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
《新五代史》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撰写的私修正史,成书于1053年,是唐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该书共七十四卷,涵盖了907年至960年的历史,其中包括本纪、列传、考、世家及附录等部分。相比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增加了丰富的史料,如《五代会要》等,尽管在史料价值上略逊一筹。其创作注重文学性与伦理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类传”体例,体现了欧阳修对史学的独特见解和风格。尽管受到一些批评,但《新五代史》在清代后被广泛传播和引用。

目录

本纪
梁本纪第一梁本纪第二梁本纪第三唐本纪第四唐本纪第五唐本纪第六唐本纪第七晋本纪第八晋本纪第九汉本纪第十周本纪第十一周本纪第十二
梁家人传第一唐家人传第二唐明宗家人传第三唐废帝家人传第四晋家人传第五汉家人传第六周家人传第七周家人传第八梁臣传第九梁臣传第十梁臣传第十一唐臣传第十二唐臣传第十三唐臣传第十四唐臣传第十五唐臣传第十六晋臣传第十七汉臣传第十八周臣传第十九死节传第二十死事传第二十一一行传第二十二唐六臣传第二十三义兒传第二十四伶官传第二十五宦者传第二十六杂传第二十七杂传第二十八杂传第二十九杂传第三十杂传第三十一杂传第三十二杂传第三十三杂传第三十四杂传第三十五杂传第三十六杂传第三十七杂传第三十八杂传第三十九杂传第四十杂传第四十一杂传第四十二杂传第四十三杂传第四十四杂传第四十五
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一司天考第二职方考第三
世家
吴世家第一南唐世家第二前蜀世家第三后蜀世家第四南汉世家第五楚世家第六吴越世家第七闽世家第八南平世家第九东汉世家第十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附录
四夷附录第一四夷附录第二四夷附录第三五代史记序

欧阳修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归田录
欧阳修
《归田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在颍州隐居时创作的一部笔记,书中多记朝廷轶事及士大夫的闲谈,内容多为亲身经历与见闻,史料翔实。该书的体例近似于李肇的《国史补》,包含深刻的寓意,如关于太宗、仁宗等人物的故事。欧阳修自序中提到此书旨在记录那些史官未曾记载的遗事,供自己在闲暇时阅读。书中充满生动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故事令人捧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子思子
孔伋
《子思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全书以对子思思想的阐述为核心,探讨了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作为儒家思想的延续,书中强调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对待修身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上,子思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基础。《子思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考,还为后世塑造了儒家精神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集注
朱熹
《孟子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孟子》的经典注释,强调“仁政”和“王道”的儒学思想。该书不仅确认了孟子的亚圣地位,还推动了对传统儒学的深入诠释,使《孟子》从子书跃升至经部,成为研究儒学的关键资料。朱熹的注释结合古注和创新哲学,塑造了特有的诠释传统,尽管受到后代学者批评,但其影响力依然深远。这部作品是朱熹众多著作中的重要代表,奠定了四书在儒家经典中的核心地位。
法苑珠林
释道世
《法苑珠林》是唐代佛教经典,共100卷,由唐道世于668年完成。道世在659年根据《经律异相》撰写《诸经要集》,后发展为《法苑珠林》。书中引用了超过400种典籍,涵盖佛教、儒家、道教等,包含已遗失原著的引文,对印度中世纪历史及地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全书从《劫量篇》开篇,到《传记篇》收尾,以骈文形式简介各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该书在宋代被收入《大藏经》,在《嘉兴藏》中存有120卷的重要版本。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
祇多蜜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深入阐述了如来的教义与智慧。经文通过释迦牟尼佛的讲解,揭示了三昧(禅定)之法,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觉悟。此经不仅传递了修行的方法,还引导信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的真谛。它呼吁人们放下执着,追求心灵的解脱与超越。通过修习三昧,修行者能够更接近究竟的真理,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因其深邃的思想和实践指导,成为众多信众膜拜与研习的重要经典。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菩提留支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大萨遮尼乾子(即大萨遮菩萨)对教众的教诲与智慧分享。该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空性以及菩萨行修持的要义。文中不仅阐述了超越自我的修行路径,还强调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助人为乐,积累福德。作为修行者的指南,它对理解佛教哲学、道德伦理及其心灵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佛教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源。