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上一章

卷第五 神仙五

王次仲 墨子 刘政 孙博 天门子 玉子 茅濛 沈羲 陈安世

--------------------------------------------

王次仲

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四海多事,笔扎所先。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复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出《仙传拾遗》)

【译文】

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的时候,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山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就请他到秦国来作官,但王次仲拒绝了。秦始皇很生气,又派了使者去传诏让王次仲入秦,并对使者说:“我征服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谁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过是一个书生,竟敢违抗天子的圣命,何等狂妄。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来,就杀掉他,提他的头来见我,以正法纪,让他这种人再不敢傲慢抗上!”使者到了山里见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王次仲立刻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哀求说,“您这样作,叫我怎么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杀了我不可。请大仙可怜可怜我吧!”那大鸟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复命。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的事,听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了神仙,挺悔恨的。王次仲变大鸟的地方叫“落翮山”,在现在的河北(古幽州),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

--------------------------------------------

墨子

墨子者,名翟,宋人也,仕宋为大夫。外治经典,内修道术,著书十篇,号为墨子。

世多学者,与儒家分途,务尚俭约,颇毁孔子。

有公输般者,为楚造云梯之械以攻宋。墨子闻之,往诣楚。脚坏,裂裳裹足,七日七夜到。见公输般而说之曰:“子为云梯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般曰:“吾不可以已,言于王矣。”

墨子见王曰:“于今有人,舍其文轩,邻有一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

王曰:“若然也,必有狂疾。”

翟曰:“楚有云梦之麋鹿,江汉之鱼龟,为天下富,宋无雉兔鲋鱼,犹梁肉与糟糠也。楚有杞梓豫章,宋无数丈之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闻大王更议攻宋,有与此同。”

王曰:“善哉,然公输盘已为云梯,谓必取宋。”于是见公输般。

墨子解带为城,以幞为械,公输般乃设攻城之机。九变而墨子九拒之,公输之攻城械尽,而墨子之守有余也。公输般曰:“吾知所以攻子矣,吾不言。”墨子曰:“吾知子所以攻我,我亦不言。”

王问其故。

墨子曰:“公输之意,不过杀臣,谓宋莫能守耳。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早已操臣守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乃止,不复攻宋。

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叹曰:“世事已可知,荣位非常保,将委流俗,以从赤松子游耳。”乃入周狄山,精思道法,想像神仙。于是数闻左右山间,有诵书声者,墨子卧后,又有人来,以衣覆足。墨子乃伺之,忽见一人,乃起问之曰:“君岂非山岳之灵气乎,将度世之神仙乎?愿且少留,诲以道要。”

神人曰:“知子有志好道,故来相候。子欲何求?”

墨子曰:“愿得长生,与天地相毕耳。”

于是神人授以素书,朱英丸方,道灵教戒,五行变化,凡二十五篇,告墨子曰:“子有仙骨,又聪明,得此便成,不复须师。”墨子拜受合作,遂得其验,乃撰集其要,以为《五行记》。乃得地仙,隐居以避战国。

至汉武帝时,遣使者杨违,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视其颜色,常如五十许人。周游五岳,不止一处。(出《神仙传》)

【译文】

墨子名叫翟,是战国时代宋国人,任宋国的大夫。他平时编撰著述经学典籍,更勤于道家方术的修炼,曾著了十篇文章,号称墨子。世上很多人学习他的理论,他的论点和孔、孟的儒家分歧很大,提倡勤俭节约,对孔子的学说提出不少批评。

有位能工巧匠公输般为楚国造了攻城用的云梯,帮助楚国攻宋国。墨子听说后就急忙往楚国赶,路上脚磨破了,就把衣裳撕下来包上脚,七天七夜终于到了楚国。墨子见了公输般后劝说道:“你为楚国造了云梯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土地广阔肥沃,宋国的老百姓却没有足够的地种,索取宋国的不足去增加富裕的楚国,这是不聪明的作法。宋国没有罪你却要去攻打它,这是不仁义的作法。你明明知道这种作法不对而不去向楚王劝告和他争辩,这是你对楚王不忠诚。争辩了却没有收效,说明你的态度还不坚定,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公输般说,“攻宋的事已经定了,由不得我,我已经对楚王说过同意他攻宋的话,我没法改口了。”

墨子就直接去见楚王,对楚王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扔掉自己华丽的马车却要去偷邻居的一辆破车;放着自己的锦锻袍服不穿,却要去盗取邻居一件短衫;放着自己家的鱼肉不吃,却要去偷邻居的粗糠野菜,大王您说这是个什么人呢?”

