取。后经十二年,复入山,见先龟,一者甲已枯,一者尚生,极长。树木夹(“夹”原作“所”,据明抄本改。)处,可厚四寸许,两头厚尺余,如马鞍状。(出《幽明录》)

【译文】

晋代义熙年间,范寅担任南康郡的郡守。当时的赣县有个官吏说他小时候进山砍柴,捉到两只乌龟,都象二尺见方的圆盘那么大。柴没有砍够,遇到两棵紧靠着生长的树,他就把乌龟偏侧着放在两树之间,又去砍柴。他离放乌龟的地方稍远一点,天又下了雨,懒得去取。后来又过了十二年,他再次进山,看见先前捉的那两只乌龟,一只龟的甲壳已经干枯了,另一只乌龟还活着,长得很大,树木夹着的地方,有四寸多厚,两头厚一尺多,象马鞍的样子。

----------------------------------------

郗世了

郗世了在会稽造墓,其地多石,后破大石,得一龟,长尺二寸许,在石中,石了无孔也,得非龟石俱生乎?既破出之,龟行动如常龟无异。石受龟,如人刻安之。(出《灵鬼志》)

【译文】

郗世了在会稽修建坟墓。那个地方石头多,后来破开一块大石头,得到一只乌龟,长一尺二寸左右。龟在石头的中间,石头却一点孔隙也没有。奇怪,难道它和石头是一起生长的吗?破开石头之后,那乌龟的行动象平常的乌龟一样。这石头容纳此龟,就象人刻好了石头再把它放进去似的。

----------------------------------------

孟彦晖

武成三年庚午,六月五日癸亥,广汉太守孟彦晖奏,西湖有金龟径寸,游于荷叶之上,画图以上闻。(出《录异记》)

【译文】

五代前蜀武成第三年是庚午年。这年的六月五日癸亥,广汉太守孟彦晖向朝廷报告,西湖有直径一寸的金龟,在荷叶上游玩,并画成图画给皇上王建看。

----------------------------------------

营陵

道州营陵中鼍,甲长八尺,下自然有文字,前后四足,各踏一龟。踏龟有时行,或逾山越水,俗莫敢犯。(出《录异记》)

【译文】

道州营陵中有一只鼍,甲壳长八尺,腹部有自然生成的文字。它前后四只脚,各踩着一只乌龟。有时踩着乌龟行走,有时翻山渡水,世人没有谁敢惹它。

----------------------------------------

兴业寺

九曲灵龟池,在襄阳县东北三里遍学寺东。古城旧有兴业寺,今并入遍学寺。唐景龙元年有陈留阮氏,寓居襄阳,舍财,于此寺东院。创造堂宇,时岁旱池涸,即掘广深之,急暴雨池溢,乃是一大龟,高数尺,如半张床大,岸侧而行。众即惊呼,龟遂跃入池中。寺僧灵岫云,院有折碑,云兴业寺碑。碑文梁散骑常侍庾元威撰,其文可传者云,此寺有灵龟一头,长三尺五寸,冬潜春现,多历年所;随众上堂,应时而食。刺史安陆王照频遇此龟,其坏碑因即扶竖,今在遍学寺东院。阮氏所修寺堂,庭中浮屠前,池见在,深五尺,方二十步。(出《襄淝记》)

【译文】

九曲灵龟池,在襄阳县东北三里处遍学寺的东面。古城在从前有个兴业寺,现在合并到遍学寺。唐代景龙元年有个陈留人阮氏,寄居在襄阳,拿出钱来做善事,在这个庙的东院建造堂宇。当时天旱,水池干涸,就扩大挖掘面积,并深挖了一下,突然象下了一场大暴雨,水池也满出来了,原来是一只大乌龟,高好几尺,象半张床那么大,在池边行走,大家就吃惊地呼喊,乌龟就又跃回池中。庙里有个叫灵岫的和尚说:院子里有块折断的石碑,说是兴业寺碑,碑文是梁国的散骑常侍庾元威撰写的。那个碑留传下来的文字说,这个庙里有一只灵龟,三尺五寸长,冬天潜藏,春天出现,经历的年头多了,能随着众人到堂上来,按时吃东西,刺史安陆人王照多次遇见这只龟。那块损坏了的碑因为及时地扶好竖立着,现在仍保存在遍学寺的东院。阮氏修建的庙堂,以及院子里佛塔前面的那个水池还在,深五尺,周长二十步。

