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奇经

作者:风后
《握奇经》又称《握机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主旨在于八阵布列。相传其文由黄帝之臣风后所撰,后经姜尚引申及汉武帝丞相公孙弘解读而成。书中描述了八阵的形成与运用,分为四正和四奇,大将负责调动兵力以实现对敌方的战术应变。阵法灵活多变,结合天气、地势及兵力,强调先发制人与游军的配合。《握奇经》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现存多版本,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典籍之一。

正文

经曰:八阵(1),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2)。或总称之。

先出游军定两端,天有衡圆(3),地有轴,前后有冲,风附于天,云附于地。衡有重列各四对,前后之冲各三队,风居四维,故以圆;轴单列,各三队,前后之冲各三队,云居四角,故以方。天居两端,地居中间,总为八列。

阵讫,游军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听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冲为虎翼,风为蛇蟠,围绕之义也,虎居于中,张翼以进;蛇居两端,向敌而蟠以应之。天地之后冲为飞龙,云为鸟翔,突击之义也:龙居其中,张翼以进鸟掖两端,向敌而翔以应之。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机望敌,即引其后,以掎角前列,不动而前列先进以次之。或合而为一,因离而为八,各随师之多少,触类而长。

天或圆而不动,前为左,后为右,天地四望之属是也。天居两端,其次风,其次云,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风云各在前后冲之列,天居两端,其次地居中间,两地为比是也。云像龙纵布,天一,天二次之;纵布地四,次于天衡之后,纵布司风,挟天地之左右。天地前冲居其右,后冲居其左,云居两端。虚实二垒,即此是也。

【注释】

(1)八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最早记载八阵的是《孙膑兵法》的八阵图篇,后来有诸葛亮的“八阵图”,历代对八阵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八阵:本文所讲的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八阵,其中天地二阵地表里结合为主体,风云等阵为辅助。

(2)握奇:对“握奇”一词说法不一。宋高似孙《子略》称西晋马隆本作“握机 ”,握,通“幄 ”,帐也,大将所居,因系军机要地,其事不可妄示人,故称“握机”唐朝名将,军事家李靖曾对唐太宗说:“‘奇’音‘机 ’”,故或传为“机”,其义则一。考其词云:“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奇,余零也,因此音机。臣愚谓兵无是机,安在乎握言也?当为余奇则是。夫正兵受之于君,奇兵将所自出。《孙子兵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则民服”,此受之于君者也,又曰:“兵不豫言,君命有所不受 ”,此将所自出者也。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是故握机,握奇,本无二法,在学者兼通而已。”

(3)衡圆:此处“圆”为衍文

风后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弊魔试目连经
支谦
《弊魔试目连经》由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游历时与瞋恚魔的对峙。故事讲述了贤者大目连在冥夜中修行,感受到魔的干扰。瞋恚魔试图通过误导持戒的沙门,让他们陷入恼怒与贪欲。然而,佛陀教导比丘们要以慈悲心面对恶习,无法被魔所动。最终,魔遭到惩罚,体验地狱之苦。此经旨在揭示修行者在修道路上,应当警惕内外魔障,以维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
天息灾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是一本由天息灾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文殊师利与佛陀的深刻对话。文本围绕四圣谛展开的思维,探讨众生在虚妄轮回中迷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修持佛法获得解脱。文中阐明了如实观法的重要性,强调正念、正定及八正道的修行,以帮助修行者超越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此书不仅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文献,也为读者指引了通往解脱的智慧之路,吸引了无数信徒的关注和研习。
阿罗汉具德经
法贤
《阿罗汉具德经》由法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对围绕弟子们的教诲。经中详细赞颂了诸多大声闻的修行德行,包括憍陈如、舍利弗、阿难等人,强调他们的智慧、辩才、持律及慈悲。佛陀赞扬声闻的精进与清净,指出他们在顿悟、神通及布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些教诲不仅展示了声闻的榜样力量,更引导众生在修行中常行善法,持戒修德,最终达到解脱与平等的境界。此经文是寻求内心安宁及成长的信仰指南。
梵志计水净经
佚名
《梵志计水净经》探讨了自我清净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纯净能引导人们避免恶趣与不善之道。经文中提到“二十一结著意者”,如邪见、贪愤等,会使人堕入恶趣。相对而言,舍弃这些负面执念,追求善法,能使人得以生福,升入善处。通过类比小儿衣与波罗奈以成衣,论及内外清净的真义,强调透过行善持戒,净化内心是实现真正解脱的关键。最终,众比丘在世尊开示下,感悟到了归依佛法的重要性,决心追随清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