楚王说,“要真有这么个人,我看他一定是个疯子。”

墨子说:“楚国有湖北湖南云梦泽盛产的麋鹿,有长江汉水盛产的鱼、龟,是天下最富足的国家。而宋国连山鸡、鲋鱼和野兔都没有,这就像把鱼肉和糠菜相比一样。楚国盛产杞树、桑树、梓树和豫章树,而宋国连几丈高的树都没有,这就像锦锻袍服和短衫相比一样。我听说大王打算攻打宋国,这不和您说的那个疯子一样了吗?”

楚王说:“你说得很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他说一定能攻下宋国。”

于是墨子又要求公输般来见。墨子解下自己的衣带放在桌上假设是宋国的都城,又摘下头巾假设是宋国守城的士兵和武器,公输般就摆布他攻城的武器和战术。公输般攻城的战术变化了九次,都被墨子挡住了。公输般攻城的武器战法都用尽了,而墨子防守的策略还绰绰有余。

公输般说:“现在我已经知道怎么攻破你了,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也知道你将用什么方法攻我,我也不说。”楚王问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是只要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然而他不知道,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早就带着我布置的守城武器和战术在宋国都城上等待楚国的进攻呢。就是把我杀了,宋国的防御武器和战术仍然存在,楚国也不可能取胜!”楚王只好改弦易辙,不再攻打宋国。

墨子活到八十二岁那一年,自己感叹地说:“世间的事我已经全经历过,也全知道了,一个人的福禄、荣誉和官位不是永远不变的,我已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将离开纷杂的尘世,去追随能吞云吐雾呼石成羊的神仙赤松子漫游去了!”

后来墨子就进了周狄山,专心致志于道术的修炼,一心想得道成仙。他经常听到有读书的声音,有一次他睡下以后,有一个人到他跟前来,脱下衣服替他盖上脚。墨子就偷偷看,发现身边有一个人,就立刻起来问那人:“您是不是这山岳中的神灵,特意来超度我成仙的呢?如果是,那就请您等一会儿,对我教诲传授一些修道的诀窍吧!”

那位神仙说:“我知道你诚心修道,所以特地来见你。你有什么要求呢?”

墨子说:“我想长生不老,寿命和天地相同。”于是那位神仙就授给他写着修道要诀的绢书和用朱草的花配制药丸的秘方,以及道教的法则戒律和阴阳五行变化的经书,一共二十五篇,并对墨子说:“你本来就有仙风道骨,又聪慧通灵,得到我给你的这些东西后就能成仙,不需要再拜师学道了。”

墨子拜谢接受了神仙的授予并按经卷上的要求去作,得到了具体的验证,就根据体会把那二十五篇经卷的要点编撰成书,书名叫“五行记”。墨子修成了地上的神仙,隐居起来避开了战国时代的纷争混乱。

汉武帝时,皇帝刘彻派了杨违作使者,带着白玉和锦缎去聘请墨子,墨子坚拒不出山。使者看墨子的容颜,仍然像五十来岁的人。

--------------------------------------------

刘政

刘政者,沛人也。高才博物,学无不览。以为世之荣贵,乃须臾耳,不如学道,可得长生。乃绝进趋之路,求养生之术。勤寻异闻,不远千里。苟有胜己,虽奴客必师事之。复治墨子五行记,兼服朱英丸,年百八十余岁,色如童子。能变化隐形,以一人分作百人,百人作千人,千人作万人。又能隐三军之众,使成一丛林木,亦能使成鸟兽;试取他人器物,易置其处,人不知觉。又能种五果,立使华实可食。坐致行厨,饭膳俱数百人。又能吹气为风,飞砂扬石。以手指屋宇山陵壶器,便欲颓坏;复指之,即还如故。又能化生美女之形,及作水火。又能一日之中,行数千里。能嘘水兴云,奋手起雾,聚土成山,刺地成渊。能忽老忽少,乍大乍小,入水不沾,步行水上,召江海中鱼鳖蛟龙鼋鼍,即皆登岸。又口吐五色之气,方广十里,直上连天,又能跃上。下去地数百丈。后去不知所在。(出《神仙传》)