----------------------------------------

唐太宗

唐武德末,太宗欲平内难,苑池内有白龟,游于荷叶之上。太宗取之,化为白石,莹洁如玉,登极之后,降制曰:“皇天眷祐,锡以宝龟。”(出《录异记》)

【译文】

唐代武德末年,唐太宗将要平息内乱时,御花园的水池里有一只白龟,在荷叶上游玩。唐太宗捉到它,就变成了白石,晶莹洁白象玉石一样。登上皇位之后,太宗传下命令说:“是上天保祐我,才赐给我宝龟。”

----------------------------------------

刘彦回

唐刘彦回父为湖州刺史,有下寮于银坑得一龟,长一尺,持献刺史。群官毕贺云:“得此龟食,(“食”原作“人”,据明抄本改。)寿一千岁。”使君谢己非其人,故自骑马,送龟即至坑所。其后十余年,刺史亡。彦回为房州司士,将家属之官,属山水泛溢,平地尽没,一家惶惧,不知所适。俄有大龟来引其路,彦回与家人谋曰:“龟乃灵物,今来相导,状若神。”三十余口随龟而行,悉是浅处,历十余里,乃至平地,得免水难,举家惊喜,亦不知其由。至此夕,彦回梦龟云:“己昔在银坑,蒙先使君之惠,故此报恩。”(出《广异记》)

【译文】

唐代刘彦回的父亲做湖州刺史,有个下属在银坑里得到一只龟,长一尺,拿去献给刺史。所有的官吏都祝贺说:“得到这只乌龟并把它吃了,能活一千岁。”刺史以自己不是那样的人辞绝了众人。当即又亲自骑马,把乌龟送回银坑。十多年以后,刺史去世了,刘彦回做了房州司士,带着家属赴任。他管辖的地方,山洪泛滥,平地全都被淹没了,他们一家人惶恐不安,不知该怎么办。不久,有只大乌龟来为他们引路。刘彦回和家人商量说,龟本来是有灵性的动物,现在来为我们引路,样子象是个神灵……于是,三十多口人跟随着乌龟行走,全是水浅的地方。走了十多里,就到了平地,免除了水灾。全家人又惊又喜,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到了这天晚上,刘彦回梦见乌龟对他说:“我从前在银坑,因蒙受了已故刺史的恩惠,所以这次来报恩。”

----------------------------------------

吴兴渔者

唐开元中,吴兴渔者,于苕溪上每见大龟,四足各踏一龟而行。渔者知是灵龟,持石投之,中而获焉。久之,以献州从事裴。裴召龟人,龟人云:“此王者龟,不可以卜小事,所卜之物必死。”裴素狂妄,时庭中有鹊,其雏尚珗,乃验志之,令卜者钻龟焉。数日,大风损鹊巢,鹊雏皆死。寻又命卜其婢,所怀娠是儿女,兆云:“当生儿。”儿生,寻亦死。裴后竟进此龟也。(出《广异记》)

【译文】

唐代开元年间,吴兴这地方有个渔夫,在苕溪上常常看见一只大龟,四只脚各踩着一只乌龟在水上行走。渔夫知道这是个有神灵的乌龟,拿石头打它,打中并捉住了。后来,他把龟献给州里一个姓裴的从事官,裴从事官找来识龟的人,识龟的人说:“这是龟中之王,不能用来占卜小事。否则,用它占卜的东西一定会死。”姓裴的平时就很狂妄,当时,庭院中有窝喜鹊,幼雏还很小,他就用它们来验证,让占卜的人钻龟壳占卜。几天,刮大风弄坏了鹊巢,鹊雏全死了。接着他又让给自己的婢女占卜,问怀孕的是儿子还是女儿,占卜的预兆说应当生儿子,儿子生了下来,接着又死了。姓裴的后来竟把这只乌龟献给了皇上。

