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奇经

作者:风后
《握奇经》又称《握机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主旨在于八阵布列。相传其文由黄帝之臣风后所撰,后经姜尚引申及汉武帝丞相公孙弘解读而成。书中描述了八阵的形成与运用,分为四正和四奇,大将负责调动兵力以实现对敌方的战术应变。阵法灵活多变,结合天气、地势及兵力,强调先发制人与游军的配合。《握奇经》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现存多版本,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典籍之一。

正文

经曰:八阵(1),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2)。或总称之。

先出游军定两端,天有衡圆(3),地有轴,前后有冲,风附于天,云附于地。衡有重列各四对,前后之冲各三队,风居四维,故以圆;轴单列,各三队,前后之冲各三队,云居四角,故以方。天居两端,地居中间,总为八列。

阵讫,游军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听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冲为虎翼,风为蛇蟠,围绕之义也,虎居于中,张翼以进;蛇居两端,向敌而蟠以应之。天地之后冲为飞龙,云为鸟翔,突击之义也:龙居其中,张翼以进鸟掖两端,向敌而翔以应之。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机望敌,即引其后,以掎角前列,不动而前列先进以次之。或合而为一,因离而为八,各随师之多少,触类而长。

天或圆而不动,前为左,后为右,天地四望之属是也。天居两端,其次风,其次云,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风云各在前后冲之列,天居两端,其次地居中间,两地为比是也。云像龙纵布,天一,天二次之;纵布地四,次于天衡之后,纵布司风,挟天地之左右。天地前冲居其右,后冲居其左,云居两端。虚实二垒,即此是也。

【注释】

(1)八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最早记载八阵的是《孙膑兵法》的八阵图篇,后来有诸葛亮的“八阵图”,历代对八阵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八阵:本文所讲的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八阵,其中天地二阵地表里结合为主体,风云等阵为辅助。

(2)握奇:对“握奇”一词说法不一。宋高似孙《子略》称西晋马隆本作“握机 ”,握,通“幄 ”,帐也,大将所居,因系军机要地,其事不可妄示人,故称“握机”唐朝名将,军事家李靖曾对唐太宗说:“‘奇’音‘机 ’”,故或传为“机”,其义则一。考其词云:“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奇,余零也,因此音机。臣愚谓兵无是机,安在乎握言也?当为余奇则是。夫正兵受之于君,奇兵将所自出。《孙子兵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则民服”,此受之于君者也,又曰:“兵不豫言,君命有所不受 ”,此将所自出者也。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是故握机,握奇,本无二法,在学者兼通而已。”

(3)衡圆:此处“圆”为衍文

风后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僧伽婆罗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是由僧伽婆罗等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顶法界宫殿为菩萨及众生开示深奥法义的场景。经文阐述了无生无灭的真理,强调众生的心净可以见到如来的真实身体。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菩提、清净、无分别的教义探讨,揭示了众生与法界的深厚关系。持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激励修行者追求智慧与解脱,是佛教信仰中至关重要的法典之一。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施护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由译者施护奉诏翻译,涵盖了佛教核心思想,探讨了“十二缘生”的概念。这一思想提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强调人们要透彻理解缘起法,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经文中,慈氏菩萨为舍利子讲解了十二缘生的内涵,阐明无明、行、识等如何相互依存,并影响人生的苦乐。最终,识种子在因缘中成长,提示众生应以智慧观察,超越生死困扰,通过理解和实践“圣八正道”,实现佛果智慧。此经文强调因缘法则的重要性,指导修行者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
阿速达经
求那跋陀罗
《阿速达经》由求那跋陀罗译,主要讲述了佛在舍卫国教导比丘们要如何孝顺父母。经文指出,子女应以身心践行孝道,劝诫父母行善止恶,以此报答养育之恩。此外,佛教导了妻子对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要以恭敬的态度为夫服务,避免与惰人、怨家和贼人同居,以保持合适的家庭关系。通过这样的德行,夫妻双方皆可获得善果,生天享福。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支谦
《八吉祥神咒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山宣讲的教义。经文中提及八位佛陀及其所住的纯净世界,强调听闻、持诵和传播经文的功德。持此经者可免于三恶道,助于解脱,常得诸神护持,身体健康,欢喜安乐。经中所述的八佛,分别代表不同的愿望与庇佑,诵持此经能净化心灵、消除恶业,最终实现无上觉悟。这部经文是信众追求灵性增长的重要法门,具有深厚的宗教与文化价值。
佛说八师经
支谦
《佛说八师经》是支谦所译的经典佛教文本,讲述了佛陀在舍卫国教导梵志耶句的智慧。佛陀强调了八种“师”——即杀生、盗窃、邪淫、恶口、嗜酒、年老、病瘦和死亡,作为修行者应警惕与避免的悲惨后果。每一种师都透视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规范。教义的核心在于劝诫众生行善、修德、知足,最终获得解脱。经过佛陀的教导,梵志领悟真理,发心受戒,成为清信士。这部经典传达了珍惜生命、抵御诱惑与追求觉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