【译文】

刘政是江苏沛县人,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他认为世上的荣华富贵都如过眼烟云,不如去学道,可以得到长生不老。于是他就自己断绝了求官的门路,求索研究养生修炼的方木。只要听到奇异的传说,就不远千里去了解。只要遇到比自己强的人,那怕他是奴仆门客,也要拜为自己的老师向他们求教。他按照墨子的《五行记》去修身养性,还经常服用灵丹秘方“朱英丸”,活到一百八十多岁时容貌还像个少年人。他修炼得能变化和隐身,能把自己分成一百个人,再分成千人万人。他还能把千军万马隐蔽起来使他们变成一丛树木,也能把三军变成鸟兽。他可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或转移到别的地方而毫不被人发现。他还能种植各种果树,种子落地后马上就长大开花并结出能吃的果实。他不动地方就可以做饭炒菜,供几百个人用餐。他并能吹气成风,掀起飞砂走石,只要用手一指,被他指到的房屋、器具、山陵就立刻崩塌毁坏。再一指被他毁坏的东西又可以立刻复原如初。他能凭空变出来美丽的女子,还能兴起水患和火灾。一天之内他可以奔走几千里,还能用嘴喷水变云,手一挥就生起弥天大雾,把土聚成山岳,把地钻成深潭。他能一会变成老人一会儿变成少年,一会儿身材高大无比一会儿又变得十分矮小。他涉水不湿鞋,能在水面上行走,能云集江河湖海中的龟鳖虾蟹和蛟龙,使它们都上岸聚集。他能够口吐五色云气覆盖十里地,云气直冲青天,和天空溶为一体,他只要一跳,就可上天和入地好几百丈。后来也不知道这个刘政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

孙博

孙博者,河东人也。有清才,能属文,著书百余篇,诵经数十万言。晚乃好道,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指大树生草则焦枯,更指还如故。又有人亡奴,藏匿军中者,捕之不得。博语奴主曰:“吾为卿烧其营舍,奴必走出,卿但谛伺捉之。”于是博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奴果走出,乃得之。博乃复以一青丸子掷之,火即灭,屋舍百物,如故不损。博每作火有所烧,他人以水灌之,终不可灭,须臾自止之,方止。行水火中不沾灼,亦能使千百人从己蹈之,俱不沾灼,又与人往水上,布席而坐,饮食作乐,使众人舞于水上。又山间石壁,地上盘石,博入其中,渐见背及两耳,良久都没。又能吞刀剑数千枚,及壁中出入,如孔穴也。能引镜为刀,屈刀为镜,可积时不改,须博指之,乃复如故。后入林虑山,服神丹而仙去。(出《神仙传》)

【译文】

孙博是山西河东郡人,很有才华,善作文章,曾写文章一百多篇,背诵经书几十万字。晚年时孙博爱好道家学问,研究墨子关于道学的论述。他能让草木、金属、石头着起火来,燃烧的火光照亮好几里地,他自己也能起火燃烧,从嘴里喷出火来,用手一指大树草丛,立刻就变得焦黄枯死。再一指,大树和草丛就又恢复原状。有一次,有个人的奴仆逃跑后藏在军营里,抓不到他。孙博就对奴仆的主人说:“我可以为你发火焚烧营房,那时你的奴仆一定会从营房里跑出来,你就等着抓他吧。“于是孙博就把一枚红色的丸子扔到军营门里,片刻之间燃起熊熊烈火,那奴仆果然跑出营房,被他的主人抓住。孙博又用一枚黑色的丸子扔进营门,火立刻就灭了,军营中的房舍和所有的东西像没着火时一样毫无损坏。当孙博作法兴火烧什么的时候,别人用水浇火,火始终不灭,必须过一阵由孙博发令让火停止燃烧火才能熄灭。孙博在水里走身上不湿,在火里钻身上不燃,他还能让千百个人跟着他在水里钻火里走,所有的人都不沾水不被火烧。他能在水面上铺开席褥,请大家坐在上面饮酒作乐,还能让大家在水面上跳舞而不湿不沉。孙博能钻进山间的石壁和地上的石板里去,起初还能看见石壁里有他的后背和两只耳朵,过了半天就消失在石壁里了。他还能吞下几千把刀剑,能自由地出入于墙壁里,好像墙壁原来就有洞似的。他能把铜镜扯拉成刀剑,又能把刀剑团弄成镜子,变形之后就定了形,只有他用手指一下,才能恢复原形。后来,孙博进到林虑山中,服用了神丹灵药,成仙西去。

--------------------------------------------

天门子

天门子者,姓王名纲,尤明补养之道。故其经曰:“阳生立于寅,纯木之精;阴生立于申,纯金之精。天以木投金,无往不伤,故阴能疲阳也。阴人所以著脂粉者,法金之白也。是以真人道士,莫不留心注意,精其微妙,审其盛衰。我行青龙,彼行白虎,取彼朱雀,煎我玄武,不死之道也。又阴人之情也,每急于求阳,然而外自收(收原作戕,据明抄本改)抑,不肯请阳者,明金不为木屈也。阳性气刚躁,志节疏略。至于游宴,言和气柔,词语卑下,明木之畏于金也。”天门子既行此道,年二百八十岁,犹有童子之色。乃服珠醴得仙,入玄洲山去也。(出《神仙传》)