----------------------------------------

唐明皇帝

唐明皇帝尝有方士献一小龟,径寸而金色可爱,云:“此龟神明而不食,可置之枕笥之中,辟巨蛇之毒。”上常贮巾箱中,有小黄门恩渥方深,而坐亲累,将窜南徼,不欲屈法免之,密授此龟曰:“南荒多巨蟒,常以龟置于侧,可以无苦。”阉者拜受之。及象郡之属邑,里市馆舍,悄然无一人,投宿于旅馆。是夜,月明如昼,而有风雨之声,其势渐近。因出此龟,置于阶上,良久,神龟伸颈吐气,其火如綖,直上高三四尺,徐徐散去。已而龟游息如常,向之风雨声,亦已绝矣。及明,驿吏稍稍而至,罗拜庭下曰:“昨知天使将至,合备迎奉,适缘行旅误杀一蛇。众知报冤蛇必此夕为害,侧近居人,皆出三五十里外,避其毒气。某等不敢远出,止在近山岩穴之中,伏而待旦。今则天使无恙,乃神明所祐,非人力也。”久之,行人渐至,云当道有巨蛇十数,皆已糜烂。自此无复报冤之物,人莫测其由。逾年,黄门召归长安,复以金龟进上,泣而谢曰:“不独臣之性命,赖此生全,南方之人,永祛毒类。所全人命,不知纪极。实圣德所及,神龟之力也。”(出《录异记》)

【译文】

唐明皇帝时曾有个方士献给他一只小龟,直径一寸,而浑身金色,非常可爱。还说:“这只龟有神灵,还不吃东西,可以把它放在枕头或竹筐里,能够躲避大蛇的毒气。”皇上常常把龟放在衣巾箱里。有个正受到皇上宠信的小太监,因为亲戚的牵连而被判罪,将要发配到南疆去。皇上不想枉法使他免去惩罚,暗中把这只乌龟给他,说;“南疆巨蟒多,你经常把龟放在身边,就可以免灾。”小太监叩头接了过去。等到了象郡的属邑,见街上集市和馆舍,均静无一人,只好在旅馆里住了下来。这天晚上,月光皎洁,象白天一样,可突然却传来风雨的声音;声音越来越近,于是他拿出这只龟,放在台阶上。很久,神龟伸着脖子吐着气,象火焰象绸布,直上空中三四尺,然后再慢慢地散开。不久,龟的呼吸恢复正常,刚才的风雨声也没有了。等到天亮,驿站的官吏们差不多都来了,在庭院里跪了一圈说:“昨天知道你要来,应当准备好迎接你的,可正好赶上一个旅游者错杀了一条蛇,大家都知道报仇的蛇一定在今晚来干坏事,附近的居民,都走出三五十里外去,好躲避毒气。我们不敢走远,只是在附近的山上岩穴中躲藏,等待天亮。现在你没受伤害,真是神明的保祐,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有顷,走出去躲灾的人也渐渐地回来了,都说在道的中间有十几条大蛇,全都腐烂了,从此再也没有蛇报仇的事情发生,人们却不知道其中原因。过了一年,小太监被皇上召回长安,他又把金龟献给皇上,哭着感谢说:“不单是我自己靠着金龟才活着回来;就连南方的百姓,也永远祛除了毒虫之害!保全下来的性命,不知究竟有多少,这是皇上的恩德,也是神龟的力量。”