【译文】

天门子原名叫王纲,非常精通阴阳互补互养的学问。在他所著的关于修炼的著作中说,“阳刚之气发生在天亮前的寅时,是属阴阳五行中‘木’的精华。而阴柔之气生在申时,是阴阳五行中‘金’的精华。‘金’位在西方属秋,所以‘金’有肃杀之气。上天把木投于金,木就会被金克伤,所以阴气能损伤阳气。女子属阴,她们在脸上抹粉涂脂,就是本能地学‘金’那种耀眼的光彩。所以凡是修炼的道家真人,对女人的阴柔之气特别小心留神,研究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注意阴阳的盛衰变化。修道者仰仗于东方的青龙星,而女人则属于西方的白虎星,用南方属阴的朱雀星来镇服北方属阳的玄武星,就能得到长生的道术。此外,女人在情感上有强烈的欲望,常常急切地追求男人,但表面上又故作控制压抑,不肯主动表现出追求男人的欲望,表现出了不肯向男子屈服的姿态。男子性情刚烈暴躁,节操志气比较坚定。平时在游玩宴饮时,男子对女人却又十分温柔和柔顺,言谈话语中表现出讨好和追求,这说明木怕金,阳惧阴的道理。”天门子由于按这些道理去修身养性。所以活到二百八十岁面貌仍然像童子少年。后来他常服用珍珠泡的酒,终于得道成仙,进了北海中玄洲山里去了。

--------------------------------------------

玉子

玉子者,姓韦(明抄本韦作章)名震,南郡人也。少好学众经,周幽王征之不出。乃叹曰:“人生世间,日失一日,去生转远,去死转近。而但贪富贵,不知养性命,命尽气绝则死,位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于灰土乎?独有神仙度世,可以无穷耳。乃师长桑子,具受众术。乃别造一家之法,著道书百余篇。其术以务魁为主,而精于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消灾散祸。能起飘风,发屋折木,作雷雨云雾。能以木瓦石为六畜龙虎立成,能分形为百千人。能涉江海。含水喷之,皆成珠玉,亦不变。或时闭气不息,举之不起,推之不动,屈之不曲,伸之不直,或百日数十日乃起。每与子弟行,各丸泥为马与之,皆令闭目,须臾成大马,乘之日行千里。又能吐气五色,起数丈,见飞鸟过,指之即堕。临渊投符,召鱼鳖之属,悉来上岸。能令弟子举眼见千里外物,亦不能久也。其务魁时,以器盛水着两肘之间,嘘之,水上立有赤光,辉辉起一丈。以此水治病,病在内饮之,在外者洗之,皆立愈。后入崆峒山合丹,白日升天而去。(出《神仙传》)

【译文】

玉子原名叫韦震,是南郡人,他少年时就爱读各种经书,周幽王曾召他作官,他不愿出山。他常常感叹说:“人生在世上,过一天少一天,离生越远,离死却越来越近。有的人贪图荣华富贵,却不知道修身养性,大限临头就会气绝身亡。人死了,虽然位居王侯,金玉珍宝聚敛如山,其实和粪土有什么不同呢?看来只有得道成仙,才可以使生命无穷无尽。于是他拜道学家桑子为师,学习了很多道家的法术。并把各种道家理论融汇贯通,自成一家,写了论述道术的文章一百多篇。他主要是论述养神藏气和修道的关系,对阴阳五行的道理也研究得很透彻,并运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奥秘来养性治病,消灾免祸。他能兴风掀毁房屋折断树木,也能兴雷播雨散布云雾。他能把木头瓦石作成活生生的龙、虎和牛、马、羊、狗、猪、鸡,还能把自己分成千百个人。他能在江海上行走。嘴里含着水喷出去就能变成珍珠,珍珠绝不会再变成水珠。有时他一运气,可以不呼不吸,这时就举不起他推不动他,不能使他身子弯屈,弯屈后又不能使他伸直,可以一次闭气几十天一百多天纹丝不动。有时他和弟子们出行,他就把泥团成马,让弟子们闭上眼睛,泥马立刻变成高头大马,而且骑上就能日行千里。他还能口吐五色云气,云气有几丈高。看见空中的飞鸟,他用手一指,鸟儿就立刻掉下来。他在深潭里扔进一道神符就能把鱼鳖之类召上岸来。他能让弟子们抬眼看见千里之外的东西,但看的时间不太长。每当他进行藏神养气的修炼时,就用器皿盛上水,放在两肘之间,一吹气,水上立刻发出红色的光,光芒能升起一丈多高。用这施过法术的水治病,内脏的病喝它,外在的病用这水洗,都能马上治好。后来进入洛阳崆峒山炼丹,白天升天成仙而去。

--------------------------------------------

茅濛

茅濛,字初成,咸阳南关人也,即东卿司命君盈之高祖也。濛性慈悯,好行阴德,廉静博学。逆覩周室将衰,不求进于诸侯。常叹人生若电流,出处宜及其时。于是师北郭鬼谷先生,受长生之术,神丹之方。后入华山,静斋绝尘,修道合药,乘龙驾云,白日升天。先是其邑歌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闻之,因改腊为“嘉平”。(出《洞仙传》)

【译文】

茅濛字初成,是陕西咸阳南关人,是东卿茅君盈的高祖。茅濛性情慈悲良善,平日常积德行善,俭朴素净,博学多闻。他预见周朝将越来越衰败,所以从来不到诸侯那里求官作。他常常感慨于人生转眼即逝,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自己处理好自身的事。于是他拜北城鬼谷子为师,跟他学习长生之术和仙丹秘方。后来他又进入华山,远离尘世静心修炼,修道炼丹,后来乘龙驾云,白日成仙升天。在他成仙之前都城里就流传着一首歌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嘉平是腊月的一种叫法)。”秦始皇听说后,就把腊月改名叫“嘉平”了。

--------------------------------------------

沈羲

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还,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仗矛带剑,辉赫满道。问羲曰:“君是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答曰:“是也。何为问之?”骑人曰:“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来,履行无过。寿命不长,年寿将尽。黄老今遣仙官来下迎之。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是也;度世君司马生,青龙车是也;迎使者徐福,白虎车是也。”须臾,有三仙人,羽衣持节,以白玉简、青玉介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识。遂载羲升天。升天之时,道间锄耘人皆共见,不知何等。斯须大雾,雾解,失其所在,但见羲所乘车牛,在田食苗。或有识是羲车牛,以语羲家。弟子恐是邪鬼,将羲藏山谷间,乃分布于百里之内,求之不得。四百余年,忽还乡里,推求得数世孙,名怀喜。怀喜告曰:“闻先人说,家有先人仙去,久不归也。”留数十日,说初上天时,云不得见帝,但见老君东向而坐。左右敕羲不得谢,但默坐而已。宫殿郁郁如云气,五色玄黄,不可名状。侍者数百人,多女少男。庭中有珠玉之树,众芝丛生,龙虎成群,游戏其间,闻琅琅如铜铁之声,不知何等。四壁熠熠,有符书着之。老君身形略长一丈,披发文衣,身体有光耀。须臾,数玉女持金按玉杯,来赐羲曰:“此是神丹,饮者不死。夫妻各一杯,寿万岁。”乃告言:饮服毕,拜而勿谢。服药后,赐枣二枚,大如鸡子,脯五寸,遗羲曰:“暂还人间,治百姓疾病。如欲上来,书此符,悬之杆稍,吾当迎汝。”乃以一符及仙方一首赐羲。羲奄忽如寐,已在地上。多得其符验也。(出《神仙传》)

【译文】

沈羲是吴郡人,曾在四川学道。他长期救济百姓,不用服药就能治好病人。他的功德感动了上天,天神都非常赞赏他。有一次,沈羲和妻子贾氏一同乘车到儿媳卓孔宁家串门,回来的路上,遇见白鹿、青龙和白虎驾的三辆车,每辆车都有几十个骑马的随从,都穿着红袍,持着长矛挂着刀剑,辉煌显赫,堵塞了道路。这些人问沈羲“您是沈羲先生吗!”沈羲非常吃惊,不知他们是什么人,忙回答说:“我是沈羲。不知你们问我有什么事?”骑马的人说:“你为老百姓立下功劳,心中不忘道家的经义,从你小时到现在没有犯过什么过错。但你的寿命并不长,你的寿数快到头了。现在黄帝、老子派了仙官到人间来迎接你。乘白鹿车的是侍郎薄延之,乘青龙车的是度世君司马生,乘白虎车的是迎接你的使者徐福。”不一会儿,那三位神仙穿着羽衣持着旌节来到沈羲面前,把一只白玉板、一块刻在青玉上的证书和一块刻着字的红玉授给沈羲,沈羲不认识那些东西是什么。三位神仙就用车载着沈羲夫妇升天而去。他们升天时,在田地里耕作的人都看见了,不知他们是什么人。当时天上突然大雾弥漫,等雾散之后,就不知他们到哪里去了,只看见沈羲曾坐过的牛车在路上停着,驾车的牛在田里吃禾苗。有的人认识那车和牛是沈羲的,就跑去报告了沈羲家。沈羲的弟子担心是鬼怪把沈羲抓到山谷里藏起来了,就在周围百里以内到处寻找,但没找到。过了四百多年沈羲突然回来了,找到了他好多代之后的孙子,他叫沈怀喜。怀喜对沈羲说:“我听祖上说家中有先人成了仙很久没回来。”沈羲在家住了几十天,据他说刚升天时并没见到天帝,只看见太上老君面向东坐着,左右的人告诉沈羲不必跪拜,只默默坐着。宫殿里云雾笼罩,不时涌起五色云或黄色黑色的云,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老君周围有好几百人侍从,女的多男的少。宫殿院中有结着珠玉的树,到处生长着灵芝仙草,有很多龙虎在周围游戏,还听到叮叮当当的铜铁撞击的声音,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殿内四边墙上闪闪发光,上面写着神符。太上老君有一丈来高,披着长发,穿着有花纹写着文字的衣服,身体也发出闪光。不一会儿,有几名玉女用金盘端着玉杯来赏赐沈羲说,“这玉杯里是神丹,喝了可以长生。你们夫妻一人一杯,可以活一万年。”玉女还告诉沈羲喝完后行个礼,但不用感谢。服了仙丹后又赐给两枚枣子,像鸡蛋大,又赏给五寸大的一只果脯并说:“你暂且回到人间,给百姓治病。如果想到天上来,可以照这符写一道符挂在你家门外高竿上,我会去接你。”说罢把一张符和一张仙方给了沈羲。沈羲忽然昏昏睡去,醒时已在地上了。后来他多次使用那仙符都非常灵验。