----------------------------------------

宁晋民

唐建中四年,赵州宁晋县沙河北,有大棠梨,百姓常祈祷。忽有群蛇数千,自东南来,渡北岸,集棠梨树下为二积,留南岸者为一积,俄见三龟径寸,才绕行,积蛇尽死。乃各登积,视蛇腹悉有疮,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图甘棠梨三龟来献。(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代建中四年,赵州宁晋县沙河的北面,有棵大棠梨树,百姓们常常在树下祈祷。一次,忽然有一群蛇共好几千条,从东南方爬来,渡过沙河的北岸,集中到棠梨树下形成两堆,留在南岸的形成一堆。不一会只见三只直径一寸的乌龟,仅仅绕着蛇爬一圈,堆蛇全死了,于是各自爬上蛇堆。人们看见蛇腹全都有疮,象是被箭射中。刺史康日知画下甘棠梨和三只乌龟的形象献给皇上。

----------------------------------------

史论

唐史论作将军时,忽觉妻所居房中有光,异之,因与妻索房中,且无所见。一日,妻早妆开奁,奁中忽有金色龟,如钱,吐五色气,弥满一室。后常养之。(原缺出处,明抄本、陈校本作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代史论当将军的时候,忽然觉得妻子住的房中有光,很奇怪。因而与妻子在房中搜索,结果却什么也没看见。有一天,妻子早晨起来打开奁盒梳妆,奁盒中竟然有一只金色的乌龟!它象一枚铜钱那么大,能吐出五色的气体,使一屋子都充满了。后来,他们经常喂它。徐 仲 福州,唐贞元末,有村人卖一笼龟,其数十三。贩药人徐仲以五锾获之,村人云:“此圣龟,不可杀。”徐置庭中,一龟藉龟而行,八龟为导,悉大六寸。徐遂放于乾元寺后林中,一夕而失。(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代贞元末年,福州有个乡下人卖一笼子龟,共有十三只。有个卖药的人叫徐仲的用五锾钱买了下来,村里的人说:“这是圣龟,不能杀他们。”徐仲把龟放在院子里,其中一只龟靠踩另外四只龟来行走,余下八只龟在前面做向导,全都六寸长。徐仲就把龟放在乾元寺后的树林中。一天晚上,它们一齐失踪了。

----------------------------------------

高崇文

唐赞皇公李德裕曰:“蜀传张仪筑成都城,屡有颓坏。时有龟周行旋走,至是一龟行路筑之,既而城果就。予未至郡日,尝闻龟壳犹在城内,昨询访意旧,有军资库官宇文遇者,言比常在库中。元和初,节度使高崇文知之,命工人截为腰带胯具。”自张仪至崇文千余载,龟壳尚在,而武臣毁之,深可惜也。(出《戎幕闲谈》)

【译文】

唐代的赞皇公李德裕说:“蜀地传说张仪修建成都城的时候,总是有倒塌毁坏的地方。当时有只乌龟围着城旋转着行走,于是在龟走过的地方修建城墙,不久果然把城建成功了。我没到成都郡的时候,曾经听说龟壳还在城内,昨天访问那些老人,有个军资库官叫宇文遇的说:从前还在库里保存,元和初年,节度使高崇文知道了这件事,命令工匠截开做成腰带和胯具了。”从张仪到高崇文经过了一千多年,龟壳还在,却被一个武将给毁了,实在可惜。

----------------------------------------

汴河贾客

唐有贾客维舟汴河上,获了一巨龟,于灶火中煨之。是夕,忘出之,明日取视,壳已焦矣。拂拭去灰,置于食床上,欲食。良久,伸颈足动,徐行床上,其生如常,众共异之,投于水中,游泳而去。(出《录异记》)

【译文】

唐代有个商人把船停在汴河上,抓获一只大乌龟,放到灶火中烧它。这天晚上,忘了把它拿出来,第二天他拿出来看,龟壳已经被烧焦了。他拂去上面的灰,放在饭桌上,想吃它。过了好一会儿,那乌龟竟然伸出了脖子,脚也动起来,在桌上慢慢地爬行,象活着的时候一样。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把龟又放到水里,它便游着离开了。