--------------------------------------------

陈安世

陈安世,京兆人也,为权叔本家佣赁。禀性慈仁,行见禽兽,常下道避之,不欲惊之,不践生虫,未尝杀物。年十三四,叔本好道思神,有二仙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而叔本不觉其仙人也,久而意转怠。叔本在内,方作美食,而二仙复来诣门,问安世曰:“叔本在否?”答曰:“在耳。”入白叔本,叔本即欲出,其妇引还而止曰:“饿书生辈,复欲来饱腹耳。”于是叔本使安世出答:“言不在。”二人曰:“前者云在,旋言不在,何也?”答曰:“大家君教我云耳。”二人善其诚实,乃谓“叔本勤苦有年,今适值我二人,而乃懈怠,是其不遇,儿成而败。”乃问安世曰:“汝好游戏耶?”答曰:“不好也。”又曰:“汝好道乎?”答曰:“好,而无由知之。”二人曰:“汝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期处,到日西,不见一人,乃起欲去,曰:“书生定欺我耳。”二人已在其侧,呼曰:“安世汝来何晚也?”答曰:“早来,但不见君耳。”二人曰:“吾端坐在汝边耳。”频三期之,而安世辄早至。知可教,乃以药二丸与安世,诫之曰:“汝归,勿复饮食,别止于一处。”安世承诫,二人常来往其处。叔本怪之曰:“安世处空室,何得有人语?”往辄不见。叔本曰:“向闻多人语声,今不见一人,何也?”答曰:“我独语耳。”叔本见安世不复食,但饮水,止息别位,疑非常人,自知失贤,乃叹曰:“夫道尊德贵,不在年齿。父母生我,然非师则莫能使我长生。先闻道者,即为师矣。”乃执弟子之礼,朝夕拜事之,为之洒扫。安世道成。白日升天。临去,遂以要道术授叔本,叔本后亦仙去矣。(出《神仙传》)

【译文】

陈安世是京城人,被权叔本家所雇佣,他为人慈善厚道,走路时如果遇见禽兽,他就躲到道旁,不惊动它们,从来不踩死一只小虫,也从不杀生。陈安世十三岁时,他的主人权叔本非常爱好修道成仙的事,有两位神仙假托为书生,跟着叔本漫游各地以考察他,但叔本不知道两位书生是神仙。时间长了,叔本对二位书生就有些怠慢了。有一次,叔本在家里吃美味的食物。两个书生来到门外,问陈安世叔本在不在家,安世说在家,就进去告诉叔本。叔本打算出门去迎接两位书生,他老婆一把拉住他说:“两个饿急了的书生,又要来咱家饱餐一顿,别理他们!”于是叔本就让安世出门去对书生说自己不在家。两位书生说:“你刚才说他在家,现在又说不在,这是怎么回事呢?”陈安世说,“是主人让我这样说的。”两位书生见安世这样诚实,就说,“权叔本这人修道好多年都很勤奋,但我们两人来考察他,他却懈怠了,这是他自己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接着就问陈安世:“你贪玩吗?”安世说:“我不爱玩。”又问:“你喜欢修道吗?”安世说:“我爱好道术,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两位书生说:“你如果真的爱好道术,明天早晨在路北的大树下等着我们。”安世记住了,第二天很早就到大树下等着,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不见一个人来,就打算回去,说:“书生一定是欺骗我呢。”没想到两个书生突然出现在他身边,喊他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安世说:“我早就来了,一直没看见你们呀!”两个书生说:“我们就坐在你身边嘛。”两位书生约会了安世三次,安世三次都是早早就来等着。二书生经过考验,知道安世可以受教了,就给了安世两枚药丸,并告诫说:“你回去以后,不要再吃饭,睡觉也单个儿睡在另一个地方。”安世遵照二书生的话做了,二书生就常到安世住处来。权叔本奇怪地说:“安世一个人住在空屋子里,怎么常听见他和别人说话的声音呢?”权叔本一进他屋里,看不见有什么人在那里。就问安世道:“我刚才听见你屋里有好几个人说话,现在却看不见有人,是怎么回事呢?”安世回答说,“是我在自言自语。”叔本发现安世不吃饭光喝水,而且独自住在别处,疑心他不是个平凡的人,自己知道自己做错了,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就感叹地说:“一个人有无道德修行不在年纪大小。父母生了我,但没有师长的指点我就不可能得道长生。先得到道术的,就是我的老师。”于是叔本心甘情愿地给安世当徒弟,每天向安世跪拜求教,为安世清理打扫房间。后来安世修炼成功,白日升天成了仙,临升天之前,安世把修道的秘诀传授给叔本,叔本也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术一卷第七十二 道术二卷第七十三 道术三卷第七十四 道术四卷第七十五 道术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异人一卷第八十二 异人二卷第八十三 异人三卷第八十四 异人四卷第八十五 异人五卷第八十六 异人六卷第八十七 异僧一卷第八十八 异僧二卷第八十九 异僧三卷第九十 异僧四卷第九十一 异僧五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卷第九十三 异僧七卷第九十四 异僧八卷第九十五 异僧九卷第九十六 异僧十卷第九十七 异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释证一卷第一百 释证二卷第一百一 释证三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卷第一百三 报应二(金刚经)卷第一百四 报应三(金刚经)卷第一百五 报应四(金刚经)卷第一百六 报应五(金刚经)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卷第一百八 报应七(金刚经)卷第一百九 报应八(法华经)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一 报应十(观音经)卷第一百十二 报应十一(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三 报应十二(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五 报应十四(崇经像)卷第一百十六 报应十五(崇经像)卷第一百十七 报应十六(阴德)卷第一百十八 报应十七(异类)卷第一百十九 报应十八(冤报)卷第一百二十 报应十九(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一 报应二十(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二 报应二十一(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三 报应二十二(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四 报应二十三(冤报)卷第一百二十五 报应二十四(冤报)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报应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报应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报应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报应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报应三十(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报应三十一(杀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应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应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应七(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应八(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应九(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应十(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应十一(人臣咎征)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数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数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数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数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数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数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数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数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数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数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数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数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数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数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数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谶应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 文章三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怜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乐一卷第二百四 乐二卷第二百五 乐三卷第二百六 书一卷第二百七 书二卷第二百八 书三卷第二百九 书四卷第二百十 画一卷第二百十一 画二卷第二百十二 画三卷第二百十三 画四卷第二百十四 画五卷第二百十五 算术卷第二百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卷第二百十九 医二卷第二百二十 医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绝艺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戏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诡诈卷第二百三十九 谄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谄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谄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谬误(遗忘附)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贪附)卷第二百四十四 褊急卷第二百四十五 诙谐一卷第二百四十六 诙谐二卷第二百四十七 