----------------------------------------

南人

南人采龟溺,以其性妒而与蛇交。或雌蛇至,有相趁斗噬,力小致毙者。采时,取雄龟置瓷碗及小盘中,于龟后,以镜照之,既见镜中龟,即淫发而失溺。又以纸炷火上焰热,点其尻,亦致失溺,然不及镜照也。得于道士陈钊。又海上人云,龙生三卵,一为吉吊也。其吉吊上岸与鹿交,或于水边遗精,流槎遇之,粘裹木枝,如蒲桃焉。色微青黄,复似灰色,号紫稍花,益阳道,别有方说。(出《北梦琐言》)

【译文】

南方人采取龟尿,因为龟的性情好嫉妒并且与蛇交媾。有时雌蛇来了,于是就互相地打斗撕咬起来,力气小的蛇便死亡了,采龟尿的时候,把雄龟拿过来放在瓷碗和小盘中,在龟的后面,用镜子照着龟,看见镜子里的龟之后,就会淫性发作因而流出尿来。又有人用纸放到火上点着,烧它的尻部,也能导致流尿,可是数量比不上用镜子照来的多。这个办法是从道士陈钊那里学来。另外,有个经常出海的人说:“龙生下三只卵,一个卵就生出‘吉吊’,这个‘吉吊’上岸来与鹿交配。有时,它在水边上遗留下精液,被行走的船碰上了,就会粘连上树枝,象蒲桃一样。颜色稍有点青黄,又象灰色,人们称它叫紫稍花。这个东西有益于壮阳,听说还可做别的药方。”

----------------------------------------

阎居敬

新安人阎居敬,所居为山水所浸,恐屋坏,移榻于户外而寝。梦一乌人曰:“君避水在此,我亦避水至此,于君何害?而迫迮我如是,不快甚矣?”居敬寤,不测其故。尔夕三梦,居敬曰:“岂吾不当止此耶?”因命移床,乃床脚斜压一龟于户限外,放之乃去。(出《稽神录》)

【译文】

新安人阎居敬,住房被山水浸淹,担心屋子倒塌,就把床移到门外睡觉。他梦见一个黑衣人说:“你是为了避水而在这里睡觉,我也是因为避水到了这里,对你有什么伤害?却如此地逼迫我,令人太不愉快了。”阎居敬醒来,不明白其中缘故。这天晚上他一共作了三次同样的梦。居敬说:“难道我不应当睡在这里吗?”于是让人把床移开,原来是一只乌龟被床脚斜着压在门槛的外面,就把它放走了。

----------------------------------------

池州民

池州民杨氏以卖鲊为业,尝烹鲤鱼十头,令儿守之。将熟,忽闻釜中乞命者数四,儿惊惧,走告其亲。共往视之,釜中无复一鱼,求之不得。期年,所畜犬恒窥户限下而吠,数日,其家人曰:“去年鲤鱼,得非在此耶?”即撒户视之,得龟十头,送之水中,家亦无恙。(出《稽神录》)

【译文】

池州的百姓杨氏以卖加工后的鱼类食品为职业。曾经煮了十条鲤鱼,让儿子看着,快熟的时候,忽然听见锅里几次喊叫救命。儿子又惊又怕,跑去告诉父亲,一起去看,锅中连一条鱼也没有了,找也没找到。第二年,家里养的狗总是冲着门槛的下面叫,叫了几天,他的家人说:“去年丢的鲤鱼,莫不是在这里面?”便拆下门来看,结果得到了十只龟,就把它们送到水里去了。后来,家里也没发生什么事。

----------------------------------------

李宗

李宗为楚州刺史,郡中有尼方行于市,忽据地而坐,不可推挽,不食不语者累日。所由司以告宗,命武士扶起,掘其地,得大龟长数尺,送之水中,其尼乃愈。(出《稽神录》)

【译文】

李宗做楚州刺史时,郡中有个尼姑正在街市上行走,忽然盘到地上坐下,推不动,拽不动,不吃饭不说话,一连坐了好几天。管事的部门把这事报告给李宗,李宗让武士扶起尼姑,挖掘那个地方,结果挖出一只好几尺长的大乌龟。把龟送到水里之后,那个尼姑才好。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