诙谐三卷第二百四十八 诙谐四卷第二百四十九 诙谐五卷第二百五十 诙谐六卷第二百五十一 诙谐七卷第二百五十二 诙谐八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诮一卷第二百五十四 嘲诮二卷第二百五十五 嘲诮三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诮四卷第二百五十七 嘲诮五卷第二百五十八 嗤鄙一卷第二百五十九 嗤鄙二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卷第二百六十三 无赖一卷第二百六十四 无赖二卷第二百六十五 轻薄一卷第二百六十六 轻薄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卷第二百六十八 酷暴二卷第二百六十九 酷暴三卷第二百七十 妇人一卷第二百七十一 妇人二卷第二百七十二 妇人三卷第二百七十三 妇人四(附妓女)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卷第二百七十五 童仆(奴婢附)卷第二百七十六 梦一卷第二百七十七 梦二卷第二百七十八 梦三卷第二百七十九 梦四卷第二百八十 梦五(鬼神上)卷第二百八十一 梦六卷第二百八十二 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三 巫(附厌咒)卷第二百八十四 幻术一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卷第二百八十六 幻术三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术四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卷第二百八十九 妖妄二卷第二百九十 妖妄三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卷第二百九十二 神二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卷第二百九十五 神五卷第二百九十六 神六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卷第二百九十八 神八卷第二百九十九 神九卷第三百 神十卷第三百一 神十一卷第三百二 神十二卷第三百三 神十三卷第三百四 神十四卷第三百五 神十五卷第三百六 神十六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卷第三百八 神十八卷第三百九 神十九卷第三百一十 神二十卷第三百一十一 神二十一卷第三百一十二 神二十二卷第三百一十三 神二十三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卷第三百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卷第三百十六 鬼一卷第三百十七 鬼二卷第三百一十八 鬼三卷第三百一十九 鬼四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卷第三百二十一 鬼六卷第三百二十二 鬼七卷第三百二十三 鬼八卷第三百二十四 鬼九卷第三百二十五 鬼十卷第三百二十六 鬼十一卷第三百二十七 鬼十二卷第三百二十八 鬼十三卷第三百二十九 鬼十四卷第三百三十 鬼十五卷第三百三十一 鬼十六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卷第三百三十三 鬼十八卷第三百三十四 鬼十九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卷第三百三十六 鬼二十一卷第三百三十七 鬼二十二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卷第三百三十九 鬼二十四卷第三百四十 鬼二十五卷第三百四十一 鬼二十六卷第三百四十二 鬼二十七卷第三百四十三 鬼二十八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卷第三百四十六 鬼三十一卷第三百四十七 鬼三十二卷第三百四十八 鬼三十三卷第三百四十九 鬼三十四卷第三百五十 鬼三十五卷第三百五十一 鬼三十六卷第三百五十二 鬼三十七卷第三百五十三 鬼三十八卷第三百五十四 鬼三十九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卷第三百五十六 夜叉一卷第三百五十七 夜叉二卷第三百五十八 神魂一卷第三百五十九 妖怪一卷第三百六十 妖怪二卷第三百六十一 妖怪三卷第三百六十二 妖怪四卷第三百六十三 妖怪五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卷第三百六十五 妖怪七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卷第三百六十七 妖怪九(人妖附)卷第三百六十八 精怪一卷第三百六十九 精怪二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卷第三百七十一 精怪四卷第三百七十二 精怪五卷第三百七十三 精怪六卷第三百七十四 灵异卷第三百七十五 再生一卷第三百七十六 再生二卷第三百七十七 再生三卷第三百七十八 再生四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卷第三百八十三 再生九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卷第三百八十五 再生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六 再生十二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卷第三百九十一 铭记一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卷第三百九十三 雷一卷第三百九十四 雷二卷第三百九十五 雷三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风虹附)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卷第四百 宝一卷第四百一 宝二(金玉附)卷第四百二 宝三卷第四百三 宝四(杂宝上)卷第四百四 宝五(杂宝下)卷第四百五 宝六(钱、奇物附)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卷第四百九 草木四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卷第四百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卷第四百十三 草木八卷第四百十四 草木九卷第四百一十五 草木十卷第四百十六 草木十一卷第四百一十七 草木十二卷第四百一十八 龙一卷第四百一十九 龙二卷第四百二十 龙三卷第四百二十一 龙四卷第四百二十二 龙五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卷第四百二十四 龙七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卷第四百二十六 虎一卷第四百二十七 虎二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卷第四百三十 虎五卷第四百三十一 虎六卷第四百三十二 虎七卷第四百三十三 虎八卷第四百三十四 畜兽一卷第四百三十五 畜兽二卷第四百三十六 畜兽三卷第四百三十七 畜兽四卷第四百三十八 畜兽五卷第四百三十九 畜兽六卷第四百四十 畜兽七卷第四百四十一 畜兽八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兽九卷第四百四十三 畜兽十卷第四百四十四 畜兽十一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兽十二卷第四百四十六 畜兽十三卷第四百四十七 狐一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卷第四百四十九 狐三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卷第四百五十二 狐六卷第四百五十三 狐七卷第四百五十四 狐八卷第四百五十五 狐九卷第四百五十六 蛇一卷第四百五十七 蛇二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卷第四百五十九 蛇四卷第四百六十 禽鸟一卷第四百六十一 禽鸟二卷第四百六十二 禽鸟三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鸟四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卷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卷第四百六十七 水族四卷第四百六十八 水族五卷第四百六十九 水族六卷第四百七十 水族七卷第四百七十一 水族八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龟)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卷第四百七十四 昆虫二卷第四百七十五 昆虫三卷第四百七十六 昆虫四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第四百七十八 昆虫六第四百七十九 昆虫七第四百八十 蛮夷一卷第四百八十一 蛮夷二卷第四百八十二 蛮夷三卷第四百八十三 蛮夷四卷第四百八十四 杂传记一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卷第四百八十六 杂传记三卷第四百八十七 杂传记四卷第四百八十八 杂传记五第四百八十九 杂传记六第四百九十 杂传记七第四百九十一 杂传记八卷第四百九十二 杂传记九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第四百九十四 杂录二卷第四百九十五 杂录三卷第四百九十六 杂录四卷第四百九十七 杂录五卷第四百九十八 杂录六卷第四百九十九 杂录七卷第五百 杂录八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